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一个“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误解了他千年,只觉得这人是个昏君,国破家亡而不知所谓,却忽视了“左右皆笑”这个注脚,其间所包含的处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发的杀机,触目而惊心。

当然,看不出其中杀机的人也是有的,咱们且来看看历史上与刘禅有着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历”。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时,其人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诸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势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势将倾时,便“消极怠工”,纵情声色,只是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国后,李煜处于囚居状态,“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又写了些“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权做烟甍,几曾识干戈”……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帮伎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岁。刘禅能够在囚禁生活中保持着“乐不思蜀”的态度,这才能够活到六十六岁。整日思念故国,岂非是寿星公上吊,嫌命太长了?乐不思蜀,实在是一种明睿的保命方式。

刘备一共三子,即刘禅、刘永、刘理。刘备不是没得选,如果刘禅真是昏到透顶的人物,以刘备的见识,如何不选刘永或刘理?刘备临终,以遗诏告诫刘禅多读书,“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这遗诏与刘备托孤时的言语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说刘禅已经没有希望了。

其时,蜀亡已成必然,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说得清楚,不能图江东,扯上孙权联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关羽身死,刘备不惜一切怒怼江东,吴蜀交恶,进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个击破。便诸葛亮六出歧山,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罢了。

刘禅本人其实并未做过太大的恶事,其人为帝四十载,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年被人蒙蔽做了几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过另外两家,将政事全权交予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帮也”,以求缓解吴蜀之间的关系。

魏将邓艾兵夺蜀都的情况下,其子刘谌言“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北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必败的情况下,刘禅保持了冷静,做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皇帝,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最佳贡献者
2



后主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卒于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公园223年到263年期间在位,共四十一年。历史上,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神机妙算,忠君报国,雄才大略这些词都属于诸葛亮,而软弱无能,投降卖国,纨绔败家,乐不思蜀这些负面的评价都属于刘禅。这其实是一个在诸葛亮光辉的巨大阴影下生存的历史人物,他的任何成就,智慧,苦衷都被人主观地遗忘和抹去。

刘禅是由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是庶出兄弟刘永,刘理三人中最年长的。公元212年,刘备入蜀,孙权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想将年幼的刘禅带走,被赵云阻拦,这也就成为了后来《三国演义》中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的原型。只不过《三国演义》里面讲的是刘备在新野大败曹军后,遭遇报复,在当阳县与妻儿失散,赵云拼命将阿斗找到,杀出重围。这些,其实都是演绎和杜撰。

关于刘禅幼年,曾还有拐卖一说,根据《魏略》记载,刘备在徐州战败后,与妻儿走失,这和《三国演义》中关羽千里走单骑,挂印封金的内容其实也是对应的。幼年刘禅到了汉中,被一个叫做刘括的人收养。后来刘备入蜀,派出简雍出使汉中,刘禅找到简雍并且准确描述自己儿时的经历,才被接回刘备身边。当然,后来裴松之根据《三国志》对这个说法予以了质疑。

从刘禅早年的经历来看,可以概括为颠沛流离。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爹忙工作,没事就被扔外面街上不管其死活的留守儿童。

作为年少吃苦的留守儿童,和嬴政,康熙的童年经历其实是很像的,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来说,这样长大的人,就像从早就住校,混社会的孩子,自理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刘禅也知道在乱境中求生,寻找生父,所以足见他并不是个弱智无能。

刘禅继位以后,严格遵照父亲刘备的遗嘱,完全放权给诸葛亮,内政外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偏安于西南的巴蜀其实并没有能力和曹魏抗衡,更好的国策应该是严格把住关隘,然后利用天府之国的便利条件努力发展经济,偏安一隅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他们遭遇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诸葛亮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去证明巴蜀是匡扶正宗汉室的主力军,就要不断的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耗尽国力一次又一次举国伐魏。说实话,蜀国就是这样被活活拖垮的。在此期间,刘禅什么都做不了,也不能做,因为法理上,匡复汉室并没有错,情理上,不能杀诸葛亮,诸葛亮是大大的劳模忠臣,所以只能任由他折腾了。诸葛亮死后,根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他这样做,其实也非常正确,诸葛亮死后,创造了蜀汉三十年和平稳定。然后又冒出来个姜维,又要北伐,刘禅与蒋琬对他进行了制衡。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据史料记载,刘禅因为相信黄皓,相信鬼巫,没有给姜维增兵,导致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黑点。后来诸葛瞻战败,刘禅在农历263年12月1日向曹魏投降。蜀汉亡国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活到271年。

其实从这里就看得出来,刘禅的一生,就是无奈,小时候爹做不了主,青少年活在相父的包办之中,相父又喜欢折腾,老年了,手下又跳赞,玩得让人不放心,对手又强大。最后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活到老死,你能说他是个傻子么?

