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句话是电视剧第二集的内容,大致的故事背景是严世蕃在浙江强推改稻为桑,搞得天怒人怨,因此遭到了严嵩门生兼浙江总督胡宗宪的抵制。后来胡宗宪上了一道奏疏,指出了改稻为桑的问题,希望能暂缓推行改稻为桑。结果这一道奏疏激怒了严世蕃,于是便有了下面严世蕃和严嵩的这一段对话。

严世蕃说:胡宗宪这样做,是想甩开我们直接向皇上进谏言。

严嵩说:别人不敢保证,胡宗宪决不是忘恩的人,只不过他现在的处境很尴尬,他身边有一个裕王派去的谭纶监视他。这个谭纶是裕王的人,裕王背后就是皇上。胡宗宪现在叫停改稻为桑,他是在为我的名声考虑。

严世蕃说:可是这个改稻为桑本身就是皇上的旨意啊!

严嵩说:胡宗宪也没说不推行改稻为桑。关健是现在有个谭纶在监视他。如果他要照你们的那种改法搞,就会给人抓到把柄。你这是在故意刁难他。

严世蕃说:爹,你不要袒护胡宗宪了。我看他的这封奏疏摆明了就是在拍裕王马屁。现在证据都摆到您老的眼前了,您老还要护着他?你还说他这只是跟我过不去。那我问你,我是你的什么人?我是你的儿子!现在你都八十一岁了,你怎么就不想想,哪一天你致仕了,或是百年了,除了我跟你养老送终,你老人家还能指望谁?现在你除了支持我,你没退路了

严嵩说:那我问你,裕王又是谁的儿子?你们知不知道,皇上今天下午要去哪里?皇上去裕王府,去看孙子




以上便是严嵩与严世蕃对话的全内容,那么这段对话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实,很好理解:严嵩与严世藩的这一番对话,立时就表明了两人在政治境界上差距。严世蕃跟他爹相比,简直太嫩了

严嵩心里很清楚,裕王是嘉靖的独苗,并且还刚给嘉靖生了孙子,裕王将来会继承皇位,简直是清晰的不能再清晰了。

第一集时,冯宝揣摩圣意,打死周云逸,吕芳就对冯保说,周云逸是裕王的人,这大明的天下迟早是裕王的,你打死他的人,这不是在找死吗?于是,吕芳为了自己,也为了冯保,就让冯宝到裕王府做万历的伴读,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后来,就连恶狗陈洪也懂这个道理。他靠给嘉靖充当恶犬上位的同时,还不让忘用苦肉计向裕王示好。任凭裕王妃怎么羞辱他,也不敢说个不字。为的就是给自己在日后留一条后路。



太监们尚且懂的道理,玩了一辈子政治的严嵩会不懂吗?

严嵩心里很清楚嘉靖在想什么。皇帝重用他们这些人,是让他跟清流党对着干,本质上是为了制衡朝廷的政治,也顺便帮嘉靖背黑锅。不代表他就可以把手伸到裕王那里!

因为裕王是嘉靖的独苗,同时裕王还有嘉靖的独苗宝贝孙子,除了嘉靖本人,谁都不可以动裕王!这是嘉靖的政治底线。

但是,嘉靖的这条底线,严世蕃不懂。他以为嘉靖让严党去跟清流党搞政治平衡,就是玩了命的跟裕王较劲。岂不知,这已经是犯了嘉靖的忌讳。

只不过,嘉靖需要严党替他敛财,替他平衡政治。所以只要严世蕃别干的太过火,嘉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做没看见。

然而,后来严世藩遇事就把故意节奏往嘉靖身上带,激起嘉靖和裕王的矛盾。他这么做固然可以保一时安危,但从长远来看,完全就是在找死。因为严世藩把嘉靖拉下水,嘉靖看在面子上会保他,但是对他的办事能力也会产生怀疑,而裕王对严党也会更加的不满,双方的矛盾更大。

所以,严嵩为什么要几次呵斥严世藩不要把节奏带到嘉靖身上,带到裕王身上?他就是希望把严世蕃点醒。但是严世蕃就是点不醒,最后还是把手伸到了裕王头上。

他先是诬陷齐大柱通倭,继而诬陷海瑞也私通倭寇。嘉靖看着严世蕃得寸进尺,心中已然是不满!再让严世藩这么折腾,是不是也要查查裕王是否通倭?毕竟海瑞是裕王推荐的人。

到了这个份上,严世藩想不死都不行了……


面对严世蕃的作死,严嵩无语了。他很清楚嘉靖交给他的任务之一,是制衡裕王,陪裕王练级,但是又不能伤了他。但是,严世藩死活就是不明白,最终玩过火了。现在眼瞅着嘉靖要处理严世蕃,他还得替儿子擦屁股。

于是,严嵩对嘉靖暗示:我不但能够给你背黑锅,还会给你提拔人才。我可以下台,但是我给你推荐的那些人,可都是人才,你不能弃之不用。

言外之意,朝廷需要我的人来处理政务,维持运转。那些跟皇帝怄气的人,也要我提拔的人才能收拾。我的目的不是要让嘉靖皇帝离不开我,而是让大明朝离不开我!即使是裕王,也离不开我!

