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这里的贾生,指的是汉文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贾谊因有才华,二十一岁就被汉文帝欣赏,被推荐做了博士,很快被提拔为大中大夫(汉文帝的高级顾问)。但是贾谊年轻不懂人情世故,被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老臣看不惯,甚至是嫉妒。

后来贾谊主张改革,让列侯们离开京城,召到众多非议。贾谊人缘不好,多数人反对他,汉文帝无奈将他远调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大约四年后,汉文帝忽然想起贾谊的才华横溢,招贾谊进京。贾谊得到召唤,满怀期待想着自己会被重用,便立即启程回京。

贾谊去拜见汉文帝时,汉文帝刚好祭拜过鬼神,正坐在宣室(未央宫前殿的正房)休息。贾谊到来,汉文帝只是不停的问他鬼神的问题,并没有问他国家韬略大计。

贾谊无奈给汉文帝讲述鬼神的问题,一直到深夜。贾谊回去后感到失望,原以为汉文帝招他回京会与他探讨国家大事,会把自己留在京城。

可是不久,汉文帝派贾谊去给梁怀王刘胜做了太傅。几年后,梁怀王因坠马去世,贾谊也因伤感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成为后世学习的经典。

李商隐说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说汉文帝听贾谊说鬼神的问题非常入神,听到半夜禁不住身体向前移动,更靠近些贾谊。却没有问及治理天下的大计。

李商隐一生曲折,也是怀才不能得到赏识。这首诗事实上是李商隐借用贾谊的事,来讽刺当时的皇帝只是一味的信奉佛教,并不关心朝政民生。从而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不满。

最佳贡献者
2

人老了,就会糊涂,这句话真的不假,但与其说是糊涂倒不如说是对身后事的牵挂而歇斯底里罢了,人有了牵挂就会犹豫不决,一犹豫不决就会受到左右了。

文帝年纪大了,召他来问鬼神之事,无非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无力了。心里想的是,命不久矣,还考虑什么苍生百姓呢。后来的汉武帝、李世民、朱厚熜,甚至雍正都是这样。

文帝是很看好贾谊的才学的,年少便名满洛阳,可是上来和老同志叫板,最终落得个长沙王太傅的下场,和屈原一样,空有爱国之心,却无处身之能,倒像是张居正那可以说是通才了。

3

这个问题非常好,对于当代也非常有借鉴意义。这句话出自于唐人的诗句当中,讽刺汉文帝不重民生。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但从汉文帝整个施政过程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热衷鬼神方术的人。他在位时期实行的农业政策很有效的恢复了民众的生产力。但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贾谊只是一介儒生,朝中并没有势力。在汉初,军功贵族集团牢牢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局势中,贾谊根本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他对于汉文帝,就如同纪晓岚对于乾隆,只是文学上用以排遣抑郁的对象,互相唱和,聊天解闷而已。真正的军国大事,贾谊虽然有才华,但也不能让他过度参与。所以贾谊的官职一直都是各皇子诸侯王的太傅(老师)。

第二,汉文帝实际上是想把贾谊留给后代君王。贾谊很年轻,去世时也只有三十三岁,所以汉文帝实际上是对于他的一种保护。希望能够让他暂时离开朝廷中枢,以免遭人嫉恨,而让他和自己的各位皇子结下师生之谊,更可以让他在自己身后好好辅佐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汉文帝对贾谊只谈鬼神,不谈民生,就是要等他在以后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只可惜贾谊才高命短,没有等到这一天。

4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原文是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讲述的是汉文帝在主持国家祭祀大典后,有感于鬼神的事情,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的事情。至于汉文帝为什么问?为什么问贾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维护封建统治者权威的需要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代表上天统治百姓,所说所做的是代表上苍的意愿。如果否认鬼神之类虚无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否认君主的权威。

汉文帝需要确认鬼神的存在,目的是肯定自己在吕后之后继承大统是上苍的选择,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二,汉文帝的经历使他想象鬼神之说

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联手清剿了吕氏,而后请求当时为代王的文帝进入长安继承大统。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皇帝的权力让无数人觊觎,进入长安是福是祸无法确定,属下的意见也不统一。于是汉文帝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按照卦上显示,可做天子。不久,汉文帝入京登基。

另外,汉文帝曾梦见自己登南天门,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登不上去,突然,有个头戴黄帽衣带打结的人在他背后推了他一下,由此汉文帝登上南天门。第二天,在未央宫发现邓通头戴黄帽衣带打结,且邓与登谐音,也就是登通,汉文帝认为邓通就是梦中之人。不久,登通从一个船夫变为上大夫,允许铸造钱币,富甲一方,风光无限。由此可见汉文帝确信鬼神之说。

