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是朱标,他的死因在大部分史学家看来是最无破绽的。

《明实录》记载:朱标是因感染风寒医治数月未愈而死,史学家认为他的死因无破绽是因为:他被皇帝朱元璋保护得太好,以至于没人可以对他做任何手脚。

所以,朱标的死因在历史上就被定性了:风寒死。

可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上真实的朱标死前虽确实感染过风寒,但风寒却并非他的真正的死因。

在医疗条件并不好的古代,风寒确实可以要人命,可风寒说白了毕竟只是感冒,所以一场风寒真正要人命且是在有大量御医的情况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要找出朱标的死因还得对照汉惠帝刘盈,刘盈和朱标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辞世了, 所不同的是史学家多认定刘盈的死与其母吕后有关。

吕后生性残暴,而刘盈则性格温和一身儒雅气,这种性格也最终注定了他的死因。在亲眼见了母亲给他看的“人彘”,即刘邦宠妃戚夫人被剁去手脚、割舌的惨状后,刘盈因受刺激太大开始一改往日作风终日饮酒作乐,不久他便一命呜呼了。

刘盈的死表面是死于荒淫无度,实际却是抑郁所致。他的最终死因和母亲的残暴有着直接关系,根源是:母亲喜好杀戮,他却天性善良。

善良的人都有良知,在良知驱使下,吕后的杀戮无度成了刘盈最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精神压力的增大,刘盈的精神终于崩溃,继而因抑郁而亡。

相比之下,刘盈与朱标的性格几乎完全一致,两人都生性纯良、仁慈、一身儒雅。在这个之外,两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有一个喜好杀戮的父母。

所不同的是,刘盈是母亲好杀戮,而朱标则是父亲朱元璋残暴、嗜杀。

朱元璋疼爱长子朱标,这不仅因为他是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还因为:朱标身上的儒雅气是他最为欣赏的。

朱元璋杀人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喜欢株连。他杀人动不动就株连,因着株连的缘故,仅仅通过“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朱元璋就杀了数万人。

在朱元璋的朝堂上当臣子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他喜好杀戮,有时候他杀人甚至纯粹可以因为心情不好。很多官员早上上朝后,晚上便再也没有回来。

朱元璋的大开杀戒让天性纯良、仁慈的朱标很不能理解,为了劝说朱元璋少杀戮,他甚至不断地与父亲顶撞。

之前,马皇后在世时,父子间的这种矛盾都被轻易化解了,毕竟女人从来是化解父子冲突的利器。可马皇后死后,他们之间的矛盾便再也没人能调和了。

朱元璋是天子,是父亲,朱标是太子,是儿子。所以,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朱标注定是被迫退让的一方。

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朱标的弟弟朱檀死了,他的死因史载是“服食金丹,毒发伤目而薨”。实际上,他多少是被父亲吓死的,在此之前,因为他和媳妇汤氏干过一些混账事,他受到父亲朱元璋的重处,而媳妇则被父亲下令凌迟处死了。

这以后,朱檀便夜不能寐了,他睡不着不仅因为闭眼就看到惨死的媳妇,还因为他害怕哪天父亲不高兴就会要了自己的命。这样的精神压力下,他开始行为异常,金丹便是他异常行为的表现之一,不久,他便因此丧命了。

对于这一切,朱标都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这件事情让朱标对朱元璋更加恐惧了,因为他知道:虎毒不食子,可父亲朱元璋却是能间接食子的。

洪武二十四年,历史再次重演,这次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朱标的另一个弟弟犯事了。此人,正是朱樉。

朱樉被封为藩王之后开始荒唐妄为,他在封地上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不用说,如果没有适当干预,朱樉的结局势必和朱檀一样。

朱标得到皇弟朱檀的事情后非常着急,他生怕父亲又一怒之下干出什么来,这样的结果是仁慈的他最不愿见到的。

此时的朱标正奉皇命巡视陕西西安,巡视期间,他便一直操心弟弟的事。人在操劳时,最忌精神压力过大,可偏偏此时的朱标却无法卸下压力。不久,他便因操劳、忧心过重而感染了风寒。

原本,这也并不是大病,适当修养便可痊愈,可因为一心担忧二弟朱樉,他还在病中不断想法劝说父皇放过二弟。这自然加速了他的病情,朱元璋平生最痛恨“贪”,而朱樉偏偏犯了他的大忌,他又岂肯轻易罢休?