同样的话,严嵩也给严世蕃说过:你爹之所以能屹立朝廷二十年不倒,关键在用人!只要用对了人,就不是皇帝离开我,而是大明朝离不开我!就算嘉靖不在了,裕王登基了也仍然要用我的人!但是这些年我把权力交给你,你看看你都用了些什么人,何茂才郑泌昌?这些人除了捞钱,就是出卖朋友

他们把你卖了,你焉能独善其身?你要是被追究了,我是不是也要陪你一起玩完?

所以说,严世蕃和严嵩的政治水平,差了十八条大马路的境界。严世蕃遇事总是喜欢把别人拖下水,动辄就嚷嚷没退路了,不把裕王拖下水,他就不罢休;而严嵩则非常的清醒,他早就给自己留了后路,并且他也希望严世蕃能够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但是,严世蕃已经着魔了。任凭严嵩百般的敲打,就是点不醒。最终,他不仅坑死了自己,也坑惨了自己的爹。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有历史,有情节,有深度的好剧,因此想要看懂一句台词或者一段情节,很难单纯依靠其本身,而是需要一集中更前面或更后面的内容,数集前后的内容,甚至还可能需要联系整部情节。

正如题主所问的这段话,在第二集中,就通过三对父子之间的对话或关系来向我们阐明。

第一对,嘉靖和裕王父子

第二集开篇承接了上一集内容,久旱的京城终于降下了一场瑞雪,仿佛暂时缓解了京城内紧张的气氛。而与此同时,宫外传来了裕王妃产下皇孙的消息,这也是嘉靖目前存活的唯一皇孙。

嘉靖以民间传统早早的准备了冬枣和栗子,并由吕芳口中说出了“早立子”的民间寓意,无疑再一次在群臣中奠定了裕王的地位。

但同时也亲口说出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朕是不敢不知!”再配合上镜头中特写的高拱表情,显然是嘉靖针对周云逸事件,对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的敲打。

果然,嘉靖以徐阶、高拱、张居正是裕王老师侍讲的身份,打发了他们去裕王府贺喜,但独独留下了严嵩父子。

待三人走后,嘉靖第一句便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并问到了“周云逸到底有没有后台。”

这件事嘉靖实际应该是知道的,但却对着严嵩父子问出来,实际是表示了严嵩父子才是嘉靖自己的心腹,要帮我盯着,不要有什么事瞒着我。

年轻的严世蕃差点回答出来,但被严嵩拦住。因为这个答案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说出来。一旦说出来,就是把隐藏的矛盾揭露出来,嘉靖没有退路,严嵩父子更加没有退路。

所以嘉靖需要的也不是他们的答案,所以很快就说:“今天是元宵节,留下吃各元宵吧。”

这一幕通过徐阶三人远去的背影,和嘉靖与严嵩父子的对话,实际还是表达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旧两代势力已经形成,但现在还是嘉靖当这个家,可裕王是储君,终究这江山是他的。

第二对,吕芳冯保父子

明朝太监喜欢收义子,分两种,一种是宫中同为太监的义子,这种是为自己老了以后留退路的;另一种是宫外的,一般为同宗侄子,过继来继承自己的香火。

冯保就是吕芳在宫中的义子之一,在上一集中,冯保刚刚主持廷仗打死了周云逸,又在降下瑞雪时绕过了包括吕芳在内的其他大太监,向嘉靖报喜邀功。

这明显是一种遭人嫉恨的找死行为,因此吕芳罚其跪在雪中,以至于冻僵。

在救醒之后,吕芳对冯保说出了本剧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对话。

“我再教你两句话。一句是文官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是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改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因此吕芳将冯保安排到了裕王府当差,这对于刚刚杖杀了周云逸的冯保来说,无异于羊入虎口,是没有退路的,是死地。

吕芳又说:“我在教你武官常说的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看我大明的气数,这皇位迟早是裕王的,到了那一天,你才真是个死呢。我现在以皇上的名义,派你到裕王府做皇孙的大伴,你要夹着尾巴,让裕王和他府里的人重新看待你。如果真有一天裕王入主大内,干爹这条老命还得靠你。”

