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猛给苻坚的临终遗言就是问题的答案。

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卷一百一十四》

王猛去世前,对苻坚叮嘱了两件事。

一是不要征伐东晋,理由是,东晋乃是正朔所在。

二是要铲除鲜卑和西羌,理由是,汉人并非是前秦帝国的隐患,胡人才是。


为啥说这两条遗嘱就是问题的答案呢?

因为首先,“晋乃正朔相承”这一结论,绝不是一句空话。

当年苻坚的爷爷之所以能入主关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打东晋旗号,以晋臣身份“献捷京师”,迅速获得了北方汉人的好感。

如果他当时不是身上批了一张晋朝的皮,他凭什么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让“秦雍夷夏皆附之”于他?

天下胡人多了去了,凭什么关中老百姓要臣服于氐人。

后来苻坚伐晋前,他占领的很多地盘,比如巴蜀、荆襄地区,才刚拿下几年而已。可以说,晋朝的金字招牌在这些地区的汉人心中是相当有份量的。

如果说,苻坚一意孤行的伐晋,胜了倒也罢了,花点时间做舆论工作,汉人未必不会拥戴他。但他偏偏败了,还是惨败,这一败就闹大发了。导致先前汉人对苻坚积蓄的不满情绪,来了个总爆发。

谢玄在淝水之战后北伐,仅用一年时间就从淮河打到了黄河。这就足以说明,至少黄河以南的汉人对苻坚是不感冒的。



第二,王猛说“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绝非夸大其词,并非煽动胡人内斗。

我们正常的印象,觉得好像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胡人是一个整体,当时最大的矛盾是十六国与东晋的矛盾,是五胡与汉人的矛盾。

然而其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当时的东晋,政策非常保守,对收复失地的动力不足。即便晋军偶尔北伐,通常也是打到黄河南岸,就不会再向北打了。会给北方政权留下很大的生存空间。

也就是说,晋朝和北方政权,往往可以谈。

而北方政权相互之间就没有这么客气了。昔日后赵灭前赵,前燕灭冉魏,那都是攥紧了拳头往死里打,有你没我。任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把你全家斩草除根。

这相比于东晋,残酷程度高下立见。

所以,王猛说“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绝不是夸大其词。在那个年代,胡人政权可以与汉人合作,但绝不能与其它胡人民族合作。胡人政权要想活的久一点,就一定要想办法把非我族类的胡人铲除掉。

用王猛的话说就是“宜渐除之”。

只是可惜,对于这个正确的意见,苻坚一个字都没听见去,没能领会王猛的意思。



那么,苻坚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对敌国降臣均做了宽大处理。比如前燕的慕容暐,仇池的杨纂、杨统,乞伏部的乞伏司繁,羌族姚苌等。苻坚在降服他们后,对他们都做了宽大处理。不仅不杀,反而还给他们委以高官厚禄。

注意了,当时这些人担任的职务,都是有实权的,绝非虚衔。

这里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设当初曹操统一北方期间,不杀吕布,不杀二袁,把刘备也笼络住了,并给予他们一定实权。那曹操兵败赤壁后,猜猜这些人会怎么“报答”曹操?

其二,苻坚不想不杀人,但他也知道要把人控制住,于是他就仿效昔日秦始皇,把关东人迁至关中,然后把关中的氐人派到各地镇守,造成事实上的监视和控制。

对于苻坚的这个行为,只能说,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导致的结果非常糟糕。

因为氐人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拥护苻坚的氐人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才十几万户。

苻坚把关中的氐人都派到各地镇守了,而且他还迁移了大量的鲜卑人和羌人到关中,这导致的结果必然就是天下大乱后,派到地方的氐人因为太少,无法镇压叛乱。镇守关中的氐人也因为太少,无法镇压鲜卑人和羌人在关中的叛乱。

