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取得局部胜利外,其他都完败。从具体战斗来说,第一次和第四次战绩较好,尤其是第四次。

第一次北伐战场主要在陇右。诸葛亮策反新城太守孟达没成功,之后便声东击西将目标锁定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纷纷叛魏响应。但响应归响应,诸葛亮真正军旗所指的只有天水和南安,主要是天水——天水参军姜维降蜀算是诸葛亮的一大收获。攻打陇西郡时遭到太守游楚的顽强抵抗,之后镇守陇山要塞街亭的马谡又被张郃击溃,诸葛亮只好撤军。撤军时顺便扫荡了陇西郡的西县,“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算是此次北伐的第二大收获。

第二次北伐规模较小,主要是围攻陈仓,战斗却很激烈。陈仓守军虽只有1000多人,城池却很坚固。诸葛亮让靳详劝降陈仓守将郝昭未果,之后开始强攻,云梯、冲车一齐招呼。郝昭用火箭和巨石应对,烧毁云梯砸断冲车,蜀军没占任何便宜。接着诸葛亮展开空中攻势,做了个木栏高台让士兵站在上面放箭,然后在城下垫土直接攀爬。郝昭见势不妙又在城墙里面筑了一道墙,攻城再次失败。最后诸葛亮改挖地道攻城,郝昭则横着挖进行拦击,还是没成功。双方没日没夜对峙了20来天,魏国援军赶到后诸葛亮撤军。撤军时斩杀了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算是意外收获。

第三次北伐规模也很小,没有翻越秦岭,却取得了实质性胜利。诸葛亮派陈式攻打与汉中相邻的武都和阴平二郡,并亲自率军击退前来驰援的雍州剌史郭淮,最终占领二郡,在小范围内取得完胜。

第四次北伐战绩最好。诸葛亮率3万大军围祁山,之后留下邓芝继续进攻,自己带主力迎击前来解围的司马懿。在击退郭淮、费耀的阻击并成功收割上邽的小麦之后,诸葛亮与司马懿形成对峙,半个月后交锋大败司马懿。关于此役的战果,《资治通鉴》上说诸葛亮“获甲首三千”,《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汉晋春秋》说“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关于“甲首三千”的理解,有说是俘虏3000人的,也有说缴获3000个头盔的,总之司马懿丢盔卸甲败得很狼狈。之后诸葛亮粮草不济,负责后勤保障的李平怕担责任,假借刘禅的名义让诸葛亮撤军。撤军时张郃追赶,被蜀军强弩射杀。

第五次北伐基本就是干耗。诸葛亮10万人马在五丈原驻军屯田,准备打持久战,结果打成了消耗战。除了一开始有个小规模冲突外——蜀军进攻北原被郭淮击退,之后双方基本就是干耗。诸葛亮多次挑战,还拿女人衣服取笑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应战,最后耗了100来天把诸葛亮给耗死了。撤兵时姜维命人“反旗鸣鼓”吓退司马懿,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算是此次北伐的精神收获。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上,北伐曹魏,在汉中建立大本营,为北伐做了四年的准备工作,可见诸葛亮是多么谨慎。

初次北伐穿秦岭,选道最远绕祁山

从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有四条,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故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道,除了陈仓故道其他三条道距离关中都很近,但是这三条道路相对崎岖,不方便运输物资。陈仓故道相对平缓,汉高祖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非常谨慎,并没有走捷径,而是选择了陈仓故道,诸葛亮比刘邦更谨慎,他选择了比陈仓故道还要西边的祁山。

选择绕祁山第一不容易被曹军发现,第二就是道路平缓方便运输物资,第三祁山上面是陇西,这个地方地势高,一旦占据军队居高临下直捣关中。 诸葛亮在战略方面非常谨慎,但是在战术方面出现错误,他派马谡做先锋,马谡根本没有作战经验,在街亭驻扎营地,只知道占据高地,敌军不容易进攻,却不知这个地方取水困难,最后被张颌阻断水源导致战局失败。

