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明神宗后期开始,明朝的国势便开始走上下坡路。此时,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清)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明朝在关外的心腹大患。为了征剿后金,明神宗向民间大征“辽饷”,结果非但没能消灭努尔哈赤,反倒因为横征暴敛,导致大批农民破产,由此为大规模的民变埋下伏笔。



明光宗、熹宗在位时,情况非但没见好转,反而因为朝廷内部的党争激烈,而变得更加糟糕。而在崇祯帝即位的当年(1627年),以陕西白水县饥民首领王二起义为开端,明末农民大起义就此揭开帷幕,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涌现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数位强大的农民军首领,给明朝以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后金(清)对明朝的攻势更加猛烈,甚至多次入关扫荡、劫掠,给内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崇祯帝为了解决问题,只能在天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向民间大征“三饷”(辽饷、练饷、剿饷),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激化各种矛盾。再加上崇祯帝刚愎自用、多疑狂躁,导致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便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纷纷献城投降。


当年三月十九日,就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下两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便献城投降,使得京师就此陷落。当日,崇祯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崇祯帝在殉国前,为防止后妃和公主们受辱,便逼迫张皇后、袁贵妃自缢,并亲手砍杀幼女昭仁公主及数位妃嫔,砍伤长女长平公主,场景令人惨不忍睹(详情见《明史·卷一百一十四》)。



崇祯帝殉国后,李自成占据北京仅仅42天,便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援引而来的清兵赶走,并被迫在陕西、湖北一带流亡,最终在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战死在湖北九宫山。清军入关并占据北京后,正式开始长达十余年的统一战争,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时期。


当然,从法统上来讲,明朝并没有随着崇祯帝的殉国而灭亡,因为在他死后没多久,留在陪都南京的大臣们便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由此开始,明朝正式进入到与清朝并立的南明时期,并以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为己任,情况非常类似于当年的东晋或南宋。



南明前后存在17年,共经历4位皇帝、1位监国。平心而论,除了弘光帝碌碌无为、绍武帝在位极短无所作为外,无论是隆武帝朱聿键还是永历帝朱由榔,都是有能力、有理想的皇帝,无不想完成驱清兴明的大业,然而由于本身是弱势皇帝,再加上内部党争激烈、将领多怀异心,导致局势日渐糜烂,终至于不可收拾。


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永历帝在清军主帅吴三桂的逼迫下,先是撤往中缅边界,再转入缅甸境内,成为外国的人质。两年后(1661年),缅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死大批南明官员并囚禁永历帝,随后又将其送给吴三桂(详见《西南纪事》、《缅甸史》等书)。



次年(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此,明朝正式覆亡。而在此之前,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均被清军杀害,而监国鲁王朱以海则逃奔郑成功,并于永历帝遇难的同年,病死在金门。


在亡国的过程中,明朝皇室的遭遇固然很悲惨,但跟黎民百姓比起来,却不值得大书特书。依照学者的统计,在崇祯三年(1630年)时,明朝的人口数达到峰值,大约为1.93亿,历经十余年的战乱(农民战争及对后金/清的战事)、饥荒、疾疫,到崇祯帝殉国的当年(1644年),实际人口数已经下降到大约1.52亿,锐减4000多万人!



满清入关后,战乱、瘟疫、灾荒发生的次数不仅比之前更加频发,而且规模更大,再加上清军在南北各地的屠城、张献忠屠川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口数量锐减程度更甚,以至于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当时中国的人口数大约为1.01亿(所有数据均见《中国人口史》),如此算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损失的人口数竟然将近1亿!


如果仅从崇祯帝殉国当年算起,那么在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锐减5000余万,若扣除和平年代正增长的人口数,那么损失的人口数量将更加庞大。在这串枯燥冰冷的数字变化背后,代表着怎样惨烈的亡国现实,由此可以想象。


史料来源:《明史》、《南明史》、《西南纪事》、《缅甸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中国人口史》等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1644年,农民领袖李自成率先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而亡,大明王朝宣布终结。

在最后的卫国战争中,大部分明朝皇族都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殉国了,除了这些在明末浩劫中牺牲的皇族成员外,一部分幸存下来的皇族则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被李自成农民军全部杀掉,子孙也不知所踪。清朝入关后,皇族成员们为了躲避迫害,纷纷隐姓埋名,流入民间,如八大山人则自动放弃朱姓。因此在明朝灭亡时,明朝皇族基本被杀或者逃。

