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我们聊一聊总兵的历史。总兵出现于明朝,明朝的总兵堪称能够与巡抚正面叫板。明朝建立以后,蒙古势力败退北方草原,但并不甘心失败,一直集结力量不断的南下。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明朝从东北到西北,总计建立了9个重镇,俗称为九边重镇,例如甘肃镇、大同镇等等。一个镇负责一大片地区的防务,类似于战区司令。 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每位总兵管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军队。例如辽东镇总兵,能够管理9万多军队,属于实权人物。山西的大同镇总兵和太原镇总兵,几乎能够与山西巡抚正面叫板。



明朝总计只有20余位总兵,明朝总兵的含金量很高,类似于战区司令和省主席的关系,双方的权力势均力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职,但进行了改革。清朝的总兵属于正二品,清朝的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换句话说,从表面来看,总兵和巡抚属于平级干部,似乎与明朝的情况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实的官场上,连总兵的顶头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抚的下级。清朝的每个省设立了巡抚和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巡抚则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虽然提督是从一品,比巡抚的品级还高,但必须接受巡抚的节制。见到巡抚以后,提督一般会恭恭敬敬的说一句“参见中丞大人。”巡抚也会客气客气:“军门,不必多礼。”但如果没有这个礼仪,巡抚会很不高兴,毕竟文官节制武官是老传统。 至于总兵,每个省会划分成好几个镇,总兵仅仅是一个镇的长官。虽然总兵是正二品,但实际权力并不大,连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们聊一聊总兵下辖军队的问题,明朝的总兵只有20位,总兵类似于战区司令。清朝的总兵则有80多位,70多位陆军总兵,10多位水师总兵。



例如北洋水师的老大丁汝昌,头衔是提督,镇远和定远的舰长则都是总兵。 清朝的绿营军总计只有60多万,一口气出现了70多位陆军总兵。而且有一部分绿营军,属于总督和巡抚直接管理的。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镇的绿营军最多只有七八千人。换而言之,总兵类似于师长兼军分区司令,与巡抚的权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实,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总兵。



所以说,总兵属于位高权力。看上去属于朝廷的高官,其实谁都不敢得罪。我们顺便聊一下实权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和武备司郎中。这两位五品老爷,分别管理各地军官的升迁调动、各地军队的武器和物资发放。如果得罪了武选司郎中,那么,那位将领很有可能被升迁半级,然后调往最前线作战。 虽然总兵、副将等将领的品级不低,进了兵部以后,都会毕恭毕敬。尤其是遇到尚书大人和侍郎大人,这些堪称自己的顶头上司,标准的实权派。至于各个机关的郎中们,外地将领也不敢轻易招惹。最尴尬的还有守备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级不低,却只能干打杂的工作。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很多武将官职的品级实际上是有些虚高的,很多官职虽然看起来品级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权、所拥有的地位却与他们的品级有着巨大的反差。

就比如清朝的提督,清朝的提督品级非常高,是从一品的地方军事大员,地位类似于我们现如今的省军区司令、统管着一省的绿营军队。

单纯从品级上来说,提督的品级是要比加衔之后才正二品的各省巡抚高、跟经过加衔之后才从一品的总督相持平的。

但如果要说到地位和权力,品级极高的提督却根本无法和巡抚、总督相抗衡。

在清朝全国各地,提督都会遭受到巡抚、总督们的节制。

在地位上,他们基本处于弱势,经常会遭受到巡抚和总督们的欺负,这点与他们之间的品级是不对等的。

总兵的情况也是如此,总兵是清朝绿营兵中权力、地位仅次于提督的人物,品级是正二品,跟加衔之后的巡抚品级对等。

但实际上不要说是和他们同品级的巡抚了,就连各省巡抚之下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他们都是比不过的,由此可见品级如此之高的总兵地位是如何的了。

关于清朝时期的总兵,我们往下介绍一二。

明清总兵地位的变化

清朝时期的总兵传承于明朝时期的总兵,只不过清朝时期的总兵相比于明朝时期的总兵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明朝时期,总兵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各省军区的司令,地位上和清朝时期的提督对等。