北伐悲歌已奏响,诸葛饮恨五丈原

初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换了进攻路线,选择了祁山东边的陈仓故道,当他带兵到了陈仓城下的时,当时守卫陈仓的是曹魏的一员沙场老将郝昭,就在诸葛亮到来之前,郝昭就把城墙修建的特别坚固,果不其然,诸葛亮苦苦进攻20多天硬是没攻下,军粮已经不足只好撤回汉中。这次失败诸葛亮认识到直接进入关中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于是调整三年后,又选择走祁山,这次出祁山他发明了一种运输物资的工具叫木牛,这种工具载重量大,但是行动速度缓慢。这次出征还是没有成功,因为曹军换了总司令那就是司马懿,要说诸葛亮谨慎,这个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谨慎,他坚守不战,等到诸葛亮军粮不足的时候自然退兵,所以北伐还是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岁月不饶人,诸葛亮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为了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兴复汉室,只有冒险一搏,这次进攻路线选择了陈仓故道东边的褒斜道,这条道是到达关中最近的道路,但是这条路非常崎岖。所以为了完成这次北伐,第一年大量种植粮食,屯了大量军粮,第二年在褒斜道上修栈道,而且还发明了一种专门适合栈道上运输物资的车叫流马,这种运输工具运输量不大,但是非常轻便速度比较快,很适合在这种道上运输。

第三年带兵从褒斜道打出去,进入关中,在五丈原的地方建立了大本营,这次他做好了准备,要驻扎在五丈原进行屯田,来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跟司马懿比打仗他更胜一筹,比粮食充足也不差司马懿,但是比寿命的话,他没有比过司马懿,就在这一年的秋天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只有54岁。

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提问者明显是怀疑诸葛亮的指挥作战能力呀。这也难怪,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一些小道文章来了解历史,而这些小道文章为了标新立异,总是和传统的观点唱反调!质疑诸葛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首先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形象肯定是不可信的,诸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八卦阵等等都是毛宗岗根据《三国志》的大纲自己瞎编的,曾经鲁迅就已经批评过这个问题,说神话诸葛亮近似妖。不过诸葛亮也不是像许多人误会的那样,不懂军事还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造成了蜀国国力衰落,最后导致了蜀国灭亡。

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在这里仅从他军事指挥方面分析,从他北伐的战绩看看诸葛亮的指挥能力到底如何。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摈弃魏延子午谷奇谋(这个计策还可以,有兴趣的可以留言讨论)开始北伐,北伐前诸葛亮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他策反了关中三郡,哪三郡呢?分别是南安、天水、安定郡。这一次北伐也是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初战告捷,《三国志》记载: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后来在街亭之战中,马谡错误的布置了防守战术,致使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公元228年冬天,本应该休养生息来年再战的诸葛亮听说魏国打败东吴大将陆逊,大力进攻江东,于是布置兵力经陈仓故道,效仿当年韩信的模样出陈仓,当时陈仓守将为郝昭,诸葛亮为了招降郝昭,派了郝昭的老乡靳详前去游说,结果没有成功。诸葛亮率军围困陈仓二十多天,最后没有破城,被迫撤军。在撤军途中设下埋伏,伏杀了魏国大将王双。

公元229年,诸葛亮率兵攻武都、阴平两郡,此两郡原来归蜀汉控制,由于街亭失利之后被魏军占领,诸葛亮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收复失地的。魏军郭淮前来救援,诸葛亮率大军驻扎建威,郭淮看蜀军太多,而且此两郡本就挨蜀国太近不利于防守,于是撤军。诸葛亮顺利收复两郡。

武都、阴平两郡失守后,魏国很气愤,于是就第二年也就是230年7月转守为攻,兵分水、陆两路进攻汉中,但是由于此时连下三十天大雨,天气不利于是魏军撤军。

公元231年,诸葛亮联系西部少数民族鲜卑人轲比能共同出击关中,此时魏国镇守长安的曹真生病,无奈紧急调遣司马懿前来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率军寇天水,兵围祁山。司马懿走了一个多月方才到达上邽。到达上邽后司马懿留下郭淮、费曜守上邽,司马懿亲自率领魏军主力向西前去救援祁山被围魏军。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领军前来,反方向行军,率军向东与司马懿的军队擦肩而过,到达上邽后击溃郭淮、费曜守军,并且趁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司马懿听说后大惊,心想:诸葛亮怎么跑到我后边来了。

于是司马懿领兵后撤,在上邽追击上诸葛亮的大军。双方军队在上邽南北对峙。司马懿不敢轻易进攻,他怕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谁知道诸葛亮夜里领军撤退,司马懿早上发现魏军早就撤了,于是赶紧领军追击。

在追到卤城的时候,司马懿又一次追上了诸葛亮的军队。诸葛亮将军队驻扎在卤城旁边的山上。卤城旁边有两座山,一座叫南山,一座叫北山。诸葛亮派王平在南山扎营,自己亲自率军在北山扎营,以为掎角之势。这时候司马懿蒙了,该如何进攻呢?

