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2020-10-12 06:32阅读(83)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张学良和周杰伦张学良曾在收音机里听到过周杰伦的歌,并且也清楚地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只能没能熬到08年奥

1

张学良和周杰伦

张学良曾在收音机里听到过周杰伦的歌,并且也清楚地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只能没能熬到08年奥运会开幕。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把少帅和周董放在一起,是不是总感觉哪里怪怪的?咋一看,这俩人好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去世。

2000年,周杰伦出道,同年11月7日发行首张个人专辑《Jay》。所以,如果张学良听华语电台,是很有可能听到当时最流行的音乐作品的。不仅如此,周杰伦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于2001年9月发行,张学良也是有可能听到的。不知道,他如果听的是《上海一九四三》,能否回忆起自己过往人生的画面。

我们从小听周杰伦的歌曲长大,很熟悉很亲近,但对于活在历史书里的张学良,总感觉是上上个世纪的人物,但事实是,他们两位确实有交集,张学良活到一百岁才去世,从20世纪初活到21世纪初,跨越了整整两个世纪,而周董出道和北京申奥,那都是2000年的事。

严格意义上来讲,确实有相遇的可能性。

张学良,字汉卿,乳名小六子,国民革命军将领,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被人习惯性称呼为“少帅”。他老子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他便子承父业接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为维护国家统一,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东北易帜”。

对于张学良,历史褒贬不一,有人调侃他是“一枪不响张少帅”,有人称他是优秀的爱国将领。

有人说,如果当年张学良能够像他老子张作霖那样态度强硬一些,百万东北军顽强抵抗,或许日军连东三省的大门都进不了,但历史终归是历史,会怎样发展,谁又能说得

西安事变过后,张学良就被软禁起来,直到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才得以恢复自由身,1995年离开台湾,侨居美国,于2001逝世,享年101岁。

2

我来答。\"共产党之父\"陈独秀和\"东北王\"张作霖竟然是兄弟。客官不要震惊,且听我慢慢道来。

(张作霖)

(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北小洼村,北洋军奉系首领,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元首。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字仲甫,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的领导人。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后成为兄弟。这事得从陈衍庶说起。

陈衍庶,安徽安庆人,你可能不知道这个人,但是要提起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名鼎鼎无人不晓:一个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养子陈独秀;一个是赫赫大名的义子张作霖。

陈独秀的父亲是陈衍庶的兄长,陈衍庶早年考中了举人,后来在外为官;可是陈独秀的父亲却时运不济,早早去世,陈独秀在他两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而恰好他的叔叔陈衍庶却没有子嗣,于是陈衍庶把陈独秀做为养子带在身边。

  • 当时的陈衍庶在东北当官,因为战乱,很多地方都没有了纪律,陈衍庶趁机大发战争财。他见商人们倒卖马匹给军队,他摸透了这些投机商人的心理,层层扒皮严重剥削他们,黑心商人也不敢告官,这样,陈衍庶的家资越来越丰厚,

陈衍庶不但爱财,而且他还专注剿匪。

在剿匪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不俗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张作霖。他虽然贪财,但是却有一副慧眼,他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很不一般,很有头脑做事干练,于是便把张作霖作为贴身侍卫带在身边。

陈独秀被陈衍庶带在身边成为养子,张作霖在不久后也成为陈的义子。这样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常常在一起玩耍学习。两个人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是在那个时期,两个人的感情特别好,直至陈衍庶退休。

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但是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张作霖~成为东北赫赫有名的大军阀;陈独秀~成为共产党的先驱者。

结语:

这两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看起来毫不相干,却是亲如手足的兄弟。

  • 各位看官,是不是有点吃惊呢?

3

谭嗣同的胜利——流星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个书生仰天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华近代救国的第一滴血染红了刑场黄沙,也染红了未来几十年的探索之路。

其实谭嗣同临刑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当刽子手举刀时他称大呼过“吾有一言”!只是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的监斩官刚毅不等他把话说完就下令动手,谭嗣同临终真正想说的话就不可能有人知道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可能觉得谭嗣同就像清末一颗短暂的流星,剧烈燃烧,又急速陨落,他对历史的影响不可能像康有为或梁启超那样深远。事实上大家都错了,从某些角度看谭嗣同才是最后的赢家。