如果说历朝以来谁最能看清大势,往往就是这群太监。果然,看似死路却是一条退路,第二集不久后的一段情节也可以佐证。正是因为以皇帝名义派去的皇孙大伴,裕王虽然厌恶冯保,却以为他是嘉靖的眼线,而不敢动他。

而在历史上,冯保也是因为相对有文化,又表现的老实本分,在裕王府得到了裕王妃和张居正的赏识,在万历继位后,相互勾连,把持朝政,权倾一时。

第三对,严嵩严世蕃父子

如果说没有看懂前两对父子,严世蕃突然这句“这世上除了你儿子没退路,谁都有退路。”会觉得没头没脑,不知所谓,但是这句话正是对应了吕芳的那一段话。

表面上,这句话是严世蕃向严嵩表示,自己才是真心实意为严嵩着想,挡在严嵩面前,为其“遮风挡雨”不会后退的人。

但当时世上最没有退路的其实恰恰是严世蕃的老爹严嵩,还有那吕芳。他们早以被深深的刻上嘉靖亲信,奸臣,旧时代代表的标签。当有一天嘉靖死去,裕王继位,这些腐朽的东西统统是要给先皇陪葬的,好将之前掌握的权利和地位让给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潜邸旧臣。

严世蕃并非没有退路,但他早已将自己和严嵩的权利集团融为一体,主动的站立到了裕王的对立面,将自己和整个严家逼到了死地。

如“改稻为桑”一事中,严世蕃将其简单的当成了一次派系党争,将代表裕王的谭纶放到了敌人的角度。实际上是已经为私欲所蒙蔽,看不清大势,所以才会以为胡宗宪投向了裕王一党。

但胡宗宪哪里是投靠裕王,就如严嵩和谭纶所认识的那样,胡宗宪在大事上绝不糊涂。江浙地区是天下的粮仓,而浙江当时又是倭患严重,严世蕃一党还想借着“改稻为桑”大肆圈占百姓土地,谋取私利。可这样做,一旦官逼民反,就会将数十万百姓推向倭寇一方,就会是一场大乱。

大乱一起,这个责任谁来负?谭纶背后是裕王,裕王是嘉靖的儿子,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

所以严世蕃现在只有让了是退路,任何其他的举措反而是让自己没有退路。因此,严嵩才会也莫名其妙的来一句“那裕王又是谁的儿子”,同时提醒严世蕃,嘉靖竟然亲自去裕王府看望皇孙。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因为“二龙不相见”的原因,嘉靖是从来不会和自己的子女见面的。此行实际是表明,嘉靖已经老了,大明的气数已经在裕王这边,这天下也迟早是要交给裕王的了。

于是,严嵩将胡宗宪关于“改稻为桑”的奏章交给严世蕃,让他到裕王府交给吕芳,再转交给嘉靖,让嘉靖在裕王府就做出决定。这实际是,严嵩给严世蕃准备的退路,大明朝的“家事、国事、天下事”还是教给老朱家他们自己解决吧。

可惜,剧中的严世蕃明显没有真正的将严嵩的话放到心里,只以为自己的父亲老了。此后,在“改稻为桑”的浙江一事上与裕王一党依然步步紧逼,最终将自己逼上了真正的绝路。

3

关于这个儿子论,不仅严嵩这么说过,李妃也这样说过。

题目问的剧情是出自《大明王朝1566》第2集,单看这一集并无法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必须结合下文来谈。

在《大明王朝1566》第12集,嘉靖帝因为浙江丝绸商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之事,找了严嵩和严世藩,一番较量之后。虽然表面上没有怪罪严嵩或严世藩,但其实已经拉开了“倒严”的序幕。

因为嘉靖帝需要的是会遮风挡雨的严党,不是会招风惹雨的严党,而严世藩显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回去的路上还在跟严嵩争辩,提出自己才是为老爹遮风挡雨的。

这句话跟题目中严世藩说的话意思相近,都在阐述自己的委屈,而严嵩却回答他:

“严世蕃,我告诉你。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你和你用的那些人没有谁替我遮风挡雨,全是在招风惹雨!皇上呼唤的风雨我遮挡二十年了,你们招惹的风雨没有人能替你们遮挡。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

我们返回去思考严嵩的这句话,严世藩所谓的没有退路,其实严嵩何尝不知道。自己跟裕王交恶,而裕王又是嘉靖帝的儿子,以后怎么办?有退路吗?

由此,我们就推出了本剧最大的疑点:那就是严嵩明明知道裕王是帝位的继承人,也知道裕王他们对自己不感冒,那么他为什么不提前巴结一下裕王呢?

