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你曾经对清朝有什么误解?

你曾经对清朝有什么误解?

2020-10-13 14:32阅读(60)

你曾经对清朝有什么误解?:我曾经对清朝最大的误解就是:康乾盛世是个伪盛世。这两年来,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认为:以封建王朝盛世为评判基准的话,康:-清

1

我曾经对清朝最大的误解就是:康乾盛世是个伪盛世。

这两年来,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认为:以封建王朝盛世为评判基准的话,康乾盛世绝对是货真价实的盛世!



康乾盛世之所以是货真价实的盛世,主要体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一、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都是杰出、优秀的帝王。这三位帝王都非常勤勉,个人文化素养也都非常高,责任心也很强,他们每个人的统治期间都有不菲的政绩。

二、康乾盛世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并且确定了现代中国人口的基本格局。版图方面:康乾时代,清朝的领土经过几次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准格尔时,整个大清帝国的疆域达到最高峰,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在历朝历代中仅次于元朝。而清朝对于领土控制力以及管理效率则要冠绝历代封建王朝。

人口方面:康熙六十一年,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更是突破三亿大关,简直是爆炸似的增长。



三、经济强盛,国库充实。

这一点在乾隆朝则更为突出,从乾隆三十年起,国库存银连续三十年不低于六千万两白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康乾盛世的出现是与其强盛的经济作为支撑的。

四、诸多惠民措施的出台。

大规模、频繁的减税,是康乾盛世最为突出的特征,并且已经成为常态。“永不加赋”冻结了实行数千年的人头税,“摊丁入亩”又将人头税与土地税合并,甚至还有六次普免天下钱粮,这是康乾盛世期间最大的仁政,亿万百姓普遍从中收益,这也是康乾时代人口激增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五、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康乾盛世时期,全国的粮食产量约为2040亿斤,比明万历年间提高一倍多。必须指出的是,有人把康乾盛世称之为“番薯盛世”,这是没有依据的。实际上康乾盛世期间,番薯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耕地的百分之十不到,大部分还是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传统农作物。



总结:康乾盛世的最大意义是它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发挥到了极致,它当然也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和同期的西方相比,康乾时代已经明显落后,这一情况到了乾隆晚年则更为明显,另外推动康乾盛世的背后力量是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而并非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改良。

当然,康乾盛世的局限性是横向比较的结果,如果纵向的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相比较的话,康乾盛世绝对是货真价实的盛世!


参考资料:《清史稿.食货志》 《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著 《盛世康乾》.侯杨方著

2

曾经我一直以为清代就是靠着骑兵一波流,什么弓马娴熟、大刀对砍,但是查阅资料之后才发现原来清代不仅火器装备数量达到古代中国巅峰,对于火器相应的战术也逐渐成熟和完备。


清代已经将枪与炮明显区分开来,根据《清朝文献通考》:“大者曰炮”,“小者日鸟枪”,“日铳”。清代在吸取西洋铸炮技术之后,逐渐将炮管形体定格,火炮也普遍加上了炮车炮架,鸟枪火炮也普遍安装了瞄准装置。《皇朝礼器图式》上有图可考的清代火炮就有不少。


由于火绳枪和前装火炮装填工艺比较繁琐,为了确保火力的覆盖力度和延续性,清代军队采取的是将火器集中部署,进行多组编排,保留一定的距离,以便于前排士兵射击完毕退回后排,主要的射击方式就是多排轮射。


在东亚战场,清军与准噶尔对峙近百年,清军也研究出进攻准噶尔大军的作战阵型:先将部队分成三队,第一队以汉人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人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前锋兵居中,护军排列两头,第三队排列护军,两翼则设立支援部队,鸟枪兵的轮射结束后,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的骑兵出动,进行包抄、冲击敌军。

清军在野战期间多采用轻型火炮,以子母、神威为首的轻炮不仅能和火枪兵形成火力覆盖网,还能迅速搜寻敌方骑兵队伍、捕捉战机 ,清军扛着枪炮基本踏遍了广阔的华夏大地,在不同战场上取得了相当辉煌的胜利,虽然后续和列强作战屡战屡败,但是前期清军的实力应该在东亚地区首屈一指

3

误解的原因只是你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你的立场在对立面而不认同。

所以,我对清朝没有误解。并不是因为我的知识水平如何高,仅仅只是因为我的立场站在新中国上。


4

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近代抵御外敌的时候不断退却、失败。因此人们对清朝往往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一、误区:清朝的经济总量很小