谭嗣同的胜利——松坡

1897年,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建了时务学堂,虽然没亲自担任教师,但也对学堂教学工作颇为上心。期间他和梁启超共同发现了一个天赋极高的少年,这个只有15岁的裁缝之子是学堂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聪明的。

谭嗣同和梁启超对孩子悉心教导,务求让他明白救国救民的道理,孩子对老师也感情深厚,进步奇快。一年后,这个孩子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又赴日苦学军事知识,学成归国数年后蔡锷之名天下皆知。

回国后不久,蔡锷就在云南创办讲武堂,意图为国家培养更多军事人才。1909年一个23岁的青年徒步跋涉三个月从四川走进讲武堂,蔡锷在他身上看不到自己少年聪慧的影子,却看到一股坚韧的毅力。

讲武堂收下了这个青年,仅比青年大四岁的蔡锷对他青眼有加,特许自由出入自家府邸看书。青年也没有辜负蔡锷的栽培,几年之后在棉花坡大放异彩,将护国军从悬崖边生生拉了回来,终成一代名将。

谭嗣同的胜利——板仓

同样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巨浪,面对分崩离析的天下,谭嗣同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真的亡国,我们该怎么办?次年春天他组建了南学会,试图在最坏的时候为中华留住半壁江山。

彼时一个岳麓书院的学生加入进来,这个出身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的学生见到谭嗣同惊为天人,从此时时向其请教。虽然谭嗣同仅长他六岁,还是执意以弟子自居,全然不顾那年他儿子都出生了。

多年以后,谭嗣同已经就义,这个学生也成了名师,他也开办起学堂,教人那些谭嗣同讲过和自己领悟出的道理。再后来学生也有了学生,他非常喜欢那个操着湖南口音的高个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因世居板仓,谭嗣同这个学生经常被人叫做“板仓先生”,杨昌济这个名字反而不那么为人熟知。


蔡锷栽培的那个青年名字叫朱德,杨昌济最钟爱的学生不难猜测,谭嗣同这两个再传弟子做过什么应该不用多说,他们改变了中国。

掩上书卷吐槽机有时候会想,谭嗣同赢了吗?我很难说赢了,短短33年的生命太过潦草,他所有的梦想几乎都停留在开始阶段。

但谭嗣同彻底输了吗?他留下那颗种子如今确实长成参天大树,恍惚中我似乎明白了他为什么不肯逃走,菜市口那腔滚烫的鲜血,城头那颗冰冷的人头,都是他留下的火种,最终彻底吞没了那个腐朽的时代。扯淡完毕。

4

一个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一个是顽固的国民党中将,看似毫不相干,其实他们俩是姑表兄弟,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国民党将领文强。

文强是湖南省长沙县人,生于1907年,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亲。他和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关系很好,俩人一起考入黄埔四期,与林彪是同期同学。早年他曾加入共产党,与周恩来过从甚密,参加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礼,还参加了南昌起义,还到四川,任过军委书记和红军师长兼政委。

文强的父辈曾追随孙中山,在国民党中人脉很广。他在四川因小事受到党组织误解后,负气出走,在国民党将领程潜、张治中的介绍下,又加入了国民党,从此就死心踏地为国民党卖命。他先后任过军统上海统一行动委员会兼军统局策反委员会主任委员、军统局华北办事处少将处长、军统北方区区长长、长沙绥靖公署第一处处长、办公厅主任、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等职,官拜国民党中将。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在战犯管理所,文强思想顽固,拒不认罪,他说:“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后来,他成为了最后一批被特赦战犯。文强出狱后,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利用他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台湾事宜,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务,为推进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2001年10月22日,文强因病去世,终年94岁。

5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原籍浙江绍兴。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你品,你细品。

1939年10月19日,在纪念鲁迅二周年的大会上,周恩来曾说:“在血缘上,我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生在绍兴城的周家。”

周总理与鲁迅照片

到了建国初期,周总理曾专门委托友人调查他与鲁迅的关系,结果确认为两人系同系同宗,不过关系有点疏远,按照辈分鲁迅长一辈。所以所以,1952年的时候,鲁迅妻子许广平到周总理家做客的时候,周总理认真的说“我应该叫你叔母呢”。

再说一下,他们都是北宋大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人,周恩来是绍兴周氏21世孙,鲁迅是20世孙。

