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为什么慈禧在临终前不让载沣当皇帝,而是让三岁的溥仪当皇帝,并且还让载沣当摄政王呢?作为一个正逢多事之秋的国家,让一个三岁小孩来当国家领导人,那不是往国家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慈禧之所以立溥仪为皇帝,而不立载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她的家族叶赫那拉氏有关。载沣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溥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孙子。

再有当溥仪继位后,虽然摄政王是载沣,但宫中实际权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谁?她是光绪的皇后,但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也是属于叶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说句实话,慈禧太后其实不愿意将权力交给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须得是爱新觉罗氏,这个她改变不了,同时又得是与叶赫那拉氏很亲近的人,那就只有载沣和溥仪两人。

相比于已经成年的载沣,三岁的溥仪当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是载沣继位的话,那么就没有隆裕太后什么事了,换句话说,也就没有叶赫那拉家族什么事了。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选定溥仪为皇帝的过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皇帝那时还没死,不过他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将要把他毒死)。当时慈禧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据说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

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入内,奕劻正去东陵验收慈禧地宫未回。“慈禧问诸臣近支王子入宫读书相关的事,众臣知道慈禧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为当时的王子都很年幼,当时世续说:“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内忧外患,交乘涛至,窍以为宜选年长者。”世续的意思是应该立一个成年的,而不是从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选择。

慈禧拍床怒骂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实际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么可能真正听取大臣的意见?而且世续所说的,正好与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骂。

张之洞看着势头不对,替世续说情:“世续承太后垂询,据所愚虑,约略言之。立储自宜承宸断。”于是慈禧假装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说:“载沣子溥仪尚可,但年稚耳,须教之。”

张之洞说:“载沣懿亲贤智,使摄政,当无误。”他还引出顺治初多尔衮摄政之事来佐证。太后说:“得之矣,趣拟诏。”第二天,军机大臣奕励从东陵回京,他也是主张立长的人,但是草召已经拟好,入时给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储二,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酮。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二,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即皇帝亲裁政事。”

为此,载沣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再辞,钦遵于申刻携溥仪人宫。”载沣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况且,同治、光绪两帝的命运,举朝皆知,把不满3岁的幼子送到火坑里去,载沣舍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预料,儿子当上愧儡皇帝之后,自己也将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惧慈禧权势,不得不听从。

当时溥仪去慈宁宫见到慈禧,那时候慈禧已经快死了,给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载:“我记得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之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最佳贡献者
2

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被放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哭着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仪式后,他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则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

按理说,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能力很强的载沣显然比3岁的溥仪更适合做皇帝。而且虽说溥仪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载沣为什么不直接夺位呢?

(溥仪登基)

我们先说,为什么慈禧不让年富力强的载沣继承皇位。

说起来载沣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他为人低调,做事踏实,又很有才学,慈禧相当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载沣也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1894年,由于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德国不但逼着清廷在克林德丧命之地立碑,还要求他们到德国负荆请罪。

由于载沣既是光绪的胞弟,又是慈禧的亲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选。

载沣到了德国后,德国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谢罪”的条件。载沣尽管平时为人谦和,但当时却坚决不同意这个条件。甚至很硬气地准备打道回府。最后还是经过双方协商,才改为鞠躬行礼。

此事一时轰动国内外,就连国际上也称赞载沣为“中国之贤王”。如此,载沣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载沣也因此飞黄腾达,在他25岁时,便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领导圈中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

光绪无子,当时清朝又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危险时刻。按理,慈禧应该找个成年有才干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却选择了载沣才3岁的儿子溥仪。

按慈禧的诏命,溥仪被过继给光绪,同时肩祧两房,承继同治之子,继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三个原因。

一、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再加上当时她并未考虑到自己会死。所以她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这样她就能继续垂帘听政。

二、载沣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为载沣很乖,听话。说明白点,就是天生的打工仔,执行能力不错,但领导能力不行。这一点,从他后来处理袁世凯的问题就能看出来。所以慈禧认为他做国家决策者是不合适的。

三、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本来有7子,夭折了3个,还剩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其中载湉4岁时被过继给咸丰,成为光绪帝;载洵被过继给瑞郡王奕志的后人;载涛又被过继给钟郡王奕诒,所以载沣就成了奕譞这一支的独子。如果把载沣再过继给咸丰(也可以说过继给慈禧),奕譞这一支就没有后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变中有功,慈禧怎么也不可能干出让他绝后的事,所以载沣就没有机会成为合法的帝位候选人了。

不过,虽说慈禧并没有选载沣为继承人。但是,慈禧选定溥仪后,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那时候,溥仪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夺权篡位的好机会,为何载沣没有直接夺权篡位呢?

