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当然是的呀,美国在二战参战以后,肯定是要根据战场的形势来调整自己的作战重点,甚至是是否继续作战。
巴丹半岛虽然最后被日军攻陷,但是长时间的坚守也是拖住了日军的脚步,也使美国高层对于亚太战场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
美国一开始的政策是先欧后亚,这才有了麦克阿瑟困守巴丹半岛,但是麦克阿瑟是一个十分善于炒作自己的将军,困守巴丹使麦克阿瑟成了美国人的英雄,而在舆论的压力下,美国开始对亚洲战场也投入一定的力量,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北非以及后来的意大利战役其实是以英国地中海战略为指导的,英国人是想通过从南欧进军中欧,抢先占领中东欧,封锁苏联进入中欧的道路,应该说这手可以说是非常老辣的一手,但是美国人对于恢复英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并不感兴趣,已经迫使意大利推出战争就可以了,还是在法国登陆能够更快的打败德国。
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变化来改变之前的作战计划是正常的,这就是抓住战机。作战计划制定出来的确是要认真执行,但是计划就是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计划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就像美国人参战以后,一开始主张直接在法国登陆,但是经过英国人在迪厄普登陆的失败,美国人马上明白了,现在在法国登陆是鸡蛋碰石头,于是改在北非作战,但是美国人也和英国人说好了,打完隆美尔就要在法国登陆,但是在北非战役结束以后,艾森豪威尔发觉意大利已经是摇摇欲坠,于是马上改变了原定的计划,首先进攻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推出战争,这些都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
美军夺取雷马根大桥可以说是给了希特勒沉重的一击,为了夺回雷马根大桥,连V2都用上了。
同样的事情,在美军强渡莱茵河的时候表现的最明显,美军在夺取了雷马根大桥以后,马上开始向这个一开始没有在计划之列的桥头堡增派兵力,美国人一开始没有想要这座桥是因为地形不利,夺取雷马根大桥纯粹是碰运气碰上的,当时美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利马上要扩大这个桥头堡,但是他的上级没有同意,理由是这座桥不在作战计划之内,这理由把布莱德利给气坏了。于是,布莱德利越级上告,直接找了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马上调整把雷马根大桥作为一个进攻的桥头堡,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战计划的典型案例。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