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众所周知,李鸿章并非一个心狠手辣到极点的主,比起他的恩师曾国藩来说,李鸿章对待太平军的方式就显得比较温和了。

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末期,李鸿章不顾天下人的舆论,出尔反尔,刚刚进入苏州城就对开关献城的太平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虽说与太平军积怨太深,但杀降总归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损阴德,城内的太平军究竟做了什么,让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这“屠杀俘虏”的罪名?

李鸿章杀降的背景

时间还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虽然鼎盛时期能够与清朝分庭抗礼,划江而治,然而在不断的内讧中,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与清廷一决雌雄的机会。从天京事变之后,没有了杨秀清的领导,天国就再也没有打起过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宫不问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陈玉成还在苦苦支撑外,太平军可以说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国之音已在天国的上空奏响。

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立即把攻击的目标选在了苏南重镇苏州,苏州对于天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丢失了苏州,则整个苏南都要拱手让人,天京城随时都能够受到清军在江南江北的两面夹击。

我们都知道,苏州有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面对城外黑压压的清军,从军征战的十几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绝望,因为此时的苏州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周围的昆山、太仓都已经是李鸿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渐渐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弃苏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干将慕王谭绍光,结果谭绍光坚决反对,他认为如果放弃了苏州,无异于使得天京门户大来,一旦弃守,再想夺回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他的坚持下,李秀成决定让他试一试,而自己则带着队伍另辟根据地。

虽说李秀成把苏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谭绍光,但如果没有李秀成坐镇,苏州几乎与群龙无首没什么区别。谭绍光血气方刚,心直口快,平时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国末日的恐惧,使得苏州城内无心恋战,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素来与谭绍光不和的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怀有二心,只不过迫于李秀成的权势而不敢轻举妄动,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派出密使通过原来的“战友”程学启搭上了李鸿章这条线,中间还联络过清朝“雇佣军”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鸿章很痛苦的答应了八王的投降条件,表示事后一定奏报朝廷对他们封官加爵。

其实,当时郜永宽变节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谭绍光还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每天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却没有发现此时苏州的堡垒已经从内部攻破。在召开战前动员会议的时候,汪安钧从背后突然袭击,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谭绍光的心脏,他们把谭绍光的头颅砍下后,随即打开城门,李鸿章的淮军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开进了苏州城。

这八个反王的下场如何?

李鸿章进入忠王府后,不禁感慨,太平天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建造如此奢华的王府,如果不灭亡那真是天理难容。跟在李鸿章屁股后面的八个反王连连称是,一顿马屁给李鸿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鸿章一边安慰郜永宽等人放宽心,敕封的诏书马上就会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军则立马换防投降的太平军,并且在当天晚上,李鸿章设宴招待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庆功”晚会。

在酒席上,李鸿章高度评价了八王的“弃暗投明”,一开始晚会的气氛十分融洽,待到酒过三巡,李鸿章话锋一转,开始痛斥他们背主求荣的恶行,此时郜永宽等人突然酒醒,赶紧跪在地上磕头,李鸿章则不屑的说道:“如果你们现在大骂我李鸿章背信弃义,也许我会考虑放了你们,看到你们如此卑躬屈膝,就一个也不能饶,左右何在,推出门外立即斩首!”

就这样,这八个反王在谭绍光死的当天就被李鸿章杀死,同时在城内早已准备好的淮军对太平军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一时间苏州城血流成河,仅被杀的降卒就有两万人,死于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李鸿章为何孤注一掷坚决杀降?李鸿章杀降的消息传到北京,一时之间让京内对他不满的言官找到了口实,他们不断给慈禧上书,要求严惩李鸿章的行为,而慈禧并没有作出任何批示,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为当时人的李鸿章虽然知道这是慈禧在保护他,但他觉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陈述自己这样做的目的,他在给慈禧的密折中大致这样解释道:

一、当时苏州城内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后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个反王仗着投降的功劳便狮子大开口,朝廷现在举步维艰,臣担心满足不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会降而复叛。

三、太平军身在曹营心在汉,已经投降大清,却不同意剃发,祖宗家法不可废,不能开这个先河。

其实,李鸿章在进城之前就已经打定了杀降的主意,不论八个反王求饶与否,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其实在我看来,李鸿章还有一个难言之隐。

