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为什么会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一“女子,必须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张幼仪13岁就和徐志摩订了婚,接受着母亲最深刻
一
“女子,必须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张幼仪13岁就和徐志摩订了婚,接受着母亲最深刻的婚前启蒙。
父亲张润之,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家境殷实。在父亲的滋润和灌溉下,母亲的生活非常幸福,春风十里。
在传统观念中,男人是女人的全部!再加上自己的幸福,确实是因为男人,而那么真切、那么实在,更让母亲觉得,“靠男人活着”是非常实用的婚姻哲学。
于是,她日复一日谆谆教诲,为张幼仪打造了一份丰腴的“思想嫁妆”。
1915年底,张幼仪15岁。父亲为她置办了丰厚得令人咋舌的嫁妆,举行了一场轰动全城的豪华婚礼,嫁入了徐家。
丰腴的“思想嫁妆”,豪华的婚礼,并没有开启一段美满的姻缘。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后的生活,除了生了两个孩子,几乎寸草不生。
结婚的第一天,张幼仪就遭受了一场巨大的心灵风暴。。
洞房花烛,她含情脉脉地向徐志摩望过去,徐志摩只用轻蔑的眼神瞟了她一眼,头也不抬;她用怀春少女多情的表情向徐志摩笑,徐志摩很不屑地扬起嘴角,别过头去;她调整了一下呼吸,想用最温润的声音说说话,徐志摩不耐烦地用被子蒙住了头。
没有微笑、没有凝眸、没有情话的“三无之夜”,就是张幼仪的新婚之夜。她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被这个即将要依靠一辈子的男人,狠狠地割了一刀。她执行了母亲的策略:“绝对不可以说不”,独自对着红烛坐到了天亮。
等到天亮之后,徐志摩离家出走了。
后来,他在外读大学,又到了国外,长期不回家。到1920年,结婚5年,他们相聚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4个月。
无情的分离,带来的自然是狞厉的团聚。徐志摩虽然很少回家,但每次回来,对张幼仪都是一种精神的蹂躏。
有一次,他和家里的仆人谈笑风生,张幼仪走上去,想和他说上几句,他立即拉下了脸,面无表情。等张幼仪一转身,他的笑马上又绽放出来,满屋朗朗。
你给他爱与温柔,他给你恨与冷漠——这是徐志摩的常态。
什么是冷暴力?不说话,不理人,横眉冷对……这些,都是小级别的。最高级别、杀伤力最强的冷暴力,就是像徐志摩这样,对谁都像春天般温暖,唯独对张幼仪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怜我悲与伤,无人分我乐于欢!”这一首诗,道尽了无数人的心声,被冷暴力了的感慨;有一项统计,冷暴力离婚案件,占总离婚案件的比例高达54%,成为离婚的主因。
从这首诗,从这个大数据,足以想见,张幼仪在徐志摩的冷暴力面前,有多撕心裂肺!
张幼仪的撕心裂肺,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都说婚姻是七年之痒,她偏偏一结婚就开始痒;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她偏偏和一个无情人成为眷属;都说婚姻是灵魂和肉体的交融,她偏偏得到的只是肉体的感应——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积锴。
二
是什么让徐志摩如此寡情薄义。
是张幼仪没有颜值吗?她身材、脸型很好,长着大大的眼睛,在当时文人的笔下:“(张幼仪)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是张幼仪三观不正吗?她温柔、贤慧,心地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在人品上,非常人能及。
能怪旧式包办婚姻吗?可是,同样是旧式包办婚姻,胡适的妻子江冬秀,为什么那么幸福?
这世间,情本无孽,最怕遇人不淑。张幼仪所有的不幸,是因为徐志摩不淑。
张幼仪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孝顺老人,深得徐志摩父母的喜欢。1920年,徐志摩在国外追林徽因的风流韵事,传到了父母耳中,他们怕儿子在外面乱搞妇女关系,于是安排张幼仪去德国,守住儿子,别让他胡来。
父母安排张幼仪去德国,初心是促进他们的婚姻和谐美满,却没料到,这次安排,加速了他们婚姻的死亡。
张幼仪到了德国后,成天围着灶台转,为徐志摩准备一日三餐。徐志摩把父亲寄来的钱,都用作了风流成本,只给她很少一部分维持家用。
张幼仪委屈求全,在极度压抑中又怀孕了。
人的想象力真的是有限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写诗写得那么柔软多情,外表那么文质彬彬的徐志摩,也有屠夫的一面!
知道张幼仪怀孕后,他特么暴力:“赶快打掉!”
打掉!还要赶快!而且一脸不耐烦!张幼仪心里很想大大地说一声“不”,但嘴上还是弱弱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迅速调整,从暴力模式进入毒舌模式:“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第一次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怀疑:这个男人靠得住吗!
徐志摩放浪狂热、风流成性,见了喜欢的女人就恨自己结婚太早,见了林徽因之后,更觉得离婚要趁早。他让张幼仪打胎,是为了扫清和林徽因结合的障碍,这是他为离婚烧的第一把火。
第一把火,没有凑效,张幼仪坚决要把孩子生下来。
他又烧了第二把火。让一个叫黄子美的朋友,去做张幼仪的思想工作:“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张幼仪再一次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怀疑:一个让自己打胎的男人,一个在自己怀孕时闹离婚的男人,靠得住吗!
她第一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第一次发了一点小脾气,把黄子美赶出了门:“徐家媳妇和徐太太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蠢的问题了!”
徐志摩不是安慰自己“好好养胎”的那个人!也不是细心陪自己到产房的那个人!生大儿子徐积锴时,他远在天边,生下之后,他当“甩手爸爸”,现在二胎生产在即,他却使劲闹离婚、玩失踪。
她怎么也没料到,自己飘洋过海,是来一个人独自生孩子的!
她打电话向二哥求救。二哥安排她在一个朋友家住下,在朋友的张罗帮助下,张幼仪住进了医院,进了产房,生下了儿子李德生。
儿子刚生下来,徐志摩终于出现了,他手里拿着离婚协议书。
徐志摩的第二把火,得到的是“世上再没有比这更蠢的问题了”的答案,他知道离婚还要费些周折,现在来烧第三把火。
他把离婚协议书都写好了,这婚,不离也要离!
这时,张幼仪打心底里否定了母亲的话:“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这条路走不通,必须靠自己活着!
“或许我离开志摩,也是一种选择!”就像一个毒瘤,开始时有点痒,有点痛,还以为是正常的,没事的,可以携毒生活。现在,毒瘤恶化,携不下去了,必须切除,刮骨疗伤。
思想的通道一打开,往事逾发清晰:我对你笑,你板脸!我怀孕,你让我打胎!我刚生下儿子,你写好了离婚协议……一桩桩,一幕幕,一点点,一滴滴,汇成了一个声音:离离离离离离离离离离!
