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鸿章,他聪明是肯定的,他不聪明,坐不到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这样的高位,更不会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视为“东方俾斯麦”;慈禧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那李鸿章到底聪明在哪里呢?

他的聪明可以从以下两件事窥知一二。

同治元年(1682年),曾经席卷清朝半壁江山,弄得咸丰、同治两代帝王焦头烂额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一年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清军大将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天京(今南京)。但是,正当清廷认为已经胜利在望时,让清廷想不到的是,这一围会是整整两年的时间。



当时,天京虽被围困,但在天京的太平军,其战斗力并不弱,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才攻克了处在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而此时,清廷认为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已到,于是为了增加清廷的胜算,同时也为了瓜分曾国藩的功劳,避免出现功高盖主的问题,清廷遂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

当时李鸿章是唯一能抗衡曾国藩的存在,同时清廷派李鸿章前往,还有分裂淮军,及削弱曾国藩影响力的意图,毕竟南京被攻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不论是谁,只要领兵前往天京,就能得到一份通天的功劳,而曾国藩势力肯定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围了两年的天京,在要摘桃子的时候,被人强摘。因此,如果李鸿章率兵前往天京,曾国藩势力必定会对李鸿章怀恨在心,而如此,两方势力必定会反目成仇。到那时,只要李鸿章、曾国藩两方势力起内讧,清廷就可坐收渔翁之利,稳固清朝的天下。



可让清廷想不到的是,李鸿章却并未率兵连夜赶往天京。此时,李鸿章是拒不发兵,甚至不惜装病来拒绝清廷催促发兵的旨意,他向清廷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需即行回苏“就医”,利用这个借口,李鸿章拖延会攻天京达数日之久。而就这样,两个月后,直到曾国荃攻克南京时,李鸿章都依然按兵不动,未发一兵一卒。

李鸿章这番作为,曾国藩是十分感激,当时淮军在攻下天京后不久,李鸿章前来贺喜时,曾国藩是亲自出城相迎。而在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十分不解曾国藩的举动,他认为曾这么做实在是有失身份,毕竟曾是李鸿章的老师,老师去委身迎接学生,未免有失体统,所以他劝曾在大营等候即可,无需去城外迎接。



但是,曾国藩听后,他非但没有赞同,还斥责道:“南京城破是大势,李鸿章一直按兵不动,实为大度胸怀,倘若出兵必分你的功劳,必然引起你们两军不团结,影响以后大业”,可以说曾国藩与李鸿章看的都很痛彻,他们都知道,清廷让李鸿章去参与到进攻天京的战争中,这是想让他们汉人内讧,以此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他们绝对不能“自相残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太平天国覆灭后,继续为清廷所用,不至于枉送性命。

此后,天京攻陷后,清廷是大封功臣,各级将领都得到了该有的封赏,而在封赏中,曾国荃自然拿了头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当时,拿了头功的曾国荃却并未让其他将领所信服,他们都认为曾国荃的功劳实在是名不副实,是十分嫉妒他所得到的封赏。因此当时关于曾国荃的诽谤谗言是像雪片一样飞往朝廷。



但是,对于此事,李鸿章却是一言不发。按理说,当时曾国荃的军队能够攻克天京,这之中李鸿章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若不是李鸿章在江苏和左宗棠在浙江外围与太平军作战,切断了南京城内的救援力量,曾国荃绝对不可能那么顺利的攻克南京,立得头功。可就是拥有如此大功劳的李鸿章,他却对曾国荃拿到头功的奖赏,没有一丝的话语,对于左宗棠等联合众人一致诽谤曾国荃的事情,李鸿章不但没有参与诽谤,更是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甚至还向朝廷尽力表彰曾国荃的功劳。

从这点,我们亦可看出李鸿章的聪明,他深知若参与诽谤曾国荃,则势必要与曾国藩为敌,而以当时曾国藩的地位,以后在朝堂上,他肯定是会遇到多种障碍的,是不利于他政途的。况且,李鸿章也知道,朝廷巴不得他们内讧,只要他们内讧,这样,清廷就可以将他们分而治之,如此,到那时候,他们只能是沦落为清廷任意宰割的存在。

最佳贡献者
2

导语:

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的。说他好的人,一般认为当时谁在他这个位置都比不上他,因为他的确不容易。说他不好的人,一般认为他签订了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与富国强兵相比,他更加对争权夺利感兴趣。

不管评价好坏与否,我认为对一个政治人物,其实不能单纯用一个好或者坏来形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

01李鸿章将攻克太平军的首功,让给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太平天国起义成为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颗重磅炸弹,这个时候的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不能打仗,所能依靠的只有汉人军队。

