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刘邦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大势,一路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建立了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符合人民的期待,深刻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规律。

刘邦崛起于微末,抓住时机扛起了“反秦”的大旗,势力膨胀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席卷了天下,进而主导了未来的大势。刘邦泗水亭长出身,妥妥的一社会边缘人,平常不负正业,喜欢结交四方豪杰,以此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在众人当中威望极高。适时,天下风云变化,刘邦乘势而起,一路高歌猛进,发展成了仅次于项羽的“反秦”势力,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也。

刘邦先入长安,约法三章,树立了与项羽截然不同的形象,为以后取得天下奠定了丰厚的社会威望。刘邦带领他的好兄弟起义后,一路势如破竹,攻陷了不少秦朝控制的区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反秦”势力。后与项羽相识并结为了兄弟,改变了之前孤立无援的局面,可攻可守,相约攻伐“暴秦”。此后,刘邦与项羽成为了“反秦”的主力军,兵分两路,订立盟约,秉持“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的激励口号,一举攻破了咸阳,随即灭亡了秦朝。在这过程当中,刘邦以敏锐的政治嗅觉,率先进入了咸阳,约法三章,安抚了秦人的恐慌,进而收揽了关中的民心。反观项羽,撕毁盟约,一进咸阳就大肆放火纵烧,焚了阿房宫,使得本人形象轰然倒塌。如此可见,两人的政治格局差了不止一点。

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而告终。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好似又重新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姓时刻遭受着战乱之苦。值此危难之际,项羽大封天下诸侯,开起了历史的倒车,为自身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视线回到刘邦,低调发展,积蓄实力,坐看天下风云变幻。最终,广纳贤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势夺取了天下大势,并通过“垓下之围”一气消灭了项羽势力,成功完成了天下的大一统。

总之,历史之所以选择刘邦,除了“天命在他、握有大势”之外,其本人的政治才能亦是不可忽视的,政治格局更是极为顶尖的。盖历史和人民,从来都是慧眼识英雄,不以出身论英雄耳!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为什么选择刘帮,这是一个研究了千年的历史命题。时至今日还是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其结果还是模凌两可的大众说法:“这一切尽是天意,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世间上并没有天意的存在。历史选择了刘帮,是因为刘帮得到了民心所向,得民心得天下。

刘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出身低微,没有文化。人称他不学无术,是一个二混混式的流氓。项羽出身出楚国的贵族后代,高大威猛,文武双全。项羽的横空出世,是以一种新的暴力推翻另一种秦的旧暴力。他的最终目的是仇恨、复仇,恢复楚国的荣耀。

刘帮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他所有的智商来自于他做游侠时的历练。他的造反是因为要逃命,他投靠项羽是为了寻找靠山而有安全感。只是项羽的军营实在是造就人才的军事院校,刘帮从进入项羽的军营那一天起,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已经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街头小混混。已经变得深谋远虑,气宇不凡,领兵千军万马胸有成竹,挥洒自如。

一个是所向无敌的战神,一个是来自当年的街头小混混,他们两位怎么说也扯不到一起,可是历史却偏偏把他们同时推向了政治舞台。一个偶然的巧合,刘帮与项羽有着同等的机会争夺“关中王”,刘帮只是巧妙用计,轻易领先于项羽成为“关中王”。此时的刘帮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凡响,他也可以成王,也可以君临天下。从此刘帮的政治野心开始萌发,他要建立类似于秦一样的大帝国。

项羽还是那个项羽,他就是要以暴力征服一切。刘帮已经不是原来的刘帮,他要利用将帅之才成就他的帝业。他选拔了战略高手张良,重用了用兵多多一善的韩信,看中了办事稳重的萧何。项羽和刘帮的政治差异已经很明显地显露出来。

