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烧饼歌》不是刘伯温的真实著作,而是明朝时期的扶乩产物。

扶乩【ji】又作扶箕、持鸾,也称降笔、笔仙、碟仙。两人或一人扶住一种架子,架子上有笔,在预设的沙盘上写出文字或图形。

唐宋以来在中国非常流行。清代陈德荣《吕祖全书序》说(吕祖)「飞鸾演化,虽妇人小子,无不知其名号者」。在湖北的江夏涵三宫乩坛,人们利用扶乩引吕洞宾降文四十余年,这些文字都被编入今本《吕祖全书》。

明朝王阳明对扶乩的态度

王阳明的弟子董澐,曾经让蔡其潮扶乩,自言是吕洞宾下降唱诗一首:“鹤驭飘飘禹穴来,阳明夫子杏坛开。论心论性全无理,非老非儒小有才。投水屈原为孔子,却将董氏作颜回。考亭地下如知得,拍手长歌笑几回。”

董澐告诉王阳明,董澐认为是真仙降临。王阳明把蔡其潮找来,说这首诗是蔡其潮所写,蔡其潮没有辩解。

许地山著《扶箕迷信底研究》,对扶乩源流有过系统研究。

《清稗类钞》认为扶乩是类似催眠术之类的心理暗示。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烧饼歌》不是穿越,是托名。

在《烧饼歌》流传之前有一本书叫《蒸饼歌》。

里面的内容大同小异。

只不过那本书的作者叫铁冠道人张中。

说的开头也是朱元璋在吃烧饼,作者进来了,朱元璋把烧饼放到碗里面,然后盖住,为刘伯温这是什么呀,作者就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朱元璋一看,哎呦我去,来接着聊,作者就开始侃侃而谈后面的历史,写下了这本书。

实际上蒸饼歌也好,烧饼歌也罢。

这书既不是刘伯温写的,也不是张中写的。

这书都是后人托名作的。

哪个后人?

这个不好说,因为不是一个后人。

例如上面说的这个朱元璋吃烧饼的故事,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了。

至于后面的歌,就属于后人添枝加叶了。

反正都是事后诸葛亮,写上去就是了。

明清之际就有了这本书,加上明清之际出版行业发达,这种书也好卖,所以就各种刊印。

真真假假混在一起。

再加上各种演义小说里的神话,例如万历年间《英烈传》把刘伯温说成诸葛亮一样的神人。

反正大伙吃这一套。

刘伯温就被推上了神坛。

关于他的烧饼歌后世的人也就不断添加,不明就里的人看起来就会说哎呀,原来真是个神人。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就奉刘伯温为神人,他们为了证明清朝的气数已尽,也利用刘伯温的名义编这种书,给大家看,你看刘伯温前面的预言都那么准,后面一定准。

其实后面的语言都写得十分晦涩,怎么解释都对。

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所以不要信这些东西。

锦翼系问答签约作者

3

民间流传最广的两部“预言”,当数《推背图》和《烧饼歌》了。毫不夸张地讲,但凡提及两书,读者十之八九都会赞叹不已,佩服地五体投地。然而,类似的书籍却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只不过是后人假托前人之名的伪作罢了。

大家觉得《推背图》或《烧饼歌》很神奇,主要是因为内心深处首先认可了一个前提:书是前人所写,其中所言与后世极为相符。可是,这种“神奇”虽然不是穿越者所创,却为后人假托前人之名而撰写的。以《烧饼歌》为例,其在明代便有流传,入清以后,又有人不断增补,均称为大明刘伯温所著,并在坊间广为传播。

就目前流传的版本来看,最早的《烧饼歌》在明代顾起云《客座赘语》就曾收录,但尚未谈及吴三桂入清以后的行径与清朝诸事。明末清初,《烧饼歌》进一步增益,及至近代时,又加入了很多关于清朝史实的“预测”。然而,其中繁杂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后人所撰,皆假托刘基之名罢了。

试想,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或了解历史的后背,模仿一些谶纬之术,编造一些“预言”,着实算不上什么难事。其实,《推背图》和《烧饼歌》,均是一些江湖术士的惯用伎俩,他们兼采儒家的“天命说”和佛家的“因果说”,编造出类似的书籍,给人造成一种“世事皆前定”假象。

其实,假托古人之名而撰写的古书也不在少数,比如《尚书》中的某些篇章便是后人所附会,而《黄帝内经》也曾假托黄帝之名,成书于明代的建筑图书《鲁班经》更是生拉硬套地扯上了战国时的鲁般。只不过,以上诸书的价值要远比《推背图》和《烧饼歌》这样的迷信书籍大得多。