曾国藩主动申请回家操练乡勇之事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从此掀开了汉人执掌兵权的历史。可以说曾国藩是满清汉人掌兵的开端,他创立的湘军,全部都是由汉人充当主要军事将领,满人再也起不到任何掣肘的作用。

廷议江宁久未下,促鸿章会攻,鸿章以金陵破在旦夕,讬辞延师。六月,曾军克江宁,捷书至。鸿章遂分军令铭传、盛波由东坝取广德,鼎新、秉璋由松江攻湖州,松林、鼎勋由沪航海援闽。贼平,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清史稿》

过去虽然也有岳钟琪这些汉人将领掌兵,却一直受到满人的掣肘,无法真正掌握实权。这次不同了,满清政府必须要依靠曾国藩这些汉人才能挽救自己的腐朽朝廷。

而曾国藩带兵与太平天国对决的时候,他也鼓励自己的弟子李鸿章,尽快在他的家乡操练乡勇,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给他们一点好处,或许是非观念就不那么重要了。显然这是一场汉人与汉人之间的对决,而满清政府躲在背后偷着乐。

  1. 可以说李鸿章是曾国藩一路带上来的,所以李鸿章处处都要以曾国藩马首是瞻。在进攻太平军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一直帮助湘军坐镇江北地区。
  2. 直到李鸿章的淮军拥有了攻占南京的机会时,李鸿章让手下人停下了脚步。谁也想不到李鸿章到底在考虑什么,这个时候打进南京城,那平定太平军的首功,可就是淮军的了。
  3. 一直等到曾国荃的人马杀了过来,李鸿章才松了口气。曾国荃倒是毫不客气,也不跟李鸿章打个招呼就带兵攻占了南京,灭亡了太平天国。

他之所以将这种滔天功劳让给曾国荃,其实完全是为了卖曾国藩一个面子。毕竟曾国藩是他的老师,又是他操练乡勇的指导者。如果淮军跟湘军抢夺这一头功的话,将来在官场上,李鸿章将寸步难行。

02操练海军,以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并没有因为平定太平天国而终结。虽然他的老师曾国藩,为了明哲保身,将湘军解散,可是李鸿章却认为当时大清国所要对付的敌人太多,军队比较要保留。

初,鸿章筹海防十馀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至是,中兴诸臣及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清史稿》

所以淮军的控制权依旧在李鸿章手里,在与左宗棠合作,平定了捻军叛乱以后,李鸿章终于意识到了掌握军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从此慈禧对李鸿章格外器重,各种总督几乎让他做了个遍,而且将兴办洋务的事情也交给了李鸿章。

  1. 在面对日本攻占琉球群岛以及法国攻占越南的事情上,李鸿章开始深谋远虑。他认为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对手,大多数都是来自海上。
  2. 可惜大清朝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水师力量,跟现代化的炮舰相比,简直就是退化到了石器时代。所以李鸿章打算兴建北洋水师,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3.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不知道多少位,每年投入上千万两银子。清政府是比较心疼的,因为买回来这么多战舰跟铁疙瘩没什么差别,因为无仗可打。
  4. 而战舰每年都要修复保养,战舰上的军人都要粮饷,这是一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好处的投资。为此以翁同龢为首的一干老臣们,开始极力反对再给北洋水师支付巨额款项。

尤其是在翁同龢成为财务大臣以后,北洋水师的开支,成了一道难题。从这儿开始,北洋水师就成了一个摆设。

李鸿章自认为拥有北洋水师以后,清朝就再也离不开他这个洋务大臣了。可惜一场甲午战争,把李鸿章所有的家底都给打光了。清朝不仅要向日本赔偿巨额的白银,更是要割让土地给日本人。如果这些钱用在打造水师上,那该多好呢?

03搞垮胡雪岩和左宗棠,李鸿章与盛宣怀志得意满。

南左北李时常被大家挂在口中,李鸿章最大的政治对手,那就是铁腕左宗棠。左宗棠是个大英雄,他几乎参与了晚清时期所有重大的战争。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叛乱、平定西北叛乱、收复新疆、大败侵略越南的法军等等。

鸿章持国事,力排众议。在畿疆三十年,晏然无事。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炮台垒;遴武弁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清史稿》

因为左宗棠在战场上屡屡得意,所以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很高。不过左宗棠的政治能力比不上李鸿章,所以他虽然也被称为左中堂,却无法像李鸿章那样游刃有余地治理天下。

  • 但是他跟李鸿章的政治观点还不一样,为此李鸿章一直与左宗棠针锋相对。左宗棠在外打仗需要很多钱,这些钱清政府铁定是给不起的,只能分批次拨付。而一时之间大量的钱财,其实是通过富商胡雪岩搞定的。
  • 胡雪岩在左宗棠和外国银行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从此左宗棠打仗就不缺钱了。在查探到这一点以后,李鸿章果断对胡雪岩下手,在胡雪岩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延迟拨付银两给胡雪岩还债,结果胡雪岩破产。

