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时代的正式开启,是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正式被封为诸侯。而此时,经过春秋的诸侯淘汰赛,数百个国家、部落彻底烟消云散。反而是诸侯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

春秋时代的老牌帝国齐、楚、秦、燕,加上新晋诸侯韩、赵、魏,都是万乘之国,所以被并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的来临,预视着战争将进一步升级,变得更加残酷。以往春秋的战争,都是几万对几万,而战国的战争,都是数十万对数十万。谁先撑不住了,哪个国家就要灭亡。那么,我们来看看越国在战国时代的角色,到底经历了什么才无缘战国七雄?



越国在春秋时代长期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直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掉了当时的霸主吴国,兼并吴国土地,又开始挥师北上争霸,积极发展与中原诸侯国的关系,在当时属于一流强国。

势力范围北到齐鲁,南至闽越,西至鄱阳湖,东至东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资源。春秋时代的吴越人,彪悍而好勇斗,军事素质是诸国难以匹敌的。齐国的技击之兵畏其如虎,更何况是晋楚这样的军事霸主。



战国初期,越国是当时的四强之一,与魏国交好,更是齐国的克星。历代越君,均有好胜之心,虽然不如勾践时代的辉煌,但是在国际上仍是强国。

公元前333年,是越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越国由盛转衰。越王无疆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于是率兵攻打齐国,当时正是齐威王时代,齐国蒸蒸日上。齐国素来怕南蛮,于是诳越国去攻打楚国,越王掉头攻楚,结果中了楚国的埋伏,兵败而亡,楚国趁势达打到了钱塘江。

这一仗,主要有两大影响:第一是越国精锐之师在这次战役中全军覆没,第二是越王无疆身死,诸子争位,国家四分五裂。



公元前306年,楚国联合齐国,向越国发起猛攻。越国北方土地兼并,设立了江东郡,越国主体已经沦为楚地。但是,越国并没有灭亡,还有越国的延续—东越国、闽越国。东越国也曾一度恢复江东之地,但综合实力不强,人数也不多,已经沦为战国末流水平。

因为战国的战争拼的是国力,而不是勇猛。越国的强盛,终究只挺过了战国初期,而后迅速沉沦,与七雄相比,存在的时间太短,底蕴不足,毕竟只有七雄活到了最后(卫国名存实亡)。

但越国是楚国、秦国难以咽下的硬骨头。楚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占领越地,而越国是秦朝最后一个对手。当年,秦国名将王翦率军攻灭楚国,挥师进入越地,打仗十分艰苦,最后越君投诚,才兼并了江南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国又发兵五十万进军岭南,其中名将屠睢亲率十万大军历时一年攻克了闽越国。



如果越国能保持与楚国齐头并进的势头,军事力量和地盘能够完整保存,那么越国也不会在战国七雄的选拔赛中被淘汰,那时可能就是战国八雄。

相比于中山国、郑国、宋国、鲁国等国家,越国是最有希望的那个。而战国时代,七雄们先后进行了政治、军事改革,更具备一个封建国家的概念,而越国还在处于奴隶与部落并存的时代,两者已经不可同日而言

最佳贡献者
2

越国是夏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格为子爵,都城在会稽,职责是守护大禹墓。越国地处中原之外,当时称为南蛮之地,因不是周王室册封的诸侯国,故他僭越称王,常有不臣之心。越国在勾践时代强大过一段时间,之后内斗不断,国势渐微;因不与中原列国相通,故被战国遗忘了,兼之实力又弱小,故不能列为战国七雄。越国不能归于战国七雄有如下三点理由,分享给大家。

其一、越国不是周王室册封的诸侯,不在当时的华夏圈内。秦为东周开国诸侯,燕齐皆为西周开国诸侯,楚国是西周成王册封的子爵国;韩赵魏三国皆出于晋,且是周威王亲自册封的。由是观之战国七雄皆是周王室的诸侯国,他们的争斗可以说是内部争斗;越国、巴国、蜀国等化外之国可以看作是华夏之外的国家,诸侯征之可以看作是开疆拓土。因此秦灭巴蜀、楚灭越国时诸侯国都没有干涉,齐国灭周王室的宋国后就导致了五国伐齐。

