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关于《明史》可信度问题,这个争议很大,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史》,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它备受质疑。



1.文学性高。

《明史》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一套史书,家里也买过不同版本的《明史》。整体而言,明史叙事简洁,材料翔实,文笔不错,个人认为,就文笔而言,仅次于前四史。

2.成书艰难。

《明史》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成书过程的艰难曲折,并充满杀戮。

《明史》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修了,到清乾隆4年,才最终定稿。 毫不夸张的说,《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方修订的史书。前后历时94年之久,是明朝编写《元史》时长的90多倍,当然,这又是另外一种极端了,也不可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对明史的编撰非常重视,进行了很多次大规模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



另外,清朝同时不但严禁民间修《明史》,否则一律杀头,同时还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此外,对有关蒙古、清的各种明朝原始资料做了系统性的销毁和篡改,对诸如"皇明""甲申"等字眼的书籍,更是全部进行销禁、焚毁。

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现存的明朝原始资料分析,中国档案馆内现仅存3620余件明朝原始档案,其他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些档案基本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资料。明朝早中期的原始资料几乎都没了,这也让如今的学者对明史的可靠性失去了强有力的第一手反驳证据。



对此,著名明清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就曾专门指出《明史》有5个缺失的地方:

一是缺失对清廷不利的史实,都删光了。

二是对明初历史记载不够详实,特别是对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东北女真臣服明朝的历史,语焉不详。

三是出于清廷的需要,《明史》对建文帝的事情非常忌讳。

四是对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大肆抹黑嫁祸。

五是对东林党人多加以美化。



3.明朝历史黑料本身就多。

明朝大臣对明朝皇帝本身黑得也够多,这也导致清朝修史的时候直接予以了借鉴。

大家都知道,明朝中后期,言官以骂皇帝为荣为时尚,可以博取虚名,赢得声望,有的甚至不惜公然抹黑,典型就有海瑞骂嘉靖皇帝的万言书,直接把嘉靖皇帝气的吐血,不久就不治身亡。最后海瑞自己也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听到嘉靖死了,自己也吐血不止,痛哭流涕。



有鉴于此,清朝很注重对言论的控制,甚至不惜大兴文字狱,历代莫不能比,当然,这只是大兴的文字狱之一了。

4.如何看待《明史》真实性问题?

个人以为,《明史》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有一些不合逻辑的抹黑的存在,当然那些所谓抹黑材料大部分应该是存在的。大家都知道,古代史书有为尊者讳之说,但如果要毁掉一个人的形象,也不定要编虚假材料,就把这个人好的方面说一点,再把他一辈子的黑点如实记录下来,并略加以放大,就足够遗臭万年了。



很多网友很关心《明史》记载的明朝皇帝是不是真的,在这里我也说说我的看法,个人以为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但小篇幅的编造容易造成很大的误导。 比如,《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杀死,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及相关墓志铭记载,事实上郑成功去世是先于鲁王朱以海的。鲁王朱以海死后,其世子朱弘桓渡台湾,得到郑经的庇护,直至明郑覆亡。

其次,清朝以前修史都为尊者讳,到清朝修史大部分不为尊者讳,跟前代皇帝相比,皇帝个人形象差距自然也就出来了。



另外,在记录明朝皇帝历史事实的同时,如实记录下明朝皇帝一辈子做过的臭事,也够让他们遗臭万年了,哪个人敢保证自己一辈子没做过几件亏心事呢?在写一个人的墓志铭的时候,记录你一辈子做过几件事,再如实记录你一辈子犯过几次浑,后人在千百字的文章里,就知道你这人生前如何荒唐了。

5.明朝皇帝到底如何?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对明朝皇帝在《明史》中的形象不免要打一个?,大家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万斯同修的《明史》,史实性相对是最可靠的

首先,明朝皇帝肯定不是个个昏庸暴虐,否则明朝也不可能延续200多年了。需要指出的是《明史》对于明朝的皇帝也并非全部贬低抹黑,对于某些皇帝的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正是这种真真假假,以及曲笔写法,使得后世读者很难分辨其中的真伪。