太平天国的队伍中充斥着许多投机分子,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而造反,而是觉得能在乱世中能大捞一笔,因此这些人毫无气节与忠义一说,为了利益他们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

前不久,在攻打太仓的时候,太平军也曾经提出过投降,等到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前去受降的时候,太平军突然反叛,李鹤章差点死在了乱军之中,这让李鸿章心里极为记恨。而且从起义到现在,太平军诈降的场面不胜枚举,实在让李鸿章太过于头大。

另外,李鸿章想着力打造的淮军,他希望手下的人对自己忠诚,像这种背主求荣的人,李鸿章实在不敢信任,也许哪天自己失势了,他们也会像对待谭绍光一样的对付自己,虽说对朝廷有利,但对自己而言,无疑是在自己的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苏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况下,李鸿章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150多年,苏州的杀降案一直让后人诟病李鸿章,并非为八个反王鸣冤,实在是为苏州城的百姓遭到灭顶之灾而感到痛惜,无论如何,李鸿章在苏州终将会留下一个“死神”的恶号。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李鸿章答应不杀俘虏只是权宜之计,根本没有禀报慈禧。只是偏得敌人投降而已。他在慈禧面前,对于这件事根本没有辩驳的余地,而慈禧是要将太平天国斩尽杀绝的。

3

谢邀请。在繁华、车流如梭、人流不息的苏州观前街,不远处的富仁坊坐落着一座慕园。这里便是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的王府旧址。150年前,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杀戮。



1863.2月开始,李鸿章的淮军伙同外国雇佣军“常胜军”,以上海为基地,联合对太平军据守的苏州外围发动猛攻。苏州城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首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营,城中还有富丽堂皇的忠王府。中外联军接连攻占了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处战略据点,逼近苏州。11月,苏州城与外界的联系基本中断,城中粮草、给养匮乏。但是太平军顽强地抵抗五六万中外反动联军,给他们以重大杀伤。特别是击毙了常胜军中的很多英国军官,其中包括常胜军头子戈登的副官。几轮攻防下来,双方损失惨重。在此情况下,戈登建议李鸿章利用太平军目前的困境,加紧诱降策反太平军的活动。



除了慕王之外,苏州城内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天王”以及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范启发“四天将”,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个。他们参加太平军的动机本来就很复杂,立场不够坚定。如今,苏州城四面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些投机分子开始动摇,只有“宁可拼掉最后一滴血,也绝不投降”的慕王谭绍光主张坚决抵抗。

李鸿章利用淮军将领,原太平军的叛徒郑国魁伺机对太平军实施策反。11.28日,康王汪安均潜入淮军大营,接洽谈判事宜。经过一番穿针引线后,纳王郜永宽与淮军将领程学启(原太平军降将)、常胜军头子戈登达成招安条件。降将纳王郜永宽答应刺杀慕王谭绍光并取其首级,献出苏州城。程学启答应保证八降将性命,赏郜本人二品武职(总兵),其余几人赏副将以上官职。戈登作为见证人,双方折箭为誓。11.30日,由于天京危急,在天王洪秀全一再严令催促下,忠王李秀成趁夜带领一万多人及部分辎重匆匆离开苏州回救天京。苏州城的防务交由慕王谭绍光主持。





12月2日,纳王郜永宽私自潜出齐门与程学启、戈登会面,这些幕后活动引起了慕王的警觉。12月4日上午大约11左右,慕王召集四王、四将在慕王府聚餐。午餐后九人举行祈祷,然后在大殿议事。谭绍光坐在首席位置,四王、四将分坐两旁。在议事过程中,慕王嘉奖两广籍老弟兄的忠勇,对其他军队的离心离德的行动提出责备,于是激烈的争吵发生了。早有预谋的汪安均突然跳起来,脱下长袍,猛地抽出身上携带的一柄短剑,没有防备的慕王被刺中脖颈动脉倒下,血流迸射四溅,八位叛将一拥而上,杀了慕王谭绍光,割下他的首级。第二天郜永宽等八人提着慕王谭绍光的首级来到淮军大营,并大开齐门投降。程学启率大队人马入城,屠杀了慕王部下一千多人。




