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黄忠原来并不是个老将?大器晚成的一代猛将黄汉升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小人物志0019:大器晚成的一代猛将——黄忠

黄忠是三国时代一员名将,位列蜀国五虎上将之一。

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作为先锋,战功显赫。

在之后的汉中之战中,黄忠率兵攻打定军山,将曹军精锐之师打败,痛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声名显赫。

由此也留下了“黄忠出阵——不服老”,“老当益壮”等历史典故。

历史上的真实黄忠,真如《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是一员须发皆白老将?他直到70多岁还能力拔山河,勇冠三军?

其实,关于黄忠的生年,任何史料上都没有提及,只知道他是卒于公元220年,也就是定军山之战过后的一年。

黄忠的年龄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划入“老将”的行列?我们还是根据史书上的记录,去大致推断一下。

首先,关于黄忠“老”的历史出处,主要在于《三国志-蜀书-费诗传》中记载:刘备拿下益州过后,封赏众人。而黄忠论功封为右将军,同关羽张飞马超三人并列。高傲的关羽大怒,并大骂“我怎么能与这个老东西一个级别”……

不过,关羽的原话是“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而“老兵”这个称呼,指的其实是“军龄”较老而非“年龄”较老。

不然,关羽大可直接称其为“老叟”或“老匹夫”,这才是古代骂老头子的“标准用语”。

关羽之所以用“老兵”这个称谓,指的应该是黄忠入伍虽早,但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也无任何名气。这种人完全不配和自己这种身经百战的元老将军相提并论。

事实上,黄忠的战绩在之前确实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原本是刘表手下的中郎将,和刘表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攸县。

后来曹军南下,刘表病死,荆州本地大家族投靠曹操,黄忠也被任命为裨将军,仍然驻守攸县。

随后的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荆州诸郡被刘备趁虚而入占领,黄忠才随着韩玄等人一起,投到刘备的麾下……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关羽黄忠大战长沙,关羽拖刀之计义释黄忠、之后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一箭射盔缨等情节,都是小说中虚构的。

随刘备入川后,黄忠战绩倒是很多。

不过,对于久居荆州的关羽来说,他无直接的感同身受,故而认为其功劳平庸,不配与自己齐名。

关羽口中这个“老兵”的称谓,并不足以说明黄忠的年龄很大,甚至不见得能够证明黄忠的年龄比关羽大。

史书上关于黄忠的战绩记载,也许更能说明黄忠的年龄问题:

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黄忠的记载篇幅并不多,仅有寥寥300字不到,大多数都是战斗记录。

先是跟随刘备进兵蜀中,再是自葭萌关折回进攻刘璋,然后在刘备占得益州过后,又率军前往定军山,与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郃等对峙。

而定军山这一战也成就了黄忠的历史威名,大获全胜并斩了夏侯渊,将曹操都气得个半死……

在这些战斗记录中,明确提到了黄忠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勇闯敌营等细节(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所为。

古人的平均年龄不过40来岁,能活到六七十就已经是个奇迹,所以才有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到这个年纪,还能气力不衰,像年轻人一样勇悍,亲自上阵破敌、斩杀敌将,几乎等同于天方夜谈……

诚然,历史上有记载的老年武将领也不少。

但他们所做的事情并非是披挂上阵杀敌斩将,而是在营帐中运筹帷幄,具体指挥部队的战略战术。

不到生死关头,他们不可能像青壮年人一样,亲自拿起武器战斗。

而按照史料记载,黄忠既然都能“经常冲锋陷阵”,很明显他的年龄,还不足以划入“老将”的范畴。

不过,黄忠的年龄应该也不会很年轻,既然关羽都能称其为老兵,证明其军龄应该不短。

在成都武侯祠中有黄忠的塑像,虽然不是白发皓首,但胡须为黄色,面像也偏老。

可以判定,黄忠投奔到刘备麾下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壮年之龄,和刘关张等人是同一个年龄段。这说明,黄忠之前在刘表麾下担任“中郎将”的时间也应该很长。