其二、越国最终并入了楚国,作为楚国的一部分存在。战国七雄最终都是并入了秦国的,在七雄争霸时楚国的楚威王一战灭越,之后一百余年越国都是楚国的一部分,故越国不能单独称为一雄。战国之世韩灭郑国、魏灭梁国、赵灭中山国、齐灭宋国,故郑国、梁国、中山国、宋国都不能称之雄,因为他们被真正的雄给灭了!宋国曾经想当第八战国,结果被齐国灭了;卫国一直都依附于大国,故他在秦二世时才寿终正寝。

其三、越国的实力不济,没有进入中原争霸。越国消灭吴国后,勾践志得意满,开始贪图享乐,逼死发妻,逼走范蠡,诛灭文种,从此越国国势一落千丈,正应了那句古语:其兴也速焉,其衰也迅哉!勾践死后诸子夺位,内斗不断,越国快速退回原来的四流小国,经常骚扰楚齐两国。公元前306年越王姒无疆统兵北上伐齐,后来听信齐国说客之言,率领大军调头攻楚,楚威王奋起一战,击灭姒无疆,从此越国分崩离析,再不复存在。

3

对于东周的春秋时期,历史上有两套说法用来描述春秋五霸——一为《史记索隐》记载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为《荀子·王霸》上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而其中越王勾践更是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而闻名,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仿佛关于越国的历史故事我们除了卧薪尝胆以外,再无耳熟能详的典故。

那么历史上在春秋时期称王称霸的越国,为何没有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首先,越国其实并不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名义上也就评比不上战国七雄。实际上,越国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可以说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成立于槐帝九年(前2032)。越国与当时的杞国、缯国、褒国等都是大禹的后裔子孙所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辈份上,周王室和越国同辈,战国七雄还是越国的小辈。在战国时期的越国和当时的蜀国、巴国等同辈,那时候都是华夏氏族之外的国家。

另外,越国本来就羸弱,国力难以比肩战国七雄。想当年,越王勾践为了能够雪耻,称霸中原,打败吴国。在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于是卧薪尝胆数年:对内大力发展生产,储蓄国力,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亲力亲为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他的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对外他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大量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同时杀害了伍子胥。

就这样辛辛苦苦发展了七年之久,在后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的攻吴之战中,勾践还是在趁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把精锐的武力带出以后,才勉强攻入吴国。四年后,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终于大败吴军主力。直到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才攻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称霸中原,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同时迁都琅琊,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从勾践卧薪尝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越国国力是在不怎么样,一场战役备战需要长达七年的辛勤耕作,比之秦国这样一个西边的黄沙之地、北方燕国的苦寒之地尤为不及,就更加谈不上名列战国七雄了。

最后,当然是它灭亡得早,没能坚持到最后秦扫六合。不是被秦国干掉的诸侯国不配称作战国七雄。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越王无彊没有金刚钻却去揽瓷器活——他想要效法北方列国那样征伐中原,在中原地区也风光一把。于是越王发兵向北攻打时齐威王在位的齐国。齐王派遣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结果愚蠢没主见的越王无疆听从齐使的计策,掉头就去讨伐楚国。时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这恰好是块到嘴的肥肉,于是楚威王二话不说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自此,越国并入楚国版图。

地处偏远、国力羸弱,国家早夭、名义不当等原因,曾经称王称霸的越国难以名列战国七雄。要想在战国时期拥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国内生产力才是硬道理,越国的覆灭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4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之后终于报了十年前的亡国之仇,随后勾践又北上与齐国和晋国等中原地区的传统强国会盟,而周元王也最终承认了越王勾践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践就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但是越国却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因为它很快就衰落了。

