1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地方割据的局面渐渐出现。随着董卓乱政,到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辗转回到洛阳时,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就在这一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地位。曹操开始在许都附近实行屯田,并操练士兵,渐渐地,曹操的势力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控制黄河以北的袁绍决战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他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余万众、号称80万大军东进,与孙吴联军大战于赤壁。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之后刘备据汉中,孙权占据东吴。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夺汉献帝皇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同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到公元25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三国鼎立局面从出现到结束也就5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也进入了中原地区,不过多是安置在中原,而不是侵略。但随后西晋的暴政和八王之乱的出现,为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提供了契机。整体上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敕勒和柔然等民族。从西汉中叶起,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匈奴不断的南迁,被汉朝廷安置于今陕西、甘、宁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此时的匈奴主要战斗力都被打败,一部分西迁,更所的是选择了降服。到东汉时期,南迁的匈奴人口越来越多。东汉末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率部归附曹操。曹操把匈奴分散安置在西河、太原、雁门、新兴、上郡和河东6郡。此时的鲜卑摆脱匈奴的控制之后,在东北发展起来。鲜卑的主要部落有中、东、西三部,后联盟瓦解,其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等发展起来,也卷入了西晋末年的动乱。而敕勒活动在漠北,柔然活动在西域。由于北魏的防守,并未能武力扩张到中原。

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氐、吐谷浑和西域诸族。东汉时期,大批羌族就东迁到今甘肃、陕西地区。东汉末年,羌人参加了农民起义,被董卓镇压后,参加割据混战。三国时期,关中的羌人主要分布在北地、新平、安定等郡。汉中也有羌人,但因长期与汉人同居,已与汉人无太大区别。汉武帝时,氐族被安置在酒泉郡。三国时期,氐族被迁到关中诸郡。吐谷浑居住于青海地区,与中原政权保持和亲关系。西域诸族与中原的关系时断时续,整体上没有大的战争。

自汉武帝解决匈奴的侵扰问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选择依附汉朝。而在汉朝的内迁政策下,各少数民族纷纷汉化。到东汉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汉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又因为曹魏的军事战斗力较强,防守北方,所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三国时期较少发生侵扰战争。而是到西晋末年,参加了割据混战。

最佳贡献者
2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贴一句宾四先生在《国史大纲》里的话:“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希望所有的历史爱好者都能好好地理解这句话。

回归正题,问题问“三国混战一百多年,为何没有异族入侵?”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提问者读史太浅。既然,提问者以“三国”混战【一百多年】来问,那肯定至少是从汉末黄巾之乱开始算起,鄙人不才,纠正一下,这段时期,异族是有过入侵,甚至也为东汉朝廷制造过巨大的威胁,后来即使在曹丕篡汉后,北方的异族势力也曾一度是曹魏的威胁。


那么,首先来看一看有过哪些入侵。

中平元年,中原河北各地黄巾之乱爆发,与此同时,西北凉州爆发了羌胡之乱,其声势也差点让东汉朝廷放弃三辅等地。

中平四年,张举张纯率乌桓之众叛乱,声势亦大,战火燃及幽、并、青、冀四州。

后来又有匈奴联合白波贼入侵河东、兖州等事例,这些都是当时异族的入侵的实例。

到了曹丕篡汉之后,三足鼎立,各方局势都大体稳定,但河北并非相安无事。鲜卑轲比能虽未能入侵,但也一度给曹魏在河北带来很大的压力。


那么,有人会问,汉末如此混乱,为什么就没有异族政权与曹刘孙等人共争天下呢?

其一,文化差异,当时的匈奴、鲜卑、乌桓、氐族、羌族等异族胡人都是没有文化的蛮夷,以原始部落形态生活,对当时中国(当时人意识与口中的中国)的入侵也都是流寇式烧杀劫掠而已,【这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导致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后来的轲比能“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这是文化上的一种大进步,他也给曹魏制造了巨大的麻烦;生长在中国,从小研习儒经的刘渊等人则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更是一种飞跃,虽然仍改不掉胡虏嗜杀(当然也存在民族仇恨等因素)之习性,但相对来说进步已经非常大。