3

最近几年,历史上不断地掀起翻案风,这个说诸葛其实不明智,那个说刘备其实不仁义。而关于阿斗,便有人说他其实很聪明,不能说是扶不起的阿斗。

咱一码归一码,今个就来说说阿斗,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君主。先来看刘备是怎么教育这个娃的。从史书来看,刘备给阿斗开列了一份书单,书单上没有四书五经,倒有《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些专讲法家主张与军事谋略的书,而且特别要说的是,抄写这些书给阿斗看的人,就是诸葛亮。

而且,不光是这些,刘备还给阿斗找了个历史老师,那就是伊籍,主讲内容是《左传》。

除了这些文科学习之外,刘备也没忘记要让儿子文武双全,譬如成都北面有座射山,阿斗当年就在这里学过射箭。

当然,学是学了,可阿斗长进了多少,那就很难说了。因为仅仅两年之后,刘备便死在了永安,阿斗十七岁便做了皇帝,请注意,十七岁,也就是眼下中学生的年纪,所以阿斗无法处理政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是必然的,并不说明阿斗就是弱智。

相比较而言,孙权的儿子孙亮,大家都知道是个神童。可他当皇帝,照样需要诸葛恪来辅佐他。这和阿斗其实是一回事,不管是不是神童,缺乏的就是治国能力与经验。而在诸葛亮死后,阿斗也没有尽出昏招,随后任用的蒋琬、费祎这些人,也确实是当时蜀国文官的精英。关键在于蜀国实在人才缺乏,费祎之后便无人可用,以至于宦官黄皓居然能掌握大权。而被一帮庸人所包围的阿斗,这便暴露出他也实在是个庸人。

所谓庸人,就是干不了太坏的事,也做不出能改变时局的惊天举动,阿斗就是如此。蜀弱魏强,这其实是当时的事实,姜维无法改变,阿斗更改变不了。

实际上,阿斗所想的,就是自身的安危。当魏兵深入西川,来到成都城下之际。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投降,因为奋勇一战,在生死之间做个抉择,这种勇气,实在是他没有的。这么说吧,阿斗说不上白痴,就是一普通人而已。他唯一的优势,就是投胎走了狗屎运,所以能当一回皇帝而已。

4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希望刘禅能成为自己最喜欢的阿斗。

可见阿斗是如何讨人喜欢哦。

遗憾的是,阿斗不听话,让许多人失望。

也就有了“扶不起的刘阿斗”。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

两个方面可以说明,阿斗的所作所为,可圈可点。

其一,如果你是老板,得到诸葛亮这么能干的总经理,你会如何哪?

如果我是阿斗,我就啥也不干,放手让诸葛亮去做。

诸葛亮是千年一遇的宰相之才,干嘛要限制他哪?

诸葛亮既有先帝托孤的尚方宝剑,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干嘛不让他尽情表现哪?

阿斗无为而治,做一个甩手掌柜的,是最合理地选择。

如果阿斗要与诸葛亮争权,斗得过诸葛亮吗?

如果阿斗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治理国家,能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吗?

这么好的丞相,不信任,不放手,那就是昏君。

阿斗是明君,这不该否认。

其二,诸葛亮尚且不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会有谁能够做到哪?

既然知道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去做哪?