周敦颐画像

6

清朝有一个皇帝叫嘉庆,嘉庆朝有一个小民叫陈德。这俩个人一个天下,一个地下。按说八杆子也扯不到一起。可因为陈德的一个莫名其妙的举动,他俩就有了联系。

嘉庆是皇帝,生下来注定就是历史人物,陈德一介小民,尘埃一般,本和历史无缘,但是因为他和嘉庆的这段故事,也就成了历史人物。


陈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就很穷,他的父母是给人家做奴仆的。他跟着父母长大,大了也给人家做奴仆。最开始是在一个叫松年的人家里,松年是八旗子弟,在青岛当个小官,三十岁之前,成德一家就在青岛。


后来他的父母都死了,剩他自己,他不愿意呆在青岛,就跑回了北京,北京有他的一个堂姐,总归算个亲人,有亲人,让陈德觉得心里踏实。


回北京后他还是给人当奴仆,跟过的人有侍郎,有侍卫,也有笔帖式,那个时候陈德还年轻,人也长的壮实,经常跟着主人去紫禁城,圆明园这些地方,很开了些眼界,长了些见识。不过他没有见过嘉庆。


积攒了些钱之后,陈德娶了个老婆,还生了俩个儿子,岁数大了之后,找他当差的人少了,他就到一个叫孟明的人家里去做了厨役。这一年陈德44岁。


之后变故接踵而至,46岁那年,春天,老婆死了,到了秋天,岳母跌了一跤,成了瘫子,刚入冬,他的堂姐也死了。


陈德自此以后开始喝酒,本来他是不喝酒的,46岁这年,他开始喝酒,喝多了就跑到院子里对着天唱歌,唱完了,就哭,哭的没力气了,有时候在院子里就睡着了。


孟明对他很不错,他老婆死的时候,是孟明出钱安葬了,他的堂姐死的时候,也是孟明提前支付了他一年的工钱。孟明这人不错,可是看他这个样子,有点怕,怕他会搞出

什么事情来。就拿些钱给他,打发他走了,让他去谋个别的差事。


陈德离了孟明家,去他外甥家住,没住几天,外甥媳妇的片汤话就叽里咕噜的不停的往外冒,陈德不想让外甥为难,不在外甥家住了,搬到一个叫黄五福的老相识家里借住。黄五福家住在东华门外小甜水井。


陈德47岁了,亲人陆续死了,他本来有2个儿子,一个15,一个13,都在别人的家里做雇工,自己养活自己。没办法,穷人的孩子得自己找办法活。


嘉庆8年,也就是陈德47岁这年,2月20号,陈德起了个大早。看见有人在街面上拿黄土垫道,一打听,知道是嘉庆帝这日要从圆明园回紫禁城。


陈德寻了个饭铺,把身上仅有的钱叫了俩碗酒,全喝了下去,然后去看了眼他儿子,之后就进了东华门,从西夹道绕到神武门内。就在此时,嘉庆帝銮驾就到了。


陈德从西厢房南山墙后面冲出来,手里拿着把小刀子,本来他想买一把长刀,可是他没有钱了,买不起。他一路挥刀冲到嘉庆帝的銮驾前。


跟随嘉庆的有上百人,除了随驾的大臣,更多的就是侍卫,猝不及防之间,已有多名侍卫被陈德刺伤,大家呆若木鸡,这时幸亏亲王绵恩出面阻拦,又上来五个人帮忙,总算把陈德拿下。


嘉庆回过神儿来大骂:你们这帮人或是朕的臣子,或是朕的亲戚,关键之时,居然毫无用处,实在让朕气愤。


接下来就是审问,为何如此胆大?居然敢只身行刺皇上,背后有何人主使,有无其它同党。可是审来审去,最后确定陈德不过一介平民,并无同党,也无目的,就是不想活了。


嘉庆看了审问记录。也只能无奈的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朕今日真是信了,好比路上疯狗咬人,也是无人主使,它就是咬了。之后嘉庆还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出现这样的事,是因为自己德行有失,上天借此警告自己。


按清律,大逆弑君,判凌迟处死,子孙16岁以上的皆斩,15岁以下的为奴,陈德的2个儿子都不满16,可是嘉庆说如此大逆之人的子孙,岂可存活于世?


结果,陈德凌迟处死,俩个儿子也被斩首。


陈德一家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灭门。

7

张学良躺在戒毒所的椅子上打针,他的大夫就告诉他,每天早晨有一个外国女人打电话问他身体怎么样?