一心想救弟弟的朱标看到父亲忧心自己的病后,便更加频繁地求父亲看在自己的份上放过弟弟了。朱元璋虽心疼长子,却一直不肯松口,这无疑加速了朱标的死亡。

某日,朱元璋来看病中的朱标,朱标见父亲满脸关怀便大着胆子道:

“父皇,儿臣求您以后少造杀戮,就当为子孙和百姓积福德。”

朱元璋听完眉头紧皱,良久后他缓缓道:“父皇是在为你扫清道路啊,这都是为你、为大明江山永固,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说完后朱元璋便拂袖而去,只留朱标声声喊着:“父皇,您听儿臣一言……”

这以后,朱标的病情便越发重了,人说病由心生,朱标的病更是如此。他每每想起父亲大开杀戒就是为自己就心痛不已,一想到那些被父亲残忍杀害的臣民他就痛苦不已。

朱标从小便受儒家思想影响,仁爱早已刻入他的骨髓,这样的他早已对父亲的残暴统治心有怨懑,可作为儿子、臣子,他敢怒敢言却始终无济于事。

另一边,眼见自己最疼爱的儿子病情日益加重,朱元璋终于同意放朱樉一马,可此时,朱标却已因极大的抑郁而致病入膏肓了。不久,他便一命呜呼了,时年朱标年仅38岁。

朱标死后,朱元璋哀恸不已,他甚至觉得爱子的死是自己频繁杀戮的报应。实际上,朱标之死,的确与他的频繁杀戮有直接关系。

参考文献:《明实录》《明书》《名山藏》等等

最佳贡献者
2

明洪武25年4月25日,太子朱标死了,具体死因《明史》没有记载,就两句:遂病,明年四月丙子薨。朱标13岁就立为太子,死时38岁,等于说当了25年太子,民间对朱标死因的普遍记载是得了风寒,心情抑郁就死了,这个结论基本靠谱,也有小道消息传闻是弟弟朱樉给谋害了,更有传闻是朱元璋弄死的,这些都是胡猜,没有任何证据。

图为朱标母亲,马皇后。

传闻最有声有色的是朱樉谋害了朱标,朱樉是次子,被封为秦王,封地在陕西,范围最大,又有兵权,被列为朱元璋时期“藩王之首”,他又是宗人令,专门管宗室的,所以一旦朱标死了,朱樉是很有可能继承太子之位的,朱樉有作战动机,嫌疑直指朱樉最大原因是,朱标死前办了一件事,洪武24年去了陕西巡察,正好是朱樉的封地,回京后没多久朱标就死了,是不是太巧合了?

图为朱樉,朱元璋次子,被封为秦王,当时藩王中势力最大,为九藩之首。

但是朱樉嫌疑最大,但研究史料后发现,他没有作战时间和地点,因为朱标巡察陕西时,朱樉根本不在西安,而是因为犯错正被朱元璋关在京城等候发落。洪武23年,朱棣和傅友德率领明军征北元,朱元璋想历练藩王们,就让秦王和晋王出兵随行,不知怎么搞的,秦王朱樉没有发兵,这就惹恼了朱元璋,就把朱樉叫到南京关起来训话,然后再叫朱标去陕西巡视,一边考察迁都事宜,一边看朱樉到底在封地干什么,违抗中央命令。

图为朱标的明东陵,已被破坏,只剩下遗址地基。

所以朱标去陕西的时间刚好跟朱樉错开了,朱樉没有作案时间和地点,嫌疑自然就排除了。有甚者认为是朱元璋弄死了朱标,这更不可能,没有任何凭据是朱元璋下的手,且老朱不会把自己最喜爱的儿子做掉,但是朱标的死,朱元璋是负有连带责任的,因为两人在后期政见不合,朱标经常被训斥,关系比较紧张,造成了朱标心情很糟糕。

