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远嫁吐蕃,将大唐文化传遍雪域高原,成为藏民心中神圣的绿度母菩萨。

可其辉煌背后的凄苦心酸又有谁知呢?文成公主只经历了九年短暂婚姻生活,松赞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岁。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风气开放,对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乡明,梦回长安应是文成公主最真的梦,可其心中更多的是爱与职责。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赞普朗日松赞的儿子。他自幼志向远大,父亲被叛乱贵族杀死后,十二岁就撑起了吐蕃天下。松赞干布志在称霸整个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请求和亲,以增强吐蕃实力。可松赞干布两次求亲,皆被唐太宗拒绝。

公元636年,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自觉是大唐属国吐谷浑从中挑拨离间,遂兴兵打败吐谷浑,然后乘胜袭击大唐领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却被大唐先锋牛进达击溃。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长安求和尚亲。大唐疆域辽阔,各方骚乱不断,唐太宗亦不愿与吐蕃再动干戈,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

史书中并未记载文成公主确切姓名与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东任城,推测其应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为李渊之侄在唐朝地位显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书又怎无记载呢?可见文成公主应是李唐不知名的远支宗亲,其家族在大唐地位并不甚高。

唐太宗赐其文成公主之号,并赠其大量金银珠宝、能工巧匠等丰厚嫁妆以提高其身价,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松赞干布离开逻些(今拉萨),亲赴柏海(今青海境内)迎亲,并对送亲使李道宗行子婿礼,可见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视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时只有16岁,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将大唐先进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与吐蕃矛盾维护和平。

文成公主婚后在丈夫支持下,极力推广大唐文化以改变吐蕃落后文化习俗,赢得了吐蕃百姓广泛拥戴。

公元650年,只有34岁的松赞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任吐蕃赞普。当时曾有人提议文成公主为松赞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随从强烈抗议,此事才得以作罢。

唐高宗闻听文成公主在吐蕃处境,遂派使接其回长安。可沉浸丧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却坚决回绝了高宗好意。因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尴尬,未来只能湮没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发挥其人生价值,更何况吐蕃还有爱的回忆。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赞干布给予她的荣宠,西藏的《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身边已有五个女人,其中最尊贵的是尼婆罗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赞蒙王后之荣。甚至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至今布达拉宫内还留有两人洞房遗址供游客瞻仰。

虽说吐蕃《大事纪年》以及《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曾记载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时光。可是松赞干布日理万机,而且他为政治利益不可能独宠一人,这已经是松赞干布送给文成公主最长陪伴了。

更何况松赞干布为支持文成公主改变吐蕃习俗,率先穿上汉族丝绸服装,摒弃赭面陋习。人间遇到爱不难,可最难的是懂得。文成公主岂能忘记两人携手前行的幸福,松赞干布灵魂在哪里,她就留在哪里。

当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还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赞继位时年纪尚幼,文成公主亦担心其被人蛊惑挑起与大唐干戈,遂想继续留在吐蕃维系和平。

芒松芒赞刚继位时,拜禄东赞为大相。禄东赞就是当年出使长安的求亲使,有亲唐倾向始终与唐朝保持良好关系,可其继承了松赞干布的扩张策略,一直扩军备战与周边小国战事不断。

公元663年,吐蕃一举吞并了吐谷浑成为西域霸主。大唐身为吐谷浑宗主国岂能坐视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贵远征吐蕃。

可惜唐军将帅失和,致使白袍将薛仁贵指挥失当,兵败大非川,自此大唐与吐蕃再度失和,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反转。尤其是禄东赞之子论钦陵掌权后,吐蕃军事实力大增,几乎将整个西域纳入囊中,与大唐之间军事摩擦不断。

文成公主眼见娘家与婆家大打出手,身为弱女子夹在中间无有归处,只得远赴松赞干布故乡山南地区,每日奔波广建寺庙虔诚为双方百姓祈祷。

后来大唐黑齿常将军大胜吐蕃军队,为大唐扳回颜面,迫使芒松芒赞继任者赤都松赞向大唐乞和,可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后时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阗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却寡居三十一年。松赞干布初逝时,她本可回大唐,却为心中爱与职责选择留下。后来双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牺牲自己虽只为唐蕃带来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怀已被世人视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最佳贡献者
2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三顾茅庐”求来的和亲公主,她存在的意义,就是维系两国之间的关系,即便是松赞干布不在了,文成公主也不能随随便便回到唐朝。