接过徐志摩的离婚协议,张幼仪心里异常平静,表示同意离婚,但是要告知父母一声。
徐志摩却如此迫不及待、如此心急如焚、如此刻不容缓,他说:“不行,不行,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张幼仪看了徐志摩一眼,她还从来有这样专注地看过他。徐志摩几乎被她的眼神给怔住了,这是一位曾经卑微到尘埃里的女人从卑微中走出来特有的眼神!她觉得自己的婚姻太可怕了,现在,她要灭掉自己的婚姻。这个眼神里,隐藏着一份挣扎,隐藏着一声呐喊。
她毅然的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并平静的说道:“给你自由,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高贵的签字,高贵的离婚,高贵的结束。
张幼仪在离婚上,表现了非凡的气质,协议书上讲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她一个子儿也没要。
这婚,离得真是快意!
三
离婚后,徐志摩追随林徽因回国,制造了一出闹剧。
他在报纸上,将自己和张幼仪离婚的事,给予高度曝光:“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他闹这一出,究竞是出于什么动机?外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分析,是为了向林徽因作一种最正式的告白:“我和张幼仪都已经离婚了,我们结婚吧!”
如果真是这个动机,那结果正好适得其反。
徐志摩的这个举动,把林徽因吓坏了。她是一个传统型女孩,对徐志摩这种伤害前妻的做法感到害怕。她的家人对徐志摩“外扬家丑”的这种神操作,也非常反感,都反对、阻止她与徐志摩交往,鼓励、支持她与梁思成恋爱。
最后,家人把她和梁思诚送到了国外。
林徽因成为梁思成的新娘,飞走了!徐志摩的这个举动,加速了自己和林徽因恋情的灭亡,也给张幼仪带来了深刻的伤害。他等于是向公众、向社会广而告之,无异于给她贴上了一个标签——“张幼仪,徐志摩的‘弃妇’”。
当时,整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张幼仪在国外还没回来,身边的一些朋友知道这件事后,义愤填膺:“徐志摩太失格了!”
“徐志摩太失格了!”张幼仪已经不想分心去想了。她只怜恤稚儿父爱不存,自己责任重大。她对着幼小的徐德生,自言自语,像是母亲的誓言,又像是母子的对话:“即使是弃妇,也要做个好妈妈!”
做个好妈妈,是张幼仪最朴素的理想。她一边照顾徐德生,一边学习幼儿教育,后来,还去了斐斯塔洛齐学院专门攻读幼儿教育。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幼儿教育打开了一片丰富多彩的新天地,张幼仪觉得特别新奇,特别给力。
要有优秀的思想品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过硬的专业文化,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适应时代需要……这哪里是幼儿教育,在张幼仪看来,这是以生命呼唤生命的生命赋能!
奔跑吧,张幼仪!张幼仪从来没有发现自己这么燃!在德国三年,她还自学了英语、德语,对商业管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不幸的婚姻里沉默了7年、压抑了7年、委屈了7年,现在,解脱了,她要以昂扬的姿态前行,夺回那失去的7年,同步于当下的现在,直面遥远的未来。
奔跑着,奔跑着,一个狰狞的日子,再次把张幼仪绊倒。
这一天,是1925年3月19日。这一天,3岁的徐德生因腹膜炎死于柏林。
怎么会如此呢,你才3岁!我准备拼尽全力,用一生的爱为你赋能,你却不给我机会!
张幼仪痛不欲生,瘫坐在徐德生的遗体前,一动不动,很久很久还没有反应,朋友怎么安慰她,怎么把她扶回家的,她都记不得,只记得:小德生走了。
来德国时,是徐太太,如今是弃妇。来德国时,十月怀胎,艰辛抚育,如今幼子却不幸夭折。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大抵如此。
没有告别,转身离开!捧着小德生的骨灰盒,张幼仪踏上了从柏林回国的列车。
列车飞快地奔驰,载满了了她的失子之痛、丧子之哀、思子之苦。一路上,她把徐积锴、徐德生的照片看了又看,看一眼徐德生,又看一眼徐积锴,心中喃喃:“德生,我们回家,回家看哥哥!”
四
“我对她无爱,但有情!”张学良狂恋赵四小姐之后,对原配于凤至始终非常敬重,尊为“大姐”。很多旧式婚姻,虽然没有爱情的味道,大体还有人性的味道。
唯独徐志摩对张幼仪“零尊重”、“零人性”,受到了道义的谴责。
他“中了自由恋爱的毒”,沉侵在“自由”的迷信中。没离婚时,徐志摩以张幼仪老公的身份,自由追求林徽因;“追林”告吹,徐志摩又以王赓将军朋友的身份,自由追求他的老婆陆小曼。
自由,奔放!他对陆小曼展开近乎狂野的狂热攻势,并成功地拆散了人家的家庭。
王赓和陆小曼是幸福一对,如果不是徐志摩的搅局,他们会牵着手儿一起慢慢变老。王赓深爱陆小曼,他曾掏出了枪,准备捍卫自己的爱情。
所幸的是,他没有走极端,选择了放手。放手前,他说一句令徐志摩头皮子发麻的狠话:“你此后对她(陆小曼),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徐志摩的所作所为,成了一个社会话题,受了猛烈的抨击,即便是自由恋爱的“闯将”鲁迅先生,对他的“爱情与自由”,也嗤之以鼻,称其不过是十足的“自由滥情”。
郁达夫称徐志摩“哪里还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连自己的父亲徐坤如,也非常反对这桩婚姻,始终不接受陆小曼。他虽然没有和徐志摩断绝父子关系,却断绝了来往(徐志摩的父母长期和张幼仪生活在一起,直至终老)。
最苦口婆心的,当属恩师梁启超。他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却担心他的婚姻,他对徐志摩、陆小曼予以当头棒喝:“离婚再婚都是你们的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张幼仪回国的时候,徐志摩正处在舆论的风尖浪口。
“徐志摩很坏!”类似这样的话,像灰尘一样,在张幼仪的生活空间里,四处飘扬!
辜负自己、伤害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本是一件很解恨的事,值得欢欣、值得庆幸,但张幼仪却欢不起来、庆不起来,眉宇里闪过丝丝忧郁。
她召集家里人,包括徐志摩的父母,很严肃,不容你作任何反驳,宣布了一个十分任性的决定:“从今以后,大家都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只字不提!”
大家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张幼仪,一脸懵擦擦,这是什么情况,难道她还爱着徐志摩,余情未了?
只有徐志摩的父母,看懂了这一切,两位老人眼睛都湿润了:“徐家无福,没有福份接纳幼仪这样的好媳妇!”虽然心有遗憾,但他们对徐积锴的成长,已经放了120个心!