人们常常认为贫穷落后就要挨打。清朝在近代史上的遭遇,导致人们往往认为清朝一定是一个经济上十分落后的朝代。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清朝的经济总量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

175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的32%,英法德俄意,欧洲五国GDP加在一起也只占世界的17%,中国的经济总量几乎是欧洲五国的2倍。

183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也占世界份额的29%,英法德俄意,欧洲五国GDP加在一起也只占世界的29%。虽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总额有所下降,但是还是瑶瑶领先于世界。想一想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GDP是清朝创造的,这是多年强大的经济实力。

启示:

1.GDP总量绝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更要重要的是以何种方式产生GDP,是靠工业机器生产,还是靠手工生产,这是很重要的。

2.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是比GDP更为重要的综合国力指标。必定工业能力决定了你的武器装备水平,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否安全。试想一下,一个富的流油的国家,如果她的工业能力很差,那么她真的安全吗?


二、误区:清朝的海军实力很弱

这个误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造成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的北洋水师实力并不弱。清朝经过洋务运动的积累,至少海军方面是进步神速的。当时在世界海军排名中,北洋水师排在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只能排在第十一位。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水师。实力不容小觑。

北洋水师的战败原因是很多方面造成的,例如炮弹的质量(传说有很多哑巴弹药)、舰艇的运动速度等。但是更为主要的战败原因还在于人。日本上下团结一致,下了生死赌注来和大清来打仗,把这场海战上升到日本国运的高度来认识。而清朝呢,满族和汉族官僚之间本来就有矛盾,各个海军部队之间都求自保,害怕自己的力量被削弱,失去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导致清朝方面指挥混乱,各自为政的根本原因。


三、误区:清朝的仁人志士觉醒的比日本晚

这大概是由日本后来成为了强国,而清朝最终却走向衰败造成的误区。真实的情况是清朝仁人志士的觉醒远在日本之前。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用武力打开日本国门之时。日本第一个觉醒的材料就来自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日本的名气远远大于他在中国的名气。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证据是清朝和日本两个著名的图强运动:清朝的洋务运动开始于1862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清朝早于日本。

清朝和日本的国情在近代史上极其相似。为什么日本图强成功了,而清朝却失败了,这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学术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日本在近代史上不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社会,他的社会有很多相互制衡的政治力量,例如日本各地方的将军政治,就对日本政府的统治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这种政治格局其实有利于达成相互妥协,以图自强,进而施行改革。


四、误区:清朝和日本拉开差距开始于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开始走向强大,其实还只是日本的政治精英形成了的变革自强的共识,并初步形成了君主立宪政体。这距离日本真正的强大还有很远的距离。清朝和日本的差距也绝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清朝和日本真正拉开距离是甲午海战造成的。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清朝的军事实力造成了沉重打击。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日本同样损失不小。所以战败也不是日清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战争的赔款。马关条约规定赔款日军白银两亿两。正是这笔钱让日本有了发展的资金,奠定了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日本的第一桶金是从大清淘的。

了解真实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汲取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便他是衰弱的清朝。

5

你好,我来为你回答。

我对清朝的误解是:认为老百姓辫子长,生活条件艰苦不如现代人,一个月才能洗一次头,皇亲国戚几天洗一次头。

结果查查资料才知道:清朝的老百姓一辈子才洗两三次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洗头次数多一点,但也没有达到一个月洗一次。

最无法逃避的情况是:清朝有国丧制度,当皇亲国戚去世时百姓禁止洗头。国丧期一般是三个月时间。三个月不洗头,想一想都有一股酸爽的味道。

我是@蓝衫蓝 一个大众文化爱好者,如果我的观点能和你产生些许共鸣,顺手点个关注方便日后再来浏览。谢谢阅读。

6

在我无知的时期我接受了很多电视剧的重播洗脑,一度曾经认为清朝可能是我们历史中最伟大的朝代。

康雍乾祖孙三世在电视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我成功的被洗脑了。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误以为历史就是整个清朝啦。

其实清朝的黑暗没有在电视剧中展现出来,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来分析一下。

一、政治方面

在政治上,满人地位高于汉人,享有永远的优先权。类似于满人为贵族,汉人是奴隶,满汉待遇不平等。在官场上汉人始终艰难务必,而值得信任的满人一般都是平布青云。

第二:经济方面

满清入关之后,在经济方面与前朝相比没有任何提升,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关闭通商大门,经济更加落后。当时传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三、文化方面

