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祖”,皇太极仅为“宗”,康熙到底该不该称“祖”?:称康熙为“祖”,是雍正皇帝所为。确实是违反了已有规则的。清有三祖: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世祖章
称康熙为“祖”,是雍正皇帝所为。确实是违反了已有规则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
世祖章皇帝顺治
圣祖仁皇帝康熙
称“祖”必须要有开创之业绩。
努尔哈赤称太祖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开基奠业,开创清朝的第一代领袖。
顺治称世祖,也没有什么问题,清朝正是在他执政期内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这儿,后世是很有争议的。
X祖,X宗是属于庙号,X皇帝这是谥号。一般情况下,谥号更重要,是对皇帝一生的功绩和特点的总结。而庙号按规矩来就行了,争吵的情况不多,但守成之君被为“祖”确实很罕见。
这主要是雍正坚持这样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传统,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这样: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为守成,实有开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劳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称“祖”。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确实武功赫赫。但是像他这样平定内乱,开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并非没有,比如汉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帝王死后都有庙号的。
一般帝王死后,先会为他建筑专属的家庙进行祭祀,但几代以后就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这称为“祧”。
“祧”的实际意义在于:如果每个帝王的庙都留下来,几代以后,这样的家庙就太多太多了(每个朝代都认为自己会千秋万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时候,东跑来,西跑去,烧纸上香,又累又不成体统。
所以,就只给那些于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别地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比如说,西汉很多皇帝的庙号实际上是王莽给追立的。后来,刘秀夺取天下,又纠正过来,把那些时间短,功劳小,错误大的又去掉。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的字数增加了,乱七八糟一大堆,记也记不清。庙号反而显得更严肃庄重,更能体现帝王功绩。于是,庙号就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当然,可以确定的是:雍正为他皇阿玛争取“祖”的庙号,是有违于规则的。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意味可不简单:
一、雍正称康熙为“祖”,被大家确认和通过了,借康熙的功绩为自己立了威。谁敢反对,谁就马上会受到集体的攻击。没有人反对,自己做为倡导者,威望一下就起来了。这个帽子大。
二、这就很深了,意味着雍正可绝不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几千年的历朝历代的规矩说改就改,何况其它呢。
先说说庙号,庙号制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之后的周朝、秦朝都没有沿用,西汉又捡起来用了。
关于庙号的议定,一个基础原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以此来给予君主祖或宗的称号。
再一个就是祖与宗的数量问题,很多人认为祖只有一个,宗有很多个,在最早期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规矩就是这样,可后来规矩被破坏得一干二净,祖也有很多个了。
曹魏有太祖、高祖、烈祖三祖,西晋也有高祖、太祖、世祖三祖,十六国那些小国君主更是一堆祖,祖的议定全凭新任君主喜欢。
总的来说,庙号在商朝起步,周秦不用;西汉重新规定,汉朝也很慎重;魏晋南北朝泛滥成灾,祖与宗成堆;隋唐重新规定,祖的数量减少,宗成了标配。
隋唐虽然重新梳理了一下庙号的议定规则,但祖仍然不是唯一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仍取决于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给先皇上个“祖”的庙号并不是什么破坏礼法的事情。
唐朝就有六个祖,即圣祖、献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圣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给自己认的祖宗,是不是没人知道;之后五个则是李渊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李渊自己。
唐穆宗即位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为了讨皇帝欢心,就请求给唐宪宗定个“祖”的庙号。(宪宗晏驾,未定谥。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以宪宗功高列圣,宜特称祖。)
唐穆宗下令让大臣们讨论讨论,最终没给父亲上“祖”的庙号,这跟他们父子俩关系不好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唐宪宗的死跟唐穆宗有关,李夷简的龙屁是拍到了龙腿上。
说了这么多,回到清朝,清朝也并不只有三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分别为兴祖、景祖、显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不过是当过皇帝(大汗)的祖而已。
清朝是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学习中原文化,却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况且前面有很多鲜活的例子,唐宋元明都有很多个祖,清朝自然也要学习一波,于是六祖横空出世,三祖也太小家子气了。
皇太极是“大清”的建立者,从此后金成了清朝,大汗成了皇帝,皇太极作为的始受命之王者,用“祖”庙号并不过分。
