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杀妻,逼死儿子,这种事情是污点,但不是决定性的。汉武帝对于历史是有贡献的,他的贡献大于这些污点。如果一个皇帝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杀妻,逼死儿子,那就不会有好的评价了。总之就是功大于过。

汉武帝刘彻

西汉最长寿的皇帝,虚岁活了70,在位54年。汉景帝的儿子,做太子之前是胶东王。庙号世宗。西汉最有男人魅力的皇帝。

要想成为伟大的皇帝,一个前提是,就得活得长,在位时间久。只有这样子才能将自己的宏图大展。当然活得久也不一定是千古帝王,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活了80多,中国历史上称为皇帝的人,一共只有四个皇帝超过了80岁,分别是梁武帝萧衍,武则天,南宋赵构,乾隆皇帝。这四位除了赵构差点,其他三位都还可以啦。

汉武帝是东汉 + 西汉 活的最久的,超过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后面这两位都是刚过60。

汉武帝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汉文帝就去世了,他的老爹汉景帝就已经继位。他的奶奶窦太后对权力就有了很大的控制。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这位老奶奶更是死死掌握了政治的走向,窦太后一直到汉武帝6年才去世。汉武帝继位的时候为16岁,自己开始亲政的时候已经是20多岁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个可以对比一下26岁登基的乾隆皇帝。有人觉得汉武帝很像乾隆,我觉得汉武帝是半个康熙,半个乾隆。汉武帝的前半生,都是在稳定天下,尤其是对匈奴的作战,稳定边疆。这正是康熙当年做的事情,乾隆没遇上这些。在稳固边疆之后,国家从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中回复过来,再加上对楼兰、大宛等西域国家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汉武帝就到了天下无敌的状态了。汉武帝开始膨胀了,剩下的就开始乾隆模式了。大把花钱,给自己抬高地位。泰山封禅,巡游天下。班固在《武帝纪》的最后,对汉武帝的点评也是一半正面一半负面。文治武功这是正面,耗费过度就是汉武帝的负面。

汉武帝的影视剧很多,在此不多说他驱逐匈奴,为汉朝四百年江山打下了稳定的基础。在此说两个侧面吧。

1、伟大的牛逼的皇帝,后宫很弱。

汉武帝的母亲王氏就没啥特权,当然王氏去世的比较早。即使去世的早,王氏的外戚也很弱。挂名的只有一个田蚡(fen)。汉武帝的妈嫁给汉景帝之前,先嫁给了金王孙。只是汉武帝的姥姥找了个算命的,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女儿将来会飞黄腾达,汉武帝的姥姥就让汉武帝的妈跟金王孙离婚了。一心求出名。汉武帝的历任皇后妃子,也没有一个能够干涉朝政的。后宫不干政,这也是伟大皇帝的一个基础。

说起汉武帝的姥姥,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位老人家的父亲姓王(这应该是废话,要不然汉武帝的妈怎么会姓王呢),母亲叫臧儿,是西汉初年燕王臧涂的孙女,臧涂后来谋反,被灭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武帝的姥姥也是名门之后。这位老人家能够通过算命先生,预知并相信自己的女儿会有出息,逼着女儿离婚,然后将王氏送入宫中,最后成功得到汉景帝的恩宠,称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那会对后宫女子的贞洁看的不是很重)。但是有意思的在后面,等她的女儿当了皇后之后,老人家被封为平原君,按理说岁数不小了,为了自己女儿的名誉也应该安分守己了。但是这位老人家干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跟郦况勾搭在一起了。(郦况,郦商的儿子,郦食yi其ji的侄子,在诛杀吕氏家族中立下功劳)。郦况跟汉景帝上书要娶平原君,这下子让汉景帝怒了,郦况这小子不知死活啊,居然要娶皇帝的丈母娘。汉景帝把郦况的侯位给废了。当然没有把自己的丈母娘给处理了,毕竟是皇后的妈。那会的世界还真是开放,没啥估计。