刘帮进入咸阳,封锁宫殿,等待各诸侯的到来,分享战后的成果,深得民心。项羽进入咸阳大开杀戒,老百姓怨声裁道。两位政治家的相比,当然是刘帮赢得了第一次的政治胜利。

项羽的苛刻,他的大事一人担当,每天压力山大。刘帮的宽厚,他的大事有手下的贤能为他代劳,每天游刃有余。项羽如狂风暴雨,过分地暴力失军心、失民心,当然有失天下。刘帮如春风化雨,仁爱得民心,当然赢天下。项羽是一个被仇恨冲昏头脑的战神,他没有放松一丝一毫的杀、杀、杀。刘帮则不同,该打的一定要打,不该打的尽量不打。尽量给战士有更多的养精蓄税,一旦开战,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兵败如山倒,项羽拼死一搏,不苛活于人世,不受奇耻大辱。既然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如自刎乌江,留下千古气节之美名。刘帮则不同,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总有翻盘的那一天,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项羽只有唯我独尊的军阀霸气。刘帮的身上有着普通人的一切,合乎民意,天下归心,他不得天下,何人得天下。

历史选择了刘帮,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刘帮不负众望,与民休戚,轻徭赋税,让百姓清静无为,自由发展。曾经的布衣,开创出400年的大汉王朝辉煌盛世,千古一帝。

3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出身亭长,掌柜一方治安,混迹于街头,结交一帮狐朋狗友,整天吃喝玩乐!然而就这样的一个人,却把出身贵族、西楚霸王项羽踢出楚汉棋局。

揭杆起义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而起,发动了中国有史以来农民起义。随后各地纷纷效仿,秦国大地狼烟四起。

公元前209年十月,刘邦在老家沛县杀死县令,被乡人推为沛公,领导众人起义。刘邦顺从民意,设坛立旗,自称是赤帝之子,部队很快发展到了三千多人。

约法三章

公元前208年后九月(闰月),赵国被秦军围困于巨鹿,向楚怀王求救,为分散秦军兵力。楚怀王派出两支军队,一支是北路军以宋义为主将和项羽为次将帅数万楚军前往巨鹿解赵军之围。另一支西路军是以刘邦为主将往西牵制秦军兵力。同时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为关中王。

以刘邦为主帅的西路军则过关斩将,很快到达咸阳附近蓝田,秦军组织所有的兵力于蓝田与刘邦展开大战,被刘邦大败,秦庭失去最后的抵抗兵力。

汉元年,秦王子婴于轵道向刘邦献上秦国玉玺,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招来当地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和盗窃者领罪、其他苛刻的秦律一律废除,然后还军霸上。

鸿门之宴

巨鹿之战后,项羽领兵直奔关中而来,在函谷关外遭汉军抵挡,又听说刘邦已进入咸阳城,于是强攻入关,到达戏水之西。此时刘邦部下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说刘邦准备在咸阳城称王,立子婴为相。谋士范增跟项羽建议,最好除掉刘邦,以防后患,项羽打算第二天出兵攻打汉军。此时项羽叔父项伯前来劝好友张良赶紧逃离汉军军营,刘邦借机拉拢项伯,项伯给刘邦带话,赴鸿门给项羽请罪。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和项庄杀掉刘邦,而项羽没有理会。在张良和项伯的周旋下,刘邦以上厕所为由,带着樊哙连夜逃回汉营。

楚汉相争

鸿门宴后,项羽领兵进入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焚烧秦宫,大封各将军诸侯,刘邦受封汉王,领兵入汉中。

汉元年11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兵出陈仓,还定三秦,破魏灭代。此时义帝于 被项羽杀死,刘邦遂为义帝发丧,然后发布项羽无道罪状,并以此为借口举兵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

刘邦采用张良之计,分疆裂土,拉拢、英布、彭越于垓下大败项羽,项羽自刎乌江,四年的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刘邦建立西汉!

刘邦出生亭长,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众多英雄人物当中,脱颖而出,取得天下的?

