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后来演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从不要变成了不敢,或者用一个地域词描述也比较恰当--“可不敢”大概相当于“千万别”。

古雷池是长江北岸安徽省望江县、宿松县,湖北省黄梅县连在一起和不连在一起的水域,现存遗址主体水域在宿松。
一说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境内。

整个晋朝无论西晋、东晋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在本题无需过多叙述,大家都知道,乱就一个字,我不止说一次。

各地纷争不断,氏族之间,权贵之间,可以因为任何一种利益开战,皇权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当时在位的晋成帝给予庾亮充分权利的同时也愿意听从庾亮的建议,所以这君臣二人就同时遭人忌恨,忌恨晋成帝的不公,妒忌庾亮的成就和地位。

忌恨他们的就是与庾亮同为功臣的苏峻,顺便提一句,其实这真没什么可妒忌的,人家关系在哪儿摆着,庾亮和晋明帝(晋成帝的父皇)算是“布衣”之交,晋成帝的老婆也是庾亮的侄女,自家人互相之间还是比较信任的,这种飞醋苏峻是根本没有资格吃的。

庾亮收到了苏峻异动的报告,知道其已生不臣之心,所以想用调虎离山之计,把苏峻调到京都任职,其实是诛杀苏峻的一个圈套,可惜被苏峻识破,直接造反。

大军围困庾亮后,驻扎雷池附近的温峤想发兵救援庾亮,但是出于战略布局考虑(不管这种布局考虑对还是不对),庾亮不允许温峤渡雷池救援,也就是前文的“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因为相对来说,他更担忧温峤的防线,毕竟皇朝的敌对势力可不止苏峻一股。

用大白话讲就是,你安稳的蹲坑就成,可不敢越过雷池来救我。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是指今天的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一带。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思是指不可逾越一定的范围,否则会出现危险。

原本它不是指某地有地雷,而是指不要逾越某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指的是“雷池”



为什么不要越过雷池呢?这里面有一个典故。

其实“雷池”这个古地方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就出现了,说不要“越过雷池”这句话的人叫庾亮,有人说他是庾澄庆的先祖。

庾亮是东晋时期的名士,早年他和王导兄弟共同辅佐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是东晋时期的三朝元老。他在成帝司马衍(司马睿的孙子)当政期间任中书令(皇帝的秘书)。

当时为了防备西部边境敌人的入侵,庾亮推荐温峤任江西九江都督,温峤可是东晋的名将,战功赫赫,曾平叛王墩(王导的叔伯哥哥)之乱。

温峤刚上任不久,庾亮得到情报显示,历阳太守苏峻纠集一些人企图谋反。



当时庾亮想用“调虎离山计”把苏峻调到京城为官,然后捕而杀之。庾亮自认为是妙计。但温峤提出反对意见,劝庾亮不要这样做,苏峻他不傻,这时候不会离开老巢。

庾亮执意要调苏峻进京。

结果不出温峤所料,苏峻感觉朝廷侦知了自己的动向,于是毅然起兵造反,叛军浩浩荡荡向都城南京进发。

此时九江都督温峤得到消息后,立即点齐人马准备从水路进入建康(南京)誓死保卫都城,这时中书令庾亮给温峤写了一封“800里加急”的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忧西锤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什么意思呢?庾亮说:“温将军,我担心西边边防的安全胜过于苏峻的叛乱,将军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也就是说庾亮要温峤“无过雷池一步”。

按后来的“事变”进展来看,庾亮让温峤“无过雷池一步”是错误的战术。

果然叛军和庾亮的守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庾亮不支失败,南京失陷,庾亮带着残兵败将投奔了温峤。

温峤没有过多责备庾亮,二人合兵一处,秣马厉兵直接杀向了叛军,庾亮奋勇当先,最终二人斩杀了苏峻,夺回了南京城。

从此以后,“无过雷池一步”慢慢演变成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了。

文/秉烛读春秋

3

雷池,就是漂着水雷的游泳池?非也!雷池是一个地名,地址在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内。
不敢越雷池一步,说的是晋朝的故事。

晋成帝司马衍年幼登基,太后的哥哥,皇帝舅舅庾亮把持朝政,其他贵族大臣各种不服。憋到了东晋成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联合豫州刺史祖约,清君侧,杀庾亮为由起兵造反攻打建康。这时候庾亮的好基友、江州刺史温峤准备率军东下解首都之围。庾亮这个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他担心温峤出兵之后西边留下软肋,让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占了便宜,所以坚决不同意温峤带兵过来保卫南京,于是派出快递员送来加急电报:《报温峤书》,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意思是俺担心西边的局势要超过苏峻这边的瞎折腾,你温峤就给我守住江州,最东端的军事力量只能放在雷池,不要越过雷池一步。以免困小失大,让荆州的陶侃这孙子抄了你的老窝!