(载沣剧照)

我认为载沣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载沣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那种生活。所以当他辞职后,他很高兴地对家人说,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说过载沣虽然拥有国家最高权力,但他是个老实人,和他的祖父一样,是把权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载沣没有必要篡位。

他已经掌管了军政大权,溥仪又是他亲儿子,将来溥仪亲政后,他顺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载沣是个顾虑很多的人。

载沣做摄政王后,认识到手握北洋军军权的袁世凯,对自己独掌大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光绪之死,袁世凯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光绪报仇,载沣打算杀掉袁世凯。

但他左思右想,还是找来奕劻和张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说了一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就让载沣吓住了。最后只是撤了袁世凯的职,让他回家洗了睡。

这个事做得极不漂亮。袁世凯这人若不杀,就不要闹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杀,等于放虎归山,再想让他忠于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载沣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明里暗里不听从载沣调遣。眼看各地纷纷独立,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的载沣,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掌管军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并解散了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皇族内阁,辞去了摄政王职务。

载沣但凡有一点私心,他大不了抱着和清王朝同归于尽的心也要满足私欲的话,也依然可以疯狂一回。不过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实在平庸,又说话容易结巴,哪里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载沣从没有想过做皇帝这事。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3

这个问题可能换个角度更好:“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让载沣继位,而立了三岁的溥仪?”

先说说复杂的血缘关系。

① 道光帝有九个儿子,二三都夭折,大儿子二十四岁意外死了,四儿子过了几个月才出生,这就是咸丰帝。六天后,五儿子出生,可能不喜欢这个,过继给别人。接下来又有了六七八九。老四和老九差十四岁。

② 老六就是恭亲王奕訢,离皇位一步之遥,哥哥胜出。咸丰死后,和嫂子慈安慈禧废了顾命八大臣,接下来他们之间也有矛盾和猜忌。他大儿子载澄是个著名的纨绔子弟,带着小哥哥同治帝去逛八大胡同。庆幸比爹死的早,弟弟的儿子溥伟过继为后,并承袭醇亲王爵。

③ 老七奕譞娶了慈禧的亲妹妹,两人生了四个儿子,就活下来一个,还过继给别人了,就是光绪帝。侧福晋又生了三个,五儿子就是摄政王载沣,溥仪的亲爹。六儿子载洵、七儿子载涛。

④ 伯母兼姨妈的慈禧与光绪帝矛盾很大,曾一度想废了他。就把道光帝五儿子的一个孙子溥儁立为准太子,号大阿哥。结果国内外各派势力的强烈反对,只好废了他。他亲爹又因义和团事件被发配,从此落魄。

慈禧和光绪去世只差了一天,所以很多人怀疑是慈禧临死前弄死了光绪。从崇陵光绪尸骨发辫检测出砒霜含量超标,但依然不能有完整的逻辑证据。

光绪去世后,载沣一系是血缘关系最近的。1909年,溥仪三岁,载沣26岁,已经承袭醇亲王爵位19年。自1901年出使德国,已站在大清的政治舞台上,1909年时已任军机大臣。

有观点说,1902年载沣结婚,他哥哥光绪32岁一直没孩子,所以就已寄托他生儿子未来继位。这种说法未见到官方记录。

由溥仪继位,从宗法上是过继给同治帝当儿子。如果载沣继位,是他过继给咸丰当儿子。如此慈禧太后的身后地位就可能会降低,甚至未来被忽略,这是老太太不愿意看到的。隆裕的身份也尴尬了,当皇嫂只能靠边站享清福去了。