那么《明史》到底哪些是可信,哪些又是不可信的呢?个人以为总体趋势是“两头黑的多,中间挑着黑”,也就是说明朝前期的皇帝洪武、建文、永乐和后期的万历、天启、崇祯黑料相对会比较多,中间则有正德、英宗、嘉靖几个皇帝黑得比较惨,其他的倒还好。



最后,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会写文章的都知道,抹黑也是需要技巧的,那种明面文字抹黑属于低级黑,历代编修史书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高手,他们往往通过一点点的文字稍微改动,甚至标点符号的变动,就能让你对这位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何况是经过94年层层严格把关,反复打磨的《明史》呢?



总评:《明史》是一部文学质量较高的史书,虽然曲笔很多,但整体记载还是真实可信的,只是明朝皇帝黑料也够多,这也导致清朝修史的时候可以直接予以了借鉴,糟点也就多,这也不是单纯清朝抹黑问题。当然,材料怎么取舍,还是幕后执笔人说了算。



另外,由于反清复明不断,出于政治需要,在对明朝历史事件的描写、用词的技巧和顺序调整方面,清朝修史时,做出了一些的改变,导致人们阅读《明史》时,对明朝皇帝的印象普遍较差。代表性的是1964年5月,一代伟人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这段话可视为他对《明史》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评价。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明史不可信,而是特别不可信。事实上中国史书基本都不可信,以历史书作为主要历史依据的都不能叫说历史,那叫说书。叫历史书学。历史学是需要透过间接证据和历史书去证伪之后才能勉强算历史。什么是间接证据,比如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请求通商被乾隆拒绝后,回去就得出将来可以通过武力打开满清国门的结论,可见他们一路看到的景象并非什么盛世。这种证据才有价值。

从司马迁开始就篡改历史,《史记》内容,尤其古史部分可以说是颠三倒四,不仅错误多,而且还有明显篡改痕迹。比如玄嚣和昌仪的世系就被他搞颠倒了。从现在的地名等等推演明显发现搞反了。尧舜禅让帝位更是假的,犹太文化里明确说大洪水发生后,脚踝对仇敌实施报复。至今德国光明会成员还在公开场合比划那个黎散日手势。司马迁篡改历史可能出于好心,可能出于迎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需求。

之所以说明史被抹黑,因为那是逻辑关都过不了的。历史记录这种东西就算不抹黑杜撰你,只要突出你某些部分,删减你某些部分,你也就漆黑一片了。这不是什么难事。满清抹黑明史动机又那么充分,因为它多了一层异族统治。不说别的,今天都还活跃着这一类人,努力继承着前人传统。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除了看书,没别的本事,你说是假的,那不等于书白看了,靠什么生活呢?只是为点狗粮而已。朱元璋画像本身就太离谱,竟然还有人以天生异相的理由相信了。所以我一直都说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历史上档次最低的一群人。

张献忠屠川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就是满清屠川之后,嫁祸给张献忠。为什么说川人从未负国,不就是因为元朝、满清、抗战他们都殊死抵抗。张献忠这个神经病都把自己依托的百姓杀光了,这么荒唐的事竟然有人相信。

明朝与大多数帝制王朝一样都有问题,这些问题是大多数王朝都存在的。因为已经到了需要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刻了,需要改天还日了。帝制而言,首先帝王要对付的不是百姓,而且权臣、门阀、军阀以及贪官。朱元璋确实设计了一套很好对付这帮人的制度,这方面并不是明朝有多大问题。宦官专权与权臣专权并没有本质区别。贤臣良将在帝制时代是越往后越是小概率事件。因为士大夫读了圣贤书也很难被蒙蔽。士大夫是奴而拼命争夺的奴性。乱臣贼子是大概率事件。明朝以及清代的没落是必然的,因为错过了大航海,必然要闭关锁国。王朝新生贵族、地主滚雪球式的壮大,到了最后必然只能推倒重来。这就是宿命。清代不需要太监和锦衣卫,那是因为它天然就有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异族统治阶层。帝王对权臣的防范会弱很多。少数民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边患问题也减弱了,转而直接由百姓供养。