这个外国女人名叫艾达,墨索里尼女儿。张学良的秘密情人。

一位是中国东北少公子,一位是法西斯头目的女儿。看似毫不相关,可是却心心相惜。

8

诗仙李白和大将郭子仪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竟然有感人的交情。因此后人评说李白和郭子仪的交情,写了一副对联:一代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

今天阁主来说说李白和郭子仪的交情。话说这诗仙李白本是一代文人,爱写诗,也爱耍剑,当然李白有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后来几次入长安,最后被贺知章推荐,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学士。只不过李白这个人没有官场智慧,最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之后李白骑着驴云游四海,来到并州,去往哥舒翰的节度使行辕。李白在路上看到几个士兵押着一辆囚车走过,李白避到一旁相看。只见囚车中的犯人相貌堂堂,仪表不俗。李白会相术,观人相貌,便知其才华如何。于是李白对囚车中的人一相面,知道这个人他日必为国家柱石,于是李白叫住士兵询问情况。

这些士兵将情况对李白一说,李白才知晓其中缘由。原来囚车中那个相貌堂堂的犯人,名叫郭子仪,曾经参加武举,得了状元。他有一腔报国热枕,参军入伍,因为他治军有方,现在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效力,已经是哥舒翰手下的大将。

这郭子仪本来领了哥舒翰的军令,押运前往大唐边境的粮草,当时大唐和吐蕃在河西形成对峙状态,军情紧急。而郭子仪押运粮草的时候,用人不当,他的手下人不小心失火把粮草烧了。而哥舒翰追查这件事,杀了那个失火之人,然而郭子仪作为其上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当处斩。

所以哥舒翰下令捉拿郭子仪,要处斩郭子仪。这辆囚车就是押往河西节度使行营,军令如山,郭子仪恐怕会难逃一死。李白听其原由,知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其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而郭子仪也是个人才,却要被斩首示众,于是心生同情,要救郭子仪一命。于是李白便同囚车一道入节度使行营而来。

李白当时因为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名气大。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得知李白从长安天子处来特意来拜见他,于是他率朔方军将领夹道相迎。李白感哥舒翰厚情相待,写下了一首56字的诗《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这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也是一员名将,用兵如神,在河西陇右大败吐蕃,扭转了唐朝与吐蕃在河西长期以来不利的形势,让唐军在河西、陇右等边境站稳了脚跟。而且哥舒翰乘胜追击,把唐朝和吐蕃的边境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这哥舒翰立下赫赫战功,本来就志得意满,非常骄傲。加上李白这首诗这么一夸,将他吹上了天,心中自是大悦,将李白所写之诗传阅全军。

然后哥舒翰在大帐中备下酒宴,杀牛宰羊,款待李白。酒酣宴乐之间,李白趁哥舒翰高兴之时,提出赦免郭子仪。哥舒翰下令将郭子仪带到大帐中,哥舒翰治军有方,军令如山,郭子仪难逃一死。李白这时为郭子仪求情,又将郭子仪的事情缘由面陈哥舒翰。

哥舒翰见李白为郭子仪求情,也因为事情也不是出于郭子仪本意,再说了郭子仪是个人才,不如让他戴罪立功。于是哥舒翰免了郭子仪死罪,让他戴罪立功。

《新唐书·李白传》:“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自从李白和郭子仪再也没有见过,但是郭子仪却将李白的恩情记在心里。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陷入了混乱,郭子仪被唐肃宗重用,屡立战功,大败叛军,稳住了大唐的形势,成为了大唐的兵马大元帅,还被任命为左仆射。

而李白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干脆隐居做了道士。结果永王李璘趁安史之乱,想要做皇帝,于是几次邀请名气很大的李白做幕僚。而李白政治上没有远见,被永王邀请,以为是自己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入永正幕府做了谋士。没想到永王竟然起兵造反,争夺皇位。结果唐肃宗用人得当,永王叛乱不久就被平定。

永王兵败,李白参加永王幕府被牵连,罪同造反,被抓进大狱,被朝廷判斩立决。郭子仪这时立下大功,又统军有方,在朝廷倍受重用。他听说李白这件事,向皇帝上疏,为李白求情,愿意用自己的官职爵位换,李白一命。郭子仪此举是为报答李白当年救命之恩。

