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的提问太大了,我没有时间研究,请历史学家谈吧。或者百度一下,应有尽有。不过功高震主,摸了君主的“逆鳞”,执政者必削弱其势,那是必须的措施与哲学。

最佳贡献者
2

受邀作答,不胜荣幸!

“关陇集团”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的概念,是于北魏末至唐朝兴盛于关陇地区的军事贵族集团。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北魏初期,其兴盛于西魏、北周,隋及唐初仍把控政局,于高宗年间被武后大为削弱,此后关陇集团趁于消亡,但影响力仍持续至唐中后期。

一、关陇集团的前身:北魏六镇

关陇集团是由多股力量整合而成的,包括关陇旧士族、代北贵族以及部分河东士族,但主体是北魏六镇军人,在六镇中又以武川镇为主。

六镇的具体设立时间不详,其最早出现在史料中在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期间(452年至465年)。当时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六镇起到了护卫京城免受北面柔然等游牧民族侵袭的作用。

因此,六镇在北魏前期具有极高地位。但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汉化改革转变了六镇的地位,使之从昔日的边防重镇,成为被朝廷遗忘的角落。

孝文帝将都城南迁至洛阳,六镇一夜之间沦为偏远之地,此地军民待遇每况愈下。迁到洛阳的朝廷在此后迅速腐化,不顾六镇军民生计艰难。加上中原汉文化与六镇胡汉混合文化的冲突,六镇的不满日益加深。

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驾崩,其幼子元诩即位,胡太后掌权。由于胡太后乱政,北魏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关陇地区、河东地区均有起义,六镇军民也揭竿而起。

公元523年,怀荒镇军民首先起义,沃野镇军人破六韩拔陵随之响应,成为起义军核心人物。在北魏与柔然的夹攻下,六镇起义数次被平定,但由于对降军降将安置不当,六镇人又反复起义,最终仍被扑灭。

二、关陇集团的形成与兴起

原本六镇军民或许不会有翻身之机,但北魏洛阳朝廷发生了变故。逐渐长大的孝明帝元诩希望亲政,引起了与其母胡太后的尖锐矛盾。

说回六镇起义。虽然起义并未成功,却使北方边境的军事集团迅速壮大,契胡部落酋长尔朱荣就是其中代表。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尔朱荣取得朝廷支持,招兵买马,又收纳降将,成为北魏后期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

孝明帝元诩感受到其母胡太后的威胁,遂以密信召尔朱荣入京。结果胡太后先行一步,杀死元诩,另立幼帝元钊。

尔朱荣以为皇帝报仇作借口,攻占洛阳,杀死胡太后和元钊,拥立孝庄帝元子攸。为了完全控制北魏朝廷,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将洛阳的宗室与汉人士族几乎屠戮殆尽。

由此,尔朱荣与北魏皇室的矛盾不可调和。不久,尔朱荣被孝庄帝刺杀,尔朱家族反扑洛阳,弑孝庄帝,另立新君。

再说回六镇军民。起义失败后,其中很多人转投尔朱荣麾下,为代表的是武川镇的贺拔岳与怀朔镇的高欢。公元531年,高欢攻占洛阳,两年后消灭尔朱氏,控制北魏朝廷。

530年,贺拔岳平定关陇起义,并联合武川镇军人以稳固局势,关陇集团形成。534年,贺拔岳死于与高洋串通的侯莫陈悦。武川军人推宇文泰为首领。

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满高欢控制,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东魏,是北齐的前身。年末,由于孝武帝不甘受制于人,宇文泰杀之,另立文帝元宝炬,建立西魏,是北周的前身。

在宇文泰掌权时期,属于外来势力的武川镇豪将群体,成功团结了关陇当地士族,并打退东魏高欢的数次进攻,在关陇站稳了脚跟,关陇集团走向兴盛。

公元556年,宇文泰逝世,其子宇文觉在侄子宇文护的支持下篡夺西魏,北周建立。

三、武则天对关陇集团的打击

其实,在武则天掌政之前,关陇集团早已开始解体。下面先讲从隋文帝至唐初历代前人为武则天所做的铺垫。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其父杨忠也是武川镇出身。此事使关陇集团内部出现裂痕。虽然杨坚很快平定宇文氏势力的抵抗,但杨坚仍开始寻求摆脱关陇贵族束缚的方法,因此他草创了科举制,用意即是通过扶持寒门削弱旧贵。

隋炀帝继其父进一步行动,其迁都洛阳即出于此意。相较于关陇贵族,他与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更为亲切,这也使得关陇旧贵在隋末大多背弃朝廷。

继而称帝的唐高祖李渊,也是武川镇后人,其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起兵于太原,并不是关陇地区,故而唐朝初建时已不完全依靠关陇旧贵。

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关陇集团元老势力过大使他不满,武则天出色的政治禀赋于是入其法眼。唐高宗决定借助“废王立武”打击关陇贵族,武则天自然也乐于帮皇帝铲除元老。

武则天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 拉拢寒族与庶族

在武则天的建议下,高宗提拔了一批新晋官员,如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这些人都对高宗和武后感恩戴德,成为武后对付关陇集团的重要力量。另外,武则天还完善了科举制度,文武采用糊名法,又开设了武举。关陇集团最初是文武结合的,武则天的措施从文武两途都结束了关陇贵族对上升通道的垄断。