一、知人善任:萧何为相,补给粮草;张良军师,运筹帷幄;起用一个无名小卒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刘邦所托,率领汉军南方征战,有战必胜。最终于垓下消灭楚军,为刘邦打下大半江山。

二、政治眼光:当刘邦进入咸阳后,对秦宫秋毫无犯,与秦民约法三章,善待秦王子婴,还军霸上。

三、笼络人心:垓下大战之前,刘邦为能打败项羽,不惜分疆裂土,拉拢英布、彭越、韩信前来助阵,最终大败项羽。

项羽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杀戮成性,烧秦宫,杀子婴,丧失民心,坐不了天下。然而刘邦虽无赖,但有政治眼光,会笼络人心,最终天下选择了刘邦。

4

毛泽东在读《史记.项羽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如此伟大的领袖竟然用“高明”二字来评价刘邦,可见刘邦是多么令人推崇。底层出身的刘邦,且有些流氓习性,为何能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

善于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

在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触及到更多人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是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刘邦就能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他最英明的做法就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职一律保留原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政策非常高明,一方面维护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热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

用人得当

刘邦出身草莽,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项最大的本事,那就是善于识人用人。刘邦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无不采取各种政策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项羽在这方面很欠缺,刘邦曾经列举了帮助自己成功的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项羽只有一杰——范增,虽然是三比一,项羽的那一杰也没得到重用,导致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项羽最后失败也是一种必然。

刘邦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比方说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由于自己出身底层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了解人民心理等。

“学史明智”,刘邦作为一个成功者,他的成功之处很值得后人学习。我觉得不光是领导阶层,即使是个人要想走得更远,在做事时也必须要照顾到别人的利益,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5

如果把这个事件当做一个创业故事来分析的话,我觉得就简单多了。首先来说,最有机会当董事长的,当属富二代胡亥了,可这个富二代就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无德无能,被董事会给除名了!

接下来机会最大的就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了,也就是今天我们要争皇位的两位主角项羽和刘邦了。要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只要从这个人的出身、志向、才能和家庭几方面去分析准没跑。首先说说总经理项羽,这个人出身贵族,志向远大:吾必取而代之!可这个志向有点极端,总有种抢人家东西的感觉。要说项羽的才智,那可是举世无双,一个破釜沉舟,就搞得身为董事长的富二代下岗自杀,然而这人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赏罚不明,这从韩信和陈平的出走可见一斑。再说说这个人的家庭,那就典型的明星家族啊,一个多才多艺的漂亮女朋友,常常令霸王分身乏力,还有个有本事的干爹却不和,不懂得家和万事兴。反观刘邦,志向明确:大丈夫当如此也!我就是要做一番董事长这样的事业。刘邦的才能不能一概而论,用下作来形容,一个从基层历练上来的副总,没有关系,没有身世,肯定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会用人。再看看刘邦的家庭,家里有个持家的老婆能顶半边天,而那个后来的太上皇也就个看大门的角色。从上一分析,不难看出刘邦创业的根基虽然没有项羽强,但公司前景好。

其次,最有机会的就属辅佐刘邦创业的汉初三杰了。首先说下萧何,此人可是把赚钱的好手,可没有开公司的志向,所以只适合做业务经理,如果此人志向远大,拉着当初搞生产的女婿出来单干,那公司还指不定谁的。既然说到这,就说说萧经理这个同为汉初三杰的女婿韩信吧,此人可了不得,从无名小卒登坛拜将,十面埋伏破霸王,那可是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韩信这人智商高,情商低啊,你想想,有哪个皇帝会留一个让他钻裤裆的人活着?所以韩信只适合做生产部经理,即使出来单干,企业愿景不明确,也就只能开个小作坊。这汉初三杰的最后一位张良,其志向不在创业,既跑不了业务,也做不了生产,所以只能干干管理。别的那些,除了陈平,没几个比这三人强的了,也就更不会成功了。而这三人却全为刘邦所用,可见公司实力,前景多么强大。

综上分析,有机会的只会败家,争机会的只有刘邦各种条件最全面,从天命角度来说,自古英雄多磨难,出身差的刘邦后来居上,就不难理解了!

6

因为这是命运的安排!