只不过因为他们并没有清朝时期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分化、没有清朝时期那么多的节制,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是要比清朝的提督们高上不少的。

到了清朝之后,总兵们的地位、权力直接降低了一个等次。

这时候,他们的统辖范围变成了清朝设置在全国各地的军事重镇,而这些军事重镇是清朝仅次于省级的军事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军分区。

清朝总兵们手下的兵力

在清朝总兵们的手下,主要统辖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千总、百总、把总等各级军官。

而要说到他们所掌握的士兵人数,则大概在数百人到上万人左右。

清朝时期,清朝绿营兵的总数大在63万人左右,当时,朝廷主要在全国各地设置了73名总兵,如果平均来算的话,清朝每个总兵所能掌握的军队大概在9000多人左右。

但实际状况并不都是按平均数来算的。

在清朝73名总兵中,主要区分为60名陆路总兵和13名水师总兵,其中水师总兵掌管的士兵人数最少,因为清朝末期北洋水师军队中一艘铁甲战舰的舰长官职就是水师总兵,所以在战舰承载的局限性下,他们所能掌管的士兵只有几百人。

掌管人数最多的是那些陆路总兵,掌握兵力最多者达到了上万人左右。

3

总兵官的职位始设于元末明初,似周朝之师帅,晋朝之都督司马,宋朝之路分都监。依据清朝制度,总兵官位武职正二品,掌管一镇之军事,统领本标,管辖所属协营将弁,为重镇大臣,受本省提督节制。

清朝虽然是马上取天下,但是以文治江山,入关以来就重文轻武。当然,这里面还有朝廷忌惮武将挟兵自重的原因。这么做导致的结果就是,同等级别的文武官员站在一起,文官会有一种优越感,而武官就会不自觉的低人一等。

所以,总兵在同级别的巡抚面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收入与待遇方面,也相却甚远,比如巡抚的养廉银普遍在一万两到一万五千两,而总兵的养廉银仅为一千五百两左右,这还只是正常收入的一项。巡抚的管辖面比较广,以至于“其他”收入来源的渠道也比总兵宽广。

清代总兵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全国共设陆路总兵官七十人,水师总兵十三人。此外,有部分地方最初设置有总兵官,后来被裁撤,比如福建同安一人,康熙五年裁撤;山东胶州一人,顺治五年裁撤。

清制,总兵的职责主要是协助封疆大吏,维护地方的稳定、参与平叛、剿匪、对外用兵以及抢修河堤等。

每位总兵能调动的士兵数量要视驻地而定,有多有少。正常情况下,83位总兵统辖大清63万兵力,平均下来一万人也不到。

以山西绿营下辖的二镇为例

  • 太原镇

总兵官一位,驻守平阳府,统辖镇标二营,兼管蒲州、潞安二协和太原等十三营。

(一)镇标

中军设游击一人(兼管左营),中军守备一人;右营设都司一人,中军守备一人。两营共设千总三人、把总六人、外委二人。

(二)所辖

蒲州协设副将一人,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外委九人;

潞安协设副将一人,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外委九人;

太原、汾州、泽州等十三营共设营属千总九人、把总二十五人、外委六十四人。

合计算下来,太原总兵能够调动的绿营兵为一万人左右。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应付沿海的战事,清政府又从太原抽调部分人上前线。

  • 大同镇

总兵官一位,驻扎大同府,统辖镇标三营,杀虎口一协和新平路等二十二营汛。

(一)镇标

左营、中营、右营各设游击一人,中军守备一人。三营共设千总六人、把总六人、外委十六人。

(二)所辖

杀虎口协设副将一人,左营都司一人,右营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外委六人。

宁武营、河堡营、归化城、镇西城等二十二营,共设千总二十一人、把总五十三人、外委九十五人。

合计算下来,大同镇总兵统辖的绿营兵约为一万三千人。

山西在清朝时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提督时设时撤,到了雍正九年,以巡抚兼任提督成为定制。所以,山西的总兵直接上司就是巡抚,要辅助政务却又不能过问政务,所统领的所有士兵皆受巡抚管辖。

