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我试着回答一下。先说一下核心答案,戾在这里不是过而不改或者不知改过的意思,而是不思顺受的意思。因此,它并不是在其字意上显示的贬义,而是中性偏褒义的谥词。详述如下。

戾太子名刘据,是汉武帝与卫皇后子夫所生的儿子,是卫青的外甥。后来因为在巫蛊案中被江充诬陷,遂起兵攻击江充,武帝当时不在长安,知道刘据起兵的消息后大怒,诏令天下攻杀刘据。刘据不敌,最后兵败自杀,卫皇后也因此自杀。

刘据在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很受武帝宠爱,他长大后也帮着武帝处理了很多政务,有自己比较独立的见解,后来他劝说武帝停止战争的谏言受到武帝的批评,可能埋下了他后来悲剧的根源。不过因为武帝在位时间很长,假令刘据没有起兵造反,很可能也不会当很长时间的皇帝,毕竟,武帝29岁时有了刘据,而武帝驾崩时已经70岁,刘据死于此前5年。就是说,刘据死的时候已经36岁了。这个时候,刘据已经与史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名号叫做“史皇孙”。(他一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刘据兵败自杀时,史皇孙也已经有儿子了,是史皇孙与王夫人所生,名叫刘病已。刘病已并没有因为刘据及他的儿子们被杀而被杀,而是被宫中奴仆收养,长时间在民间流落,后来被送入掖庭,等于是认可了他的皇家身份。再后来,在霍光的主持下,这个刘病已入主皇宫,成了汉帝国的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宣帝即位之后请有关部门思考如何处理自己的父亲史皇孙和祖父戾太子的尊号以及庙寝的问题。大臣们说道,宣帝继承的乃是昭帝的皇位,是以昭帝之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因而不宜立史皇孙为皇考,而应该谥号为悼,其庙号为悼园。而宣帝的祖父刘据,因为死之后并没有谥号,大臣建议称之为戾,其庙陵称为戾园。这就是刘据被称为戾太子的来由。

那么,这个“戾”是何意义呢?根据逸周书谥号法的解释,戾有三重涵义: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那么宣帝大臣们对刘据所用的“戾”,是哪一层涵义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第二层,即不思顺受。因为刘据的冤案,早在武帝晚年就已经澄清了,武帝因此还封了敢于进谏的田千秋,并且诛灭攻杀刘据的江充以及其他相关重臣,自己还下诏建立思后园,并且在卫子夫之后再不册立皇后,而且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匆忙册立太子。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武帝对刘据和卫子夫的懊悔与怀念。因此,刘据纵然有过,不至于被汉朝众臣视为过而不改,尤其是在武帝已经作出了很明确的懊悔的举动之后,刘据无过更是昭然。

那么,既然刘据无过,这个“戾”字就应该是不思顺受的意思了。何也?刘据起兵,乃是受了江充查办巫蛊案的逼迫。倘若刘据愿意接受江充的诬陷乃至侮辱,就是俯首接受这个事情,很可能事情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但是刘据不愿意如此,不愿意逆来顺受,不愿意被江充摆弄,所以索性起兵造反,攻杀江充。这就是不思顺受。另一方面,刘据屡屡批评武帝的战争政策,也遭到了武帝的批评,甚至武帝还变相诛杀儒学博士狄山以警告刘据,但是刘据不为所动,依然保持原来的立场,在受到江充很可能是来自武帝授意的压迫之后,愤然起兵,也充分体现了他不思顺受的特性。那么,与别的词语相比,“戾”就比较好地突出了刘据的个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在刘据案件中江充对太子的压迫态度,有一定的暗示的意思。由此可见,戾用来封谥刘据,还是比较恰当的。

最佳贡献者
2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解释“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而不改曰戾。”,可见刘据的谥号为“戾”是因为刘据生前犯了大过错,但是一直没有改正。

一、谥号制度

古代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也就是说从西周中期开始,有了谥号制度。先秦两汉,一般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作为谥号,来高度总结帝王一生的功过是非,通常一个字是最好的或者最坏的,两个字的基本上是中等评价。