但关键是,皇太极的庙号与其说是他儿子福临上的,不如说是他弟弟多尔衮上的,彼时的福临完全是多尔衮手上的傀儡。
多尔衮跟皇太极这个哥哥的关系,那真是相恨相杀,多尔衮的母亲就是被皇太极逼死的,但皇太极却给了多尔衮不小权力,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太后也跟多尔衮闹绯闻。
而玄烨(康熙)的庙号是他儿子胤禛(雍正)上的,这父子俩的关系我们不清楚,但雍正对康熙的功业是很肯定的,他刚刚上位,那几个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亲也符合他稳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有什么功业呢?简单说就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基础,平三藩、御沙俄、收台湾、平定准噶尔,这些都是巩固大一统的切实措施。
这些功业,如果放在汉朝,也最多是个宗,参见汉世宗刘彻,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
清朝官员拍马屁的水平唐朝官员强得多,摸清楚雍正的想法,礼部就上书请皇帝选庙号。其实能够给康熙用的庙号并不多,太祖世祖都用了,高祖在唐朝后基本不再使用,只能重新起一个新的,圣祖就是被大臣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礼部上书:“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皆经书可据者。臣等窃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敬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圣祖。”
在康熙之前,还有两个圣祖,一个是就是上面说的老子,另一个就是宋朝的圣祖赵玄朗,即赵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这两者都是神话远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却是实实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个圣祖,雍正对此表示满意,钦定庙号圣祖。
祖和宗都是庙号,一般来说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来给予的。这里的功不是一般的功,而是开疆廓土的社稷之功,所以祖一般只有开国君主才有,之后的君王一般都是守成,所以都是『宗』。
一般来说,称之为祖的,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就是开国皇帝往上几辈追封的。开国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祖了。比如明朝,其实只有一个祖,就是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后来的成祖朱棣其实开始是太宗,是后来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爹进大庙,而策略性的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就这样,明朝也不过只有两个祖。
汉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有太祖高皇帝刘邦,但是因为后来刘秀再造了汉家社稷,故而也能称祖,是为『世祖』。汉朝也就这么两个祖。
所以比较起来,清朝算是比较多的。但是清朝的这三个祖,却也每一个都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太祖努尔哈赤,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而后金就是清的前身,所以努尔哈赤当太祖,实至名归;皇二代一般都是太宗,因为太祖以武打天下,太宗以文治天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清朝其实也是这么来的,清朝正是在皇太极的统治下,开始正规化,制度化,从部落向政权进行了转变。
但是清朝在皇太极的时候依然只是一个地方政权,顺治皇帝是第一个入关的清朝皇帝,也就是真正从一个地方政权走向了一个全国性的政权,这个当然也是社稷级的功劳,故而顺治身故之后,庙号和刘秀一样,为世祖。
到了康熙,先有三藩之乱,后有准噶尔之叛。最危机的时候,整个江南、四川和陕西几乎都不是清朝能够统治的区域了,就在这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康熙居然都挺过来了,还能把国家治理的不错,所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故而雍正用中指刺血,圈出『圣祖』二字,成为了康熙的庙号。
康熙名为继承,实为开创,同时又缔造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所以称之为祖,也没有太大的不妥。
“庙号”这玩意儿在古代历史上普通老百姓是没资格玩儿的,只有皇帝才有这个资格,是无上的荣耀和奉赠,关乎世代的评价。所以,咱不管他什么朝代,反正都差不多的考虑程序。这“庙号”的分封还是有章可循的,也有基本制度规定。
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始的审定标准十分严格规范,一个基本准则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什么意思呢?即开国之君号“祖”,后嗣有治国才能者号“宗”。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这些人是开国之君,要就是高祖要就是太祖。而后嗣有才之君,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他们是守成之君,故庙号为“宗”。
汉朝继续,对庙号的尺度把握还是比较严格的,汉朝很多皇帝没有庙号,估计是够不上那个标准。
唐代,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有庙号。
到了曹魏十六国时代,“祖宗”的庙号就搞乱了,那时候天下太乱,一会儿这个当皇帝,一回儿那个当皇帝,所以,凡是当了皇帝的,差不多也就只有一代的光景,死了都号“祖”,一部曹魏十六国,个个皇帝都是“祖”。
一般庙号与谥号尊号等连起来使用,庙号在最前面,在这里我们只说庙号,其他的不管,所以,你不要问还有什么文帝武帝,那是谥号。
宋元明继续,但是还有一点规定,那就是一般号“祖”者不超过2人。为啥子呢?很简单啊,开创立国的人只有1人啊,要是有几个人,岂不是这国家没有创立成功或者出现破国之害了吗?而规定2人,大概与明朝朱棣夺取了侄儿的江山有关,所以明代有两个祖,一个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明成祖朱棣。
别说这庙号,用字还是很讲究的,你得考虑到这个皇帝生前的名节啊,不管怎么样,起码他是个皇帝,最高领导人,不管是否败家残忍,维护了国家的存在总是有功的,虽说有褒贬,但语言上的尺度还是要把握的。有什么技巧呢?