而全中国损失的人和旱灾、洪涝、蝗灾,以及战争灾害频发,自然引发了饥荒。饥者相食的惨剧不断发生。一名河南官员在地方任职11个月,连续遭到旱灾、蝗灾和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1641年地区级别的瘟疫向全国蔓延。

整个行军轨迹大部分在中原,是当时饥民最为集中的地方。之所以闯军规模可以破百万,得民心,不是因为李自成顺应天意,而是因为百姓要吃饭。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人口锐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有人讲中国人口的锐减全加在了清军屠杀的头上,从公平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必须考虑各种灾荒、明军的杀良冒功、农民军的屠杀以及各地草寇的屠杀等等。

明朝末年到底有多少人?清朝初年又剩下多少人?

关于明朝人口的数量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具体的数字争议很大。明朝官方自己的最后一次统计是在1620年,此次统计出的结果是5165万人。对于这个结果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以为当时已经属于明朝末期,已经出现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此外那些卖身给贵族或者官吏家族的奴仆和奴婢是不计算在内的,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再加上那些为了躲避赋税刻意隐瞒人口的家庭,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在160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达到了1.97亿。但是又另一些人认为这个数字过高,但是无论结果到底多少,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推测:明朝人口至少在1亿以上,准确一些应该是1亿至1.5亿之间。

  清朝官方的数字也有水分,在1652年,清朝公布了第一次人口统计的数字,此时中国的人口是1063万。但是这个数字明显不可信,因为当时的南方还在南明王朝的手里,这个数字清朝无法统计;此外由于当时正值战乱时期,大量人口逃亡无法统计,还有一些人隐瞒了户籍,所说1000万的人口是不符合事实的。在康熙初期,清朝的统计数字是2000万,但是这个数字只统计了男丁,没有统计女人。如果成倍计算再加上那些奴仆和流民,在康熙初期的中国人口应在5000万左右。从这个数字来看,中国在明末清朝那个混乱的时代,损失的人口应在5000万至8000万之间。但是我们只是一个猜测而已,具体数据可能有待考证。

3

明末清初之际到底损失了多少人口,至今都没有达成基本的公论,各路学者给出的数据高低极值相差极为悬殊。但明清之际的人口数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损失,相当惨重,这却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结论。

学术界研究明清人口史,基本用都是推算法,分为正推和反推,以较为可信的年度人口数为基点,并根据史料确定一定的年均增长率,借助算数公式进行推算。同时在利用明清两朝官方人口数据,按照一定的丁口比进行折算,取平均数。

而推算所取得可信年度人口数基点,一般为洪武十四年,二十四年与二十六年,这三年的官方人口数字,是后世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后两年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较大争议)。

《明太祖实录》所载洪武十四年的人口数为59783305户,其中不好包括这一年云南的人口数,以及卫所军户及其管代民户人口数。而为什么要以这一年的人口数据为基点,主要是明初时进行了人口清查,元末大乱后,重新授田,所以隐户的数量其实极少极少。所以这个官方数字相对比较准确。

以这个数字为基点,再确定人口增长率,来推算200年的明朝人口自然增长,而关羽人口增长率,学术界有很多种比例。很难说谁给出的比例更为准确。

如果我们借用清代可信度较高的人口增长率,来进行推算,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毕竟明清两代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也应相当。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到道光三十年(1851)人口数共增长了56.3%,年均增长率为为6. 3‰。

这应该是一个相对可信的人口增长率,因为这八十年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人口增长率较之此前一百年已经大为下降。可以用来作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人口增长速度的参照值。至于理由么,主要如下:

首先,清朝上述时段的政治控制能力整体上强于明代中前期,两朝的政治情况应该差距不大,其次清代上述时段的气候环境较之名明代中前期更为良好。最后,清代上述时段的战乱对人口规模的影响较明代中前期小。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代200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不会超过6. 3‰。而据学者给出的数据,清中后期(1740-1911)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5. 14‰我们知道,清点中后期历经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回民起义、以及光绪初年的大旱灾等等,每次战乱与灾荒的人口损失都极为惨重。明代前中期虽然也有战乱与灾荒,但规模和次数都不可能与清代中后期相比,所以明代人口增长率应该不会低于5. 14‰

