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自然是公爵,但刘协的山阳公和刘禅的安乐公份量完全不一样。山阳公是郡公,安乐公是县公。而且山阳公是当时的最高爵位,而安乐公就低很多。

(东汉仅有的异姓公爵:魏公曹操)

首先要追溯到汉代的爵位制度。汉代最初爵位中没有公爵。刘邦白马之盟,与大臣盟誓,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非有军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汉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级。侯爵在汉代分两种才,彻侯(武帝刘彻继位后为避讳改称列侯)和关内侯。列侯按封邑大小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级。而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进位安汉公,成为汉朝第一个公爵,进而篡位。所以,当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公爵成为了禁忌,除了刘秀的几个儿子外(后来也改成王爵了)一直没有人获封,直到东汉末年皇权衰微,曹操获封魏公,还受到了荀彧的大臣反对,可见公爵影响之深。曹操也是东汉唯一异姓公爵。后来曹操进位魏王,死后儿子曹丕接位,最终逼汉献帝禅让。

(汉献帝刘协退位后的山阳公爵位是当时曹魏最高的)

汉献帝退位以后,自然需要一个位分,于是就被授予了山阳公的爵位。但是仅就获封当时而言孝,这个公爵其实地位(至少是表面上)很高。曹丕以兖州山阳郡为刘协封国,后汉书记载“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这里就说了,刘协不仅可以在封国内保留天子的仪仗,对曹丕不必称臣外,他还是“位在诸侯王上”。就是说他的爵位是第一等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明明在公爵之上还有王爵,为什么山阳公这个公爵可以排最高爵位?其实道理很简单,在曹丕刚刚称帝的时候,曹魏政权没有王爵!只有刘协这一个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因为原本汉室宗亲刘氏诸王都降级成侯了,而曹魏宗亲在曹丕刚刚称帝时一个都没有封王。即使是地位最高且功勋卓著的亲弟弟曹彰,也只封了鄢陵侯。所以,刘协这个山阳公真的是排名第一的爵位。这也算是曹丕对“故主”保持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尊敬。

(曹丕的弟弟,功勋卓著的曹彰一开始也仅获封鄢陵侯,次年晋封公爵,第三年才封王)

但是,仅过了一两年,曹丕不仅给弟弟子侄们纷纷晋爵为公、王(如弟弟曹彰从鄢陵侯晋升公爵,进而加封任城王,儿子曹叡先封齐公,后晋封平原王等等),连暂时归顺的敌人孙权都封了吴王用来对付刘备。到曹叡继位后曹丕的弟弟们除了早逝的其他都封王了,王爵一堆,公爵也就不稀奇了。

(刘禅的安乐公地位已经很低了)

故而当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且不说安乐是个县,他是县公,与刘协的郡公有级别差异,而且刘禅投降时曹魏一群王公,包括手握大权的司马昭自己也是晋王,刘禅爵位就很普通了,跟刘协禅让后的山阳公无法比。当然了,刘协毕竟是原皇帝,而刘禅的皇位曹魏是不承认的,给他个公爵还是看在优待汉室宗亲加上看你主动投降比较听话,加上要给东吴看看罢了。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继位前为公爵中最低的乡公一级)

最后再说一下,就如同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一样,公爵也分为郡公、县公和乡公。比如刘协的山阳公就是郡公、刘禅的安乐公就是县公,还有像曹魏最后两个小皇帝曹髦、曹奂,他们继位前的爵位就是高贵乡公和常道乡公,爵位都是乡公,就属于公爵中比较低级的了。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期汉朝皇室两任帝王皆被废。汉朝最后一位正统的皇帝刘协被迫让位于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而蜀作为东汉的延续,其帝王刘禅也投降于魏,赐封号安乐公。两代皇帝都被封“公”,那这“公”究竟是何身份呢?

“公”的历史要追溯到周朝,它本是种爵位,仅次于王。最有名的“公”当属周公,虽然他以解梦在民间声名远扬。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辅佐周武王两次伐纣,摄政长达七年,可见“公”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公”这个爵位并没有一直延续,在秦和汉就没有公爵。只是在汉朝末年时,曹操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封自己为“魏公”,这算是一个例外。

到魏晋以后,五等爵开始被设立。当时司马昭称晋王,他认定晋将取代魏成为新的王朝,就着手让大臣裴秀恢复五等爵制来提高司马氏功臣的地位,公爵也就得以重现。至于刘禅与刘协的公爵看似相同,实则大有区别。