当然,说了这么多,或许还有朋友不清楚《烧饼歌》到底讲了些什么,在此也略作介绍吧。这部假托刘基之名的伪书,是以朱元璋在殿内吃烧饼为开端的,正当朱元璋吃了一口烧饼后,刘基正好上殿觐见。朱元璋顺势用碗把烧饼扣在了桌案上,让神机妙算的刘基来猜,而刘基以打油诗的形式猜中后,便开始了君臣之间的“对话”。

两人谈及的内容,便是朱元璋所问及的明朝国运,亦即身后事。结果,刘基同样也采用打油诗的形式,样样作答,半含半露地预测了“未来”,但实际上均是后人假托刘基之名,复述的“历史”。因两人对话均由“烧饼”引起,故而也名之为《烧饼歌》。

4

在古代,类似《烧饼歌》这样的语言被称为“谶纬”,即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也是史书叙事的重要环节。

谶纬的发展在中国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从最早的《河图》和《洛书》,再到秦末汉初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亡秦者胡也”、“大楚兴,陈胜王”等各类谶语。

在《史记》中也存在大量的谶语,这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大大加强谶纬的影响。

东汉时期,谶纬成为统治思想,因为刘秀是凭借《赤伏符》成为皇帝,东汉政权的合法性来自谶语,谶纬由此成为国教,称为“内学”。

魏晋以后,玄学盛行,谶纬逐渐被人抛弃,加上皇帝担心大臣利用谶纬篡夺皇位,故而禁绝谶纬。但谶纬在民间流传很广,比如《推背图》,《烧饼歌》。

既然是民间流传,很多都会冠以新说辞。《烧饼歌》或许和《推背图》一样,并非在明朝出现,而是后人修改的结果。

5

是的,刘伯温就是穿越的,刘伯温穿越到明朝之后,认为自己学的历史不能白学,所以一路上用自己通天文、晓地理,用自己的9年义务教育所积累的知识,最终帮助朱元璋赢得了天下。

当时刘伯温在功成名就之后,,认为自己堪比袁天罡和李淳风,甚至自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心想:“诸葛亮还有《马前课》,袁天罡和李淳风这对好基友还有《推背图》,我作为一个无所不知的现代人,岂能比他们还差?”

恰好一个机会,朱元璋问刘伯温明朝以后的江山会怎么样?

作为看了几百部宫廷剧的刘伯温,他深知不能直接和朱元璋说实话,毕竟伴君如伴虎,于是回答:“等我以书面形式告诉你吧!”

回到家中,开始运用自己9年义务教育所学的历史知识,把自己所知道的明朝以后的事情全部写下来。

通宵码字,终于写完,顿时觉得有些饿,于是拿起了桌子旁边的烧饼,咬上一口,突然发现书还没有命名,看了下手里的烧饼,心想“就你了!”《烧饼歌》就这样横空出世。

这《烧饼歌》预言的事情有很多,甚至连清朝以及抗日战争都涉及到,最主要的是也回答了朱元璋的疑问,明朝的发展形势和最终结局,只是写的有点模棱两可,让你们猜去吧!

不仅如此,刘伯温觉得还不够,作为穿越的人,不能就这样浪费了自己的一生,于是又写下了一本预言书《金陵塔碑文》。

看着这两本书,刘伯温感叹道:“多学点历史还是有用的!”

刘伯温认为诸葛亮肯定比不过自己,其实他不知道,原来诸葛亮也是穿越过去的。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6
“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乎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上面是《烧饼歌》中最出名,也是最令朱元璋费解的一段话。

其中,“除非燕子飞入京”,是暗指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会起兵攻打南京;而“一院江山永乐平”,则指朱棣当上皇位后,会将国号改为“永乐”。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指的是精通儒术的名僧“道衍和尚”姚广孝,他十四岁剃度为僧,后以佛事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

朱棣当上皇帝后,没有忘记姚广孝的谋划,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了美女、房子等,可姚广孝并没有接受,继续当他的和尚。


据说,刘伯温的《烧饼歌》,不仅预言了燕王朱棣称帝、迁都北京,还预言了明朝一系列有名的大事,比如预言了土木堡之变,预言了魏忠贤之事,甚至还预言到了李自成起义。

有人据此认为刘伯温可能是后人穿越会明朝的人物,可这种说法经不起任何推敲,那么,《烧饼歌》为何有这么神奇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大概如下:

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便问这行人能有几人考上。算命先生笑而不语,只竖起一根手指,不管秀才们怎么问,算命先生都不回应。

待秀才走后,小徒弟便请教算命先生这根“手指”的意思,他这样说到:“这根手指,可以表示全部考中或者全部考不中,也可以表示有一个人考中或者有一个人考不中,他们三个人,考来考去,不外乎这三种结果。”