后来,事实就是如此。淝水之战后,先前埋的雷,全部爆开。慕容垂等人在关东迅速募集军队造反,当苻坚派人去镇压后,结果关中的鲜卑人和羌人又造反了。苻坚派人镇压关中异族叛乱,结果打不赢。苻坚想两头都占便宜,但两头的便宜都没占到。最后,苻坚就是死在了关中造反的羌族人手上。



如果说苻坚当时能守住关中这个基本盘,他也不会败亡的那么迅速。

综上所述。苻坚迅速败亡的原因,在于他最不该招惹东晋的时候,跑去招惹了,而且他还是惨败。还在于时势需要他杀人立威的时候,他总是心慈手软,埋了很多雷。最后他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东晋打他,鲜卑人打他,羌人打他。他不死才叫奇迹。

其实苻坚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气魄和执政思路也与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得一拼。

只是可惜,他生不逢时。

唐太宗时代,民族融合已经基本结束。唐太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施仁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族,终于创造出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之景。

而苻坚时代,民族之间还存在鸿沟,民族矛盾必须要靠时间(中间还伴随着杀戮)才能慢慢化解。他仿效石虎之流,滥杀无辜,当然不可取。但滥施仁政,也不可取。施展仁政,需要基础。没有施仁政的条件,却总是烂施仁政,结果必然是成为历史反面教材。

最佳贡献者
2

前秦天王苻坚也是倒霉,这辈子就喜欢人才,收留了慕容垂和姚苌这两个白眼狼,结果把自己给害了。

淝水之战的时候,慕容垂的三万人马按兵不动,毫发无损,姚苌更是在后来趁火打劫把苻坚给宰了。

当时苻坚带着80万大军南下,这规模是很难管理的。因此各路将领各自管着自己的军队,可是最前面的人喊撤退了,那后面的人不明就里,自然是往后撤。

这么一来全军就显得好像是在战败后逃跑了一样,再加上人数太多,互相踩踏的事件肯定是会发生的,为此可以说,前秦大军是被自己给踩垮了。


苻坚一统北方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隐患。

其实苻坚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胸有大志,想要完成天下一统。请王猛出山以后,事业上顺风顺水,逐渐让他尝到了甜头。

陆续平定北方的同时,其实苻坚也留下了不少麻烦,这是王猛非常担心的。比如说收留前燕皇子慕容垂,在王猛看来慕容垂就是个有能力的祸害,早晚会自立。

可是苻坚却觉得慕容垂是个人才,只要好好笼络就不会出问题,况且前燕已经被灭了,慕容垂也没有其他指望了。

再比如说姚苌,这家伙真的是忘恩负义。当年他跟着哥哥姚襄出征前秦,战败后姚襄被杀,本来姚苌也要被杀的,可是苻坚却觉得姚苌是个人才,所以救下了他。

等到苻坚继位以后,姚苌作为苻坚的心腹,得到了各种提拔,也有了各种立功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苻坚,就不会有姚苌的未来。

可是阿子淝水之战中,姚苌这家伙根本就不愿意出力,战败后他自立为万年秦王,甚至将苻坚抓获杀害,名声臭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其实苻坚并没有笼络好自己的手下,就匆忙要对东晋下手。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出击外敌,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如意算盘打翻了,前秦大军土崩瓦解。

按照道理,当时80万大军的前秦,要碾压东晋是轻而易举的。毕竟当时谢安满打满算才凑了8万人马,10倍的兵力差距。

当时北府兵的首领谢玄写信给前秦的先锋主将符融,希望前秦的人马往后撤退一点,因为他们东晋的人马想要渡河决战了。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资治通鉴》

符融一想,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嘛!等到东晋的人马在河中央渡河的时候,前秦发起总攻,那东晋的人马岂不是彻底报效了?


为此符融果断答应了这件事,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军中那是有内奸的啊!东晋的大将朱序在投降苻坚以后,其实也不老实。

他一看前秦的人马后撤了,立刻鼓动自己的人大喊大叫,说前秦战败了,要撤退逃跑了。这可真是丧良心的举动啊,苻坚都懵了,还没打起来咋就败了呢?