公元634年,即贞观九年,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之后,派出使者奔赴长安。

当年,唐太宗派出派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将领攻打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一带大败吐谷浑,并且斩杀了吐谷浑名王。此战过后,吐谷浑归附唐朝,成了唐朝的属国。唐太宗非常高兴,就把一个宗世女嫁给吐谷浑王。

唐太宗嫁女儿的这番操作,着实惊住了吐蕃来的使者。在请示了松赞干布之后,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婚。

或许,唐太宗觉得吐蕃只是一个番邦小国,并不值得联姻交好,因此,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回去之后,将唐太宗拒绝的原委告诉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则认为,唐朝皇帝一定认为求婚不够正式,所以才拒绝了。

于是,松赞干布准备大量金银珠宝,再次向唐太宗求婚。

不出意外,唐太宗再度拒绝了松赞干布。这下子,松赞干布终于明白:唐朝皇帝不同意他的求婚,分明就是看不起吐蕃嘛!

好歹,松赞干布也是一任赞普,是吐蕃最大的王!怎能甘心受这样的屈辱呢?

638年,松赞干布发兵20万进攻唐朝的松州(位于四川西部)。得知吐蕃想要“搞事情”,唐太宗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派出5万步骑兵(派出这么少兵力,足见太宗对吐蕃的不重视)迎战。

双方打了一个月,吐蕃吃了不少亏,唐朝军队也没占多少便宜。打到最后,松赞干布下令撤军,战争结束。

唐朝虽然赢了,可是赢得并不容易,吐蕃的实力并未太大损失。这一仗,让唐太宗明白了一件事:吐蕃国可不是什么软柿子。

战后,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抵达长安,向唐太宗奉表求和,并再次请求赐婚。唐太宗也不想再打了,于是,借着吐蕃使者求和的机会,同意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641年,唐太宗下诏,册封宗室女文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出嫁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起入吐蕃的还有大量的“彩礼”,包括:能工巧匠5500人、牲口5500种、植物种子3800类、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等等。

尤其是这尊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对吐蕃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文成公主带去的能工巧匠和植物种子,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改善了吐蕃的生活。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吐蕃的风气是这样的: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可见,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对吐蕃影响之深。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仅仅9年,即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享年34岁。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松赞干布英年早逝,他的孙子芒松芒赞又能几岁呢?因此,吐蕃的大小事务,实际上由吐蕃的大相(相当于宰相)攒东逯把持。

攒东逯又是何许人也呢?

当年松赞干布三次派出使者向唐太宗求婚,这位使者,便是攒东逯。

故,按照如今的说法,攒东逯在当时属于妥妥的“亲唐派”。在他任吐蕃大相期间,两国关系还算友好。和亲的目的,是为了维系两国友好;如此,文成公主也就没理由回到大唐。

毕竟,文成公主是攒东逯亲自主持,千方百计求来的联姻。

公元667年,攒东逯病逝,他的儿子论钦陵成了吐蕃的大相。论钦陵与攒东逯不同,他早就看不惯吐蕃亲近大唐的“低姿态”。因此,他一上台,就开始四处扩张领土,不断骚扰大唐边界。

此时,文成公主已经入藏26年。

她想念故乡吗?想,一定会想。每当夜深人静时,她都会为大唐祷告,同时也为吐蕃祷告,祈祷两国和平相处。

文成公主想回到大唐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她回不去。

且不说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文成公主要是回大唐,只能自己走路回去。从拉萨到长安的路,隔着无数高山大川,期间狼虫虎豹不计其数,唐僧取经都不敢走这条路,更何况她一弱女子!