尽管程学启的淮军已经入城,但淮军总共才有2万多人,而投降的太平军拥有十万之众。同时,郜永宽坚持要求保留二十营兵力以及控制苏州城的阊、胥、盘、齐四个城门,实际上就是控制大半个苏州城,只剩东门留给李鸿章;并且保证总兵、副将实职。

李鸿章担心八位叛将保留实力“叛而不降”,为防以后生变,遂起杀意。次日,李鸿章召集八位叛将,假意代表朝廷对其嘉奖,后借故抽身离开。程学启便传唤八位武士,每人手捧一套清军官服,请八位降将更衣。八位武弁趁机拔出腰刀,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结果了八位降将的性命。八位叛将竟落得如此下场!



12月6日,日过晌午,炮声过后,定慧寺巷罗汉院内,五万多太平军将士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集体屠杀。正是由于这次惨不忍睹的杀降事件,使得在后来攻克天京等地的一系列战斗中,湘军、淮军、常胜军遇到的抵抗异常顽强、惨烈。太平军很少再有人投降,他们大都义无反顾地战斗到最后一人。为了太平天国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郜永宽这伙叛徒残害慕王谭绍光,卖身投靠李鸿章,终致自取其辱,自寻死路,罪不可恕,死有余辜。大量杀戮俘虏从人道上来讲都是泯灭人性的行为。李鸿章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不但以卑鄙的手段诱杀太平军八位降将,而且枉杀五万余无辜的生灵,充分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农民革命的极端仇视以及其人性的残忍和丑陋。更是其一生“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生动写照。

中国的近代史,就在这内忧外患中,在同胞相互的杀戮中,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又一页。

4

小玥来回答:

我个人觉得是政府军内部勾心斗角的结果。李鸿章拿下苏州,肯定用了很多非战斗手段,包括诱降,包括各种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保证;这些保证一旦被自己的政敌利用,朝廷一旦审判这些降将,也够李鸿章喝一壶的。

所以才先斩后奏。 没有了人证,这仗怎么赢的全靠自己的一张嘴,避免自己的奏折和降将们的口供不一,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况且这些降将八成都是个死,与其拉到北京游街然后凌迟,还不如死在李鸿章手里。

5

李鸿章食言杀俘虏有什么奇怪的,李鸿章就是一个有名的大流氓,臭流氓什么时候说话算过数?李鸿章就是靠惨害太平天国起义军发财的。李鸿章就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李鸿章一生就没有办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李鸿章就是清朝反动政府养的一条走狗。

6

李鸿章和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大臣,在大清王朝算是中流砥柱了,如果晚清没有这两位绝对比现在我们知道的还要惨,这两个人也是很有争议的,李鸿章代表着大清朝签下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本期讲的是李鸿章答应了太平军投降不杀,可是到最后却为何食言?对于细节相信问点击进入这个问题的人都知道所以在这里我就不说细节了,就分析一下李鸿章坑杀太平天国投降士兵的原因,和李鸿章的性格。

一、世人对李鸿章看法

李鸿章此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贬褒参半的,几乎大清王朝后期的“割地丧权条约”都是李鸿章签的字。李鸿章之与19世纪的中国就像是德国的俾斯麦,如果大清朝后期没有李鸿章,会不会有哪些“丧权条约”的签订呢?

有人就说,如果没李鸿章清朝就不会签订那些条约,所以李鸿章是民族的罪人,可是有没有想过,没有李鸿章还有“张鸿章”“刘鸿章”国家羸弱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是一个人的错,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拼,国家要强。

李鸿章一生最少有六次目睹大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开战,清朝内部也不是很稳定,他无数次镇压内乱,李鸿章在清朝的地位在西方列强眼里比英国的格莱斯顿还要高。后期的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慈禧太后专权而无知,在列强眼里李鸿章是清朝唯一一个能和他们坐下来好好谈的人,这突显出了李鸿章的理智,而他在处理“太平军苏州投降士兵”时究竟有没有“理智”的思考?