“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是张幼仪的慈母春晖。
父母离异的现实,需要孩子慢慢地去接受,对孩子灌输对父亲的恨,或者灌输对母亲的恨,培育的只是一个阴暗的孩子,会让孩子一辈子在阴暗中消磨自己的生命。事后,家人们才直正理解张幼仪就的良苦用心,再不说徐志摩的不是。
“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更是张幼仪的心灵格局。不说可恨之人的可恨之处,其心正,其人也正,其后必昌。
五
这一天,犹如神谕,张幼仪一起床,就看见天上的云、窗外的花。
云想衣裳花想容!好久没有穿漂亮衣服了。
张幼仪一路飞奔,来到了市场,挑选了一堆很精致的面料,和家里的裁缝阿梅一起,为自己做了一件很淑女的旗袍。穿到外面,获得了高赞,有些朋友还问,这么窈窕的旗袍是在哪里买的。
一个长期疏于穿着的人,突然有了打扮的欲望,是因为对生活充满憧憬渴望。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渴望的人,哪怕是穿一件衣服,也会穿出梦想。
就因为这件旗袍,张幼仪引领了一种潮流时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活力四射的张幼,就从这件旗袍中走了出来。
何不开一家时装公司,专为女性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时尚服装!
张幼仪把自己的想法和亲友们一说,大家都很支持,“云裳时装”应运而生。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徐坤如。
徐志摩让徐坤如失去做张幼仪“公公”的权力,可他认定了张幼仪,便认她为干女儿。当张幼仪要创业开服装店,他老人家便尽力支持,把存着的钱给了她。
张幼仪婚姻没有了,除了徐志摩,徐家的人,却始终和她很贴心,在自己创业的关键时刻,成了她最重要的注资人,这也许就是生活对善良的补偿吧。
“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到云裳去;要配最有意识的衣服,到云裳去;要想最精美的打扮,到云裳去;要个性最分明的式样,到云裳去。”当时,上海刚刚兴起旗袍之风,而且量身定制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张幼仪有国际化眼光,把法国巴黎最潮流的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云裳时装”在上海迅速爆红。
1927年,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出现的时髦女子,她们身上穿的都是“云裳时装”的衣服。据说,蒋介石在上海大婚,用的也是“云裳时装”的服装。
“云裳时装”火了,张幼仪成功了,震撼最深的,是张幼仪的母亲。母亲对女儿的未来,本来充满了担忧,但随着“云裳时装”的风生水起,她的担忧也化于无形。
她看着张幼仪快乐幸福的样子,作为女人,她深深觉得,女儿的快乐和自己的快乐,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她自己也说不清区别有哪里,只是对以前的思维,作了一些纠正:“有能力的女子,不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
不靠男人的张幼仪,不但活得很好,还活得很精彩,活成了一道彩虹。
后来,张幼仪执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战时,很多银行、信托公司纷纷停业倒闭,女子商业银行却历经波折而岿然屹立。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一共开办了31年。她被被誉为金融界传奇女强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六
张幼仪越活越精彩,徐志摩却越活越艰难,艰难到了要向她借钱的地步。
陆小曼吸上了鸦片,徐志摩挣的钱永远不够她的“毒资”,家里总是入不敷出,只能靠借来维持生活。
你那么绝情地离开,还要回过头来借钱!
你曾经伤我那么深,我凭什么要借钱给你!
你也有借钱的时候,活该!
活在俗世,难免世俗。张幼仪心里也这样想过!
但厚道的人,在世俗中,总是不知不觉就打开了善良的阀门:一个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伸手借钱!
看着徐积锴的父亲如此落难,张幼仪忍不住鼻子发酸,心头发怵。每当徐志摩向她借钱时,她总是把钱交给他,跟他说:“这是你爹给的钱。”
每当这个时候,徐志摩总是怔立良久,身如电击。他深深知道,父亲已经老了,已经没有老本,最重要的是,即使有,父亲也不会给自己钱。
有好几次,他向陆小曼称赞张幼仪:“她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些年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由于一已执念,他从来不拿正眼看张幼仪,现在执念没了,生活潦倒,回过头来正视,才发现,原来她是如此优秀!
所有的激情都会归于人间烟火,所有的心性都会归于业力果报。每天都掰着手指过日子,这日子真心难熬。
徐志摩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从来不坐火车,托熟人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当时飞机的安全性一直不靠谱,但为了省钱,他还是选择不安全的出行方式。他也曾向陆小曼抱怨过:“坐火车可是要钱的啊,我一个穷教授,又要管家,哪来那么多钱去坐火车呢?”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和陆小曼争吵之后,再次搭乘了一架从上海飞往北京的邮政飞机,途中因为大雾,坠机身亡,年仅36岁。
徐志摩罹难后,陆小曼无力操持后事,这个时候张幼仪站了出来。她让弟弟带着徐积锴以徐志摩儿子的身份认领他父亲的遗体,自己则留在家中,按抚徐志摩的父母,主持丧事。
她一直将二老带在身边,悉心照顾,让两位过早送黑发人的白发老人安享晚年。
陆小曼也是苦命的女人!徐志摩走了,她依然是徐家的媳妇,依然是徐积锴的继母。张幼仪每个月,都要以徐志摩父母的名义,给陆小曼存300块钱作生活费,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张幼仪赴香港定居,方中止寄钱。
世人看张幼仪,通常是一种赞叹。而张幼仪只是在尽一个传统中国女人的朴实,儿子的爷爷、奶奶和继母,她有责任帮着照应。或者说,为徐积锴营造一个和谐的血缘亲情环境,是她生命的重要意义。
有意思的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伤逝》,多年以后,在徐志摩和陆小曼身上真实演绎。
《伤逝》讲述了涓生和子君追求恋爱自由,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小说深刻揭示,脱离社会文化道统的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是无法实现的。
徐志摩和陆小曼,是现实版的“伤逝”。
七
无论对谁,张幼仪都敞开心扉,真诚以待。
唯独对自己,她十分谨慎,紧闭心门。她说:“爱是善尽责任!所以,不要随便说爱,爱是天长地久的考验。”
她是被爱情伤过的女人,对爱有自己的解读。她就像仓央嘉措《见与不见》写的那样,用心窖藏自己的爱情: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奋发事业,张幼仪30年没有再婚。
她也渴望爱情,只是不想随便地、轻易地交付出去,而是等着那个至情至性的人出现,然后深情款款地说一声:“来我的怀里,让我好好爱你!”
她的爱,就像藏在窖池里的老酒,芳香浓烈,窖池的门紧闭了30年。
1953年,张幼仪把“窖门”打开。
这是一次早就预见了一切的打开,一次早已准备了一切的打开,一次用生命托付的打开!