以浙江提督所辖的海门镇为例

设水师总兵官一人,统辖镇标三营,兼管台州协和海门城守等三营。

(一)镇标

左营、中营、右营各设外海水师游击一人、守备三人,三营共设千总六人、把总十二人、外委十四人。

(二)所辖

台州协设步军副将一人,中营、左营各设置都司一人,左营、右营各设置守备一人;三营共设千总六人、把总九人、外委十五人。

宁海营、太平营各设置步军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共设千总三人、把总七人、外委十一人。

海门城守营设外海水师守备一人、千总一人、外委六人。

在非战时情况下,海门镇水师总兵能够调动的部下约八千人。

清朝的总兵官及所属绿营兵,在中前期还颇具战斗力,也打过硬仗,在康熙年间征战噶尔丹,在雍正年间平定青海、在年乾隆年间也能奋勇杀敌。

但是,随着大清战事的平息以及上层的没落,总兵及所属的绿营兵也开始松懈,战斗力也开始衰减,到了清末面对列强军人时,完全不堪一击。

一个总兵,如果没有现代化眼光与格局,即使调动再多的绿营兵,无非是给列强增加了一点“炮灰”。

参考文献:《大清会典》《清代地方志》

4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镇守一方的总兵?这帽子您要是搁到明朝这么说,蛮合适的,但您要是搁到清朝来说这事,这就有点大了,还称不上。

咋说呢?清朝很多事情,包括这官职系统,其实说道根子上,这都是效仿明朝的。

毕竟清朝入驻中原,那简直就是个意外,他可没那么多创造性思维,所以就沿用了明朝的体系。

那么明朝这体系经过小三百年的锤炼,该有的毛病也都体现了出来,而清朝在使用这套体系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个修改。

所以造成的结果明朝的总兵和清朝的总兵高了一大截。

明朝的总兵和清朝的总兵

明朝的总兵,他只是个临时任命,是没有品级的。

估计说道这里小伙伴要乐:“这无品级的,还是临时工,就这还能镇守一方?这不逗乐呢吗?”

这您可就错了,正因为他的权利过大,戴上这帽子的那都是一军的统帅,所以才临时,才无品,您不能颠了个。

清朝时期那抚远大将军,和这明朝时期的总兵意思有点接近,总兵只是不能管理文官,受一定品级的文官节制。当然节制归节制,实际归实际,这不是一回事。

明朝末期总兵和文官叫板,那也不是一回两回,咱得分清大环境,毕竟总兵那可是手握重兵的一放大佬,想听就听听,不想听,你那热闹那转去,不想搭理你。

而明朝末期,全国拢共不过二十个。当年吴三桂那身上就挂着总兵的职务。

咋说呢?明朝说是没有常设的总兵,他也有特例。因为明朝总是受到来自蒙古草原上的危险,所以他从东北到西北这块,建立了九个重镇,搁过去叫九边重镇,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

除了这几个,其他都不是常设的。就拿这九个来说,少了几万人,多了十几万不等,那得看这地重要与否。

所以能挂上总兵字号的,在明朝这都是实打实的实权人物。

那么对于其他的总兵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会训练兵的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不管练兵。

那么到了明末的时候,这战事太过频繁,这总兵就成了正式员工,开始领固定的薪水,固定下来。

这就变成了练兵和指挥兵都是一个人来,这隐隐有了总兵称霸一方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不后来就有了巡抚。

而这巡抚最开始也是一个临时工,后来因为在制度上可以分润总兵的权利,也成为了固定的官职,也开始常驻地方。

所以总兵是被巡抚节制的。

但这也就是一句话,对于一般的弱一点的总兵来说,确实是这样的,这要是强一点的不是那回事。

你比方说这要是大同,太原这块的总兵,他可以冲着你这山西巡抚翻白眼,不鸟你实属正常。

毕竟那大环境就够乱的,所以制度归制度,实际归实际,但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这总兵搁到明朝时期,权利确实过大了。

清朝时期的总兵

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总兵已经成为了正式员工,领薪水,听调度。而他是实际掌兵的一个官职,作为前朝的教训,这就不可能把他的权利再放大。

再来个像李成梁那样养寇自重,清朝他也受不了啊!毕竟整个清朝就没几天安静的,见天的打仗不是。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第一步,把这总兵的数量扩大化,明朝的时候才不到二十,那么清朝一家伙就整出了八十三个,数量一多,这不就不值钱了吗?