举例说明:开创基业立国者,大多好封字,如:高祖、太祖、世祖、成祖,有高、太、世、成等字。
守成有德继往开来的皇帝,大多封“高、世”等,如:唐高宗、清世宗等。
比较贤明的皇帝,封“仁、孝、睿、宣”等,如:宋仁宗、唐睿宗、明宣宗等。
中兴之主则封“中、宪”等,如:唐中宗、明宪宗等。
往下如:神宗、英宗功业不足。玄宗、理宗、真宗、道宗好虚悬之事。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就表示亡国之君了。
如此,就能分清这皇帝是哪样的家伙了。
清朝出了个例外,超过2个祖了,有3个。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那些被追封的不算,只能算他们本人,比如努尔哈赤的爹,没什么功绩,纯粹属于后代给他们追封的,没什么意义。
这三个实打实的“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和清圣祖玄烨(康熙)。
这么说来,清朝的皇帝摆脱规矩了,说好的最多不超过两个的呢?努尔哈赤不说,那是开基业者。虽然皇太极比福临厉害,还建立了大清国,但是只给个宗不为过,因为当时大清虽然立国,但是还没有统一全中国,大明朝还在。福临入主中原,真正灭了大明朝,统一了全中国,给个祖也不为过。
问题是康熙皇帝,为何要封个“祖”呢?
这都是雍正的把戏。对于雍正即位的历史大家不可谓不熟,历史上的大悬案,为什么雍正非要给康熙上一个“祖”呢?他是有想法的。雍正刚刚继位的时候,跟他争夺嫡位的那些兄弟们不服气,就跟雍正闹茬子,雍正就想办法对付他们。
其中一招,就是高规格办康熙的葬礼,故意抬高康熙的身价,这就包括给康熙的庙号。雍正坚持突破规矩,要给康熙封“祖”,并且用银针刺破自己的手指亲书“圣祖”二字;他甚至还以绝食威胁,要为康熙守三年;还搞了一个专门为康熙守陵的常设机构;还立了两块碑等等。雍正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
一是表明自己是康熙指定的合法继承人。史载自康熙死去到安葬,前后举办了数十场丧礼,每一次,雍正都在表明一个主题:他是康熙指定的继承人,他的来路是正的。
二是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继承人。康熙生前以诚孝作为选择继承人的基本标准。雍正给康熙封“祖”的庙号,超规格表现出的孝义,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三是打压不服之人。雍正以死人压活人,凡是有不依从的,雍正就拿死去的康熙说事儿。比如皇八子胤禩,当时被封为总理大臣,却因为存放康熙遗体的宫殿有点异味,被罚跪在康熙灵前一夜。
四是表明自己已是皇帝,君王一言九鼎。雍正这么做,无异于试探满朝文武大臣及那些不服者:他雍正就是说一不二的皇帝,多封个“祖”的庙号算个鸟啊。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后金的第二位汗王。其父亲努尔哈赤开创了后金,是其改后金为清朝。没有其努力,清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入关,但是在他入关前就去世了。
Δ皇太极
可以说清朝是皇太极“创建”,而中国历史上,一般的开国皇帝,都是被称为祖。比如说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但是康熙都是清圣祖,顺治是清世祖,唯独他这个祖宗是清太宗。
在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下庙号都是怎么来的?
庙号是中国皇帝死后,被供奉在太庙里被追封的。一般被认为是起源于周朝,中间曾经间断过。但是发展到清朝的时候,是交给礼部按照功绩先后拟定先皇庙号、谥号,最后交给当代皇帝定夺。一般会拟定好几个,最后由皇帝决定。
Δ努尔哈赤
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很好理解,他靠着十三副甲胄兴兵,统一了当时混乱的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权。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清朝,所以说清太祖的称号是实至名归。
至于顺治是运气好,在他之前清朝一直被关在关外。而皇太极虽然是文韬武略,但是被关在门外没办法,一时间也就有点尴尬。
而清圣祖康熙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儿子的坚持。康熙在位期间,是康乾盛世的开端,也算是清朝的巅峰时期。
Δ康熙
六十多年时间里面,平三藩、内乱、收台湾、阔疆土、征准葛尔丹、与沙俄针锋相对。这些功绩加起来,也算是开创了新的天地。而且庙号毕竟是后来皇帝给的,雍正一直坚持,才有了清圣祖康熙。
所以说努尔哈赤开创江山,皇太极只是在守江山。顺治是入关第一皇帝,康熙是真正的做到了奠定清朝局面。所以他们的庙号称呼,也就很明了了。
而且还有句话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宗的地位也不低!