二、刘据的生平事件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夏立为皇太子。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汉武帝误信谎情,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最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刘据的父亲是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母亲是名声很好的卫皇后,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卫青。刘据一生也是功德皆有的太子,可以说刘据根扶苏很相似!但是刘据起兵反抗父亲,在儒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加上起兵失败,不受刑而死反而畏罪自杀!刘据事件祸及三族,母亲卫皇后因此丧命,门客故吏都因此受刑。汉武帝晚年因太子事件而后悔不已,专门下了罪已诏。因此作为孙子的刘询不得不给爷爷一个恶谥,以满足儒家的规范要求!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3

谥号指的是帝王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功过给予的一个总的评定,有美谥和恶谥之分。在中国古代的谥法“不悔前过曰戾”,显然谥号为“戾”的属于恶谥。有意思的是,汉宣帝刘洵在称帝后,却追谥他的祖父为“戾太子”。要了解汉宣帝这一做法的深层原因,得从他皇位的合法性说起。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迫自杀,事后汉武帝也意识到太子并没有造反,而是被他逼迫所致。尽管汉武帝内心后悔,但事实已经发生,以及皇权交代之际的政治忌讳,汉武帝并未给刘据做平反。

辅佐即位的汉昭帝的霍光深知,汉昭帝得以称帝,正是由于太子刘据兵败自杀。为此,作为辅政大臣的霍光即便心里同情刘据一家,却也不能公开为刘据做平反。因为这关系到汉昭帝的帝位正统性问题。

汉昭帝年纪轻轻便薨逝,霍光选择昌邑王刘贺即位。不想刘贺在称帝不到一个月,又遭到了霍光的废黜。汉宣帝刘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霍光扶持上帝位的。霍光之所以能行使废立皇帝之权,靠的是汉武帝授予他的辅政大臣之权。但废立皇帝毕竟是大事,霍光的政治威信还是受到损伤。因此,他必须再次强调汉武帝的正统性,以证明自己行废立皇帝之事的合法性。

对于汉宣帝来说,刘贺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慑于霍光的权势,汉宣帝只能配合霍光。为树立汉宣帝的皇位正统性,霍光支持汉宣帝为汉武帝上庙号。通过尊崇汉武帝,来向臣民宣告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为此,汉宣帝自然不能推翻汉武帝生前对刘据下的定论,只能追封他为“戾太子”。

4

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汉宣帝刘询继位之后,给自己祖父刘据谥号为戾,取得便是不思顺受的意思。不思顺受,也就是不能顺从的接受,带有反抗的。

当年的巫蛊之祸,刘据被江充诬陷,汉武帝以为刘据要造反,父子两人在没有得到沟通的情况下 ,兵戎相见,最终刘据兵败自杀。

虽然刘据是被迫起兵,是被冤枉的。但是在封建时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讲究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刘据起兵,在事实上和汉武帝形成了对抗,不管有一万个理由,都是大逆不道的,都是不顺从的表现。

刘询虽然是刘据的孙子,但他更是西汉的皇帝,君臣之纲是必须要维护的。所以他绝对不能给刘据美谥,给一个字,取不思顺受之意,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刘询皇位来源的法统,就更加清楚了。

刘询之所以能继位,并不是以戾太子之孙的身份继位的,而是以汉昭帝刘弗陵之后来继位的。毕竟在讲究宗法的年代,刘据只是废太子,不再是汉武帝的接班人,而刘弗陵才是货真价实的大汉天子。

也就是说刘询继位,走的是这一条路线: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而非这一条路线:汉武帝刘彻、戾太子刘据、汉宣帝刘询

所以说,刘询在给刘据谥号时,是不能够违背汉武帝之前的意愿的。刘据是被汉武帝逼死的,要是给美谥,等于打脸汉武帝。

最终,在折中的情况下,刘询给了自己祖父一个恶谥里面程度较低的戾字,或者说勉强算得上平谥。

5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

山野老人以为这是一个很意思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问题!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原因出在这个“戾”字上。

“戾”,在一般人看来,第一意识以为是暴戾。

如果这样理解就会有疑问产生: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是不是怨恨自己的祖父呢?

其实,这个“戾”字,不能当做“暴戾”讲!

这个“戾”字,《逸周书 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这个“戾”字,东汉著作《说文》:"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应取蒙冤受屈之意。

这个“戾”字,从东汉著作《说文》的角度,取其“蒙冤受屈”之意,由此将“戾”字作为祖父的谥号,在汉宣帝看来应该差强人意!