唐肃宗感念郭子仪义气深重,不忘旧恩。而李白也不是永王集团的重要人物,于是下令免李白死罪,将李白流放夜郎。

后来唐肃宗因为天下大旱,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赦免之列,被赦放还,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从此在在当涂县终老,其曾经醉酒后,在湖边看到水中月,去徒手捞月。结果李白坠入水中而溺水而亡。

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大唐中兴四大名臣,从此进入朝廷担任宰相,郭氏一门成为大唐显贵。郭子仪又会做人,在朝廷“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郭子仪福寿双全,八十五而终。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这件事有人认为是后人编撰的,能够支持其事件真实性的史料不足,而且李白去并州的时候,郭子仪不在并州为官。然而唐朝人裴敬在会昌年间为李白写墓志铭,就记载了李白和郭子仪的这件事。

这个裴敬是唐朝剑术最好的裴将军裴旻的堂重孙子。李白曾经喜爱剑术,向裴将军学习过剑术。所以裴敬的记载有可能是真的。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又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其文高,其气雄,世稀其本,惧失其传,故序传之。太和初,文宗皇帝 命翰林学士为三绝赞,公之诗歌,与将军剑舞,洎张旭长史草书,为三绝。

后人对联:

英雄遭祸身几殒,幸遇才人,留得奇人,好作他年定乱人。

巧言能动君王听,轻信奸臣,误遣藩臣,眼见将来大不臣。

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日神仙啸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消遥。

9

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嗯,我想明亡清兴时的明朝名将袁崇焕和清末的汉军正白旗人,为国捐躯的兄弟英雄寿山,永山兄弟可以算一个吧。

一个明末的无双名将,一对清末的兄弟英雄,相隔200多年,他们有什么联系呢?答案是:他们是直系亲属,即寿山,永山兄弟(袁氏)为袁崇焕七世孙。


明末名将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亡清兴之际一个争议极大的柱石人物,誉之者称其擎天一柱,大明帝国末世的最后希望,崇焕死而明亡征决矣;毁之者则曰其养寇自重,卖国求荣,终身死名灭正可见天道昭昭;较为持平的看法则是其人虽志大才疏,才不配位,但终究于国家危亡之际不惧艰危,不避斧钺,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是岳武穆一类的悲情英雄。

在我看来,其人功过是非数百年来虽难以定论,但说到勾结满清、卖国求荣终究只是推测臆想之辞,没有翔实史料支撑。至于擅杀毛文龙、以粮资敌、纵敌入寇、私自议和这些,要么是战略上的短视或失误,要么就是为庙堂的决策背锅。

无论如何,袁崇焕以一介书生从戎,和他的前辈们如熊廷弼、孙承宗等人一样(其结局比前辈们更惨烈),尽了他的最大努力来抵御外敌,守护他的国家民族,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固然并非能力挽狂澜的军事奇才,战略上颇为短视,性格也有明显缺陷,政治方面更是门外汉,还不懂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之道,但终究瑕不掩瑜,功大于过。有缺陷的英雄终究是英雄,再完美的苍蝇毕竟只是苍蝇。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他拼了性命去守护的黎民百姓,最终以食其肉剔其骨的方式报偿了他。也正是这些人,在十余年后闯王进京和满清入关时两次低下了高昂的头颅,泯灭了正义的声音。正是:天地胸怀鱼肉身,千刀有限痛无垠。京师愤愤呲牙者,他日如何作顺民!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气节,崇敬英雄,但在大明帝国的血色残阳里,自袁督师这最后一抹亮色之后,从此再没有人能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清末兄弟英雄袁寿山,袁永山(袁崇焕七世孙)

袁寿山(1860-1900),袁永山(1868-1894),袁氏,清末汉军正白旗人(虽为旗籍,却是汉人),其父为袁崇焕六世孙,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役,官至吉林将军的富明阿(汉名袁世福)。

据《清史稿》记载 ,袁崇焕罹难后,其小妾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名叫袁文弼,满清入关后被发配到宁古塔(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奴。后传五世至富明阿,入汉军正白旗,历太平天国之役积功升至吉林将军,1882年卒。