  • 擒贼先擒王,扳倒长孙无忌

高宗时期,关陇贵族以长孙无忌为代表。武则天为登上皇后之位,起初打算拉拢之,不成则欲除之。

许敬宗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意图谋反。唐高宗顺势将长孙无忌流放黔州,不久后逼其自尽。

长孙无忌之死对关陇集团是不小的震动。此后,关陇贵族不敢妄动,基本没有反击能力。

  • 迁都洛阳,逐步转移政治中心

这是隋炀帝杨广使过的招数。其实隋炀帝迁都也起到了效果,只是他滥用民力导致农民起义,才让关陇贵族找到反扑之机。唐高宗和武则天就不同了,唐朝政治平稳,人民安居乐业,关陇集团也不似当初强盛,因此收到与隋炀帝截然不同之结果。

而且,武则天此时只是营建东都,主要的政治中心起初仍在长安。如此既减少了阻力,又能通过新增官署以培植自己的势力。

经过武则天的打压,关陇集团已基本瓦解,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唐朝官员仍以世家大族为主,关陇集团的后代也依旧是高门。科举制带来的寒人政治,要到晚唐牛李党争时才成气候,最后是唐末黄巢起义给了世家大族致命一击。

3

需要注意一点是:最早的关陇集团和武则天时期的关陇集团不可同日而语。最早的关陇集团出现于南北朝的西魏时期,由鲜卑权臣宇文泰带头的武川勋贵,在进入到关中地区后,和当地望族联姻、结党而逐步形成的,其持续时间一直到隋朝建立之后,由隋文帝杨坚慢慢芳废除掉了。

而武则天时期的关陇集团,虽然和宇文泰时期的一样都是出身于关中地区,但此集团主要是在李渊入主长安后,依旧通过联姻等手段拉拢当地贵族,从而获取他们的支持,并最终建立大唐帝国,这班人的身价也就水涨船高,成为了新一批的关陇集团。

武则天时期的关陇集团势力十分强大,比起隋文帝时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李渊靠关陇集团称帝外,就连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也是关陇贵族,像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除了魏征、李勣、秦琼等少数寒门出身之外,其余的不是关陇望族就是前代宗室:文臣之首长孙无忌、武将之首尉迟恭,位高权重且立有大功者,如杜如晦、房玄龄、李靖、李孝恭、段玄志等人,无一例外都是出身名门望族的,而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是同为二十四功臣之一高士廉的外甥女。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地位最高的皇后王氏,出身于太原王氏,不但是西魏朝重臣王思政之后,其家族还和从李渊时期起就开始联姻,属于关陇集团中最顶级的一端,而最受宠的萧贵妃,虽然不是李渊时期的关陇集团一员,但那也是出身于兰陵萧氏,为南朝齐、梁两朝后裔。

至于武则天,不过就是出身于把商贾之家的一个小孩,后面虽然史书给她镀了金,说武则天母亲是出身于隋朝杨氏宗亲,可也改变不了其寒门出身的位置,所以可以说在李治时期,关陇集团的势力不止于朝廷、地方,更已经深入了后宫之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后面王皇后敢帮助李治让地位尴尬的武则天入宫,一起对付萧贵妃,而朝廷上居然没有任何声音反对,其原因就在于此,只是王皇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后话了。



事实上,在乱世中新兴起来的帝王与名门望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利益关系,帝王们需要贵族来帮助自己建立基业,而名门望族则通过皇帝达到自己把持朝廷,控制帝国喉舌的目的,可这都是权宜之计,宇文泰是这样、隋文帝是这样、李渊、李世民也是这样,当帝国规模初成后,那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与盘根错节的贵族们之间必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赢了就是隋文帝、输了就是司马晋,而武则天很幸运,她正好处在一个“帝王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形成”的关键节点之中:

  1. 李治时期朝廷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长孙无忌,他即是李治的舅舅,还是开国元勋之一、文臣之首托孤大臣,和李世民年龄差不多又志趣相投,可谓是情同手足,二十多岁就做了宰相,其权力最高时一度达到了统领三省的程度,相当于秦汉时期那个一人之下的丞相,到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已经长达二十年了;
  2. 其实,就连李治的继位,最大功劳者也还是长孙无忌,当年太宗李世民在废除了太子李承乾之后,比较中意的是“英武类己”的吴王李恪,这位身兼隋唐两朝血脉的皇子,被誉为是历史上身份最高贵的皇子,可他却不属于长孙无忌一派,而晋王李治则由于是长孙皇后所生,其身份天生就是长孙无忌所中意的,最后李世民弃吴立晋,其背后主要的推手就是长孙无忌,所以在李治一继位,对舅舅长孙无忌也是敬重有加的;
  3. 作为继承了贞观遗产的李治,他本人几乎可以不用做任何事,只需要像汉初一样“萧规曹随”就可以了,可是李治也和汉惠帝刘盈一样,性格虽然仁弱,但也是不甘大权旁落、无所作为的主儿,尤其是舅舅长孙无忌的掣肘,让李治空怀满腹治国之道却无治国的机会,渐渐的,李治也开始对长孙无忌有意见了。