苏纪之跑了进来,他为之陶醉:“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苏纪之是妇产科医生,性情温和,谈吐风雅,和妻子离异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妈。相似的命运,相互的倾慕,把两颗心贴在了一起。
我要结婚了!
张幼仪把“将那颗封存已久的心,再度托付”的想法,写信告诉远在美国的徐积锴:“儿在美国,我在香港,展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如何?”
徐积锴在张幼仪的培养下,阳光成长,成为有为青年。他定居美国,从商,在美国华人圈中颇有口碑。
徐积锴从美国的回信,枨触万端,感人肺腑。从他的信,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去日苦多,来日苦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如此体味母亲的精神情感世界,在人子之中,实属罕见。收到信的那一刻,张幼仪就清楚地意识到:“今天可能什么也做不了!”
她没有出去应酬,没有参加朋友聚会,回绝了所有的活动,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启动脑回路,想一想早死的七年婚姻、三年国外的生活、商业上的摸爬滚打,读一读儿子的信、翻一翻儿子的照片,准备度过一个泪流满面的下午。
她拿着信,看着徐积锴、徐德生的照片,良久良久,痴痴地说了一句:“德生,你怎么不像哥哥一样,给我写封信!”
她像娥皇一样泪湿斑竹,像白娘子一样椎心泣血,像蔡文姬一样长歌当哭,像李清照一样犁花带雨,像林黛玉一样泣下沾襟,哭得好不痛快。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不知过了多久,当张幼仪再次拿起徐积锴的信,脑回路和眼泪都嘎然而止。她打开了门,走了出去,这条路,通向婚姻的殿堂。
1953年,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了婚礼。
苏纪之不是富商巨贾,但是大情大义,给了半世漂泊的张幼仪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他有一技之长,在张幼仪的帮助下,开了一家诊所,有了一个不错的事业平台。张幼仪把苏纪之的四个孩子,视为已出,悉心照顾。
只要心中有爱,用心去找到那个对的人,不管是大龄,还是再婚,都能找到幸福。张幼仪和苏纪之,心有灵犀之不点亦通,如胶似膝比年轻人还缠绵悱恻,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20年。
1974年,苏纪之患肠癌去世后,张幼仪去了美国和徐积锴团聚。
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长眠在绿草如茵的“芳诺依福”墓园,墓碑上刻着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名字:苏张幼仪。
苏张幼仪!她的坟前,一年四季,鲜花不断。
她个性坚毅,举止端庄,大气仁厚,自强自立,逆转命运,正如梁秋实的评价:“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很多知道张幼仪故事的人,他们到了纽约旅游,都会到她坟前送上一束花。
长眠在大洋彼岸,却能接受到来自故乡的祭拜,一生不事张扬,没有喧嚣和响动,却引来了世人的钦敬,这就是张幼仪——苏张幼仪。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称她为旧时代女性。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婚后也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婚姻义务外再无其他。就连履行婚姻义务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而他自己自认在这段有性无爱的婚姻里受尽精神折磨。
其实要说有性无爱未免也有点牵强附会,因为他们是在英国有的第二个孩子,如果说徐志摩对张幼仪一点爱意没有,那他们有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完成了父母给的传宗接代的任务,以徐志摩的性格,又远在国外,不受双亲束缚,大可不必再有任何肌肤接触了,又怎么会有第二个孩子呢?
难道是徐志摩一边和林徽因谈着爱,一边和张幼仪行着性吗?如果说徐志摩是诗意的君子,那在现实中对待张幼仪又未免太过残忍,把她当一时间性的排解与消遣吗?还是一个孩子不够,需要继续履行传宗接代的任务!
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其打胎马上离婚,这一切只为倾心的佳人有言在先让他做出情感决断。
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异地他乡。直到生下孩子,徐志摩都不予理睬。而后想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产后的张幼仪让其签字离婚。
张幼仪一直以为没有爱意还有些许情分存在,不曾想却惨遭抛弃。徐志摩抛妻弃子绝决于此,只为了和心仪的人双宿双栖。
离婚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充实内心,丰富眼界。回国后创办了云裳公司,又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坏的婚姻,是女人的好学校。张幼仪在徐志摩无情的离去后,活出了全新的自我,走出了光芒万丈的人生。于此,她当年对徐志摩的成全也是在成全日后的自己,正因为有了他的离去才有了自己别开生面的宏图人生。
张幼仪最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父母深感对张幼仪的亏欠,把她认作义女。张幼仪认真经营自己的事业,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直到50多岁才又嫁人。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并且在徐志摩过世后,还经常接济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可见这个女人心胸的宽广与本性的善良。
张幼仪的智慧贤达,善良温婉,都证明了一个女人的幸福可以自己去掌握。离开一个错误的人就不必再纠结,而是有勇气去开创美好的未来,迎接自己崭新的人生。
她的人生浓缩了一部传统女性的自强奋斗史,她有着传统女性的隐忍和自持,有着自立自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与辉煌。
这也揭示着封建制度下,束缚女性的传统巨轮终将被颠覆,新时代的太阳必将耀眼如炬。张幼仪在和徐志摩离婚前百般委屈自己,没有实现自我的价值。但在和徐志摩离婚后,却活出了人生的精彩,让自己活的耀眼如炬。所以说,她得感谢徐志摩当年的离弃之恩,对于不懂得欣赏和珍惜自己的好的男人要果断舍弃。
舒淇曾说:曾经的我,你不屑一顾;未来的我,你高攀不起。
每个人都是,离开一个错误的人,才能开启全新的生活,才能在未来遇到对的那个人。即使一直没有遇到也没关系,那就选择成就自己,释放自己的光芒,活的淡定与从容。
更多情感美文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有态度的女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写的最早的原创文章“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有情总被无情伤”。
张幼仪为什么会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
张幼仪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前妻。
晚年,她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张幼仪的人生以柏林为界分为两段。
分为柏林之前:
1900年出生江苏宝山。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1921年徐志摩因已爱上林徽因,提出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柏林之后:
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2年苏纪之医师去世,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包办婚姻,大家闺秀的她的婚姻是由自己的哥哥促成的。徐志摩想要摆脱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的婚姻。张幼仪接受的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教育,都是听从安排。