富明阿死后,其长子寿山袭骑都尉世职,以三品衔补用郎中候选员外郎,次子永山袭四品衔三等护卫。

1894年,时任黑龙江副都统的袁寿山将军率部参加中日甲午战争,任步兵统领。其间历经草河岭、四棵树、凤凰城等战斗,英勇杀敌,屡建战功。

1900年,袁寿山升任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同年,庚子之乱爆发。同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诏书》,向俄国等十一国宣战。8月4日,沙俄军队入侵东北,先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后攻陷瑷珲,直逼齐齐哈尔。

8月28日,俄军逼近齐齐哈尔城,并炮击城内。袁寿山将军率部坚决抵抗,寸土不让,终因众寡悬殊,城陷后自尽而死,壮烈殉国。

其弟袁永山将军殉国更早,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朝鲜全境后越过鸭绿江向东北进攻,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奉诏率镇边军赴援辽东。在敌寇入侵国门、国家民族存亡受到极大威胁的紧迫关头,夙怀忠义爱国之心的袁永山将军,“踊跃请行,誓灭狂寇”,担任马队统领,随依克唐阿率军进驻辽东鸭绿江防线。

1894年12月15日,在凤凰岭一战中,袁永山将军在率部掩护主力撤退时遭遇日军主力包围,他不顾个人安危,持枪断后,亲自掩护队伍退却。在战斗中,袁永山手臂,额头,左胸连中数弹,终因伤重而壮烈牺牲,终年仅26岁。

结语

袁崇焕将军及其直系后裔袁寿山,袁永山兄弟虽生在不同时代,但都为国家效力至英勇捐躯,均担得起民族英雄称号。

英雄肝胆,忠烈家风,虽传承数百年,历数代而不衰,实令后人肃然起敬。

10

答:说起这类历史人物间,那些“意想不到的联系”,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外人物之间,一些颇有趣味的交集。比如下面这几桩。


一、白居易倾倒“日本女神”紫式部

在日本古代文化史上,“平安时代”是个无比重要的年代,这时代的“日本小说鼻祖”紫式部,更是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神级”人物。但这位女神的心里,却长期只装着一个中国男人: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时的年代,距离“日本女神”紫式部出生时,都至少差了一百三十多年。理论上说,那真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可先看看紫式部的代表作,那部至今吸引无数“中国文青”的《源氏物语》,就知道白居易在她心中是怎样的分量:小说中的“桐壶帝”在向心上人表达爱意时,就碎碎念着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名句。“源氏公子”在遭遇到流放厄运时,也反复吟诵着白居易的“两千里外故人心”,不知不觉泪如雨下……

在整部《源氏物语》里,这类“顺手”就引用白居易诗篇的桥段,竟有154处之多。可见在紫式部的心中,白居易的身影“扎”得有多深。

如此景象,也是白居易“红透日本数百年”的缩影。自从在白江口被大唐胖揍后,整个日本都从此仰视大唐,唐诗也就成了日本全社会的大爱。写诗通俗易懂,且充满“闲适”“小感伤”情怀的白居易,则是最对日本人的脾气。

在中国唐宋同时期的日本,日本“天皇”们枕边都要放白居易的诗集,一代代日本人掰碎了学白居易的诗风,宫里设有专读“白居易诗”的诗读官,民间的“白乐天社”也红红火火。“与白居易梦中相会”是多少日本文人一辈子的愿望。倾倒个“日本女神”?放那时真不算个事儿。

何为“中国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可以瞧瞧,在日本一红数百年的白居易。


二、冯梦龙把东罗马皇帝写进小说

身为一位酷爱“历史题材”的明代文豪,冯梦龙在其小说集《三言》里,也写进了大量中国历代风云人物。诸如“宋太祖千里送京娘”“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李白醉草吓蛮书”“海龙王钱缪发迹”之类的段子,也从此流传数百年,今天还给古装剧贡献生动素材。不过更牛的是,连外国的“风云人物”,“冯大文豪”也照样没放过,比如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

公元六世纪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与公元17世纪的中国大文豪冯梦龙,这俩人本该没什么交集。可冯梦龙先生妙笔生花,硬是把这位东罗马皇帝,写进了其作品《喻世明言》的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成佛》的故事里,成了里面的“大秦国王满屈”。还来了一段“抗罗马神剧”:南北朝年间,如狼似虎的东罗马帝国,本想吞并中国梁朝,不料梁武帝淡定应对,带着一群和尚在明州阿育王塔里一顿念经,接着东罗马海面上就狂风大作,杀气腾腾的东罗马舰队,差点就全给拍进海里。