明代就算依据现有史料,可以称道之处还是很多。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怀着复兴汉家的朝代,什么叫天子守国门,君王亡天下。它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开了疆、拓了土的时代,云南这个抗战时稳固的大后方不就是这么来的。明朝还为宋朝的荒唐擦了屁股,宋代为了点蝇头小利,把引狼入室,最后关键时刻害了自己。到了朱元璋才屠了木马病毒,该阉割的阉割,否则今天更老火。这种功绩怎么能抹杀掉。满清修史只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已。

3


看完如此多回答,本人深深失望,骨子里的奴性,如附骨之毒,消除不去。

当年,关公刮骨疗毒,遗老遗少的毒刮骨都刮不干净。

为了哗众取宠,而大放阙词?和矮大紧的三无论断,有何不同。

清是修书还是毁书?四库全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清是禁锢思想还是开放言论?文字狱告诉我们答案。

清是科技进步还是制度落后?坚船利炮告诉我们答案。

清是顽固不化还是锐意进取?百年的落后告诉我们答案。

满清四问之后,你再告诉我,明史,可信不可信?

一个从开国到最后,所有皇帝不务正业,飞鹰走狗,不理朝政的王朝,可以延续近300年?动你们脑子想一想?

一个从开国到最后,所有皇帝宁死不屈绝不投降妥协的朝代。

和一个只西方入侵就逃出国都,还美其名曰,巡猎的皇朝谁更伟大。

一个沿海贸易发达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的皇朝,和一个自死都闭关锁国的王朝,谁更开放。

一个文化井喷各种思绪不断冲突,各类名士层出不穷的皇朝,和一个禁锢思想,死读书的皇朝,谁更开明。

读完以上你再告诉我,谁比谁更强?

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胜利者可以随便装点历史,然后,你告诉我,该相信谁?

当矮大紧的论调充斥论坛的时候,奴才们,你们站的起来吗?

一百多年了,你们还跪着。

4

谢邀。

比讨论《明史》不可信更无聊的一件事情的是,说《明史》不可信的人基本都没有读过《明史》,因而怀有仇视满清的读者完全可以不用看本回答。说一句不好听的,清朝完全可以不修《明史》,把明朝的全部资料都烧掉。

无论如何,《明史》已经是了解明代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换一种说法,不用《明史》研究也就难以展开。关于史书的错讹之处是历史学共有的问题,何以谈及《明史》就夸大其错讹和不可信之处?殊不知二十四史中,以前四史和明史修撰质量最高。

关于清朝纂修《明史》的活动,乔志忠教授在《中国史学史》中有以下评价:

1、《明史》自顺治二年开始修纂,至乾隆四年刻成,前后经历95年。这部《明史》,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史实的考订方面,都是古代官修正史中较为精审的一种,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纂修中间征集史料、讨论义例、组织纂修、修订史稿直至缮写、校对、刊印,使清朝官方在纂修大型史籍上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官方史学的发展。

2、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笼络大批汉人学者的目标,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流学者,虽然仍然坚持不出仕,但也消减了与清廷对立的情绪。他们关注与支持官方纂修《明史》,虽可以解释为寄托故国之思,但也大略等于默认清朝的正统地位。

3、在明史学上,清朝官方取得了主导地位,排抑了私家对明代历史的纂修与评论。官修《明史》在资料、人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具备私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获得纂修的成功,给明代史的叙述与评论定出基本的标准和口径,是官方和私家历史观念的一次大整合、大协调,为官方史学互动、互补的发展模式,增强了向良好方向前进的动力。

至于第二个问题,魏忠贤与明朝经济、国力完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5

《明史》还是相当可信的。说《明史》可信的至少不是学过历史学专业的人,严重缺乏文献学的基本常识。

至于程度只能取决于参照系了。具体有多不可信,建议去看一本书,黄云眉先生的《明史考证》,《明史考证》共八册,二百余万字,历时三十年是明史大家黄云眉先生的心血之作。黄云眉先生的先祖可以上溯到梨洲先生黄宗羲,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宗羲既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又是官修《明史》的实际奠基人。