其二,当时各民族内部部落之间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内部争斗,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争斗。第一种情况如当时凉州羌胡之乱,各部落之间接连发生火并至于最后只能做到以马腾、韩遂为首的诸多军阀割据关中;第二种情况如匈奴自西汉宣帝以后因南北匈奴分裂而走下坡路,而适逢鲜卑、乌桓的崛起,匈奴与乌桓、鲜卑间也相互攻伐(也并非一昧相争,乌桓和鲜卑关系较近,常相互联合与匈奴战争,三个民族也曾联合侵汉)。

其三,当时各诸侯也利用这些善战的游牧民族为自己所用。如刘虞怀柔政策使得乌桓、鲜卑乐为其效命;袁绍矫制安抚乌桓各王,“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后来袁熙、袁尚兵败便投奔乌桓,欲借其势收复河北;曹操在平定河北后,也收了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部落的骑兵;关中的韩遂等人本是被羌胡挟持而起兵成诸侯,与曹操的战争中,羌族、氐族对关中军阀们的支持与帮助也是表现出来了……因为有些异族胡人自身依附在诸侯、军阀,所以对当时河北、中原等地破坏相对来说也是较少的(凉州、三辅等地破坏程度较严重,但这是东汉整个朝代羌患严重的问题,绝非韩遂、边章等人一朝起兵所致)。

一民族的文明自觉需要有漫长的时间(华夏民族经历了夏、商、周,在春秋末开始渐渐产生思想文明),或也可以学习更强大文明的影响提升自我文明,但这也是需要时间,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没有史料让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学习中华文明的历程是如何(近代我国在学习西方之路是屡受坎坷挫折,这种坎坷和挫折应是必要的),汉末及三国时期,显然这些民族文化意识还尚未达到整合部落建立政权、国家的地步,这也就是他们充其量要么入侵中国像流寇一样,要么就是依附在其他诸侯为其所用的原因。以上就是鄙人不才所能分析到的三点原因,希望能对提问者以及同样怀此疑问的广大历史爱好者有助于解惑。

3

并非没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是当时的魏国太强了,不仅在南边对抗蜀国、吴国,还同时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

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乌桓(又叫乌丸)等。匈奴在三国时期,势力已经衰弱了。而且经过汉朝四百年的打击,已经被打服了。所以曹操掌权时,匈奴人继续臣服中国。对中国有威胁的,主要是乌桓和鲜卑。

乌桓有勇猛的蹋顿单于。蹋顿曾经支持袁绍击败公孙瓒,后来又收留了袁尚兄弟。曹操北伐乌桓,在柳城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大破乌桓,并临阵斩杀蹋顿。从此乌桓众部队纷纷归顺中原。乌桓骑兵之后成为曹魏的王牌军。

鲜卑那边则有优秀的首领轲比能。轲比能熟悉汉家文化、制度,对待部下仁厚,很得人心。他部下有骑兵十多万,统治着当年匈奴王朝故地。他时而归顺,时而反叛,是中国的心腹大患。魏国名将田豫等人,对轲比能既安抚、又用武力震慑,并利用鲜卑部落的内部矛盾以牵制他。但在军事上,魏国并没有占过便宜,多名将军死于轲比能之手。后来魏国派出刺客将轲比能刺杀,鲜卑各部落之后陷入混乱、互相攻击,无法再威胁魏国。

4

这是因为当时的汉族人强啊,虽然当时中原仍处于混战之中,但是随便拿出来一个诸侯,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难以抵抗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期间,没有北方游牧民族成规模入侵中原的主要原因。

汉朝哪怕是三国混战时期,也是当时亚洲军事最强国家。

关于汉朝军事有多强,我们可以从明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写的《读通鉴论》中的文字可以看出来。其内容是:“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卷八.后汉恒帝纪)”。

从王夫之关于国家兴衰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朝虽然国家内部军阀混战严重,但是与汉朝周边的国家相比,其国力仍然是非常的强横的。哪怕是到了军阀混战时期,也不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势力可以比拟的。

三国时期装备的环首刀

从汉朝开始,中国的军队就已经全面装备铁质铠甲和钢制的兵器,而此时的北方游牧装备则要相对落后的多,大部分部落都还在使用青铜制品,甚至还使用骨质的箭头等物。在军事实力上根本就无法与中原诸侯相对抗。

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一整个时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时期,刘彻多次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彻底击垮了匈奴人,这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应为当时的匈奴人可以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共主,连自己的主人都被打垮了,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终汉一朝,除了匈奴人之后,就再也没有那个游牧民族敢于大规模入侵中原,更多的是采取内附中国,到中国北方定居的形式来中国北方生活。