阿斗明智哦。

诸葛亮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

诸葛亮做到了,阿斗也配合他,成就了他,这就行了嘛。

接下来的事,阿斗就是考虑给自己和蜀汉选择一条出路。

投靠孙吴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再次受到屈辱。

最好的结局是归属曹魏。

他老子一代枭雄,忙活一生,不是刘禅的话,恐怕连个继承香火的人都没有。

就算阿斗比他老子更有志向,就凭一个益州,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刘禅(207--271年),在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

这一天恐怕是刘禅期待已久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日子并不好过。

如果刘禅对抗到底,不可能改变灭国的命运,唯一可能是刘备一脉灭绝。

除了陪上一些无辜的人,几乎没有区别。

刘禅是如何做的哪?

让力主对抗的战将去战死,成全他们的志向和声誉;

答应主降派的请求,满足四万多官吏升官发财的欲望。

至于百姓嘛,那就听天由命吧。

“此间乐不思蜀”谁能做到哪?

没人能做到,阿斗也做不到。那又能如何呢?

至于郤正教导的那些话,三岁的孩子都会,还需要他教给阿斗吗?

阿斗把郤正的原话说给司马昭听,就看出阿斗有多么聪明。

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这不是坏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曹操借用称赞荀攸的话。

如果认可蜀汉早晚要灭亡,阿斗选择投降是合理的话,那刘禅就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一定要鸡蛋碰石头,才是阿斗唯一的选择吗?

你可以说,我就喜欢鸡蛋碰石头,碰不碎石头也喷它一身鸡蛋黄子。

那就去喷好啦,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我不希望都来喷阿斗,阿斗还是蛮可爱的。

做人、做帝王,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委屈他了。

自己似乎是窝囊了些,但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还是很说得过去。

我不太确知,一大堆美女陪着,整天却想着匡扶汉室,能有几人做得到。

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喷别人,也不必喷阿斗。

5

祝大家新春快乐!


NO。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钝,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们只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流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以艺术的虚构和渲染之后,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征之史乘,许多人认为并非如此。

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强人掌权的情况下,蜀国内部竟然没有出现谋反者,由此可见,刘禅能够在位41年,他自己还是很有一套的。

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刘禅对其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亲切称之为“相父”。可是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掌权就立马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立,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防止了权利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可以互相制约,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这些谋略岂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间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据《汉晋春秋》记载,当年司马昭听后都直摇头,他对同僚们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量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纵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潜藏着狡智和机谋。它瞒过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过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奥妙,周寿昌便是一个。他在《三国志集解》中评论刘禅的这番良苦用心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为民谚约定俗成,无可厚非,说他昏晕,但是还算不上一无是处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是欠妥当的。

6

中国有句话叫做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烂泥糊不上墙、扶持不起来的人。

阿斗何许人也,他大名刘禅,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   

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就扶不起吗?

这一点很难说清。他能够自始至终的信任和重用诸葛亮,这一点就没有几个帝王能够做到。诸葛亮也用鞠躬尽瘁来回报刘备父子的信任。 有人说,蜀汉就是毁在刘禅这个昏君的手里。其实不然,蜀汉的灭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蜀汉帝国是三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家,版图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军事实力最差,经济实力最弱,这么多小,少,差,弱,可以说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建立起来就在勉力支撑。

原本蜀汉应该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可是关羽丢了荆州,导致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彻底流产,而刘备也头昏脑胀的,打了一场夷陵之战,导致多年积累的精锐丧失一空,使得诸葛亮在此后的几年里,只能勉强支撑,没有力量向曹魏进攻。   

对于国家的见状,其实刘禅这个人完全清楚,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以及诸葛亮的本领也有明确的认识,既然自己能力不行,而相父却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那为什么不放手让诸葛亮去做呢?

于是刘禅全力支持诸葛亮,孔明要南征,好,支持,孔明要北伐,好,支持,孔明要和东吴结盟,好,仍然支持。在刘禅的默默支持下,蜀汉的国力逐渐得到了恢复,军力得到了锤炼。

但是天不假年,诸葛亮魂归五丈原,国家失去了支柱,幸好诸葛亮对身后的政治做出了安排,刘禅自然照单全收。不过在后诸葛亮时代,刘禅开始在蜀汉政治生活中,逐渐走向了前台。

刘禅敏锐的发现蜀汉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撑连年的主动进攻曹魏,他采取的策略很有意思,他利用诸葛亮的巨大威望重用诸葛亮的儿子,用他来分姜维的权利,制衡姜维,甚至使用太监黄皓也是这个目的,只是对于这个宦官太过纵容,使得他有点做大之势。   