满清入关之后,虽然是沿用了明朝大部分制度,但还是改变了很多汉人文化方。比如大家经常经常讨论的剃发制度,对于喊人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清朝当时为了让汉人剃发喊出的口号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因为这种制度,历史上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专”。文化方面发展最大的绊脚石还是因为清朝大兴文字狱,主张八股,这些都是当时社会阻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外交方面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时综合的政治、军事、文化、落后当时世界水平,落后就要挨打。外国列前先后对清朝发动了多次战争,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弱国无外交,西方提出的无理要求统统答应,这说明当时是没有外交的。

我们要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每个朝代每一个时间段的历史都有我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进步的文化我们要学习,落后的事纪我们要牢记,便于以后再犯错。

当年明月的出现,打开了我历史的历史小窗户。那时候我对我的无知感到了恐惧,世界如此之大,我连一个井底之蛙都算不上,现在回想一下真的是非常可笑。《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老师,上学读书几十载,真的是白瞎了!到如今反反复复读了5遍,每次收获都有不同。

历史上除了清朝还有明朝、元朝、宋朝、唐朝。每个朝代都有自己辉煌的一面,读史明智,我们需要学习的的是他们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等。尤其实在历史与现实领域中,充分捕捉对我们有帮助的知识点。例如我在上个问题中提到的为官三思之道,运用在官场、职场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我讲这件事主要是想表达,中华文明几千年,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对待所有的历史我们都要客观的对待与评价。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不能随便被几部电视剧就给带跑偏了。

我个人对清朝的误解就是以为清朝是最伟大的朝代,最盛世的朝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广泛,自己真正的了解了历史,一定避免再有这么可笑的行为。

7

清朝到底有多大?

我们以为,清朝的版图是这样的(如下图),课本也是用的这种图。


但是,19世纪末期,谢缵泰先生画的《时局图》,跟这个不一样。如下图:


再来张彩色的。


新疆呢?怎么没有新疆呢?

其实,在乾隆时,才平定新疆。但是,没有实行有效的管理,只派军队驻扎。后来,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1884年才开始设立新疆省,开始掌管民政。此时,已经是1878年前后了。而《时局图》最早曾刊于1898年7月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

嗯,才20年,所以,时人可能还没有认为新疆属于清廷疆域。而新疆真正归附中国,还要提另一位名人---杨增新。


清末时,杨增新就在新疆任职道台,多次出兵打击外敌。后来,袁世凯当总统以后,杨增新任新疆省长和督军。一直到1928年,杨增新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他都是新疆的一把手。在他的管理下,割据分裂实力受到打压,新疆很稳定。只是,当年他就被刺杀死了。

最后,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地图,其实是根据现在的国家疆界画出来的。具体的真实情况,真是没法说。


就如元朝,疆域都画到北冰洋了。其实,元朝肯定管不到那么远。


于是,就有了这种“保守”版的元朝地图。

我国现在有这么大的疆界,都是自己靠实力拼出来的。不要总想着“继承”的事,我当要是没实力,真就啥也没有。

(文|勇战王聊历史)

8

我曾经对清朝有过中国人统治中国人的误解。因为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汉族人辅佐。所以满族人口少,汉族人口多。

9

清朝做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王朝,所以曾经我对这个王朝的误解也是很多的。

一、清朝自鸦片战争开始就一蹶不振?

我们都知道中国从1840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通常以为,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清朝逐渐变成任人宰割的一块肥肉,其实情况并非这样。在六十年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自发组织了洋务运动,清朝的统治力明显加强,而且在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还和法国打了一仗不分胜负,并收服了新疆等地。当中有一段时期被历史学家成为“同治中兴”,总而言之,那时候清朝还不是人人都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清朝完全被人欺负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连日本这个蕞尔小国都能打败清军,西方列强便开始猛烈地进攻中国。

二、清军的主要装备是盗抢长矛?

近代以来,清朝和西方列强交战数次,大多时候都是以战败收尾,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还是武器装备的落后,许多人以为清军使用大刀长矛去对抗欧洲的洋枪大炮才屡战屡败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清军确实是冷热兵器混用,但是火炮的比例极高,清军作战主要指用火绳枪等,早在康熙抗击沙俄的时候,热兵器已经成为了绝对主力。清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军队纪律性较差,对于装备的使用不当。

三、清朝和金朝感情深厚?

大清的前身是后金,自从历史上的金朝之后,满人重建后金,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知名度,还能增强其他女真部落的归属感。事实上,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和历史上的金朝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金朝并不受汉人欢迎,所以皇太极时期把女真改为了大清,族名也变成了满洲,彻底撇清与金朝的关系。

四、清朝男子都要剃发?