另一方面,由于文成公主对吐蕃做出的巨大贡献,吐蕃百姓对她非常爱戴,也不舍得她离去。

因此,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整整30年里,文成公主一直处于孀居状态,虽有动过回大唐的心思,为了两国的关系,始终没有动身回大唐。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去世,吐蕃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在松赞干布墓旁边。为了表示对文成公主的敬意,吐蕃与唐朝暂时停火,唐朝也派遣使臣到吐蕃吊唁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以她短暂的一生,铸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真真可敬!

3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一向被作为唐朝和吐蕃友好的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对夫妻实际上只共同生活了九年,松赞干布就去世了,此后文成公主拒绝了唐高宗派来接她回长安的使者,而是在吐蕃继续寡居了三十年。

究其原因,大体有四点:对亡夫的思念;在两国不同的地位;吐蕃政局的稳定;以及两国后来恶化的关系。

首先我要说,关于文成公主,网上很多文章真的太扯了。有的说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改嫁了松赞干布的儿子,这是把王昭君的故事往她头上套了吧。

吐蕃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没有父亲死了儿子娶继母的习俗,更何况,松赞干布去世时,独子贡松贡赞已经不在世了,孙子芒松芒赞更是未成年,所以文成公主确确实实是守了三十年寡。

另外,还有文章说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身边地位很低,只是个小老婆。

诚然,松赞干布在娶文成公主之前确实已经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但是吐蕃是“平妻制”,一个男子不止有一个正妻。考古出土文献表明,吐蕃当时称文成公主为“赞蒙”(相当于王后),也就明确了她是吐蕃赞普(吐蕃国王)的正妻。

再加上尼婆罗是吐蕃蜀国,论出身尺尊公主不是特别尊贵,所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地位并不低于她。而且尺尊公主去世比松赞干布更早,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时已经属于“唯我独尊”了。

松赞干布死后,唐高宗李治派使者前往吐蕃,想将文成公主接回,但是她拒绝了。论国家的富庶、生活的舒适,大唐长安当然远胜吐蕃,文成公主不回长安,如果没有与松赞干布的深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年,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终于获得太宗恩准,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了大量的珍宝、书籍、学者、工匠,为促进吐蕃文化发展、科技提高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松赞干布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比如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将脸涂红)习俗,松赞干布就下令禁止赭面。为了迎合文成公主的喜好,他还穿丝绸衣服,派人向唐朝学习诗书。

这个大八岁的丈夫对自己呵护备至,是文成公主甘愿为他守寡的最重要因素。

文成公主不回国的另一层原因,恐怕在于自己在两国地位的落差。

之前已经说过,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并没有过得很凄惨,相反她受到了吐蕃国民的尊重,享有很高的权威,毕竟是“太后”啊。而在唐朝,她只是一个公主,就完全没有这个待遇了。

文成公主虽然号称“公主”,却不是皇帝的女儿。史书记载她为“宗室之女李氏”,连她父亲是谁都没说。

有人认为她的父亲是被李世民誉为贞观朝三大名将之一的江夏王李道宗,理由是有记载文成公主是任城人,而李道宗曾为任城王。另外,文成公主出嫁时,就是由李道宗执节护送。

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如果真的是李道宗的女儿,那文成公主真的不敢回到长安了。因为在永徽三年(653年),掌权的长孙无忌借房遗爱案铲除异己,李道宗含冤而死。

这种情况下如果文成公主回国,肯定也是不招待见,所以还是留在吐蕃,享受万民敬仰更有成就感。

以上两点是从文成公主的主观意愿出发,还有两种可能性,则是文成公主愿意回国,但客观条件不允许。

第一种就是为了稳定吐蕃的政局。

松赞干布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松赞干布那年才34岁,他孙子能有多大?这叫主少国疑。国事交给了大相禄东赞,但这毕竟是外臣,真正能为少主考虑的还是自己的亲人。

芒松芒赞的亲祖母蒙氏妃地位低下,而文成公主才是受人爱戴的赞蒙。所以,吐蕃国内一定希望文成公主可以留下来,她就像一颗定心丸,让这个痛失领袖的国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机。

那随着芒松芒赞渐渐长大,不再需要文成公主压阵了,她是否就可以回到长安呢?