在此先科普一件事,对于明代的史籍,第一可信的是《明实录》,包括《明史》都是以《明实录》为基础编纂而成。而且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一朝史料就可信度来说,实录的优先级都是要高于朝代对应的二十四史的,这个对于任何专业学历史的人来说是常识。

说《明史》可信的,很可能没读过《明史》,更没读过《明史》以外的其他史料,尤其缺乏历史学专业的基本常识,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关于《明史》的评价不过是复制黏贴了百度百科。

如果你去看看百度百科关于《明史》的评价,就会发现这些人关于《明史》的评价如出一辙,高度雷同,仅仅只是巧合么?我们不妨先简单的讨论下百度百科评价的问题,百度百科说的其实没有问题,就在二十四而言,明史的地位很高,可信度也较一些其他二十四史的著作为优,至于文字方面的评价也很中肯。请注意百度百科对于《明史》的评价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题主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如果你就这么把百度百科的答案复制过来回答题主的问题,那就驴唇不对马嘴了。

为什么?,毛病还是出在参照系上,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百度百科对于《明史》的评价是和二十四史纵向比较的,换句话,以题主的问题而言,要说魏忠贤的事可信不可信,你回答,因为《明史》比《宋史》可靠,写的好,所以《明史》记载的魏忠贤事迹就比《宋史》记载的梁师成(六贼之一,也是宦官)可信,这不胡说么。所以尽管百度百科是屌丝百科全书(高晓松语),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大问题,《明史》是二十四史最严谨最完整的,但是比较的非常滑稽罢了。这种纵向比较意义本来就不大,《明史》再可靠,我要了解岳飞也只能看《宋史》,你和我说《明史》可信,咱研究岳飞别看《宋史》,看《明史》,这不胡沁么。

你说《明史》可不可信咱要对比《明实录》来说。这又牵扯到历史学专业的一个常识,史料的可信度取决与其和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间隔,一般说来,时间间隔越短,可信度越高,实物的可信度又高于文献,所以对先秦历史有关注的人都知道,一个古墓的发掘不亚于一次历史革命,很多历史就此改写。对比《明实录》和《明史》,二者同样是官修,而《明实录》成书于明代,《明史》成书于清代,谁更可信一目了然,不容置喙,我怀疑那些说《明史》可信的大概不知道《明实录》的存在。

如果你了解《明史》成书过程,就应该知道,《明史》正是以《明实录》为底本的,难以想象,以《明实录》为基础的《明史》会比《明实录》可靠。你就是照着抄还都可能炒出错别字,何况《明史》对《明实录》大加修改,就体量而言,《明实录》全书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一千六百多万字,而《明史》才三百三十二卷,连《明实录》的零头都不够,来,那些照抄百度百科的,你和我说说谁更完整,谁更严谨?

至于很多人说的类似于阴谋论的问题,春秋笔法,其实这种现象在历代的史书都有,不能因此就说《明史》不可靠,中国的历史书本质是政治书,从左传开始就是如此了,所谓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写来写去无非是忠奸二字,只不过清朝人对于忠奸的政治敏感度更高而已,在这里我给你举一个《明史》编纂的故事,你就明白了。强调一下,这是《明史》编纂的真人真事,由此《明史》的真实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实《明史》的不真实性并不是体现在他抹黑明朝,而是在于他刻意塑造的那些坏人,这些坏人,既包括下面要说的严嵩,也包括被树立为反面典型的众位宦官们,这些人堪称明朝历史的罪人,是背锅侠,后人如果不加区别的接受,往往会被误导,这才是其不真实性的体现。毁灭一段历史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抹杀而另一种是捧杀。《明史》更娴熟的是后者,塑造了无数的奸臣,替君王和朝臣背锅,捧杀掉一段历史。所以,我并不同意很多人说的,《明史》抹黑明朝,《明史》并没有,他只是抹黑了很多被他树立为反面典型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奸臣。再补充一点,如果你去看看《明实录》,会发现真实的明朝人很爱自黑,写起自己的历史来毫不避讳,自黑无下限。好了,下面是故事时间:

来自我曾经写过的一段文字。

故事出自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原文如下:

李穆堂绂,记闻最博,而持论多偏。在明史馆,谓严嵩不可入奸臣传。纂修诸公争之。李谈辨云涌、纵横莫当,诸公无以折之。最后,杨农先椿学士从容太息曰:“分宜在当日尚可为善,可恨杨继盛无知小生,猖狂妄行,织成五奸十罪之疏传误后人,遂令分宜含冤莫白。吾辈修史,但将杨继盛极力抹倒,诛其饰说诬贤,将五奸十罪条条剖析,且辨后来议恤议谥之非,则分宜之冤可申。”穆堂闻之,目眙神愕,口不能答一字,自是不复申前说。

这记录的便是官修明史中的一段有趣的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严嵩该不该入奸臣传。李绂,持辩严嵩不该入奸臣传,他“记闻最博”,又“谈辨云涌、纵横莫当”把众人说的哑口无言,本来如果到此为止,就是李绂完胜,吊打众编撰了,可惜,杨椿说了几句风凉话,李绂就一句话都不敢说,自此,严嵩列《奸臣传》,再也不能翻身。

那么杨椿说了句什么呢?竟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杨椿既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搞逻辑分析,甚至都不算是正面讨论严嵩的是非功过,既没有摆事实,也没有讲道理,但是却给严嵩定了罪,他说的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钦定。完了,严嵩是奸臣这件事,是皇上说的,你想怎么地?有本事你把皇帝驳倒了,诸位,也就李绂胆子大啊,换了胆子小的,早吓尿了。

杨椿的话,我大概翻译一下,你们听听看,是不是阴风阵阵:严嵩当年做了善事,是大好人,可恨就可恨有个叫杨继盛的小人,黑人无下限,竟然罗织了五奸十恶污蔑我们严嵩大人,杨继盛传播力还强,流毒后人,导致严嵩大人光辉形象受损,沉冤莫白。我们修史书的,当然要把杨继盛这个小人的言论驳斥的体无完肤,把五奸十恶的罪行条条剖析,不光如此,尤其要把圣上谥号什么的都给取消掉,让他收回成命,还严嵩清白。

诸位,杨椿的话前面全是铺垫,为的就是“且辨后来议恤议谥之非”这根毒刺。这句话直指顺治,乾隆两朝大肆表彰杨继盛树立为先进典型的事儿,那么表彰杨继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说顺治朝,顺治帝亲自指示将杨继盛事迹写成戏剧《忠愍记》,连剧作者都得以升官。请注意,这部戏剧的名称,是直接取自隆庆皇帝给杨继盛的谥号。顺治十三年,以顺治本人的名义写有《表忠录序》和《表忠录论》,旗帜鲜明地把杨继盛树为大忠臣的典范,对严嵩则做出这样评价:“逆臣严嵩父子,盗执大柄,浊乱王家,威福专擅,纪纲废荡”。

到了乾隆朝,万岁爷也多次亲自写诗或发表言论,赞扬杨继盛。他写有《题杨忠愍集诗》《旌忠祠诗》等;还亲口评论道:“朕几余咏物,有嘉靖年间器皿,念及严嵩专权炀蔽,以致国是日非,朝多稗政。”