二、“太平”不“太平”

太平军起义,虽说在晚清时期掀起狂潮,可是依旧没有摆脱“农民阶级”起义的局限性,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成功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在了享乐。这些投降的太平军本是“忠王”李秀成的部下,而在太平军起义清王朝必定要镇压。

“天王”或许也预见这“太平天国”终将不太平,将李秀成调到“天京”,于是苏州的“太平守军”也就没了主心骨,这些所谓的太平军将领,要的只是荣华富贵。当年一个大头兵投降,如今坐到了总兵,我们为何不行?于是守军们就商量着投降清庭混个一官半职,岂不快哉?找到当年投降的同袍商议要投降,为了保险起见,还请来了洋人戈登来见证,不过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三、李鸿章杀降之因

李鸿章的一生签署无数条约,而洋人也乐于和李鸿章打交道,就是因为李鸿章“理智”,可理智的他为何要杀降?

因为投降的“太平军”和自己的“淮军”实力相差太大,自己带领两万人攻打苏州,而防守苏州的“太平军”有数万之多,李鸿章和项羽杀降的心理一样,怕这些投降的士兵突然暴起自己不就是得不偿失?

李鸿章有心理阴影,自己的哥哥前一阵子刚刚被太平军“诈降”丢了一只胳膊,李鸿章被这支万人军投降,心里再怎么说也是不安心,还不如杀降保险。

有人可能认为这很残忍,但这就是战争。洪秀全占领南京时也曾屠杀南京驻守清军三万之多这也是“太平军”对帝国主义盲目的报复。

不过不管怎么说“屠杀”都是不人性的,但对于战争又怎谈“人性”,李鸿章的做法在他的角度看是他“尽忠职守”的表现,可这“尽忠职守”却听起来这么讽刺。

7

谢谢邀请!

有关清末军事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所谓“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食言杀俘虏”一事,应该说的是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这件事的本末经过,以及李鸿章为何要这么进行处理,其实当时李鸿章都向清政府进行过汇报。下面简单叙述一下:

苏州杀降事件

苏州杀降事件发生于1863年岁末。1863年12月,淮军程学启、郑国魁部,湘军水师黄翼升、李朝斌部,以及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围逼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盘踞的江苏省城苏州。苏州城内的太平天国纳王郜云官等见大势已去,有投降之意,与程学启秘密在苏州附近的阳澄湖会见谈判,最终达成了献城的密约。

1863年12月4日,当时忠王李秀成已经从苏州出逃,苏州城内的军务由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慕王谭绍洸统领。当天正值清军围城吃紧,慕王召集各王、将上苏州城头会议,结果在郜云官的布置下,天将汪有为拔出腰刀,将慕王谭绍洸杀死,郜云官等部在苏州城内屠杀慕王所部数千人,遂献城投降。而后清军入城,又和降军一起杀戮城中剩余的慕王所部千余人,将苏州城予以控制。

不过出尔反尔的是,随后不久,李鸿章在大营召见苏州投降的太平军8名首领,即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以及天将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当这8名降将到达后,立即被李鸿章下令诛杀,史称苏州杀降。


李鸿章杀降的考虑

苏州杀降发生后,在清政府一方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动静,但是常胜军统领戈登对此怒不可遏,认为这种出尔反尔的举动太不道德,甚至到了要和李鸿章决裂的地步,受此影响,当时一些西方舆论也多持批评态度,现代一些著作,也把此事当成是李鸿章的污点来夸大。

但是较少被人注意的是,李鸿章在事后其实做过详细的说明。

太平天国纳王郜云官等投降时,苏州城内的太平军部众总数约为20万人上下,大大超过了围城的清政府军队。而且在投降之后,城中的太平军并没有出城投降、听取改编,而是在纳王等的布置下,控制了苏州城的阊门、胥门、盘门、齐门等要隘,“隐然树敌”。同时郜云官等提出要求,不允许裁减其所部,要求清政府批准给其20余营的部队编制,以便安顿部队,同时诸降将必须继续掌握自己的原部队,清政府还必须授予实缺官衔。

综合这些情况,李鸿章认为郜云官等名为投降,实则是继续盘踞苏州,借以要挟。而且李鸿章更担忧的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部队当时距离苏州并不远,倘若苏州城内这20余万太平军出尔反尔,情况将不堪设想。最终李鸿章才想出了斩杀伪王,遣散部众,化解隐患的办法。