非常遗憾,更不行了,因为此时吐蕃和唐朝的关系破裂了。

663年,摄政的大相禄东赞灭掉了邻国吐谷浑。当时的吐谷浑是唐朝扶持的政权,国君慕容诺曷钵是唐太宗李世民亲封的河源郡王,其妻弘化公主更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

这可就挑战了唐朝的权威,唐朝开始对吐蕃不满。紧接着,吐蕃又屡次发兵进犯唐朝安西四镇,逼得唐高宗派名将薛仁贵西征吐蕃。结果薛仁贵在大非川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两国可以算是势不两立了。

在两国关系跌到谷底的时候,文成公主没能避免这次的冲突,如果回到唐朝,恐怕会受到母国的责难。而作为两国关系的“大使”,她也有责任留在吐蕃,尽力弥合。

但是结果显然也不尽如人意,此后唐朝和吐蕃再也没有回到松赞干布时期的友好,而是战争不断。没有完成“使命”的文成公主,当然也没办法再回到长安了。

4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儿,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人猜测她是李道宗的儿女,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时,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了拉萨之后,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礼,所以有人据此猜测,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儿,为何史书上没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记载,甚至连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简单的说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开国名将,是李渊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权重,假如有个女儿嫁给吐蕃国国王,他应该感到光宗耀祖才对,不该藏着掖着。

为何史书对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讳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儿,也不是宗室女儿,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宫女。

就像王昭君一样。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来根本不可能,没人敢接收啊!

其实,松赞干布是个不错的男人,他喜欢唐朝女子,唐朝女子体态丰腴,面容姣好,皮肤吹弹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红。

来两张图片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赞干布为什么喜欢唐朝女子了吧!





为了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颇费周折。

初次求婚失败。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个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无情的拒绝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赞干布有什么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钱又钱,要地位有地位,想认你做老丈人就这么难吗?

软的不行来硬的。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扬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儿嫁给他,他就带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这次唐太宗脑火了,这是明抢啊!我还怕了你不成,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吗,很快唐军就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个老婆,本来就是想吓吓你,没想到你们当真了!

还是来软的吧。

松赞干布还不死心,让大使带了5000两黄金以及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又来唐朝下聘礼。

这回唐太宗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松赞干布虽然鲁莽了点,但还是挺有诚意的!还是赐他个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愿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宫女做代嫁,赐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让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档案资料,对外宣称她是宗室之女。

就这样,松赞干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个宠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这一习俗。什么是赭面?就是用红色颜色涂在脸上,非洲土著人喜欢这样做。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居住环境,松赞干布就给文成公主建了布达拉宫,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筑,并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总是很短暂。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文成公主又继续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但这是不允许的。文成公主已经成了两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已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者,已成为政治工具。

她只是个宫女,唐朝没人关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岁。

5

准确的说,文成公主寡居31年没回唐朝。是身不由己吗?是对大唐没有感情吗?是因为出身问题吗?是另有所图吗?

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她是心甘情愿留在吐蕃的。但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女子,也就意味着无依无靠,她是如何在异族他乡度过31年的孤苦岁月的。

据《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公元 641年,唐太宗令礼部尚书李道宗持节主婚,将远房宗亲江夏郡王的16岁女儿李雁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25岁的松赞干布,而并非一些人传言的松赞干布当时已是70岁的老头子,明显的有破坏民族团结的企图。

由此可见,李雁儿属于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病逝。由于他的唯一儿子贡松贡赞(蒙氏妃所生)早年病逝,因此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唐律疏议》规定:妇女守孝期满,可以再婚。

按照当时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励的。

但是,由于文成公主是皇上赐婚,身份特殊,所以父母也不敢私自做主前去接女儿回家。但是,公元669年,唐高宗见文成公主一直不归,担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所以派尚凯出使土蕃,主要是为了将文成公主接回长安颐养天年。

尚凯对文成公主禀告来意后,文成公主却说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想用余生促进唐朝和吐蕃两国人民的和平共处。当时的文成公主本就无儿无女,无牵无挂,如果想回大唐也不会落下什么闲话。