她是一个知道努力进取的人。在八子四女的家庭中,幼时她积极地帮父母做家务带妹妹,还积极寻求受教育的机会。她后来读了花费极低的师范,只因结婚而中断了学业。
她也曾经试图争取过:当徐志摩逼她打胎的时候,她说那是会死人的,当徐志摩逼她离婚的时候,她说要听从父母的意见。然而都没什么用,身怀六甲的她还是被离家出走的丈夫抛弃在了异国他乡。
她在自己兄弟的帮助下辗转到了柏林,在次子出世后的第三天,想要继续追求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却找来,逼她一刻也不能耽搁地签字离婚。
她的争取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努力。那个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的丈夫,从婚前到婚后,一直鄙视她,称她为旧时代女性,没有正眼看过她,也根本没有想过要给她任何机会一起生活。
\"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为了独自抚养次子,她决定在回国前做到自立。她去德国柏林的一所师范院校进修,选择了学习幼教专业知识,并十分努力地学习掌握了德语。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才永远不会倒\",嫁错郎的她,只有靠自己。
三年后她带着次子的骨灰从柏林回到了国内,被东吴大学请去教授德语。一学期后,张幼仪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为总裁。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银行界的知名人物,聘请人坦白告诉张幼仪,聘请她,是看上她的关系,而不是能力。她却抓住了这次机会,勇于担当。
在银行任职期间,她努力适应职场习惯,还为自己请了一位老师来,帮助自己多了解一些文献和名著。靠着自律和好学,她很快补足了所需的金融知识。
她曾经用在股票市场赚来的钱,给徐志摩的父母盖了一所房子。徐家老两口在徐志摩离婚时,就宣告中断了他的经济援助,后来把财政大权交给了她。
经营银行的同时,张幼仪还同时经营着云裳服装行。独特出众的云裳公司坐落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上,当时讲求时尚的人都以从\"云裳\"定做衣服为荣。她每天从银行下班都要到这里督查。
她承担过国家党派的财务领导工作、倒卖过染军服的染料,投资过棉花和黄金。她勤奋,自律,遵从自己的原则做事,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声望。
1937年,抗战期间她把银行资产抵押给大银行,得到了4000元,用以维持银行的经营。一位顾客急匆匆找到张幼仪,要求提走她千方百计为银行保住的钱。
如果现金被提走,女子银行很可能就要倒闭。兵荒马乱的年代,对方带那么一大笔钱逃亡也不安全。张幼仪跟总经理商量后,建议顾客接受担保,等渡过了这段时期后,再连本带利奉还。
顾客答应了,理由是:\"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
是她凭借自己的经商天赋,人格担保,为银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当一个女人一无所有,才会一无所惧。\"张幼仪的自立自强是前夫所赐,也是靠自己所得。
她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井井有条。事业有成的她,不是经历过生活中那些风风雨雨,哪能见到人生的彩虹如此绚烂。
张幼仪最难能可贵的是,离婚回国后仍照顾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父母深感对张幼仪的亏欠,认她为义女。徐志摩去逝后是为他们养老送终。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也许他俩已毫无关系,而张幼仪却承担起责任,收他遗骸。
为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在她的策划下编纂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并且在徐志摩过世后,还经常接济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足见她的心胸宽广、本性善良。
在离婚前,张幼仪的一切都是卑微的,因为不被喜欢,做什么都是错的。她经常受丈夫的冷漠相待,活得很没有底气。
而离婚后,张幼仪的一切渐渐改变了,观念、心态、能力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开始活得有尊严,活出自我,并受到他人的尊敬。
她的人生是被离婚女性的一部传奇奋斗史,她有着传统女性的隐忍和自持,也有着自立自强,是内心的坚强使她从艰难走向了辉煌。
五十多岁时,张幼仪终于碰到了那个对的、欣赏她的人,也无须再\"避人口舌\"。她写信询问儿子意见,儿子回信: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由此可见儿子对她的敬重。
被徐志摩离婚,张幼仪渡过了人生的低谷时期,也因为离婚她活出了自我,成了那个时代的女能人。回顾往昔的艰难,她才说出了\"感谢当年离婚之恩\"的话来。
心存仁恕自立自强,也许是离婚之人最好的解脱。放下执念最终成全的是自己,痛彻心扉后生活还得继续。女性,无论什么时候,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精神。
有人说徐志摩把爱情给予林徽因,把温柔馈赠陆小曼,唯独把冷漠丢给张幼仪。可见张幼仪在徐志摩面前一直是卑微的即使付出许多,但是也无济于事。
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后,他十分厌弃张幼仪,打心眼里瞧不起她,称她为“乡下的土包子”。而张幼仪虽未系统学习过新派的知识,但也接受过良好的女子教育,上过师范学校。更何况张家家世显赫,徐志摩能娶上张幼仪都是高攀,又怎会像他说的那样。但是不爱就是不爱,即使张幼仪默默地孝敬徐家二老,为徐家生下两个孩子,将徐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对徐志摩毫无愧疚可言。可是噩梦还是开的太快了,当张幼仪在德国柏林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就追到德国去离婚,理由却是林徽因要回国,她非现在离婚不可。而张幼仪提出想征得父母意见之后再离婚,可徐志摩却说道: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最终,她成全了他。
离婚后,张幼仪开始做自己的事业。而且越做越大,被人羡慕。于是,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应邀管理国家社会党财务、囤积军用燃料大发横财、创建生意火爆的云裳公司。她的一切渐渐的从离婚后有所好转。
当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之后,陆小曼却由于伤心过度拒绝承认现实,对报噩耗的人置之不理。无奈,这些人去找张幼仪,而张幼仪遇此事沉着冷静,处理的井井有条。也许他俩如今毫无联系,而张幼仪却愿意承担妻子的责任,收他遗骸。即使徐志摩负她年少韶华,可她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她爱了他一生一世,负心郎在她心中一直是高大伟岸的丈夫。我想,徐志摩应该是张幼仪一生唯一的挚爱吧。
或许张幼仪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在离婚前张幼仪的一切都是卑微的他就是在徐志摩背后的一名女子,虽然是他的妻子,但是张幼仪活得很没有底气,经常受徐志摩冷漠相待。而在离婚后张幼仪一切变得好了起来,她开始活的有尊严,活得有底气受到他人的尊敬。虽然她爱徐志摩而不得,虽然她曾经爱过徐志摩,但是和徐志摩离婚后,她获得这些远比离婚前获得的更多,所以她才会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吧。
这并不是张幼仪的原话,但大意也差不多。晚年的幼仪对侄孙女张邦梅回忆她和徐志摩的爱恨情仇时说的。因为和徐志摩离婚,她活出了自我,也活出了旧时代新女性的丰采。
张幼仪一门四女八子,个个都不是普通人。尤其是二哥张君励,四哥张公权,更是大名鼎鼎的。幼仪嫁给大诗人徐志摩,可谓徐家高攀了张家,张幼仪彻头彻尾地算是下嫁。幼仪的嫁妆是从欧洲海运过来的,又从上海用火车运动浙江海宁狭石,让民国时代的十里八乡大开了眼界!放到现在,女子出嫁又有多少人家从欧州专门订做家具,再海运,火车拖运过来呢?