朱元璋英年早逝的皇子大有人在,只有13子代王朱桂最长寿,活了73岁,图为代王府九龙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是完全按儒家那一套立规矩的,自然也想把接班人朱标培养成符合儒家标准的君主,其结果就是朱标长大后儒味儿很重,但朱元璋是个杀伐果断的狠角,两人观点不同,比如朱标从政后,朱元璋要杀的人,朱标都请求留命,朱元璋判的人,朱标都减刑,一个严明,一个仁慈,两人有了矛盾,马皇后在的时候,还能解围,马皇后死了,两人只能对着干,有时太子怎么都行,有时太子怎么都不行,朱标在精神高度紧张中度过了25年,其死因就是皇帝和太子矛盾导致的。

3

这个问题很难判断,根据《明史》记载,朱标是死于风寒,不过却仅有寥寥数笔,对于病症等均无记载,且此次生病长达数月之久,的确令人生疑。不过各种史料并未提到朱标有其他死因,且古时风寒之症可大可小,因其致死倒也不无可能,实在让人难以捉摸。

死因毫无破绽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奉命巡抚陕西,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随即病倒。直到次年四月因病去世。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再无其他记载。

“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你却找不到一点破绽,因为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如果不严重,对于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可一旦严重,且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毫无破绽。

朱标死亡疑点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朱标的死亡似乎没有任何疑点,要说有,那就只有时间这一个疑点。从朱标生病到去世,之间长达数月时间,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可能:

第一,患病极为严重。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第二,病愈后突然去世。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朱标死因分析

那么朱标到底因何突然病逝呢?根据明朝何乔远的《名山藏》和明末清初傅维麟的《明书》记载,朱标早逝似乎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了争吵,导致精神压力过大,郁闷而亡。然而,这两种记载,最早的何乔远也是万历年间之人,年代差的实在有些远。

不过,从各种史料来看,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的确谈不上好,《明史》中关于两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的事件极多,不过早年间由于马皇后的居中调解,问题应该不大。但在马皇后去世之后,父子二人的关系肯定会更加紧张。所以,如果说朱标去世之前和朱元璋发生争吵,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要说朱元璋因此而杀死自己的儿子,我认为不太可能。而且,如果朱标之死真的和朱元璋有关系,《明史》不会不点出来,毕竟清朝可没理由给朱元璋漂白。


结论:综合各种史料来看,我认为朱标生病可能是真的,朱元璋和朱标发生争吵也极有可能是真的。而且,正是由于父子之间的关系紧张,导致朱标心情郁闷,从而导致病情加重,久治不愈而亡。

4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

朱元璋最疼爱的长子朱标被其立为太子,并寄予厚望,甚至不顾国事的繁重也要陪着朱标学习,可是天不遂人愿,朱标早于朱元璋病故,年仅38岁。



那么朱标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他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打天下。

 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他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打天下。13岁时,他才被封为太子,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相对其他25位皇子来说,他最了解自己的父亲,看着自己的父亲一路走来,风风雨雨。他理应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可惜他苦苦等了30多年,最后还是带着一身的无奈和哀怨离开了人世。



第二,《明史》记载,正值壮年的朱标患风寒病去世

根据清朝张廷玉奉命编撰的《明史》第115卷记载,正值壮年的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时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谥懿文太子。至于是什么病,没有具体说明,只有寥寥几笔,说是风寒,就把这个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第三,另有说法:朱标早逝是因为精神压力、郁闷而致

《明书》记载,朱标早逝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争吵,精神压力过大,郁闷而致。这和明朝何乔远撰写的《名山藏》中写的朱标的死因雷同,不过,这两种解释似乎都难以让人信服。即便是《名山藏》是在《明史》之前,何乔远为人也刚直不阿,但是他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进士,崇祯年间的工部右侍郎,在记载上多少会考虑到天子的形象。

第四,明朝皇帝多不长寿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虽然历经了276年,有16位皇帝,但大多数都是短命皇帝,活得最长的是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在位31年;最短的是明代第14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人倒是活了39年,在位却只有1个月。在众多明朝皇子里,还有死后才被封为皇帝的人,那就是大明兴宗康皇帝朱标,一个一直努力学习,并且颇为开明的热血男一生积极进取,可结局却很凄凉。  