太平天国的4名王和4名天将被杀后,李鸿章对城中的20余万原太平军进行挑拣,选取2000余精锐编入淮军,余众则缴械、资遣。

对李鸿章的这一处置方法,清王朝后来做过肯定性的谕示,认为“所办并无不合”。

8

昨天,纵横和大家探讨了一下宋哲元在陕西杀降的事,以近代史上的杀降事件来说,无疑还是李鸿章在苏州杀降更令人瞩目。

其实,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将领都有一定的擅杀大权,杀降并不算什么大事,为何李鸿章的这次杀降却充满疑点呢?

那就是因为,李鸿章在之前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几乎就没有杀降的先例,对待太平军降将也都是收为己用,可以说,苏州将士投降李鸿章,看中的就是李鸿章对太平军降将的政策。

然而,李鸿章在答应苏州太平军投降后,却意外将投降的将领和士兵全部剿杀。

回顾一下案件,当时苏州有八个将领,还有一个慕王,慕王不同意投降,但是八将想要投降,在英国人戈登作保的情况下,李鸿章同意他们投降,但是前提是必须杀掉慕王,于是这帮降将就杀了慕王,开城投降。

当时八降将以为自己帮了李鸿章的大忙,李鸿章作为新晋的江苏巡抚不费吹灰之力打下苏州,一定会加官进爵,因此对李鸿章狮子大开口,要求苏州半城给其驻守,还要给他们加官进爵,享尽荣华富贵,李鸿章当时不过是江苏巡抚,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八降将此举也让李鸿章生疑,担心八降将是诈降,权宜之计,一待时机成熟就再次反叛,李鸿章的手下程学启(太平军降将)当时就劝李鸿章要痛下杀手,一旦后来造反,对李鸿章的处境十分不好“今贼众尚廿余万,多吾军数倍,徒以战败畏死乞降,其心未服也,今释首恶不杀,使各将数万人,靡军饷大万百余,与吾军分城而处,变在肘腋,吾属无遗类矣!”

另一方面,前不久李鸿章的弟弟在平叛中就差点死于太平军的诈降,为此,李鸿章最后下定决心“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郭睡, 致有尾大不掉之虞。”

在八降将到淮军拜见李鸿章的时候,双方还在一起把酒言欢,等喝到一半的时候,李鸿章退出,八降将被预先埋伏的刀斧手给剁了,随后就展开对苏州城降兵的屠杀。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为财,太平天国都有圣库制度,里面存放着大量太平天国的共产,李鸿章进驻苏州后,八降将未将苏州圣库的财宝奉献出来,使得李鸿章大开杀戒,此种说法还有待论证。

实际上,李鸿章杀降很可能是为了获得上层更多的关注,只有杀更多的造反者,朝廷才能给予更多的重视。

一向以儒家大师而闻名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更是大开杀戒,当时人称曾剃头,攻入天京后,更是把洪秀全的骨灰都用大炮轰上天。

曾国藩得知李鸿章杀降后,当即拍手称快, “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都深知自己是汉人,想要获得清廷的认可,必须卖力气干活,太平天国并不单单是农民起义,他还是一场反清起义,带有强烈的民族性,这才让清朝统治者极为痛恨。

李鸿章苏州杀降原因很复杂,综合还说还是各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下完成的,究竟哪一方面占据主导,还是要问李鸿章了。

9

李鸿章苏州杀降的具体经过。

李鸿章杀降最有名的便是太平天国末期的苏州杀降事件。1863年11月中旬,李鸿章带着淮军和常胜军,开始进攻苏州。当时苏州在慕王谭绍光的带领下,多次打退清军的进攻。不过由于当时苏州太平军内部存在矛盾,因而清军抓住机会,招降了四王和四天将,成功的拿下了苏州城。不过这八人并没有加官进爵,而是被李鸿章杀害。据说苏州太平天国余部整整有三万人被杀,以至于清军需要专门雇船夫运送尸体,在当时可以说震动天下。

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降?