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在互相征伐的同时,始终对北方民族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北方的诸侯在参与中原混战的同时,始终都没有放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警惕,仍然在对北方民族进行征伐。这就无形的保证了,北方游牧民族始终无法南下形成大规模的入侵。

比如北方的公孙瓒集团,就长期与北方的鲜卑、乌恒等少数民族不断的征战,而最后统一北方的曹操军事集团,在南下与蜀汉和东吴交战的时候,在北方也保留着一只比较强大的军队,随时应对北方民族的侵袭,这也是为什么北方的曹魏在建国后,始终没有击败蜀汉和东吴的主要原因,等到曹丕继位之后,立刻就挥动全军南下,很快东吴和蜀汉就灭亡了。

三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之所以没有南下,并不是他们本性仁慈,而是当时的中原各国军事力量始终都保持在非常高的状态,使得他们不敢南下,等到司马懿篡位之后,中国军事实力大衰,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最终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惨剧发生。

所以说自身实力才是国家的立国之本,自身如果不强,那么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那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看而不可触的虚物。

5

三国时期,匈奴人势力已经衰落,还参与了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称雄草原的主要是鲜卑人。鲜卑人没有南下中原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军阀们长年混战,打造了一支支铁血军队,对北方草原民族有撵压性优势。另一方面,中原的军阀们对北方游牧民族防范之心比较强,不管內地怎么闹腾,关起们来是兄弟之争,游牧民族內寇属于异族入侵,严加防范。

冀州太守公孙瓒是一个典型的大汉族主义者,他主张用铁血手段打击鲜卑和乌桓人的侵挠。公孙瓒组建一支特种部队叫白马义从专门对负游牧民族。三国时期,南匈奴內附。曹操把匈奴人分为五部,酋长子孙到洛阳学习,实质上做人质,还派专门的官员管理匈奴人内部事物。

曹操亲自率军远征过乌桓,张辽阵斩其首领踏顿,使乌桓人提前走向历史。北方草原上势力最大的是鲜卑人,东西万余里。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曾和轲比能约定南北夹击魏国。魏国派出刺客刺杀了轲比能,鲜卑部落走向解体,陷入内部分争。鲜卑人对中原王朝的危胁解除。事实上,堡垒最容易从內部攻破。只要中原王朝内部团结稳定,就可以打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6

不是没有,是进不来,所以你要感谢曹操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奸雄。每每当它发现北部有强大的少数民族,想要进来的时候,他就主动出击,把未发育的胎儿杀死。如乌桓国。自选搜索来看。同时其它二国你也不能忽略,蜀国把大西南的蛮族收复或镇压着,没让他们壮大。吴国则镇压着交趾(越南),同样没让他们壮大。冥冥中三国不约而同达成一种默契,当打周边异族的时候,都不出手,共同维护大汉族主义。所以你要批判的也就只有司马家的皇朝……

7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几个事例。或许从这几个事例中,可以探讨出一些什么。

(曹操)

第一个实例,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以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北逃。曹操知道两袁有矛盾,利用他们互相攻击的间歇,南下打刘表,遏制了刘表想利用曹操袁绍官渡之战的空挡,扩张土地的势头。当曹操打败刘表后,再回过头来打袁尚袁谭,结果两人一死一逃,袁尚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乌桓部落。有人认为,可以不用管了。但是曹操敏锐地认识到,袁尚和乌桓联合起来后,一定能够互相激发做大,因此亲自率军征伐乌桓。这一仗,曹操遇到了雨涝泥泞阻塞、粮草供应不足、乌桓据险阻挡等各种问题。很多人都劝曹操退兵。但曹操最后硬着头皮把乌桓打下来,除掉袁尚,迁乌桓及汉民众20余万入塞,基本上让乌桓部落解体。

这个事例说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曹操并没有充足的兵力、精力和时间,但是曹操却一定要找出空隙,给予强硬回击,遏制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发展的势头。

(文姬归汉)