同理,《烧饼歌》应该是刘伯温为回应朱元璋而作出的答复,刘伯温这个人对“术数”“人心”“天文地理”等颇有研究,他可以据此得出自己对于明朝的看法。

这些看法就跟算命先生的那根手指一样,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后人可能是为了让历史充满趣味性,就采用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来美化、神化刘伯温或者《烧饼歌》。

7

《烧饼歌》《推背图》都有读过,《烧饼歌》“明、清”什么帝号姓名一路出到民国后变成是环境评论这真实吗?。而《推背图》到59象还是一个个事件从现在算起至少300年内发生的事。所以 《烧饼歌》是清未民初作品,而《推背图》真的是穿越作品。

8

说起世界十大预言,一直被人们奉为神圣般的指示,都信以为真。而早在中国古代也有十大语言,比如吕望《乾坤万年歌》,蜀国·诸葛亮《马前课》,唐·李淳风《藏头诗》;唐·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唐·黄檗《黄櫱禅师诗》、北宋·邵雍《梅花诗》;明·刘基《烧饼歌》,明·刘基《金陵塔碑文》;清·高静涵《步虚大师预言》;民国·某易学家《武侯百年乩》。

而事实上这些预言很多都被证实是托名的,未必是真实的。今天来说一下明·刘基《烧饼歌》,这本预言书隐瞒了我们多少真相?据说在公元 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伯温觐见。朱元璋便以碗盖著只咬了一口的烧饼,来测试刘伯温,问他:“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刘伯温掐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这个时候朱元璋觉得他果然很厉害,就问了天下后世怎么样。于是,一问一答成了流传到现在的《烧饼歌》。

我们今天看到的《烧饼歌》的文字记载是朱元璋以文言问他,刘伯温大都以七言诗的形式回答。由于《烧饼歌》很长,先看一两段模式。

这里首先有一个疑问,朱元璋和刘伯温到底是怎么对话的?有历记载说公元1368年朱元璋要见孔子后人孔克坚时,先是书面传达,完全是文言文,但一见面就是说大白话。那么他和刘伯温的谈话不太可能用这样严禁的文言对话。即便是用文言对话,另一个最大的疑问是刘伯温居然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回答,这还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这种七言古诗并没有直接明白的回答朱元璋的提问,而是像谶语,让人去揣测。

而《烧饼歌》的预测是从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开始,经过明成祖篡夺江山,再到崇祯灭李自成乱。又在清朝的建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慈禧,到民国,预测到2000年之后的历史。

首先刘伯温以七言谶语的形式回答,这不太可能,即便如此,那么朱元璋怎么就能完全能听懂了。从朱元璋的不断提问中可以知道朱元璋是听懂了刘伯温的谶语形式的回答。我们看一下朱元璋的几次提问。

对于刘伯温这种谶语形式的回答,到现在我们都无法清楚的解释他所说的到底是值什么。而朱元璋居然轻易就能明白?而事实上我们知道的从洪武年到民国的预测都是后人揣测然后将已发生的历史对号入座。据说是一位叫紫虚生的当代人解释了洪武到2000年前的历史,而之后的历史他无法解释,也就是说无法对号入座。

这件事证明的刘伯温的谶语回答如果没有将已发生的历史对号入座,至今都没有人解释其中的意思,那么朱元璋又是怎么知道这些谶语的含义呢?

9

当然不是,肯定是后人伪造的。

10

可以肯定的说,《烧饼歌》虽然署名刘伯温,但不是刘伯温作所,而是后人假借他的名字而作,但这个“后人”也不是现代人。

《烧饼歌》是一本预言书,而且是在中国历史上神乎其神的预言书。为什么说他神乎其神呢,因为在这部长达一千多字的书中,准确预测了朱元璋之后大明王朝的历史,不仅如此,它还预测到了鸦片战争和慈禧当政,甚至连义和团运动都预测到了。它所预测的这些事件,后来的历史证明,都一一应验了。

那么,后人为什么要假借刘伯温之名,来做《烧饼歌》这本书呢?因为刘伯温作为大明第一策士,集政治家、建筑师、占卜师、畅销书作家于一身,为朱元璋横扫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人眼中,他就是一个传说,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他也是与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齐名的著名谋士。论谋略,在明朝更是无人出其右。所以署名刘伯温,在人们心目中更为可信,而且作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书不缺销量。

为什么不是现代人所作呢?如果你读过《烧饼歌》就会发现,预言的时间越靠前,用词越准确,每一句话对明朝的历史都有所指;而时间越靠后,用词越模糊,作为现代人,我们对于清末那段历史都非常清楚,所以即使用词模糊,也能解读出所指历史事件。如果是现代人所做,那么,对于清朝历史来说,完全可以“预言”的更准确一些。至于到底是哪个年代人的所作,历史上没有准确考据,小编也无从得知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