不久之后左宗棠和胡雪岩双双去世,而李鸿章在原来的大秘书盛宣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轮船招商局、湖北煤铁总局、中国电报局等等,盛宣怀被称之为中国实业之父。

他为李鸿章挣下的家产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他本人也取代了胡雪岩,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国首富。顺便提一句,盛宣怀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李鸿章击败了左宗棠,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可惜他对当时的清朝,是充满愧疚的。至于什么原因,现在很多人都不让说。

总结:年老方知真中堂,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在开玩笑。

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而且对清朝立下了旷世奇功。可是我们不能说李鸿章是值得崇拜的楷模,因为你学不来他的聪明和能力,却很容易学到他的习性。

一个人聪明,这有老天赐予的成分,可是一个人的正直,却需要后天的约束与自律。任何人坐在他那个位置,都很容易腐朽,他本人也不例外。可是这不是他腐朽的理由,试问左宗棠会那样吗?

参考资料:《清史稿》

3

李鸿章有多聪明,是难以断定的,但他肯定是个聪明人,从下面几个故事可以窥之一二:

1. 善于反击,不卑微

1897 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大使施阿兰。施阿兰的态度傲慢,顿使李鸿章心生不满。

见到对方比较年轻,李鸿章便故意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施阿兰告诉了他自己的年龄。李鸿章遂笑着说:“你只和我的孙子一般大啊!记得在贵国时,我曾经和你的祖父交谈过呢。”

此语一出,弄得施阿兰面有愠色,但又不便发作,真是“哑巴吃黄莲”!

2.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次,李鸿章去某外国使馆赴宴。

饭后上冰激凌,李鸿章看见冰激凌冒着气,以为是热乎的东西,所以就先用嘴去吹。

不料,吃了一口,发现竟是凉冰冰的,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气。外国人忍不住笑起来。

李鸿章装作不在意说,作为答谢对方的盛情,明天要回请大家吃中餐。

第二天,外国人来赴宴。吃了一会儿,上来一锅汤。外国人一看,这是凉汤,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大吃起来。结果都被烫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上面是厚厚的一层油,油下面是滚烫的汤。李鸿章故意这样安排,不过是对吃冰激凌遭嘲讽的报复。

3.懂得见机行事

李鸿章备宴回请洋人。成套的席面在花厅里摆开,酒过一巡又一巡,菜上一道又一道,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

总管对李鸿章附耳低言:“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

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含笑而去。

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

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

洋人说的是蹩脚汉语,李鸿章虽然听懂了,但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只好答非所问:“好吃多吃!”

谁知这一下歪打正着,汉语的“好吃多吃”与英语的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

此后洋人吃中餐,每宴必点此菜,不过再不是残菜混合,而是各种原材料的精心组合了。

4.结束语

李鸿章的聪明表现肯定不只这些,在大的方面上更是数不胜数,而今天说的都是小事情上,可以看出李鸿章为人处事上,能不亢不卑,在行云流水中反击对手,在无影中让对手处于下风。

当然,李鸿章有这样的无影手段与方式,得益于他的应急机智的能力。

因此,李鸿章的聪明在于他的超强应急能力,从小事推及到大事,也是一样。

4

曾国藩抉择两难,李鸿章妙计解困

刚刚升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还未来得及欣喜便又收到朝廷的六百里加急——英法夷军逼近京师,曾国藩速领湘军驰援圣驾,进兵勤王。合上奏折的曾国藩此时沉默不语,愁眉难展。

要知道,此时正值1860年前后,清军的江南大营全线崩溃。身在安徽的曾国藩和湖北的胡林翼抓住太平军东进西守的战机,率军5万对太平军占领的重镇安庆实施合围,战略威胁到了太平军的老巢天京。太平天国高层立刻派李秀成、陈玉成西进江西与安徽,解安庆之围,以卫天京的西大门。

以赣皖鄂湘为战场,清政府最精锐的湘军同太平天国生力军展开的转折战役——安庆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而此时半路杀出了英法这对“程咬金”直接打乱了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多年经营的战果极有可能在此付诸东流。

通盘视大局者,万事皆棋

曾国藩对众人道:京师危急,身为人臣,分兵勤王乃是天经地义。倘若京师不保,根本动摇,江西两湖岂有不败。纵使两湖皆失也要率军北上拱卫京师。

曾国藩巡视众人,李鸿章在其中也沉默不语。

“那就各自散去,大家动动脑筋,看有无绝处逢生之法。”众人皆退,片刻后李鸿章敲响了曾国藩签押房的大门。

曾国藩收了手中的文件问道:“少荃,刚才一句话没说,我知道你不会没有想法,说说看。”一边指着座椅示李鸿章坐下。

“一个字,拖。”