康熙继承的是“皇太极时期形成的会盟体制”。朝廷对满蒙汉八旗是中央集权体制,南方的三藩(四藩),北方的漠南部落是会盟的成员。两边会盟+中间郡县。
这一机制没什么不好,毕竟入关就是靠着这种模式打下的。
(南方军头)
但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毕竟产权不清晰,比如吴三桂作为藩王到底是要1646年的地盘,还是1662年的地盘,可以有多重解释。到这时候,用暴力解决对谁都好。
三藩之乱起兵的有入关前会盟的汉人诸王,还有广西将军孙延龄、高雷总兵祖泽清、潮州总兵刘近忠、陕甘提督王辅臣等一系列拥有兵权、讨厌削藩的地方实力派。
在叛乱高潮,康熙丢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全部,江西、陕西、湖北部分。而且北直隶、漠南也有人起兵。
(1683年的清朝)
在平叛后,这些汉人军头或被杀或自杀,朝廷的政令直接通行到每个地方;漠南藩王也更加臣服。为之后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每一次整合都会提供巨大的能量,进而迎来下一轮的扩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具备了与明朝角逐的能力。皇太极强化汗权,会盟蒙汉,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同样康熙也是如此。在平定三藩后,平台湾,与沙俄作战、三征准噶尔、在晚年还出兵青藏。
(康熙晚年的清朝疆土)
康熙的赫赫武功,称祖自然不为过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通常情况下,一个朝代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可以称“祖”,此后的子子孙孙都得称“宗”。
几乎所有朝代,都遵守着这个规矩。
但到了明清,突然风云大变,明朝出现了两个“祖”,清朝更甚,出现了三个“祖”。
明朝的第一祖是明太祖朱元璋——这毫无争议。可是他的儿子朱棣,竟然获称“明成祖”,就有点搞笑了。
不过,这与朱棣一点关系都没有。
朱棣虽然多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可在庙号方面,还是很规矩的,他的庙号本是“太宗”——非常规矩,一个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基本都是太宗。
朱棣的“太宗”庙号一直持续到嘉靖皇帝登基之前。
嘉靖登基后,因为他是藩王登基,为了让自己的亲爹得到一个皇帝的庙号,进入太庙,而又不让朱棣的牌位被迁出,便突发奇想,将朱棣的庙号变成了“成祖”——如此一来,朱棣便和朱元璋一样,永世待在太庙。而其他的皇帝,要想有资格继续待在太庙,只能是从活着的皇帝往上数7辈。也就是说,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只要新死一个皇帝,就要从太庙中迁出一个皇帝的牌位。因为太庙的神主位只有9个。
所以,朱棣称祖,其实是嘉靖皇帝的私心所致。
清朝的三祖,第一祖努尔哈赤毫(清太祖)无争议;第二祖顺治(清世祖)就有点勉强了,但还说得过去。为何?因为满清入主中原,正是在顺治做皇帝的时候。
有人可能说了,顺治只是个小儿,能起什么作用?真正让满清入主中原的,是多尔衮。
这纯属无稽之谈。不管是谁的功劳,最终都要算在皇帝头上。
所以,顺治在位期间,清朝相当于鸟枪换炮,从东北一隅,变成了富有四海。勉强说顺治算半个开国皇帝,也没人反对。
所以,顺治称祖,也算可以吧。
但是,康熙称祖(清圣组),就不太应该了。
不可否认,康熙对于满清的功劳很大,他摆平了三藩,收复了台湾,还治服了蒙古部落的准格尔部。
可这最多算是缝缝补补啊,算不上开国皇帝啊,也算不上半个开国皇帝。
要是这样就可以称祖,那么击退匈奴、开辟疆域的汉武帝刘彻,更有资格称祖,可人家不是规规矩矩地称“宗”(汉世宗)吗?