老话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吗?这一多了就不稀罕了,你是总兵俺也是总兵,相互也没个节制,所以总兵的分量可就下来了。

就过去清朝一共六十三万大军,您自己个除一下,这一平均每一个总兵到手的兵力也就七千五百多人。

当然数也不能这么算,就拿手底下兵员最多的台湾镇总兵来说,他手底下也就是一万到一万五千的名额。

也就是说有的总兵手里的兵比这平均数还少。

不管怎么说,在数量上加大,这么做就大大的分化了总兵潜在的危险。

第二步,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文官节制武官,武官的地位不高。

武官说是正二品,这要是遇到同样是正二品的文官,他这地位就差一截。

你比方说巡抚,这是主政一省军政和民政的官,他也就是个从二品的官,加上兵部侍郎的衔,撑死了也就是个正二品。

就这你总兵也得听这巡抚的,没办法人家是文官吗?

就连总兵直属上司提都,这见了巡抚也得是客客气气,你都不知道这提都是从一品,见了人家巡抚,这一哈腰规规矩矩来一句:“中丞大人好!”

巡抚一抬手:“军门客气了!”俩人相互一恭维,得咧,这礼算是到了。

当然您要是没有这礼数,那小心眼的巡抚指不定就给你上眼药水了,你还没地撒气去,因为他还可以节制你这提都,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有人说巡抚是地方大佬,这话没毛病。

在清朝开始的时候,汉人做官做到巡抚这一级别,那算是地方上最大了。

但是清朝为了遏制,保持平衡,这巡抚的上边还有比他大半级的总督,你比方说两江总督啦,直隶总督啦,在制度上他比巡抚大半级,这职务都是满人来担任,汉人能当上这官,都是清朝后期了。

但这俩人的职责很多都有交叉,可以对立的。巡抚和总督叫板这也是常有的事。

这总督是正二品,他要是加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才是个从一品。这要是加错了加上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还是正二品。

瞅见没这俩位加的衔都是兵部的,所以比那所谓的总兵和提都都大,可以节制。

搁过去两江总督还干不过江苏巡抚,这都是常有的事,而且这俩还是一个地办公,所以清朝对地方大员的节制那不是一套,而是一套一套的连环套,瞅着都眼晕。

所以瞅到这里,大家伙应该明白,这总兵头上有三个可以管到位的人,一个直属上司提都。

这提都总管一个省的军务,总兵都归他管理。

可提都还受着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您就别说他一个小小的总兵了。

而总督和巡抚还能相互节制,所以总兵是夹缝里求生存,这要是没有战事,他也只能缩着。

别说这了,就算是比巡抚低一截的知府都不会拿这总兵当回事,蒜都不当一瓣。

再说后期,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军,这一艘船上的舰长就是一个总兵。

所以海里的总兵和陆地上的总兵他又不一样!

再有一件事,管理兵务是管理兵务,这调兵是调兵,这俩不是一回事。

你瞅着他是个武官,但他没有调兵的权利。

调三五十个大头兵这还成,您要是想要调百八十个,他也得有调令,没调令他也调不了。

就算是调了,回头皇上就要找他麻烦。

“你以为你是老几啊,说调就调?”