这里面是有很多原因的,先说三条原因:

严嵩把持内阁二十年,在二十年前,他并没有这么飞扬跋扈,也没有让现在的官员这么嫉恨。那时候的他根本没有必要去巴结某位皇子,毕竟嘉靖帝还很年轻。

等到了剧中的时候,严嵩已经80岁了,嘉靖帝又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其强盛的皇帝,怎么会容许自己的近臣去巴结裕王?这是大忌,一旦严嵩有了这个念头,不用等裕王即位,嘉靖帝就能干掉他。

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像后来大清朝的和珅一样,嘉庆帝都已经即位了,和珅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还不巴结?因为太上皇还在啊,太上皇在,权力就下发不了嘉庆帝手中,和珅就只能慢慢等死,只能盼着乾隆帝多活几年,除非奋力一搏。

另外的原因在于,严嵩面对的不仅仅是裕王,更是裕王手下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就算他投靠了裕王,到时候首辅的位置也不是他的,跟徐高张斗,也是胜算不大,到时候死的更惨。

至于第三点就有点隐蔽了,严嵩之所以对裕王冷漠,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嘉靖帝的命令。对于嘉靖帝这种淡漠亲情的皇帝,也会做出这种事情的,毕竟皇权这种东西是不能随便分享的,即使是儿子,不敲打敲打裕王,怎么成才?

这倒是跟《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的情况很像,不要以为康熙帝要求众臣举荐新太子是好事。不要觉得佟国维是傻子,他带领众臣举荐老八胤禩之日,就是老八胤禩永远离开皇位之时,皇权就是这样自私!

所以,严嵩就跟后来的吕芳一样,能撑一天算一天,最好嘉靖帝能多活几年,自己也能多撑几年。毕竟年岁已大,命运早就注定,只是在尽量延缓罢了,就像大明朝的气数,也随着后期几个皇帝的挥霍,消耗的差不多了。

为什么剧中的胡宗宪明明知道严党撑不久,还要坚持不“倒严”,就是因为他存在的基础就是依靠严党,弄掉自己的根基,自己也就离死不远了。

可是胡宗宪还是能看到自己的归宿,这由不得他选择,最后能全身而退已经是用光了自己的运气!

所以,严嵩那句话其实挺悲哀的,等于是明着告诉了严世藩,我们真的没有退路!

4

严世蕃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嘉靖和裕王分开来看。他把裕王和徐高张等人联系一起,一直想打压裕王。

当时朝廷主要是三股势力,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以裕王为首的清流、以吕芳为首的司礼监。严格来说,吕芳的司礼监还不算是一股独立的势力。吕芳自幼跟随嘉靖,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个人没有太强的权力欲望,他必然是听嘉靖的。所以他主要的作用便是执行嘉靖的意思,嘉靖重用严党,他便帮着严党。嘉靖要罢黜严党,他便帮着裕王。

这样大明朝实际上主要是严党和清流之间相互斗争。严党的优势在于他们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是严党的人,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更重要的是,嘉靖需要严党。一方面严党挡在前面,给嘉靖弄银子盖宫殿,替嘉靖背黑锅以及惩治跟嘉靖作对的人。另一方面,严党中还是有很多有能力的人,比如东南的封疆大吏胡宗宪,平定倭寇必须要靠他去完成。


清流主要是以裕王为首,加上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他们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儿子(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在世子诞生以后,他必定是大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二是他们这些大臣相对来说,要知道严党的核心人物严嵩已经八十多了,未来时日必然不多了。

当然,清流不会傻傻的等着老严嵩去世,无论是周云逸事件,御前会议,还是后面的改稻为桑,清流都在不遗余力的攻击严党。

他们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来说也是形势所逼,另一方面这也是嘉靖有意为之。毕竟他们两拨人在朝廷里面斗,嘉靖只需要在中间维持平衡就可以了。


不过,他们几个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句台词说得很好,官场无朋友。无论是裕王、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他们之所以团结起来,是因为他们的共同敌人是严嵩。

裕王其实又和徐高张不一样,毕竟裕王是要继承大统的。所以裕王和嘉靖应该是父子一体,他们才是一伙的。

可是严世蕃却不这么想。比如周云逸事件背后的主使人是裕王,严世蕃一直要把这件事情搞大,牵扯上裕王。严嵩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不借着这个事情打击裕王。

当严世蕃知道胡宗宪上疏请求朝廷延缓改稻为桑以后,他便立刻认为胡宗宪是要卖主求荣。严嵩虽然年迈,但是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还是比严世蕃老辣一些。凭借他对胡宗宪的信任,他不断的替胡宗宪说话。

这就让严世蕃非常不爽了,估计是吃胡宗宪的醋了,毕竟他爹明显更喜欢胡宗宪,更相信胡宗宪。这个时候,严世蕃立刻以儿子的身份来威逼老严嵩。这明显是让严嵩在做一个选择题,你儿子和学生同时掉在水里,你到底救谁?