由此可见,刘阿斗也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绝不是一个政治上的侏儒。   

至于让他被黑得很惨的“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其实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智商。

蜀汉灭亡以后,后主刘禅,成为了曹魏帝国的俘虏,勉强保住了性命,当上了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大宴群臣,就和刘禅凑趣,特地奏响了蜀国的音乐,刘禅听得手舞足蹈,开心的不得了,这和席间的蜀汉大臣们,都在偷偷的抹眼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阿斗在这个时候飞出了一句让他被黑出翔的话:“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一出口,满座皆惊,尤其是那些忠于蜀汉的大臣们,整个心都是拔凉拔凉的。

留在身边的大臣郤正就给他出主意说,下次司马昭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可要痛哭流泪告诉他自己家人的坟墓都在那里,自己做梦都想回到那里,那样您就很快能够回到蜀地了。刘禅点头称是。   

果然过了不久,司马昭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刘禅对答如流。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这怎么像郤正说的?

司马昭图穷匕现,刘禅傻乎乎地说:就是他说的,您怎么知道?

看到刘阿斗如此憨态可掬的形象,刚才还充满杀意的司马昭笑的前仰后合,这样的荒料没心没肺,不值得杀。   

其实这一次惊险,纯属刘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缓解了人生最大的危机。

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司马昭怎么知道的,那说明刘禅的家中有卧底,对于这件事情,刘禅肯定早就有所耳闻,当司马昭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证实了他对于家中有卧底的猜测,所以一如既往装傻充愣,继续维持自己在司马昭面前250的人设,这才逃过一劫。

所以刘阿斗根本不是扶不起,他的智力没有问题,政治斗争经验也很丰富,蜀汉的灭亡是先天不足,纵然是刘备刘邦穿越过来也没得救,这当然不是刘禅判断能力差智商低的理由!   

7

谢邀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刘阿斗是废材无能、没心没肺、昏君蠢货的代名词,坐在皇位上一事无成,还净拖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后腿。然而诸葛亮对于这位刘阿斗,一度的评价还颇高。据刘备的遗诏中说,诸葛亮曾经感叹,刘禅最近表现的智慧和度量大有提升,超过了期望值。刘备还就此评论说,阿斗乖乖,你真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事儿当然可能是诸葛亮为了顾及刘备和朝廷的面子,空泛地称赞一下刘禅,让病榻垂危的刘备高兴。但刘阿斗确实不能同历史上那些纯粹昏庸无能,祸国殃民的皇帝相提并论。

阿斗的父亲刘备大半生辗转中国,从河北省一路颠沛到湖北省,阿斗的母亲不是刘备正妻,而是姨太太甘氏,在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阿斗生下来一年就遇上了当阳大溃败,差点陷没在乱军之中,幸亏赵云拼死相救才得以存活,没两年又差点被继母孙夫人给绑票到东吴,称得上几经风雨了。

223年刘备去世时,刘禅年仅17岁,对一个皇帝来说,算比较年轻了。这位年轻的皇帝,从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连头尾坐了42年的皇位,三国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在这42年中,蜀汉始终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而且屡屡与强大的魏国处于军事对抗状态。按照通常理解,就是穷兵黩武,自取灭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前期政通人和,后期虽然民众负担重,但政治依然保持整体稳定。

后三代的魏国、吴国,都是权臣横行,挟持君主。魏国的司马懿父子把持国政,吴国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孙綝擅权。“聪明”的孙亮被废黜帝位,而“勇敢”的曹髦被司马昭的家将直接杀死。

相反,外表昏昏碌碌的刘阿斗,却继续坐在君位上。他的国家,朝臣之间的争斗,其烈度远小于魏、吴后期动不动举兵造反。即使与吴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孙权相比,阿斗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待臣下,多数时候是相对温和的,更不怎么逼死臣僚。与吴国末代皇帝——暴君孙皓当然就更不能比了。