勾践去世之后,他的继承者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对外不断受到中原诸侯国的压制(在公元前378年迫于压力而迁都,放弃了中原争霸的机会),内部则一直动荡不安,特别是在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曾经爆发多次内乱。

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曾经有志于北伐,与中原诸侯再次较量一下,但最终没能成功,其原因也很单纯——越王无彊本来想伐齐,但是齐威王却说:“楚国离你这么近你不去打,为啥要远征我大齐国啊?你舍近求远不太明智吧!”越王无彊一听有道理啊,所以他就放弃北伐齐国而是向西攻打楚国,但结果却是越国大败而回,越王无彊本人也被杀(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

越王无彊这次失败之后,越国就彻底的一蹶不振了——他被杀之前从未确立自己的继承人,于是越国在外患之中又增加了一层内乱,当时的情况是:“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即,越王无彊之后的越国就分裂称了多个小国,并且必须靠臣服于传统强国才能立足,于是曾经强大的越国再也没有与中原争衡的机会,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5

越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主要有以下6个原因:

第一,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灭掉吴国后,雄心壮志不再,使范蠡离去、文种被杀,越国开始不思进取,没有继续大发展。



第二,越王勾践后没有励精图治雄心壮志的君主,越国没有安享乐土,失去了灭吴时的霸气。

第三,越国地处东南,在当时属于华夏文明的边缘,相对落后,文明程度低。



第四,越国相对人口稀少,勇士好斗而国家综合实力有限,不能长期保持强盛。

第五,越国在越王无疆时期,志大才疏,受齐国诓骗攻击楚国,结果战败身死,余下诸子争位,越国内乱不断,走向分裂,被楚国逐渐吞噬。



第六,越国在战国初期就失败被灭,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挺到最后,也是没有成为战国七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6

战国初期魏国称霸天下,之后随着魏国连续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落败,齐国开始取代魏国的霸权,与此同时西部的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也快速崛起,一时间天下呈现出秦齐争霸的态势。在秦、齐两大霸权国之外,楚国虽国力不足以称霸,但仗着底子打得牢——疆域辽阔、人口兵力粮草充足,成为左右秦、齐两大霸权国局势的又一大国。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疑惑这么一个问题:楚国在春秋末期是险些陷于被吴国所灭的危险境地,当然吴国也没高兴多久就让越国给灭了,最终越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任霸主。可就是这个春秋时代笑到最后的霸主在战国时代却显得籍籍无名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在战国早期越国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毕竟当年的吴国就险些灭掉楚国这样的老牌大国,而勾践灭吴之后坐拥当年吴、越两国的土地人口兵马粮草,实力更胜当年的吴国,完全具有称霸天下的资本。当时越国将首都迁移到了琅琊地区,这一地区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已经靠近老牌大国齐国的疆界了。这一举动直接威胁了中原各国:在当时甚至有一些小国投靠了越国,越国甚至堪与晋国、楚国比肩。在战国的初期越国仍是四大强国。墨子认为:楚国、魏国、齐国、越国为四大强国,这时秦国都还排不上号。然而越国的衰败之迅速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到战国中期随着秦、赵等国相继崛起,七雄在选择自己盟友时甚至考虑了中山国和宋国,但都没有考虑越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国初期的列国地图

事实上越国中衰的迹象在越国灭吴之后的全盛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志得意满的勾践不再锐意进取,并且将数百里的土地主动割让给楚国等诸侯国。特别是淮上之地的赠送,无异于表明越国就安心在吴越之地做一个土霸王。这种不思进取,远离中原先进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制度的心态使得勾践变得日益刚愎自用。在其死后其王室宗族经常发生内乱。尤其是在王朱勾发动政变弑君杀父篡位后,越国连续发生几代内乱弑君篡位的恶行,而这对于越国的国力无疑是巨大的内耗。从“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伴随着越国王族的内乱,人才的匮乏也日益严重:在越王勾践以后越国再也没有出现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那家天下的时代君主的水平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越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弑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动荡造成了人心浮动。战国时期各国争相笼络人才——例如苏秦、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乐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终越国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无贤君下无能臣的国家怎能不衰败?