幼仪生了大儿子阿欢,把孩子交给公婆,只身来英国,与徐志摩团聚。可惜了,徐一边与林徽因情情我我,一边又与幼仪怀孕,继而又让幼仪打胎。幼仪害怕不想打胎,徐大诗人说<人家做火车还有翻车的呢?你可过有不坐火车的么?>,幼仪在生下儿子彼得三天后,与徐志摩登报启事离婚。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与林徽因也聚散两依依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了。徐伤心落泪了,也无力回天。也许,徐的做法让老派的林家人害怕,人还是不要太绝情吧!徐又与朋友王庚的骄妻陆小曼搭在一起了,经历了离婚风波,经来了胡适,梁启超做证婚人。
粱启超一针见血地说<希望你们不要再做一次过来人……〉,徐冷汗直冒,连声说<给学生留点面子吧,老师,请您别再说了>,徐志摩和小曼结婚了,也没有那么多甜蜜了,徐在赴北京出席林徽因讲演的路上,飞机失事了,年仅三十一岁。
而张幼仪离婚后,先是在德国学习了德语,为回国后在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德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在娘家哥哥弟弟的经济有力帮扶下,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上海云裳时装公司副总经理,还为徐志摩父母养老送终。徐志摩飞机失事了,又派儿子阿欢和她二哥为徐收尸,并入土为安。其后,还为徐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可谓有情有义,让人敬服。
多年以后,在她五十四岁之时,遇见追求她的医生苏纪之,她说自己是个寡妇,写信征求儿子意见,儿子阿欢积极鼓励母亲,大意〈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实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如得人,儿请父事>,一时在香港传为佳话。纵观民国各路女杰,在离婚后有华丽转身,人生更精彩的除了张学良的元配于凤至,大概就是徐眼中的土包子张幼仪了。而徐眼里的林徽因,陆小曼早就在六十年代初香消玉殒了,而张幼仪享年八十八岁,让人唏嘘不已!
不知何时,诗人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婚姻对象最不可靠的一种职业。
就拿同事小鱼来说,单身了那么久,终于在家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答应去见一见这次的相亲对象。?
相亲那天,男方衣冠楚楚,颇有些翩翩君子的气质在里面。
小鱼大概也是动心了,竟然耐着性子和对方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
“什么,你是诗人,诗人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小鱼竟拿起包拍腿就走,丝毫没有考虑到身后的人正一脸尴尬的苦笑。她事后和我说起这事的时候,还是一脸嫌弃的说:“就你说嘛,哪个诗人是好人!”?
其实我是知道的,小鱼是从小就看过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故事的,在她的意识里,每个诗人都会像徐志摩对待张幼仪那样,残忍冷酷的可怕。
?
这天底下,婚姻状况差过张幼仪的怕是不多见了。
只因那个梁实秋口中待人谦和,从不冷落一人的大诗人徐志摩,偏偏对她冷漠的像是三九天的冰锥,不但寒冷,而且锥心。
1915年,年仅十五岁的张幼仪,在他四哥张的做媒下,嫁给了当时的江南富商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为妻,天性温良的她认为从此过上婆媳相敬、父慈子孝的生活也是不错的,然而,此时的她还没有意识到,她人生最痛苦的日子即将到来。?
从婚姻一开始,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便可预见,这段感情是不可能长久的,即便张幼仪如何退让挽留。?
1918年,在张幼仪生下大儿子阿欢(徐积锴)后,徐志摩便抛下她只身前往海外留学,但在她二哥张君励的要求下,才不极不情愿的把她接到身边来。
接船的时候,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从没见过他穿西装的样子,但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人堆中的他,“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的表情的人”,她的心凉了一大截。?
在国外,她悉心照料他的起居,而他,只顾沉浸在对林徽因的迷恋中。
她产期将至,他却残忍的要求离婚,只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没时间等了”。
最终她还是成全了他,他们签了离婚协议,成为了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但这背后,她到底独自吞咽了多少苦果,我想只有她自己知道吧!他提出要看看二儿子彼得,隔着产房,他看的神魂颠倒,“却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若是换个寻常女子,丈夫如此不顾一切和自己离婚,只因追求另外一个女子,怕是一个不慎就寻了短见。然而,她终究不是一般女子可比的,她的出身、家世就决定了,她这一生绝不可能平凡,倘若徐志摩没有弃她而去的话。?
她带着一颗破碎心在德国四处辗转,她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
就像她自己说的,德国的日子成为她人生的分割线,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她应该庆幸没有一直回望过去,因为转身之后,她才发现未来的那个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而以往所受命运不公的待遇,都会在以后的日子还她以鲜花和掌声!?
回到国内,她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借助四哥的人脉扭转了女子商业银行的危局;
而后,她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用时下网络热词说,离婚回国后的她,人生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上帝为她关上了婚姻的大门,却帮她打开了事业的窗口。?
不仅如此,那个她最念念不忘的人,也在她成功转身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张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被这这个曾经无比嫌弃自己的前任丈夫如此褒奖,她或许是又惊喜又无奈吧!?
婚姻有时候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轻易毁了一个人,也能最终成就一个人,关键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婚姻赠予你的东西的。
它可能一味的塞给你不幸与坎坷,如果你欣然接受,那么你就永远没有挣脱束缚的机会。婚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作为当事人的人你,有能力,也应该去做点什么。
张幼仪就是这样一个被婚姻成就的女子,即便是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但她从未茫然无措过,她用自己的努力,从一片断壁残垣的感情废墟中,开出花来。
最后,她的华丽转身,在民国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是的,在张幼仪的晚年,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感谢徐志摩,我要感谢离婚,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没有办法成长”。
的确,如果没有离开徐志摩,张幼仪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多勇敢,多优秀。
如果没有和徐志摩离婚,她可能一辈子只是诗人的太太,阿欢的母亲,也就没有后来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伤痛让人清醒,苦难是一所学校。
那么,张幼仪到底从自己失败的婚姻中悟出了什么呢?