曹操一向被看成是心狠手辣之辈,但曹操对弑君称帝一事却是有心无胆。刘协暗中让人携衣带诏出去求救,曹操大怒但仍然不敢动刘协。一方面怕无法继续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另一方面也怕被天下人唾弃。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时,虽然他比曹操更进一步,逼的刘协禅让给自己,但仍然不敢对他赶尽杀绝,反而是封他做“山阳公”。

刘协的山阳公乃是郡公,有万户封邑,仅在曹丕一人之下。同时他可以不称臣,不拜魏王诏书,甚至还能建立汉朝宗庙,身份地位极高。后来刘协因病去世,当时的魏明帝不仅率群臣哭拜,甚至还追谥刘协为皇帝。当年他被封为山阳公时,曹丕对他说:“愿与你共享天下的好东西”,这句话算是做到了。刘协的山阳公也是名副其实的,后来甚至还世袭下来,延续近百年,到五胡之乱时才结束的。

相较于刘协的公爵,刘禅的“安乐公”水分要更大一些,安乐公仅是一个县公,同刘协的郡公无法相提并论。郡下才设县,而且一般一个郡下有四到十五个县,可见郡的等级是在县之上的。刘禅在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曾评价“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这个评价相对客观,刘禅作为蜀国国君,魏的政敌。本来应保持气节,没想到他却乐不思蜀,让人有意看轻。另外刘禅的帝位并不如刘协正统,他的县公之位其实也只是因为魏看他主动投降之后没有反叛之心才给他的,只是安抚他而已,像刘协那样不称臣之类的待遇一概没有。

公这一“爵位”一直到清朝还没有消亡,像鳌拜就曾被封为武公。近期因《延禧攻略》一剧而被公众所熟悉的傅恒也被封为忠勇公,后面被封为二三等公的更是数不胜数。可见“公”这一爵位不仅历史很久远,同样也很常见。

3

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这个“公”是一个爵位,而且属于高爵位。周朝开始形成了诸侯分封制,天子称王,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子称皇帝,诸侯大臣的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刘邦的白马之誓后,能获得王爵的人只能是皇室子弟,人臣能达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

汉献帝刘协的皇帝之位禅位给曹丕后,魏国成为正统皇朝,由于刘协姓刘而不姓曹,因此给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同样因为他姓刘不姓曹,因此给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晋国后,司马家给他赐爵为侯爵,号归命侯,这个侯爵比公爵低一级。孙皓之所以只能得一个侯爵,除了他不是司马皇族外,还在于东吴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割据政权,以前魏国给东吴的爵位也是侯爵。

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民国建立后才废除这一制度。比较特殊的是北宋一朝,除了赵氏皇族子弟可以封王外,柴氏皇族子弟也可以封王。皇族之外的人臣通常生前不能被封王,但是死后可以追封为王。南宋明将岳飞身前的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死后被追封为鄂王;明初名将沐英身前为西平侯,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清朝康熙时代,三藩的爵位比较特殊,都是王爵,比如吴三桂就是平西王。韦小宝最后获得的爵位是鹿鼎公,曾国藩的爵位是毅勇侯。

现在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古代的公级爵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正职,能获得公级爵位十分不容易。比如民间名气极大的刘伯温,他的爵位是诚意伯,离公爵还差两级呢!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丞相,他的爵位是武乡侯,离公爵还差一级。

4

这个“公”,是爵位的一种。

皇帝之下,爵位最高等级是“王爵”,在汉代,除了西汉早期和东汉晚期,那都是皇帝刘氏家族才可以得到的独家尊享。

公爵是王爵之下的爵位,是皇帝家族之外所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在整个西汉,直到末年才有了王莽这位“安汉公”(西汉表彰异姓人士的最高等级是侯),此“公”后来进一步做了皇帝。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异姓人士也只有曹操一人混成了公爵,此“公”后来做到了魏王,死后被追谥为皇帝。

由此可见公爵之位还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殊荣,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之际,几乎与曹丕称帝同时段,这也是曹丕对刘协所能给出的最大诚意。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了刘协,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协早就看清形势,主动认怂了。

刘协当了多年的皇帝,都是被别人操纵的,他的手中既没有权利也没有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对于曹丕一点威胁也没有,自然没必要非得杀掉这个没有用的可怜人。