三,贾谊深得汉文帝器重

汉文帝是由自己封地赶回长安登基的,前期在京中得势力并不占据绝对优势。文帝迫切希望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班底,于是汉文帝征召年仅21岁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君遇良才,士遇良主,贾谊提出大量针砭时弊的看法,为文帝献策,文帝多次提拔。或许是因为贾谊的献策损害周勃、灌婴等人的利益,或许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皇帝的势力变大。于是他们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随后,文帝出于对贾谊的保护疏远了贾谊,让他外放。因为他还年轻。

几年后,汉文帝稳定朝堂局势后,把贾谊调回,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给予他更大的重视。可天不随人愿,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有责任,愧对文帝的信任。不久,贾谊在愧疚中离世。

正是因为汉文帝与贾谊有这样君臣之情,才能在讨论鬼神时夜半虚前席,才能在谈话时忘记时间。

最后李商隐这首诗主要是借汉文帝与贾谊来批判唐代的君主。李商隐生活在党争激烈,藩镇割据的晚唐。国家内忧外患,但是君主荒于政事,迷于仙道,李商隐通过这首诗来讽刺唐主,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5

题主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被贬长沙,总是给人留下了被抛弃、被冷落的印象。但这并非历史的事实。在贬谪长沙一年之后,贾谊就重新得到了重用,汉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关键的智囊。我们看一下题主说的全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的这首名诗在评价孝文帝与贾谊的君臣际遇时,将孝文帝形容为一个不识才、不纳谏的不明之君,而贾谊则成为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悲剧典型。

但这并非事实:孝文帝对于贾谊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充满欣赏;重用贾谊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打算。

当初,因为急于提拔贾谊担任公卿,遂使得他成为列侯功臣发泄愤怒的标靶。孝文帝将贾谊贬谪长沙,当然有弃车保帅、平息众怒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有让贾谊暂时淡出权力核心,避避风头的意思——吴氏长沙国是当时仅存的异姓诸侯,远离京畿,不易引人注意。一年以后,孝文帝罢免了周勃的宰相职务,随即又将贾谊招了回来,并在宣室接见了他。

于是便有了李商隐《贾生》中描写的那一幕:当天,刚刚收到祭祀福胙的孝文帝跟贾谊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兴致都没有丝毫衰歇。他越听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贾谊。

在会见结束之后,孝文帝感叹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不上!”李商隐对孝文帝在这次会见中选择的话题很不满意。

李商隐认为孝文帝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同贾谊谈一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没想到汉文帝却选择了不着边际的鬼扯。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孝文帝在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表现。他没有在这次会见当中急于同贾谊商讨军国大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贾谊离京的时间并不很长,一年前被功臣集团围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孝文帝应该是惩于前鉴,才没有单刀直入、问计军国的。他聪明地选择了一种类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来展开谈话,避免政敌的敏感。

孝文帝说“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表明他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是有自信的。

其次,在贬谪长沙之前,贾谊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从帝国最年轻的博士官起步,一年之内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一度成为公卿也就是总理大臣的后备人选。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贾谊是否具备坚韧的意志质量,在被贬长沙之后他会不会日渐消沉,乃至自暴自弃,孝文帝的心里没有底。

因此,在这次接见贾谊的时候孝文帝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

“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要把孝文帝自己的倾向隐藏起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评估一番,今天的贾谊还是不是他心中那个才华横溢、计深虑远的青年政治家了?

“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他不上”,孝文帝的感叹显示,贾谊的这次面试成绩是优秀的。

既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面试,自然要为贾谊重新安排工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孝文帝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就在宣室会谈之后不久,孝文帝的任命便下达了:贾谊从长沙王太傅调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所谓“悲剧”是不存在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去长沙兜了一圈回来的贾谊就重新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

6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这两句出自他的《贾生》,这是一首讽刺诗,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借用汉文帝和贾谊,很好地讽刺了汉文帝,不懂得识别人才。尽管这首诗表明是写贾谊,但主要还是抒发自己内心的一个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一个现实情况,写得非常的生动,读来真是令人赞叹不已,所以这也是一首值得一读的杰作。诗人一开篇便是写到了汉文帝表明求贤若渴,还去访问的一位被放逐的臣子贾谊,但是两人半夜高谈阔论,并没有谈到实质性的东西,皇帝只是一味地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够长生不老,所以诗人在这里狠狠地讽刺了汉文帝一番。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7

这个典故来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据记载,汉文帝在举行祭祀仪式后召见贾谊。深宫夜静,灯火阑珊,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贾谊低声讲述,君臣两人就在宣室彻夜秉烛长谈。