这些固然可以归功为刘备、诸葛亮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但刘阿斗本人的素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是决定性的。刘阿斗的治国,颇有“顺其自然”的味道。前期诸葛亮位高权重,而且行事谨慎,刘阿斗就老老实实把国政完全托付给诸葛丞相,自个放手吃喝玩乐。等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等先后遵行诸葛亮的遗命,为政同样谨慎,但才能、威望不如诸葛亮,阿斗就逐步把权力收回来,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发挥空间(诸葛亮死后,就不设丞相了;蒋琬死后,阿斗开始自己管理政务)。而在费祎之后是姜维掌握军权,阿斗对姜维的支持就不是百分百的了,同时任用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分权。

总之,刘阿斗并不能称为通常意义上的圣君明君,但知道怎样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他能看似昏昏碌碌地在皇位上坐42年,尤其后30年是在离开诸葛亮辅佐的情况下。至于最后在邓艾兵临城下时的不战而降,或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表演,更多都是属于明哲保身的手段。我们可以指责他的选择毫无气节,愧对老爹刘备和相父诸葛亮,但至少刘阿斗确实圆满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摘自老巴的作品《诸葛亮》,2017年出版)

8



刘备的儿子叫刘禅,小名叫阿斗。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个弱智儿童。后来莫名其妙还当了皇帝,为人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后来人们就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没有办法扶持成才的人,在电视剧少帅中,杨宇霆就用阿斗两个字来形容过张学良。

阿斗长期生活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他的个人光芒完全被掩盖了起来。刘备和诸葛亮的能力和功绩如此之大之强,让阿斗这样的人完全无法超越,所以就显得阿斗有一点笨。

说阿斗昏庸,主要是指蜀国灭亡后,阿斗全家被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现在在洛阳也有个地方叫安乐窝,传说就是阿斗当年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为了试探阿斗,就请当年蜀国的君臣一块参加一个酒宴,在酒宴上演奏了蜀国的乐曲。蜀国的老臣们听了都很难过,只有留下一个人满不在乎。阿斗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洛阳真是太好了,我一点都不想念四川)。

回到王府后,身边的谋士郤正告诉他:下一次碰见司马昭,一定要内牛满面的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无时无刻不思念回去祭拜。过了没多久,司马昭果然又请阿斗赴宴,阿斗按照上次郤正教的话复述了一遍。司马昭大笑到:这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话呢。阿斗惊奇的说:你又不在身边,你怎么知道的呢?



其实上边的这个故事是大有深意的,蜀国灭亡后还都被迫迁往洛阳当起了安乐公。应该说当时的古人还是有贵族遗风的,没有随便杀君主的先例,不管是汉献帝、阿斗,还是吴国的最后一个君主,都没有被杀,被封为公侯养了起来。

尽管如此,这些人毕竟是曾经当过君主的,随时可能死灰复燃,恢复自己的江山。因此他们的生活虽然过得比较富足,但依然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守拙才是处在逆境的生存之道,阿斗是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在洛阳城中,他只能把自己装成是一个笨蛋,像一个透明人一样,让司马昭对自己不设防。

郤正是蜀国忠心的老臣,但他对当时形势的了解远远不如阿斗。在他们身边有不少人都是司马昭的内奸和亲信,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处在司马昭的严密监视之下。阿斗的回答和司马昭的敲打都是两个人最合理的回应,相互向对方输出了诚意,说出了自己的底线。



实际上在三国时期,阿斗并不是一个笨蛋。蜀国的灭亡虽然不能说阿斗没有责任,但他的责任当真不大。如果是当时三国中最弱的一个,魏国有400万以上的人口,拥有最大的地盘和财力。吴国有200万人口,蜀国只有不到100万人口。

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蜀国到底有多么弱小。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刘备动用了70万大军,完全就是一个笑话,小说过分的夸大了蜀国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斗能够维持蜀国19年稳定的政权,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诸葛亮治蜀的时候,采用的是虚君实相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丞相才掌握有国家的权力。阿斗为了对抗诸葛亮,不得不起用宦官维护自己的皇权,以免出现大权旁落。

在诸葛亮死后,阿斗废除了丞相职务,甚至不愿意为诸葛亮设置祠堂,向外面释放了打压诸葛亮一党的信号,把国家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忠于诸葛亮的姜维放在了外地。这些举动都证明阿斗还是非常精明的,并没有到愚不可及的那种程度。

