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嬉笑怒骂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堪称其中经典桥段。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到各路当地“头面人物”们排队送钱送房的热闹情景,不知笑喷了多少读者。其背后的深意,更叫人笑声里连连感慨:明清年间的“举人”功名,就是这么牛气。

确实,虽说放在讲究出身的明清权力场里,“举人”功名显然要靠边站。举人出身的官员,有时更是吃苦背锅的命。但放在民间基层,“举人”这个身份,就是老百姓眼里,无比强大的荣耀光环。

特别是放在小说的主人公范进身上,从“秀才”到“举人”,简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来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待到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一个“举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桥段,放在真实的明清历史上,却是无比写实。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间。这个年代,却也是明代秀才与举人,两个身份反差开始拉大的年头。

先说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举人差了一级,而且明朝开国后,也给秀才提供了丰厚的米粮补贴,看上去也应该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时,秀才身份却已严重贬值。一是明代物价飞涨,秀才的衣食补贴却百年没涨,生活自然越发贫困。外加读书应考的成本也增加,于是“穷秀才”就越来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后,常回忆起做秀才时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杨继盛的泪奔原话说:“其苦难言万一矣”。

那么既然苦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明清秀才们,依然咬着牙挨着骂,忍受着一次次落榜的羞耻继续考呢?

因为这只比“秀才”高一级的“举人”,放在明清年间,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别。首先是级别高,只要愿意参加选官,基本能担任八九品官职,就算暂时不做官,却也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放在乡间百姓眼里,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爷”。

特权当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领的那点补贴了,而且有免赋税徭役的强大特权,名下的土地财产,都可以大摇大摆的免去国家赋税。于是好些田主都会把财产寄在举人名下,就为少交一点税。所以哪怕中举前是个穷光蛋,中举后没几天,就是各种田产财物排着队送上门。“范进中举”里“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的桥段,实在是小儿科。

不夸张说,只要中得举人,一夜之间从穷草根变地方土豪,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神话。

最重要的是,举人的身份十分高,别看在国家高层权力场上不受待见,但放在乡间地方,却是如雷贯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在乡间的话语权十分强大,属于地方上声望极高的士绅阶层。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见了举人也是客客气气,为了自家官位稳固,也必须维持好与当地举人的关系。“范进中举”里张乡绅慌不迭的跑来跟范进攀交情,就是这个原因。

如此社会地位,也叫明清年间的举人们,成了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正如明朝学者陈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贤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润!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学子们,就算考到满头白发,也要咬牙狠钻的执着。科考功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最佳贡献者
2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往今来,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范进中举的故事

说起《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穷光蛋书生,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年龄大了找不到媳妇,后来好不容易娶了胡屠的姑娘为妻,却被老丈人看不起。

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巅峰,像范进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穷书生,只能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但科举竞争十分激烈,加上官场腐败,舞弊突出,像范进这样没后台的穷光蛋,很难出头。

后来,范进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但秀才不能做官,无济于事,于是范进再去考举人,却屡试不第,在老丈人面前依然抬不起头来,整天挨训挨骂。

为了再次考举人,范进无心过问家事,家中无米下炊,老母和妻子饿的头昏眼花他也无心照料,最后只得把家中一个生蛋的老母鸡卖掉,眼看就要坐吃山空,突然有人报喜范进高中了。

这个时候的范进已经50多岁,但他中举的事依然成为爆炸性新闻。

这下不得了了,不仅范进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大转弯,就连很多陌生人,无论是当地官员、乡绅,还是破落户都来巴结他,送房送地,送钱送人。

众人为什么巴结范进

范进只是中了一个举人,不是什么大官,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巴结他?

很简单,因为明朝举人可以做官。

明清时期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如果高中进士,可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一个县城几百年出不了几个;范进中的是举人,比进士低一级,但也可以做官。

一个人考中举人就进入了朝廷人才库,可以参加吏部组织的大选。当有合适官缺,吏部大老爷们又瞧上了你,你就可以做官,虽然官品很低,只能做诸如教谕、县丞、主薄等正八品官,但好歹是公务员编制,国家正式干部,放到现在也是副县级,多少人奋斗一辈子熬不到。

另外,举人虽然起点低,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在地方上干得有声有色,也是有提拔机会的。明朝嘉靖年间的大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来硬是干到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死后赠太子太保,堪称全天下举人们的偶像。

巴结范进的不同目的

范进高中后,还没等对外宣传,消息就在全县城传开了,原本门可罗雀的范进家门,瞬间变得门庭若市,各色人等都来探望,他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但出发点又不相同。