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来由。

那么问题来鸟?雷池所在地在哪里?

市面上现在有两种说法:一个说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十里的一个水塘;一个说在今天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龙感湖。《太平寰宇记》在望江县条目里面记载:大雷池水,西自望江县流进县界。东南积而为池,经县而入于江。

因此,今天最接近雷池的地方,应该是在安徽望江县。现在这个县里就有一个雷池乡,可以互为印证。从照片上看,风景还是很优美的。

后来当地还出了一个雷池酒厂。我琢磨着,如果喝了下面这种雷池老窖,酒壮怂人胆,别说越雷池半步,一万步都不成问题了,哈哈哈哈。

4

大家听说过雷池,都是因为一个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不敢越界,不敢冒犯。

什么是雷池呢?假如你不熟悉这个典故,大概会有下面两种错误理解:

一是雷池就是会打雷的池塘,如果不小心踏入池塘,便会遭雷劈。

二是雷池就是雷神洗澡的池子,假如不小心惊扰了雷神,雷神发怒也会劈你。



其实,真实的雷池,与雷神,与雷,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就是一个湖的名字,是一个叫作“雷池”的湖泊,位于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境内。

雷池因为“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名噪天下,那么这个成语来自于哪里?到底讲的什么典故呢?

这个成语来自于一封信,一个男人写给另外一个男人的密信,不要想歪了哦,他们之间是非常纯洁的同志关系。

信里是这样说的: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啥意思,不明不白的。历阳是个地名,就是安徽和县,西陲就是西边。翻译过来就是:

老弟,哥担心西边(陶侃)有人捣乱,历阳(苏峻)这边哥能顶住,你就守在雷池那边吧,不要带兵过来了。么么哒……



或许你还是云里雾里的,这两个男人到底搞什么名堂啊?且听我细细说来。

故事发生在东晋初年,当时的皇帝是晋成帝司马衍,司马衍继位的时候刚刚4岁,还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不能独立处理朝政,于是先由他的母亲庾文君垂帘辅政,庾文君死后,又由庾亮辅政,庾亮大权独揽。

庾文君和庾亮都姓庾,难道是亲兄妹?是的,庾亮是庾文君亲弟弟,是小皇帝的亲舅舅。



庾亮就是写信的那个男人,收信的那个男人是温峤,他俩关系很铁,温峤当时是江州一把手。

庾亮有两个政敌,一个是苏峻,一个叫陶侃,苏峻在历阳干一把手,陶侃在荆州干一把手,两人都是雄兵在握。

苏峻看不惯庾亮已久,于是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庾亮担心陶侃也出来搞事情,担心被他们前后夹击,于是就给温峤写了那封信。意思是让他按兵不动,呆在雷池那边提防着陶侃,就不要管这边的事情了。

哪知道,庾亮错误估计形势,陶侃根本就没想搞事情,人家自始至终就没有妄动之举。而庾亮呢?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三下五除二就被苏峻干翻了。



最后,还是温峤及时出马,越过了雷池,这才最终击败了苏峻,挽回了东晋的江山。

所以说,不越雷池一步其实是个错误决策。

5

古雷水自今湖北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积而成池,称为雷池。自此以下东流入江,故雷水又有雷池之称。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出于东晋宰臣庾亮的《报温峤书》。

庾亮为晋名士,东晋大臣,晋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兄长;庾氏为从颍川南迁的世家大族。325年闰七月,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驾崩,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嗣位,是为晋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临朝称制。庾太后以司徒王导录尚书事,同中书令庾亮等辅政,国舅庾亮为执政决策者。庾亮专权,疑忌外镇大将历阳内史苏峻、荆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约。而祖约自恃资深望高而未能成为顾命大臣,开府的愿望又落空,满怀怨愤;苏峻因平叛而有功于国,威望渐著,且兵精卒锐,镇守江北,也渐生异志。庾亮担心苏、祖、陶闹事,遂任命丹阳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备陶侃生变。