李治之所以看中父亲的妃子武则天,其实并不是因为李治这人有什么特殊癖好,只是一方面武则天长得确实很漂亮,让年轻力壮的李治一眼就订了终生,而另一方面,李治也希望用武则天那种寒门出身,正在往贵族路上奔赶的身份,来取代早已是贵族的王皇后和萧贵妃。李治很明白:皇帝虽然自称寡人,但孤家寡人是永远成不了事,要想成事就必须以势力对付势力,以集团对付集团,而武则天的入宫,就是为了对付后宫势力。

武则天在势力不够强大的时候,依旧只能依附于王皇后和长孙无忌,这让他们都放松了警惕

大概是长孙无忌这个人过于自负,他看轻了李治,同样也看不起武则天,认为一个性格软弱的庸主,加上一个地位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女子,对自己的全盘大局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也就是因为这样,长孙无忌利令智昏,居然开始向属于自己一方的贵族集团下手:

  1. 永徽三年,也就是武则天一年,安稳过日子的唐帝国发生了一场惊天大案:房遗爱谋反案。此案的起因是李世民最疼爱的高阳公主,向李治告状自己老公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侵犯了自己,于是李治派了长孙无忌去审理,结果一审再审,口子越撕越大,牵扯越来越多:宗室高阳公主、李元景、巴陵公主,功臣后裔兼驸马的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就连本来置身事外的吴王李恪,都被长孙无忌网罗了进来,不是被杀就是被迫自尽,紧接着还实行瓜蔓抄,李恪之弟蜀王李愔、江夏王李道宗、驸马执失思力、宰相宇文节等被流放;
  2. 房遗爱谋反案是唐开国以来最大的冤假错案,长孙无忌亲手制造了这一起冤案,其目的就是要铲除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吴王李恪,以及将整个朝廷变为自己的一言堂。这些事当然李治和武则天是知道的,可他们依旧纵容长孙无忌肆意妄为,等到他在铲除了所有政敌后,长孙无忌也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到后面在武则天扳倒长孙无忌的时候,曾经与其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关陇集团,无一人为其出声,这也正应了李恪的那句话:“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3. 就在谋反案即将收官的当年,李治开始实行废王立武的行动,一开始进行得很不顺利,因为此时整个朝廷已经只能听到长孙无忌一个人的声音,李治必须从这里寻找突破口:先是开会议论,没结果后再私底下找长孙无忌谈,甚至不惜以贿赂舅舅来通过这项议案,可长孙无忌始终不肯。当然最后李治还是从寒门出身的李义府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强行把武则天立为皇后,还顺便把长孙无忌的党羽褚遂良、裴行俭等人罢官免职了。

和王皇后一样,长孙无忌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虽然通过制作冤假错案,把朝廷大权归拢于自己手中,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党派虽然权高,但是人数太少,他自己又不好直接出面反对李治,只能靠着褚遂良等人大声呼喊,不让李治行废立之事。

可是长孙无忌的专政已经造成了朝廷权力出现中空,于是一大批被贵族压制得愤怒的寒门士子正式崛起,他们虽然位轻,但胜在人多,其呼喊声始终高于长孙无忌派系,到最后,就连出身贵族,又是开国功臣的李勣(也就是徐懋功),也公然出声支持李治,废王立武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任凭长孙无忌给脸色,李治却始终不为所动,他早已不复当年之威风了。

李治和武则天能够在三朝老臣、权势滔天的长孙无忌手里得到便宜,与其说他们得到了寒门士子的支持,但不如说是长孙无忌自己作死,这也是权力使人盲目的危害,长孙无忌是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贵族的对立面,把朝廷变成了长孙朝廷,失去了同样渴望掌权的贵族对他支持,而没有了大部分贵族的支持力量,长孙无忌的根基也已经开始动摇。所以,在李世民时代,那个就连雄主李世民都无法违拗其建议的长孙无忌,在李治朝却接连吃瘪,甚至于最后自己被废被杀,都如弹指一挥间的,轻轻松松就被解决了。

解决了长孙无忌之后,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这给了野心勃勃的武则天弄权的空隙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深懂权谋术数长孙无忌就开始远离朝廷,以埋头著书打发时间,其朝廷大权开始由寒门、贵族、武家共同执政,其中寒门代表为李义府、许敬宗,而贵族代表则是上官仪、郝处俊以及后面的裴炎等人,武家代表则是武惟良、武怀运等人,总的来说贵族势力还是大于寒门和武家势力,所以武则天只能通过李治无法理政的机会,开始逐步清洗贵族势力。

长孙无忌倒台后,皇帝权力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可是李治身体却越来越差,很多政事只能靠着武则天帮忙处理,而武则天一方面拉拢和长孙派系不合的贵族,一方面大力起用寒门、武家,重用李、许和双武,仿造长孙无忌的手法,大造冤狱对付不服从自己的贵族势力:

  1. 成为皇后后,武则天通过李义府等人对贵族的怨气,加上已经独揽大权的李治支持,开始逐步把长孙无忌派系排挤出朝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都被免职赶出京城;
  2. 二圣临朝时期,这时候李治得了风眩症,看东西模糊不清,需要修养,于是把大权暂时交给武则天办理,结果因李治、武则天而跻身朝堂的李义府,比起长孙无忌来更加肆意妄为,其嚣张到甚至连李治都不放在眼里;
  3. 李治深感大权再次旁落的危机,于是令宰相上官仪上书,要求废立武则天,可是此事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上官仪也因为被李治当枪使,最后被诬陷谋反,连带太子李忠也被牵扯进来,都被处死了;
  4. 李治心灰意冷,他既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自己去处理政事,又无法阻止妻子的胡作非为,于是只能开始另辟蹊径,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们。可是李治没想到的是,武则天连亲生儿子都下得了手,原太子李弘死得离奇,二太子李贤更是被诬陷谋反,被废为庶人,这些可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啊。李治明白,只要是挡在武则天前面的人,就算是有骨血之亲的子嗣也无法幸免,于是到最后,李治索性提出禅让给武则天算了。

事实上,在长孙无忌被杀、李治无法理事之后,帝国权力出现空窗期,寒门、武家刚兴起不久,而贵族也因为长孙无忌的死去而无法造成如西魏、隋唐交替时期那样的影响,所以靠着这空窗期,武则天就成为了帝国实际上的皇帝,不止寒门士子和武家势力支持她,就连贵族势力也开始偏向于武则天,薛元超、裴炎、高智周都成为了武则天的一枚棋子,而不听话的贵族,如郝处俊、李义琰等人,则一个不留地被武则天清洗掉了。

至此,朝廷上又成为了武则天的一言堂,而比起长孙无忌以外戚专权的情况,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专权,则更加显得名正言顺,毕竟这在历朝历代都有先例,也是符合古训规矩的。所以只要武则天最后归政于李唐子孙,也不会引起什么反扑,只不过武则天的野心在数年乾纲独断的情况下日益增强,到后来以周代唐,自立为武周皇帝,这才引起了贵族后裔徐敬业(李勣之孙)的起兵勤王,以及一直支持武则天的宰相裴炎、名将程务挺的反对。

总结:武则天之所以能以一女子身份而铲除根深蒂固的关陇贵族集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处在了一个很好的时代以及贵族自己的内讧

如果让武则天生活在西魏或是唐朝初期这些必须倚重贵族势力才能生存的时期,那她就算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撼动贵族集团分毫。所幸的是,她刚好生在了帝国安稳,需要处理帝权和臣权矛盾的时代,靠着李治的支持,武则天才得以解决掉贵族势力。

当然,在武则天的夺权之路上,贵族首领长孙无忌的愚蠢也给了她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由于长孙无忌的倒行逆施,谋害了很得贵族支持的吴王李恪,同时又掀大狱,将不服从自己的贵族和唐朝宗室全部清洗掉,这给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寒门子弟一个晋身的机会,更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帝党、寒门、贵族三方的力讨伐之下,长孙无忌也只能被迫黯然离职,而长孙无忌一走,原先不可一世的关陇贵族势力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才是武则天能夺权成功,并最终代唐称帝的重要原因。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4

关陇集团是现代才提出来的,也就是组成西魏、北周、隋和唐的统治集团。

西魏执政者和北周开创者宇文泰,隋王朝开创者杨坚,唐王朝开创者李渊,都属于这个团伙。

关陇

指关中和陇右地区,即现在陕西渭南、西安、铜川、咸阳、宝鸡地区和甘肃以东的天水、平凉等地。

这些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即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杂居地区,农牧业发达,民风剽悍尚武,是关陇贵族的肇兴之地 。

关陇集团的土壤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家大族一直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

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大量的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冲进了中原,对于世家大族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一部的进入了南方,留在北方的,和新来鲜卑等新兴军事贵族发生了冲突。

在战乱的时候,这些新兴的军事贵族对于社会是有一定的统治力量,但是在安定的时候和就需要士家大族来统治。

就造成了前秦和北魏等比较统一政权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种矛盾被掩盖在汉胡之间的矛盾之下。

其实说白了,这种矛盾不是一种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一种权利之间的争夺。就比较考验统治者的平衡能力了,平衡不好的如短命的前秦刘赵等,平衡太急的如北魏的汉化反而激发了六镇之乱。

关陇集团的来源,六镇

六镇的历史

六镇最初只是指北魏长城上自西向东的六个军镇:

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北)

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北)

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

怀荒(今河北张北)

随着北魏的领土向东西扩张,更多的边镇被包含在了六镇里头,比如位于怀荒以东的御夷(今河北赤城西北),所以后来也有七镇的说法。

一般来说,北魏末年的“六镇”,是泛指包括以上七个镇在内的所有北方边境城镇。

北魏的都城平城当时面临着游牧大漠的柔然以及后来的契丹、奚等的威胁,如此一来,六镇成了保卫政权的第一线。

北魏统一北方后,柔然便极少南下抢财掠畜,转而向西域等地区发展,便反映了这一防御战略的成功之处。

所以六镇的地位,那是相当重要,不仅可以防止北扰,而且当南朝北伐时,若北边的防御力量不足,六镇与北魏长城的作用就突出了,有了六镇之间的有效调度、彼此呼应。

守备六镇的将领和军士,自然得百里挑一,忠诚度得高,战斗力得高,地位当然也得高。

于是,要担任六镇的镇将,就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必须是鲜卑人,后来不重要后也有汉人 匈奴人氏人羌人加入