所以,如果说严嵩是不是奸臣这是在官修明史之前是还算没有定论,尚属于可以讨论的话,(其实也没有“逆臣严嵩父子”已经定性了,)那么严嵩的敌人,也就写奏折五奸十恶黑严嵩的杨继盛被钦定为忠臣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样的简答粗暴的二元论逻辑,那么,钦定了杨继盛的忠臣,杨继盛的反对过得严嵩就自然而然成了奸臣,所以,杨椿才可以阴恻恻的说,李绂说的对,严嵩是忠臣,所以杨继盛是诬告,我们不光要给严嵩反案,还得把圣上定的案子翻过了。想想看,李绂能不闭嘴么,敢说陛下批示的错了,活腻歪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一件小事,至少可以看出,明史的编修并不是由学者自由发挥的,而很多事都不得不由皇帝这个历史的外行来领导内行,有无数的李绂,提出无数的质疑,又怎么样,架不住御批圣旨。

所以,《明史》的可信性至此告一段落,来说说魏忠贤,其实魏忠贤的问题和南明为什么不能长久是同一个原因,内耗,魏忠贤不论贤愚无论忠奸,他的存在至少减少了内耗,以阉党一方的胜利暂时维持了政治和政策的稳定,作为一种统一无所谓善恶,而南明所以扛不住就是始终没有一种压倒性的力量能够暂时的降低内耗,这才是实质。也可以说,忠奸是一个维度,而良政还是恶政是另一个维度,当《明史》把注意力成功的引向背锅侠的时候,问题的实质也就被掩盖了起来。同样的道理,再去看看严嵩传的炮制过程,骂严嵩的不过就是争权,他指责严嵩的罪行其实子虚乌有,但如实的写,谁来背锅呢?干嘛要让被统治者活的那么聪明呢?

以上。

6

《明史》没有不可信,相反,这是一部写实性比较高的史书(注意,是比较高)。其中对于泰昌帝之前的人物记载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可以说蛮公正的评价了每个人物的优缺点(因为前面不太牵扯满清的问题),自凡是说《明史》不可信的人多半是没读过《明史》而被网文所骗,或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水分太大的明末历史上。而那些看过《明史》又仇视满清的人会断章取义的来说清人污蔑明朝皇帝。其中以正德、嘉靖、万历为甚,但是好好看看他们的传记,其实也没有说多黑(之所以说黑明朝皇帝的原因是清史的不可信度高,里面对清朝皇帝吹的厉害,所以相比之下,明朝的皇帝看起来就像被黑的了)。就比如《明史本纪武宗》里面对朱厚照的正德年间的记述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而且后面的评价里还说“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这可不是黑啊,明明是夸赞嘛!至于嘉靖和万历,确实作为皇帝来说,多少有些失职,没有矜矜业业的(不要用制度来反驳,明朝的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不是皇帝罢工的理由)。对于万历后来的评价,也没有很大的问题,说“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门户纷然角立。”“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救振。”这讲的就是齐楚浙东林党党争的开始,自翻是党争,朝廷政治必然混乱,任何朝代都一样,可是朝政不等于一定影响民间怎么怎么样,文中并没有说老百姓过的怎么不好了,只是说万历后期开始政治局面比较混乱,这没毛病啊?当然了,关于崇祯朝和天启朝的描述,真假各有,不利于清朝的自然是不会写,但错误加起来也不会说有多么夸张,之所以被黑成这样,除了一些心怀叵测的“大家”(阎崇年、袁腾飞之流),还有就是真没看过又被洗脑的的“明粉”们。

至于魏忠贤,他就是个坏人,佞臣,但不否认对于天启他也是个忠心耿耿的忠臣。魏忠贤对明朝的贡献并不是来自于他个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国之重器赵南星、左光斗、杨涟全部杀掉,毁了一个正在为蒸蒸日上的朝廷,这怎么叫国之重臣。魏忠贤对明朝的贡献就是制衡了文官集团,然后没缺了辽东的军饷和西南西北大部分军饷(事实上还是有很多缺的)。因为魏忠贤来自于社会底层,所以他知道商人有钱,为了发财,收税就挑着商人的使劲收,将税制15税1变成了5税1,农民的税也没有减少,只是说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再加上陕西这时候还没有闹旱灾,日子还能过,饭还能吃上。而且你想想魏忠贤有多大本事,能制衡整个文官集团,真正制衡文官的,是皇帝信任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为什么崇祯杀了魏忠贤,因为没看透,他错误的以为是魏忠贤握着大权。杀了魏忠贤之后朝堂为什么乱了,因为被欺负惨了的东林党残党要报复阉党,而且是不顾一切的报复。为什么崇祯收不了商业税,控制不住群臣,因为他没有看到,真正能够制衡群臣的不是魏忠贤,而是大明的特务。官制不像宋朝一样可以文官之间相互制衡,皇帝所能依仗的,也就只有特务。魏忠贤,不过是个背锅的佞臣罢了。