这个时候严嵩便提醒严世蕃,裕王是谁的儿子。为什么严嵩能够不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嘉靖护着他们。嘉靖已经暗示了裕王要做老朱家的接班人。比如赏赐世子“枣栗子”,亲自去裕王家看孙子,赏赐李妃十万匹丝绸都能看出来。

裕王就是嘉靖,嘉靖就是裕王,所以严世蕃不应该把裕王对立来看。

按道理来说,严世蕃应该奉承裕王才对。毕竟狠毒如陈洪还照样倒向裕王,谁都明白以后天下是谁的天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5

在《大明王朝1566》的开头,内阁和司礼监做年终总结,主要是财政问题。问题主要有三个,嘉靖帝盖宫殿差钱,东南抗倭需要军饷差钱,严党要分赃差钱,这导致国库出现巨大亏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严党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办法,想要把国库的亏空补上。

让严世蕃等人没想到的事,改稻为桑比他们预料中难得多。

他们肤浅地认为,原因是有裕王的人谭纶在,所以浙江的严党官员郑必昌,何茂才等人,不敢做得太过火,浙江最大官员浙直总督胡宗宪更是忌惮谭纶,所以给浙江的严党戴了一个紧箍咒。

这时候发生了稻农闹事,抗拒“改稻为桑”的国策的事件。

面对这种情况,胡宗宪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支持改,但是又不支持急切地改,他想缓慢的改,因此他把稻农闹事的事给压下来了,用一篇奏疏给,堵住了严世蕃等人想借此事用暴力改稻为桑的由头。所以严世蕃心里急。

胡宗宪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考虑。

首先就是防止激起民变,如果严世蕃真的以稻农闹事为借口,让嘉靖帝暴力镇压,首先受到损害的是他这个总督,所以严世蕃说他给自己留后路,只是严世蕃说得方向不对,胡宗宪确实在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只要激起民变,胡宗宪这个总督肯定不保,而不是因为什么惧怕裕王才留后路的。

其次就是顾忌嘉靖帝的面子,不要忘记,在浙江,不但有裕王的人谭纶,还有嘉靖的人杨金水。他们背后归根结底都是嘉靖帝。如果这件事做得太操切,百姓骂的不是严党,骂的是嘉靖帝。而嘉靖帝又是个好面子的人。浙江有什么事,杨金水都会通报给他,他如果听说了,自然还是怪罪到胡宗宪和郑必昌何茂才这些浙江官场上的人。

可是,严世蕃看不清大局,他以为挡住他改稻为桑的唯一绊脚石是裕王的人谭纶,而胡宗宪不敢暴力改稻为桑也是因为谭纶,因为谭纶背后的裕王,所以他对严嵩抱怨胡宗宪,其实是在抱怨裕王。严世蕃以为挪走谭纶,就能暴力改稻为桑了。

但是严嵩明白,谭纶背后是裕王,裕王背后是嘉靖。

在严嵩的眼里,裕王的谭纶,作用跟嘉靖的杨金水是一样的,就是在浙江限制严党。

我们看朝廷里,司礼监,严党,倒严党,这是三个集团。但是,司礼监的背后是嘉靖帝,倒严党的背后是裕王,他们两股存在的目的就是钳制严党。

到了浙江呢?杨金水的背后是司礼监也就是嘉靖,谭纶的背后是倒严党也就是裕王,郑必昌何茂才这帮浙江官场上的人背后是严党。

浙江就相当于朝廷的mini版,同样是两股钳制严党在浙江的人。

嘉靖帝的目的很明确,事让严党的人干,骂名让严党的人担着,钱财大家分,但是真正的策划者和掌控者,在浙江是杨金水和谭纶,在朝廷是他们背后的人。

杨金水负责控制生意,谭纶负责给严党制定条框。严党做事,要老老实实才行。

为什么嘉靖帝这么安排?因为大明王朝是他们朱家的,收入的分配权和收入过程的监督,都要掌握在朱家手里。要不然改稻为桑弄的钱,岂不都被严党搞走了?

严世蕃看不到这一点,但是严嵩看到了,严嵩说,谭纶背后是裕王,裕王背后是皇上。所以,就算没有谭纶,嘉靖帝也会另外派裕王的人。

胡宗宪之所以要写这封奏疏,把稻民闹事的事压下去,就是因为他明白,谭纶在一旁监督,是嘉靖帝的意思。

严嵩问严世蕃,裕王又是谁的儿子?严嵩明白,嘉靖和裕王是一家人,只不过一个是大王,一个是小王,分工协作而已。改稻为桑弄的钱,必须掌握在朱家手里。

胡宗宪有什么办法?