曾国藩稍定,示意说下去。

“当下局势,湘军精锐全部投入战场,已对安庆重镇形成三面合围,围点打援初步形成。东路的长毛已经西进奔赴安徽,江西地界准备驰援安庆。此时的湘军已成牵制之势,若突然分兵,势必首位不能相顾,敌众我寡,败局难免。因此不可分兵北上。”

“英法夷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湘军相隔千里,远水不救近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即使到达京师也无克敌之力。”

李鸿章此时走近曾国藩身边,俯下身子轻语:“洋人万里东来,占领京师并无他用,实为得到利益。今帝迁往热河,恭亲王授权,势必以和谈为结果。即使勤王之兵赶到也是徒劳,已无他用。”

把时间用在路上

曾国藩急切到:“眼下难过如何应对,如何拖?”

“请旨派兵——进京勤王乃大事。环顾诸将皆不妥当,唯有曾国藩、胡林翼二人。请朝廷择中一人,明旨一到,速领军星夜兼程驰援京师。一来一去的时间,足有半月之久。到时和约也已谈成,北上即也解困。”

一向持重的曾国藩此时露出鲜有的大笑:“圆融变通,我不及少荃。”

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清政府同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此时的曾国藩,终于无后顾地指挥湘军,在两湖战场施展拳脚。

太平军故技重施,李鸿章借力打力

曾国荃在安庆城东西南三面,深挖壕沟,结营筑垒围困安庆守军。

尽管英王陈玉成接到的命令是增援安庆,但此人确实少年英才(二十四岁),居然用围魏救赵之法,从安徽突入湖北直逼武昌,想让围困安庆的湘军回援,以解安庆。也确实,武昌的防守及其薄弱,守军只有胡林翼本人和他的三千亲兵。

曾国藩再次陷入两难。胡林翼危难,两湖战局必将大挫。仍然是远水不救近渴。但只要回援必中围魏救赵之计。

曾国藩一筹莫展之际,还是李鸿章打破困局——老师,我们还有一支奇兵。

李鸿章所说的奇兵其实就是英法的军队。此时长江流域一带清政府已对英法全面通商,武汉三镇已经汇集了大量的英法洋人商贸,江面常有英法舰船巡弋。商业机器一但开启牵连甚广,武昌城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了洋人的在华利益。

曾国藩再次少有的拍手称快“妙计”。

不出所料,当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面对李鸿章的犀利言辞,晓以利害后,立马答应同陈玉成会面,以商业利益为借口,以大炮军舰为威胁,以忠王李秀成未到为离间,以不增援安庆为危机,成功说服英王撤退,从北面支援安庆。(这些话看的出来也是李鸿章教何伯说的)

忠王之所以晚到湖北,是因为一路上征兵募勇,从最初的三万扩充到十几万。到了武昌后发现陈玉成已经会援安庆,正犯嘀咕时,何伯还是一样的套路面见忠王,成功说服李秀成撤离了武昌城。

危机的武昌城,险要殉国的胡林翼,终于还是被解救。而这一切都是出自李鸿章审时度势,巧用局势的谋略。

也难怪曾国藩对李鸿章评价“兵贵奇而我太平,兵贵诈而我太真,奇计险谋,不及少荃。”

5

李鸿章是清末末年名臣,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效命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这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骂名。

不过,在同一时期的政治家却对李鸿章不吝赞美之词。

就比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用这样的一句话称赞李鸿章: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在慈禧看来,如果没有李鸿章,或许清朝早就灭亡了,因此她称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聪明人。

李鸿章还未入仕时师从曾国藩,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让李鸿章成为了一个栋梁之材。

此后的李鸿章组建淮军,当时太平天国节节败退,李鸿章率领的军队接连取胜,几乎就要打到南京城下。

可是当时的南京城已经被湘军包围,如果李鸿章此时率军攻打南京,势必会得罪湘军将领,因此李鸿章率军转战其他地区,将攻破南京的功劳让给了曾国荃。

之后李鸿章正式进入官场,并受命剿灭捻军,在国内叛乱即将终结之时,李鸿章深刻的意识到国家需要新的血液,而这股新的血液就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于是李鸿章创办新式企业,开展洋务运动,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他当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不得不说,李鸿章是个极具前瞻性的大臣,他意识到中国必须学习西方技术,并打算将其与官职挂钩,只可惜他并非是一国首脑,没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制度。