2、确立儒家正宗

汉武帝之前,大汉天下,一直采用的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治国(有短暂的法家)。毕竟是战乱,道家在休养生息上还是很靠谱的。最有名的萧规曹随,曹参的无为而治就是代表。(曹参和萧何的私人关系并不好,但是很敬佩萧何)汉武帝在亲政之前,也是坚定的道家。有儒生上书建议用儒家,直接被窦太后杀掉了。朝廷中的高官最先推荐儒家的是窦婴和田蚡。至于历史课本中说的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有点夸张了,董仲舒一直到死都没做过什么高官,一直都是一个学者的身份。最先发起和推动儒家的是窦婴(窦太后的本家侄子)和田蚡,即使这俩孩子是死对头。董仲舒只是一个在汉武帝面前详细陈述儒家经典的学者。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就开始长达两千年的儒家治国的历史。不过毛主席说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其实都是披着儒家的外衣,实行的都是法家。毛主席的原话记不住了。大概意思就是这个。不管怎么说,儒家在思想上还是打败了其他所有门派,绝对的正宗。

至于汉武帝的金屋藏娇的故事,正史也无记载,出自志怪小说《武帝故事》。汉武帝说的有点多,继续其他皇帝。

最佳贡献者
2

诚谢邀请: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赞美江山媚娇,引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也叹秦始皇、汉武帝少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方面的功劳;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全力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尽管称得英雄,但也有自己的缺点.

所以评论帝王功过时,不能只看缺点不及其余!主要看其政绩在历史上是否挥发了良性作用.

为什么他在历史上评价仍然很高?

1.削弱了同姓诸侯王的势力.

颁布推恩令(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巩固中央政权的一项重要法令。),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地解决了刘姓王朝的同姓诸侯势利纷争,避免了类似后来的唐朝安史之乱的悲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2.维护了国家的安定.

加强军队建设,通过长期、持续、反复地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有效削弱了敌对势力对边境地区的严重威胁,为国内经济、商贸、农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



3.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扩大了国土面积.

扩张了华夏民族的统治范围,提升了世界影响力,史无前例地把西域纳入中华版图.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做到上面三项功绩,确实了不起.

当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文化传承。他连年发动战争,劳民伤财,至使人民劳役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发展速度."汉武帝杀死妻逼死儿子,还灭其全家",有事实,但作为政治人物不应该以此作为评判功过的标准.

3

对于帝王的评价,不能像议论你我这样普通人来评判。对于帝王评定应该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来讨论。帝王无私事。任何一件事情对于帝王来说都是”公事”所谓王者无私。

汉武帝一代雄主。有千古一帝之说。平定匈奴,推行郡县制。开发百越。就功绩而言无疑则是大汉最伟大的皇帝。而且他也是确立了我们的主题民族—汉。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都不是完美的,从汉武帝到唐太宗概莫能免。汉武帝之所以要诛杀卫子夫和太子刘倨,就是因为外戚势力太过庞大,怕有第二个吕后。后来啥杀勾弋夫人留其子也是这个道理,在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来说,妻子死了可以再娶,儿子死了可以再生。但江山社稷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威胁到社稷安危的都必须扼杀在摇篮里。而太子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无法让汉武帝满意,过于柔弱也是汉武帝不满的地方。


作为一代帝王,帝王的政治操守和和他的执政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帝王来说太子人选至关重要。悠悠万事以此为大,而现在的太子显然在各个方面都难以让汉武帝满意。更换太子就是必然的。江充的巫蛊之祸,既是汉武帝晚年迷信和昏聩的表现,也难免不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我们对于一个皇帝的点评更应该注重于他的功绩和对后世的影响,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未免对古人太苛刻。

评价汉武帝不能看其私德,而看其功绩。应该说,封建历史上崇尚武力的皇帝评价都不高。为之好大喜功。这个评价显然是不对的,一个尚武的民族才是又希望你的民族。其实汉武帝还是比较走运的,如果不是晚年的罪己诏和选择好了一个太子。对汉武帝的评价也应该和隋炀帝差不多。史书以及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不存在诋毁和掩饰的地方。汉武帝应该算作是千古一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4