为什么后来嘉靖帝把赵贞吉弄到浙江去搞改稻为桑?因为他发现,严党这帮人在浙江贪得太多,不能再用了。等到鄢懋卿收盐税以后,嘉靖帝发现,朝廷里的严党也非倒不可了,因为自己的钱真的快被严党掏空啦。

6

说白了,天下是嘉靖的,但未来是裕王的。

你跟裕王的人作对,就是不给自己留退路。

严世蕃只顾当下,不讲未来,所以他说自己没有退路。

严嵩看的长远,不能得罪裕王,否则将来咋蹦哒?自己老了,但儿子还长久,所以需要儿子去靠向裕王。

反观吕芳冯保父子,就显得机智多了,虽然当初和裕王结下仇恨,但冯保置之死地而后生,衷心服饰裕王,最终裕王登基之后,也享得大运。

不过,最后总结一下,严嵩父子如果真的站到裕王这一边,就能有好下场吗?嘉靖的帝王之术玩的可谓是一个6,平衡一旦打破,估计严嵩父子下场依旧。

所以,严嵩父子既然铁了心当嘉靖的狗,除了忠心嘉靖,根本无路可退。

7

谢邀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很烧脑的电视剧,里面的台词真的需要多看多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而想要弄清第二集关于严嵩对严世蕃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就必须要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首先介绍一下这部电视剧中的三方势力,一方是严嵩,严世蕃为首的严党,一方是以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倒严派,还有一方就是以吕芳为首的司礼监,而吕芳本质上是嘉靖皇帝的代言人,所以司礼监代表的就是皇帝。

那么本剧演绎的就是这三方势力的角逐,开头就是倒严派周云逸被廷杖至死,将严党和倒严派的矛盾表现的十分激烈,接着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到宫中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本年的国库财政问题,结果由于这一年国库亏空太大,尤其是严世蕃的工部亏空最大,所以掌管户部的倒严派徐阶不肯签字报销,由此引发两派之间剧烈的争吵,最后在吕芳和稀泥下,徐阶签字了,而严世蕃也趁机提出在浙江改稻田为桑田,多织丝绸,远销海外以增加国库财政收入的办法并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可,于是因“改稻为桑”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成了这部剧接下来的主要发展走向!

改稻为桑”首先带来的问题就是老百姓不愿意,但这又是皇帝亲批的,所以杭州知府马宁远申请调动了军队“踏苗”,强迫老百姓改种桑田,但此举引发了一部分百姓的不满与阻止,再加上马宁远以“通倭”的罪名抓了几个为首闹事的百姓,导致更多的百姓聚集在浙江总督府门口,要求释放被抓的几个人。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在江南织造局太监杨金水的逼迫下,决心向朝廷上奏疏,要求朝廷督促邻省借粮,并直言“改稻为桑”的利害得失,希望朝廷谨慎行事。








胡宗宪虽然是严嵩的门生,但他却一心为国,不与严党同流合污,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官,当这道奏疏送到严世蕃手中时,严世蕃痛骂胡宗宪这是要与他们划清界限,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在严世蕃眼中推行“改稻为桑”的就是自己人,而以任何借口推迟或反对“改稻为桑”的就是敌人。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自然而然就是敌人,需要打倒,而胡宗宪是严嵩门生,本应该属于严党,支持“改稻为桑”,可如今胡宗宪却上了这么一道奏疏,脾气耿直暴躁的严世蕃自然而然的就认为胡宗宪已经倒戈了。

但老成持重的严嵩很信任胡宗宪,他清楚的意识到此时的形势对他们很不利,由于裕王生了皇孙,嘉靖帝龙颜大悦,从此裕王一派将受到皇帝更多的信任与倚仗,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不管是裕王还是严嵩,都只是皇帝的棋子而已,荣誉富贵也只是皇帝的一句话。在此情况下,属于裕王系的谭纶被派到浙江,名义上是充当胡宗宪的手下,实则是监视浙江“改稻为桑”的进展情况,因为裕王系坚信严世蕃提出“改稻为桑”一定是要为自己谋取私利,派谭纶去浙江可以更好的搜集严党的罪证,为将来的倒严做铺垫,而严嵩也明白谭纶去浙江的真实目的,所以他才坚信,胡宗宪上这道奏疏是对的。