为什么说在汉宣帝看来应该差强人意?这与汉宣帝当时的处境有关!

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不能仅仅是从这个“戾”字取其“蒙冤受屈”之意来理解,如果仅仅是从这个角度理解,就无法理解汉宣帝的差强人意。

我们要结合当时汉宣帝的处境来理解,才能理解汉宣帝为什么接受有关部门的建议,给自己祖父这个差强人意的“戾”谥号。

汉宣帝给自己祖父封谥号的时候,是汉宣帝刚刚登基不久。

这个时候,汉宣帝处境不妙!

第一,这个时候,大权还在霍光手里。

汉宣帝登基不久,霍光就提出还政于汉宣帝。

汉宣帝知道,霍光这样做是在给自己挖坑。所以,汉宣帝坚持慰勉霍光,让霍光继续主政,与之前相比,并给霍光赋予了更大的权力,以此稳住了霍光。

第二,昭帝时期,霍光辅佐昭帝十三年之久,朝中官员都是霍光的心腹,而且在朝中掌控实权的都是霍光家族的子弟。要是汉宣帝强行给自己祖父一个自己满意的谥号,就会给这些人抓到被把柄,将汉宣帝赶下台。

汉宣帝的前任昌邑王刘贺接受了皇帝的玉玺,当了皇帝,27天就被霍光找了一个淫乱的借口,赶走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宣帝不可能不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祖父的谥号!

第三,汉宣帝祖父的谥号,牵涉到汉宣帝的曾祖父汉武帝,这让汉宣帝诚惶诚恐。

汉宣帝祖父刘据的事情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其处理情况牵涉到汉武帝。

汉宣帝如果过于顾及自己祖父的谥号,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曾祖父汉武帝的声誉。这样也会让霍光等人抓到把柄,以此为由将汉宣帝赶出皇宫。

何况汉宣帝还要打着汉武帝的旗号,为自己正名,表明自己是汉武帝的嫡系子孙,有权继承皇位。

汉宣帝上位,从宗法制看,是不具备合法性的。

因为昭帝是汉武帝的儿子,汉宣帝是刘据的孙子,从宗法制的角度看,汉宣帝都不具备继承昭帝皇位的权利。

能继承昭帝的合法人选应该是昭帝的儿子。

昭帝没有儿子,也只能从昭帝的侄子中选拔,不管怎样,也轮不到汉宣帝这个侄孙!

从这个角度看,汉宣帝也不敢因为要给自己祖父上一个满意的谥号而影响汉武帝的声誉,给自己找麻烦。

汉宣帝继位不久,就抓紧时间为汉武帝建立庙号。

汉宣帝加汉武帝庙号为世宗庙,演奏《盛德》、《文始》、《五行》等乐舞,并借机将反对者绳之以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问题,是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汉宣帝的格局!

汉宣帝在给自己祖父加谥号的问题上不计较,是从大局出发,是从长远考虑。

这个问题与汉宣帝对待霍光的态度上来看,更能看出汉宣帝的格局。

汉宣帝登基不久,霍光就撂挑子,给汉宣帝挖坑。

汉宣帝以退为进,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

不久,霍光老婆为了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然后晋封皇后,不惜害死了汉宣帝从小患难与共的许皇后。

汉宣帝对此装作不知道。

霍光死后,汉宣帝还将霍光列为麒麟阁十一大功臣之首。

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非,单从汉宣帝的处事方式看,就不得不佩服汉宣帝的大格局。

综上所述:汉宣帝为何给自己祖父刘据封谥号为“戾”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6

戾按照我们现在的第一印象,我们首先想到的词语是戾气、暴戾等贬义词语,所以先入为主的认为汉宣帝给自己祖父所封的谥号是贬义词,但其实你反过来想,汉武帝生前不是给自己儿子平反了么?他是不是建了思子宫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最重要的是他还下了罪己诏来承认自己的错误,这说明了什么。

再一点汉宣帝继位以后首先干的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给汉武帝上庙号,本来是汉昭帝该干的事,他这隔了几代的后代赶紧给做了,无外乎想向世人证明他是汉武帝嫡子、太子的后代,皇位本来就是该传到他们这一支的,证明自己的正统性。现在给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上完庙号,再给自己的祖父谥号的时候,他会给他上恶谥么?这不是否定了前人和自己么?