事实上越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国君主的做法更使问题雪上加霜:吴越地区当时还是蛮荒地区。越国完全是依赖范蠡、文种等杰出人才的辅佐,制定了良好的战略规划,加之时运眷顾才成就霸业。越国的粮食产量、武器产量其实样样不及中原各国。时至战国中期秦国吞并了陕北和巴蜀地区,赵国则吞并中山国和草原地区,燕国选择向辽东发展。就连邻居楚国也选择向南方发展,但是越国没有扩张的空间:越国的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楚国、北边是齐国,当时越国绝对不会渡海征服日本。齐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越国根本就吃不下这些国家。

战国中期的列国地图

到了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代想要恢复勾践时代的越国霸业,于是兴师北伐齐国。齐威王田因齐派使者游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韩国国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

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

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像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王听从了齐国使者的建议,放弃齐国,攻打楚国。而楚威王则集中兵力迎击越军,大败越军,击杀了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后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苏南京)。接着,楚威王乘胜指挥大军讨伐齐国,进围徐州,与齐国大将申缚鏖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越国经楚国这次打击,分崩离析,各王族子弟们相争权位,但最终都降服于楚。

7

春秋五霸里面有吴国阖闾和越王勾践是《荀子?王霸》里面的说法,但是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他俩甚至还有楚庄王都不是五霸。

这说明什么问题,越王勾践的霸主地位是遭到质疑的,并不是公认的。

勾践之所以“三千越甲可吞吴”,并不是说越国实力的强大,而在于越国是偷袭吴国才得逞的,赢在“谋”而不在国力,在打败吴国之后,越国达到了巅峰。

从地里位置上,越国北面是齐国,西面是楚国,从地里位置和地势走向来说,中国政权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扩张相对容易,而越国地处东南沿海,西进和北伐都会费劲。历史上只要得越国这块地方的政权,都会“不思进取”,比如,三国时期的吴国,两晋时候的东晋,两宋时候的南宋,甚至是太平天国也是打到南京后,就着手建立根据地。

从春秋到战国大变革的方面来看,越国没有抓住变法的大潮,从而落后于其它各国,三家分晋后,魏国魏文侯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前期的霸主,秦国,楚国,齐国紧随其后成为中期强国,后来赵国胡服骑射也引领一时,虽然韩国和燕国一直处于弱势,但是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并且一直是站桩到最后才倒下。

从内部统治结构来看,虽然各国都各有各的一段昏暗时期,但是相对来说,越国连续多少个君主都毫无作为,甚至内部争权斗争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

从国力上来说,吴越之地在当时就是荒芜之地,生产力不行,土地泥泞,耕地都耕不动,在中国宋代以前,都是北方比南方人口多,生产力北方比南方先进。所以,当时越国从国力上说根本就没有北上争霸的资本。

综上,就是我认为的,越国为何后来没有进入战国七雄行列的因素,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评论,讨论交流。

8

其实,虽然没有“战国七雄”的名分,但作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的越国,一直到战国前期时,依然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

春秋战国之交时,作为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踩着吴国成就霸业后,他也果断作出了重大决定:迁都琅琊。接下来的八十九年里,坐拥琅琊要地,势力渗透到中原大地的越国,更是战国早期惹不起的存在。《墨子》形容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楚晋越”。俨然战国早期“四大强国”之一。而与越国“齐名”的齐国,更发出哀叹:越,猛虎也!