1.苏州八王提出的过分要求,李鸿章没有办法满足,只能先下手为强。当时李鸿章、程学启等人为了让受降能够顺利达成,对于八王的条件,都是在拿下苏州城之后再谈。

等到事成之后,八王就希望清军能够兑现诺言了。八王希望他们管辖半个苏州城,并且能够统率两万人。这种条件,清廷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清军并不信任他们。

按照清廷的规矩,八王是不可能得到优厚的待遇的,因为清廷往往需要对降将进行考验。比如程学启也同样是降将,在多次战斗中苦战立功才真正被重用。对于八王来说,他们需要归顺以后替清军奋勇作战,才有可能被授予重要官职。

可是八王却不这么想,由于八王手底下有大量士兵,加上他们投降立下大功,所以他们是有底气和李鸿章谈判的。可是对于李鸿章而言,看到傲慢的太平军降将,哪怕真的满足这些降将的条件,日后必定后患无穷,这才使得他们动了杀机。

2.为清军泄愤。清军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地方,就特别喜欢挟私报复,完全不像朝廷的做法。比如1861年,曾国荃攻下安庆后,太平军以免死为条件投降。可是清军入城以后,依然屠杀了这些士兵,甚至还在城中肆意屠杀平民百姓。

所以曾国藩才有了曾剃头的恶名。对于苏州杀降,曾国藩认为这是最快人意的事情,而李鸿章则认为程学启杀得还不够多。

不过当时的朝廷下有谕旨,洋人盯得紧,所以他们杀戮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外人知道,以免遭到外国干涉。

3.关键时候程学启的意见。根据李鸿章当时的书信,可以看到程学启力主杀太平天国降将。前面提到过程学启也是降将,他害怕太平天国的人投降以后和他争功,动摇他的地位,所以他积极怂恿李鸿章进行屠杀。程学启临终之时,对马格里承认,的确是他下令杀死诸王的,不过主谋却是李鸿章。

10

李鸿章根据太平军降将程学启、洋枪队首领戈登为线,先劝降徐佩瑗,后由其说反了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等四王与手下4将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于1863年12月4日,合力杀死主帅幕王谭绍光后献苏州城。

本来得到高官厚禄的太平天国叛将们,得来的却是被剿杀。12月5日,清军杀死降兵降将。死亡人数说法不一,从2万到5万不等。

(1)李鸿章对此解释

投降的太平军有20多万人,郜永宽等人坚决要求要保留二十个营的武装,同时,要把叛降人员都给付实职(当时,叛将和湘军、淮军中许多将领都是虚职。太平军被剿平后,满街都是游击衔,掉下个砖头都能砸死位总兵衔。虚衔虽有少量俸禄但没有实权和全俸)。

李鸿章认为:这些要求显然不可能被接受,因此,这些人势必要再次谋反。为防事变,只好杀了他们。

(2)李鸿章借此事借机废掉“洋枪队”

“苏州杀降事件”引发戈登地不满,作为保人(保住四王四将等人性命的前提下,给予郜永宽二品武职,其手下各有封赏地承诺)的他曾提枪找李鸿章决斗。

李鸿章连忙找“英国朋友”如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朗、税务司赫德来“压制”戈登,最终解除戈登兵权,解散了“常胜军”。

(3)苏州杀降本质上还是军费

太平天国时期,整个中国都陷入战争中,北方有捻军、南方有太平军、西北西南则是众多民变,再加上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这些就需要大量的军费大量。一方面,军费要求远远高于财政收入;一方面,清廷的腐败、奢侈消费(例如鸦片)都不能停。因此,文武官员的官俸、军费就被大量挤占了。

李鸿章手下淮军是地方军中军饷相对充足的,左宗棠就说:李鸿章的军饷一个月都不欠,而我的军饷却欠了一年多。

同时,李鸿章不善军纪,他的六弟李昭庆在西塘(浙江嘉善)打仗的时候,就放火抢劫百姓。但李鸿章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知县汤成烈。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清廷给“淮军”发的军饷是比较好的,但也不是足额。李鸿章还需要抢掠,在此情况下,20万太平军部众加入,就是遣散费都是大数字。李鸿章焉能不心疼。

关于李鸿章的解读,参见我回答的“李鸿章到底是不是汉奸卖国贼?你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