另外还有一点其实戾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即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说有蒙受冤屈之意,这点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身体屈曲即蒙受冤屈。

再结合太子刘据生前施政的仁厚表现,所以很明显这个戾字他想表达的是其祖父蒙受冤屈之意。

7

中国古代谥法中,对于“戾”的定义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后,降景泰帝朱祁钰为原本的郕王,其死后的谥号就是这个“戾”字,足见“戾”并不是什么美谥。那么,汉宣帝刘询为什么在登基之后给予了祖父刘据这么一个谥号呢?似乎有些说不通。



汉武帝刘彻并没有给儿子刘据谥号,汉昭帝刘弗陵同样也没有给长兄谥号。为什么?因为难下定论。“巫蛊之乱”之时,刘据举兵虽然是迫于无奈。但是,他也的确是和父亲汉武帝兵戎相见了。在中国古代,与皇帝兵戎相见就是谋反、与父亲兵戎相见就是忤逆,没有情有可原一说。因此,在“巫蛊之乱”结束之后,汉武帝仅仅是在父亲的层面对儿子进行追思,建立了“思子宫”,并且以父亲的名义夷灭了“害死”儿子的江充、苏文三族,甚至之后又借故杀掉了“巫蛊之乱”时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的侄子刘屈氂和大舅哥李广利全族。但是,却始终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终汉武帝一生,始终没有给儿子刘据正式平反。直到其孙子汉宣帝即位,刘据一直背负着“叛逆”的恶名。



汉武帝既追悔自己的过错,但是又不能给儿子正式平反。毕竟,承认谋反可以有情有可原一说会带来很多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后患无穷。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将父子、君臣关系剥离的处理方式,对于国家层面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就没有给刘据谥号。汉昭帝即位后,既然父亲已经摆明了态度,他也就不方便多说什么了。更何况,刘据是嫡长子,给他平反,等于是平反了整个嫡长房,对于汉昭帝自身的正统地位不利。因此,汉昭帝同样没有给刘据平反,也没有给予任何谥号。



汉宣帝即位之后,情况不同了。虽然汉宣帝是以入嗣汉昭帝(作为嗣子还是嗣孙身份存在争议)而继承皇位的。理论上,汉宣帝已经和刘据没有关系了,名义上他是自己叔祖汉昭帝的后代。但是,血统终究是无法改变的,背负着“叛逆”之孙这个恶名,对于皇帝而言,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于是,即位伊始的汉宣帝想到了为自己的亲祖父刘据平反。但是,曾祖父汉武帝已经定下了调调,而且掌握实权的权臣霍光也是“巫蛊之乱”的亲历者,虽然没有身陷其中,但也是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汉武帝一边,汉宣帝不能不顾及这些方面。更何况,汉宣帝能够继承皇位的最大前提就是因为他是汉武帝的亲曾孙,之所以能够拥有正统地位,就是因为他入嗣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如果直接否定曾祖父汉武帝,等于就是否定了自身的正统性。



因此,汉宣帝选择了一种低调的处理方式:恢复祖父刘据曾经的皇太子身份,但是不追尊为皇帝(毕竟名义上汉宣帝已经属于汉昭帝一支,追尊刘据为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至于谥号,汉宣帝最终选择了“戾”。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恶谥呢?毕竟刘据谋反是汉武帝定了调调的,给予美谥等于是否定汉武帝,各方面都说不过去,首先霍光那一关就通不过。给予其他恶谥,作为孙子,汉宣帝自已过不去那道坎,各方面也说不过去。“戾”虽然是个恶谥,却恶得不那么厉害。而且,“戾”字本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有蒙冤受屈之意。《说文解字》中曾经提到: “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因此,“戾”字还有蒙冤受屈这一层意思。当然,这是独立于谥法之外的一种解释。汉宣帝给祖父刘据上“戾”这个谥号,表面上并没有否定曾祖父汉武帝定下的调调。但是,又凸显了祖父的“蒙冤受屈”,等于是变相为祖父刘据平反了。与此同时,汉宣帝借着给祖父刘据平反之机,恢复了很多受“巫蛊之乱”牵连的世家大族的地位,这其中就包括平阳侯曹氏家族和卫氏家族,为自己日后夺权增加了不少政治筹码和帮手。