第五,和朱元璋有争吵但不会是早死主要原因



皇帝的喜怒常常牵扯着一群人的命运,稍微不妥,随时都会有人惹上杀身之祸。所谓:“伴君如伴虎”,针对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来说,一朝君子一朝臣,要想保全自己,就得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宦官们更是信奉这句话,即便是皇帝的儿子,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朱标自然也懂,可惜他为人较正值,很反感父亲对朝臣们的酷刑,常谏劝,这点和仁慈善良、以德行天下的马皇后不谋而合,所以年轻时的他虽然做了不少让朱元璋大怒的事情,不过那个时候有马皇后从中调解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所以父子关系还不算太差。


总结:朱标和朱元璋执政理念不同,精神压力是有的,但是还不至于要了自己的命,朱标早逝的根本原因是:

a,身体肥胖、多病又是瘸子。

b,有遗传基因的因素。

c,和朱元璋有分歧,精神郁闷是诱因。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关注、交流。

5

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十八岁的明太子朱标,未及登上大宝,人生就早早地画上了句号。

皇权稍一凝视,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权斗、阴谋。从这个角度讲,朱标因为英年早逝,也算得上是明朝的一个谜。

关于朱标之死,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张廷玉奉命编纂的《明史》中的说法,朱标死于风寒。

人生正值壮年,风寒小恙竟夺走了朱标的性命,不是不可能,但这个说法还是有些流于表面了。

也许,风寒之下的心病不能忽视。

于是就有了朱标之死的第二种说法。这第二种说法来自明末清初傅维麟所撰的《明书》——朱标早逝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争吵,性格温顺的朱标对杀人如麻的父亲感到恐惧,导致父子关系日趋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终郁闷成结而死。

这说法看似没有具体确切的死因,但可能很符合实际。

第三种说法就是明显的阴谋论了,不太可信。万历十四年(1586)的进士,崇祯年间的工部侍郎何乔远在其撰写的《名山藏》中说,朱棣觊觎皇位,导致兄弟间的矛盾重重,相互怨恨,后来朱棣终生出谋杀之心,也未可知。

一谈到朱标,历史的视角一般都是朱元璋视角。

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朱标温文儒雅,敦厚善良有余,杀伐果断不足,他虽不是朱元璋的最佳人选,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是长子,加之长子宽仁厚道有利于中和开国皇帝的严酷杀伐,所以说,将朱标立为太子虽称不上完美,但朱元璋也足够满意。

另一点也很重要,相对其他二十五个皇子来说,朱标和朱元璋的父子情最为深厚,他与父亲一同走过了人生中最可歌可泣的美好时光。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用心的,不遗余力的,甚至可以说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与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儿子。

为保证朱标能够顺利掌权,朱元璋不惜拿出拔除一切荆棘猛刺的残暴,诛杀功臣,给朱标铺路。

在培养朱标理政上,更能看到朱元璋作为慈父的用心良苦。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有意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元璋告诫他说:朕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是要你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安逸。

朕从做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物,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托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得见的。你能够学朕,照着班,才能保得住天下。

然而从朱标的视角,因为秉性不同,政见分歧,他和朱元璋曾发生多次争执冲突,马皇后活着的时候,他们父子间的紧张关系还不至于那么尖锐,但随着马皇后去世,因无人调和父子间的紧张关系,朱标的处境便岌岌可危了。

有一件事很能反映朱标和朱元璋之间的父子冲突。

马皇后因病不治而崩后,掌管六宫的重任落到了孙贵妃肩上。孙贵妃小朱元璋十五岁,在众多嫔妃中,她是最讨马皇后欢心的,因此马皇后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她知书达礼,招人喜欢。虽然一度受宠,但孙贵妃一生却没能生育,孙贵妃死后,朱元璋念及她无子守孝,便命朱标为她服齐衰杖期。

然而朱标却怒而拒绝:“饶儿臣无礼。我乃太子储君,我的母后是皇后,母后丧期未满,怎可为一个无子的妃子服齐衰、披麻戴孝?这不合朝廷体制、皇家礼法。”

这一番话气得朱元璋七窍生烟,挥手要打朱标,最后被大臣拦下。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让朱棣认孙贵妃为义母,服孝三年。