刘协最后的这个“山阳公”的身份,食邑万户,仍然保留天子仪仗,奏事不用称臣,见诏可以不拜,子孙可以世袭,这种待遇实际上比王爵还要高上一些,也算是难得的优渥。

“山阳”的原意是山的南面,在当时也是一个地名,这块封地就是兖州山阳郡,“山阳公”是个郡公。

别看刘禅也是前皇帝,也被封为“安乐公”,他和人家刘协待遇相比较,还是差了不少。

曹魏的江山是接受汉帝的禅让,在曹魏心目中,汉帝是真的法统纯正的皇帝,你刘禅和你爹的“帝”那是僭越,绝对的伪皇帝,讲句不客气的话,你也就是个招安的匪首。

尤其是在接受招安之前,你还一度打的我们曹魏很尴尬,一直打到你们城下,你才出来投降,一点主动性也没有。

封给刘禅的封地,是兔子不拉屎的北方边陲的渔阳郡安乐县,安乐公不仅是个“县公”,比郡公差着等级,地理位置也差强人意。

我们说,刘协与刘禅这两位皇帝共同的特点都是欠缺霸气和狠劲儿,所以也没有实力去守护自己的国家和地位。他们最后都落得个被别人操纵的命运。

但是,仔细想想他们身处的乱世,就会知道,他们最终能做到保全自己,余生悠游度过,而不是死于非命,已经是不能再好的结局了。

为什么历史穿越小说和电视剧众多,很少有愿意往东汉末年开穿的?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睁眼你变成了被封公之前的刘协或者刘禅,你又能做到多好?

5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诞生,使得无数国人都对那段极为浪漫的中华乱世之一极为向往,国人们对三国的感情那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三国这段历史涌现出了无数不同的豪杰,甚至包含了许多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自己的影子。

在《三国演义》里面可以用龙套来形容的角色也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龙套则非汉献帝刘协莫属了,这个龙套串联起来了几乎整部《三国演义》,在他在位期间,先后沦为董卓、李淮郭汜、杨奉、曹操、曹丕等人手里的一块金字招牌和傀儡玩物,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可怜人,在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他被曹丕逼迫禅让,他的符宝郎怒骂曹丕被杀、他的皇后诅咒曹家不得好终,让人感慨万千,四百年煌煌大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刘协禅位后,还是相对来讲被称帝的曹丕善待了,封他“山阳公”,还准他在山阳保留汉天子的车仗和祭祀,那么这个所谓的“什么什么公”,到底是什么爵位呢?似乎很少在汉代历史上看见这种称呼,更多时候都是什么什么侯,再或者是些什么什么君,没听说过什么什么公似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什么什么公这东西,属于周朝开创的五等爵制度,它理论上仅仅存在于周到春秋时期。在春秋晚期就没有人严格按照五等爵制度来了,各国纷纷称王,严格来讲所有诸侯国都在逾越,可那个时候周天子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默默哀悼。

汉朝继承的爵位制度和五等爵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所继承的是来自秦朝的军功二十等爵位制度,在这二十等爵位里面。但这二十等爵中,除了最高等级诸侯王,和五等爵可以相提并论的也就彻侯这个级别,到了武帝之后乃至东汉,由于需要避讳,就管彻侯这种级别的侯称之为列侯,熟读三国历史的人一定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在东汉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故此东汉的爵位是两级(诸侯王和列侯)四等(县、乡、亭)。

不过情况到了曹魏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奇怪的变异,按理来说,曹魏应该继承的是东汉的爵位制度,可是曹魏偏偏也喜欢搞事情,早在当年西汉末年时期的时候,王莽篡位之后也搞事情,王莽当年也被封过“安汉公”,这种“公”实际直接来源周朝的五等爵位制度,王莽篡位后由于这个人对古代的那一套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恢复了这种五等爵制度。

曹魏可能对王莽有一点特殊的同道感受,于是他也试图回复五等爵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协便被封了个“山阳公”。至于以后的刘禅,则被有样学样的封为“安乐公”,除了没有给刘禅一个实打实的封地,配套享受措施那是一样也没丢,毕竟大家都是做过皇帝的,封个公爵也够意思了。

但是需要注意,这俩“公”并不是后世的所谓国公的那种爵位,而是属于历史上的五等爵制度的“公爵”,后世的爵位制度后来又有了大量的改变——诸侯王王爵还有王爵,亲王、郡王不同,公爵还有国公、郡公、县公之分,不过这些都是后世的东西了,和汉末三国之一的魏国爵位制度不可同日而语。