讨论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问题,我不知道答主所谓的“历史上评价仍然很高”具体指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具体到历代史学家/儒家学者对汉武帝的评价的话,那么汉武帝在传统史学家群体里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史家对他的评价很负面。

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

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要知道秦始皇(历史形象)在我们传统史书和史家笔下那是非常负面的形象,完全就是暴君的代名词,一般来说在史书上说一个皇帝和“秦始皇”差不多,那就是等于说这个皇帝是暴君。这么说吧,在传统史学家语境里“秦始皇”和今天“希特勒”、“东条英机”在大众心中形象差不多。

司马光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并列,又说他“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在我们传统史家看来,这已经是非常负面的评价了。

而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司马光一个人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比,早在唐代就有史学家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并列了——

唐代史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评汉武帝“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这句话如果按照现代人语境,大概就是“xxx做事情太过分了,简直和希特勒一样”。

甚至在具体的政争中,不少历史上的名人都拿汉武帝某些政策做反面例子,比如苏轼、苏辙就认为汉武帝的盐铁均输方法,导致“民不堪命,几至大乱”。

司马光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举了汉武帝任用张汤的例子“汉武帝用张汤之言,取高帝法纷更之,盗贼半天下”。

只是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之后,大批受过西方近代历史学训练的学者开始把目光更多放到汉武帝对外开疆拓土以及汉武帝打破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上,从大历史角度评价汉武帝,汉武帝的评价这才高大了起来,而这个时候已经距离汉武帝暴政导致“天下户口减半”已经快2000年了,大家对这种行为能导致多么惨烈后果已经没有直观印象了。

5

对于古代帝王的评价,不是对邻居二大爷讨论。不能因为晚年有错误,而全盘否定其功绩,要一分为二。而且随着时间的远去,往往是“伟大”的越来越伟大,“昏庸”的越来越昏庸,那个帝王的名字也渐渐成为一种符号。

西汉的前半段,皇帝都是挺有作为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中间霍光辅政汉昭帝被其他人给掩盖了。

汉武帝当皇帝的成绩单主要以下三方面:

第一,继位之后,妥善的处理了与窦太皇太后、王太后的权力之争,该忍得忍,该争得争,该联合的联合,最终实现了“乾纲独断”。从而也打造了自己的核心团队。

第二,对宗室诸侯王及功臣家族进行打击和制度改革,采取“推恩令”分化诸侯王的封国实力,采用“酎金夺爵”取消了一批特权阶级。委派刺史监督地方。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儒家思想来控制社会。

第三,对匈奴、百越、大宛的战争,稳定了边界,扩大了疆域。同时张骞等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旅。

综合来说,自己说了算,在位时间长,内部消灭反对派,外部都打服了。

至于晚年的巫蛊之祸,是太子与皇帝之间的权力冲突和猜忌,汉武帝担心被儿子给搞掉,其他人的谗言只是催化剂。汉武帝逼死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孙子等,属于他们家的内部问题。若干年后继位的还是他的后代,不会把祖宗拿出来批斗的,一是为尊者讳,二是要维护法统,所有责任处理一批大臣也就够了,更何况汉武帝自己也动手了。

6

秦皇汉武乃千古之帝,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对他们的评价也有不同看法。

汉武帝迷信造成"巫盅之祸“,当了38年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被逼死,当然还有两个女儿。对亲人的无情,乃汉武帝晚年昏庸造成的,但对于汉武帝来说瑕不掩瑜,作为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仍然是排前的。

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地位,改变了之前历朝以道家为主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封建统治秩序。它使得全国官民和知识界有了思想的统一基础,从而佛儒道和平相处,此后中国发生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儒家学说对中国和东亚的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是汉武帝对历史最大的贡献。

其二,汉武帝大力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任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平定匈奴的边患,取得了全面胜利,巩固了汉政权。这充分体现了作为战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

其三,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如设立中书和尚书机构,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