在清朝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上,李鸿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补漏洞。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开始创建海军,开办轮船招商局,兴办煤矿企业,开设电报业务,培养留学人才。

这些政策是好的,但只靠着李鸿章一人却无法改变现状。

如果大家看近代历史,就会发现只要是清朝的外交活动,就会有李鸿章的身影,这也让李鸿章背了很多黑锅,他不得不代表清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如果李鸿章不是为清朝效命,或许他这个聪明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6

李鸿章,清末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大厦将倾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政治家,后人对于他的功过褒贬不一。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李鸿章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是事实上,清政府晚期与列强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很多都经由李鸿章之手。由此李鸿章也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史实:1876年9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1895年,又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接受俄国人贿赂与俄私订密约。而1898年李鸿章又与俄国人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整个东北因这两个条约便着实落到了俄国的控制下。1901年,他又代表清政府与列强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但另和日本一个事实是,清政府软弱无能,国力衰弱,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李鸿章面对当时局势也是无力回天,只能任列强宰割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李鸿章发起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还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这些措施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清政府已经腐朽太深,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而对于那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也并非李鸿章本意,据记载:“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1901年11月7日,久历忧患,李鸿章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暝”,享年78岁。虽说盖棺定论,但关于李鸿章一生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无定论。

7

李鸿章能从安徽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混成横跨,政界、军界、外交界、实业界的巨人,脑细胞的活跃度,绝对不是一般人。不管是外国人对他的评价,还是教育子孙后代,又或者是,非常时期的临机应变,李鸿章都能堪称佼佼者。

慈禧说李鸿章对国家有再造之恩,德国人认为李鸿章的人格魅力堪比德国大神俾斯麦,日本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朝堂唯一清醒之人,就连明治宪法的奠基人——伊藤博文都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政治人物。能获得德国、日本高层的同时认可,即便是敌人也对其陈赞有加,这可绝不仅仅是聪明可以概括的。

李鸿章的家庭背景和他的老师曾国藩极为相像,曾国藩出身湖南农村,李鸿章来自安徽农村,曾国藩兄弟姐妹有8个,李鸿章也是8个,曾国藩创立湘军,李鸿章创立了淮军,曾国藩和李鸿章除了自身做的极为出色,教化的子孙后代也非常优秀,李鸿章的儿子和女儿及孙子孙女,此后长期活跃在中国的外交界、政界、商界、文学界,看来优秀人的的确甚为相似,教育子孙也各有奇招。

在李鸿章最暗淡的人生低谷,《马关条约》签订前夕,日本谈判代表伊藤博文,在春帆楼的谈判桌前,上蹿下跳,一连向清政府提出要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中国赔偿日本3亿白银,李鸿章面对中方战局惨败,日方又咄咄逼人,先是选择拖延,换儿子谈判,然后在回接引寺驻地,被日本浪人突然枪击的非常状况下,李鸿章迅速以俄国、法国、德国介入辽东以此威胁日本,让日本吐出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并将赔偿款降低1亿,这就是李鸿章超于常人的临机应变。

自己脸部中枪伤,外交博弈危如累卵的非常时刻,李鸿章还能格外清醒,换做普通人,面对战场一败再败,谈判桌上日本人又连唬带诈,自己如今身受重伤,别说捍卫国家利益,能不吓尿裤子就很不错了。

8

我认为对一个政治人物,其实不能单纯用一个好或者坏来形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

第一李鸿章将攻克太平军的首功,让给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太平天国起义成为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颗重磅炸弹,这个时候的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不能打仗,所能依靠的只有汉人军队。他之所以将这种滔天功劳让给曾国荃,其实完全是为了卖曾国藩一个面子。毕竟曾国藩是他的老师,又是他操练乡勇的指导者。如果淮军跟湘军抢夺这一头功的话,将来在官场上,李鸿章将寸步难行。

第二操练海军,以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李鸿章自认为拥有北洋水师以后,清朝就再也离不开他这个洋务大臣了。可惜一场甲午战争,把李鸿章所有的家底都给打光了。清朝不仅要向日本赔偿巨额的白银,更是要割让土地给日本人。如果这些钱用在打造水师上,那该多好呢?