1,张乡绅,送白银五十两,房子三进三间

张乡绅可是县城里的头面人物,他也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现退休在家。按理说,以他的身份没必要对一个刚中举人,还没正式做官的范进如此重视。

但张乡绅混迹官场一辈子,很清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范进以后能仕途上进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海瑞也有可能。自己现在退休了,影响力小了,攀下范进这个新晋举人,也好日后有个照应,反正在官场上多交朋友绝对错不了。

所以张乡绅不但送给范进50两白银作为贺礼,还送给他一处三进三间的房子,另外还和范进攀起了关系,说范进的老师是自己先祖的门生,他和范进是亲切的世弟兄。

2,其他人,送田产,送店房的

原著中没有提及给范进送田产、店房(商业门头)的是哪些人,推测应该是县城里拥有田产的地主、拥有店房的商人们,这些人送给范进田产、店房,意图就更明显了。

虽然范进还没正式做官,但眼光得放长远点,搞长期投资,趁现在还能巴结得上,抓紧拉拢感情,不然等范大老爷做官以后再巴结,就显得太落后了。

另外,这些人赠送田产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因为举人做官后可以免田赋劳役,那些地主把田产转到范进名下,可以减免赋税,这是古代官员和地主勾结偷税的常见手段。

3,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的

所谓破落户,是指城市或农村失去常产(土地或住房)的人,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典型的就是给官老爷家里当奴仆,至少生活有了保障,能混个温饱。

事实证明,张乡绅的眼光确实毒辣,范进中举后,因母亲病逝守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内,范进不需要劳动,不用担心收入来源,可以依靠别人送的财产,从容准备考试。

三年后守孝期满,范进入京参加会试,又一举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最后一路升迁,官至正四品的京官通政。可以想象,范进一定会对当初赠送他财产的那些人给予帮助和回报,这便是他们当初巴结范进的目的所在。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3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范进同学中举了!

在此之前,他先中了秀才,岳父带来一瓶酒和一副猪大肠,说是贺喜,不过是趁机奚落他一番,等到他向岳父借盘缠进城考举人,岳父马上翻脸不认人,说他想吃天鹅屁,五十四岁的范进不甘心,冒着一家人饿死的风险偷偷赶考,结果一举高中,报帖是这么写的: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单就这个帖子大家就能知道分量,广东第七名,那么科举考试是个怎么回事,我们大致说说。

儒林外史的背景设定在清代,清代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分成几等,循序渐进。

首先是童试,亦称童子试,童试是一种资格考试,如果你连童试都过不了,不好意思,后边的一切都与你无关,说明你不具备读书人的天分,赶紧改行。所以不要小看“童试”,许多读书人究其一生都没有迈过这个坎。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府试”每年举行一次,不同的是,“县试”每年二月举行,就在本县考试,“府试”在当地州府举行,时间在每年的四月,通过了“县试”才能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了才能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

到这大家明白了吧,您所鄙视的秀才的通过三级考试才能获得,中了秀才才算有了功名,这个功名听起来不大,其实好处大大的,首先是可以见官不拜,其次可以免除劳役,还可以连带连个亲属一起免除,这在古代是非常实惠的事情,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好处,清朝的秀才分为三等,等级比较高的还能获得国家补助,按月发粮食。

怎么样?是不是改观了对秀才的看法!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活到老考到老!

秀才再往上走才是举人!

举人考试叫做“乡试”,三年举行一次,清朝的“乡试”都安排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每年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

“乡试”头名就是我们俗称的“解元”,唐伯虎的唐解元就是这么来的。比起“院试”,“乡试”的竞争难度成倍上涨,因为中了举人,意味着你具备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殿试第一名叫做状元,解元会元状元,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中三元”。

说到这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简单点说:“乡试”类似于高考,范进靠考了广东省第七名!换到今天,大家可以算算,广东第七名是什么级别?

全国高校专业基本可以随便选!

也许还有人不服气,毕竟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那我们在看看录取率,以明朝为例:秀才考试的录取率大概是10%,举人录取率大概是3.95%,进士9.1%,殿试就不说了。

所以范进疯了,我们要理解!就凭人家这成绩,放在今天绝对是学霸,学神,励志典型!

考中困难,一旦中举,好处那是大大的!