司马懿还没有行动,他的手下坐不住了。他的手下觉得诸葛亮欺人太甚,在魏军的地盘上犹如无人之境,任意行军。魏军追上蜀军后又踌躇不前,太丢人。于是都劝司马懿赶快进攻。司马懿还是不进攻。后来群臣说了一句刺激司马懿的话,书中是这样写的: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下令进攻。张郃负责进攻王平守卫的南山,司马懿亲自领军进攻诸葛亮驻扎的北山。

张郃进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死伤了很多士兵。司马懿领兵稍微一进攻,诸葛亮就大败,弃营而去,于是司马懿领兵追赶。突然之间在半路遭到蜀军魏延、高翔、吴班的埋伏,于是大败。原来诸葛亮早就算计好了要埋伏司马懿,所以故意在北营设置少量兵力引诱司马懿,然后在半路伏击,最后大败司马懿,战果颇丰,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后来因为粮尽,诸葛亮率军撤军。在木门设伏射杀了张郃。张郃本来不主张追击的,张郃说:“围师必阙,归师勿遏!无奈司马懿强行要求张郃追击,于是张郃被伏兵射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最后一次伐魏,由于司马懿率军在渭水南岸阻击,诸葛亮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于是决定在五丈原屯田练兵,准备打持久战。无奈的是由于病重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北伐事业从此终止。

从以上的北伐战绩可以看出,诸葛亮用兵还是有可圈可点的一面。诸葛亮用兵以稳著称,善于设置伏兵。进退有序,没有经历过大败,但也没有取得太大的胜利。他是三国时期最后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在三国军事家排名上绝对是能进前三的,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

本回答首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4

其实我们只知道表面上看,诸葛亮六次倾举国之力、兴师动众、劳师远征的北伐的确寸功未建、寸土未得;却不知道诸葛亮数次北伐除了“征讨曹魏”外,主要有如下几点深意:
一、国际形式:偏安一隅,以攻为守。诸葛亮深知当时蜀国不管是军力、还是综合国力在魏、蜀、吴三个集团中都是最弱的一个,蜀汉随时都可能会遭到魏、吴两国的进攻,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以攻为守。

二、国内形式:初入西南,根基不稳。荆州集团入蜀地不久就建立蜀汉政权,蜀地势力并不真心欢迎一个空降集团做他们的主子。北伐抽掉各个小集团势力的军事力量,并转移蜀地小集团势力的关注焦点,蜀汉就不会起内乱纷争。

三、政治需要:荆州集团入蜀地的靠的就是“征讨国贼、兴复汉室”大业的政治宣传获得民心和蜀地集团的认可与支持的,荆州集团立国后,想要在蜀地继续获得民心与蜀地各小集团不翻脸,只有继续做“征讨国贼、兴复汉室”的政治工作,哪怕是假装的也是很必要。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总和实力最强大的曹魏较劲的根本原因。另:诸葛亮不去北伐,他功高震主长期呆在幼主身边必生事端。

四、兑现承诺:北伐是诸葛亮兑现对刘备的“立足蜀地、挥师北进大业可成”的一个承诺,也是对蜀地集团和民众的一个承诺,更是兑现自己做管仲、乐毅心愿的一个承诺,以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心中的宏伟大业。

以上几点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因北伐把蜀汉国内的各种不利因素(政治、军事、权贵、民意等)的内忧成功转移到北伐的外患上,也主动的消除外患。更成功的保障了蜀汉立国后多年平安,这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主要贡献。

诸葛亮作为一个谋略家,其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我们是很难看出端倪,更不敢妄加品头论足!

5

诸葛亮七出祁山五次北伐原来只因这三个理由!