所以说魏忠贤之后崇祯朝经济下降的真正原因就是商税收不到,文官不给钱,中原关中有大旱,农民被土地兼并坑的没地可耕,地主们不爱国之爱财。为了军费只能继续敲诈已经穷的连饭都没得吃的农民,这样的国家经济,又如何撑得住。

最后说一句,如果想全面了解明史,不如看看明实录,这书是啥也敢记,可靠度堪称最高。

7

明史是十分求实的一部史书,其按本原朝的档案记录和事实进行编写。清朝应使民族融合,主要以原明朝的大知识分子修撰,并吸收了民间史学家的资料和意见,可以说是官民共修,历时近百年才修成。史实绝大部份是真实可靠的,但绝对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如出于对民族融合和说明自己得位之正,对朱明朝各帝有一定的美化,这种错误是存在的。至于说朱明朝的国力,在英宗时就开始很快下降了,主要宗室占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越来越困难造成的,至万历初年,宗室开支已占财政收入的52%多,有些地方财政总收入已不抵当地的宗室开支。由于皇帝不敢削减宗室开支,只能加税和开设新的税源,由此引起党争——实质是利益之争,这种争是合理的,不节大支而开小源,不可能得到天下的认可。魏忠贤在日,强势对宗室人口新增的,不拨支,坚持开设新的税源,财政尚能运转,其被诛后,财政更坏。至崇祯朝,不断加征辽饷,筑怨于天下,仍欠军饷九百多万两,已无可用之兵。

8

史书的可信度是相对的,因为文字表达的意思是有限的,人也有私人情感,编纂者又不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加上统治者的需要,所有的史书都会有疏漏之处。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也因为私人情感偏袒李陵过。况且我国有隔代系统修史的传统,也就是说在上以朝代灭亡之时,才会有系统修史的工作。明修史和清修史完全不同,明修史连一年都没有用到,随便抄抄材料就糊弄过去了;而清朝修史从康熙初年一直修到了乾隆初年,三代皇帝,历经九十几年,经过不少清代著名文人的手,所以明史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

清朝刚刚开始编纂明史的时候,国家根基还不算稳定。当时修纂的人员之中有很多是明朝的遗老,在刚刚修史的时候,可信度确实是很高的。只不过明史最终在乾隆手上完工,乾隆的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我们都是比较清楚的,当他做了终审,这本明史就没有这么好通过了。

因为满清夺取政权有一定的偶然性,缺乏政治的合法性,所以在修史之时,多少会有增改之处,以表明满清夺取政权的合法性。在康雍乾这三位皇帝手上,明史被多次修改,而且焚烧了大量的明朝原始材料,让明朝的史料研究出现了空缺,而且清朝是严禁民间修史的。可以说对明朝的历史,清朝皇帝们是慎之又慎了。

明史虽然经过删改,也有巫妖王张献忠杀六万万这夸张的数据,但明史也并没有那么不可信,个人认为可信度还是能达到70%的。比如明史对几位明朝皇帝的评价就是比较中肯的,功绩过失也比较详实,没有因为这个皇帝手中有动乱,就一味抹黑。