第三搞垮胡雪岩和左宗棠,李鸿章与盛宣怀志得意满。

不久之后左宗棠和胡雪岩双双去世,而李鸿章在原来的大秘书盛宣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轮船招商局、煤铁总局、电报局等等,盛宣怀被称之为实业之父。




9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训名章铜,字少荃、子黻、渐甫,号仪叟、省心,谥文忠,人称李中堂、李傅相[注 2]。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李鸿章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李鸿章被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有着灵巧的外交手腕,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1]。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李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生平

早年经历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磨店当地现在已重新修缮了李鸿章家庙。[2]同时磨店当地亦有以少荃为名的少荃湖)。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燕都,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二云:

“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恩科顺天乡试取中举人,但次年会试落第,在曾国藩府中补习受教[3];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建立淮军

李鸿章故居内的淮军与近代国防展览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广东花县塾师洪秀全自称“耶和华之次子、耶稣之弟”,利用一些基督教教义与《四福音》文句,以传播拜上帝教为途径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广西一隅经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长江流域,奠都江宁(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武装八旗绿营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严刑重赏来阻止文武百官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同年年底太平军攻破舒城,吕贤基自害殉国。次年一月,安徽巡抚江忠源因庐州城破自尽,李鸿章投入新任巡抚福济幕下,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官封道台。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鸿章生活颇无规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龢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怨,日后翁得势后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为“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军控制的江宁长江江面抵达上海,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两年内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万多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乃以此为基础)。李鸿章及淮军五虎将、援军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与湘军一起包围太平天国。

李鸿章率领淮军和英国籍的外聘军官查理·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协同,1863年1月,太平军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后,清军接连攻陷太仓、昆山,包围了苏州。12月,劝服太平军郜永宽叛变,杀谭绍光投降,清兵攻克苏州。1864年5月,淮军在常州与陈坤书率领的太平军激战,11日攻克常州。后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坐镇北洋

天津教案曾国藩处置失利,去职,被大量官民指责为“曾国贼”。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洋务运动

海光寺和天津机器制造局西局子全景

江南制造局的创建和曾国藩有密切关系。1863年盘踞安庆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拟设立铁厂”,特派从美国留学归来、怀有用西方科技文明改造中国愿望的容闳赴美购买“制器之器”。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遵示拨款万两,“交令速往”,并复函曾国藩说:“西人制器之器,实为精巧。醇甫此行,当可购到。海疆自强,权舆于是。”

当时李鸿章与上海道道尹丁日昌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李鸿章认为,先前设立的炸弹三局,“机器仅值万余金,不全之器甚多”,急需“买制齐全”,若托洋商回国代购,路远价重,毫无把握;不如就近在上海“访有洋人出售铁厂机器,确实查验议价定买,可以立时兴造”。1865年,李鸿章让丁日昌访求数月,购得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铁厂,合并原由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炮局,于9月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容闳所购机器,‘亦于是时运到,归并一局。所有局务,责成丁日昌督察筹划,先造枪炮兼造制器之器。1867年该局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建造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等,开始制造兵轮。后来,该局于1868年至1870年间,陆续设立翻译馆、汽锤厂、枪厂,并在龙华镇建厂制造洋枪细药及铜帽炮引,使之逐渐成为一个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的综合性新式军用企业。

1865年,李鸿章升署两江总督后,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在雨花台设厂,改称金陵机器局。此后,逐渐扩充规模,改良设备,到1860年代末,已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大炮、炮车、炮弹、枪子和各种军用品。

李鸿章故居内的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

1865年5月,清廷在飞谕李鸿章派兵北援的同时,命其派员赴天津在崇厚主持下开局铸造炮弹,以资应用。清廷此举,“隐寓防患固本之意”,企图建立由满洲贵族直接控制的军火工厂,打破汉族官僚对新式军工企业的垄断,借以扭转外重内轻的局面。李鸿章看穿了清廷的真实用心,采取了敷衍态度。

6月,他在复奏后第三天,致函率兵北援的潘鼎新说:“天津设局制造,奏中姑宕一笔。俟弟到直,如再有旨催,容与雨生商办。”“崇厚等如太外行,或多批斥,即作罢论。”8月他函询潘鼎新:“天津设局制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议?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从缓。李鸿章:《等议天津机器局片》,《李文忠公全书》,“奏中姑宕一笔”、“便可从缓”、“即作罢论”云云表明,只要再无廷旨,就想一推了之。其实,崇厚并非“外行”,所以李鸿章不得不筹商定议。

9月20日他上疏表示:“前奉议饬以天津拱卫京畿,宜就厂中机器仿造一分,以备运津,俾京营员弁就近学习,以固根本。现拟督饬匠目随时仿制,一面由外购求添补,但器物繁重,非穷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须宽以时日,庶免潦草塞责。”他既答应为天津仿制和购求机器,又要求“宽以时日”,为缓办预留地步。崇厚秉承奕?等意旨,专函详询李鸿章“何时可以购齐”。李鸿章复信说须到“明年(按指同治五年)夏秋之间,得有眉目,可以筹运”。