颂布《推恩令》解决藩属国过大过强,对中央的危胁问题,又推行"酹金制“进一步削弱王候的实力。

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察举制“,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兴办太学,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和知识分子都有为国建议的机会,并择优录用。知人善任,不讲门第出身,董仲舒,司马相如,桑弘羊,卫青,霍去病等,都由他一手提拔。

其四,汉武帝开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土,促进了百越及西南少数民族同汉族的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大统一"局面。

汉武帝具有世界眼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传出了冶铁、凿井、丝绸漆器技术,引进了黄瓜、胡萝卜、葡萄、汗血马等新物种,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五,此外汉武帝积极推行屯围屯垦田法,新农具使用等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确立了盐铁官营制度,延续了整个封建时代。

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在位期间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公元109年征发了数万士兵堵住黄河决口,此后80年黄河下游没闹过大水灾。

其六,汉武帝还认识到了后戚干政的危害,首创了"立子杀母“的传位模式,虽然对太后残忍,但西汉末至东汉权力更迭后戚揽权的混乱,王莽纂位的事实,无不证明他的眼光超前。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在位后期穷兵黩武,造成巫蛊之祸,留下负面影响。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其54载帝业,充分施展了他的才能,功劳卓著冠于百王,不仅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阶段,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咸??,期待你顺手点评,手有余香哦

7

在帝制时代,皇帝就是国家元首,评判一个皇帝是否合格,一般是从其军政外交等一系列成就来看,道德方面,往往是用来泼污水的。

军政外交有大功却道德有缺,几乎是所谓明君的共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是道德完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道德完人,人人都会犯错。所以对于皇帝的评价,我们得分开来看,对比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干了很多事,使汉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他的改革涉及思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方面,思想上尊崇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设立太学,推广董仲舒学说,单实际上却重法治,增订法律,以法治国,可谓外儒内法。

政治上汉武帝抑制相权,设立中朝,使得皇帝决策能够绕过丞相,并且开创察举制,削弱世袭贵族势力,同时设置刺史监察制度,推行推恩令,打击诸侯王势力,加强皇权专制以及中央集权。

经济上汉武帝实行“五铢钱”法,并将盐铁收归官营,酒类专卖,实行算缗告缗法。军事外交以扩张为主,北击匈奴,西通西域,东平朝鲜,南统一南越、西南夷。

汉武帝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决策是毫无争议的,历朝历代都认为这是巩固国家的正确措施,并且给汉朝以及后世朝代留下了思想政治统一范本,这也是汉武帝功绩的最大来源。

真正引发对汉武帝评价分歧的是经济和军事外交方面的政策,这种分歧,在汉武帝去世后不久就开始了。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针对朝臣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对外扩张等政策存在的巨大分歧,朝廷召开了盐铁会议。以霍光为首的官员支持恤民政策,即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之后实行的政策,以桑弘羊为首官员坚持富国强兵政策,即汉武帝前中期长期实行的政策,也就是上述的经济军事外交政策。

汉武帝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目的是为了对外扩张,因而需要聚敛财富以保持军队的足够供给,羊毛出在羊身上,钱财自然来自百姓,最终导致劳民伤财。如果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这种政策无疑是错误的,严重侵犯了百姓的权益,可站在国家主义的角度上,通过聚敛民财,国家有充足的资本对外扩张,边境安宁,四夷宾服,国家强盛。

盐铁会议最终取消了部分盐铁专卖,汉朝转向休整期,但关于汉武帝政策的争议一直延续,很长时间内,思想政治政策都被认可,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则被视作导致“民力屈,财力竭”的罪魁祸首。

近现代这种想法反了过来,因为帝制被推翻和反儒学潮流的出现,汉武帝的思想政治政策被全盘否定。经济政策仍是属于劳民伤财,唯独对外政策,由于近代中国四分五裂,屡遭列强欺侮,而汉武帝却是吊打四夷,显然被视作雄才大略之君主。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乎没有评价涉及到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这场动乱导致了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死,但却没能在历史上引起巨大的讨论,一是因为这件事性质很明确,是汉武帝糊涂了,犯错了,二是与汉武帝实行数十年的政策相比,这件事无论是对汉朝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没那么深远,自然而然就被忽略了。