因为清人在修纂明史的时候比较侧重于美化东林党,对于站在东林党对面的魏忠贤是极为仇恨的。而且清朝在总结明朝教训的时候,曾经将宦官之乱列为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明史之中,对于魏忠贤的掌权的时代的评价是极为负面的。可是魏忠贤掌权的几年为何恰恰是明末形式最好的时间段,关外一扫连失的辽沈的颓势,连续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魏忠贤被除掉以后,按理说明朝的国力应该更强,直捣赫图阿拉,可是为何形势却立刻急转直下?崇祯一即位,元年,西北爆发大规模起义,此后愈演愈烈。二年,皇太极直捣京师,之后打进华北平原如入无人之境。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所用的政治手段必然是残忍狠厉的,但是别忘了,无论在明朝哪个皇帝掌权,太监都是和皇帝一体的。所以魏忠贤的狠,也就是天启皇帝的狠。你以为天启皇帝就是关门做木匠么?崇祯皇帝最大的不幸是没有系统的学习怎么当皇帝。他哥哥至少搞平衡,他连搞平衡都不会,让东林一家做大。

所以不能说魏忠贤死了,明朝就急转直下。而是说明朝积弊已久,摇摇欲坠,天启尚且能遮掩,崇祯时期终于包不住大爆发了。

9

有人翻来覆去说明史抄自明实录,所以可信,真是笑话,满清修明史最后把明实录原稿一把火烧了,明朝的一千多万份档案绝大部分也烧了。

中古古代有记历史的传统,官方私人都有,所以其他朝代修前朝史几年就完成了,基本就是前朝记录合并一下就完成,唯独满清翻来覆去改了一百年,民间敢有记录明朝历史的株连。

而且满清属于得位极端不正,努尔哈赤明朝正式武官,辽东总兵家奴,反叛国家,屠杀百姓。满清后来又以替崇祯报仇名义入中原,上当的明朝宗室全被杀。期间的屠杀无数,圈地圈奴隶无数,易服剃发杀戮无数,为了消灭义军掘黄河死数百万,可以说坏事做绝。这些坏事当然怕汉人记载。努尔哈赤五世祖属于朝鲜移民,上书归附,明朝派兵护送入境,接着忘恩负义反叛,杀戮十多万边民,这些记录当然要毁掉。

至于把明朝好好黑一通是必须的,否则怎么体现满清的正义。例如朱元璋的文子狱,一个则字七八个案子(说是朱元璋怀疑“贼”字),可满清的几百个案子没一个相同的,为此还出过讲究避讳词字的书,难道满清的文人比朱元璋时期聪明,有些所谓被杀的还活到建文帝时期,有些是其他原因被问罪。还有元末已经死于张士诚地盘的沈万三,十几年后被朱元璋杀了,原因是修城墙犒军(乾隆明史),其实沈家在明朝初期很风光,他们的败落是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结交太多大官被牵连流放了。

类似的例子不计其数,这种史书让人怎么读。

10

第一,明史到底有多不可信?这个就需要题主去好好阅读明史原稿再去对照已知的历史真相,这就为难一般的读者朋友了,因为这实际上是历史学家们的研究范畴了。

按王朝惯例,后继正统王朝编修前朝历史,清修明史自1645年起至清乾隆年间方告完成,前后一个世纪,而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止(还有的历史学家主张应该算到南明灭亡的1662年)前后276年的历史,没有出入是不可能的。既使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所著史记也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而只是尽可能贴近历史原貌!

由于满清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较之历史上其他汉家正统王朝更替中修史中的篡改、粉饰、隐匿无疑更甚!需要注意的是《红楼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明亡清兴的“史偷记”,它的第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四字也揭示了它是一部清风明月史:作者采用以家喻国的方式,通过描写贾府内外故事,隐写了自万历年起至南明灭亡、三藩“叛乱”、台湾回归等重大事件,极具史学价值,希望红学家们和史学家们进一步挖掘红楼梦中的历史真相,还原真实的历史!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魏忠贤死后,明朝经济及国力急转直下,直至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大明灭亡?这里涉及到魏忠贤的历史评价问题。魏忠贤虽然是一个专横弄权的大太监,但历史对他的评价太过负面,有失偏颇,让后人容易忽略其有功于明朝社稷民生之处。我这里恰人好有一篇不成熟的但被推荐至问答首页的相关问答,转发给你,供你参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