二、必须是职业军人

三、必须是贵族。

所以最初守卫六镇的兵士,则都由高门子弟中推荐选拔,属于一流的战士,而且六镇军人立功的嘉奖强过其他地方的军人,同时升迁也享受特权(所谓“复除”),拥有相应的优待措施。

年轻的鲜卑小伙们想去那里建功立业的人绝不在少数。

然而时间变化什么都在变化,最先变化的柔然势微了衰败了,南方成了第一线,政治经济也南移了

迁都了

孝文帝两个族群之间的斗争,就主动强迫汉化并把首都迁到了洛阳。

六镇本身的战略意义,在于防卫毗邻大漠的平城。平城一日为都,则六镇一日不得放松防务,随着北魏的统治重心转移到了黄河以南的洛阳,危险渐远,戍边将士们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

尽管六镇将士也是鲜卑贵族出身,却得不到远在洛阳朝廷的鲜卑贵族们的关照和重视,并且因为他们远在北方没有被汉化到,而成粗俗落后野蛮的象征。

对手衰了

一直在北方想吞北魏不行就进行抢了就跑的把戏的柔然,自从第五任可汗吴提以后,实力不断下降。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柔然第八任可汗豆仑在位时,隶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的首领阿伏至罗兄弟率部起义,在柔然的西部建立了高车国。

柔然失去了对西域的统治。

高车国悦般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北魏通好,不断进攻柔然,柔然被蚕食骚扰的体无完肤。

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柔然遭到高车与北魏的两面夹击,吃了大败仗,可汗豆仑被杀,部众推豆仑的叔叔那盖为可汗,那盖死后,其子伏图继位。

伏图为了缓解形势,避免腹背受敌,几次派遣使者。

但宣武帝正忙打南朝,正在此时,北魏已经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富裕之地,对这个在北方放牧为生,穷不拉叽的,奄奄一息的北方邻居毫无兴趣。

这样北方边镇处于无敌可战的状态,那些热血的鲜卑小伙荒废在了鸟不拉屎的边疆,还呆了整整三十年。

到北魏后期六镇光荣的成为作奸犯科、坐事违法的官员和百姓,劳动改造思想灵魂反思之地!

六镇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特权没有了,升迁到内地也是只有几个人有这种待遇,到了后来甚至吃穿不愁的基本待遇也失去了保障。

镇将们得不到任何改制的好处,在社会和精神上反而被汉化的洛阳贵族们认为是鄙夷的粗俗军人。

失去了权势希望的将领们,只好转而聚敛钱财,让精壮的士兵到境外去掳掠财物,老弱病残则砍伐山林、耕种田地,并选择那些有点文化技能的士兵负责经营,由此获得的利益统统收归己有。

普通士兵们的收入更是惨不忍睹,养活自己都快成问题了,兵将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六镇反了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夏天

北方的柔然又发生了一番内乱,立了新可汗阿那瓌,这时柔然各部闹饥荒,阿那瓌乘着六镇边防空虚,闯到平城附近疯狂洗劫,掳走数千人口,数十万牛马。六镇地区损失惨重,遍地是饥民。

怀荒的饥民要求放粮赈灾,然后再去打击柔然但是将官不干。于是饥民们冲进于景家里杀了于景全家,分了仓粮并宣布起兵对抗朝廷。

怀荒镇军民的杀将事件立即引发了多米诺效应,西面沃野镇的边民在一姓破六韩拔陵的匈奴人的率领下,杀了沃野的镇将,占领沃野,一路东进,举起了一面更大的起义旗帜。

六镇兵将积累已久的矛盾终于火山爆发,叛乱活动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愈演愈烈。

平衡又完了

朱尔荣平了六镇之变后,杀了胡太后发了河阴之变。

尔朱荣认为,洛阳人士骄侈成俗,不动刀斧,难以控制。

于是尔朱荣请孝庄帝在淘渚的行宫外朝见百官。

百官一到,被尔朱荣的铁骑呼啦啦围了个水泄不通。尔朱荣斥责他们贪恋享乐,不思报国,乃是天下丧乱、皇帝驾崩的罪魁祸首。慷慨陈词了一番,越说越激动 一声令下,数千名官员上至王公、下至普通大臣,不论鲜卑还汉士绅全被军刀砍翻在地。

连孝庄帝的两个兄弟被拖走,一刀了结!

刹那间,黄河边哀嚎漫天,尸首遍野,惨状怖人。这就是著名的河阴惨案,也称河阴之变。

孝文帝平衡下来的鲜卑新贵和汉族士族之间的关系和新生的权贵阶级洛阳门阀,又被朱尔荣给打乱了并灭了。

但这样为关陇的上升打扫了障碍!