这几十万人马互相踩踏,奋不顾身地往后撤,谁也是控制不住的。这个时候慕容垂还算有点良心,他觉得自己马上要创业了,有些对不起苻坚,所以这个时候带着自己的人马,护送苻坚撤退。

因此东晋虽然只有8万人马,其中只有5万北府兵,却能够彻底击垮前秦80万大军。不少前秦的将领是被自己人给踩死了,没有将领指挥,手底下人当然会大乱。


散装前秦,名不虚传。

前秦本来就不大,在王猛呕心沥血的操持之下,逐渐有了一统北方的局面。那么那么大的前秦是怎么来的呢?

他集合了羌族、鲜卑、匈奴包括汉族等各路人马,苻坚是个仁君,他胸怀宽广,像慕容垂、朱序这些人他都舍不得杀掉。

按照苻坚的说法,那就是要以德服人。可是这些人都想着要恢复自己的国家,哪里会真心给苻坚打工呢?

能创业的人,自然不会一心一意地给老板打工,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为此看似强大的前秦,其实是散装的,各路人马彼此不齐心,没人愿意为苻坚拼死搏杀。


谁都想着保留实力,以后自己创业,那这仗还怎么打呢?比如说慕容垂,当时他带着3万人马,在淝水之战打完了以后,他手里的人马一个都没少,苻坚真的是要骂娘了。

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苌又遣尹纬说坚,求为尧、舜禅代之事。坚责纬曰:“禅代者,圣贤之事。姚苌叛贼,奈何拟之古人!”坚既不许苌以禅代,骂而求死,苌乃缢坚于新平佛寺中,时年四十八。---《晋书》

在淝水之战战败以后,前秦果然分崩离析。慕容垂跑去创立了后燕,姚苌建立了后秦,慕容泓建立了西燕。包括前秦的各路将领们也有纷纷自立的态度,不买前秦朝廷的账了。

因此淝水之战使得北方政权再次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苻坚一统大北方的局面荡然无存,这都是他自己遗留下来的麻烦。


总结:苻坚过于仁义,这是淝水之战兵败的根源。

没有王猛的话,苻坚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出息,因为苻坚这个人非常仁义,看到英雄好汉就想要收留。他要是虎啸山林的山大王那也就算了,可他是帝国的君主,这就不行了。

那些落魄的贵族们,心里一个个都想着恢复自己的王朝,当然不会真心给苻坚卖命。可苻坚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此王猛也是很无奈。

王猛死后,苻坚就更加喜欢收容那些落魄贵族了。苻坚的散装前秦,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期,因此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这帮人真心为前秦效力。

时间是消磨斗志最好的办法,显然苻坚操之过急,他急切地希望一统天下,这就有点类似击败袁绍后的曹操,急切地想要在赤壁之战中灭了东吴一样。

只不过曹操比苻坚幸运,曹操杀伐决断非常果断,而且那个时候也没什么贵族后裔。苻坚就比较背了,五胡乱华以后,北方到处都是贵族后裔,难啊!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

3

肥水之战,因苻坚自大主动放东晋军渡河而主动后退导致的不战自乱的大溃败最终使得一统北方的前秦帝国轰然崩塌,这等结果不免令人瞠目结舌。只此一退引发的如此强烈的连锁巨变可谓是蝴蝶效应的最佳写照。那为何苻坚这小小一退会导致如此不堪的一发不可收拾呢?显然这背后有着战场与后方两个方面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场方面

  • 东晋北府军本就是一只悍军!