烂作家 2017-04-29 00:11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终于因长期积劳成疾,累死在北伐战略要地五丈原。

那么我们就奇怪了,以当时魏蜀吴三国国情来看,最不适宜打仗的就是蜀国。因为蜀国建立最晚,一方面地域最小、经济最弱,另一方面人口、兵力最少。又加上刘备死后,后主继位,国内并不十分安定。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什么诸葛亮还要不断北伐呢?但是诸葛亮有诸葛亮的理由。

一:回报先帝。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由此可知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二:实现隆中对。诸葛亮在出山之时,就做了一个非常大的策划案。他必须要按照这个步骤进行下去。另外,诸葛亮想在有生之年做好这件事。当时,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他要连续不断地北伐。

三:不攻曹魏,蜀必败亡。根据蜀国当时的国情来看,想在短时间之内发展起来,几乎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等蜀汉发展起来的时候,魏国已经会变得更为强大。若是等到蜀汉发展强大之时,再发动北伐战争,恐怕那时候不等蜀国北伐,魏国就可能会先攻打过来了。

6

我来简单说下吧,《三国演义》夸大了北伐的战绩,实际成果寥寥无几,但是演义造成一种威逼都城的错觉。

1.《三国演义》写了6次北伐,实际历史上只有五次,且均不持久,无显赫战绩。

2.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只好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刚刚开始就结束了。

2.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围城未破,援军至,撤军。

3.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阴平,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蜀军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这次北伐被反攻,如果不是连续大雨,魏军战果如何不得而知;

司马懿:姜还是老的辣

4.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拒不出战。此时刘禅听信谣言,下旨令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

5.第五次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僵持不下。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

6.五次北伐,蜀军战果有限,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

7.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8.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伤害,这点是真的。

7

诸葛亮初出茅庐身经大大小小战役。屡建奇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八十万曹兵,气势如虹。大可一举夺定天下。可罗贯中就是不让刘备一人得天下。三国演义的上半段写得风生水起,波浪壮阔。自张松献地图,刘备入川后,三国演义就失去了往日的精采。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就掐指算过,将来是三分天下。出祁山夺中原是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命捐五丈原,未能完成刘备的遗愿。至于诸葛亮北伐战绩如何已无关天下大局,魏延,马岱,姜维都属无为之辈。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罗贯中让关羽,张飞,马超,赵云一个个去了,诸葛亮凭什么去夺取天下呢?最后却让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司马懿得了天下,三国归晋。这是天意。

8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刘备一方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然后两路出兵,一路是从荆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从以汉中为基地,进取关中。同时还要联络东吴,在东线出兵策应,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顾。这三路中,作为主力的,实际上是荆州方向的这一路,东线和西线都只是策应和牵制。

事实上,割据四川如果要在战略上保持进取能力,荆州和汉中两个区域也是必须始终牢牢掌握着的。失去其中一个,都会变得非常被动。但这两个战略要点又有缓急先后,失去荆州只是失去了北伐的主要战略支撑点,如果失去汉中,四川就完全陷入被动了,对北方政权来说,四川就是一只等死的肥猪。

荆州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仅是战略位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荆州的开发程度是比较高的。不要说已经跨有荆益的蜀汉,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仅仅只占据荆州的刘表都让东吴君臣坐卧难安。所以,吴蜀双方谁能占据荆州,谁就在长江以南地区的争夺中处于主动地位。

东吴偷袭荆州得手后,实际上蜀汉在战略上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了。东线对东吴的防线,实际上在今天的三峡一带。根本无力出兵策应北伐。那么,剩下的以汉中为基地的北伐,其实胜算很小。所以,先主在失去荆州后,是很希望夺回来的。先主争夺荆州失败后,蜀汉对东吴的防线就已经后退到了白帝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东吴的战略进取能力。

所以,诸葛亮生前为蜀汉规划了蜀汉剩下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也就是像刘邦一样,集中全部主力,出秦岭,在关中与曹魏主力寻求决战。这当然是军事冒险,是孤注一掷,用全部国力来赌北伐的成败。如果成功,就可以拿下关中,北伐就已成功了一半。但战争的风险在于,不光可能赢,还有可能输。如果输了,那么就完了,连防御都没有能力了。