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到最后真正具备争夺大统能力的人里面,只有刘邦这一支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布衣出身,刘邦是真正的布衣天子,想想这是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呲牙][呲牙][呲牙]

7

有时候不是历史选择了某个人,而是某个人能抓住这段所谓的历史而做出什么,一种角度来说,刘邦可以做到知人善任,找到属于自己的帝王三角,内政的萧何,统帅的韩信,智谋的张良。一种角度来说,刘邦能够抓住时势,秦国外患,边境军队得秦皇令镇守边关,不得勤王,秦国内忧,国内军队不足以平乱,刘邦方能收拢自己的帝王三角,迅速发展。最后一种角度,刘邦够狠,一个不狠的帝王不足以开国,刘邦在得政之后,能迅速收拢军队,不让任何一个外姓人有拥兵自重的机会,或杀或贬,将权一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8

历史选择了刘邦,大汉王朝得以创立;刘邦创造了历史,自始两汉四百年,强汉风流天下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邦拥有很多小缺点,但历史依然选择刘邦,是因为他拥有一名合格统治者的全部素质。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刘邦是如何争得天下的。

一、最早的网红:善于造势的刘季不简单

现代社会,会包装自己并小有名气的人称之为“网红”。网红在互联网时代有很高的流量价值,利用此挣钱的不在少数。而在古代,刘邦至少是最早一批把自己进行包装的“网红”并据此变现的人才之一了。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以上这一出,我个人认为是刘邦和他媳妇自导自演的一场造势运动。秦始皇经常说,“东南方向有天子气”。然后,刘邦怀疑自己就是身聚天子气的那个人,并且经常似模似样跑到芒砀山内躲起来,生怕被人发现。

奇怪的是,他媳妇和手下人每次去山里找他,都能一找一个准。还说,“刘季在的地上,天上有云气聚集,所以我才能准确找到他”。听到这里,刘季当然心里乐开花。其他人听了这事,很多就开始追随他了(多欲附者矣)。

这么明显的双簧,要在现代社会,早被人识破了。但我们古人大多见识不多,还真信这些。所以,刘邦的自我造势意识是非常超前的,并通过这种造势拉起了自己的原始队伍(那时候,萧何、曹参、樊哙等还没入伙)

这类的造势,还包括“赤帝之子”的传说。传言刘邦是赤帝之子,一次醉酒之后,当道杀了一条大蛇,这条大蛇是白帝之子。大伙听了这个传言,都很害怕刘邦(诸从者日益畏之)。

包装好自己,不光可以吸引入伙队伍,还能在队伍中保持权威。会造势的刘邦,一点都不简单。用现代时髦话说,那是懂心理学的人才。

就这样,靠着以上各种操作,刘邦在芒砀山内拉起了一支队伍,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反秦运动中,也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 神奇的魔力:为啥人才都往刘邦那里跑?

争天下是需要人才的,光会装神弄鬼肯定无法做大。陈胜吴广就是例子,他们也利用过“大楚兴、陈胜王”来造势,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所以,真正的实力是最重要的。但实力并不是自己单打独斗的能力,而是选才、用才,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的能力。

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志得意满之时,曾经说过: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评价自己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运筹帷幄有张良、稳固后方有萧何、战无不胜有韩信。而项羽有谋士范增而不用,所以其失去了天下。

但这里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些人才都愿意道刘邦麾下为其效力?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刘邦在没有取得天下之前,是愿意与天下同利的。高起、王陵是这么说: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说,虽然陛下(刘邦)对人轻慢不礼貌,项羽对人热情仁爱。但真正到论功行赏的时候,陛下舍得封赏下属;而项羽妒贤忌能,有功不赏,十分吝啬。

与天下同利正是刘邦的神奇魔力。用这一招,几乎可以让所有的人才为刘邦效力。大伙的激励很到位,肯定会为刘邦拼死打天下。

项羽在这方面实在是做得太差,比如,韩信、陈平一开始都在项羽旗下效力,最后都转投刘邦,立不世奇功。

另外,刘邦识人的才能也是天下无双。刘邦临死前,吕后问他后事如何安排。刘邦的回答后来一一验证。《史记》中是这么说的: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后世,果然陈平与周勃一起平定“诸吕之乱”,还汉氏天下。刘邦的识人眼光可见一般,项羽在此方面是远远不及的。

识人、用人、奖罚惩赏是统治者的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素养。这方面刘邦做到无可挑剔,而项羽连及格线都不到。

三、 对手的馈赠:利用对手犯错不断升级

我们后人在读史的时候,经常会假设,如果怎么样,历史会怎么样。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如果杀了刘邦,历史会怎么样?如果项羽能够一直用范增,结果会怎么样?