我们取两个数值之间的 平均值即5. 72‰,然后在根据洪武十四年的人口数与洪武二十四年的卫所郡户、隐漏人口及云南人口数可推算出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代人口数约为2.27亿。

从这一年到崇祯元年的二十八年时间里,虽然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但是并未见到大规模的战争与重大的灾荒,因此人口应该有所增长,增长率也应该不高。而这一时段的社会状况与清代道光年纪不无相似之处,我们不妨借用道光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人口增长率,即3. 75‰作为一个参考值。而清代中期以后红薯、玉米大量种植,人口数量虽然远超明末,但人口压力未必较明末严重。因此,我们不妨取这一增长率的一半即1. 88‰作为崇祯元年前二十八年的人口增长率,据此可得到崇祯元年(1628)明代人口峰值约为2.4亿。

那么清初人口呢?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后迅速南下,至顺治十年(1653)前后已经将南明主要力量压缩在滇、黔、桂及川、曰两省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原始人烟稀少的山区,因此,其后的站长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不宜太高估计,鉴于清军的后倾不及仍有碍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顺治十年至康熙二年的人口增长率仅取康熙二年至康熙十二年的五分之一即2. 1‰,而康熙二年除了台湾以外的所有南明残余武装与地方山寨武装,清廷基本征服了天禧,而康熙二年的人口数约为8000千万,基于这个数值,我们大约可以得到顺治十年的人口数约为7800万,这一数值就是清代人口的起点。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明清之际的人口损失约为1.6亿人,高达明末人口总数的67.2%,当然这个数据,并非只是战争中的损失,还包括了饥荒、瘟疫等等情况。

4

谢谢邀请。

关于题主所问明朝灭亡之际,全中国损失了多少人口的话,我这边也统计不出来,因为纪录是在是太杂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

但是我可以跟你说一下中国局部地区的人口死亡数,以下数据皆来自《中国人口史》,基本准确。

其他地区我们不说,就光光一个扬州城中人口死亡数就十分恐怖,据记载,1645年三月,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曾屠城十日,前后城内死亡数约有八十万之多。

后清军又在同年八月,攻破嘉定后屠城三次,据记载嘉定城内的死亡数有两万余人,至于农村死亡数更是不计其数

在嘉定大肆屠杀后,清军在1645年八月又转至江阴,他们在江阴城内的作为真的可以说是满城杀尽,城内外死者共17.2万余人,仅仅只有五十三人幸免。

以上列举了部分人口,下面来列一下建筑毁灭程度

苏杭地区的织造业中心全部遭到人为毁灭,仅剩几间破房子,机房一间不剩。

还有从江西万安到赣州的两百里内,沿途房子全部化为灰烬,不见一人,这样荒凉的景象真的是残苦难言。

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都是清军入关后所种下的恶果,那时候中国真的说得上是荒无人烟。

这里引用韩菼的一句话:清兵四出杀掠,民不聊生,有先剃发赴营归顺者,城上望见,必痛詈,虽至亲如仇敌。而清兵日出抢掠,刻无宁晷,畏祸者俱窜远方。


我是红尘,写文不易,大家点个赞再走呗。

5

天启6年5165万,顺治12年1403万,顺治18年1913万。一直到康熙24年才2034万。(以上数据出自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近五千万人口,约七成汉人被杀。

满清入关,施圈地、占屋、投充、逃人法、迁海等暴政,死亡无数。更不用说因剃发易服而屠城了;济南、大同、南昌、广州……。

要说屠城记录,恐怕超过地球上所有国家了!