因为贾谊讲的绘声绘色,汉文帝听的入神,竟然完全忘记自己的君主身份,不知不觉间数移座席。汉文帝深为贾谊的高见所折服,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唐朝诗人李商隐为此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如今对这首诗存在多种解读,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汉文帝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但是如果说汉文帝无视民间疾苦,则有悖史实。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被世人所称道的一位贤明皇帝,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位期间,他以安民为本,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被史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

我认为在这样的场合询问鬼神之事,说明这些事情困扰了汉文帝很久,并非心血来潮。而且作为二千年前的一朝君主,他的位置也决定了某些问题只能去问鬼神。问得明白了,才能更好地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从最后的统治结果来看,他应该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

本人原创,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8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李商隐

宣室[1]求贤访逐臣[2],

贾生[3]才调[4]更无伦[5]。

可怜[6]夜半虚前席[7],

不问苍生[8]问鬼神。

注释

[1]宣室:西汉未央宫的前正室。

[2]逐臣:被贬在外的官吏。

[3]贾生:指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将他召回长安,和他谈论鬼神之事。

[4]才调:才情。

[5]无伦:没人可以相比。

[6]可怜:可惜。

[7]虚前席:徒有虚前席的这种爱贤之举。

[8]苍生:百姓。

赏析

关于贾谊被贬长沙,《史记》中有相关记载。长久以来,诗人们便以此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作者不落窠臼,选取贾谊自长沙回长安,宣室夜对的情节,并且眼光独到,把焦点集中在人们不注意的“问鬼神”之事上,从而发出了一番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第一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连放逐在外的臣子都不遗漏,可见其多么有诚意、多么谦虚。只看开头这首诗仿佛是在热烈颂扬文帝殷切的求贤愿望。下一句写了文帝对贾谊的评价,完全是佩服赞叹之词。用“才调”一词,包含了才能和风貌、情调。得到“更无伦”的赞叹,则可想见贾生少年才俊、华彩照人、意气风发的样貌,自然地显示了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

这两句,从“求”到“访”然后“更无伦”,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赞叹器重。看到这里,几乎已经认定这是一首歌颂圣主求贤的诗。

第三句既承接了上文的求贤、赞贤,又完成了议论的转折,是全诗的枢纽。“夜半前席”,是对上文的承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文帝当时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已经靠上前去的情景,使历史陈迹变得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这里李商隐选取了“夜半前席”这个典型细节,以小处寄寓了自己的感慨。这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文帝求贤、重贤的境界提升到了最高处,从而使后文的嘲讽更加有力。李商隐只是轻叹了一声“可怜”,就是可惜的意思,便自然而然地使人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了质疑,隐隐感到作者对汉文帝的嘲讽。这里并没用感情色彩强烈词语,为最后一句留有余地的同时,也更耐人寻味。“虚”指徒然,轻轻一点,举重而若轻。何以“虚”?诗人只是点出来却没有明说,留下了悬念,诗也显出了跌宕波折的情致。这一句中承转交错,处理得精练、自然、不着痕迹。

最后一句答案终于揭晓:“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访逐臣”、赞叹乃至“夜半前席”,并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询问鬼神之事。作者并没有大发议论,可是读诗之人自可得出结论。此句用词简单,强烈的反差使贬抑显得特别有力,词锋犀利,蕴涵了辛辣的讽刺。

本诗讽刺之中寄寓了感慨,但主旨并不只是讽刺文帝。晚唐许多皇帝都求神问仙,不顾民生,显然诗人是用历史讽喻现实,矛头指向的是现实中那些沉迷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9

对于掌握着天下资源的第一人,作为皇帝多半心里都会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自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对于虚无的神怪就有着特别的兴趣,天下苍生始终敌不过朕的万万岁!

10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汉文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帝王。。

但是他怎么会不问苍生问鬼神呢?

今天我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题。

为一个帝王,他无疑站在金字塔的塔尖。

所看到的事物,认识事物的高度,深度重度。

不是一般的一个书生所能领悟的。

一个书生在他面前纵横捭阖,大唐治国之道。

没有一些问题可能脱离实际呢。

有没有一些情况是他所不知道的呢。

应该是有的。

而且这个书生就没有地方的治理经验。

那么他谈这些问题的话也会很虚。

作为一个聪明如汉文帝的皇帝,

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那么能忍的话,古代文人的话就会研究一些方士

那么实际一点儿的话,还不如问点儿鬼神之类。

也许面前的这个文人能够懂哦。

所以说在帝王面前不是说你说的不对。

是说你说的东西不是用。

我的回答完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