中策持重,不出秦岭,而是绕开秦岭出天水、陇西,因为那边的魏军相对较少,取胜机会更大一些,就算失败,也还可以退回汉中,不会全线被动。更重要的是,从这条路线进退,没有秦岭那么危险,不太可能全军覆没,进退都有余地。

下策就是出陇西,向雍凉方向进取,因为这里不是曹魏重兵囤积的地区,所以可以在战略上牵制敌人,迫使曹魏在关中的部队不敢轻易冒险穿越秦岭来全力夺取汉中。这实际上就已经是以战术进攻来进行的战略防御了。

其实,这不只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想法,也是任何具备战略规划能力的将帅和领袖所必然具备的眼光。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实际上只有两次是真正有进取关中的决心的,也就是走陈仓道那次和最后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动进攻来进行战略防御,包括最接近胜利的第一次。因为只有在关中和魏军进行战略决战,只要成功,雍凉二州就被切断了联系,传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关中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在天水,陇西一带敌军侧翼用力,显然不是真心实意的北伐。

兵法嘛,虚虚实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动五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要说每次都是以和曹魏关中重兵集团决战,那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同样的,要说每次都只是战术性的进攻来进行积极防御,毫无进取关中的决心,那也不可能。最后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线,很显然就是要准备稳扎稳打,在关中和曹魏进行战略决战的架势,只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而已,并不是没有决心。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时期,蜀汉在对魏国的态度上基本上就是战略相持阶段,而且是被动防御。这是和诸葛亮时期的战略路线完全不同的。

姜维统兵以后,并没有掌握蜀汉全部军队的指挥权,而且也没有得到后主的完全信任。所以他在汉中取守势,而且是以主力在汉中,他自己也在甘南陇西一带进行战略牵制。别说他在那里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就是能取得,战略意义也是要大打折扣的。他就算能夺取雍凉二州,对曹魏来说战略损失也是很有限的,关中根据地还在手里,还可以反攻,并不会全面转入战略被动局面。所以,姜维的几次主动出击不要说不能算真心实意的北伐,就连具有战略意义的主动防御都算不上。

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参考南宋的态势。一开始,南宋占有汉中和关中,荆州地区,所以在战略上是比较主动的,始终保持着北伐的能力。但是,在张浚领导下,失去了汉中和关中地区,南宋在西南就变成了完全彻底的被动防御,甚至连战略牵制作用都发挥不上。

失去了在关中进行战略策应的能力,岳飞所处的荆襄地区实际上也是孤掌难鸣。就算能真的北伐成功,克复两京,也守不住,因为关中和太原的金军只要出动增援,对岳飞军就是绝对性而且是压倒性的优势。

在更早一些时候,甚至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仅仅占据了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后唐南征四川也能顺利成功,也是因为前蜀政权始终未能有效控制汉中地区作为战略屏障,也没有任何能够进行战略策应和牵制的能力。宋初南征四川同样如此,王全斌仅帅五万人就能顺利消灭后蜀,平定四川,也是一样的。

所以说,就像守江必守淮一样,割据四川,如果要保持战略进取能力,就必须始终将汉中和荆襄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失去荆襄地区就失去了进取能力,失去汉中,就等于失去了有效防御能力,连自保都做不到了,灭亡是早晚的事,只是靴子何时落下的问题。

9

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比姜维好不了多少。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一军皆惊,提拔马谡为先锋,负责守卫街亭。结果错用马谡导致大败,损失2.5万兵,只有王平带了一千兵回来。陇右叛投的三个郡都被张颌夺回,诸葛亮还额外失去武都和阴平两个无人郡,惨败!!!这次惨败回来后,诸葛亮痛斩马谡,同时自贬三级。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数万兵出散关围攻陈仓小城。陈仓城是前一年诸葛亮北伐后临时刚修好的小城,守城的只有一千多人,郝昭这个无名将军为守将,结果围攻了几个月也没攻下,张颌援兵还没赶到,诸葛亮已经因为粮尽而退兵,也是丢脸惨败,幸好损失士兵不多。

第三次北伐,夺回了无人区武都和阴平,郭淮欲出兵保护武都,发现诸葛亮大军后退守,诸葛亮因为前次攻城失败不敢再进攻,双方都没大的人马损失,算是无功亦无损失。本次因为收回了第一次北伐丢失的武都阴平,虽然都是无人区,刘禅却也给予嘉奖,让诸葛亮官复原职。