从清朝廷的自身来说,当时内忧外患,显然再立幼主并不是好的选择,而且溥仪并非光绪的亲生,没有血缘上的必须。

虽然载沣当了摄政王,还是小皇帝的亲爹,但毕竟不是皇帝,有礼法上的鸿沟,本人又不具备多尔衮的能力和实力。大清岌岌可危中,摄政王没有心思没有精力没有条件想取儿子而代之。

4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随后慈禧指定由当时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11月15日慈禧归天,这两天发生的事至今让人琢磨不已。

慈禧的陵墓——菩陀峪定东陵,耗时近二十年,花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极致奢华。慈禧生前窃据帝权,她当然害怕死后被光绪掘开陵墓鞭尸剔骨,于是她开始布局。慈禧选定了载沣,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慈禧先让载沣任职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让他在军机处实习,过了没多久,慈禧便让载沣转正成为军机大臣,以此加强载沣的砝码并锻炼他的管理能力。1908年11月14日慈禧谋害光绪以解决自己的身后事,然后让溥仪当皇帝,让载沣当摄政王,当时的溥仪只有3岁,载沣已经26岁。


可是载沣为何甘心只做摄政王,却不篡位称帝?

一、首先我们先弄清楚慈禧为什么选择3岁的溥仪而不是现成的载沣。

因为载沣的年龄不合适。晚清这次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并不同于宋朝赵匡胤和赵匡义、明朝朱由校和朱由检这种嫡亲皇室成员间的兄终弟及模式,而是从旁支的皇室宗亲里选择继承人,北宋仁宗赵祯在英宗赵曙小时候便将他接入皇宫,南宋高宗赵构在孝宗赵昚6岁时将他接入皇宫,光绪帝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时也只有5岁,因为年幼者可以更好的接受系统理论的帝王教育,成年人因为性格和行为处事原则基本已经定型,可塑性太小了,皇帝不是谁都可以当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开国皇帝的韬略。因此,慈禧不可能选择让已经26岁的载沣当皇帝,清朝政府的高层管理者也不会同意。


二、载沣与溥仪的关系是父子。

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发生过老子争夺儿子皇位的事情,只有儿子逼宫让皇帝老子退位让贤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子当皇帝,儿子不一定能当皇帝,皇帝的儿子这么多,谁知道会轮到谁?可是儿子当皇帝了,老子极可能会获得皇帝尊号,这是孝道。更重要的是,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当皇帝,载沣是摄政王,是清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至少在还政以前载沣是清政府第一人,所以他当不当皇帝有什么区别?因此,载沣有什么理由发动政变,夺取自己亲生儿子的皇位?


三、当时清王朝的局势已经支撑不起一场夺位政变。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割地赔款。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艰难取胜。1853年至1868年,捻军起事,清政府仍然艰难取胜。1862年至1873年,同治回乱,清政府派左宗棠镇压。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3年至1885,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赔款。

经过了这么多战争事件,这时的清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了,甚至只是革命党在武昌起义中轻轻地吹了口气,它便崩塌了。如果载沣想要称帝,那肯定要发动政变。试问,这时的清王朝还经得起一场谋朝篡位的政变么?清政府的统治者当然知道自己的现状,甚至在慈禧后期已经抛出了“新政”这个筹码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和迎合社会民意,载沣也知道清王朝的现状,政变很可能会让清王朝瞬息间覆亡,不要说当皇帝了,连当摄政王的机会都没有了,他还敢政变么?

由此,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他作为名义上的摄政王,实际上的太上皇,手里掌控着清王朝的所有实权,他为什么要称帝?在清王朝朝不保夕的情势下,他怎么敢称帝?

5

慈禧为什么挑选载沣之子溥仪来继帝位?