哀叹越国是“猛虎”的齐国,更遭到多次胖揍。特别是越王不光在位的三十六年里(公元前412年至公元前376年),齐国不但被越国打的割地求和,还屈辱的送上大批男女奴仆。在越王不光与齐鲁两国的会盟现场,鲁侯给越王驾着车,齐侯恭敬陪站一旁。套话剧《茶馆》的台词说:“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人儿”。实在无比拉风。

那“拉风”到这程度的越国,却为何与“战国七雄”名分无缘呢?因为别看这越国强的时候够横,衰落却也十分快。到战国中期时竟就找不到影儿。如此刺激的大起大落,主要也因三条原因。

一:放弃琅琊

越国在战国时代的霸业,以越王勾践公元前468年迁都琅琊为开始。凭着这优越的战略位置,越国才可以北揍齐国西怼楚国,不停的扩张霸业。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以琅琊为跳板北进中原的越国,等于是陷入到齐楚两强的夹击里。从越王勾践的亲外孙楚惠王在位起,楚国就趁越国鏖战齐国的机会,频频对江淮用兵,到楚惠王过世后不久,楚国更灭了越国的小弟莒国,兵锋直逼越国都城琅琊。

哪怕对手下败将齐国,越国的仗,也是越打越难。虽说战场上不太给力,但齐国毕竟经济发达,每次再大的损失,经过一段和平建设就能恢复过来。越国却不成,别看多年以来兵力强悍,可其治下的江淮乃至长江地区,当时全是老少边穷,经济条件相当差。战场上猛如虎,后劲也越来越不足。嚣张下的窘境,正如学问家庄子一针见血:(越国)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偏偏战场上生猛的越国,外交政策也十分迟钝,长期以来的风格,就是能动手绝不吵吵。无论对齐国还是楚国,常见一言不合就开打。地处直面齐楚兵锋的琅琊地区,粮食物资都不能自给,还要千里迢迢从江南运输,越打胜仗越吃力。所以就是在“拉风”无比的越王不光时代,越国再次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放弃琅琊,迁都姑苏。

乍一看,放弃琅琊,可以躲避齐楚两国的兵锋,更可借长江天险避险。可如此一来,进取中原的跳板,也就拱手送人。北上中原?争霸天下?这路,越国自己给堵死了。

从迁都姑苏的那一刻起,越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也就打了折。争锋中原的威武,不复存在。

二:越国内乱

迁都姑苏的决定,虽说槽点满满,但也情有可原:越国家底不足,迁都至少是卸了大包袱。可问题是,为什么做了几十年的大国。越国的国力,怎么还这么不赶趟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国高层,多年来无休止的内耗。

其实,当中国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时,新兴的越国,正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秦国此时还羽翼未丰。北方老牌强国晋国,正陷入内乱瓜分里。齐国与楚国也是一堆麻烦。如果越国能抓住机会玩命发展,别说称王称霸,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也是十分大。

可越国高层的一出出内乱,却不停拖慢了越国的脚步。先是越王勾践的重孙子朱勾,就是靠杀了父亲越王不寿“上位”。虽说“政变上台”后,朱勾也不停向北拓疆,把越国版图推到极盛,可这“坏头”,遗患无穷。

所以,待到朱勾的儿子越王不光迁都姑苏三年后,大乱再次爆发:先是越王不光听信弟弟谗言,杀死自己三个儿子,太子诸咎愤然发动政变,又把越王不光杀死。而后越国战乱不停,诸咎死于战乱里,诸咎儿子错枝几年后被废,最后由越王不光另一个儿子无余登上王位。

这场“诸咎之乱”,庄子感慨说“三世弑其君”,王宫血流成河,战乱波及越国全境。然后无余在位十年后,又在政变里被杀,由无颛继承了王位。意图重振国威的无颛,将都城又搬回老家会稽,然后又进行了十八年励精图治。可是,经过前面一系列元气大伤的折腾,越国想要重现荣光,已是镜花水月。

三:变法图强的邻居

就在越国陷入无休止的内乱时,战国历史恰进入新阶段,各大强国纷纷变法图强,国力加速度发展。就算无颛等人奋起追赶,可内耗加发展良机的错失,已让他们不赶趟。

偏偏两大邻居齐国和楚国,都赶上了这变法春风。特别是楚国,当越国还是贵族分封制时,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已建立强大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力遥遥领先。偏偏看不清形势的越王无疆,还要高调北伐中原,然后就被齐楚两国带进沟里:齐国派使节,鼓动越王无疆打楚国,早把越国当肥肉的楚威王呢?当然也是顺水推舟,一顿“反杀”把越国打的稀里哗啦。然后越王无疆被杀,越国大地,尽数被楚国吞并。

