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鸿章并非一个心狠手辣到极点的主,比起他的恩师曾国藩来说,李鸿章对待太平军的方式就显得比较温和了。
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末期,李鸿章不顾天下人的舆论,出尔反尔,刚刚进入苏州城就对开关献城的太平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虽说与太平军积怨太深,但杀降总归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损阴德,城内的太平军究竟做了什么,让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这“屠杀俘虏”的罪名?
李鸿章杀降的背景
时间还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虽然鼎盛时期能够与清朝分庭抗礼,划江而治,然而在不断的内讧中,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与清廷一决雌雄的机会。从天京事变之后,没有了杨秀清的领导,天国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宫不问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陈玉成还在苦苦支撑外,太平军可以说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国之音已在天国的上空奏响。
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立即把攻击的目标选在了苏南重镇苏州,苏州对于天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丢失了苏州,则整个苏南都要拱手让人,天京城随时都能够受到清军在江南江北的两面夹击。
我们都知道,苏州有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面对城外黑压压的清军,从军征战的十几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绝望,因为此时的苏州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周围的昆山、太仓都已经是李鸿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渐渐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弃苏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干将慕王谭绍光,结果谭绍光坚决反对,他认为如果放弃了苏州,无异于使得天京门户大来,一旦弃守,再想夺回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他的坚持下,李秀成决定让他试一试,而自己则带着队伍另辟根据地。
虽说李秀成把苏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谭绍光,但如果没有李秀成坐镇,苏州几乎与群龙无首没什么区别。谭绍光血气方刚,心直口快,平时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国末日的恐惧,使得苏州城内无心恋战,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素来与谭绍光不和的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怀有二心,只不过迫于李秀成的权势而不敢轻举妄动,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派出密使通过原来的“战友”程学启搭上了李鸿章这条线,中间还联络过清朝“雇佣军”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鸿章很痛苦的答应了八王的投降条件,表示事后一定奏报朝廷对他们封官加爵。
其实,当时郜永宽变节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谭绍光还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每天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却没有发现此时苏州的堡垒已经从内部攻破。在召开战前动员会议的时候,汪安钧从背后突然袭击,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谭绍光的心脏,他们把谭绍光的头颅砍下后,随即打开城门,李鸿章的淮军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开进了苏州城。
这八个反王的下场如何?
李鸿章进入忠王府后,不禁感慨,太平天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建造如此奢华的王府,如果不灭亡那真是天理难容。跟在李鸿章屁股后面的八个反王连连称是,一顿马屁给李鸿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鸿章一边安慰郜永宽等人放宽心,敕封的诏书马上就会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军则立马换防投降的太平军,并且在当天晚上,李鸿章设宴招待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庆功”晚会。
在酒席上,李鸿章高度评价了八王的“弃暗投明”,一开始晚会的气氛十分融洽,待到酒过三巡,李鸿章话锋一转,开始痛斥他们背主求荣的恶行,此时郜永宽等人突然酒醒,赶紧跪在地上磕头,李鸿章则不屑的说道:“如果你们现在大骂我李鸿章背信弃义,也许我会考虑放了你们,看到你们如此卑躬屈膝,就一个也不能饶,左右何在,推出门外立即斩首!”
就这样,这八个反王在谭绍光死的当天就被李鸿章杀死,同时在城内早已准备好的淮军对太平军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一时间苏州城血流成河,仅被杀的降卒就有两万人,死于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李鸿章为何孤注一掷坚决杀降?李鸿章杀降的消息传到北京,一时之间让京内对他不满的言官找到了口实,他们不断给慈禧上书,要求严惩李鸿章的行为,而慈禧并没有作出任何批示,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为当时人的李鸿章虽然知道这是慈禧在保护他,但他觉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陈述自己这样做的目的,他在给慈禧的密折中大致这样解释道:
一、当时苏州城内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后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个反王仗着投降的功劳便狮子大开口,朝廷现在举步维艰,臣担心满足不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会降而复叛。
三、太平军身在曹营心在汉,已经投降大清,却不同意剃发,祖宗家法不可废,不能开这个先河。
其实,李鸿章在进城之前就已经打定了杀降的主意,不论八个反王求饶与否,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其实在我看来,李鸿章还有一个难言之隐。
太平天国的队伍中充斥着许多投机分子,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而造反,而是觉得能在乱世中能大捞一笔,因此这些人毫无气节与忠义一说,为了利益他们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
前不久,在攻打太仓的时候,太平军也曾经提出过投降,等到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前去受降的时候,太平军突然反叛,李鹤章差点死在了乱军之中,这让李鸿章心里极为记恨。而且从起义到现在,太平军诈降的场面不胜枚举,实在让李鸿章太过于头大。
另外,李鸿章想着力打造的淮军,他希望手下的人对自己忠诚,像这种背主求荣的人,李鸿章实在不敢信任,也许哪天自己失势了,他们也会像对待谭绍光一样的对付自己,虽说对朝廷有利,但对自己而言,无疑是在自己的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苏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况下,李鸿章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150多年,苏州的杀降案一直让后人诟病李鸿章,并非为八个反王鸣冤,实在是为苏州城的百姓遭到灭顶之灾而感到痛惜,无论如何,李鸿章在苏州终将会留下一个“死神”的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