那为什么之前的黄忠碌碌无为,而投奔刘备之后又能够突然爆发,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呢?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之前的黄忠一直被人排挤,没有战场表现的机会。

三国志上明确记载过,黄忠是被刘表所任命的将领,让他和自己的侄儿共同镇守长沙攸县(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由此可以看出,黄忠在荆州地界,应该是属于刘表一系的武将,为荆州本土军事集团所不容。

众所周知,荆州主要的军事力量,都是控制在如蔡瑁张允这类的大家族的手中,刘表手中并无军权。

尽管在安顿荆州事务过后,刘表也曾作过一些努力,来收取军事指挥权(比如说任命刘备北伐,在博望坡破敌),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提拔并任用黄忠等人作为武将,应该也是刘表试图控制荆州军队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黄忠既然是刘表的人,那么自然是不会受荆州军方的待见。黄忠长期被闲置,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刘备控制荆州以后,黄忠才借助机会脱颖而出,终于有了在战场上表现自己刚猛勇武的机会。

由此也看得出,黄忠是个优秀的军人,也是个纯粹的军人。他的军事能力是一直都有的,只是始终没有发挥的空间。

正应了那句老话,金子在那里都会发光,黄忠是个有准备的人,也是个能够把握机会的人。

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一位猛将在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过后,突然在战场上的爆发,而且是足以名留青史的大爆发!

不过,黄忠的命运也注定了如流星一样。短暂的灿烂过后,便是迅速的陨落。

仅仅在定军山之战的高光时刻之后的一年,黄忠便阖然辞世,而且没有留下子嗣,唯一的儿子黄叙很早就夭折了……

关于黄忠的死因,任何史料没有记载,是因为战场上的受伤,还是像马超一样的疾病,或是由于操劳过度?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英年早逝的多了去了,光三国时代就有郭嘉,法正,周瑜,鲁肃等,这些都是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也依然逃不开死神的召唤。

而黄忠的地位比不了这些大人物,他的离世也大大影响了正处于上升期的蜀汉集团。

刘备的麾下能征善战的猛将原本就不多,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试想要是黄忠能多活上些年,蜀汉帝国在之后的几次军事行动中的结果,就有可能改变。而诸葛亮在之后北伐的时候,也不至于在用人上如此捉襟见肘……

就此,我们可以为黄忠这个人物打上一个总结:他应该并不算老,但确是大器晚成。他出场晚去世早,也称得上是英年早逝。年轻时代长期的闲置和排挤,并没有磨灭黄忠的志向。他一直在磨炼着自己,等待着机会的来临,而且最终也把握住了机会,走上了人生巅峰……

看起来,历史上真实的黄忠,并非是老当益壮的代表,倒是可以作为一篇相当励志的典范故事……

PS:黄忠是“五虎上将”中最早离世的,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较晚(仅仅比马超早),而且仅仅数年就去世,在史书上的记载篇幅也不大。不过,黄忠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是可以肯定的,不仅被追谥为“刚侯”,还位列武侯祠武将廊中的第七位。而今,成都市依然有“黄忠路口”,“黄忠小区”,“黄忠村”等地名,人们走过这些以黄忠名字冠头的地方,还能在冥冥中感受到近两千年前的三国历史氛围…

3

黄忠和于禁想比,确实是命好。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不受重用,后来跟了刘备才开始水涨船高,被拜为讨虏将军,英雄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定军山一战中,他又恰好碰上了身为统帅,居然亲自带小兵在外面打野的夏侯渊。黄忠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一战斩了夏侯渊,功成名就。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黄忠被封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高于魏延、赵云等其他诸将。随后不久,黄忠病死,没赶上刘备的夷陵惨败,算是保住了晚节,保住了一世英名。

所以说啊,想知道什么叫命好,看看黄忠就知道了。

相比于黄忠的命好,于禁简直就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的倒霉蛋典型。所谓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说的就是于禁这种人。

至于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提到于禁,就要嘲笑他的晚节不保,而刻意的忽视他早年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实,这主要是三个方面汇合起来,导致的悲剧。

第一、于禁晚节不保,他已经没有机会补救了。

如果说,于禁年轻的时候栽个跟头,干了有损节操的事,这都没关系,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补救。因为只要于禁还能干出点成绩,曹操还是会原谅他的。毕竟成王败寇嘛。当年威震逍遥津,杀的孙权胆战心惊的张辽不就是这样一个早年节操不行,晚节却非常好的典型代表么?