第四次北伐再次出祁山攻天水,这次对手是司马懿。这次北伐史书记载有冲突,野史《汉晋春秋》说诸葛亮获三千甲,但是根据《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汉晋春秋》为野史,其作者虽然生活在东晋时期,但是却是在东晋的敌国生活,是反晋朝反司马懿的,记载不可靠。《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唐朝21名史官奉唐太宗命令写的,与诸葛亮司马懿都没什么利益冲突,应该很客观,离三国时期时间也不远,资料都能找到,应该是最靠谱的。而且唐太宗还是支持诸葛亮的,唐太宗又讲究以史为鉴,不可能诬蔑诸葛亮。根据这个记载诸葛亮大败,被俘被杀万人,因此之后诸葛亮消停了三年。

本次战后,魏明帝派使劳军,奖励司马懿,增加了其封地。诸葛亮虽然乱军射杀张颌,但是却大败损一万兵,故无任何奖惩。事后的奖惩也证明了此战司马懿大败诸葛亮,《晋书》更加靠谱。

三年后经过认真筹备,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十万大军兵至五丈原,司马懿渡过渭河,在南岸背水扎营,与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攻北原被郭淮击退,司马懿又死守阵地。由于同期诸葛亮约好孙权从荆州到合肥及徐州发动全面进攻,其中孙权自带十万攻合肥,令陆逊、诸葛瑾大举进攻攻襄阳,令一万军攻苏北,吴国全军出动,魏国主力用于拼命抵抗孙权,只能派出二万人支援司马懿,司马懿兵力只有五万左右,因此采取防守策略。但是诸葛亮虽然兵多,却困在五丈原半年之久,无法攻入司马懿阵地,粮草大量消耗。诸葛亮无计可施,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羞辱他,司马懿却呵呵了之,反而问使者诸葛亮生活如何,使者说诸葛亮吃得少操心的多,司马懿判断孔明命不久亦,果然不久诸葛亮病逝。诸葛亮临死秘密召集所有人开会唯独不召集魏延,提拔杨仪为总指挥,安排了杀魏延之计,结果此战蜀国同时失去了头号大将和丞相,实力大损。很多人说不是诸葛亮安排杀魏延的,而是杨仪借故杀魏延,但是如果只是杨仪因私人恩怨杀魏延,为何杨仪回去后不受任何惩罚?难道朝廷可以允许杨仪未经中央授权擅自杀大将?如果说杨仪平叛,刘禅却完全不认可魏延造反,否则应该给予杨仪升迁奖励。诸葛亮提拔魏延最大死敌为总指挥,又瞒着魏延开秘密会议,无疑已经是要杀魏延了。杨仪擅自杀头号大将,却不受惩罚,也无奖励,证明了杨仪只是奉命行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五次北伐二次惨败,一次大败,一次无功无损,一次同时损失将相,加上大量粮草军饷,总体损失巨大而无任何收获。

10

谈一城一地的得失没有意义

先看实力对比,魏最强,吴国次之,蜀最弱,蜀汉的人口大概是魏国的五分之一,是吴国的二分之一,吴国和蜀国加起来是魏国的三分之二,所以蜀国征兵高达十比一没有战争潜力。

再看内部刘备是外来政权,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但是蜀人可不想打仗,要知道四川的政权一般都是守成的。

那为什么还要北伐呢?这个时候魏国的主要兵力都在和吴国对峙,对于蜀国采取守势,所以主动权掌握在蜀国手上,北伐有两点好处

其一转嫁国内矛盾,又能趁机培养人才,完成政令军令统一

其二消耗曹魏,如果可能,相机夺取陇右,那里出产骏马,也出产良将锐卒,也可以配合吴国的进攻

而不北伐的话就会"不败而败"

诸葛亮几乎每次运兵,都尽力因粮于敌,同时相机夺取人口和物资,靠着灵活的战术,尽量减少及方损失,消耗敌人,他虽然打着北伐的旗号,但是已经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不过是为蜀汉续命而已,所以每次北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让小皇帝安心的坐了几十年的皇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