越国,这个战国早期曾震撼天下的超级大国,就这样划上句号。从内耗的伤害,到战略眼光与发展理念的偏差,越国“加速度”衰败的过程里,太多教训,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战国策》《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庄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9

简单来说,是因为越国没能撑到秦灭六国。

战国七雄只包括两部分,秦国和六国,最终的结局是秦王政攻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这七个终场角逐的选手,就被称作战国七雄,而越国、中山国、宋国等,都是在之前就被淘汰了。

越国为何会被淘汰?原因很简单,实力不足嘛,不过越国并不是一直实力不济,人家曾经也是阔过的。

战国第一场:春秋余韵,战国前奏

这一时期,活跃在华夏大地的国家数量仍然不少,最为强大的是四个,即晋楚越。

《墨子·节葬下》记载:“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

越国最为风光出名的无疑是越王勾践时期,西施结局的谜团、卧薪尝胆的毅力和灭吴称霸的功业,都足以让人们产生好奇。但除了这一时期,越国的曝光度几近于无。

其实无论是在勾践之前还是之后,越国的国力都不算太弱,《管子》记载:“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曾经跟得力大臣管仲商量过如何应对越国的威胁,巧合的是,越王勾践就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当然,这是因为春秋五霸说法不同的缘故,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两种,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只有第二种才符合齐桓公跟约为勾践同台竞技。

在灭掉吴国后,勾践北上争霸,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越国在中原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还收留了被国内三桓驱逐的鲁哀公。

勾践去世后,后继者继续努力,越国实力继续增强,得以名列四强。

不过第一场的四强全都是假货,因为他们很快都走向了衰落,齐国权力由姜姓吕氏逐渐转向田氏;晋国也被卿大夫家族掏空,卿大夫家族之间的战争才是晋国主流,最终角逐出赵魏韩三家,其中以赵氏最强;楚国在春秋末期连都城都丢了,至今仍在恢复;日后统一天下的秦国更是完全没有强国的样子,连年乱政,日益衰弱。

还有越国,在勾践前465年去世后,越国陷入了数十年的内乱,三代接连发生弑君事件,史称“越人三弑其君”。

第一个弑君的是越王朱勾,他是勾践的曾孙,也是让越国成为四强的强大君主,在杀死父亲越王不寿后,朱勾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执政时期,将越国推向顶峰,却也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战国第二场:强晋的沉沦与魏国的崛起

在朱勾接连对外征战,灭小国(滕国、郯国)、逼大国(齐国在南部修长城防御越国进攻)的时候,曾经的春秋第一强国——晋国,却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赵襄子去世后,赵氏陷入长期内乱,魏氏取而代之,成为三卿最强者,此时魏氏家主是前445年登上家主之位的魏文侯,在任内,魏文侯任命李悝变法,广泛选拔了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名臣,魏国成为改革先锋,也享受到了改革福利,到前403年,周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全部集齐。

在魏国成为诸侯的那段时间,越国处于越王翳统治,他是越王朱勾的儿子,也想继承霸业,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越国在他统治下不仅没能再次伟大,反而逐渐衰落了。

在继位初期,越王翳还曾发兵攻齐灭缯(依附齐国的小国),但到了在位后期(三十余年后),田齐已经度过草创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楚国也已恢复不少实力,越国被齐楚夹击,中原霸权已成泡影,而且占领数十年的吴地仍然不稳,吴国旧贵族依然有所图谋,越王翳不得不迁都于吴(今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