庄子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出外游历,并根据情形展开授课。当他们经过一片森林的时候,学生问庄子:为什么森林里边又高又直的树都被砍掉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歪脖子树。

庄子回答道: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材,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斗在蜀国灭亡后就是如此,他只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愚昧昏庸的人,才能让司马昭对自己放心,苟全性命于乱世。此举也向外界释放了一种信号,自己是昏庸之人,不配和司马昭争夺天下。

乾隆皇帝的弟弟经常给自己办丧事,搞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这同样是避祸之举,向外界表示自己是一个无能之辈,让乾隆皇帝对自己放心,不会卷入皇权争夺之事,以此来实现自保。

因此阿斗的昏庸无能,纯粹是自己装出来的,并不代表他的真实能力。只是他在洛阳城中求存自保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当你的能力超过你的上司的时候,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才华完全展现出来,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9

有一个传世的成语叫“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阿斗,三国时期人物,原名刘禅(shàn,207~271年),刘备的儿子。傻傻的阿斗不思进取,只会吃喝玩乐,即使有诸葛亮(181~234年)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落下了“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千古笑柄。其实,这是历史对刘禅的曲解,是《三国演义》塑造高大全智慧人物(诸葛亮)反衬了他的庸常,丑化了他形象,之后的民间戏曲文艺就以讹传讹了。下面撷取几个片段,看看刘禅的智慧:

一、扶不起的阿斗?刘备怎么会传位给他呢

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大意就是:丞相诸葛亮夸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期望,我听了觉得很高兴,所以我没什么好担忧了,这个皇位我想我可以放心地传给你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虽然不能全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子莫过父,刘备对于儿子刘禅还是十分认可的。

刘备有三个儿子加上认的一个干儿子共有4个儿子,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与刘理。刘禅是刘备的长子,按照惯例,这个皇位必然是由他接班,但是三国时期风云动荡,再加上蜀汉新建,根基尚未稳定,魏、吴两国又虎视眈眈,所以刘备在考虑接班人时一定是慎之又慎,在此之前也有过立贤不立长的例子,所以刘禅如果真的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刘备是肯定断然不会让刘禅接班的。

二、乐不思蜀?不是韬晦之计吗

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被俘虏到洛阳。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蜀汉大臣看了这些歌舞,勾起了亡国之痛,伤心流泪。而刘禅看得喜笑颜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喝起花酒。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一直陪伴刘禅的大臣郃正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府里,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就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就是所谓的“乐不思蜀”,被后世所诟病,讥笑。我们为何不认为他是行“韬晦之计”?不装傻能活命?

三、在位共41年,也能证明他有智慧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他在治国理政上也是有一套的。


1、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2、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3、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

综上所述,刘禅虽然不算雄才大略特别有作为的君主,但绝对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以上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其实早应该给他摘掉。

10


其实也不尽然,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而蜀国灭于263年,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刘禅虽然昏庸无能,但是也谈不上是一位十足的昏君,相比南唐的李煜,若不是他为后代留下了不少诗词之作,他连阿斗都不如,起码在缺少强人掌权的情况下,蜀国内部竟然没有出现谋反者,由此可见,刘禅能够在位41年,他自己还是很有一套的。

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刘禅对其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亲切称之为“相父”。可是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掌权就立马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立,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防止了权利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可以互相制约,这些谋略岂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在刘禅投降魏国后,魏国紧接着又被司马懿家族从内部掏空,建立了晋朝。紧接着就发生了“乐不思蜀”的故事从刘禅的表现看,也完全不像是一个真的智障,要知道古往今来一国君主在投降敌国后能善终者寥寥无几,刘禅深知这个道理,只要他稍微露出一点思念故国的意思,恐怕立马就会刀斧手齐出,人头不保了,所以以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已”轻松带过,当司马昭问这话听着耳熟,是谁教他的时候,刘禅也如实交代,引得司马昭哈哈大笑,认为其实一个真正胸无大志的老实之人,彻底消除了对其的怀疑。准确的说,刘后主不是老实,而是仁厚。刘禅当政期间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反观其他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被权臣把持惶惶不可终日。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南北朝时期成都人民特意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由此后主的仁厚百姓可见一斑。总之,刘禅确实是昏庸,但是还算不上一无是处的地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