同理,还有张郃、姜维、罗宪、黄权等,也都是这样的早年有投降行为,晚年节操爆表的代表。

但是如果这个顺序倒过来,于禁早年的节操不错,但是晚节不保,那就肯定不行了。因为他没机会补救了!只能接受盖棺定论,这评价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庞德宁死不屈,反衬出了于禁的猥琐形象。

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主公。于禁的倒霉之处在于他的晚年实在是太点背了!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人去救,但是没人敢去救。于是曹操亲点了于禁。

主公让去的,于禁不想去也不能不去。最后被关羽打了个全军覆灭,一把老脸算是丢的干干净净。

但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于禁更倒霉的是,他偏偏碰到了宁死不降的庞德。他的晚节不保,其实完全就是被庞德给反衬出来的。若是没有庞德宁死不屈的反衬,于禁的形象还不至于被贬的那么惨。这就好比当年关羽投降曹操,若是张飞在旁边,也来个宁死不降曹操,惨遭曹操杀害,那么关羽的名声比于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第三、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对于禁火上浇油,连番羞辱。

于禁被活捉时,关羽没杀他。只要他一条老命还活着,他就还有那么一丢丢给自己挽回老脸的机会。

然而,于禁惨就惨在,他投降时,曹操对他的评价不高。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新登基的曹丕又是个坑货,继续在他身上踩。

曹操对于禁的评价: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于禁传》

曹丕对于禁的羞辱: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于禁传》

有曹操和曹丕两大扛把子的政治表态,于禁的老脸能好的哪去?

平心而论,曹操、曹丕羞辱于禁,绝对是对他们父子俩人人品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笑话于禁,也是在笑话他自己。毕竟于禁是曹魏的人,于禁的笑话也是曹魏政权的笑话。

想当年,黄权降魏,糜芳降吴,刘备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照样善待他们的家小,这如黄权所言,汉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这才叫大气度。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三国志·黄权传》

当年曹操也是个大气度的英雄,捉了关羽还舍得放。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老糊涂了。至于曹丕,他虽然也是个人杰,但是跟刘备和早年的曹操相比,他还差了境界。



总的来说吧,黄忠确实命好,他早年在刘表帐下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了刘备后,凭借定军山一战斩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然后他死的也很及时,一生没有污点。

反观于禁,他好像早年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好运气全部用完了似的。到了晚年,除了点背还是点背。

樊城之战,别人不敢去,曹操硬要他去。打输了,他也很受伤,结果庞德的骨气硬气的不要不要的,简直不给他活路。被关羽俘虏后没多久,东吴偷袭了荆州,他又变成了孙权的战利品,一把老脸丢完了。

然而,这都还不算完。最后曹操和曹丕又来了一个神助攻,等于是在于禁的伤口上撒盐,在已经是趴在地上喘气的于禁身上又狠狠的踹了两脚!于是乎,于禁的晚节也就彻底不保了。



所以说,于禁一辈子只打一场败仗就被别人无限黑,这能赖谁?要赖就赖曹操、曹丕脑子有问题呗!连跟着自己三十年的老将都要落井下石,带头抹黑,这还能赖谁?