327年秋,庾亮征苏峻入朝为大司农,以此解除其兵权。苏峻怀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于十一月联合祖约举兵叛反。镇守武昌的温峤闻知东方起乱,当即便欲提师东下守卫京师建康。庾亮担心温峤东下勤王,西线防务空虚,荆州刺史陶侃乘虚东下,与苏、祖东西呼应,危害更大,赶忙派人致书温峤,阻止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劝温峤坐镇原防地,不要越过雷池而东进保卫京师。庾亮缺乏识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阻止了温峤的东下勤王之举,导致京师失陷。

328年二月,苏峻自历阳(今安徽和县)至横江(今和县东南)渡江,攻入建康(今南京市),庾亮投奔温峤。庾亮、温峤、陶侃共讨苏峻、祖约;329年二月,乱平。

这段历史便是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产生的背景,庾亮的《报温峤书》便是其出处。该成语原意为让温峤坐镇原来的防地,不要越过雷池东下保卫京师;后用以比喻不可逾越之界限。

6

古语有一句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就是比喻说,不敢越过一定的界限。那雷池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追其根源,雷池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如今的安徽望江县雷池乡,这种说法是源自:

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大雷水至望江而为池,谓之雷池。”

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位置,还一种说法是湖北黄梅县何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这一说法因为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是晋朝以后得各朝各代的地图上,标有雷池就是如今的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龙感湖。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的出处则是源出于:

《晋书.庾亮传》,其中记载的是:“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因此也就流传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就。

东晋时期,在庾亮为中书令掌政的时候,他因为西部有敌军侵犯。所以就举荐了温峤去江州为官,让他去那里驻守。那当时的历阳太守苏峻却集合队伍,从而想有所动作。所以当温峤去江州后,庾亮就得到报告,说苏峻准备谋反。

于是,掌朝政的庾亮就想让苏峻离开历阳而来京城让他做大司农。然而当时得到很有大臣却认为这样不行,其中温峤也写信劝谏庾亮,但是庾亮根本不听。

结果苏峻不仅不愿到京城,而且还察觉到朝廷对他有了猜忌,于是苏峻就起兵造反攻打京城。当温峤知苏峻反后,他就集合将士,准备发兵前来保护京城。

但是庾亮却给温峤写信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意思就是说:“我担心西境更甚于历阳苏峻,你一定要留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

然而庾亮当时并没有正确的估计出苏峻的实力,所以他做的这个决定也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所以后来苏峻叛兵更快就逼近京城,庾亮带兵去抵抗,结果大败,同时京城也被攻破。

兵败后的庾亮于是就去了温峤那里,还好的是温峤并没有责怪庾亮之前错误所做的错误决定。后来他们加紧练兵,决定和苏峻相战到底。

之后苏峻前来攻打,庾亮这时奋不顾身,亲自上阵,从而激励了晋军将士,终于打败叛军,之后又乘胜追击,最终得以平定苏峻叛乱。庾亮此举,也算是弥补了他“无过雷池一步”所带来的损失的损失。

7

这里说的雷池可不是天宫上的雷池,而是源自中华中原地区的雷池。

在中国的历史中,成语和俗语不仅仅是一种用语的习惯,还有很多的典例、故事在其中,这就进一步的显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以及接地气性。

雷池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中的雷池其实是中国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的境内。

在成语中,有一句话叫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比喻某一个人不敢越过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界限,以此来反映出一个人的谨小慎微,或是尊规守法。

如果从好的一面去理解这个词语,大家就能从中理解到也有表达一个人很守原则,很有信用的意思在里面。

如果从贬义的一面去理解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也是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非常的墨守成规,不敢去挑战和创新自己的领域、改革自己的做法,做不到去发明、去创造,只想着遵守陈旧的祖制,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该句话来形容一些近代史中不想去改革和去带领人民走向新思想潮流的守旧派。

雷池的闻名有什么历史的渊源吗?