所以总兵到了清朝这地,瞅着是个二品官,但他这官虚的,前后谁都得罪不起,有兵无权前后压制。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5

清朝的军事衙门,除了晚期地主武装的团练和新式陆海军外,主要有两套班子,也就是八旗和绿营,各地八旗的领导机构是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各省绿营的领导机构是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

图为绘像紫光阁,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嵩安像,时任直隶正定镇总兵。

满清占领全国后,八旗兵力不够,于是效仿明朝的地方军制,因军旗是绿色的,所以称为“绿营”,一省或两省的绿营长官是提督,从一品,各地的总督可以节制提督,但无法调动部队,所以提督是各地最高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提督下面就是总兵,正二品,统领绿营各镇的军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当然总兵也受总督节制,但上级军事主官是提督。

位于广东汕头的南澳总兵府,是现存保存较好的总兵府,当时福建和广东合设专门管理海禁的军事驻地,已建成海防博物馆。

清朝分为陆路提督和水路提督,所以总兵也分为陆路总兵和水路总兵,陆路总兵在全国有70个左右,除直隶7人外,中部省份3名左右、边疆和少数民族5-6人,水路总兵设在长江沿岸和东南沿海各省,共有13个左右,总兵下面还有副将,也就是副总兵,从二品,一般一个总兵配1-2个副总兵。

蔡攀龙,平定林爽文叛乱,一路升迁为台湾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绘像紫光阁。

全国的绿营大致在60万人,分为标、协、营、汛四种,汛不在编,类似于现在的哨所或警务室,差不多占了3分之一,也就是20万,标是总兵直接统领的主力部队,协和营是下面的分属部队,绿营兵力一般以营来计算,大概一营500人,而每个总兵根据辖区的不同,所统领的兵力差别很大,少则几千人,比如拱卫北京的直隶有7个总兵之多,但兵力很少,比如马兰镇总兵常备才2000人,而台湾镇总兵就有12000人,如果平均下来,清朝总兵统领的部队人数在6000-7000人。

6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总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来清朝有继承了下来,但是明朝的总兵要比清朝的总兵权利大的多。

总兵的起源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明初时兵权主要在五军都督府,负责节制内外诸军。后来朱元璋觉得五军都督府权利过大,就规定五军都督府无调兵权,只负责管理和训练士兵,调兵权在兵部,而兵部只有调兵权,这样两者可以相互牵制,从而使权利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地方上的武将一开始是都指挥使,负责管理卫所,大约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管理一省的军事。但是如果遇到战事,朝廷会派总兵官统帅部队,这时候的总兵是一个临时的官职,无品级,官位也不固定,大部分都是由王侯或者都督担任,出战时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

朱元璋时期经常有总兵被任命,建文帝时期李景隆就担任过平燕将军,总兵官。后来慢慢的明朝的卫所制度日益废弛,明朝边界上经常有外族入侵,这时候总兵就变成了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而总兵统帅的兵叫作营兵,营兵和卫所是区分开的。


总兵的出现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问题,有利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事权专一的局面,但也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巡抚和总督用来牵制和管理总兵。但是明朝的总兵权利依然很大。

清朝的总兵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总兵的权利进一步弱化。大家都知道清朝最早的时候军队主要是八旗兵,但是等到满清入主中原后,发现八旗兵不够用,于是就创立了绿营兵,绿营兵大多是汉人。所以等到天下太平后,八旗兵分驻各军事重镇,用来监视各地的绿营兵。

一省的绿营兵最高军事长官叫做提督,而提督下面设有总兵,总兵驻守一省之中的比较重要的军事重镇,这时候的总兵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军分区司令员。提督虽然是一省绿营兵的长官,可是往往要受到巡抚或者总督的节制,提督的品级为从一品,而总兵的品级为正二品。虽然提督和总兵的品级比较高,但是清朝也是实行的以文治武,所以提督实际上的权利还不如布政使,总兵的权利还不如按察使或者四品的知府。但是九门提督比较厉害,因为他负责的是北京的防御,当然位高权重。

总兵大约能够调动多少军队?

