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面对叛逆期的男孩,父母该怎么办?

面对叛逆期的男孩,父母该怎么办?

2020-10-13 01:39阅读(66)

面对叛逆期的男孩,父母该怎么办?: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回复。在我的咨询工作中,常常会有家长吐槽不知道该如何跟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感觉不管说什么

1
谢谢#小秘书#邀请回复。在我的咨询工作中,常常会有家长吐槽不知道该如何跟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感觉不管说什么,他们都是一副油盐不进的状态。这类吐槽通常会有两个关键点:1、青春期的孩子2、父母说什么都不听第一点的“青春期”,就将这个问题限定在了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第二点的“说什么都不听”,就是用一种绝对化的方式,一刀切的把外界所有的输入信息屏蔽掉。同时,这里还有一个“互动、合作关系”,那就是“说与听”。今天这个话题,我试着倒过来讲,先不分析“青春期”,先从“说与听”的关系开始讨论。-01-互动、合作关系?“说与听”为什么是“互动、合作关系”呢?“说”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种类型,比如自言自语型、言外之意型、当头棒喝型、据理力争型、我说你做型等等。在这么多“说”的类型中,大多数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听”的对象来完成“说”的效能。有些类型的“说”,我们看不到明确“听”的对象,会让我们错误的认为这种类型的“说”是不需要对象的,比如自言自语型。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即便是这种类型的说也是需要有对象的,只不过这个对象变成了我们自己而已,这类型就有点儿像一人分饰两角的感觉。所以“说”就是为“听”而服务的,不管是说什么,给谁说。而且,说往往不是单边的,需要听者给予一定的回应,形成互动关系。实现“说”的目的,就是“说与听”这种“互动、合作关系”的核心。如果我们抛开目的性,只是考虑自己是否说了,是否说得痛快,是否说得正确,那就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了。将这种模式转变为独角戏模式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朋友更多的是吐槽听者的不配合,而忽略了自己作为说者的问题。-02-“说与听”和“垃圾信息”听者是依据什么选择“听”或“不听”的呢?通常我们会简单的认为你说了什么,对方如果没有生理问题的话,自然就能听到什么。从物理和生理角度来看,也的确如此。但真相是,最终决定听的结果的是心理,而不是那些过程。随时快速处理外界信息,这是一个生物本能,也是生存的基本能力。那问题来了——外界的信息这么多,还有很多是垃圾信息,我们是如何处理的呢?首先,我们会有一个垃圾信息的评判标准,并按照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其次,当确认是垃圾信息之后,会进行屏蔽或反弹处理。比如左耳进右耳出或怼回去之类的模式。————举个栗子————比如你在商场购物,有个导购过来跟你“热情”的介绍商品,你会有什么反应呢?通常我们会有三种反应:1、我刚好想买,觉得或许导购能够提供点参考,这时就会比较认真听对方讲的内容;2、我刚好想买,但是觉得导购会误导我们,这时就会礼节性的应付一下;3、我不想买,这时会觉得导购比较烦,想尽快逃离。所以听与说之所以能够形成互动,刨除那些礼节性的应付之外,核心是听者的诉求——就是说对方想通过这个“听”的过程获得什么,而你又能提供什么。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就变身为一名热情的导购,在极力的推销我们的商品(好好学习,别玩手机,早点睡觉。。。。),而孩子就变成了购物的人。那现在来想一想,我们极力推销的东西跟购物者自己内在的诉求又有怎样的关联呢?如果我们切换一下说的内容,叫孩子过来吃饭、玩手机、看电视、刷游戏副本,这个时候孩子也是不听吗?估计很多的朋友就会说:我要是跟他说这样的事儿,肯定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了!但是这样不行呀,学习怎么办?你看看,所以说不是你说什么孩子都不听,而是说你想让他做,但是他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他才会不听。通过这种分析,就让这种一刀切什么都不听的百分比的结论,变成一个只占有生活一定百分比的事儿。可能很多人会问:这有什么意义呢?呵呵,请不要小看这个百分比的变化哦!如果在生活中占有百分百的份额,这种比例就让人近乎绝望了。而且如果是那样的话,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亲子关系其实已经崩溃了,战争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了。这个状态就有点像是网上传的段子了。父母和孩子的眼神一对上,就来一句“你瞅啥”,对方就回应一句“瞅你咋地”,然后就是“能动手就尽量别动嘴”画面了。如果是这个状态,那我们就承认这个百分百的状态成立。只占有一定百分比的事情,那对我们而言,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看,经过这样一步操作,就把“不听”是你们互动的全部,转变为只占生活一定比例的事儿了。感觉一下,焦虑值有没有降低一点呢?可能又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夸张一点,能有啥大不同呢?呵呵,来试试呀——假如把一个并非百分百份额的事情,夸大到全部,会发生什么呢?“你从来都不会体谅我!”“你总是光想着自己!”“你根本就没尊重过我的意见!”……这些吵架中常见的语句是不是很熟悉?在说和想这些话时,你猜大脑会不会去想那些例外的事情?在说和想这些话时,你的不良感受是被强化了还是减轻了呢?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又或者说我自己其实是清楚这个比例的,只不过是太生气了才这样说的,大脑还是有一个运作机制的问题:语言是哪里来的?当然是我们思考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你在说这样的内容,或想这样的内容的时候,你就不断的再给大脑下达这样的指令。而且一旦你这样做的话,你的感受,你的焦虑值自动就会去配合这个夸张的百分比。通过这么一个语言或思维的操作,我们的感受就可以变得非常糟糕,甚至感到绝望。可能还是会有人问:这只是一种情绪表达,表明我对这个事情的重视也不行吗?呵呵,那这样的表达对事情有什么帮助吗?重视程度不是简单夸大所占比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来体现的。这种发泄型表达方式,除了增加焦虑和不安,让我们更加不能理性、平和的处理问题以外,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同时在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这类事情处理的失控。我们大脑对于数字的感受是非常奇怪的。有关这个模式,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回头看看“朝三暮四”这个典故。这个典故就形象的说明了仅仅一个数字的变化,对心态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03-那我该怎么办?我们处理这类认知问题,需要按照两个步骤处理:1、将“不听”的内容从生活中分离出来,而不是将所有的事情混为一谈。如果总是习惯性的按照“东北乱炖”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很容易就会对孩子的评价不断降低,冲突性质逐步升级,慢慢的我们会有一种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的感觉。这样就轻松的将问题泛化,由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演变为全面冲突了。2、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孩子又想听什么?就像我前面举的导购的例子一样,我们要听什么不是因为对方讲什么,而是我们的内在诉求决定的。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什么,这个需要跟我们的大脑高度契合的。可能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说,那好,禾沐老师,我现在修正一下我的问题,是只要一说学习孩子就什么都不听,这样总没有问题了吧?但是这样孩子还是不听呀?只要是学习就不听吗?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需要符合孩子的内在诉求,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正确或有必要的内容。我们在说之前,就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儿,他究竟需要什么?发现问题之后,更多的去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源。这个世界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存在问题,肯定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我们需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进程去思考事物,而不是简单的从某一个点(比如仅仅归因于“青春期”)片面的思考问题。有关这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因为篇幅的原因就不在本文展开讲解了。能够和他人形成良性互动,能够理性交互不同看法,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必须拥有的基础技能。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磨合的习惯,不管你处于任何年龄段,如果缺乏这种能力,都会给你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一定困扰。如果没有良性互动沟通、自我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的话,在任何阶段,父母那些看起来正面、积极、合理的安排,都有可能被拒绝,而不是仅仅会发生在青春期。总结一下,父母说什么都不听,没有必要让“青春期”背这个锅,我们需要去反思问题背后的底层原因。如果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也出现说什么都不听的状况,那我们又应该让谁来背这个锅呢?当然在文章的最后,肯定会有家长问,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才会听呢?