首先:举人犯了罪,县官不能直接处理举人,要报上级,取消了举人功名,才能捉拿,相当于现在的人大代表的司法豁免权。

其次:比起秀才可以免除两个人的劳役,举人可以免数十人的劳役和百亩左右的田税,所以会有很多农民投身为奴,你想想国家规定你开公司不交税,那肯定会有很多人要求把公司挂你名下的,就凭这个挂靠的特权就不愁吃喝,完全可以脱离劳动了。

第三,举人有做官的权利,当然要等出缺,清朝这个比例比较低,但是并非没有。

最后:举人并非还可以考进士,虽然中奖率比较低,但总是有一定希望的。

正因为有这么多好处,所以古代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

如此这般:你说,范老爷中举了,当地的有钱有势的人,要不要巴结!

必须啊!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4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但是内容写的是明朝万历时期的事。这个大前提导致了一个bug,后面再说。

先说说明朝的举人有多牛。根据统计,明朝276年一共录取了11万多名举人。

当时明朝有1427个县级行政单位,平均下来,每个县三年才能考上一个举人。在很多教育孱弱的县,十几年考不出一个举人,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举人在乡下是稀缺资源。

考中举人后,政治地位提高是显然的,按现在的行政级别来说,举人起码也是科级干部,如果运气好,还能混个县令当当。在乡下,绝对是当地一霸。

另外,除了有了一点当官的可能性而外,举人的福利也是实实在在的。明朝为了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给了读书人一些免丁粮的特权。

根据《大明会典?卷二十?赋役》记载,万历三十八年。

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也就是说,明朝万历年间的秀才享有几十亩土地免缴田税、免两丁徭役的权利;举人享有近千亩土地免缴田税、免数十丁徭役的权利。

拥有如此丰厚的待遇,范进中举后突然喜极而疯,乡绅们刻意逢迎,就不难理解了。乡绅们把田产挂靠到范进门下,和范进分红,也比向朝廷纳税要少的多。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就说过,假设天下有十万顷土地,其中就有五万顷是记于官绅名下的。这些人不纳税,还能从朝廷领银子。朝廷哪有钱打满洲人?


说到这里,要说前面提到的bug了。明朝官绅的这项福利,仅限于明朝和清朝前期。

因为,举人不纳粮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举人没有这个权利。明朝以前的举人,只是一种一次性功名。也就是说,某个秀才参加科举,考中了举人但是没考中进士。举人身份就要收回去,归零到秀才功名。下一次科举时,还是秀才身份。还要再考举人,考上了才有资格考进士。

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由于他在一些省份试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项政策。废除了官员和读书人免税的特权,导致很多秀才破产,沦为“穷秀才”。

举人由于有当官的可能性,所以在清朝时依然是乡下士绅追捧的对象。而秀才由于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范进没中举前才会那么惨。“穷秀才”这个称呼,是从清朝才开始有的。



我前面也说了,《儒林外史》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虽然书里面的是背景是明朝,但是吴敬梓写的还是清朝的事。

吴敬梓生活在安徽,晚年迁居南京。安徽和江苏两省,早在雍正时期就大力推行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在吴敬梓看来,他自己就是一个穷秀才。所以《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才会把范进没中举前写的那么惨。

其实,明朝的秀才也没那么惨。明朝的秀才虽然不如举人,但在明朝也比普通人混的好得多,不像书里面范进那样惨。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投资行为。

首先,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在全国都是很稀少的。

秀才尚且好说,并没有太多实权。

但举人其实已经有些权力,进士更是官员的代名词。

秀才在县衙上不用跪,不能随便用刑,还免除各种徭役和税务。

其实秀才也是很难考的,根据人口比例的录取率来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录取率。

成为秀才以后,就可以顺顺利利的开馆收徒,不愁生计了,在地方也很有些地位。

不过,秀才并不是官,也无实权。

所以范进考取秀才后,丈人胡屠夫仍然很嚣张,不把他放在眼里,动辄臭骂一顿。

四周的邻居,明明看到范进家穷得很,甚至没米下锅,也不愿意接济接济。

说来也是,连丈人都不愿意给考试的路费,更别说邻居。

但范进中举以后,就不同了。

每年全国的举人也就几百人,相当于今天中国的院士。

一旦成为举人,距离做官也就一步之遥。

儒林外史最初的那个周进,考取举人以后很顺利的考取了进士,被皇上任命为广东学道。这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仅次于巡抚。类似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

就算是最没出息的书呆子进士,做一个县长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秀才并没有人搭理,但范进中举以后也就成为一支非常强大的潜力股。只要谁去投资他,获得十倍回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比如劣绅张乡绅和范进套近乎,送钱送屋,为啥?说白了还是将来试图利用它。