纵观项羽一生,为当世战神,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作为君王,项羽犯了太多太多的错误。而他的对手,正是在项羽一次次错误之下,图存壮大,直到成功夺取天下。

项羽的第一次大错,便是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这里就不过多解说。这里要提的一个细节是,刘邦从鸿门宴回到军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杀曹无伤。这个曹无伤就是向项羽报信刘邦有不臣之心的人。

太史公在这个小细节里,通过刘邦的“立杀”与项羽的“不杀”,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二人的性格特点。刘邦,杀伐果断;项羽,犹豫寡断。高下立判。

项羽的第二次大错,即时是楚汉势均力敌的时候,与刘邦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将这个协定当真了。他不知道的是,这世间的所有约定都不能算数。只有自己手中的实力,才是最大的真理。当刘邦势力反超之后,灭楚势在必行,而项羽却天真认为刘邦不会背弃盟约。

项羽的第三次错误,就是定都彭城。太史公曾经说过, “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在秦汉之际,关中富饶、四塞之地,可攻可守,是定都的最佳位置。如果想扼控天下,没有比关中更好的地方;但如只想做个诸侯,那尽可随便定都。

项羽选择了彭城,放弃了至高皇帝位,而自称霸王。自古“小霸不过三、大霸不过五”。春秋五霸,有几个有好下场?真是可惜可叹。

在项羽不端犯错的时候,刘邦已经在暗中积攒了足够强大的力量。楚汉之间,攻守之势异也!

四、狭促的缺点:有点小毛病那又怎样?

刘邦“慢而少礼”是出了名的。陈平、王陵、高起、郦食其等都批评过刘邦的这些毛病。但刘邦有个长处,就是“你批评得对,我就马上改”。比如:

郦食其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郦食其求见刘邦时,刘邦正在让两位侍女帮他洗脚。这在古代是十分无理的行为。郦食其说了之后,刘邦马上改正。让郦食其感觉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所以,虽然刘邦有那些小毛病,但他并不固执己见。别人说的,他能听见去,也能改正。刘邦被人诟病的推儿女下车,不也最后在夏侯婴的坚持下,没有真正丢掉儿女么?

所以,刘邦的那些小缺点固然很招人烦,但他能听人言、知错能改、不固执的态度却让身边的人感觉很好。

综上,历史之所以选择刘邦。是因为刘邦就是那个最适合一统天下的人。他识人、用才、与天下同利的大智慧,是他得天下的根本。但人无完人,刘邦有很多小毛病,但他也能听从建议、知错就改,那些小毛病最终也没有影响大局。

项羽,可称为一代战神,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9

这很简单,如同美国为什么选择了特朗普一样的道理。

10

不是据说刘邦是个懒汉,而是刘邦整天跟一群朋友吃喝玩乐,不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个正经工作,也不喜欢读书,后来搞了个亭长的职位,那也是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那都妥妥的就是个懒汉。

不过问题在于刘邦虽然是个懒汉,性格却大方豪爽,对人很宽容,而且看人也很准,很会来事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人情商很高,“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结交了很多朋友,像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等人都是在刘邦只是个亭长的时候就结交的知交好友,也都在后来刘邦的军事生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刘邦实际上非常有志向,十几岁的时候就想着去投靠信陵君魏无忌,想在他的门下一展所长,但是他运气不好,去找信陵君魏无忌的时候,魏无忌已经死了。最终只能投靠在张耳门下,跟他结为好友。

后来做了亭长,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本来呢,如果就继续这么下去,可能刘邦也做不到汉高祖,开创不了汉朝,但正好陈胜吴广高举反抗二世暴政的大旗,天下大乱,给了刘邦一个崛起的机会,而刘邦也恰恰牢牢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带着一帮自己结交的好友开始了造反之旅。

刘邦的性格在此时成为了优势,打仗他不行,但用人很高明,知道知人善用,结交天下权贵的手段也很高超,可以说他具备了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所需要的一切要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