打得苻坚统领的前秦军队一溃千里的军队本就是东晋手中的王牌-北府军。北府军初创于东晋孝武帝初年,由东晋重臣郗鉴镇京口时所创。北府军创建伊始便以招募南逃东晋的北方百姓中身强力壮者为主。南逃的北方百姓深受异族凌辱之害,因此本就仇视北方异族政权。且北府军创建之后主要驻于京口,与南下的异族军多次交手因此不论战斗意志或战争经验,北府军勇冠东晋三军。

因此北府军之悍本就可匹敌前秦精锐!

  • 前秦军成分复杂,异族将领各怀鬼胎!

苻坚决定南征东晋之后便调集了如慕容垂统御的鲜卑慕容部军、姚苌所有的羌族将士,甚至还有假意降秦的东晋朱序军,如此成分复杂的大军如若一帆风顺倒也不是问题,但若有任何异动必定离心离德!

这一点在苻坚下令后退之后立刻显现并最终导致了秦军的溃败。此战之败直接始作俑者便是东晋降将朱序,其在军中散布的秦军已败的谣言导致了秦军不受约束的大溃败。接着是统帅鲜卑骑兵的慕容垂,如若其率精锐骑兵降临战场是可遏制溃败的,然而他却选择了作壁上观。最后是姚苌,溃败之后前秦尚有一息喘息之机,可是他的叛乱令前秦帝国的瓦解成为了必然!如此各怀鬼胎军心不齐之军怎可击败东晋北府军?

后方方面

  • 虽废胡汉分治制度,但胡汉有别依然存在!

前秦一代明君苻坚任用贤相王猛改革内政对外攻略是一统北方的根本。王猛在解决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引发的尖锐民族矛盾问题上果断废弃了前代为百姓诟病的胡汉分治制度。然而制度虽废但要彻底扭转已深入人心的汉为民胡为军的不平等观念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首当其冲便是要解决统一后的前秦帝国内部各异族军头的问题。因此在王猛去世前曾劝诫苻坚优先解决如慕容垂一般的异族豪强再考虑南征东晋的根本所在!

可惜苻坚刚愎自用不听王猛遗言贸然在内部未稳之时南征便已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祸根!

  • 东晋正朔,民心所向!

胡本非中原之主,即便苻坚废除胡汉分治制度,还汉族黎民百姓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依然难改北方汉族百姓以东晋为正朔的观念。这一点可以从前秦初创时东晋恒温北伐攻至长安近郊而得秦陇百姓夹道迎王师北归可见一斑。因此于苻坚而言,其当务之急是继续扭转帝国内部胡汉有别的旧有观念,赢得广大汉族黎民百姓的拥护。在争取到民心所向之后再行南征,那么推翻覆灭腐朽的东晋王朝便不是一件难事!

可惜苻坚过于急功近利,急于南征而失民心,最终分崩之际亦无百姓支援!此情此景甚为可惜!

总结

两个方面四个因素,注定了苻坚在淝水一退而一溃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那么他有机会改变吗?有!

王猛临终曾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王猛之言字字珠玑切中要害,如若苻坚用之断不可能有肥水一退而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4

"淝水之战"成了前秦统治者符坚的滑铁卢,符坚政权一直呈现出的崛起与扩张势力,不仅因此战的失败戛然而止,而且也引发了前秦政权的大地震。

羌人、鲜卑人等原本臣服符坚的部族,趁机摆脱氐人(符坚是氐人)的控制而独立。北方的统一被打破,重新陷入各族势力竞逐,四分五裂的局面。

符坚政权之所以会落到这般田地,并不能完全归罪前秦在淝水之战的惨败,而是由于原本符坚的统治基础就不牢固!

为什么符坚会对羌、鲜卑等,被其吞并的各族采取怀柔策略?