同时,汉宣帝此举既没有否定汉武帝,也没有涉及对“巫蛊之乱”的重新定义。既没有触动“巫蛊之乱”亲历者霍光的敏感神经,也没有动摇自身的正统地位。而且,借机恢复受“巫蛊之乱”牵连的世家大族地位也是名正言顺,并不显得非常刻意。况且,汉宣帝并没有对这些人加官进爵或者抢占职位,仅仅是“复家”而已,对于霍光没有产生直接的威胁。因此,霍光是能够接受的。如此一来,汉宣帝一举数得,而且没有像废帝刘贺那样触及霍光的核心利益而遭到霍光的反对、甚至废黜。既然目的已经全部达到,汉宣帝也就没有必要为根本没有任何祖孙感情的祖父刘据去争取“皇帝”这个名号了。但是,在这方面刘据还是做了一些文章的,虽然没有尊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位皇帝,祖母史良娣和母亲王翁须却是被称尊为戾后和悼后的,这等于也是变相认可了祖父和父亲的皇帝身份。



此事发生在汉宣帝即位之初,面对强势的霍光,汉宣帝有太多的无奈,彼时他能做的也只能到这样的程度了。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一举剿灭了霍氏家族,真正握牢了权柄。在自身地位稳固之后,祖父、父亲的地位问题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之后的汉宣帝也就没有再纠缠于这些问题,徒增不必要的麻烦,终西汉一朝,刘据止步戾太子,再也没有能够成为皇帝。东汉时期的皇帝虽然也姓刘,已经和刘据这一支没有什么关系了,就更加没谁愿意去挖这些陈年旧事了。

8



《谥法解》戾: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

《国语》余罪戾(罪过)之人也。

《左传.襄公廿三年》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贬抑、冤屈

《汉书》天降灾戾——天灾,名曰天灾实言人祸。

氵+戾=淚,即泪的繁(正)体字。

综上戾,是一个百感交集的字,但主要倾向就是对祖父的恨,至少是鲁迅那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觉。



当汉武帝打击卫派时,太子刘据是又惊又怕还恨的。加上当时流行巫蛊,而汉武帝又最忌讳巫蛊。那么太子情急之下,做出巫蛊之事是可能的。后来又被那皇帝使者赵人江齐抓个正着,心虚杀人灭口!太子杀了江充后,有人劝太子。见驾面圣,好好解释清楚。太子却派人见驾面妈,调兵遣将。这是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



正是冲动的惩罚,才导致太子三代逼死、吓死就连襁褓的刘病已也得坐牢。致使其在当皇帝之前,饱尝辛酸、历经磨难、遭人白眼,所有这一切,都怪你,都怪你,都怪你。这就是祖父犯的罪,连累后人。宣帝尊皇考曰悼,深深的同情。他为什么不尊其父为帝?因为他过继给刘弗陵为后,所以不敢玩明世宗的大礼议。



从亲情上来说,他更倾向于祖父是冤枉上,但实际行动即使真的冤枉他也只能将罪过推给祖父。自己一家的不幸都他只能怪他祖父,不能怪曾祖父。因为他曾祖是皇帝,他是皇帝,皇帝不能有错。因他曾祖是父亲,他祖父是儿子,父亲不会犯错。



更何况自己当皇帝是天上掉馅饼,曾祖大臣现在权臣霍光顷刻间都能废掉刘贺,更何况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如芒在背,对老霍有求必应,别说委过于爷,委过于己也得干,熬死他是最好的办法。戾字有怨屈、天灾=(汉世宗)天子降灾=人祸,与氵相连全是泪。故而谥号表面上非议祖父,实际上则很矛盾很暧昧。



岂止是回忆总想哭,想起来都是泪。在没摆脱霍光控制时,宣帝现在也很委屈也很冤屈。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霍光死了之后,汉宣帝成为大汉最优秀的帝王!