第二个事例,这个事例与“文姬归汉”有关。南匈奴原本和东汉交好,但是东汉末年,由于东汉势力衰败,南匈奴开始背叛东汉并多次与东汉交战。曹操统一北方,重创乌桓,多次击败匈奴后,一时威震南匈奴。这时候,曹操准备把流落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的蔡文姬迎回来,左贤王不敢不答应。同时,曹操让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前来邺城相见。栾提呼厨泉来后,曹操就天天好酒好肉招待他,说你别回去了,就在这里开心过日子吧。同时曹操派匈奴右贤王回匈奴去参加管理,并趁机把匈奴分成五部分,让他们各自为政,从而对匈奴进行了内部分化,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这个事例说明,曹操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问题上,除了军事打击以外,他的政治手段也非常灵活。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以夷制夷”的策略,对少数民族内部进行分化瓦解,避免少数民族做大。

第三个事例,贵霜王朝派人到中原朝贡曹操。贵霜王朝是大月氏人在西方建立的强盛一时的帝国,称雄两河流域一带。而他们能派人来向曹操朝贡,说明曹操在西域一代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国版图)

贵霜为何能够屈居朝贡曹操,那是因为曹操并没有放弃西域那一块。他在在打败马超以后,曾多次派军平定西域各处的叛乱,保住了两汉获得的西域这一大块。这对于一个乱世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8

一,三国混战没有100多年。

1,东汉220年灭亡,西晋280年统一,这个标准来说。三国总共就是60年时间,两代人的事。

2,黄巾起义184年爆发,西晋280年统一,这时间也仅有96年。

不知道题主的100多年从哪里来的。

二,汉末三国有没有少数民族边患?

有!

1,高句丽崛起,汉四郡被占。后来高句丽被曹操击败,蛰伏起来。

2,鲜卑占据长城外大部分地区,但内部分裂严重,无力组织南下。

3,南匈奴在山西大肆烧杀抢掠,被曹操分为五部,分而治之。

4,羌人在陕甘一带作乱,但后来成为马腾马超的雇佣军和打手。与黄巾起义同时,羌人联合小发动凉州之乱,一度进攻长安。

三,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汉末三国没有游牧民族入侵?

1,汉末三国胡人虽有叛乱,大都不成器。东汉勒石燕然的丰功伟绩仅过去不足百年,余威尚在,大多数胡人完成内部整合前,不敢对汉动武。

2,这时期的少数民族叛乱,烈度和破坏程度远远比不上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到北朝,几乎整个北方都成为胡人的地盘。相比之下,汉末三国的零星叛乱,不足为虑。

3,论守护土地和人民,地方军阀远比中央军有责任心。汉末的军阀袁绍公孙瓒,三国的魏蜀吴这些军阀为了扩张势力,不断到胡人居住地掠夺人口。胡人根本不敢出来。同理,战国时期,唐末军阀混战,民国军阀混战,都少有胡人占到便宜。

然而,汉末三国的混战让中原人口锐减,这是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9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大草原上会不断经历各种的民族兴衰和变化,而且这些民族的开化水平比较低,一般都不会留下文字记录,所以这些游牧民族的记载大多数是出现在我们的史书中。

如果这些民族和当时的我们交流碰撞频繁,就会留下比较详细的记载,如果比较弱小,里中原内地比较远,就会自己兴起和消亡而很难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汉代的时候,北方草原最强大的民族是匈奴,但是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东汉都在持续不断的打击匈奴,到了三国时期,北方草原的霸主已经从匈奴变成了刚崛起的鲜卑族。

只可惜的是,在三国时期,鲜卑族自己的雄主檀石槐病死了,鲜卑族再一次从统一的部落联盟变成了各自为战的分裂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在三国时期,北方最强大的鲜卑族也正好处于分裂状态,鲜卑族内部也是各自攻占不休,根本没有能力南下中原。


而且在三国时期,占据北方的曹操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这使得曹操可以底气面对来自北方的骚扰。在曹魏时期,曹操打败了北方的乌丸,向西进军打败了西部困扰东汉百年的羌人,并以强盛的军事力量震慑北方的鲜卑族不敢南下。

综上,三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敢南下,是因为草原最强大的民族鲜卑本身也是处于分裂状态,而占据北方的曹操亦是军事力量强悍,可以震慑住他周边的少数民族。三国虽然是乱世,却也是中国军事力量极度强盛的时期,不单是北方的曹魏可以震慑游牧民族,就连较弱的蜀国都可以镇压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七擒孟获”就是代表。

10

有句话说得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三国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不是不想入侵,只是实力差距太大了,什么乌桓鲜卑羌之类的,连公孙瓒马超这样的小割据势力都打不赢,更不要说和曹操曹魏打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