张家是当地富豪,又是书香门第。结婚前,张幼仪就读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应该说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因为要结婚,不得不中断了学业,就这样,16岁的幼仪从一个师范生变成了徐太太。
后来,张幼仪一直后悔自己没有坚持读完师范。
徐志摩是幼仪的四哥在寻学中相中的如意郎君。四哥告诉她,她要嫁的是一个颇有才华和理想的年轻人。
那时候幼仪是开心的,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然而,喜欢“自由、民主、科学”新思潮的徐志摩并不喜欢她。甚至,在见到她的照片时,只撇了一眼,就鄙夷地吐出来一句“乡下土包子”。
就这样,一个温文尔雅,举止端庄,秀外慧中的女子,在他新潮丈夫的眼里,却变成了“土包子”。
聪明的张幼仪隐隐感觉到了,他们的婚姻缺少了什么。
但是幼仪的骨子里是传统的,她没有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他们之间缺少了夫妻间应有的沟通。
在和徐志摩的婚姻里,接受和隐忍是她唯一的选择,这是母亲的教诲。
出嫁前,母亲曾告诫她:“第一,在婆家只能说“是”,不能说“不”,第二,无论夫妻关系如何,都要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母亲的这些话她记住了,也做到了。
在婚姻里,她一直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甚至可以说是“卑微了。
就像张爱玲曾说的,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
她希望以自己的贤德、努力、卑微做好徐家的儿媳,太太。
其实,张幼仪是何等的聪明,她意识到了。所以结婚后,就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因为她要缩小和丈夫之间的陌生感,希望可以与丈夫平等地交流。
然而事实证明,婚姻里,你越是接受和隐忍,他就越是认为你无用,不把你放在眼里。
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对谁都温润如玉,唯独对自己的妻子刻薄冷漠的人。
在张家哥哥的帮助下,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后来又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张幼仪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伦敦陪读,希望能缩小与丈夫的距离,改善夫妻关系,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都是她的一厢情愿。
因为在伦敦的康河边,诗人遇到了才女林徽因。徽因懂巴赫,会画画,善诗词,聪明、美丽,徐疯狂迷恋上了他心中的女神,他并展开猛烈攻势,心中更加厌恶张幼仪。
后来不顾所有人的劝阻与反对,为追求心中灵魂之伴侣,执意地向幼仪提出了离婚。
此时的幼仪已有两个月的身孕时,徐志摩知道后,心情烦躁,决绝到:“拿掉她,这孩子不能要”。
随后,徐志摩一脸惊愕、茫然,不知所措的幼仪,一走了之,再无音讯。
在这遥远的国度、举目无亲的伦敦,幼仪的心已经冷到了冰点。幼仪绝望到了极点。
她甚至想到了种种死的方法:一头撞死在阳台上,或是栽进池塘里淹死,也可以关上所有窗户,扭开瓦斯。
想想肚子里的小生命,万般无奈之下,她含泪给二哥写信求救。后独自一人挺着笨重的身子来到巴黎。又辗转去了柏林。
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痛不欲生产下幼子—彼得。后来,这个不受父亲欢迎的孩子,在异乡漂泊中,因病夭折了。
对于幼仪来说,痛彻心扉的岂止是肌体的疼,更是心里的痛。因为此时追到柏林,前来办理离婚手续。
幼仪拖着产后虚弱的身子签下离婚协议书。
此时的幼仪已经知道,哭,有什么用,既不能挽回浪子的心,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祈求只能让他更加看轻自己。
透过泪水,我们仿佛看到了幼仪眼里无奈的坚强。
离婚后,在柏林,独自抚养儿子的同时,刻苦学习德文,并主修幼儿教育,拒绝了异性追求,洁身自好。
彼得夭折后,幼仪咽下泪水,带着一身本领,动身回国。
德国五年,孤苦无依的生活锻炼了幼仪的意志和智慧,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将这段苦痛经历终究转化成了生命中的财富。
最终,离婚,使得她成为张家第一个留过洋的女子,为她回国后大显身手积累了资本。
回国后的张幼仪,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 ,后在哥哥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女子商业银行,出任副总裁。让濒临倒闭的上海女子储蓄银行起死回生。
成为了近代以来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出色女银行家。
同时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令人景仰。
所以,对于张幼仪来说,离婚是她新生的开始,如若没有徐志摩强迫她离婚,那么她肯定会坚守传统道德,一辈子生活在徐志摩的影子里……
张幼仪凤凰涅磐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风花雪月从来都不是一个女人的全部,女人必须要独立,人格、精神、经济,任何时候。
人生收获,总在“得与失”之间转换。
提醒现实生活中,婚姻不幸的女人,没必要将责任推向对方及他人,自怨自哀,活成了“祥林嫂“的样子。
知识改变命运,幸福是靠汗水和奋斗得来的,而不是靠祈求,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这不是张幼仪的原话,但张幼仪是说得起这句话的。
很多资料说徐志摩看不起张幼仪,但徐志摩实在是不该有这个底气的。
论家世,张幼仪二哥张君劢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论家资,张幼仪父亲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她出嫁时,张家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令人咋舌,据说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只能用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论恩情,徐志摩能跻身文坛名流,除了自身实力,很重要一点,是得以拜梁启超为师。而中间人,正是其小舅子,梁启超的挚友张君劢。
论自身成就,张幼仪后来成为女银行家,创办服装公司,和徐志摩的二流诗人(虽然粉丝数量不少,但学者学界对徐志摩评价并不高)身份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论人品,这个就不比了。徐志摩能一边追求林徽因一边让张幼仪怀二胎,而后在孩子出生第三天逼迫张幼仪签离婚协议。签完回国后还特意再登一遍报纸制造民国第一桩离婚案。张幼仪能在徐志摩死后为其奔走,为其出书,善事其家人。
五十多岁时,张幼仪终于找到懂得欣赏她的人。她询问儿子意见,儿子回信: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张幼仪终于自己走出徐志摩的标签。
晚年,她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徐志摩原本就看不上她,认为她是土包子,再加上她是家里包办婚姻强加徐的,就更反感她了。后来徐看上了同事的妻子陆小曼,又对比他小很多的林徽因有意思,就更不喜欢张了。后来张怀上了与徐的第二个孩子。徐竟然对张说去打胎。张反驳说,听说打胎会死人(当时医疗手段有限,所以这事时有发生)而徐却讥讽道,坐火车还会死人呢,为什么还有人坐火车????经一番斟酌后,张没有打胎。后来徐竟然写诗说想儿子!!!最后徐成功撬到朋友老婆陆小曼,又为了去见林徽因而坠机死去。我只能感叹,真是天道好轮回啊。