从此事可以看出来,朱标虽宽仁,但性情却十分固执,这无疑让他在父子矛盾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感到不安。

再掺杂进皇权无人情,也许朱标最终是自己把自己逼入了死角。

所以说,朱标死于忧郁,死于性格,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符合有血有肉,人的逻辑。

6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钦定的太子,也是朱元璋认定的唯一继承人,但不幸的是朱标却英年早逝。很多人都曾设想,要是朱标没有突然病死,朱元璋是不是不会为了巩固幼孙朱允文地位而滥杀功臣,燕王朱棣是不是不可能篡位成功,明朝的首都是不是可能不会由南京迁到北京?



这些疑问都是有趣的话题,不过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朱标是个人什么样的人,他和父皇朱元璋之间关系怎么样,太子朱标又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贵为太子却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 ——朱标其人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13岁便被立为太子,从小接触儒家经典,从师人品正直 、儒学功底深厚的宋濂,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众所周知,皇宫看似精致美丽,但皇室里的政治斗争却不是一般的残忍。从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可见一斑。而在这大多是兄弟相争、有着数不清的明争暗斗、生存下去都很困难的皇室中,朱标却能做到兄友弟恭,我们见过了太多太多兄弟相争,父子相杀,看过了这么多人性的丑恶,乍一见朱标这种敦厚善良、仁慈宽厚,真真是非常之可爱又可贵了

有《明史》评价: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又有"缑城先生“方孝孺高评:"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然而,他的这种性格,在朱元璋眼里,却是过于软弱。朱元璋理想中的太子,应刚柔兼备、 文武双全,朱标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传人却如此秉性,让他常常长吁短叹 。

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剧照)

更使朱元璋感到忐忑不安的是,父子俩的政见和治国方针存在严重分歧。朱元璋坚持以猛治国,朱标则主张仁政宽厚 ,一个大肆杀戮功臣,另一个坚决反对。朱元璋这等心狠手辣,专横果断之人,儿子却是如此温文儒雅、仁慈宽厚,也是让人觉得别有深味的地方了。

英年早逝,太祖恸哭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回来后就患病了,他在病中还向朱元璋上言经略建都之事,他始终是以国事、百姓为重,倒把自己这万金之躯不放在心上。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标薨,朱元璋痛哭不止,伤心不已。据《明史》记载: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只是寥寥几笔,这个敦厚善良、温和尔雅的太子便从此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再不见其身影。

朱标的谥号, 存废多次

朱标本谥"懿文太子",其子朱允炆即位后为其尊上皇帝之庙号、谥号、陵号(均已不可考)。

然而,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朱标的各项尊号被成祖朱棣一应废除,复称"懿文太子",不仅如此,朱棣还否定惠宗的正统性,废除建文年号,并对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诋毁。



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拒绝恢复朱允炆的帝号,直到明神宗才恢复建文年号。安宗皇帝朱由崧为懿文太子父子平反,追复其皇帝尊号,追尊为孝康皇帝。

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朱标没死,那朱棣还会造反篡位吗,如果朱标顺利继位的话,他会比朱棣当皇帝还当的好吗?这些问题,笔者也不知道,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已有性注定了这些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即使如此,还是能给后人留下这么多思考,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朱元璋长子朱标为何英年早逝?真相大白!》粤北客家人,《朱标的杀手锏》樊斌,《明史》

文丨踏歌 图丨网络

7

关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怎么死的,表面上看是病死的,但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关键在于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白手起家的皇帝,继位后的一些措施掀起大案朝野震动,朱标经常在朱元璋面前为这些犯了一点小错就要大罪的人求情。长期在朱元璋底下,朱标的遭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心中郁闷便有了心病。

另外朱标去世之前因弟弟朱樉(他取了历史上的赵敏原型)之事,曾到陕西巡视,回到南京就生病了。

南京到西安的距离一千多公里,本来朱标随父亲朱元璋长时间都是生活在江南一带,他也不像朱元璋一样从事军旅活动,身体本来就相对弱一点,所以还有可能是水土不服。。

长途跋涉两地奔跑,心中本来也是在为弟弟朱樉的事情担心,劳累过度加上水土不服很有可能就导致大病。

还有就是朱樉在朱标去世三年后也病死了,但有种说法朱樉是被毒死的,因为他在封地曾经虐待宫人。他死之后朱元璋也说“朕所封诸子,以你年长,首封于秦,希望你能永保禄位,以作帝室之屏。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谥号为愍。”

