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释兵权“什么鬼?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二、宋太祖如何玩转”杯酒释兵权“
话说,赵匡胤在他的结拜十个哥们“义社十兄弟”的帮助下,在陈桥兵变,兄弟们趁他喝的醉醺醺的,把一件早已经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山呼万岁,这事,就这么成了。天下,就这么被老赵家顺到手了。当然,至于老赵到底有没有喝醉,咱就不知道了。被称为有史以来的天下最容易的皇帝。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10个结拜兄弟:”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后来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但是,现在学说来论:“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 大部分成分属于虚构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很和善的杯酒之间就交换了兵权,然而我们看到这个故事的完整性是由“小学课本上砸缸救人的那个小男孩司马光整理后编写的!
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出绝招!
杯酒释兵权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亲手导演的第二幕戏更加精彩,这一招真令人叫绝,姑且冠之曰“灌醉掏银子”。
冯梦龙的《智囊》里记载有这么一段:“艺祖既以杯酒释诸将兵权,又虑其所蓄不赀。每人赐地一方盖第,所费皆数万。又尝赐宴,酒酣,乃宣各人子弟一人扶归。
太祖送至殿门,谓其子弟曰:‘汝父各许朝廷十万缗矣!’诸节度使醒,问所以归,不失礼于上前否?子弟各以缗事对。疑醉中真有是言,翌日,各以表进如数。”
艺祖就是太祖,有文艺范儿的皇帝。
赵匡胤花大价钱收回兵权之后就后悔了,老是惦记着这伙人手里的银子太多了。
怎么办呢?如法炮制,但这回,朕要给你们玩个更新鲜刺激的。
这一天,太祖邀请昔日的各位将军来喝酒,笑脸相迎,特命各位:“不要在朕面前拘束,尽管放开了喝,今天这里没有君臣,只有老哥们聚会,不喝倒不算喝好。”
圣上开恩,各位受宠若惊,心花怒放,最后,个个喝得五迷三道,不省人事。
这时候,太祖让人通知各位的家人来领人。
将军们的儿子急急赶到宫禁,扶起瘫软如泥的父亲准备回家。
且慢,太祖发话了,“各位别忙着走,你们的老爹方才在朕面前答应说,每人向朝廷捐献一个亿(文),可别食言,明日快快送上。”
第二天,各位将军酒醒了,头一件事是先问儿子们:昨儿个没在圣上面前胡说八道吧?有没有失礼的地方?
儿子们焦急的却不在这儿,张口就问老爷子:皇上说你在酒桌上应承捐献朝廷一个亿,可有此事?
昨天酒宴上都说了些什么,此刻,将军们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君子面前无戏言,兴许说过,如不兑现,岂不是欺君?
又不能去跟皇上对证,没办法,每家赶紧抵押借贷卖房卖地,凑足一亿,照数上缴府库。
收兵权付出的成本,赵匡胤一桌酒菜,又囫囵赚了回来。
天王老子的便宜,从来都不是好沾的!
四、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兵权哪去了?
严格意义来说“杯酒释兵权”之后,兵权还在 宋太祖手里哦,毕竟宋太祖为加强皇权才导演的“杯酒释兵权”以及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
那么对于兵权问题,宋太祖做了以下的军事改革
(1)军事体制改革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2)地方政治改革
对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所以,通过以上的军事改革措施,总的说兵权还是在宋太祖手里,并没有交给其他人!但是,这些制度的改革也给宋朝腐败和灭亡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以上就是这个问题的解答,码字不易,给个赞! 也希望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在评论区交流互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