越王翳是第二位被弑的君,在他晚年,他的弟弟豫连续谋害三个王子,以夺取王位继承权,还想除掉太子诸咎。

诸咎担心自身被害,先发制人,驱逐叔叔豫,又发动宫廷政动,杀害父亲越王翳。不过没多久,诸咎就被越人诛杀,越国无主,陷入内乱。

越国内乱之际,潜藏的吴国势力开始抬头,吴地拥立之子错枝王。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攻杀豫,随后废黜错枝,拥立越王翳之子之侯为越王。

之侯是第三位被弑的君,他被弟弟思弑杀,其弟无颛被拥立为越王。至此,越国内乱才告一段落,可接连上演的弑君弑父大剧牵连了太多越国权贵,也影响了国计民生,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霸业继续衰落。

战国第三场:七雄崛起没落与败者退出

魏国的霸业持续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人近百年,东收田齐小弟(田齐刚建立时依附魏国),西夺秦国河西,北灭中山国(后复国),南抗楚国,可谓雄极一时。

魏国的强大来源于变法,这自然引发其他国家的效仿,如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烈侯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当然,最为成功的,无疑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经过变法改革后,这些国家的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最大的是秦国,其次是齐楚两国,秦国跟越国天高地远,搭不上边,齐国跟楚国才是致命的。

更要命的是,没有变法的越国仍然想要重振霸业,越王无颛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后,休养了十余年去世,其弟无疆继位,发兵攻打齐国,却被齐国忽悠去攻打楚国。

然而楚军却是早有准备,越军攻楚,反而成了羊入虎口,遭遇惨败,越王无疆被杀,越国大部被楚国吞并。

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没有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越国残余并没能再次上演复国奇迹,反而是走向分裂,越王无疆的长子和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并沦为楚国附庸。

越国在战国时期曾有短暂的风光时期,与之相同的有宋国和中山国,宋国前286年被齐所灭,中山国前296年被赵所灭(第一次是魏,复国后被赵国消灭),他们都有接近七雄的实力,但都没有变法,也都没能撑到最后。

越国衰落被灭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此之间,魏国衰落了,秦国崛起了,齐楚崛起又衰落了,赵国也崛起了,于是乎,就有了秦赵之间的对决——长平之战!

这场战役以秦国惨胜告终,不久之后赵国在魏楚帮助下赢得邯郸之战的胜利,保住了国都,秦国没能灭掉赵国,但六国之中,再无能够单独抵抗秦国的强国。

战国第四场:七雄归一

这场决赛悬念比较小,秦国发起统一之战,自此扫六合,一统天下,至于越国,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海洋之中。

10

越国作为春秋晚期的诸侯霸主,没能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与其政治体制落后,文化风俗与中原格格不入有巨大的关系。

越国,是长江流域百越民族建立的国家,百越民族遍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从石器时代开始,百越民族就具有自己的文化和技术,跟中原很不一样,只是因为没有文字,被中原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但是,在中原文化的辐射下,百越民族靠近中原的地区,比如今日江苏的苏州(姑苏)、浙江的绍兴(会稽),也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区的越文化也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尤其是在晋楚争霸的背景下,他们在文化发展上开始了大的飞跃。

晋楚争霸之时,晋国为了给楚国找麻烦,教楚国背后的吴国车战和军事组织,并且把中原文化大量介绍到吴国,于是吴国很快成为楚国的劲敌;楚国也不甘示弱,就在吴国的背后扶持越国,像越王勾践的著名谋士文种、范蠡都是楚国人,于是越国也很快成长,经常在吴国背后制造麻烦。

吴国虽然以越人为其根基,但其上层有可能是周人,对中原文化的吸纳力还比较强的;越国则从上到下都是越人,对中原文化以及中原人其实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其文化的开放性不及吴国。故而当越王勾践利用文种和范蠡帮其完成复国大业后,即杀死文种,范蠡要不是见机得快也难逃毒手。

这种搞法,中原人当然对越国弃之如履,不愿意到越国当官就职。这在春秋末年越国可能还能吃一吃已经初步中原化的老本,到了战国,各国发起集权性质的变法,日新月异,国力暴增,越国涣散的组织当然就不是对手了,自然也就无法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很快被楚国灭掉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