但是严世蕃还是执意的认为胡宗宪已经倒戈,不明白严嵩为何老护着他,在他看来护着一个白眼狼很危险,最终他气急败坏的说了一句“这世上除了你儿子没退路”,意思就是说“这世上只有我们父子同心同德,才能和衷共济,全身而退!”,希望严嵩不要轻易相信胡宗宪,可是严嵩反问“谁都有退路,那我问你,裕王又是谁的儿子?”,严嵩的这句反问更是在对严世蕃说:“做人做事不要太张狂,胡宗宪能明白如今已经不是严党的天下,你为何不能够明白?不管以前我们做过多少惹人怨的事情,如今都要谨慎行事,不要再落人口实,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以后任何事情都不能再一手遮天的去做,裕王给皇帝添了皇孙,他将会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用,裕王是皇帝唯一的儿子,将来早晚要继承大统!你若再如此执迷不悟下去,你我父子二人迟早会死无葬身之地!”。


然后他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皇帝今天要去哪儿?去裕王府,看皇孙”,而这句话的意思更为透彻,皇帝赐恩于裕王,于皇孙,这祖孙三人才是大明朝的天,我们斗不过天,更不能逆天行事,还是想想退路吧!

严嵩已经看到了末日危机,而严世蕃却依旧执迷不悟,幻想着还能如从前那般无所畏惧,却不知严党倒台之日已经随着皇孙的诞生和“改稻为桑”的推行越来越近了。

8

严世蕃虽然有“明朝第一鬼才”之称,但是在政治上,到底还是不如他的父亲严嵩这个“明朝第一奸臣”。

严世蕃依靠着严嵩的地位而在庙堂之中呼风唤雨,但一旦离开了严嵩,他实际上却撑不起场面。

他小聪明是多,但是却没有用对地方。

严世蕃依仗着严嵩的权势,为人行事骄纵,又贪婪无度,所以才落了一个凄惨的结局。

这部剧中严嵩之所以问严世蕃“那我问你,裕王又是谁的儿子”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诫严世蕃一定要认清形势。

可是,严世蕃认清了吗?并没有。

当时,严世蕃因为胡宗宪给嘉靖皇帝上了一封奏疏,气得去找老父亲严嵩理论,认为胡宗宪背叛了老父亲,是在讨好裕王。

但是严嵩怎么说呢?严嵩不仅没有给儿子出气的想法,反而在帮胡宗宪说话,让严世蕃别刁难胡宗宪。

严嵩说胡宗宪之所以会上一封和严家利益相悖的奏疏,是因为裕王在他身边安插了一个谭纶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胡宗宪是不得不上。

严世蕃一听更生气了,不断地埋怨老父亲袒护胡宗宪。

严世蕃对严嵩说:“爹!这封奏疏,摆明了是在讨裕王他们的好!这东西都摆到您跟前来了,您老还护着他?我跟您说吧,这世上除了你儿子没退路,谁都有退路!”

严世蕃一直存有野心,他虽然被人称为“小阁老”,可毕竟不是阁老,所以他就要成为真正的阁老。

他不仅想要成为真正的阁老,更要像老父亲一样成为内阁首辅。

可是只凭严世蕃一人之力,他能够做得到吗?当然不行。

严世蕃之所以会说他自己没有退路,就是因为他太知道严嵩所做的事,还有他自己所做的事,一旦没了权力,绝对没有好下场!

所以,他才想着让老父亲严嵩,趁着手里还有权力的时候,赶紧扶他上去,不然等老父亲致仕或者去世了就没机会了。

严嵩听完了严世蕃的抱怨之后,对严世蕃说:“那我问你,裕王又是谁的儿子。”

严世蕃听了顿时不敢作声了。

严嵩又继续说了一句:“你们知不知道,皇上今天要去哪?去裕王府,看孙子!”

严嵩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裕王是嘉靖皇帝的儿子,嘉靖又专门跑去裕王府看孙子,那就说明裕王肯定会继承皇位。

嘉靖在位,严嵩活着,严世蕃基本上可以安枕无忧。

可如果有朝一日嘉靖不在了,严世蕃为了区区一点利益却得罪了现在的裕王,将来谁来庇护严世蕃?

严嵩之所以这么说就是让严世蕃看清形势,别以为你家老父亲现在得皇帝的信任,手握大权,你就可以不把皇帝的儿子放在眼里!

更何况这个皇帝的儿子,只要不出意外,那就是将来的皇帝!

你严世蕃得罪了将来的皇帝,你还想不想活了?