所以说,康熙称祖,有点过了。
向敬之
清朝正式的帝王有三祖,即太祖高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另有追尊的四祖: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
作为太祖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虽有称帝之举,但只被后世尊为太宗文皇帝。他有开拓之功,但主要还是守成之君。太宗,也是宗系皇帝中最高的庙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后改成祖),都是对国家的统一有煊赫之功的著名皇帝。
祖功宗德,这是儒家礼制尊谥先帝的一种传统,能被称为有功之祖,都是指开国帝王。
顺治帝能被尊为世祖,乃因问鼎燕京、入主关内,为大清王朝开疆拓土扩大了几十倍。而康熙帝被尊为祖,却不免有争议。
他对大清而言,确实有功,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准噶尔、控制黑龙江领土,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但其功绩,主要在于维稳,而非开拓,故而被尊为祖,有拔高之嫌。
将康熙尊为圣祖者,为后继之君雍正帝。
圣祖之庙号,并非雍正的首创。唐高宗曾追尊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为唐圣祖,为李唐皇帝脸上贴金。
而雍正尊乃父康熙为圣祖,给出的理由更是堂皇的:“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清世宗实录》卷一)
最高领导人定了调子,王公诸大臣不好反对。雍正之所以这样做,重点是彰显孝心,为自己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对康熙进行特殊的感激。
应该的,康熙有这个资格!
首先要明确“祖”和“宗”的区别。
作为中国皇帝的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后继者对先皇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因此具有评价性意义。而评价“祖”和“宗”的标准,简单说来就是“无功不称组,无德不称宗”。《礼记》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所以,一般王朝的开创者被称为“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而且非常珍贵。以西汉为例,15帝中驾崩后得到庙号的只有4位,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孝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以及汉中宗孝宣皇帝刘洵。一般而言,能得到庙号的皇帝,都是为社稷立下大功的。
而如果不是由开创之功,是不可以拥有“祖”的庙号的。
所以这样看,康熙皇帝虽有大功,且有德行,但只能称宗。
但是为什么雍正坚持为康熙上“圣祖”的庙号呢?雍正认为:“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应该说,雍正的评价很有道理。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的存在感远远不如康熙,一方面是因为顺治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亲政,而是在亲政后数年就驾崩了,因此在清朝皇权的巩固和疆土的开拓上没有太多建树。而这些主要是由康熙来完成的。
康熙在位期间,先擒拿鳌拜收回权力,然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向北击败沙俄,维护了东北的稳定,向西收服了喀尔喀蒙古,并两次击败准噶尔汗国噶尔丹,迫使其自杀,有效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全。在位的最后两年,面对准噶尔侵入西藏的行径,康熙审时度势,派遣皇十四子胤禵收服西藏,将清朝势力深入青藏高原,继元朝之后再度将西藏纳入版图。
可以说,这些功绩很难和守成搭上边,倒更像是一个王朝的开拓者为王朝打下万里江山,所以,用祖来形容并不过分。
再加上自唐朝后,只要不是太过分的情况,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庙号的价值也就随之出现了下滑。而元朝和明朝都出现了两个祖,比如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所以一方面,有这个先例了,所以清朝有两个祖,三个祖都不算太过分,另一方面对于皇帝的庙号而言,既然没有那么珍贵了,还有必要讨论来讨论去吗?皇帝说啥就是啥吧!
所以,从康熙的功绩出发,他有资格称为祖。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欢迎关注“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满清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政权,不遵循汉族礼制也正常。唐朝盛行胡风,中间还出了个女皇武则天!女皇帝这事可比一个庙号“圣祖”更不符合礼制吧?武则天照样当了15年皇帝,活到82岁!等她死了,唐中宗才复辟。所以,就算满清皇帝的庙号都是“祖”,也没关系。这是满清皇室自己家的事,跟汉人没什么关系!
在清朝之前,皇帝封爵以“一字王”为尊:例如,晋王,秦王,燕王,齐王等等。两个字的次之:例如,中山王,常山王等等。而满清的王爵,不按照这个规矩,另成一体;都是好几个字: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等等。
再说,谥号的事。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但是,从(盛行胡风的)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开始使用七个字: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到了清朝,最高纪录是25个字,真是奇葩!努尔哈赤的25字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你说,这是不是也不和规矩呢?
清朝有三祖,努尔哈赤因为是后金第一位皇帝,所以被尊为太祖高皇帝;顺治是满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尊为世祖章皇帝;而康熙,因为有着“千古一帝”的功勋,也被追认为圣祖仁皇帝。
按照我国古代的礼制,太祖是指的开国立业的皇帝,所以,努尔哈赤的庙号没有问题。世祖,太宗指的是将国家发扬光大的皇帝,所以顺治和皇太极的称号也没问题。“圣祖”不一般,要么是有开国建业之功的皇帝,要么是道德智能极高超圣人,比如,老子就被称为\"圣祖\"。
康熙的功绩确实不小,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至于,康熙是否称的上“圣祖”,他儿子雍正说了算!雍正就是顺道给皇太极改成“清太祖宗”,也没人拦着。反正你们满清皇室说了算!
(文|勇战王聊历史)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