这是因为尽管氐人可以挟时趁势而起,但却始终无法改变因其实力有限,无法对其他各族形成压倒性优势的现实处境。

所以,符坚才会使用怀柔政策,试图逐渐消除被吞并各族的敌意,使其能够倾心归附,为己所用。

然而,在那个人心冏异的混乱时代,符坚的怀柔政策,注定只能是一厢情愿。

羌的首领姚氏、鲜卑的首领慕容氏,都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的野心家。他们之所以暂时效忠符坚,是由于力不能制,而不是出于忠诚。

因此,当符坚不听王猛的临终遗言,不顾动摇前秦根基的危险,也要出兵南下讨伐东晋之时,羌与鲜卑的贵族们不仅不反对,反而趁机怂恿符坚犯险。

其目的不外乎,若符坚能够吞并东晋,则其自有襄赞之功。

若符坚不仅不能吞并东晋,反而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则自然会使氐人政权产生危机。无论如何,羌与鲜卑都能坐收渔人之利。

于是,符坚便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组成一支貌似强大但却军心不稳的百万大军,匆忙南下伐晋。

结果,由于前秦部队的成分过于复杂,氐人并没有足以驾驭如此庞大队伍的能力。

兼之,除了少数士兵愿意打仗以外,大多数士兵是厌战的。

除了氐人以外,其他各族的人大多不愿为符坚政权卖命。因而,才会发生前秦将领汉人朱序,将符坚的虚实透露给东晋,并自愿充当晋军的内应。

所以,尽管符坚貌似实力强大气势汹汹,但却因无法凝聚人心而成为一盘散沙。

但令人奇怪的是,一向以英明睿智而著名的符坚,却对眼前的严重危机视而不见,完全陶醉于前秦之强大而不可自拔。

不仅如此,符坚还犯了轻敌的致命错误!符坚根本就没有正视过“软弱”的东晋政权。

因而,当东晋向其提出“请秦军稍微退后,让晋军渡河与其交战”的要求时,正中了符坚的下怀。

符坚欲趁晋军渡河时,对其进行“半渡而击”,将晋军全歼于淝水。

于是,符坚便下令部队后退。可谁知因为秦军人心不稳,加上朱序故意制造混乱。

导致秦军的有序退后,竟然演变成了大溃退!

结果,符坚便在淝水之战中,“奇迹”般的被东晋的八万“北府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而战败,又必然会引发危机!

因此,当符坚侥幸逃回北方后,他的前秦政权便无可挽回瓦解了。

5

公元383年,北方政权前秦攻打南方政权东晋,兵败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自此之后,原本统一的北方再度陷入内乱,前秦政权很快衰亡。东晋则维持国祚将近四十年。

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史称“淝水之战”。

当时,中国正值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有东晋政权,北有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中,又以前秦实力最强,君主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向南方扩张,于是与东晋展开十年的战争。

不过,苻坚并没有遇到好时机。

首先,苻坚面对的是刚刚结束桓温掌权的东晋,自名相谢安整顿内政,获得世族桓氏的谅解与支持后,朝政已然安稳。

其次,谢安知晓前秦对江南的野心,将现有的大将进行排兵布署,并且招募“北府军”,建好了抵抗前秦的防线。此外,谢安还有一位侄子谢玄,骁勇善战,用兵如神,于是前秦久久无法攻下东晋。

谢玄像

后来在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亲自出马,率八十万大军,对战东晋名将谢玄及其八万大军。

前秦既然有如此强大的军力,为何不敌东晋大军呢?

因为苻坚对自身军队的强大太过自信,没想到东晋做好了万全准备,前秦军因而被一举击溃。

彼时,谢玄深知这场战役难打,不能硬碰硬,需要用计。于是他向前秦提出要求,请前秦军向后撤退,等到东晋军渡淝水之后,再正面交战。此战志在必得的苻坚不疑有他,便欣然同意。

没想到,前秦军方才向后撤退,谢玄忽然指挥东晋军向前突击,这一下,打得前秦军措手不及。前秦的后方士兵,眼见前方士兵大乱,不知所措。前秦大将苻融本欲安抚士兵,纵马后行,却在慌乱之中落了马,遭到砍杀。