正所谓万事万物都是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客观,没有脱离客观的俗语,也没有脱离生活的创造。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其实就是从历史的典籍中吸取而来,以此让后人在听到这个俗语的时候,能够明白当中的意思。

这个典故便是发生关在东晋的时候,话说在成帝的时期,一个叫做温峤的人因为受到了中书令庾亮的推荐,去到了当时名叫江州,现在叫做九江的城市驻守,为的就帮助东晋守住这里,来维护东晋都城的安宁和平静。可是在这个时候,中书令得知了一个叫做苏俊的太守,集结了一帮自己的人手准备想要反叛朝廷,一举攻到帝都取而代之的计划。为了能够不费一兵一卒的就对付苏俊,这个中书令想要利用京城内大司马的官职,来调苏俊来当时东晋的京城,可是苏俊也不是一个傻子,他很快就看出了当中的端详以及危机,随即比计划提前了很久就行动了,一路率领着自己的大军就轰轰烈烈的和东晋的兵士们混战在了一起,其实在这个时候,作为中书令的庾亮还以为这个苏俊不过是一只瞬间可以消灭的力量,所以便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不仅没有调遣温峤去加固都城的防御措施,反而还天真的以为这股力量肯定会随着时间而消减,不足以作为心头上所担心的事情,并写信给温峤“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

可是随着战局的越来越严峻,庾亮慢慢的便改变了他对苏俊的看法,苏俊此时率领的大军正浩浩荡荡的朝着东晋的都城杀来,虽然在当中庾亮率领着自己的精锐迎战,不过因为准备不足被苏俊、这个他不曾小瞧的对手打的人仰马翻。

后来被打的狼狈不堪的庾亮找到了温峤,并在最后联合起了温峤与苏俊在最后的决战中击败了他。

最终将这一叛乱镇压了下去,保住了东晋的安宁。

以上便是这个段历史的真正典故。虽然在当时那个所谓的“足下无过雷池一步”慢慢演变为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这句话的意思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但是这个典故确实是“雷池”的起始,也正是因为此次战役,才让天下人对“不敢越雷池一步”记忆犹新。

8

古时候,在今湖北一带有一条大河,叫大雷水,自黄梅县东流,经过安徽的宿松县及望江县这一带,积水成湖,因湖面积不大,又称大池,故名雷池。雷池控制了长江的走向,所以在东晋的时候,成为了东晋的江防重地。

这成语典故出自东晋的报温峤书,说是在327年,原东晋历阳的太守苏峻与祖约一同造反,东晋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危急,各路大军都纷纷驰援,以江州刺史温峤为首的,包括持节、都督等都要来平乱,而知道要来援军的庾亮却回书劝大家不用来,他字口而说来在只要叛军过来历阳,就会被我档在雷池之外,根本不敢过雷池一步。

因为江州的兵对于都城的兵来说,都是非我族类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显然是把他们跟叛军归为一类。结果显而易见,庾亮后来直接被苏峻的叛军逼的投奔了温峤,而温峤还准备推荐他为都统,而庾亮也有了自知之明,与温峤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平定了苏峻之乱。

叛乱是得以平定了,但是庾亮的这一句话却成为了众人的笑话,因为从文辞的角度上看,颇为新颖有趣,所以被大家广为流传,最终形成了一句习惯用的成语。而这句成语指的是不能越过一定的范围,否则就有危险。还有一个版本的介绍是这样的,庾亮他是东晋早期的名士,跟王导兄弟二人一同辅佐司马睿,成立了东晋,算是三朝元老了。到了司马衍的时期,已经担任中书令了。为了防止外地入侵,他推荐了温峤任江西九江都督,这温峤也算是东晋的名将,曾平叛王墩之乱。而就在他上任不久,庾亮就得到了苏峻要企图造反的情报。

庾亮想将苏峻调到京城,这样就让他离武力最高的区域授擒。庾亮自认为这时非常妙的计谋。但温峤提出反对意见,让他不要这么做,因为苏峻不可能离开老巢来到离自己大本营这么远的 京都。但是庾亮却非要调苏峻进京。结果就是苏峻知道了自己已经暴露了,索性就起兵造反了,大军迅速的逼近南京。