清朝的总兵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一般来说,清朝在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这样算起来总兵大约统帅六七千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师长,统帅最多的要数台湾总兵,人数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最少的北洋水师的总兵也就能管辖数百人左右,也就是一个军舰的人数而已。一般的总兵虽然统帅几千人,但是平时也只是负责训练而已,调兵权还是在兵部,所以清朝总兵的权利很小。

7

总兵的原称是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负责军队建设训练作战,早期与总督(总制)平级,那个喜欢亲自带兵的明武宗给自己加封的官职便是“总督军务总兵官”。

最 初的总兵是临时职务,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和最初的巡抚类似,后来才慢慢变成常设武职。

明末由于战争频繁,总兵官也有所增多,崇祯时期总兵官有二十多位,有的总兵手下有十万军队。

清朝天命年间开始沿用明朝总兵称号,清朝的总兵在早期地位很高,佟养性担任总兵(昂邦章京)时被赋予总理汉民政务、军事,汉官也由他总理。

入关前的清朝总兵(昂邦章京)最低是八旗固山额真级别世职。

清兵入关后,总兵与总督、巡抚、提督并称为督抚提镇,政治待遇上相差不大。

顺治时规定公侯伯爵是超品,都是总兵级,一品子爵对应副将、二品奴才应参将。

“时公、侯、伯下无子、男,副、参即其爵也。”

乾隆十八年统一把镇守总兵官品级定为正二品。

(清总兵)

清朝的总兵统辖的士兵数量相差较大,不能一概而论。

清朝设有总兵83名,其中,陆路总兵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陆路总兵多为绿营兵总镇,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绿营。 清代绿营分省建置,主要任务是镇戍地方。

清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大区,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一个区多为管辖两到三个省,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为镇,镇的长官是总兵;镇下分协,协的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再下面就是汛一级的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等低级军官。

(老照片)

“镇”是各省绿营最高的战术单位,以标加以区分:总督直属亲兵部队称为督标;巡抚直属亲兵部队称为抚标;提督直属亲兵部队称为提标;总兵直属亲兵部队称为镇标。

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直接统辖的为本标,督标由副将统领,抚标、提标由参将统领。

镇标由游击统领。本标辖一至五营。

营下设哨,哨下设队。 标以下为协,协下分为城守营和分防营,协辖一至三营,每营兵员在一千左右。

营以下为汛,汛是绿营的基本组成单位,有的汛又设若干小汛。一汛之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不等。

清代全国绿营有六十六镇、一千一百六十九营,兵员共计648345人,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各要害处。

绿营的编制和配置原则是“按道里之远近,计水陆之冲缓,因地设官,因官设兵,既联犄角之声援,复资守御之策应”,“皆量地形之险易,酌兵数之多寡”。



因此总兵统辖的军队数量各不相同。山西大同镇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共有士兵18687人;云南永北镇地处偏远,该镇总兵只有1953名士兵。

绿营兵中除督、抚、提、镇的本标兵战斗力较强外,分汛防兵更类似团防性质,战斗力较弱。

绿营实行募兵制,入伍后名义上终身服役,但一般五十岁后都能退役。

绿营兵的军官多是行伍出身的军官世家,也有少数士兵以军功晋升的。

清代总督品级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或右都御史衔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为正一品,职责为“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是辖区最高军政长官。

(清总督剧照)

巡抚品级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或右副都御史衔为正二品。

提督品级为从一品,统率本标官兵及分防营汛,节制全省各镇,为一省绿营最高军事长官。

总兵是武职正二品,掌一镇军政,统率本标,管辖所属协、营,类似现在的军分区司令。

总兵受总督和提督双重节制。

清代以文制武,绿营的各级统兵官均归地方最高文官统辖或节制,为了防止兵权集中,总兵没有调遣兵马的权力。

(绿营)

将不得私兵,兵不为将有”,保证了中央政府的军队的统一指挥。

掌兵练兵是总兵负责,调兵用兵是总督负责,巡抚、提督起调和制约作用,形成了清朝的武官体系。

原创文章,喜欢的请关注,谢谢!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8

清朝的总兵总共有四个级别,分别统领的军队级别也不一样,统兵总人数分别为8350人,9350人,33200人,与43000人四个层次(满员状态)不等,如果是非满员状态则会相对递减一部分人员。