随着朱尔荣的毁灭,北魏形成了高洋主导东魏和宇文泰主导的西魏。但是不管是东魏还是西魏,还都是以六镇军人为主导的集团,在北方大地上横冲直撞。

高洋的起家的主力军队,是当时被朱尔荣所俘虏的六镇军队,而高洋家本身也是六镇下层的汉族士兵。

到后来建立的东魏:

高洋手下的新兴的六镇权贵和中原汉人士族的关系一直就不和睦,高洋努力的想平衡,这种关系一直都没平衡下来,虽然高氏一直努力把自己一半鲜卑化一半汉人化,但一直到北齐灭亡也没什么用,灭亡也是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宇文泰的西魏却做得不错,在六镇的基础上诞生了关陇门阀

武川宇文泰

宇文泰是北方塞外的宇文鲜卑部后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所灭,遗民内迁到昌黎

后燕又被北魏打败后,宇文氏的掌门人宇文陵举家投奔了北魏拓跋珪,不久后因为是鲜卑贵族光荣的迁往六镇之一的武川镇。

从宇文陵到宇文泰,宇文家族在武川镇共经历了五代。

也跟着六镇起义造反过,又被朱尔荣收编,他们家在六镇属于将官级别,日子并不难过,他之所以造反纯粹是被裹挟的。

杨坚和李渊的先祖也都是武川镇职业军人。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宇文泰奉命改镇关中,最先是与当地土豪相结合的武川集团,并控制了西魏。

后来随着地盘的增加和高洋的不断打斗中,为了统一思想缓解上层民族矛盾。

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要求将主要将领官员的籍贯改为关中,还赐给他们鲜卑姓氏,比如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

这个籍贯郡望和西魏有名的府兵制有关!

府兵制来了

府兵的“府”,便源于开府。 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军事结构,是通过广募豪强、扩整乡兵组织起来的,府兵专事训练与打仗,无须担负赋税。

这种兵民的分离,使职业军人的数量与素质大幅提升。

宇文泰将原本他一人拥有的柱国大将军之职,分归多人担当。每名柱国大将军各督两名大将军,每名大将军再各督两名开府,总共二十四军。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六柱国体系,六柱国的实权,是直接都督两名大将军,大将军的战功与资历仅次于柱国,宇文泰总揽大权,位居众人之上,六柱国的实权,是直接都督两名大将军。

如何才能够有效地维系呢?

宇文泰的措施是,改郡望,改姓氏加强凝聚力。

宇文泰下令,凡是纳入府兵系统的有功将领,以宗族为单位,统一改变籍贯郡望,统一改成现在效力的地方籍贯

北来的鲜卑人本来就对自己的洛阳籍贯没什么感情,反正又不是第一次改籍贯,再改到关中也无所谓了!

而改变籍贯的汉人多数功勋卓著,这更是成了一种荣耀。

这样将士们统一做了关中人了!

改姓氏的政策,也以消除各方人士的差异。

和孝文帝汉化改姓不同,宇文泰的改姓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文化目的。

当年孝文帝是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宇文泰因以鲜卑人为主体建军,就要反其道而行:

对于鲜卑人,恢复原来的复姓,对于汉族将领,以赐鲜卑姓的方式把单姓改成两字或三字的鲜卑复姓,

被赐姓的将军手下统领的军人,也统一跟着改姓,但这种改姓规定是军人没有波及大众。

如此一来,并肩作战的将士们不仅都是本地人,而且还是一家人,彼此都有认同感,向心力就得以加强,反正都是老乡没什么南北民族之分了!

后来北周吞并北齐也用了这样的办法处理北齐的上层矛盾。

关陇勋贵,混血家族正式形成了

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诸王之首,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的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李虎(李渊祖父秦将李信之后),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以德智而成其功名),于谨(北周三老之一,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北周猛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十二大将军分别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韦孝宽、长孙晟(唐朝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孙)、李靖(韩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具有文韬武略的经天纬地之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包括这些人通通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关陇在中国历史上驰骋了几百年。

但是任何事情的诞生时间长了都会引起弊端,若这样发展下来,堵了后进人的仕路不说,容易造成价级分化和种族主义的祸源。

比如隋唐男女结婚就是必须是门阀代对应的才行,若出身不好还皇后都当不了。

当年的则天还是武媚娘当皇后的时候就因为出生不好,差点连皇后都没当成,之所以当成皇后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多么本事,而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存在于两个集团的斗争。

初唐的时候,唐之所以成了唐,因为有关陇集团的帮助,但李世民夺权成功还还有山东士族的帮助。

初唐时就形成了关陇和山东之间的争斗,山东士族一直处于关陇之下。

不过是借了武媚娘当皇后这件事情斗了一局而已,因为武皇后不是关陇士族。

对于关陇集团,虽然唐朝李氏隋朝杨氏都是关陇集团的,但是一枝独大他们也是反感的。

科举制度就是对付关陇集团的一种手段

隋朝之所以搞科举制度,到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升华,主要原因是不拘一格的进人才,在当时死水一潭的贵族集团里面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上层的统治阶级活泛起来,压一压关陇集团的势头

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不会让任何单独的一个集团做大的,必须要找到平衡的。

而隋朝就是灭在关陇集团手中的

隋尚书杨玄感趁炀帝东征高丽之际,首先起兵黎阳,点燃了隋末战火,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矛盾迅速公开化。

当时有一个方士对炀帝说,“李氏当为天子”,劝炀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引起了隋炀帝对李姓豪门的警惕。