但她为何还要坚持留下来呢?主要是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给了女子追求自己幸福与精神境界的文化熏陶。

身份尊贵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人尊称文成公主为“赞蒙”,而只有赞普的正妻才配称“赞蒙”,或“朱蒙”。

又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而这段话则是贡松贡赞的生母所讲,也足以证明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最高。同时,在该史料中,关于松赞干布后妃享受后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地位尊崇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松赞干布早前已娶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而当时的尺尊公主带来了一尊不动金刚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松赞干布安放在了大昭寺。后来,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则被供奉在小昭寺。

据《柱史》记载,当松赞干布病逝后,文成公主认为两尊佛像的供奉地点不妥,应该按照释迦牟尼等身金像的大小来供奉。所以,在纳入大悲观世音像时,她嘱咐:“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不动金刚像与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安立的地方应调换一下……”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第40年,因患天花之症不治身亡 。不久,大臣那阐布、屯米桑布札以及噶尔东赞的子嗣儿臣们,便遵照汉妃文成公主的遗嘱,将尺尊公主的“释尊八岁等身像”移到了惹冒切寺(小昭寺),又将文成公主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到幻显神殿(大昭寺),并举行了殊胜安住仪式。

另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贞观年间和高宗显庆年间,太州的玄照法师两次途经吐蕃,都是文成公主汇同一众僧侣进行接待。

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在吐蕃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尊崇,就算人不在了,影响力却依旧存在,或许她本身也是吐蕃宗教事务的带头人之一。

倍受爱戴

文成公主生前,由于她给当地百姓带去了耕作、纺织、女红、医药、耕作等技术技能,极大地提升了吐蕃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吐蕃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即: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当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自发为她建了“沙加公主庙”, 1300多年来,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

这些,应该就是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一年也不回唐朝的真实写照吧。

图片来源网络

6



文成公主,李世民的干女儿,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她是宗室女子。何谓宗室女子?就是李姓女子,和唐太宗有着八竿子能打着的关系。

文成公主是和亲的产物,她老公是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松赞干布比文成公主大了8岁,这个差距不算很大。但是,松赞干布死得早,33岁时就挂了。松赞干布死去30年后,文成公主才去世,享年55岁。

问题是,文成公主的老公死了后,竟然寡居30年,没回归唐朝。这是为什么,是谁不让她回家?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为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嫁过去时,只有17岁,而松赞干布也只有25岁,都很年轻,这样的阶段最容易滋生最真挚的感情。

文成公主去了西藏,带去了大唐很多的物产,同时也带去了大唐的文化。有书记载:

《吐蕃王朝世袭明鉴》(此书中有很多奇幻荒谬记载)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是经过重重险阻的,到了之后,藏民们高兴的像过年一样。如今到了西藏,在布达拉宫,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文成公主的壁画。也难怪,带了那么多书籍、宝贝、药方、种子等过去,吐蕃人能不欢迎吗,能不高兴吗?



在吐蕃那里,文成公主信奉了藏传佛教。众所周知,信仰可以让人的内心安宁,文成公主到了遥远的藏地,孤独寂寞,日子难过。还好有松赞干布,还好有信仰的宗教。

当松赞干布去世时,寺庙成了文成公主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为逝去的人祈祷,为活着的人祈福,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块平静。

那么,回大唐就没有佛教清修之地了吗?有的,只是藏传佛教和大唐佛教还是有所区别。

在西藏传说中,文成公主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绿度母是谁?观世音菩萨。所以在各代西藏人的意识里,文成公主就是上天派来的活菩萨,怎么能不留?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在西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文成公主如果没有嫁给松赞干布,那么,她就是那个没有历史,没有多大地位的李氏,仅此而已。

去了西藏后,文成公主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松赞干布也非常重视文成公主,要不然怎么会封为王后呢?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吐蕃人热烈欢迎,以后,吐蕃人对文成公主的尊敬无以复加。虽然出生在唐朝宗室中,但并不是李世民的近亲,在唐朝何时获得过如此的尊敬?这种感觉非常好,是当家做主的感觉。