其实不要说张乡绅了,就连当地的汤知县,也对范进是比较巴结的。

说不准范进中了进士以后,官职就比汤知县还高。

6

在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广为传颂。

范进是一个老童生,很多年来都考不上秀才。所以范进非常受自己岳父胡屠夫的气,见到他时诚惶诚恐,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胡屠夫对范进经常破口大骂。

后来范进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身份立刻就不一样了。不仅胡屠夫见了他毕恭毕敬,而且当地富户张乡绅立刻前来拜访,送上了五十两银子,后来还有很多人来奉承他,有人送田产,有人送店房,还有许多破落户来投身为仆图荫庇。可以说,范进一下子从穷屌丝变成了成功人士。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范进仅仅是中了举人,并没有考进士,更没有当官,为什么就陡然而富,成为社会精英了呢?

其实,在古代,举人的身份是很值钱的。比如在明朝,你考上了举人,就有了当官的可能性。虽然举人只能当个芝麻小官,比如学官、县丞,最多也不过是知县,而且只是在名义上有候补的资格,未必能轮到你。但是,你的身份从此完全不同:你从被统治阶级一跃进入了统治阶级,虽然只是统治阶级中身份最低的一级。

你中了举人,就不再是平头百姓了,而是成为了缙绅,在地方事务中的治理中有很多发言权,也可以积累很多官场人脉。要知道,古代中国皇权不下乡,只能到达县一级,而治理乡村必须靠地方缙绅的配合。所以对于中了举的范进,知县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举人在制度上是有特权的,举人可以免税,比如举人名下的田产不需要纳税。因此范进考上举人后,会有很多没有功名的富户地主把自己的田地挂名在他名下,这样就不需要向国家纳税,只需要向范进交租子(比向国家纳的税低)便可以了。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范进几十年苦苦考秀才,考举人,为什么他在得知考上举人后立刻发疯了。因为前后的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对于范进来说就像平白中了彩票一等奖一样。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7

范进中举标志着其初步进入权力话语系统,在古代中国官本位的社会环境里,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尤其对平民而言。

(范进中举)

在明清两朝,读书人初步的三级跳就是童生—秀才—举人,举人和秀才虽然只隔一级,但其差别可是非常大的,举人可以担任八九品官职或者享受八九品待遇,虽然只是个芝麻官,但在老百姓眼里,那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爷”。

(进入举人,就相当于今天名校硕士毕业)

身份上的提升自然意味着权力的升级。不同于秀才只能免去自己的田产税,举人是有全家不用交纳赋税徭役的特权的。所以,也就出现了题目中的疑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有人送地,因为把地归置在范进名下,只需要上交一小部分费用,这与正常交纳沉重的田产税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至于送粮送房的,则是出于拉拢巴结的目的了。

(儒林外史)

实际上,不仅小老百姓会攀附举人,连当地的父母官也要对举人客客气气,甚至拉拢一下,维持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特约作者:煮酒论娱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8

中国传统社会有很多东西变了,比如马车变成了汽车,帆船变成了轮船,茅草房变成了电梯房,纸制红包变成了手机微信红包,还有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一而足。然而,有两样东西没变:人家有钱时恭维,人家升官时马屁!

《范进中举》最后一段载:“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他们为什么来送钱送物,范进中了举人了嘛,举人就是随时可以做官的身份了,什么也不干,他都是官府要关照的人了,是一方绅士、主持乡里大事的头面人物嘛,咱都得去恭喜恭喜不是?咱都得去关照关照不是?咱都得去送点人情去不是?这都是人之常情嘛,人情人情,多是人情少是意,以后与范举人,就扯上了人情关系了嘛。

——虽然这“人情”后面,往往伴随着“势利”二字。

其实,不单人情,“亲情”二字后面,又何尝没伴随着“势利”二字?他你看范进那个人模狗样的岳父老大人,他中举前,经常用自己的拳头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女婿,一天到晚骂声不断:“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去乡试,向岳父借钱,被他一口啐在脸上:“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周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但是,范进中举后,岳父的脸都斜了,他无限温情地说:“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回家的路上,女婿走前,岳父随后,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胡屠夫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真是:遇贫穷而作骄态,见富贵而生谄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权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记得多年前,某省卫视有一档“我们约会吧”的情感类节日,一次,一位女孩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对男孩没有任何要求,身高没要求,长相没要求。当一个小伙子说他的年薪3万时,女孩忍不住笑着说:“他年收入3万,养不起我”,立刻灭了那盏表示选择的灯,现实得没有一丝犹豫。还有位女孩嘲笑那个男孩说:“我以为他是月薪3万,原来是年薪3万!”