《资治通鉴》中说“帝以渊相表奇异,又名应图谶,忌之”。

所以唐对于关陇是的那种是既爱又恨的感觉

唐太宗以后的唐高宗李治朝中以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为代表,甚至可以左右国家连皇室宗亲也可以不顾皇帝的哀求,冤杀皇兄。

李治那不寒而栗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武媚娘成为武则天的漫长道路上,她遇到了关陇为代表的士族阶层的顽强反对。

士族所坚持的儒家正统思想对“牝鸡司晨”的反感,还由于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只是个木材商人出身,比起李治关陇出身的王皇后萧淑妃就为重视门第的关陇士族所不容。

也因为这个缘故,武则天掌握权力后,她不仅继承了唐太宗打击士族势力的政策,而且还开始大量提拔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员。

武则天采取了移都,加大科举,重修《氏族志》来削弱以关陇为主的士族

其实长孙无忌一党完全覆灭,横亘魏、周、隋、唐四代的关陇贵族集团也渐渐势微了!

但自从汉代晚期形成了士族门阀,还是在唐朝上层盘根错节。

东都洛阳

因为长安是关陇集团的发祥地,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后难免会受到掣肘,无法放开手脚。

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武后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

洛阳成武周王朝的首都并被赐予“神都”之名。

重修《氏族志》

当初唐太宗修订《氏族志》时,关陇被列在“高门”之列,而相比起对高门大族详细记录郡望、家世、发祥、渊源、声望巨细靡遗的记录,武则天三品的爹显得甚为简略。

武则天便请求唐高宗重新修改,而且李义府等大臣由于出身寒族,自然也极力赞同这一举措。

李治当然就同意,很多人就认为李治是这是因为怕老婆引起了,其实这不过是用夫妻恩爱掩盖的一个事实就是,李治对士族的警惕性

不过是以爱情的名义,行政治的事!

所以显庆初年,他命令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元道、太常卿吕才等人重修《氏族志》

而当初支持武媚娘成皇后的李勣,虽然位高权重,但由于只是山东土匪出身,因此在《氏族志》中只能敬陪末座,如今也堂而皇之列在第一等。

而寒族出身许敬宗、李义府这两位武则天的亲信心腹,则以宰相的身份进入了第二等。

曾经高高在上睥睨众生的士族,如今却被迫与昔日不屑一顾的庶族和平民平起平坐,这让士族们感到耻辱和愤怒。

这些关陇为主的士族将《姓氏录》嘲讽为“勋格”,也就是官职表,甚至以被录入此书为耻。

嗯!不高兴有毛用为了让你更不高兴,李义府干脆建议,将曾经印行天下李世民时期的《氏族志》全部勒令上交,并举火焚之,但没有通过士族的力量还是存在的。

《姓氏录》对于武则天控制政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打破了士族在精神上的占有率。

但是有一点要重申,她这个不光是针对于关陇门阀,对所有的门阀都是有用的。

因为门阀制度被打破以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被打破,给广大庶族地主和平民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只要能够做官,就能够光宗耀祖,福泽子孙,上升到上流社会。

既然官职取代了出身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准,那么选官的程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唐代初年,官员的来源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出身士族

参加科举

以及没有任何来历靠政绩的“杂色”

那么加大科举来打击士族是重要手段

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武则天拓宽了“制科”取士的范围。

武则天称帝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科举的改革力度。

天子门生诞生了

天授元年,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制度,即以九五之尊在皇宫内亲自考察通过会试的进士,对优秀者破格录用。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科举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武则天还大大扩充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唐太宗时,共录取进士二百余人,而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录取进士达到千人以上。

在比之上,武则天还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

武举诞生了

长安二年,武则天设立武举,考察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等项目,选拔有军事技能的优秀人才。

武则天的大兴科举,主要还是为了选拔人才,这种人才没有家族文化的牵扯,能专心致志的报效国家,也结门阀制度下受到各种制约的寒门庶族和平民百姓一个出头的机会。

甚至宣布老百姓可以自我推荐做官

“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对自己的才学有自信的可以将诗赋文章建议投到皇宫前的铜匦内,如果确有真才实学,立刻授予官职。

为了免除遗珠之憾,武则天还派出“存抚使”赴各地巡视,搜罗选拔人才,从科举不第的落榜生,到乡村私塾的授课先生都不放过,对于存抚使推荐的人才,武则天都亲自召见,有能力的并加以录用。

这样的渗透力广得人心民意,以士族的人脉早己无法匹敌。

为了防止冗官冗员,有言过其实、不能胜任的,武则天还创立了一种叫“试官”的制度,就是先授予这些候补官员一个临时的官职,以便考察其是否称职。

原先就有官职的,试用为凤阁舍人、给事中;

原先是平民百姓的,则试用为员、侍御史、补阙、拾遗和校书郎。

如此一来,不仅朝廷官员正式编制大大增加,还多了不少额外官职。

应对办法就加强对官吏的考核。

武则天时对官吏的考核也极为严格,她经常检察官吏的任职情况,若有不合格者,立即处以罢黜、降职、流放不等的各种刑罚

武则天时期酷吏多也是这个原因,想当官容易,当好官长当官不容易,也更要想好当官后的所有负的所有后果。

恩威并施下,武周一朝涌现出了大量名臣名将,如李昭德、魏元忠、杜行俭、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黑齿常之、郭元振等人,可比唐太宗时

