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一个“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误解了他千年,只觉得这人是个昏君,国破家亡而不知所谓,却忽视了“左右皆笑”这个注脚,其间所包含的处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发的杀机,触目而惊心。
当然,看不出其中杀机的人也是有的,咱们且来看看历史上与刘禅有着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历”。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时,其人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诸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势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势将倾时,便“消极怠工”,纵情声色,只是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国后,李煜处于囚居状态,“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又写了些“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权做烟甍,几曾识干戈”……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帮伎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岁。刘禅能够在囚禁生活中保持着“乐不思蜀”的态度,这才能够活到六十六岁。整日思念故国,岂非是寿星公上吊,嫌命太长了?乐不思蜀,实在是一种明睿的保命方式。
刘备一共三子,即刘禅、刘永、刘理。刘备不是没得选,如果刘禅真是昏到透顶的人物,以刘备的见识,如何不选刘永或刘理?刘备临终,以遗诏告诫刘禅多读书,“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这遗诏与刘备托孤时的言语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说刘禅已经没有希望了。
其时,蜀亡已成必然,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说得清楚,不能图江东,扯上孙权联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关羽身死,刘备不惜一切怒怼江东,吴蜀交恶,进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个击破。便诸葛亮六出歧山,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罢了。
刘禅本人其实并未做过太大的恶事,其人为帝四十载,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年被人蒙蔽做了几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过另外两家,将政事全权交予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帮也”,以求缓解吴蜀之间的关系。
魏将邓艾兵夺蜀都的情况下,其子刘谌言“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北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必败的情况下,刘禅保持了冷静,做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皇帝,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