世上越来越多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人们了,不求过程,但求结果。只是,没有过程的结果,往往如同美丽的花瓶,稍一磕碰便会粉碎。

9

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经历,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没有钱和社会地位,至亲至爱的人甚至都看不起你,而一旦拥有了财富和地位,无论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阿谀谄媚了。



范进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在中举之前,因为家庭贫困,而且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连他老丈人也看不起他,甚至经常找机会敲打他。原著中也曾经提到范进中举之前,他丈人胡屠夫怒骂范进是个现实宝[丢人现眼的家伙]。

后来范进想找胡屠夫借盘缠赶考,结果胡屠夫一口浓痰吐在他脸上,怒骂道;“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德行,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还想着癞蛤蟆吃天鹅肉。”



过了一段时间范进高中举人,曾经不理睬范进的邻居开始热情招待他,送来了鸡蛋米酒。而老丈人胡屠夫更痛快,直接送来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还说范进是文曲星下凡,自己早就看出来了,惹得邻居们哄堂大笑。吴敬梓也在这时刻画出了一幅讽刺意味极高的浮世绘。

除了老丈人和邻居们之外,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张乡绅也带着大量的礼物来拜访范进。这个张乡绅也是个举人,而且还做过一任知县,是一个典型的地主官僚阶级,可谓是家大业大。他出手也极为阔绰,送给了范进50两银子,以及一套三进三间的宅院。



范进举人的含金量

范进的举人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街坊邻里和老丈人巴结就算了,为什么曾经的举人兼知县还要来巴结他?

实际上,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虽然有“穷秀才”的说法,但绝对不会有“穷举人”出现。

首先说明清时期秀才需要考试,通过针对童生的童试便可成为秀才,但获得秀才之后仅仅是自己获得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官不用跪拜,或者可以搞一些教育事业,靠着兴办私塾谋生。也正是这个原因,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依然没有拿范进当根葱,因为不关自己的利益。



但范进参加乡试中举之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来范进从此可以呼奴唤婢,因为明朝时法律规定,庶民之家不可以蓄养奴婢,否则杖刑一百。而蓄养奴婢是身份的象征,从此范进成为了胡屠夫眼中的“城里老爷”。

二来、范进有机会做官了,秀才虽然不可以为官,但举人是可以出仕为官的。经常会担任一些府、县教学、主簿类的八、九品官员。当然极个别的情况也会当一些县里的主官。

第三、举人可以免税,可以把一些地主家的土地挂在自己的名下,以此免除国家的税收。而地主家留下的财富当然也必须分给举人一部分。

当然除了这些现实的利益,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形式上的特权,比如公堂诉讼的时候可以获得优待,或者是享受政府的一些福利补贴等等。



范进中举之后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性小说,但也确确实实的是一部底层人物逆袭的小说。或者说范进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而是科举制度的受益人。

曾经在我们熟知的故事中,范进中举之后便没有了下文。但实际上范进在中举之后有了田产和奴仆,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完成了逆袭,同时也让自己的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另外,范进在中举之后,又进京参加了会试,并且考中了进士,被朝廷授予了官职。一路上范进顺风顺水,最后竟然被钦点为山东学道。这个职位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属于正三品高官,仅次于巡抚,职位和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类似。



以此来看,在那个阶级固化的年代,如果没有科举考试,或许范进永远都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终生受人冷眼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了科举考试,像范进一样的社会底层人士才有了一些上升的希望。

10

首先要明白在封建社会拥有权力后,你会得到哪些便利:

1,你的薪资待遇和之前的童生相比有天壤之别,你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与之前截然不同。你享受的物质生活会是在那个社会中层以上的,自己自身条件的变化会让你接触到上层社会,让你自身的更大更高更远的眼界。

2,权利的便利有多好,这个旧时就有言,朝中有人好办事。官位越往上,权利越集中,权利也更大,正是因为这种日趋向上的心理追求,会让很多人进行攀附,送礼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邻,更何况是商不如官。在封建社会的一言堂,可想而知送钱,梁,房屋等等,以小换大,其中得到的回报是以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增长,故古代卖官盛行,尤以汉代最为突出。甚至有言,没钱买官可以打欠条,等赚够了再还,有实权的官位更是富商,富人追逐的对象。


3,古代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官商勾结,官员要财,商人要权,互通便利。官员的俸禄有限,用商人的钱来改善生活,商人可以用物质来行方便,在官员权利的庇护下,更好的营生,不受打击。

以此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范进中举后,如此多的人送财送物,非是祝贺,实想各取所需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