4

你这么看,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黄忠到死也不过是个后将军,爵位关内侯,比起于禁的左将军,假节钺(假节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假节钺可认不经请示直接斩杀将领,这个权力非同一般),益寿亭侯差远了,黄忠无论地位、职位、功劳都无法和于禁相比。



黄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定军山斩杀曹操手下西部战线主帅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在关中地区的军事主帅,关中、汉中、陇右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领,在定军山之战中,只率领数百人乘夜晚修补鹿角(防御工事),遭到黄忠的突袭,而被杀。

黄忠杀夏侯渊,属于突袭,而且黄忠兵力数十倍夏侯渊,并非夏侯渊不敌黄忠,而是寡不敌众被杀。

黄忠杀了夏侯渊,才一战成名,而之前的黄忠无论是名气,还是官职都比较低,简直是默默无闻,而一个武将成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战场杀掉一个名气较大的敌方将领,而黄忠一生也唯有此功劳可载入史册,除此之外,并无特别的战绩。



黄忠杀了夏侯渊,也并没有被捧上天,只是封了后将军,赐爵位关内侯,比起同时期的其它将领,并不是很高,在刘备阵营武将中也只能算名列第四。

而于禁不同,于禁一生战功赫赫,追随曹操作战近三十年,讨吕布、破黄巾、击张绣、杀眭固、战袁绍、攻昌豨,成为曹操手下极少数能独自领兵作战的外姓将领,五子良将之首,假节钺,这个非常了不得,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和将领,如果于禁不是战功赫赫和忠心耿耿,是不可能会有这种待遇的。

于禁的地位如此之高,结果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而投降,正因为地位高,于禁的投降给曹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而且同于禁一起与关羽作战的庞德却宁死不降,如此不同的对比,也让曹操集团认为庞德的名节比于禁要高。



庞德最早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降曹操,要知道庞德一个降将都宁死不降,而于禁一个跟随曹操近三十年的老将却投降,这让曹操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英雄,看不起投降变节之人,尤其是于禁这样地位高的将领,于禁的投降让他晚节不保,成为一生洗刷不掉的污点,而黑于禁的原因,就是在于禁的投降,跟于禁的功劳无关。

5

适逢乱世,武夫当国,在后汉三国时期,曾涌现出了许多卓越的将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参照正史中魏国的五子良将,给蜀汉集团凑齐了“五虎上将”,黄忠以老将的身份位列其中,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四人并驾齐驱,真可谓实属不易。

如果据历史小说的描述,黄汉升虽然老迈,却能与关羽对阵,且有着百步穿杨的本领,故而也绝非泛泛之辈。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黄忠与关羽首次蒙面,便厮杀在一起。第一战中,两人斗了一百回合都难分胜负,而且黄忠刀法毫无破绽,连关羽都暗中钦佩:

“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须知,当时黄忠已然年近六旬,而关羽却正值壮年。两人能斗一百回合而不分胜负,足见黄忠之勇。不过,黄忠的投降并非战败而降,是因魏延斩杀韩玄才引关羽入城。此后,黄忠躲在家中不出,是刘备数次想请才使其归顺的。不仅如此,黄忠投降时,还要求刘备厚葬了前主公韩玄。

黄忠投靠刘备后,便被作为心腹,甚至在刘备进取西川时,所带两员大将就是黄忠和魏延。由此可知,黄忠在蜀汉的地位虽算不上头部,也能跻身一流。在黄忠的军旅生涯中,定军山一战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可谓使之步入了人生的巅峰。也正因此战,后世才得知黄忠之名,小说家更是将其作为五虎上将来进行演绎,连一些戏曲也以此为蓝本,算是将黄忠“捧上了天”。

与黄忠相比,曹操麾下的大将于禁,可谓是实打实的名将,他是正史中的五子良将,追随曹操近三十年。在此期间,于禁先后参与了征讨吕布、袁术、袁绍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屡立战功,深得曹操赏识。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于禁统帅七路人马计三万人增援,参与襄樊之战。结果,适逢汉水暴涨,关羽乘机攻城,于禁投降关羽。此后,关羽遭东吴偷袭,败走麦城,于禁又流落东吴,后辗转回到曹营。

一代名将兵败被俘,原本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相比之下连庞德都力战而死,这个曹操的心腹大将,享有假节之权的五子良将,却屈膝投降了。更重要的,于禁投降关羽后,转了个圈儿又回到了曹营。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自然对于禁非常鄙夷。最后,于禁羞愤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禁的投降可谓是贬低到了一定程度。按罗贯中的描述,关羽获胜后,开始处置被擒的一干人等,其中不乏丑化于禁之词:

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显然,作者对于禁颇为蔑视。尽管于禁当初投降的细节不得而知,但民间对于禁的贬低却在《三国演义》中有了充分的表露。

黄忠被盛赞,固然有斩杀夏侯渊的因素,而同样曾投降过的他,却忠心侍主,最后为刘备战死;可于禁投降关羽后,却像个笑话一般又回到了曹营,接连失节的他,自然也容易被人瞧不起。因此,两人的一褒一贬,倒也不仅仅是战胜或是战败的问题,于禁是输在了气节上。

6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曾有一句名言: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胜败乃兵家常事,战败了并不可怕,但失去了一个军人该有的气节,则必将被世人所唾弃。于禁打了一场败仗便被黑,并非黑他领军能力不行,而在于他的军人气节也随之一败涂地。而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一役之所以被后人传颂,更在于黄忠彰显出的那种“马革裹尸而还”的军人气节。所以在后世演义中,黄忠备受褒扬,至于被演义“捧上天“,更在于黄忠为人忠义。

老而弥坚,忠勇无双

首先来谈谈黄忠的“名字”吧,这是三国群英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个名字。

黄忠,字汉升。“汉升”,如旭日东升,即有汉室兴复之意。之所以用这个“字”,想必和黄忠所处的汉末乱世是分不开的。名“忠”,这意味了什么?可见黄忠及其父辈的愿望便是希望能以忠贞之心来兴复汉室,结束乱世纷争。

历史上,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确实成就了其威名,但更多的也许在于黄忠的军人气节。《三国志》中关于黄忠的记载并不多,但有句话却至关重要: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这说明了黄忠是一个怎样的将领?身先士卒,为图国之大业,当以马革裹尸而还矣。

黄忠的年龄一直以来都是个谜,演义中描述黄忠在60随时才跟随刘备,到阵斩夏侯渊时,已年过七旬,这个在现今看来似乎有点玄乎。但黄忠以老而弥坚的形象闻名后世也绝非空穴来风。关羽曾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从中我们可以推断黄忠的年龄至少应在关羽之上,有人说“老兵”指军龄而非年龄,这个我不这么认为,从军入伍是一件光荣的事,尽管关羽傲慢,不至于看不起经验丰富的老兵。关羽和黄忠都是在公元220年逝世的,时关羽年60,而黄忠应在60之上,公元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将尚能如此,又怎不让后人称道呢?

战败不可怕,没了气节则遗臭万年

于禁在曹操时期所处的地位不容多说,“五子良将”之首,第一位授予“假节钺”的将领,其地位更在宗亲将领夏侯渊,曹洪之辈之上。

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樊城,于禁受命领军救援,后兵败被俘。时副将庞德宁死不屈,而作为主帅的于禁却选择了苟且偷生,世人为之震惊,很难想象作为曹魏一代名将的于禁竟会如此。时曹操感慨:“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于禁投降,与他当时所处的地位实在太不相符了,一个军人该有的气节随之荡然无存。

关羽被杀后,于禁又沦为了孙吴的俘虏,受尽屈辱,几经辗转,于公元221年重回魏国,不久羞愧抑郁病逝。

于禁被黑,实在情理之中,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尊严,不能没有气节!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7

关于三国人物的评价和议论,总是离不开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些干扰,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出名且易懂,许多人都只看小说而不看史书?三国志?,所以许多人评价三国人物时都受小说影响。

由于小说老罗对老刘的喜爱和对老曹的贬低,正所谓爱屋及乌,他们的将领在老罗的笔下也有了一些神化和抹黑。我们就先来看看老罗如何给黄忠于禁加戏的呢。

小说中两人的加戏

先说黄忠,小说中的黄忠箭法一流,在关羽攻打长沙时,韩玄派黄忠出战。由于黄忠的战马久疏战阵,所以战马突然倒下,而此时关羽不愿胜之不武,所以没有斩杀黄忠。后来,黄忠因为关羽不杀之恩,不愿拿箭射杀关羽。给人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最后,魏延杀了韩玄后(好像是胁迫,我突然记不太清小说中的这个情节了),黄忠与魏延一起出城投降。