不仅如此,苻坚原想让被俘的东晋将帅朱序游说东晋退兵,于是遣朱序参与淝水之战,朱序却暗中与东晋谢玄、谢石两将通气,因此在战争当下,朱序派兵突袭前秦,前秦更是溃不成军。

后来,苻坚也不幸中箭,落荒而逃,东晋遂大破前秦军,获得胜利。当战胜的喜讯传回东晋朝廷时,谢安也不禁手舞足蹈了起来,差点撞断脚上穿戴的木屐,此战也再次成就了谢安、谢玄的名声。

淝水之战形势图

其实,淝水之战属于前秦与东晋对战的最后一役,此前还经历了两场重要的战役,一个是襄阳之战,另一个是淮南之战,这两场战争过后,本来胜券在握的前秦,遭到东晋军的反攻,于是前秦苻坚亲自出马,在淝水展开最后的战争。

襄阳之战中,前秦苻坚派遣苻丕、石越、慕容垂、姚苌等将领与东晋对战,总计投入十七万兵力,打算环面包抄襄阳。面对这场战役,东晋的梁州刺史朱序实在有点大意,他虽然击败不少前秦军,但见到前秦军后撤之后,过于松懈,认为前秦军一定无法渡过沔水。后来前秦在内应李伯护的辅助下,攻破襄阳,擒住朱序,东晋荆楚一带自此沦陷。

淮南之战中,前秦将士彭超意取淮南,攻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谢玄闻讯,挥军南下。谢玄知自己未必能赶上彭超军队,便假意攻打彭超部属辎重,引得彭超停下攻城脚步,策马返还,于是谢玄成功守住彭城。此后,谢玄乘势追击,加上“北府军”的力量,与前秦军对战于君川(今江苏盱眙县北部),大破前秦十万军队,前秦将领句难愕然,向北逃难,史称“君川大捷”。

谢安与谢玄因战胜前秦,扭转局势,皆获朝廷加封。另一边的苻坚难以忍受战败,与谢玄为首的东晋军决一死战,不料淝水一役,前秦兵败如山倒,前秦国势自此由盛转衰。

苻坚在淝水之战后,孤身逃至淮北。

据说,当时有当地老百姓见他潦倒,便上前给予饭食,并以不图回报为由,拒绝接受苻坚的赏赐。后来,苻坚与将帅慕容垂军队会合,重归前秦,期望重饬政务,恢复国势。不料,在淝水之战时,北方鲜卑乘机反叛,建国西秦,慕容垂也背叛前秦,自立为王,建国后燕。自此,原本被苻坚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前秦苻坚出兵攻打东晋,却兵败淝水,不仅瓦解苻坚统一天下的理想,北方也从此陷入新的动乱之中。


淝水之战符坚之所以一退就不可收拾,原因就在于前秦政权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

淝水之战暴露了苻坚霸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大量非氐族部队混迹在秦军当中,忠诚度与战斗欲望都非常低下。苻坚从未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去重新管理和布置治下民族集团。

在他的头脑中,只有不断向前冲,制造胜利奇迹这一条道路。这也注定了他的盛世如此短暂且无法持久。

6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直接原因就是在一个降将身上,其根本在于苻坚的治国策略有误,导致内部矛盾没有及时消化,而急冲冲的开启讨伐东晋之战,于是淝水之战,混杂的部队成了弱鸡、一触即溃。

降将的呐喊

在开战之前,苻坚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派前期俘虏、后拜为尚书的朱序去劝降东晋将领,让他们趁早放弃。



朱序出身东晋将门,在镇守襄阳期间,前秦正好攻打襄阳,朱序率军固守,结果没守住,这主要是由于襄阳督护李伯护秘密投降,作为内应才导致城破。后来朱序被俘,还一度逃跑,但苻坚都没有怪罪,反而因为忠诚的气节,拜他为度支尚书,主管负责国家财政税收的。

但朱序没有真正投降,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去劝降时反而给东晋将领出谋划策,大意是:前秦军势大,如果百万兵众全部抵达,难以抗衡。要乘着各路军队尚未会集,应该迅速攻击他们。如果能打败先锋部队,会士气大减,并打败前秦军。

后来,东晋军队渡过肥水,秦军稍微向后撤一点,朱序就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于是前秦军的先锋部队就崩溃了。

咋一看,就是朱序的这一声呐喊,导致不明就里的前秦军溃败了,着实让前秦军先锋主将符融和东晋军一脸懵。

为什么后撤?