6

据中国人口历史年鉴及各地方誌的记载,明未确是1.52亿人口,但至清入关时,光屠城就杀了一千多万,全国杀5万以上城市23个,其中屠全城7个,最突出的杨州杀80多万,广州60多万,南昌,贛州各杀40多万,苏州投降早,仅杀半城十几万…剃发令易服令一人不剃杀全家,一家不剃杀全村,几年杀下来,至顺治8年的人口统计上,仅剩1千多万户,约5500万人了,而四川地方誌记述的是四川总人口锐减400多万,其中 因災疫等饿死约40万多,张献忠杀团练等4余万,清屠城等及后几年的滥杀是350~400万,作者文章中特意把四川死亡人数,漏写了350万以上的清屠杀事件,又把康熙在改滥杀调整为亲民的国策后,人口开始快速发展时的1.01亿时期,其用心不得不说是良苦的。我也不想作什么评论,只是我认为,既然在1912年2月12曰接受了清退位昭书,接受了清的归化(理解为归顺也行)也承认清是我中华大家庭成员。对历史我们只能是一笑泯恩仇了,不用刻意的去掩盖什么,或成天去翻旧账,也不要成天喊清贡献了多少领土,这不利於民族团结,这就是我的观点

7

实际上《桃花扇》就是一部可信的历史。就像在《桃花扇小引》中所说的那样,他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讲清楚明朝300年历史,是由何时何地何人灭亡的。具体来说,明朝不是亡于崇祯年间,是灭亡于南明弘光时代,真正灭亡明朝的人,不是朱由检,而是马士英。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难成立。你没看见马士英统帅的江北四镇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军主力多铎统帅的南征大军作战的是左良玉所统率的部队。有一次在扬州北面的江苏盱眙,左良玉正在进攻多铎的大军,激战之时,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请史可法一起进攻,说趁敌军尚未站稳脚跟,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但史可法害怕打不过就没过去打。从《续明纪事本末》这一段看出来,史可法的性格有点软弱,过于谨慎和胆小。r

然而,史可法在最后关头却又表现得非常勇敢,就像《桃花扇》所写的那样,整个南明王朝超过百万大军都没有人敢于防守多绎带领的清军,因为马士英规定敢于议论防守清军的人,要被杀头。最后史可法带领三千士兵防守扬州,这三千士兵后来又跑掉了大半。r

年的情形,在马士英像疯狗一样宣称敢于议论防守清兵就要被杀死的命令之下,上百万精锐部队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军。这样的的情形,在没有马士英巨大破坏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从逻辑上分析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书《南渡录》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书,可信度相当高。刘宗周说:马士英亡国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书《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实士英一人耳!这是当时人们最普遍的评价!就是明朝的灭亡,实际就是马士英一个人造成的,这才有了后来的清朝全民一个剃头令,.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很片面!但代表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不太宣传!清朝的人不爱讲,就像曾国藩说的清朝的天下得来太容易了。r

8

明朝在万历年间没有大规模战争前,也就是说萨尔浒之战前,估计有9000多万—1.3亿人口,后来经过与后金的战争,野猪皮屠杀辽东汉人,后来陕西大旱,出现饥荒,李自成起义,明朝官军又与农民军战争,同时与清战争,张献忠屠蜀,清军入关后大肆屠城,从北方屠到南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城,还有明清战争死的人等等。到顺治年间,天下太平了基本没有战争以后,人口普查全国就两千多万人,就是说从1616年到1663年左右,47年,全国损失了5000多万人。

9

没要谜失人们,从前是为减轻杀戮应该以武服人,以为从前没会用炮,火药发明最早,群龙无首是大将被杀死,兵卒被收下来壮大队伍,在有枪,炸弹,大炮的二战,内战二十多年,抗战八年,才死一千多万老人,因为从前结婚比较早,二十岁已经是子女成群,二十五岁是老人了,从前的老人明道理,把幼的换下来照顾一家人,都是老人去浪费敌人的子弹,在国民党,抗日剧里许多人都说没有父母抗日剧中只有这个才是真的,在过去的战争中死人是少的可怜,擒贼先擒王几千年留下的,难道从前的人讲假话,死的人多应该是瘟疫,天灾。

10

明朝灭亡时有多惨?很惨,非常惨。仅一个扬州府就惨目忍睹。

1645年5月13日,多铎的军队开到扬州城下,试图招降史可法一众官员,遭到拒绝,于5月20日攻克扬州城。 这七天之中,真正的守城战其实只发生了一天。之后,清军攻入城内,在十天的时间里几乎屠尽了这个历史上久富盛名的繁华之城,其实最可怜的还是哪些女子,男人无能保护不了她们。

根据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整个扬州府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真正死亡的肯定不止这个数,听说当时中国人口减少了百分之八十。战争是残酷的,但有时候又避免不了,所以希望中国强大,就算有战争也要在别的国家进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