上面这些政策都是针对汉武帝的军政外交事业而言,没有涉及他的后宫生活以及道德水准,他的确犯了大错,害死了妻子儿子,但这仍不妨碍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因为他的那些政策足以影响千古。

8

因为汉武帝是政治人物,不是道德模范。政治人物应该主要看他的政治成就,而不是后宫琐事。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平定百越、开发西域,打败匈奴,征服朝鲜,中国后世版图基本就是奠定在汉武帝之后。而且国内又使用推恩令废除分封制,设五经博士发扬儒学。汉武帝之后才形成和“秦制”不同的“汉制”,并且成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基础,可以说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了。

至于汉武帝个人私德,这个不可否认确实存在问题,滥用严刑峻法都是存在的。第一是大兴巫蛊,杀死一干大臣,逼死太子刘据;第二是去世之前还赐死太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此外还有对司马迁实行腐刑,等等。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形象到汉室社稷,甚至赐死钩弋夫人,还是为了避免出现吕后这种太后专政的现象。所以即使汉武帝多有不是,饱受非议,但是作为皇帝来说还是合格的,当然是可以肯定的政治家。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9

有些事情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平定一个人,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要全方面的客观评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过与功是最终评判标准。

汉武帝晚年的确是生性多疑,导致了被人利用而发生了巫蛊之祸,直接让太子刘据反抗而死,皇后也自杀了,其全家落得惨淡下场,这是汉武帝的昏聩而导致,是其对人不察,偏听偏信而导致的结果。

为什么历史上对其评价还是非常高?原因无非于他的功劳相较于过错而言,仍然是闪闪发光的。

武帝时期,开始将大汉被欺压的怨气而发泄出来,“攻守之势异形”,对匈奴不再唯唯诺诺,而是对其形成反击之态势,将匈奴驱除河套地区,并且对匈奴形成了战争上的一方倒的优势,自此之后,匈奴被一分为二。“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成为武将的最高成就,而冠军侯和卫青的传奇也是因为武帝而奠定,武帝一朝,文臣武将冠绝一个时代,成为两汉甚至于封建2000多年的被人所仰慕和津津乐道的存在。除了军事上一骑绝尘,还在政治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令得中央高度集权;在文化上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东西方文化融合;在血性和气节上有苏武牧羊的故事等,白登之围的数十年之后,武帝用不屈而洗刷了我中华的耻辱,而且给我华夏族又一响亮的名字“汉”,这是一个给了民族自信和脊梁的伟人。

虽然他放过不少错,甚至是晚年一度糊涂,可是他的功业却是光耀千古,不容抹杀的。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10

这其实是个误解。

现在很多人提到汉武帝,认为他雄才伟略,是一代明君。但是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穷兵黩武,大兴土木,造成国家财政空虚,百姓贫弱,差点把汉朝推入动乱的深渊。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辙,曾经用汉武帝比喻先帝宋神宗,结果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大怒,把苏辙贬谪了。“哲宗览奏,以为引汉武方先朝,不悦。落职知汝州。”可见,在古代,汉武帝的名声并不好。

只不过到了近现代,民族主义崛起,汉武帝因为北逐匈奴的战功,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甚至被誉为“千古一帝”。

但我认为,评价一个皇帝,不能只看他的功绩,还要看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一个皇帝不管是修长城也好,征匈奴也好,修大运河也好,只要没作到亡国的地步,总可以安享富贵。但是他们治下的百姓,却要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可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时代的人,最能体会像汉武帝这样的皇帝会给百姓造成什么样的苦难。现代的人居于物质极度丰富的太平盛世,无法对封建时代百姓的遭遇有切肤之痛,不必承受代价,往往会无条件地赞扬古代帝王的功绩。

所以我认为,评价一个帝王时,除了看他的功、过外,还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愿意生在他的时代。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