1866年10月正式奏准在天津设局,专制外洋各种军火机器,由崇厚筹划办理。

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由漕运改为海路。并且,李鸿章为了“自强”、“求富”,企图通过兴办民用企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供应、“调兵运饷”的交通运输困难和“练兵练器”的经费问题。

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上疏,借口制造船舰糜费多而成船少,请旨饬令闽、沪两局暂行停止制造。李鸿章复奏指出,宋晋的主张代表了顽固守旧势力的迂腐之见,“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扭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此停止轮船之议所由起也。”[8]国家诸费皆可节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否则“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他深知国家经费困难,要继续制造轮船,就“必须妥筹善后经久之方”。为此,提出两条具体办法:一是裁撤沿海沿江各省的旧式艇船而代之以兵轮,把修造艇船的费用拨归制造兵轮;二是闽、沪两局兼造商船,供华商领雇,华商为了同垄断中国航运业的洋商竞争,应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他还从“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出发,进而提出用西法开采煤铁以“与船器相为表里”的主张。他指出:“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英国所以雄强于西土者,惟借此二端耳。”闽、沪各厂日需外国煤铁极多,一旦中外关系紧张,外国对华采取禁运措施,各铁厂就势必“废工坐困”,所有轮船也必将因无煤而寸步难行。中国煤铁矿藏丰富,外商垂涎三尺,处心积虑地攫取中国内地煤铁开采权。他认为中国“诚能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计,殊有关系。”他还警告说:若不“因时为变通”,而“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让洋人专利于中土,后患将何所底止耶!”[8]经过李鸿章等的力争,清廷不仅否定了宋晋的停造轮船的主张,而且批准洋务派兴办轮船招商局和用西法采煤炼铁。

李鸿章与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1879年于天津。

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鸿章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和载客;有战事时输送军火。(“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为李鸿章采用招商集资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办、后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其余洋务企业,如电报局、唐胥铁路、开平矿务局等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参与。

甲午战争

在开战之前,由于北洋水师的发展停滞数年,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晚清用1600万两白银购德国军舰,李鸿章的亲信驻德公使李凤苞按例收回扣5%,即80万两银。事后有人指责李凤苞将此款私扣,李凤苞回辩说,这80万两都是给李鸿章及其家人用作国外旅资,自己没有私吞。

战争中,李鸿章重用了陆军统帅叶志超和水师提督丁汝昌。在陆地上,平壤一战,当时驻守的清军三十五营共一万七千人,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人数相当。左宝贵料知叶志超贪生怕死,故以下犯上,派人监督叶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溃败,而叶志超逃跑当时清军的伤亡小于日军。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识弓马”,不懂海军建设和海战,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11]。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传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丰岛海战中济远舰一枚150mm火炮击中海面被海水反弹后穿过吉野舷窗,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当时原有军械普遍陈旧,购置新军械又苦于经费不足。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被指责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为此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在黄海海战前半个月李鸿章上书光绪帝要求“保舰”的秘折上陈述中日军事实力时,写道:“查北洋海军可用者,‘仅定远、镇远两艘’……”,之后他致电驻英公使龚照瑗“急速抢购四千吨以上的大型巡洋舰”与“抢购智利铁甲舰两艘”,显示出了焦虑。9月23日李上折请求将1888年以建海军名义筹集来,实际一直由中央控制作修园基金的“海军巨款”260万两拨下,得到其中150万两。在黄海海战中战败后,他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注 5]。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购买20门速射炮,但是没有资金,李鸿章只能从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聊购次等快炮十二尊,在甲午海战时还未安装到位。这时北洋舰队每年得款仅130万两,亏空70万两仅能勉强运营[14]。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李鸿章的政敌、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稣以慈禧太后大寿为由,克扣了海军衙门的军费去修缮颐和园。学者萧一山认为,“海军衙门所用于颐和园工程之款,大约为白银三千万两。系时人所周知者,必非捕风捉影之谈也。”[15]然而慈禧内侄称,修园的费用只是十年间花五百万两。

战争末期李也曾命令丁试着突围逃跑而丁此时连拼力挣脱漏网的意志都已失去,回电拒绝[17]。李鸿章曾对甲午之败作出这样的自我辩解:“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用人不当导致了战败。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

战败后在各方指责之下,原本红极一时,堪称疆臣首领的李鸿章,亦从此不再有以前的风光。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日,破格赏予李鸿章汉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满族宗室贝子或以上贵族独有,曾国藩亦只获授双眼花翎)。甲午兵败后,李鸿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夺。不久,由于日本拒绝张荫桓和邵友濂为谈判代表,李氏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讲和,在赴马关前向朝廷要求,而再获三眼花翎。

遇刺

李鸿章,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期间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清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清日议和,一心希望战争继续,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破坏和谈。