这就不是简单的一篇文章就可以阐释清楚的事儿了,而且每个家庭状态都不同,强调一定之规很容易把事情变得僵化。

没有复制粘贴,禾沐心理,只有原创!(? ?_?)?

2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叛逆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长说东你非得往西,对老师的管教不以为然,自以为是很多奇怪的想法,这都是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在叛逆期的孩子应该受到家长的重视,因为他可能会做出一些看来出格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平心静气的和孩子做沟通,而不是粗爆的呵斥打骂,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的孩子在上二年纪我就感觉他有叛逆心理了,以前小的时候我们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都听大人的,随着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并想办法把想法实现,可能会给家里带来一堆垃圾,把房间搞的又脏又乱,在我们看来就是在捣乱,但他感受到的却是把想法变为现实的喜悦,这就是反差我们很多家长可能受不了这个就可能和孩子起冲突,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这个时期的孩子也很敏感,可能会和家长顶嘴,但这是孩子的无心之举,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长管的越是严厉孩子反叛的就越是厉害,可能会促使孩子躲着家长而不想回家,应该主动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陪他一起成长,带他接触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平稳渡过叛逆期。

叛逆期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合理的去引导,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去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以为自己是长辈就可以任意的去干涉孩子,否定孩子,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年轻人都是因为这个时期和家人闹矛盾产生消极思想,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后面选择的道路,遇到事情可能会更偏激,心理可能会更狭隘。

孩子长大了,我们的思想也要跟这成长,不能总感觉孩子还小,随意的去呵斥孩子,他们心理的成熟必然自尊心也大大提高,我们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试试和他们用交朋友的方式相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家长首先是沉得住气,换言之是修炼。

我不太赞同孩子叛逆期一说,非要说“叛逆期”不如说孩子遇到了挫折而孩子想独自承担或解决,想突破父母的限制或控制。因此,孩子和父母必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

所以说,父母此刻不要“摆家长谱”,要降低姿态,尽量成为孩子的倾听者,成为孩子的扶持者,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4

一、恭喜!