而知道了苏峻已经动身的温峤准备从水路进建康保卫都城,却被庾亮的一封信搞的摸不清方向。信中说的意思就是我担心西边的战乱要大于历阳这里,他们这些叛军知道我在这里,是不敢越过雷池前来送死的。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庾亮差点没死了,最后还是前去了温峤处。而这次温峤带领西北军直捣苏峻,一举将叛军搅乱,东晋没有因为这次叛乱而破坏。而事后,庾亮的这封信的内容被大家广为流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成语,只的是不可以越过一定的范围,否则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9

古时湖北有一条河叫大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界东流,经过今安徽省宿松县及望江县东南一带,积水而成大池,被称为雷池,雷池控扼长江,在东晋时候江防重地。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典出东晋丞相庾亮《报温峤书》:

晋咸和二年(327),原任东晋历阳太守的苏峻与祖约一起造反,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危急,由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进屯寻阳(当时在今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东南,不是今江西九江市,寻阳郡治后来才移至九江)的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麾下大军驰援朝廷,庾亮回书劝阻道: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庾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防范西陲也就是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的陶侃甚于苏峻,与此同时,庾亮也不同意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郗鉴南下(史书载诏以北寇不许),只是以会稽内史王舒行扬州刺史事——庾亮这一系列言语与行为就是说明他只想使用三吴与建康的军队平叛,绝对不使用流民帅与上游中游方镇,可见庾亮心中流民帅与上游中游方镇非我族类,比叛军好不了多少。

温峤出任江州刺史,本身就是庾亮为了防范陶侃的安排,但是等到苏峻乱起,庾亮还说出『无过雷池一步也』的话,是不明大势不顾大局,结果也是啪啪打脸,庾亮后来被苏峻叛军逼的只能投奔温峤,温峤还是准备推举败军之将的他为都统,此时庾亮有了自知之明,与温峤一起推举陶侃为勤王军盟主。

庾亮与陶侃冰释前嫌,温峤等也尽力协助,才最终平定苏峻之乱。

叛乱是平定了,然而庾亮的这句话更是变成了大笑话,但是这句话从文辞角度比较斩截有趣,所以传播与流行还是很广泛深远的,终于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

10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时常出现在各大影视剧中,然这句话却并不是原话,这句话出自晋朝时期庾亮之口。其原话为“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雷池是什么地方?

或许有人会问,雷池是哪里?

在大多数人看来,雷池或许并不指代一个特定的地方,而是指某些具备着神话色彩的地区。

然而事实上,雷池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古代的雷池,指代的一般都是安徽省望江县附近的水域。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出自晋朝时期,而晋朝,无论是东晋亦或是西晋,都是极为混乱的,晋朝时期氏族实力极为强大,连皇帝都是由门阀势力选出的。

晋朝的皇帝们甚至经常都会自身难保,权臣叛乱的事情数不胜数,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与权臣的叛乱有关。

东晋时期,庾亮为朝中权臣,其人与皇帝关系十分不错,庾亮其人晋成帝的父亲为十分亲近的好友,而晋成帝也娶了庾亮的侄女,庾亮与晋成帝可以说是亲上加亲。

庾亮经常为晋成帝出谋划策,晋成帝也对庾亮的言听计从,两人的这种亲密关系自然让朝中其他权臣坐立不安,毕竟,谁都想成为皇帝眼前的红人,而谁都不想别人在成为皇帝眼中红人之后对自己指手画脚,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安危。

而有此顾虑之人正是苏峻。

苏峻眼馋庾亮在朝中超然的地位,对权利十分渴求,也就是这样的庾亮,决定发动一场叛变,推翻晋成帝的统治,将权力收归己有。

苏峻的这一打算很快被庾亮等人识破,庾亮等人便设了一出鸿门宴。

对于庾亮等人使出的这一手鸿门宴,苏峻并没有上套,而是直接发兵谋反,发兵包围了庾亮。

庾亮被包围,地处雷池附近的温峤想要出兵救援庾亮,但庾亮却是发出了消息,说出了上面那句话,意思就是不让温峤前去支援他,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当时温峤镇守的雷池地区,也是东晋边疆之地,东晋的敌人也并不少,庾亮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决定让温峤在雷池防备敌人,自己面对苏峻这样的打算。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也是因此流传了下来。

尽管说这句话还是这句话,但这句话的本意却已经变了,如今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万一变成了刀片火山,敌人不敢冒犯的样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