在关羽被杀之后,黄忠老当益壮,随军伐吴。为了给关羽报仇,与吴军众将领拼杀。但很不幸,中箭身亡。自己箭法一流,又死于箭下。作为一个将军,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算是莫大的荣誉。

以上的内容都是老罗的加戏。在三国志中,没有关于黄忠箭法的记载,黄忠是跟随韩玄一同偷袭刘备,而魏延是作为私人部队随刘备入蜀的,跟黄忠,韩玄没有关系,黄忠也没有和关羽心心相惜。黄忠在刘备称帝之前已经病死,并没有参与伐吴之战,他的年龄三国志没有具体记载,不过投奔刘备时应该不是老年。

在老罗笔下,黄忠跟以下标签相关,箭法一流,与关羽心心相惜,老当益壮,马革裹尸。黄忠有了这些标签,自然使黄忠在大家的心目中提高了不少。

再说于禁。因为黄忠的老大是刘备,所以老罗对其美化,但于禁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于禁的老大是曹操,所以于禁只能被黑了。

在小说中,庞德与关羽单挑时,趁关羽不备,暗箭射伤了关羽,几乎都快要活捉关羽了,但在此时,于禁担心庞德夺了头功,抢了自己的风头,所以进行了鸣金收兵。不仅没有捉到关羽,而给关羽的喘息机会,让关羽逃跑。并在后期,关羽运用水势将于禁的大军淹没。

在小说中,由于于禁的小肚鸡肠,顾忌功劳的原因,不仅没有捉到关羽,反而因为自己的小心思兵败被活捉,误了解救樊城的大事。像于禁这种因为自己的小心思被活捉并投降,自然会受到众人的唾骂。

正史之中二人形象

在正史之中,黄忠的记载仅仅只有短短的一段话,而关于于禁的记载笔墨则是黄忠的五倍以上。通过记载的笔墨多少,就可以看出二人的重要性了。

在正史之中,黄忠主要战绩为攻打刘璋和斩杀夏侯渊。于禁的战绩颇丰,攻打吕布,张超,刘辟,张绣,袁绍,陈兰等战役中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于禁比较有威严,曾带领数十名骑兵就敢去解除朱灵的兵权。

不过于禁晚节不保,在解救曹仁时,大军被水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加之后期,文帝(曹丕)的不原谅,从而羞愧而死。

不过正史之中并没有庞德和关羽单挑的记录,也没有关于因为于禁小肚鸡肠而使庞德错失头功的记载。这段老罗的加戏主要是衬托小说中于禁的心黑。

应该说,黄忠斩杀夏侯渊,是三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在阵前斩杀主帅的战役,所以这也是他能够被追捧的资本。在此役中,夏侯渊被斩,曹军差点乱了阵脚,还好张郃临危受命也算挽救了曹军。黄忠的自身能力加上老罗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黄忠自然被追捧。

而反观于禁,虽说前期战绩颇丰,但没有阵斩大将的战役。后期投降关羽,又与庞德形成鲜明对比,庞德跟随曹操时间远不如于禁。曹操都惊讶道,我信任于禁三十年,怎么会在危难时候反而不如庞德呢?

于禁自身有污点,又与新人形成对比,曹丕的不原谅,以及老罗的抹黑,于禁自然被众人唾骂。

黄忠作战勇猛,往往冲锋在前,阵前斩杀主帅,能得到追捧也算理所应当。但于禁的抹黑或许有些过分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8


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这是毛宗岗大师在修订《三国演义》之时,插入的一首讽刺于禁不忠的诗句,披露于禁为人臣不忠的一面。于禁早在192年,曹操平定兖州的时候,就投奔他。魏家鞍前马后近三十年,征南闯北也算是战功卓著。只因关羽北伐,于禁奉命驰援樊城的时候,战败而投奔了关羽,屡次被后人说成不忠。