不修德行致死,很有可能就是被毒死而不是病死,那么有没有可能朱标巡视陕西的时候也连带被下毒了呢?纯属猜测。

8

病死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去陕西出差,主要考察两个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国都问题。

明朝早期,朱元璋以应天(现在的南京)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凤阳为中都。但是讲实话朱元璋对这三个地方都不是很满意。这个时候有大臣就建议朱元璋考虑一下西安。朱标此次陕西出差,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考察一下西安是不是适合做首都。

第二个事情是调查秦王朱樉。

洪武二十三年二月,朱元璋任命燕王朱棣为统帅,出兵伐北元。同时要求秦王朱樉出兵配合。可是朱樉却没有按照命令行事。这下子老朱气坏了。朱樉作为秦王,是诸王之首,居然不听皇帝调遣,这个问题比较严重,朱总很生气。于是把朱樉叫到南京隔离审查。一直到朱标从陕西回来,才把他放了。

结果朱标回来之后不久就一场大病,一命呜呼。

这是明史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太子是被害的。他临时前和儿子说,“杀我者,徽也。”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朱标从陕西回来后不久,朱元璋转了一个案子给他,让他负责办理,同时让吏部尚书詹徽协助。朱标主张释放,但是詹徽对朱元璋的心思那是相当了解,坚决要求处死。这事就闹到朱元璋哪里去了。朱元璋果然明确支持了詹徽的意见,朱标就和自己老爸吵了起来。朱元璋吵架哪里是自己儿子的对手,没多久就败下阵来,恼羞成怒的说:“这事老子说了算,你想说了算,等你当上皇帝再说!”

朱标本来前几天就掉水里一次,这一吓,立刻病了。临死前总不能说自己是被朱元璋吓死啊,就和他儿子说:“杀我这,徽也。”

后来,因为牵扯到蓝玉案,正好被皇太孙朱允炆抓住把柄,杀了。

9

朱标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其仁厚爱民的性格深受文臣武将的爱戴,完全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有权利的一位太子,那怕要抢朱元璋的皇位,我估计朱元璋能高兴的跳起来。

可是这么一个不但让朱元璋寄予厚望,让开国勋贵信服的太子却英年早逝了,那么朱标到底怎么死的?

正史中朱标为病死

据正史记载,朱标在奉命巡视陕西并调查被封为秦王朱樉的过失,在陕西感染风寒,回京之后没过几个月就英年早逝而去。

虽然正史记载朱标的死显得很隐晦,我们熟读明朝的历史,根据后人的推断认为朱标的死跟秦王朱樉和燕王朱棣有关。

当时朱标是奉命调查秦王朱樉的过失,所谓过失无非就是秦王乱了法度,会不会是朱樉为了自保暗害了朱标呢?以利益受益方面来看,后来燕王成为了最大受益者,会不会是燕王暗中害了朱标呢?

其实这些都只是人们的猜测,朱标虽然仁厚,其也是拥有不凡的手段,朱标能成为太子不单单是长子,朱标的能力也是史书上有目共睹。

朱标不死朱元璋不会大肆杀害开国功臣,朱标有能力让这些勋贵信服,包括各个藩王,有朱标在断然不敢造反,以此完全可以证明朱标被害的几率很小。

再者说朱标死后,朱元璋因痛失爱子,在悲痛之下倘若朱标是被人所害,以朱元璋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出来可疑之处。

朱标病死是让人比较信服的,其他死因完全站不脚。

朱标因病而死朱元璋其实也有一部分责任

朱元璋从一底层慢慢成为一位开国之君,自然有自己的能力,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又是太子,被寄以厚望,要说没有压力是假的,朱标内心面对朱元璋以及文武百官,内心其实压力巨大。