当时,东晋原本是想让不怕死的刘牢之去渡过淝水与前秦交战,毕竟秦军组成冗杂。谢玄给先锋主将符融写信,要求前秦军稍稍后退一些,使东晋军渡过河有个地方能够摆阵作战。

这个地方像极了春秋仁义著称的宋襄公,前秦军队正想着怎么打河对岸的东晋军队,一听东晋军要渡河,就想逆着宋襄公的做法来,搞个半渡而击,这属于常规兵法,就欣然同意这个建议。



可惜没想到手下士兵不完全受控,刚号令全军后退时,朱序就大喊大叫。

二十多万的先锋部队,肯定乌压压一片,以当时的通讯手段来说,所有指令肯定不会及时传达到每个士兵。当前方部队后退,后面又有人大叫扰乱视听,而每个士兵视野范围最多不过数米,所以一时间也不知道真败?假败?

但大多数都是混杂的部队,保命第一,于是直接溃退。

对于懵逼的苻融,想及时制止溃军,八成是骑马上千稳住阵脚,结果乱军冲击,主将本人也在战乱中“马倒被杀”。

前秦的军队构成

原先看过一个关于军队崩溃的理论,指出一个军队死伤最多达到 30%左右时就会崩溃、丧失战斗力,精锐部队可能会承受高一些的伤亡率,而弱鸡部队则毫无下限。

而这里面的前秦军连接触还没有,就崩溃了,说是弱鸡也不算过分。为什么这么弱?

符坚在当时统一北方时,用的治国策略是仁政那一套,所以面对各个部族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兼容,形成了夹杂羌族、匈奴、鲜卑、汉族等等的军队,分别来自凉、蜀、幽、冀等地。最主要是一些原先被征服的贵族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相当复杂,王猛当初曾献计苻坚铲除慕容垂,可惜都没同意。加上还不是正规军,有不少临时征集来的民夫,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王猛临死前,就告诫苻坚,千万不可企图灭亡晋朝。因为内部的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才有利于国家。可惜苻坚又没听进去。

所以表面“投鞭断流”的强大前秦军队,犹如纸老虎,一戳就破,哪里能谈得上战斗力,被人一忽悠,连交战伤亡都还没有,就一窝蜂溃退。

波及中军

当时,淝水之战溃败的不过是先锋,除了苻融的25万大军外,还有苻坚亲率60万步兵、27万骑兵为后继,为中军。

当先锋溃败后,秦军活下来的只有两三成,大部分并不是被晋军杀的,而是为了跑路互相踩死的,出现了历史记载的“秦军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一幕。



后来,苻坚中军听到先锋溃败,马上也分崩离析,说到底,还是内部矛盾没有及时消化,所以士卒并没有太高的忠诚度和强悍的战斗力。

苻坚本人也被射中一箭,至此被弄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害怕周围的部队杀害自己,带着极少的护卫去找慕容垂的3万大军会合。