首先恭喜认为孩子进入“叛逆期”的家长,因为说明你家孩子长大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和观念了,尽管孩子这些观念、行为从家长的角度看“不正确”“叛逆”!但毕竟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了,没有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永远是个离不开父母的“巨婴”!



二、“叛逆期”无论对男孩女孩,都是伪概念,会误导大人孩子。

什么叫叛逆?大人因孩子没像以更前小的时候那么听话、那么逆来顺受来,就叫叛逆?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个钟摆,以父母为中心左右摆动,摆幅越来越大,最后,脱离父母这中心,独立成人!

实在想不明白,就看央视8频道的动物世界!看看成年狮子由以母狮为中心到独立离开狮群独立出去的过程。

三、家长应如何与进入所谓“叛逆期”的孩子相处?

1 明白这是孩子成长到逐步独立的必然过程,应用欣喜的态度对待。

2 不要强求孩子的观点和行为与大人的完全一致,觉得孩子不按自己的想法做就是叛逆。

3 尊重孩子的想法及行为,那怕在你看来很幼稚。

指望自己和孩子讲了“道理”,孩子就明白了。听了,只是知道了,去做了,才是明白了。孩子的任何想法和行为都应鼓励孩子尝试(在安全的前提下),宁可等孩子做了再和孩子反思和总结。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尝试和实践的权利。

4 同时逐步让孩子知道,有什么想法就导致什么行动,也会导致相应的结果。孩子应懂得为自己选择的“行为”导致的结果负责!

5

感谢邀请,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大宝今年12岁,正是叛逆期男孩子。

叛逆期的特征:

一般男孩子的叛逆期从12岁到15岁,叛逆期最明显的症状是爱顶嘴,最喜欢吐槽,热衷于网络游戏或者歌曲。叛逆期男孩子有哪些改变,特别喜欢宅在家里,最讨厌听到唠叨,经常莫名其妙的烦躁或者情绪失控。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那么做家长的就一定要注意了。

年前我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就是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我还发火凶他,一点也不体谅我,不爱我,我更年期了,为什么不多多体谅我,孩子还顶嘴说他还叛逆期呢?当时我真的不太在意,后来又吵过几次,我才发现,很多问题都是我自己身上。

我家叛逆期的孩子故事

最后一次吵架,我一天都没理他,就是他道歉我也没理他,后来发拿来一篇文章给我看,就是陶行知四颗糖果育人的故事,大意是有个孩子打了同学,陶行知叫他在办公室等他,那个孩子准时到了,陶行知奖励他一颗糖果,夸奖他是守时的孩子,又奖励第二颗,说是孩子听他的话,打人的时候听到陶行知的话就住手了,接下来是第三个糖果,说他去调查了孩子打人的原因,是因为那人欺负班上的女生,他是见义勇为。说到这的时候,男孩子哭了,给陶行知说自己错了,他不该动手打同学。最后陶行知奖励第四个糖里,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很久以前就听过这个故事,但是当孩子又拿出来让我看时,我都为自己的行为检讨和反醒。

和孩子生气吵架,是最伤人不利己的赔本生意。为什么叛逆期的孩子总是和我们吵架,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这本来是件好事,我们还总是把他当作小孩子来对待,那孩子肯定不喜欢,就像我们的妈妈秋天一定要让我们穿秋裤一样。孩子长大了,我们爱的方式也要学会长大。多学习,多学会了解孩子。

对待叛逆期的孩子,我们就应该怎么做?