而且,文成公主不是一个人来吐蕃的,还有一些随从。

那些随从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

这样的贡献,吐蕃人是看得见的,越发的尊敬文成公主。

一个人的一生落脚点在哪里,关键是看她的人生价值在哪里,而文成公主的价值在吐蕃,于是,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故去后,继续留在了吐蕃。

正所谓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关键是看价值体现在了哪里。

文成公主回归大唐,这是唐朝不支持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丰富了吐蕃的文化,发展了吐蕃的经济,增加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迎来了边境的稳定。这些,都和文成公主有关。

文成公主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流使者,对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商旅往来,贡献太大了。

如果文成公主回来,谁还能担当此任?没有人能担当。在唐朝李家皇族来看,文成公主最好的选择,就是呆在吐蕃,继续为唐朝和吐蕃的睦邻友好做贡献。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你想回不见得能回得去。



综合说来,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寡居三十年不回唐朝,原因是:一是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二是在吐蕃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三是唐朝并不支持她回来。

7

??[謝邀而文]:文成公主若是回“娘家”,她就不是现在的公主了!也许不会写入历史!

??文成公主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学、有教养的女子。640年,应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的几次求婚,唐太宗恩准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和各种书籍。

??汉人工匠教吐蕃人学会了酿酒、缫丝、造纸墨等手工技术。

??吐蕃人原来种地缺少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后,他们学会了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建造房屋。帮助当地妇女改进纺织技术,设计图案和染色。

??吐蕃人学着用唐朝传去的石磨加工谷物。文成公主带去了唐朝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事耕作。

??松赞干布在世时,吐蕃一直与唐朝保持友好和睦关系。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此后30多年中,文成公主继续致力于推广、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更加密切了与大唐的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吐蕃人民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至今还在流传: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文成公主,为汉藏友好和睦,促进吐蕃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8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余年,最后因患天花去世,但穷其一生也没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来,文成公主没有回到唐朝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她自己主观意愿的问题,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个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问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是没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没有了亲人。那么文成公主对吐蕃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留恋之情呢?对于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没有主观的意愿呢?我们从史书中对文成公主的记载上,就可以一窥端倪。史书上只记载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对她的名字,父亲是谁一概没有记载。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显赫的话,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文成公主不过是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关系,由唐太宗李世民册封出来的公主,种种迹象表明,她可能连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书中,才对文成公主的出身讳莫如深。

在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为松赞干布王后的时候,她还只有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要是说她在刚到吐蕃的时候,心中就有什么民族大义,立志于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话,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带有政治使命的,但这个使命最初是强加在她身上,十六岁的花季,本该是自由无拘的,但文成公主却因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来到了一个当时被大唐当做蛮夷之地的地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内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的。

但和松赞干布相处时日久之后,文成公主发现这个异域男子确实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里。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带了大唐班底的,这个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妆,除了珍宝、金玉饰物、佛像、医学典籍、建筑典籍、药方、丝绸等之外,还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随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来的吐蕃之前,松散干部在吐蕃的统治处于原始的状态,而文成公主来到吐蕃之后,她带领的文人团队帮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记录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让吐蕃的政治从原始走向了正规化。所谓的文成公主博学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这些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饱学之士有着莫大的关系。

松赞干布对于文成公主的爱,造就了辉煌雄伟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的设计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则把大唐在经济、文化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传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文化改变了吐蕃,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耕种、纺织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此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并没有选择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选择留在吐蕃。此时的文成公主爱的已经不仅仅是松赞干布,而是整个吐蕃的人民,同样吐蕃的人民也深深爱着这位来自遥远大唐的美丽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依然选择留在吐蕃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时的她已经成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个象征,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种友好传承下去。为此她选择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只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9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看到""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这个问题,我情不自禁地吟咏起席慕蓉的《乡愁》。是啊,在每个月圆的夜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文成公主,为什么就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以解思乡之苦,却甘愿在寒风呼啸的雪域高原独守三十年呢?