关于张幼仪和徐志摩的故事,记录是最详细的,是张幼仪侄孙女张邦梅写的传记《小脚与西服》。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包办婚姻,是由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促成的。
按照张幼仪的所说,张嘉璈先是发现了徐志摩的才华。十几岁的徐志摩,模仿梁启超的文笔惟妙惟肖;书法也是气度不凡。打听过徐志摩的来历之后,张嘉璈就写信给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提议徐志摩和张幼仪成亲。
徐志摩的父亲很快回了消息,回信上写: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意思是,张幼仪能成为徐家的儿媳,我感到十分荣幸。但是徐志摩并不以为然,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照片,就嫌弃地说了一声“乡下土包子”。两个人的不合拍,从一开始就有了。
张幼仪的守旧在婚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多年后,她跟本书作者张邦梅说起婚姻的事情,也是十分信奉“父母之命”。她执着地认为,通过父母长辈选定的伴侣,比”自由恋爱“来的伴侣要靠谱。
张幼仪一生都比较遵循伦理纲常,遵循“在家从父,嫁人从夫”那一套。相较之下,徐志摩是一个个人意识很强,西化得很完全的人。两人结婚不久后,徐志摩就跟张幼仪说,他想要离婚。徐志摩已经察觉到当时中国的变化,他想向旧习俗挑战。这些旧习俗无法让他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但是张幼仪并不能理解徐志摩“遵循内心真实感受”的想法。在张幼仪的观念里,离婚这种事儿,只有在女人犯“失贞、善妒、不伺公婆”等七出之条的时候才会发生。
自己肯定不会落到如此的境地,所以她并没有把徐志摩的话放在心上。
在两个人的婚姻里,徐志摩对张幼仪的看法一点也没有变过,觉得张幼仪是一个乡下土包子。他对待的张幼仪的态度,现在提起来,十分渣男了。两个人一起旅居英国的时候,徐志摩时长对张幼仪冷暴力,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仿佛没有看到她。但是他还是不负责任地使张幼仪怀孕了,当张幼仪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打掉。
有一次,徐志摩要招待一位明小姐来家里吃饭。张幼仪误以为明小姐就是徐志摩的女朋友,是要娶回家做二太太的。她一方面猜测着徐志摩女朋友应该很有学问,懂文学,更能说流利的英语,这让她备受威胁。另外一方面,她又强迫自己表现的端庄大度,她觉得自己为徐家生过儿子,又辛勤侍候公婆,她原配妻子的地位是不可能被动摇的。等她见到这位明小姐却十分惊讶,明小姐打扮的十分时髦,但是她却缠了小脚。张幼仪十分纳闷,为什么徐志摩觉得一双大脚的自己是“乡下土包子”,一边却和一个真正缠了小脚的女人在交往。等到徐志摩问她对明小姐的看法,张幼仪脱口而出评价道,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听到这句话,徐志摩失控了,他忍不住地向张幼仪吼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这次争吵,是张幼仪和徐志摩亲密关系的结束。据张幼仪回忆,这是徐志摩第一次发脾气,他把自己的沮丧都表现了出来。这让张幼仪十分不安,她察言观色怕徐志摩再发脾气,也对徐志摩为什么要离婚,百思不得其解。不久,徐志摩离家出走了。张幼仪作为一个孕妇,孤独又恐惧地留在了英国。后来,她在兄弟的帮助下辗转到了德国,生下了她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彼得。
彼得出生不久,徐志摩就正式提出了离婚。
在那个年代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徐志摩越出名,张幼仪面临的社会压力越大。
张幼仪曾在火车上的遇见两个讨论她离婚的女人。一个女人八卦道,张幼仪一定长得很丑,而且思想非常落伍。另一个女人则说:要不然徐志摩干嘛离开她。张幼仪觉得那是她忍受过的最糟的情况,她不得不感谢遇见这些人的时候,她已经实现了独自自主的梦想,否则她将无法忍受人们对她的议论。
张幼仪把自己的一生的分为“德国前”和“德国后”两个阶段。去德国前,她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弱小女人,去德国后,她为自己赢得了自立自强的机会。
去德国的时,张幼仪正身怀六甲,之前徐志摩的离家出走让她无依无靠,只能跟随自己的兄弟来德国生活。她刚到德国不久,便经历了产子、离婚。
离婚后,张幼仪在德国住了三年。这三年,她在一位德国朋友的帮助下抚养儿子彼得,直到彼得患病去世。
与此同时,她决定要在回国前做到自立。她去了德国的一所师范学校进修,十分努力地学习德语。等到三年后她回国,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靠得便是那个时候的训练。
在东吴大学教了一学期德语后,张幼仪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为总裁。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银行界的知名人物,她可以借用他四哥的影响力来做业务。来聘请的人坦白的告诉张幼仪,聘请她,是看她的关系,而不是能力。张幼仪抓住了这次机会,出任了女子银行副总裁。她把自己的办公桌放在银行的最后头,这样可以对银行情形一览无余。
这次机会来源靠的是兄长,但这并不是说张幼仪没有能力。
在银行任职期间,张幼仪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职场习惯。她总是分秒不差地在9点到达办公室,从不迟到。同时她为自己请了一位老师,来帮助自己多了解一些文献和名著。十五岁时,因婚姻而中断的教育,在她离婚后又续上了。
靠着自律和好学,张幼仪也很快补齐了自己对金融知识的不足。她曾经靠着在股票市场赚来的钱,给徐志摩的父母盖了一所房子。
在战乱时期,她靠倒卖染军服的染料赚了一笔钱,又把这笔钱投资到棉花和黄金上去。在张幼仪的同事中,只有她赚到了钱。
有一位宋太太十分看好张幼仪,总是跟着她做投资。后来这位宋太太去了香港,还写信给张幼仪说,她最高兴的日子就是跟张幼仪在一起的那一年。
成为职业女性的张幼仪,不光专业技能过硬,职业口碑也很好。
1937年,日军入侵了上海。人们都争相去银行提款准备出逃,现金稀缺,张幼仪经营的女子银行差点倒闭。张幼仪把银行建筑抵押给更大的银行,为银行保住了最后的四千块。
这时候,有位客户却想要提取这笔钱,如果让客户提走,银行明天就得倒闭,于是张幼仪提议让银行经理为客户担保。但是客户表示,如果是别人担保这笔钱,他是不相信的;但张幼仪担保这笔钱,他相信。
经营的银行的同时,张幼仪还经营着云裳服装行。云裳坐落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上,售卖的服装都很独特出众。当时的人都以从“云裳”定做衣服为荣。
49年的时候她离开中国,后来一直生活在海外。1988年在美国去世。她后来嫁给过一位医生,在医生去世后,又独自生活了多年,是一位高龄的老人。
张幼仪描述自己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做四十五分钟体操;然后坐下来吃早饭,喝一碗麦片粥,或是吃颗煮了两分半钟的蛋。为了保持健康,我一直服用维生素和一汤匙加在橘子汁里的啤酒酵母。我喜欢看报,探望我的家人,甚至还上了一些我所住的公寓提供的课程。我可以学习德文、有氧体操,或是钩针编织,这些都是给老人家上的。”
除了和徐志摩的婚姻比较动荡以外,张幼仪的一生都算是成功的。她勤奋,自律,遵从自己内心做事,拥有了过自己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声望。
————————
尽管所有人都觉得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是一场悲剧,张幼仪也曾因徐志摩要和她离婚备受折磨。但是最后回忆起这场婚姻时,她却觉得离婚这事情要感谢徐志摩。如果不是离婚,张幼仪就不是今天的张幼仪了。离婚让她找到了自己,成长为另外一个人。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