朱元璋虽然贵为一国之君,拥有无上的权利,可是朱元璋出身底层,自然有点恋旧。恋旧包括人和物以及情感。因此朱元璋对于朱标不单单是帝王与太子皇室情感,其中也有来自底层的父子真情。一般底层的人们对与自己的子嗣会时常打闹一番,并是不是会发生口舌之争,可能作为父亲会对儿子大打出手。朱元璋认为这样只是普通的父子闹着玩,可以增进父子感情,而朱标在各种压力之下面对朱元璋的吵骂可想而知其心境。可能由刚开始压力巨大变成了对朱元璋的恐惧,长此下去也是诱发朱标生病的因素。

再者朱元璋与朱标的政见不合,加上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整治,以刑罚来约束百官以及勋贵们。太子朱标甚是仁厚面对朱元璋对百官的态度自然有点郁闷情绪,每次一个官员因违法乱纪受到处罚之时,朱标都是以法而定罪,而朱元璋都是以重罚来以儆效尤。

多年的压力、对朱元璋恐惧、郁闷也是朱标患病的原因吧。朱标之死主要还是由于风寒的并发症而死,并非我们所认为的被人所害。

倘若朱标不死,朱元璋也不会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铺平道路处死很多国之栋梁,燕王朱棣必然不敢造反,明朝历史也许会是不一样的进程。

10

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突然辞世。素来严苛刚硬的朱元璋听闻儿子死讯,不禁老泪纵横,儿子只有38岁,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彻心扉的失去感,使朱元璋再无锐气变得颓废老态毕现。

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其深得朱元璋器重,明朝开国即被立为太子。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倾力培养朱标做个合格守城之君。朱标也确实不负父望,他不但为人宽厚仁慈,友爱兄弟宽待臣属,而且其才能出众,用自己治国理念帮助朱元璋管理政务小有所成,他于世人眼中就是未来有道仁君,可他却未等到登基就英年早逝。

虽然朝廷宣称朱标因风寒症而亡,可百官对此颇多质疑,纷纷揣测朱标死因各持己见,那历史上的朱标到底怎么死的?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秦王朱樉谋杀说。

随着世人对朱标死因多方推测,朱元璋次子朱樉作为最大嫌疑对象进入公众视线。朱樉被分封至陕西西安为秦王,其为防御北元入侵屯兵众多,由此其封地最广兵力最强被称为“天下第一蕃”。于是世人认为朱樉无论年龄还是实力最有可能继任朱标太子之位。

更何况因朱元璋不满意都城选址,曾派朱标前往西安实地考察可否为都城,恰在朱标自陕西返回后就很快患病而亡,于是世人怀疑朱樉正是趁此机会暗中做了手脚弑兄夺位。

其实这只是人们凭空逻辑推理不足信。

朱标赴陕西时,朱樉正因违抗父命未出兵协助朱棣攻打北元,而被父亲召回南京训话,两兄弟擦肩而过根本未碰面,朱樉并无作案时间。

更何况朱樉敢公然抗旨,生性暴戾唯我独尊的朱元璋又岂会喜欢如此儿子?当日朱标赴陕西亦有考察朱樉官声之意。如果不是朱标为其美言,估计朱樉无法再回封地。

由此可见既使朱标死后,朱元璋亦不会立朱樉为帝。朱樉很聪明对此心知肚明,其杀兄又有何用呢?因而有书君觉得秦王朱樉谋杀说不成立。

二,朱元璋谋害说。

曾有人说朱标生的肥胖腿瘸有残疾,更主要的是马皇后不能生育,朱标不是朱元璋嫡长子而是庶子,由此朱元璋讨厌嫌弃朱标,有意废之由此导致朱标之死。

有书君觉得此说应属无稽之谈。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为此他于开国之初就明确颁布了礼从长嫡的继承制度,并册封朱标为太子。如果朱标是庶子,朱元璋可以有众多选择,以其严苛律法的个性,他怎会一建国就急着立朱标为太子呢?更何况他立庶子为太子,不是直接打脸自己刚颁布的继承制吗?