据《慈禧外记》中的说法,慈禧为解决继嗣问题,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召见诸大臣于仪銮殿。当时各种意见纷陈,有主张立溥伦的,有主张立恭王的,也有人主张立醇王之子。慈禧最后作出决定说:

“以前我将荣禄之女,说与醇王为福晋,即定意所生长子立为嗣君,以为荣禄一生忠诚之报。荣禄当庚子年,防护使馆,极力维持,国家不亡,实彼之力。……今既立醇王之子,即封王为监国摄政王,此职较从前之议政王,名分尤高也。”

立溥仪,作为对荣禄的忠诚之报,是慈禧决定选择溥仪继位的重要原因。

另外,溥仪之父载沣的胸无大志、庸懦无能未尝不是慈禧选择溥仪的另一重因素。载沣原本是一个没有多少政治野心的人。这从他书房里悬挂的一幅自书“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对联中可见一斑。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辞了摄政王,一身轻松,回到家里便对妻子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气得权力欲望显然比他强的妻子痛哭一场。当初,当慈禧决定把溥仪立为皇嗣,任命他为摄政王时,他也曾叩头力辞,惹得慈禧对他不争气的举动大动肝火,当众叱之曰:“此何时而讲谦让,真奴才也。”摄政王都不愿意当,难道他会有野心当皇帝么?。

载沣的性格正是慈禧求之不得的,这样的一个摄政王对她的权力是没有威胁的。

光绪死后,慈禧立即颁发了下列懿旨:

“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这后一道懿旨,说明慈禧完全无视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现实,还企图在确立一个小皇帝后,再通过一个驯服听话的摄政王来继续控制朝政。可以想见,如若慈禧不是很快死去,载沣的监国之名必形同摆设。

然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慈禧终究无法抗拒自然规律。慈禧的病情迅速恶化,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在末日即将到来之际,不得已又颁发一道懿旨,称:

“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隆裕)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掌握清朝政权48年之久的慈禧终于永远地放弃了她的权力。

6

在乱世间,通过武力打江山,称帝那是“能者居之”。而在政权正常迭代继替中,称帝需要极强的功劳条件、政治支持和合法性来源,这是帝系传承的重要条件,非一时“兴起”或随意所能决策的。



爱新觉罗·载沣(1883.02.12—1951.02.03),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

载沣作为满族上层权贵,慈禧与光绪归天后,他才25岁左右。在当时各色势力胶着下,不可能不明白“形势不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帝国末期,“主少”是一个常见的模式。这一现象在于,高层进取心的蜕化与消解,导致权力来源逐步被质疑,没有惊天的功劳,何以服众?与地方掌握新军等军事力量的实力派相比,载沣的经历比较空白,虽然出访西方或曾见过一些世面,但基本上在朝野是毫无威望可言。



而且,慈禧对载沣也存在不信任的一面。地方督抚各怀鬼胎,“东南互保”即就是一例。整个政治秩序以一种十分脆弱的形态而维系。若一能干有为的新兴势力获得政权,现状被打破,各方利益是否可以被保持,这是大部分政治家都要考虑的问题,约束很多的。他主张皇族内阁,其实也不可全盘否定,他首先代表满洲利益。



溥仪上台,年纪幼小,既可以弥合满洲贵族的矛盾,也可安地方实力派之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慈禧、光绪恐怕也有这种考虑。

在政治布局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他刚满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三十二年(1906年)春,受命管理对守卫京城负有重要责任的健锐营事务。同年秋任正红旗满族都统。他的亲王爵位是超品级的,而这时他的官职也已经达到一品大员了。但是,这些还都只是重要的武职,此时他并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军国大事。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他被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况且,兄终弟及在清代尚无先例。对于载沣,虽无帝名,有监国之实,权势无疑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称帝成为众矢之的,何必称帝。政治权力的走向是一个多个因素交杂汇总的结果。选择称帝是一个投机和危险的做法。敢于将自己置身潮头,非常人可为。而即使可为,成功与否,尚存问题。

所以说,到了政权末期,只能守成。如果刻意进取,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清末新政现在已经普遍被认为是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了,内部崩溃很可怕。

7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称帝?题主是怎么样的思维能想到这个问题?