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这是罗贯中对于黄忠的评价,千古高名,足见其对黄忠的赞誉之情。黄忠位列五虎上将,作战英勇,虽然前期默默无闻,自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之后,便威声大震,被刘备任命为后将军。有人便心生感叹,黄忠只因一场胜仗便名留千古,而于禁却因一次投降却被说成不忠,个人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于禁之所以被世人说成不忠之人,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在不该投降的时候投降了,这与庞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建安二十四年,关于率荆州军北伐樊城,所向披靡,曹仁自知不是关羽对手,求救曹操,然而当时曹操部下并无人敢应战关羽,毕竟当时关羽白马坡斩颜良文丑,名声在外。曹操亲点于禁前去支援,也就是说这是曹操的命令,必须执行。

曹操又问及谁愿前往助战于禁,此时一人自告奋勇,此人正是庞德,曹操于是命于禁为征南将军,又命庞德为征西都先锋,起七路大军,驰援樊城。演义曾这样记载:

一人应声愿往,操视之,乃庞德也。曹操大喜:“关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令名,真劲敌也。”


由此可见,曹操对于庞德也是寄予厚望。然而于禁却做了见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听信了谗言,前去曹操府上诋毁庞德,说庞德是马超的部下,迫于无奈才投降曹魏,马超已投奔刘备,且位列五虎上将,如果这次庞德再被任用,恐怕于军不利。

曹操恍然大悟,即可召见庞德,令人纳下其锋印。庞德大惊失色,得知缘故之后,出题手顿足,血流满面而哭诉曰: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曹操于是便不怀疑庞德。并且告诫庞德: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


而事实上,庞德即刻准备了一口棺材,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前去应战关羽,并且将关羽射伤。却不料关羽用水淹七军,于禁被擒获,不得已而投降了关羽。庞德也在水中被周仓擒获,因拒绝投降被关羽斩杀。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主将于禁投降,而副将庞德却能死战不降,这是何等的节操。正是庞德的忠诚,让于禁显得更为渺小,世人也看在眼里,记载心上,这种对比太强烈。换句话说,于禁不应该在此节骨眼上投降,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二于禁又转投东吴,晚年没有战功,又曾被曹操曹丕两代人嫌弃。于禁投降关羽,实属无奈,然而正是一步错步步错。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兵败如山倒,吕蒙又再一次投奔东吴,也许他有一次迫于无奈把,只是他没能投奔曹魏。然而刘备伐吴之时,孙权迫于刘备的压力,向曹丕称臣,之后孙权便把于禁送还给魏国,魏文帝曹丕虽然安慰于禁,却深恶之,《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帝(魏文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曹丕因痛恨于禁,故意让人在陵墓内雕刻庞德死战不降,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后,惭愧万分,不久后就郁郁而终。而曹操也十分痛恨于禁,声称于禁跟随其数十年,遇到危险便投敌了,尚且不如刚投降不久的庞德。两位帝王对于于禁都有如此评价,世人对其印象也就顺其自然了。


其次黄忠能够名流千古,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斩杀夏侯渊。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确实勇不可当,这让他威震古今。毕竟夏侯渊也是曹魏一流上将,黄忠因此被封为阵被将军。然而黄忠之所以让世人称赞其忠诚,并不仅因此一战。

其实上,黄忠投奔刘备之时就很忠诚,魏延斩杀韩玄,黄忠也是不同意。刘备入长沙城的时候,黄忠也没有前去迎接,在他看来,投敌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刘备亲自上门说服黄忠投降时,黄忠才被打动。投奔刘备后,黄忠一直很忠诚,无论是入川之战,还是汉中之战,黄忠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又参加刘备伐吴之战,并被东吴部将潘璋暗箭射杀,死在了伐吴的战场上。黄忠追随刘备后,一直恪尽职守,骁勇善战,他的忠诚世人都看得到,最主要是他为蜀汉立下太多的功劳。


于禁就与黄忠大有区别,一者能力平平,并没有立下太多战功,且有两次投降记录,回归曹魏后,更是默默无闻,这怎么能让他洗白呢?再加上曹操曹丕对其评价,落下不忠的罪名也就见怪不怪了。