至于小说里被命名为“满屈”的查士丁尼,还被冯梦龙安排了一段台词:“中国天子弘福,我们终是小邦,不可与大国抗礼。”然后乖乖纳贡称臣,“戏份”圆满结束。

一位明朝的作家,写小说为何能写到东罗马?放在那个年月,其实一点都不奇怪。那正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中外文化激烈碰撞的年月。冯梦龙生活的江南地区,平日就是“洋货,皮货……如山如林”,日常见个“洋玩意”毫不奇怪。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大量输入,一批批传教士游走在中国各地。如此火热交往的年代,和一个多世纪后那个满以为“洋人腿不能打弯”的闭关锁国时代,完全是两样。写个东罗马皇帝?也是赶个潮流。

同样有趣的是,这位被冯梦龙“编排”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还真是个与中国有实实在在交集的“外国元首”。他生活的年代里,正是中国丝绸畅销陆上丝绸之路的南北朝时代。东罗马帝国的消费与产业,已经严重依赖丝绸贸易,却又因此受尽“邻居”波斯的盘剥。忍不下这口气的查士丁尼,一度发起“蚕丝战争”,与波斯大打出手,就为绕开“波斯中间商”,直接找中国买丝绸。

而在各种办法碰得头破血流后,公元553至554年,查士丁尼不惜重金悬赏,终于买通一群印度僧侣,利用南北朝此时正火热的“佛教信仰”,堂而皇之的进入中国,把一批蚕种偷运回了罗马。

盼丝绸盼红了眼的东罗马人,这才学会了养蚕织丝。虽然他们的丝织水平,只相当于中国纺织业的原始阶段,生丝十分粗糙,更不会生产优质花丝,但放在西方国家,好歹还是独一号,拥有这“强大山寨水平”的东罗马,也就蓬勃发展起来,进入了其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如此“交集”,见证了东西方经济往来的历史,也印证了“核心技术强国”的意义。


三、“雍正遗嘱”气坏俄国女沙皇

自从在雅克萨打了一仗,签过《尼布楚条约》后,整个康乾盛世年间里,大清与沙皇俄国虽然也闹过摩擦,但基本井水不犯河水。但1770年8月,登基八个年头的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却被大清雍正皇帝胤禛,活活气得不轻。

1770年时,正是大清朝乾隆三十五年,雍正皇帝也已驾崩三十六年,“死雍正”还能气坏“活沙皇”?没错,就是被雍正的遗嘱气的。

1770年7月,俄国启蒙运动领导诺维科夫,在其创办的《闲谈家》杂志上,刊登了俄文版的《雍正遗嘱》,这篇几乎“原汁原味”翻译雍正遗诏的文字,是由当时的俄国汉学家节昂列夫苦心译出,不但完整保留了中文版的全部内容,且为了通俗易懂,还加入了大量俄罗斯的口语俚语,因此发表后就引来热烈反响,让当时的沙俄权贵阶层,好好认识了一下中国的雍正皇帝。

但此时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却是气得不轻。

因为诺维科夫刊登这篇“遗嘱”,不是为了图新鲜,相反却有很强的指向性。整篇“雍正遗嘱”里,雍正既讲了大清朝“正大光明”的皇位传承制度,又告诫儿子乾隆帝“亲正人,行正事”。同样是“雍正遗嘱”里,雍正“朋党最为恶习”的观点,也叫叶卡捷琳娜女沙皇心惊,沙俄十八世纪的历史,基本就是拉帮结派不断,血腥政变不停。对于登基方式并不光彩,且身边围绕着一群“宠臣”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说,这几句就是“打人又打脸”,如何不气?

于是,发表“雍正遗嘱”的诺维科夫,也就倒了血霉,他的《闲谈家》被沙皇俄国查封。二十二年后,他又被捕入狱,度过了四年监禁的时光。

但是,同样是这位“被气着”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在位时期积极鼓励工商业,引进各国先进产业技术,中国的《农政全书》也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沙俄,助推了俄罗斯产业的发展,终于令一度百孔千疮的沙皇俄国,焕然成为震撼欧洲的军事力量。比起“邻居”大清王朝,18世纪末的停滞与衰落,这其中的教训,何尝不同样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鲍良骏《雍正遗诏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张爽《公元3—6世纪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袁狄涌《白居易作品在日本》、王雅楠《浅谈白居易作品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