我是不是可以问,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很明显阻碍因素太大。

晚清摄政王载沣不能称帝的原因很多,一一列举出来,

1,慈禧定的制度已经偏向载沣。对比咸丰去世时的情况,咸丰逃命到承德,弟弟恭亲王奕?只是全权议和大臣,选了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制衡。而慈禧的安排是隆裕太后分载沣之权,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辅政。载沣没有必要发动政变称帝。

2,载沣20岁监国摄政,位极人臣,亲儿子是皇帝,太后又懦弱。载沣还让自己的兄弟们把持陆军、海军、财政大权,载沣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名。虽没有称帝,别人都是把他当皇帝看的。

3,载沣20岁,儿子溥仪3岁,在中央到地方的一群老狐狸眼里都是乳臭未干。况且溥仪的年号是宣统,就是宣宗道光帝的法统,实际上把父亲奕譞和自己都尊做皇帝了。载沣当皇帝,唯一的变化就是自己有可能背上亡国之君黑锅。

4,以当时的内外形势,载沣可以做到大权独揽,却做不到称帝自立。原因很简单,如果称帝自立,一定会遭遇列强干涉。八国联军当初就是保卫光绪而来。最关键的是,北洋新军明面上是清廷的实际上是袁世凯的,载沣如果自立打破平衡,袁世凯带着各省各地实权派杀入北京,让他摄政王也当不成。

5,载沣个人来看,后面的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都是不参与的。所以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宿命论者。像称帝这种逆天改命的行为,袁世凯做得出,载沣做不到。

另外,载沣在新中国成立后把醇王府捐赠给人民政府办公使用,载沣这个人虽无大才,却是政治上合格和优秀的。

8

多方面来说吧!载沣没有时间,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夺自己儿子的皇位!

首先,在性格和能力上,载沣就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虽然载沣成为摄政王,但那也是为了让他辅助溥仪,载沣当摄政王时候,也才二十六岁,后来在与袁世凯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

其次,从法统上来说,载沣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溥仪能当皇帝,是因为他辈分好,慈禧选溥仪,应该主要考虑了给同治立嗣,也可能兼顾了光绪。但是,载沣绝无可能,因为,同治,光绪都是载沣一辈的,如果载沣当皇帝,那岂不是会让人误以为兄终弟及了嘛?要知道,光绪能够当皇帝,是算过继给咸丰当皇帝,慈禧是咸丰的老婆,所以,慈禧依然是太后,这是慈禧选光绪的原因,所以,光绪和载沣已经不是兄弟了,假如,载沣再继承皇位,那同治就算无后了。

而且,最主要的一点,载沣称帝,就是强儿子的皇位,这在法理上更难说清了。

说起来,很复杂,简单一句话,载沣没有资格!

再次,从时间上看,慈禧死后,三年,清政府就土崩瓦解,即使是载沣有预谋称帝,那也得有时间啊!

最后,还是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到载沣当摄政的时候,其实,清政府已经破产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已经让清政府处在破产的边缘了,能抵押的关税等来源,都已经成为“月供”还饥荒了。而清政府唯一能够依赖的北洋新军,似乎也有指挥不动的尴尬,而载沣,没有任何军权。

在清朝,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是篡位登基的。

9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坎坷曲折,做过皇帝,也当过战犯;享受过,也流亡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溥仪三岁便继位为帝,从此失去了童年,或许,皇家也从没有童年的存在。幸运的是,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终的亡国之君,直到1967年才去世。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做了皇帝。

据说慈禧确定溥仪为继承人时,光绪帝尚处于弥留之际,得知新皇是年仅三岁的溥仪时,沉默半晌,无奈说道:

“找一个年岁大些的岂不更好吗?”

不过这太后的旨意谁敢违背呢?当时的清廷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年幼的小皇帝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朝政,于是,清朝最高的统治权就落到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手里。

隆裕太后是个女人,无法做皇帝,摄政王载沣是个成年王爷,声望又很高,而为什么他没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呢?