靠着不拘一格用人才,并借助这些寒门庶族地主和平民百姓中涌现出的名臣,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并打击了士族对皇权的威胁并取得占人口多数的支持。

综上所述:

所谓的关陇集团只是个权力籍贯上的总体,其实泛指的是士家大族。

而士绅和皇帝一起成为统治阶级从统一政权形成起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只不过皇帝是这一种政治的平衡者和决定者,由他来决定士绅官僚的来源,但是士绅官僚也能反过决定皇权的拥有者。

说白了,是相互妥协和相互平衡的结果。

关陇集团也并非的铁板一块,只是对暂时拉在一起,地域大不过利益和理想的。

当宇文泰死后六国柱赵贵与孤独信被杀就是矛盾的最早激化。

赵贵所代表的贺拔岳旧部本来就是割据军阀,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整个统治集团中的实际利益。而独孤信代表的是北魏拓跋氏的旧王朝军阀,注重的是正宗。

所以不管你是关陇门阀还是山东七姓门阀,更是江南士族。

只是不过一个利益权力松弛的组合体而已利益权力高于一切,只看谁的手段更高明!

每一个文章都是我的原创,视力有残, 文内如果有错字,请见谅!

5

关陇集团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北魏时期,为了保障国家的北方安全,曾经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

但由于北魏孝文帝汉化等原因,引起了六镇将领的不满,从而爆发了六镇起义,进而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公元533年(永熙二年),关中地区的军事实力派贺拔岳受北魏孝武帝的命令,向高欢发动进攻。

后来,贺拔岳死亡,宇文泰称为新一代头领,进而开始整合整个关陇地区的力量,逐渐形成了一批新的军事贵族,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等到了西魏时期,在宇文泰的手中,关陇贵族集团正式出现。府兵制在宇文泰手中也得以出现,而府兵制的最顶端即是著名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由于当时的西魏采取军政合一的政治手段,因此,这些大将军、大柱国不光掌握兵权,还掌握着国家的政治,事无不总,权力巨大。

之后的西魏、北周、隋和唐四代皇帝全都出自于这个集团之中,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祖先更是都曾经担任过八柱国,隋朝的祖先则担任过大将军。

(杨坚)

但是随着唐朝的建立,关陇集团开始走向没落。

其实从隋文帝开始,他的用人标准就不再以关中本位为基础。

了唐太宗时期,更是如此。朝堂上有关陇贵族把持的位置,较之以往少了一大块。

李世民登基之后,考虑到关陇集团强大的政治能量,就对他们进行了种种限制,在著名的凌烟阁24功臣中,出生关陇贵族的功臣已寥寥无几。

到了唐高宗时期,李治借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机会,对关陇集团最后一位大佬长孙无忌赐死,终于使得皇权凌驾于关陇集团之上。

而武则天破格重用人才,开设殿试

(武则天)

武则天还重用庶族和士族,为的就是避免有超强政治集团出现。

从此之后,关陇贵族集团就彻底没落了。

6

关陇集团是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集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统治集团。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帝都是从该集团出现,可见,关陇集团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之大。西魏时期,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组建了以八柱国和十二将军为中心的关陇贵族集团。一直以来,关陇集团都一致对外,精诚团结。隋朝时期,关陇集团的势力达到顶峰,而凡事在达到顶峰之后,就一定会迎来衰弱。关陇集团也一样。

从相关资料来看,当关陇集团达到一定顶峰时,皇帝也在想法削弱这股力量,自隋文帝开始,关陇集团就受到了影响,到唐太宗时期,关陇集团就从顶峰到了衰弱。武则天时期,因为其登基时关陇集团极力反对,所以关陇集团是武则天必须要除去的一个集团。怎么除去呢?武则天想到了科举。也就是说,利用科举来打破这种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虽然效果不明显,但还是让关陇集团感受到了女皇的政治手段。

其次,武则天开始拉拢一些一直被关陇集团打压的大臣,一步步瓦解关陇集团的势力。再加上从关陇集团从隋文帝时期就一直受到被打压的影响,到了武则天时期,该集团已经掀不起大风浪, 不管是水到渠成,还是武则天的手段过硬。关陇集团在武则天时期被彻底削弱,而关陇集团的削弱,除了让武则天可以在权势上无后顾之忧外,他的削弱还彻底杜绝了因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股新的势力的机会。也就是说,关陇集团的削弱,是武则天在位时的一大功绩之一。

7

关陇集团在历史上是个能力超群的集团,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关陇集团,顾名思义就是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中的一大家族,因位高权重而形成。

关陇集团兴起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曾经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并且最初管理只仅限于鲜卑贵族。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汉人逐渐的代替了鲜卑贵族,后面唐朝也是靠着关陇集团的势力建立起来。

武则天作为我国唯一的女皇帝,登基之时便遭到了关陇集团的极力反对。为了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武则天采用科举取士的制度,破格重用一些寒门的人才,设立殿设,使得关陇集团的逐渐没落。


8

我没看过不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