6

汉制,本来没有公爵。只有王、侯。

王莽创造安汉公之后,是为禁忌。曹操也开创了魏公国,魏王国,都是独立于东汉政权之外的体系。

曹丕接受禅让开创曹魏政权,重建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体系。所以,曹丕正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准许在山阳郡范围内奉汉室祭祀,上表不用称臣,以示优待汉献帝及确认汉献帝与其子孙是曹魏政权的客。此后西晋政权也承认山阳公国的地位。309年5月,第四代山阳公刘秋于五胡乱华中战死,国灭,存国89年。

刘禅安乐公是司马昭对蜀汉遗民的安抚。安乐公国邑万户,都安乐县,大体位置在今天北京顺义区。五胡乱华时第二任安乐公刘洵死,刘禅子孙基本灭绝。刘禅弟弟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出,回四川投靠李雄成汉政权,李雄封为安乐公以嗣刘禅。347年,东晋军阀桓温攻灭成汉政权,刘玄失踪,安乐公国灭。存国84年。

7

这个“公”既不是官职也不是称呼,而是爵位,即公爵。

很多人听说公爵是在西方爵位制中,不过公爵是我国的原产,只是因为等级正好跟西方爵位对上了才这么翻译。

在周朝,公爵是五等爵位制中的第一等,仅次于周天子的王,获封公爵的诸侯国数量很少。秦朝实行的是二十等爵位制,最高为彻侯,又称君,公爵这个爵位没了,之后汉朝延续了二十等爵位制,另加一个王爵,所以汉朝最高级爵位就是王侯两个。

但汉朝也有公爵,西汉和东汉各一个,一个是安汉公王莽,一个是魏公曹操,王莽之后进位假皇帝接着当了真皇帝,曹操进位魏王接着儿子当了皇帝,都是汉朝的克星。

汉朝之后的魏晋时期,公爵又回到了爵位制里边,还有郡公、县公和乡公之分,山阳公刘协和安乐公刘禅,曾经都是皇帝,现在都是曹魏的公爵,但他们的等级并不一样。

曹魏的皇位来源于刘协的禅让,刘协的山阳公是郡公,是当时爵位的最高级别,后来曹丕才封宗室为王。公应该在王之下,但曹丕规定刘协在诸侯王之上,不用对皇帝称臣,这是给刘协的地位特权,毕竟夺了人家的国。

而刘禅是投降被抓过来的,封个安乐公还是为了安抚东吴,后来东吴后主孙皓还只得了个归命侯。

曹魏和西晋的爵位多少有些区别,刘禅是活到西晋初年的,他在魏晋都是县公,级别比郡公低一级,且刘协享有的高于王爵这些特权他都没有,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8

公自然是一种爵位,当然,这里的“公爵”,和咱们通常所认为的诸如韦小宝的“鹿鼎公”,这样的爵位不同。其更像是西周时期的爵位,有封国,属于诸侯之列。

原本在汉朝,是没有“公爵”这样一个爵位的。因为当初秦朝在平定天下后,采取的是郡县制,爵位分封上则是沿用原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度,只有封爵们,只有食邑封地,而没有相关的统治权。而汉朝其实也是采用秦朝制度,只不过因为汉初分封诸侯,所以在二十等爵位制上面,还有王爵。

王爵即等同于诸侯,享有封国。比如刘备的祖先,靖王刘胜,其封国便是中山国。

而且在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后,这是刘姓皇族子弟才享有的权力。后来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施行,王爵实力逐渐被削弱。他们虽然名义上是诸侯,但其实和其他封爵一样,只享有食邑,并没有政治权利。当然并没有被取消,只是大都得要是皇子才有资格享有。比如汉献帝刘协,在即位之前,乃是陈留王。

其他非刘姓的功臣,最高也只能是封为列侯,享有食邑封地。最初封侯的门槛很高,而且地位也比较高,最高可食邑万户,享一县之地。但后来列侯泛滥,逐渐出现乡侯﹑亭侯这样的称呼,基本就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比如关羽是汉寿亭侯,而曹操则是武平县侯。

总结来讲,在汉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封爵都只是荣誉象征,是财富封赏,并不享有政治权力。直到曹操将这一制度打破。

当年曹操大权在握之后,并不满足于县侯这样一个地位。于是他打破传统,加九锡,进爵魏公。这里的魏公就等同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其可以列土封国,并在其封国内置百官,立宗庙。

所以,其实这时候魏国就已经成立了,只不过是应该叫做魏公国,后来曹操进魏王,则可以被称为魏王国。而曹丕代汉之后的魏国,其实应该算是魏朝了。所以历史上常说的是魏晋南北朝,而不是三国南北朝。