尤其是朱元璋不但未等马皇后再生育儿子后立太子,亦未选择其他有皇子的嫔妃取代马皇后,而是一力坚持立朱标为太子,坚持马皇后之位无人撼动,这只能说明朱标就是嫡长子。

因而有书君觉得朱标庶子说不成立,而且还有《明史》明确记载朱标就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就是最有力证据。

我们再看朱元璋对朱标倾力培养之迫切,以及朱标逝后,朱元璋只有出自纯真父子天性的悲痛沉沦,又何曾有因厌弃朱标而其终于死去的轻松之感?可见朱元璋对朱标只有重视并无厌倦之心。由此有书君觉得朱元璋谋害说不可信。

三,朱元璋极度要求完美以及父子治国理念矛盾的高压致使朱标心力交瘁而亡。

朱元璋非常重视朱标,始终将其作为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吴王时,他就将只有12岁的朱标立为世子,并派其返乡祭祖体验民间疾苦体验创业不易。

朱元璋册封朱标为太子后,就开始了虎爸打造完美储君教育。他不但遍请名家大儒对朱标施以儒家教育,同时挑选青年才俊陪读激发朱标学习热情,倾力为朱标打造高层次社交圈,而且还令其信任的重臣李善长等人兼做东宫领导,杜绝朝臣攀附东宫形成太子党以致产生朋党之争。

朱标就在如此严苛管控下孕育成长,其成年后朱元璋就令百官将奏折先呈朱标批阅,然后他再复批,其意在手把手教导朱标治国之道,

朱元璋自己是工作狂,亦欲将朱标打造成远离享乐勤勉为民、同时富有爱心不能有暴虐之行、还能明辨是非不为奸人蒙蔽、于大事面前又有杀伐决断魄力的有为之君。如此高标准令朱标时时审视自己行为是否完美,其心中压抑可想而知。

要说朱元璋教育很成功,朱标完全按其设想轨迹成长,可由此父子治国理念就产生严重分歧。我们试想朱元璋出身底层社会,他本就不懂亦不赞同儒学却对朱标施以儒家教育,朱元璋执政残暴无情却要求朱标有仁爱之心,由此父子二人于治国标准以及政见怎能没有矛盾呢?

有一次朱元璋把批阅的案卷交给朱标,谁料朱标看过将大部分案件做了减刑处理。朱元璋见此就问御史袁凯,其父子二人谁判案准确。袁凯只得说朱元璋法律严明,朱标宅心仁厚。可袁凯两边讨好之言,并未得朱元璋欢心反被其斥责墙头草两边倒,吓得袁凯自称突患精神疾病请辞回家归隐。

大臣尚且如此思想高度紧张,更何况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朝夕相处的朱标呢?朱标深怕做事平庸,被父亲斥为能力不够,可又怕表现太积极突出,被父亲疑心急于上位当皇帝,由此朱标每天承受的焦虑压抑自知。

朱元璋施政残暴杀戮众多,朱标仁慈多有不忍。那次开国功臣李善长被胡惟庸案牵连满门抄斩,朱标再也按捺不住用儒家经典理论劝谏父亲,不可杀伐太多以免天生戾气,破坏天地平衡祸及天下苍生。当时朱元璋并未多言,第二天却将带有荆棘的树枝扔在地上令朱标捡起,朱标自感无所适从,朱元璋顺势告诉儿子,他是在为其拔掉阻碍其执政的刺。可朱标并不服气回怼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气的朱元璋举起椅子砸向朱标,继而追打朱标,幸好朱标一跑其怀中画像掉落,朱元璋一见画中马皇后背着朱标逃避追兵的场景,回思旧情怒气顿消。

如果母亲活着能化解父子矛盾,可母亲逝后朱标只得将其画像装在怀中救急,可想而知朱标二十五年的太子岁月,是怎样如履薄冰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差池。

朱标自陕西返回后,又与朝臣詹徽处理案件意见不一产生分歧。朱元璋站在詹徽一方,朱标刚要反驳,朱元璋一句“你想要当皇帝了?”,令朱标心惊肉跳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本因肥胖体质就弱再也承受不住长期高压带来的心力交瘁,终于病倒很快去世,其临终前一句“杀我者徽也”,道出其心中难言死因。

朱标虽不是朱元璋所杀,却因其完美要求的高压而亡。也许朱标逝后,朱元璋已察觉儿子真正死因,才会因丧子之痛失去工作热情萎靡不振吧。

这是否也是现代家庭教育值得警示之处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