一、回不去的祖国、回不去的娘家。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国富兵强立于世界之巅,使得周边国家既仇恨又仰慕。吐蕃王松赞干布就是其中一位。先靠自己的实力攻打,武攻不成马上改为巴结:俯首称臣。巴结的最佳方式是求婚。一旦与大唐成亲,进可攻,退可守,一举两得。向大唐皇帝上一封婚书,主动称他为泰山大人,求赐一个女儿如何?

英明的唐太宗怎么能猜不出他的心思,怎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那个鬼佬,嫁到那么遥远的鬼不下蛋的地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采用狸猫换太子之计:在宗室中选一位通晓诗书貌美如花的女子封为公主嫁出去。山东任城的李家姑娘中招了。皇帝的命令,不从不行啊!文成公主就是为与吐番缔结和平而生的。

自幼饱读诗书的文成公主,带着对唐皇帝的怨恨,带着对故乡的不舍,带着对吐蕃王的恐惧,在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下,无比惆怅地远赴异域他乡。这一去,就是一生——三十九年的光景。

但是对于文成公主来说,身为盛唐和亲的代表者,她更是将这种嫁与外族看作是一种使命,她是维持两国友好的使者,那么就算松赞干布撒手人寰了,但是选择坚守下来的她,仍然是两国友好的使者。

二、长安到拉萨,路途太遥远,归途望而生畏。

公元641年的冬天,文成公主被皇帝送离繁华的都城长安,大批人马护送,日夜兼程。一直西行约3000公里,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次年的春天才来到雪域高原拉萨。路途遥远,行程长达三个多月。

如今从西安到西藏,乘飞机几个小时就到,坐火车三十小时,没有人会认为两地遥不可及,但在交通落后的唐代,以步行、骑马为出行方式的古代,一个弱女子要想跨越三千里地,简直是天方夜谭。

三、唐太宗已去世,松赞干布暴亡,文成公主回不成。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也刚即位,朝廷也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谁有功夫过问一个出嫁多年的冒牌公主?况且,父母早已音讯全无。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暴亡。此时,文成公主才二十四岁,丧夫后的文成公主曾有过回国、回家的想法,但谁来成全她的思乡情。松赞干布死后,新即位的赞普是他的孙子只有几岁,也正是需要贤人辅佐的关键时期。文成公主怎么能撒手不管?

再说了,文成公主在嫁过去之后也是非常受松赞干布的宠爱,松赞干布不仅为文成公主造建了一栋非常繁华的宫殿——布达拉宫,而且还给她非常尊贵的待遇。文成公主在这里并不比在唐朝过的不好,总的来说,文成公主对这次联姻还是比较满意的。

四、长住吐蕃多年,文成公主深爱这片热土。

文成公主适应吐蕃的生活后,就渐渐把精力放在帮助传播唐朝文化及帮助当地人发展生产上。在松赞干布死后的30年里,文成公主积极劝谏新主,派聪明的吐蕃人到唐朝,学习诗歌文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医疗技术,学习先进的养蚕与纺织技术,并身体力行地向吐蕃人传授中原的健康饮食。她热爱这片热土,深爱藏族同胞,全身心投入到改善藏民生活的行动中,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路途的遥远和肩负的使命以及最终成功爱上了这片热土,这些都形成了,她不愿意离开的原因。她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的婚姻和下半辈子的幸福,受到百姓的尊敬和崇拜。

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有着极为相似之初,文成公主和昭君确实很伟大,以一介女流之身外嫁番邦。但实际上文成公主和昭君又是可悲的。本质上她们两人都是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其实,自从离开爹娘、离开故乡、离开大唐,这个柔情似水的女子,乡愁的大树早已充盈身体的每根血管末梢,举头望圆月,低头看月霜,夜夜梦回大唐。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10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古代吐蕃都不是很了解,除了《天龙八部》的鸠摩智以外,还能想到名字的应该就是松赞干布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被写在了教科书中,成为每个中国人在读书时代就知道的名人。

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就全面讲述了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讲松赞干布为求亲做了种种努力,求亲成功后,两个人相见之后也是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最终结局圆满。

当然,东方的童话有时候也是骗人的,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并不一定就有美好的婚姻,关于松赞干布的年龄一直是一个历史谜团,电视剧中给人的印象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邂逅时风华正茂,实际上可能并不准确,我们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是松赞干布去世的时候只有34岁,迎娶文成公主的时候只有25岁。