你是如何看待于禁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9

伪君子的下场

于禁说起来也是曹操非常重视的大将,位列曹营五子良将之一。想当初张绣叛乱,曹操另一亲信大将夏侯惇部下的青州军作乱,于禁毅然挥军弹压,随后张绣兵追曹操,他不先见曹操(问安请示),却坚壁整军,反击张绣——旁人眼里这有“谋反”嫌疑,可雄才大略/心胸宽广的曹操却称赞这是“有古名将之风”的举措。再后来昌豨降而后反,曹操派于禁等剿灭。昌豨失败后去找于禁投降,他认为和于禁是旧交朋友,投他可能会得到帮助。但于禁把昌豨杀了。杀之前有一番冠冕堂皇的言辞:你们未必不晓得曹董的命令嗦?被包围才投降的人(不是主动,所以)不能免罪。遵行并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老豨虽然是我的老朋友,但我咋能够因此而对曹董事长不忠呢!”还跑去和昌豨诀别假吧意思流了几滴眼泪:兄弟,不是我不帮你,我是在执法!


曹董倒也觉得这是忠诚表现,所以更加重用他。

哪晓得天道循环,后来他自己被关二哥水淹七军,也是被围而投降——做了他自己先前鄙视的“失节”之人。

而另一个从马超阵营投奔曹营没好久的庞德,反而宁死不屈。这一对比让老司机曹操都惊掉下巴:于禁跟我三十年,危急关头还不如庞德!

再回过头来看他在工作中的为人: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三国志 · 于禁传》)——做事情太“显得”一板一眼,结果曹操倒是喜欢了,但他的同僚下属就很看不惯,不喜欢他。很难说他是不是那种为了往上爬只注重讨上司喜欢、不顾及别人看法的人。

所以他的结局很悲催:关二哥被东吴打败后,他又转被俘虏,后来东吴把他送还曹魏。等形销骨立/白胡子喇撒的他回去,他过去得罪过的人当然都在看他笑话,加上那个有文人气质的魏帝曹丕就很看不惯他的为人,所以嘴头也假吧意思安慰他,没关系,古时候不是有荀林父、孟明视领军战败,后来又崛起复仇嘛……还给他封了个“安远将军”的官儿。还没等他从羞愧/自责/不安中醒过来,曹丕就安排他去拜谒曹操墓地,一进去他就看到一组《水淹七军》的动画片,更可恶的是把他和庞德一死一降的“情节”又加锣鼓又添彩的表现出来。

窝心气闷又分辨不得的于将军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其实古往今来,平理说,投降不是件丢人事——只要是力尽而为不是看风使舵。但他自己先把事做绝/把话说绝了,没想到反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坑。


黄忠呢,也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虽然领军就打了定军山斩夏侯渊一个胜仗,但人家除自身武艺了得——大刀舞的圆、弓箭射得远而外,还忠心耿耿啊,所以黄大爷莫得啥拿跟别人说闲话的行为。

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所以说,做人要实在,尽量别虚伪。

虚伪的人/不管别人只顾自己往上爬的人总有一天是要栽的。

10

大家还没有发现,太多太多的人打着看不惯关羽和蜀汉被吹上天的想法,拼命找各种原因来贬低蜀汉,贬低关羽,说的关羽一无是处,是,关羽不行,你们都行可以了吧?说关羽斩人靠马快,吕布骑赤兔时候靠马快斩过谁?关羽不是最厉害的,但也没你们说的那么不堪,别忘了,人家被吹捧,也是有人吹,你怎么就没人吹你呢?想想原因吧,又有人说,关羽出名是靠义气,那为什么不叫义圣,叫了个武圣,既然历史流传下来的,欣赏就行了,说到演义时候非要扯出历史来,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看过三国志,你看过又如何?你要是明白历史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你就不会逼逼什么了,所以谁是谁非没有定论,有的只是后代欣赏流传下来的经典,既然人罗贯中那样写了,就那样看就行了,你要实在不服,自己写一个去,看能不能让很多人接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