9

古人对逝者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评定逝者的是非功过,并对人物生前事迹做概括叙述。

汉武帝卫太子刘据谥号曰戾,大意指: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刘据死后没有谥号,是其孙子刘询继位为帝后追加的。刘据为什么得到这样的下谥号,是因为巫蛊之案,使太子下场悲惨。

卫太子刘据(前128年—前91年),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母为卫皇后卫子夫,舅舅为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去世后,那些奸邪之人认为太子不再有外戚靠山,祸首江充看到武帝年事已高,而自己行事狠辣与太子刘据的仁德相背,加之先前已与刘据和卫氏有嫌隙,害怕武帝去世之后被刘据诛杀,便欲先一步构陷刘据。即妄言武帝生病是因为有人行巫蛊诅咒天子。于是武帝命江充为使者治巫蛊之案。江充指挥巫师四处掘地寻找木偶人,但凡挖到就逮捕周围的人,就以炮烙之酷刑逼供认罪。

江充故意设计陷害,在太子东官也挖到了木偶人。 刘据没想到自己的宫中会挖出人偶,心中惊惧,而此时武帝却在甘泉离宫中养病,不通音信,刘据无法向武帝证明自己的清白。刘据便矫诏抓捕并斩杀江充,而协助江充办理此案的御史章赣逃跑,去往甘泉行宫见武帝。 对武帝谎称太子造反,汉武帝听后大怒,派丞相刘屈氂带兵镇压,刘据兵败,逃亡在外,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卫皇后的玺绶被汉武帝收回,卫皇后因无以解释自已的行为,以死明志也自杀身亡。巫蛊之祸并未因太子刘据自杀而告终,武帝侄丞相刘屈氂也被诬告腰斩,牵涉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儿女亲家)的妻小也被捕入狱,而当时李广利正率军与匈奴作战,闻讯后既忧虑又害怕,不知所措便投降了匈奴,武帝知道后,又把李广利亲属灭族。李广利在匈奴也遭诬陷,被杀祭神。

刘据矫诏抓人,起兵造反都有悖封建伦理和法规,故谥号曰戾。

10

其实,很多人都说“戾”是一个恶谥,是刘病已碍于汉武帝的面子,定下的基调不容更改,给自己亲爷爷刘据的谥号,并且还举例说“戾”这个意思有不臣、不子、忤逆之意。言下之意既刘据就是有天大的冤情,也不该用汉武帝的军队,以下犯上与汉武帝对抗,所以谓之戾。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个谥号是谁给的?!是汉武帝还是刘弗陵?!都不是,是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刘病已当时什么身份?汉朝皇帝。如果说给刘据的谥号是戾,那么也就是说刘据罪人的身份便是板上定钉了。罪人之后,却能做皇帝,那不是荒天下之大谬吗?!之前汉武帝没给刘据定谥号,刘弗陵也没有,他刘病已闲得发慌,非得把自己爷爷拽出来臭骂一顿,定下一个恶谥,那无异于给江充、苏文等招魂,按照人性和以刘病已的性格可能嘛?!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刘病已大公无私,非得六亲不认给自己爷爷定一个恶谥,那既是承认自己乃罪人之后。为了维护皇家颜面,大家觉得汉朝那帮迂腐的大臣会愿意么?自己侍奉的是罪人之孙?!怕是霍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所以,如果非得定一个恶谥,那么刘病已完全没有必要脱裤子放屁或者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汉武帝本人都没意见,他前面与他不在一个立场的刘弗陵也没意见,那么他就更没可能缺心眼去做这件事,留给后人去做,后人看前面的人也没做,自然也不会去做。

因此,我个人比较赞同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认为“戾同屈”的意思,既说刘据是蒙冤受屈而死的给他盖棺定论。这个谥号,是一个平谥,既不拂了武帝面子,也不会拂了自己爷爷乃至自己的面子。

这个谥号是比较为大众所认可赞同的,比如当时霍光等,谁不知道刘据当年是被逼蒙冤而死?为此汉武帝还在湖县建了归去来思台,长安城建思子宫,乃至都下了罪己诏,当时天下人以此前太子刘据的仁德都很替他悲伤。汉宣帝给刘据这个谥号,既是给自己一个身份,也是给自己爷爷,乃至天下人一个交代。

(汉宣帝刘洵)

既自己是正儿八经皇曾孙,自己爷爷并非乱臣贼子,自己是合法持证上岗。政治上,从来没有多此一举的事。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