所以,这里的公爵,其实是有着封国置官的权力的。后来的司马家也是从晋公一步步实现篡位的。

同理,后来刘禅废帝后被封“安乐公”,刘协废帝后被封“山阳公”,其实和曹操的魏公,司马昭的晋公是一个意思。其乃是封国。刘禅的叫做安乐公国,刘协的则是被称为山阳公国。

当然了,虽然同是公国,刘禅地位却远不如刘协。首先刘协的封国更大,其封有河内山阳郡一郡之地。刘禅则是渔阳郡安乐县一县之地。当然,曹操当初更厉害,其封国享有十郡之地。

而且刘协被允许永居山阳郡,在封国内仍然享有天子地位,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遇诏书可以不拜。而刘禅虽然有封国,但其只能住在洛阳城,受到司马家的监视,没什么自由,每天提心吊胆。

所以当初刘禅说自己乐不思蜀,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困境,为了生存,不得已而说之。否则,以刘禅的仁厚性格,不可能不为自己的亡国而感到悲伤。当然,还有比刘禅爵位更低的,比如吴国灭亡后,小皇帝孙皓只被封了一个归命侯,连封国都没有。人家刘禅好歹食邑万户,孙皓只有良田三十顷,这个差距可就太大了。

9

三国时期,刘协、刘禅被曹魏各封为“山阳公”、“安乐公”,这个“公”指的就是公爵,其中山阳公是郡公,安乐公是县公。

早在先秦时期,君主就开始赐封爵位,按《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就是说,周王以下,公爵是臣属所能获封的最高爵位,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公爵。

秦汉时期一般不封公爵,只在特殊时期比如西汉末年、新朝时期、东汉初期和东汉末年分封了一些周室后裔、商室后裔和重要大臣为公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汉公王莽和魏公曹操。

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在禅位给魏文帝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以河内山阳郡为封国,食邑万户,刘协死后,孙子刘康袭爵山阳公五十一年,随后其子刘瑾、其孙刘秋分别又袭爵山阳公,永嘉之乱时,刘秋被胡人所杀。

曹魏咸熙元年置五等爵,共有十级爵位,分别是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但此后郡公仅封过一人,就是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他被封为长乐公。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安乐县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顺义,刘禅死后,其子刘恂袭爵为安乐公,永嘉之乱时,刘恂被杀,刘禅弟刘永之孙刘玄逃往益州投靠成汉李雄,被封为安乐公,以奉刘禅之祀,成汉灭国后,刘玄不知所终。

以上是刘协、刘禅被封公爵及世袭情况的介绍,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10

三国时期虽然攻伐频繁,但不得不说的是,几位末代皇帝都有个不错的结局。

自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恢复周代“五等爵位”以来,“公爵”就成了皇家分封的高等称谓了。

“公”不是职务,而是爵位

两汉时是没有“公爵”称号的,只有王和“二十等爵”,王封同姓贵族,“二十等爵”封军功宿将。东汉末年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恢复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为掌权制造声势和舆论导向。另外曹操还别出心裁地在“五等爵位”前加了一个“王爵”,变成了“六等爵位”,之后的曹操也是按照这“六等爵位”,一步一步地夺取了朝廷大权。

当然“公爵”也有分大小,像曹操、司马昭一类的是国公,刘禅、刘协等别国君主或前朝皇帝的是郡公和县公,而一些贡献不高,但身份不低的则是乡公,例如高贵乡公曹髦。“公爵”管辖领土面积的大小决定了所食俸禄的大小,并且要接受朝廷的监督和控制。名义上为“国中之国”,实际权力并不大(曹操、司马昭等不计)。

四位亡国之君爵位的比较

三国四位亡国之君:汉朝刘协、魏朝曹奂、蜀汉刘禅和东吴孙皓中。孙皓被封归命侯,无封国,永生居住于洛阳,俸禄、爵位、待遇都是最低的。最高的则是曹奂,由于晋承魏统,司马炎对这位原来君主、如今臣民的曹奂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封陈留王,食邑万户,居住在魏公国都邺城,国内行魏国正朔。

至于刘协和刘禅虽然都封为公,但待遇也有所不同。刘协封山阳公,以山阳郡为封国,下管二十三县,国内行汉正朔,爵位虽比曹奂小一级,但待遇也差不多。

相比之下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虽同为公爵,但比起刘协的山阳公可就逊色得多了。安乐县大概也是在洛阳境内,所以刘禅名为安乐公,实际上却根本没踏出洛阳的监控之下,其他的待遇也完全比不上曹奂和刘协两位。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