马关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贼罪名。据梁启超记载李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而稍愈后日本送来和约纲要,李“除第一朝鲜自主外,馀皆驳议”。最后一稿和约,日本方面毫不让步,于是只好被迫签约,而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故意把自己的名字以花押体连在一起,变得难以辨认,使其看起来像一个“肃”字;但事后由于条约过于苛刻以及损害了俄德法的在华利益,于是李鸿章设法交结三国,联手干预,逼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最终,中国以三千万两银赎回辽东半岛。

出使外国

1896年,李鸿章出访加拿大。

1896年,李鸿章与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左)、乔治·寇松(右)。

传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后来1896年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环游诸国,出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他在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抨击了排华法案。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然因甲午战败签约,在舆论指责下,李鸿章调离直督要缺,改督两广。

1896年4月30日,李鸿章抵达圣彼得堡,受到俄国隆重接待。5月3日与谢尔盖·维特会面。4日与尼古拉二世会面。此行官方目的为参加帝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甲午战败,李鸿章力主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6月3日,李鸿章与沙俄签署《中俄密约》,权衡之下于中国利权做出相当程度的牺牲。

时任沙俄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为此报请沙皇批准成立三百万卢布所谓“特别基金”,以抵补和授给中东铁路授让权有关费用,该基金又被称为“李鸿章基金”。但之后由于维特的阻扰李鸿章仅得到小部分款项,维特的回忆录否认在圣彼得堡谈判时行贿,但未说明之后是否行贿。直到1901年(中俄密约签订五年后)维特仍然在打电报给驻北京全权公使指示协定缔结后可再打五十万卢布给李鸿章。时任沙俄陆军大臣的库罗巴特金也在日记中说维特收买了李鸿章。马文忠则认为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说明李、张为了实践对俄国人的“承诺”而劝说了哪些人,将旅大租借协议的签订完全归结于李、张的极力促成恐怕与事实有相当的距离。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自俄国前往德国出访,居住于柏林的凯撒大旅馆。于14日与德皇威廉二世会面。15日李鸿章应德皇的邀请,参加德国国宴,随后参观了德国军队。

这时德国医生建议,李鸿章去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拍照检查遇刺的伤口(此于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参加中日谈判时,被日本的刺客小山丰太郎暗枪击中左脸所留)。李鸿章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见了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嵌在他左眼下的骨头上,因此大感兴趣(手术因为风险高而没有进行),并为这项技术取名为“照骨术”。李鸿章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照X光的中国“名人”。6月27日,李鸿章到德国汉堡拜访了已退休的俾斯麦。

访问德国后,李鸿章又前往荷兰、比利时及法国巴黎,同年8月抵达伦敦,与维多利亚女王会面。8月29日,抵达美国纽约。30日,李鸿章在纽约凭吊格兰特墓,并委托时任驻美公使杨儒在墓旁种一棵树。31日,与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会面。随后,李鸿章一行离开纽约前往费城。最后,李鸿章横渡太平洋返回中国,经过日本时未登岸停留。

戊戌变法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充武英殿总裁。二十四年(1898年),命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疏称迁民筑堤,成工匪易,惟择要加修两岸堤埝,疏通海口尾闾,为救急治标之策。下其奏,核议施行。当年十月,出督两广。

庚子拳乱、八国联军之役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戊戌政变之后完全失和,试图废黜光绪,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收继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义子,称大阿哥,史称己亥立储,但遭到同情光绪的各国公使联合反对,太后对西方列强愤恨加重,信任义和团。

义和团是个民间宗教团体,宗旨是扶清灭洋,四处挑衅、杀害洋人、传教士、基督徒,爆发庚子拳乱,最后慈禧太后向世界各国宣战。[来源请求]八国联军进图北京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互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预防光绪、慈禧两宫万一殉难之后,如果中国政局不稳定,策划实施共和制,并将由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维持大局。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抵达西安的消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未成局。在西安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北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

离世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李鸿章被清政府任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同各国谈判。这是李鸿章刚抵达英国驻华使馆的情景,迎接他的是英国远征军司令阿尔弗雷德·盖斯利。1900年。

经历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协商,李鸿章心力交瘁,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与世长辞,享寿七十八岁,安葬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追赠太傅,谥号文忠。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沙俄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廷利益的条款之上签字。

李鸿章去世之前,曾写下绝命诗:

“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0

李公现在来看是生不逢时,那时的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就像一艘到处漏水的船,李鸿章只能哪里漏水补哪里,就算是补洞也要有原材料,甲午海战连炮弹都没有了,试问这场海战清政府能赢吗?谁也不可能力挽狂澜了,不是他能左右的了,最后没有急流勇退!李鸿章太恋权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