清军入关后,颁布了一条近乎愚蠢的政策“剃发易服”,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对,也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冲突。直到现在,人们都对这项政策十分反感。其实清朝时期,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要剃发易服。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区内自然存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也遵循因俗而治的法则。那个时期的蒙古厄鲁特和喀尔喀人不用剃发,藏族人们也不用剃发,汉人中道士们也可保留原有发型。

10

小时候听评书、看小说,难免会有大清朝、慈禧太后各种罪状,其中有一条比较典型、比较常见:寇连材案件。

寇连材是皇宫里一个太监。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人被杀。寇连材就给慈禧写了份意见书,谈了国家当前局面以及自己对变法、皇帝、太后的看法。然后慈禧大怒,就把他杀了。

这是万恶的慈禧太后很大的一个罪名。寇连材也成了爱国太监、道德楷模、革命先驱。现在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百度一下,有介绍,声情并茂,很生动、很煽情。

但是后来又看了其他资料,再细品一下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在大清朝,太监议论朝政,就是死罪。

明朝太监干政,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有意思的是明朝开国,朱元璋就明令禁止不许太监干政。老朱这个人水平、能力、见识还是可以。奈何子孙不争气,不断的重用太监。然后太监干预政务,权利非常大,弄死大臣玩一样。给明朝留下了极臭的名声。大明朝声名狼藉,死太监至少贡献了四分之一。

而大清朝远在关外的时候就密切注视着朱明王朝的一举一动。太监给明朝带来的伤害,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是非常惨痛的教训。所以入主中原以后,清朝早期的统治者对太监极其警惕,管的非常严。

清朝的太监在中国的太监史上是弱势群体,跟明朝、唐朝的太监比,连渣都算不上。整个清朝最出名的太监就是安德海,不管野史怎样渲染,但也就那样了,出北京就被地方官给杀了。这在明朝是不敢想象的事。安德海那点势力,给魏忠贤的孙子提鞋都不配。李莲英出差检阅海军,屋门都不敢出,老老实实在里面蹲着。怕又冒出来个愣头青把他也剁了。

因为在清朝明令禁止太监出京,而且这是写在刑法里的。明朝也有法律管制太监,奈何朱元璋的子孙不执行。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块,大清还是远胜大明。

清朝对太监设立的另一条高压线、不能碰的红线就是:干预政务。这也是写在大清律里的死罪。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不能谈政务,谈了就是死。魏忠贤、刘瑾把持朝政,他们也得说自己是为了朝廷。

寇连材给慈禧上意见书,慈禧看了。然后对他说:你知不知道自己犯的是什么罪?寇连材说自己知道。他也知道自己这么做犯法,而且还是死罪。

从动机上看,寇连材确实是好心,希望朝廷好。而且大家别忽视了:寇连材、谭嗣同、康有为这些人,可都是大清朝的忠臣。和孙文不是一个概念。他们张罗维新变法,也都是为了大清朝的复兴。和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只是方法、路线的不同。目的是一样的。对于慈禧是反对派,对于光绪皇帝而言,对于整个大清朝而言,那是忠臣。

但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寇连材作为太监议论国家大事,这在当时已经是犯法了。慈禧的办法是:你自己拿着意见书去刑部自首吧。于是寇连材自己收拾收拾,去了刑部。没用人押着,也没像康有为那样逃跑。这里面的信息就有点意思了,慈禧让他自己去刑部自首,恐怕是有放寇连材一马的意思。半路跑了就完事了。没想到这小太监也耿直,没跑。那就没办法了。

到了刑部,意见书寇连材自己带去的,证据确凿,他自己全认,板上钉钉的属于太监议论国家大事,而法律又写的明明白白,这是死罪。刑部也按章办事,判了个死刑。

所以这件事只能算是个历史悲剧,特定时代的产物。谈不上谁对谁错,更不是清朝、慈禧的罪过。太监干政者死,这是国法定下的铁律,任何人都要遵守。慈禧让寇连材自首,完全符合办案程序。不是说慈禧当场叫人打死寇连材,像明朝那样庭杖,动私刑。有清一代也没有过庭杖大臣、太监的事情,更别提打死人了。慈禧是按国法按规矩办事: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而刑部面对这种案件也只能判死刑,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寇连材想表达意见,也知道表达意见的后果,但他还是表达了,最后他也平静的接受了这个后果。

国法就是这么定的,寇连材又犯到这了,他自己都认账,慈禧、刑部也只能这么做。规矩、国法不能破坏。不能说你动机是好的,就可以破坏法律。天下打乱,都是从好心人、机灵的人破坏规矩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