切记不要唠叨,叛逆期的孩子长大了,有些事情我们足以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不要过多的唠叨个没完,这样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遇到问题要多听多鼓励,少说话。孩子经常向你抱怨作业多,心情不好时,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多听他说,不要去批评或者指责,他说出来,发泄出来就会好很多,面对孩子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多和孩子亲子游戏,或者到户外活动。平时没事,多和孩子打打球,爬爬山,敞开心像朋友 一样的聊聊天,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话想对孩子想,就写下来给他,或者用便利贴在什么地方,孩子看到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效果事半功倍。

叛逆期切勿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还会拉低孩子的智商,打孩子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会让孩子失去了反省的机会。父母或许想不到,体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减轻孩子的愧疚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受了苦赎罪,所以下次又能心安理得的犯错。反倒是很多妈妈打了孩子之后,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结果变着法补偿孩子,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打骂孩子还会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真正影响孩子的往往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当我们靠打骂来教育孩子,就给孩子做了最坏的榜样。打骂孩子,还会拉低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体罚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很多被打的孩子,都生活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中,总是疑神疑鬼,这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还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和个人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

比打孩子更管用的方法是正面管教,适用温和、坚定的方式来教养孩子

6

谢谢邀请!理解、接纳、引导、共同成长,这是与孩子叛逆期和解的正确态度。比较好的做法是:

1.理解他们成长里的冲突与无法控制;因为他们心里成长的需求,与实际能力还达不到匹配的程度,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面对孩子的学习压力,理解孩子的不易与压力、接纳孩子的现状,与他共同制定适合他的目标。

2.接纳这个事实而不要试图去指责和控制。父母不能去压制它,其实也压制不了,压制的结果就是火星撞地球的家庭大战。

3.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合适的方式将情绪发泄出来--比如说运动、比如说有效的对话。

7

我们知道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心理的变化,在某些特定的时段会出现特殊的反应。比如儿童时期会出现青春期、叛逆期,到了中年会进入更年期。应该说这是一种心理的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平稳度过,然而作为家长或者是家属,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帮助。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或者是认同。比如孩子进入叛逆期,一般这时候的孩子正上初中,他们面临的选择很多,诱惑也多,困难更多。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给他们物质的奖励,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比如肯定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先认同他们的观点并帮助他们理解正确的是非观及人生观。

其次是关注与疏导孩子的心理。孩子踏入初中的大门便意味着迎接更多地挑战,优秀的孩子可能进入初中将不再优秀,学业的困难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同学的交往可能会变得复杂,不良信息可能会充斥孩子的大脑。这时若没有家长的关注与疏导,那么孩子只能被推向社会,进而成为问题少年。

最后是家长与老师的合作。家校合作一直都是社会所倡导的,作为家长只有多与老师交流、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小错误,帮助孩子改正,才不至于导致大问题的发生。

8

说到孩子的叛逆期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孩子青春期所叛逆的其实不是父母,而是父母不良的管教方法。”

我的母亲性格温柔,善良,对我们兄妹一辈子都是和颜悦色,我们兄妹的成长只有活力四射的青春期,而没有所谓的叛逆期。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做母亲,我的女儿也是一样,只有青春期,没有叛逆期,她的同学们都说她是乖女儿,学她接听妈妈电话的样子逗她,她和我们说话语气非常有礼貌并且微笑着和我们说话。现在高三,马上高考,依然阳光自信,很乐观。

孩子很小,我们就非常注意自己对待长辈的态度,做给她看,对待公公婆婆也是非常有礼貌,以身作则,身教于孩子。

孩子叛逆,我们作为父母,先给自己找找原因是对的,你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想问的。父母的耐心,爱心,细心是对孩子青春期最好的一种教育。

古话说“知子莫过于父”“母子连心”,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相信,你们一定能与孩子好好沟通,好好相处,度过这小小的叛逆期。祝你们幸福!

9

面对叛逆期的男孩,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叛逆期的男孩自我的意识变得更加强烈,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不想听父母的唠叨和安排,也最烦父母命令似的讲话和絮叨。父母应理解在并在这段时期多听听他的意见和主意,以商量和朋友似的交谈为主,以朋友似的处理方式看待他会更高兴,父母可以在旁加以指引,过了叛逆期孩子自然而然会懂事了。

10

男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标志着他已经从儿童转变成大人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不再依赖父母,想要独立和空间。许多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变化,仍然把他当作小孩子来看,对他严加看管,这时孩子就容易和父母起冲突。那么男孩子进入叛逆期,父母怎样应对呢?侯妈专注亲子教育十几年,现在和大家谈一下如何与他们相处。

1. 男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已经是大人了,父母不要拿他们当小孩子来看,要与他平等地相处,和他交流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以父母的身份来压制他。

2. 多关心孩子,而不是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要帮助他,和他一起去实现,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自然就不会和父母对着干了,有话也愿意和父母说了。

3. 对于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父母要多做正面的评价,少批评孩子。

4.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打击他,不要打骂孩子。

5.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还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父母要给予引导,不要让他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朋友们如果在教育方面存在疑问,可以关注我,侯妈每天给你分享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