清朝的野战军编制一般是一个满军旗配四个汉军旗,一个满军旗人数大约是9350人,一个汉军旗大约是8350人。最顶级的总兵就是统领43000人,比如雍正时期被派去大西北镇守的大将就是这个级别配置,职位一般是正一品的高官,而且是必须由满人将领担当(年羹尧除外)。

清朝除了野战军之外还有蕃军,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清军的蕃军是采用4个汉军旗编制,满员总兵力是33200人左右,像曾国藩这种级别的官品也是从一品左右。像丰台大营跟西山锐健营也属于这种编制,丰台提督跟西山提督的级别也是从一品。

除了上面的两种野战军之外,清朝还有一种是关外旗兵,这种级别的官兵总人数不高,只有9350人的满员编制,但是总兵却是旗主王爷,属于正一品,铁帽子亲王。比如十三爷也是这种类型的总兵之一(名义上的)。

清朝的正二品高官基本上是武将级别里相对较低的了,一般属于汉军旗的旗主了,这种总兵大约只有一个汉军旗的兵力,满员8350人,由于汉军旗属于杂牌军,往往缺编严重,能有6000人就不错了。

9

在清朝时期,正一品的武将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武将有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都统、提督,然后就到了正二品的总兵,副都统这一级,特别说一下,总兵是驻扎在外地的高级武官,不是驻京武官。总兵这个官职是明清两朝才有的,级别有多高呢?举个例子吧,在明朝末年,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总兵也不过才二十多个人,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他在崇祯皇帝执政时期就是辽东总兵。

清朝时期全国有多少总兵?

清朝统治者基本上还是在沿用明朝的制度,总兵这个职务也就被保存了下来,也有被称为总镇的,不过数量比明朝的时候就多了很多,兵权也削弱了很多,一般情况下全国定员总兵83人,陆军总兵70人,水师总兵13人,他们的职权有多大呢?全国83名总兵统领各省清军63万人,这样我们按平均数来算一下,大概每人能统领7500人,放到今天算是旅一级的军官了,当然这样算一下平均数并不准确,即便这些军官,因为驻地不同,品级相同,权利也是不一样的,自然手上统兵数量也就有多有少了。

总兵是个多大的官,能统兵多少?

我们先来说一下清朝时期的兵制,清军主要是分为旗兵和汉兵两类,八旗兵在入关之前由努尔哈赤所建,而汉军最初的绿营是参考明朝的兵制建立的,清兵入关时就只有八旗兵十多万,要消灭南明不容易,于是清军就顺路收编投降的汉军,继续沿用汉制以营为单位,因为军旗的颜色是绿色,所以也被称为绿营。每营兵两百到七百人部队,又由若干个营组成一协兵,兵力在几百到一千多人,又有若干协组成一标兵,兵力在两三千人到一万人左右。

而总兵又被称为总镇,管理一镇的绿营,大约就是一标的兵,所以总兵统领的兵力一般就在几千人到一万多人。在总兵之上还有一位提督总兵官,总管一省的绿营兵,兵力从一万多人到六七万人不等。然而不论是提督总兵官,还是总兵,他们都没有权力自行统兵,既要受兵部的直辖管理,同时还要受到地方文官的节制,就比如巡抚和总督是能够节制提督的,这两个都是文职官员,所以在清朝,皇帝管理这地方总督巡抚,总督巡抚又节制提督,提督则下辖总兵,这样一来实际的兵权还是在皇帝的手上。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10

清代总兵地位高,但管辖兵力很少。

同时,虽然总兵正二品,比巡抚本官从二品都高,但总兵实际要被总督、巡抚、提督三人进行多头管辖。

与明朝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不一样,清代总兵定员达到83人,其中水师总兵13人,陆军总兵70人。所以清代陆军总兵每省平均4人,也就相当于省内的片区警备司令而已。

从兵力上看,由于总兵只能管辖绿营,全国绿营总数63万,剔除水师及总督巡抚提督直接管辖的督标抚标提标外,估计70位总兵能够管辖40多万军队,平均大约6000人。以这个士兵数量看,总兵就是个不满编的陆军师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