作为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松赞干布实际上就是吐蕃的立国之君,正是他的努力才平定吐蕃内乱,统一西藏,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国,这样的功绩怎么可能是在25岁之前就能完成呢?很多藏学史料坚称松赞干布活了82岁,可见其中还是有疑问的。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够让唐太宗答应和亲,其实也是松赞干布当时实力逐渐强大,唐朝用兵方向主要是高句丽,不想在西线再起争端,假如松赞干布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会让唐太宗如此忌惮吗?

当然,这种争论现在也没有结果,我们也不去讨论了。

实际上,当时松赞干布已经兴起事端,在打败吐谷浑后,开始进攻大唐的领土,尽管史书上说唐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遣使者到长安求亲,唐太宗最终允许了。

当时文成公主只有16岁,文成公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使得唐文明能够更好地促进吐蕃的发展。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还派遣使者到吐蕃通告,并且授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也派遣使者到长安吊祭。

嫁给松赞干布九年后,松赞干布去世,得知消息后,唐高宗李治派遣使者打算将文成公主接回长安,但是文成公主并没有同意,反而执意要留在吐蕃。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寡居生活后,文成公主最后也没能返回故土,那么,文成公主为何没有回到大唐呢?

以往在分析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从大义的角度来赞美文成公主,认为文成公主的使命是为了完成唐蕃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将文成公主塑造成一个有点不真实的形象。

其实,文成公主的身份本身就成谜,史书中记载文成公主出生在山东任城,很多人猜测她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李道宗是李渊的堂侄,因为战功而封王,在为文成公主送亲的时候,也是李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在迎接文成公主的时候对李道宗行的就是子婿之礼。

但是这也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详细信息,只说她是宗室子女。

实际上,文成公主在唐朝的地位应该很低,虽然在出嫁的时候也被册封为公主,但是要跟大唐的那些有名的高阳公主、太平公主是两码事。

真正有身份有地位的公主,是不可能远嫁他方的,中原王朝的和亲政策本就是中原王朝为了与周边游牧民族友好相处而进行的一种政治联姻,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一些身份低微的女子嫁到那里去。

比如汉朝时期最为出名的和亲女子王昭君,在汉廷内不过是一个宫女,没有任何身份地位,最后嫁给匈奴单于后,过得也并不是很如意,想要回汉廷,反而不被允许。

当然,文成公主作为唐朝远嫁他方的公主,好歹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比如唐玄宗跟人和亲的时候,就喜欢嫁自己的外甥女。

即使文成公主回到唐朝,过得也绝对不是一般宗室女的生活,中国古代一直讲究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想回娘家也不是那么容易。

而且在吐蕃,文成公主享受的不是一般的待遇,文成公主到吐蕃的时候,被松赞干布封为王后,还修建了布达拉宫,婚后的生活一定很幸福。那些说文成公主婚后生活不幸福的人,大多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

尽管松赞干布去世后,他的幼孙即位,文成公主的处境可能没有松赞干布执政时期那样好了,但是在吐蕃还是备受尊敬的人,用中原王朝的关系来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就是皇太后了,在吐蕃还是很有话语权的,相比于中原王朝女性在政治中没有地位而言,在游牧政权中,女性往往占有很高的地位。

尤其是文成公主与唐朝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吐蕃新的领导者看来,都是值得“利用”的,不管吐蕃和唐王朝后来打得如何凶狠,但还是要给自己留有后路,想要和的时候,就可以把文成公主搬出来,这是任何执政者都应该有的政治素养。

所以,文成公主即使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在吐蕃依然很受尊敬,甚至有时候能够影响吐蕃的政局,在吐蕃文化中,文成公主还被当作是菩萨的化身,可见文成公主的影响力。

如果回到唐朝算什么?归宗女?省省吧!做过王妃的人,谁还愿意做普通人!

当然,文成公主对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交流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无法泯灭的,不管她最后过得好不好,她都是中原王朝与吐蕃联系的纽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