就这样,前秦的统一大业就破灭了。

7

因为他建立的前秦政体内部的混乱以及东晋迅速的北伐,是导致苻坚在淝水之战后一蹶不振的两个原因。


  1. 前秦政体内部

前秦的建立,是苻坚带领他的族人,依靠不断打出来的军事优势,使得其他北方部落依附于他,而不是臣服。

所以他建立的前秦并不是中央集权,只是各部落的高层整合在一起,而底下的百姓依然是各过各的,并没有同心,彼此没有融合。

结果就是兵败之后,以前依附于他的人,不认可他了,就是说苻坚与他的族人没有了军事优势,控制不住局面了。

然后,鲜卑慕容垂,重新建立燕国,几乎夺回了前燕当年的所有土地;而羌族人姚苌据有关中之地,以及前秦在灭前燕之前的其他土地,建立后秦。

2.东晋的迅速北伐

淝水之战损失的军事力量是最服从苻坚命令的核心力量。但是他们被东晋打穿,击溃,打怕了。

这些士兵逃亡的路上,听到草木的声音,都惧怕成误认为是东晋的追兵的声音,这也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由来。

怕对手怕成这个样子,苻坚剩下的军队哪还有战斗力。

东晋趁机北伐,不给苻坚缓过气的机会,把之前前秦占领的城池全部抢回来。

苻坚前后被夹击,本人也被部下杀死。前秦一夕之间,土层瓦解。

8

五代十六国前秦首领符坚,建立了政权,想吞并东晋政权,向其发动侵略战争,后被击溃!

  • 秦兵己将东晋军队逼近淝水,使晋军不能渡河,东晋派出使节谈判,误导符坚,说看情况两军是持久战,不如秦退兵,两方能快速决战!仅有八万兵马的东晋军队利用符坚撤兵这一失误,大败前秦数十万大军!
  • 符坚这次失败,原因很多,出征前文武百官,不支持他发动战争,他手下东拼西凑的士兵虽然号称八十万人马,可是兵在精,不在多!人多心不齐,如同一盘散沙!符坚平定北方,内部没有什么优秀将领,而东晋有能力将领很多!
  • 符坚好大喜功,缺乏客观分析,不顾主观条件,依仗自己百万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认为征服东晋,战略上骄傲轻敌,前锋军被东晋大将歼灭,又生畏敌思想,见晋军“部队齐整,将士精锐,”心理上草木皆兵,在晋军,坚决抗战下,被击绩!

本是侵略战争,因兵力充足,报有轻敌心理,肯定会失败!

9

苻坚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最大的长处在于他惊人的魄力和宽广的胸怀。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帝国瞬间土崩瓦解,立刻四分五裂,公元385年,前秦天王苻坚被姚苌所杀,前秦帝国名存实亡。那么原本强大统一的前秦帝国,为何在淝水之战失败后,瞬间土崩瓦解、并且在极短的时间退出历史的舞台呢?

第一,穷兵黩武,苻坚上台之后,又是频繁发动灭国战争,劳民伤财,最苦的还是老百姓。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不等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发展国力,继而再南下灭东晋。但是苻坚不顾老百姓的生活疾苦,连年发动战争。因此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后,顿时失去民心。

第二,苻坚用人失察,赏罚失明,没有处理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在淝水之战中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苻坚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忠奸并蓄,而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存有戒心,不加重用。此外,王猛在去世之前,就劝谏苻坚不可草率去攻打东晋,眼下最主要的问题是先处理好前秦帝国内部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但是苻坚觉得自己行了,根本不听王猛的劝告,结果在淝水之战遭到大败,各部落首领纷纷脱离苻坚的控制,纷纷起兵反对前秦的统治。

第三,苻坚好大喜功,居功自傲,被眼前的胜利迷惑了双眼,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苻坚由轻敌变为怕敌,由冒进转为败逃,终子落了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可悲结局。

综上所述,苻坚在形式上统一北方之后,他并没有处理好北方各个种族之间的矛盾,前秦在中原的统治力量还很薄弱,国内政治不够稳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平复国内的各项问题。苻坚的性格又有重大缺点,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这才导致前秦一战而败,一败而亡,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

10

因为民族还没有融合完毕,符坚就急不可耐得南征。而且当时对于之前投降而来的慕容等实力派未及时减除其羽翼,王猛死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他死前都劝符坚先不要急于南征了!王猛提前早逝十分可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