其实溥仪即位,除了年龄太小,并无其他不妥之处。

于公,按照出身来说,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但是按照光绪的遗愿,还是更希望自己年长的弟弟或者是有才干的堂弟继位,延续大清帝业。

而慈禧临终前已经想好要立新帝,当时的皇族呼声最高的莫过于载沣。但是慈禧只顾自己娘家跟侄女利益,找他那样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而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能力强,人脉广,血统纯正,素来威望不低,如果让他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

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慈禧希望在她走后,隆裕能够当上清廷的掌权者,而载沣已经成年,远没有还是三岁小孩的溥仪好控制,如果让他做了新帝,那隆裕想掌权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为了让自己家族得利,慈禧还是决定要找一个小孩子来当傀儡,所以慈禧选择了溥仪。

其一是溥仪年龄小,好控制,如果他做了皇帝,隆裕就可以用太后的身份仿照自己一样掌控大权。其二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就算载沣想做皇帝,也不会和儿子去争,那么隆裕的权力就能够留存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同治与光绪本身就是兄弟辈分,假如再找个弟弟即位,显示大清朝皇脉后继无人,让国际友人和民间百姓耻笑。

基于这样的原因,慈禧便通过自己的势力去暗中操控整件事情。就这样,年幼的溥仪成了皇帝。而溥仪做了皇帝后,他的父亲载沣成了摄政王。

按理说,就算溥仪是皇帝,以载沣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去推翻他从而取而代之,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呢?

这其中有四点原因。

第一点两人毕竟是父子关系,而且载沣很喜欢溥仪这个儿子。自从溥仪出生后,载沣就将他视为自己的掌中宝,就算是自己当了皇帝以后也是要把皇位传给溥仪的,那么既然现在儿子做了皇帝,复有何求?

而慈禧也正是算准了载沣会因为这层关系不会去自己当皇帝,才会选中了溥仪。

第二点,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兼军机大臣,大权在握,做皇帝图的不就是权力吗,既然权力到手了,那这个皇位谁做还有区别吗?再加上皇帝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下什么命令他也不会反对。

第三点,这是慈禧遗命,不敢违背,自己一家可谓已经是名正言顺的拥有皇权,何苦去触犯慈禧这一伙利益集团,冒不必要的风险,去争夺一个不必要的名分呢?

最后一点,此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载沣未必不喑此情,他自己本身也未必见得愿意当一个大概率的末代皇帝,以这种身份刻入历史,愧对先祖。

10

这个问题的答案,史论纵横答主的夫人都已经总结的很到位:载沣未必想当,慈禧也未必想让载沣当。

随着光绪与慈禧之间矛盾的日益积累,掌握着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已经开始考虑下一位继承人的问题。由于光绪帝没有子嗣,慈禧只能够从溥字辈的阿哥们中挑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当时同治皇帝死后无嗣,慈禧太后在载字辈儿的阿哥中选择了载湉,让其过继给咸丰帝。而此时,光绪帝尚健在,不能够继续选择载字辈的继承人。因为如果要这样做,就意味着先要废掉光绪。尽管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但这是仍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

所以,这个继承人一定要过去给光绪。因此,慈禧下从溥字辈中物色人选,以便过继给光绪载湉和同治帝载淳,让其一身挑两房。这个未来的储君,既是光绪帝的儿子,也是同治帝的儿子。

按照清代的传统,如果当朝皇帝无嗣,便要从与他血脉联系最为亲密的人中选立继承人。溥仪是光绪帝的亲侄子,也就是载沣的儿子。因此,慈禧太后只能够选择溥仪,而不能够选择载沣。

当时大家都很清楚,一但孩子进入皇宫,便会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溥仪的母亲听说这一消息后,当场精神崩溃,哭的死去活来。命溥仪为大阿哥的事情,曾争执过一段时间,但事情还是在慈禧的坚持下被决定了。

1908年11月,光绪帝病重,同样卧床的慈禧太后,命人将溥仪抱入宫中,准备继承大统。就这样,三岁的溥仪在光绪帝逝世后登上了皇位,成为晚清最后一位皇帝。在安排好这一切之后,慈禧太后也随之去世。

溥仪即位后,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被尊为为皇太后,她像慈禧一样开始垂帘听政。而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则成了摄政王。



因此,在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在载沣实际上并没有资格,慈禧原本也不愿意让载沣继承皇位。在她的安排下,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垂帘听政,而让载沣总摄朝政。

当然,慈禧最初的意思,或许是想着自己的余生里继续控制溥仪,在宣统朝垂帘听政。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她机会。就这样,载沣父子一人成了皇帝,一人成了摄政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