这就是严嵩和严世蕃的眼界差距,严世蕃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潜藏在未来的危机。

严嵩就是在给严世蕃上课,可惜严世蕃不是一个好学生。

9

《大明王朝1566》不但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剧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烧脑神剧,没有一定的历史认识观,一般的观众还真的只能看个热闹。

《大明王朝1566》最为牛逼的应该是编剧刘和平,他能够把一个杜撰的故事安在了嘉靖朝代,而且能够把一部演义之作编成了几乎是历史正剧,这水平可以说在中国影视编剧界是扛把子的。

借题主提出的这个小细节,就能知道刘和平有多么的牛逼了。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大的虚构就是“改稻为桑”这条国策,在嘉靖朝是没有这么一条所谓的国策出现的,甚至在整个嘉靖朝的经济主体和财政收入都是不在丝、绸、布上面。

刘和平能够把一个虚构的国策架于历史空间里面,而且毫无违和感,让人感觉这就是一部历史正剧,同时通过这一条攸关王朝命脉的国策来展开,引出当时整个嘉靖朝的各种政治势力的角力,向观众展示几百年前的大明王朝的历史原貌。

嘉靖在御前会议上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国策,这条国策看似关乎朝廷经济收拾,其实是政治斗争的舞台,嘉靖在搭建这个舞台的时候做了很多的铺垫,比如第一集就被打死的观天监张云逸,用他的死来告知当朝的两股政治势力——严党和清流,你们要拿出自己该有的态度——国库没有钱了,皇帝要修道观,你们怎么办。

改稻为桑,这条国策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说,结合当时明朝的经济特点,无益是一剂上好的良方,但是,如果从政治角度来讲,那一定是危机重重,甚至政治意味比经济意味更浓!

如果没有政治因素,凭张云逸那封奏疏,怎么可能被打死,顶多也就是贬职罢官而已。

改稻为桑让这双方都看到了其中的危机,严党首魁严嵩更是非常明白,这是皇帝要动真格的了;清流领军人物徐阶更是清楚,这是扳倒严党的最好机会;皇帝嘉靖更是精明,我既要你们给我弄钱,更要通过此事重新调整朝政格局,要给裕王接班打好基础。

但是更精明还有胡宗宪,他虽然是严嵩的学生,名义上是严党,但他更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封疆大吏,他很洞悉这其中的玄机:经济上,强制推行改稻为桑,那是拔苗助长;政治上,改稻为桑一定会牵扯很多朝中重臣进来,政治的平衡将为打破。

于是,胡宗宪给严嵩上了一封信,这封被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看到,引起了他的不满,认为胡宗宪准备脚踩两条船,要进行政治投机,只有严嵩很清楚胡宗宪的用心,他与儿子严世蕃的谈话有点争锋相对,最终严嵩一句:裕王又是谁的儿子?点出了整个事件的精髓。

不要以为裕王是清流党的靠山,也不要以为嘉靖皇帝是真真的想扳倒严党!徐阶、高拱、张居正一直以裕王老师自居,都认为裕王既信任他们,更是依赖他们,所以以清流自居,在朝中与严嵩进行权力争夺,但是严嵩好像并不在于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而且从朝中的政治局势来看,还是严嵩占了上风。

严嵩看到了所有事情的本质:朝中大权,唯一掌握在嘉靖皇帝手中。其他的所有势力都不足与也不敢撼动皇权!

而嘉靖皇帝的权力移交唯一的对象只能是裕王,他们是父子,从隐性的权力格局来看,父子是一体的,严世蕃有父亲严嵩的极力合乎,那是出于父对子的舐犊之情;难道嘉靖皇帝对自己的儿子没有那种感情吗!?

徐阶等清流把嘉靖和裕王的权力划分分得太过清楚,认为嘉靖是嘉靖,裕王是裕王,殊不知,无论嘉靖怎么的对待裕王,他儿子始终是要接自己班的,裕王更是清楚,他迟早要接班登基,现在依赖于徐阶等清流,那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改稻为桑国策推行中,裕王在清流党的建议下,不但推荐了高翰文去杭州做知府,还推荐了军事官员谭伦前往,从明里看来,清流党要对严党的权利范围进行渗透,所以严世蕃非常的不满,认为清流党要对严家动手了,而严嵩很清楚,这其实是皇帝的意思,这是要给儿子利用清流党打击严党制造条件。

严世蕃有父亲严嵩无私的照顾着,难道裕王就没有父亲嘉靖照顾?这才是本质!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真心的烧脑,很多的细节和台词让人拍案叫绝,的确是神剧!

10

大明王朝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剧,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很好,演员的演技也很精湛。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当时的局势有个大致的了解。大明嘉靖年间,以严嵩、严世蕃为首的严党和以裕王、高拱等为首的清流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势不两立;嘉靖皇帝表面不问朝政,一心修道,实则牢牢把握实权。一方面需要依靠严党为其敛财挥霍,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的名声,于是用清流进行平衡。裕王虽一直不受家境皇帝的喜爱,但自从万历皇帝的出生,裕王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已牢牢确立。严嵩之所以对严世蕃这么说,是想告诉他,不管怎么样,最终他是斗不过裕王的,希望他不要太过分,能有所收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