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2020-10-12 05:01阅读(74)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毛主席是一位遇事不慌不忙、机智冷静沉着的伟人,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是用思想、战略、智慧、气

1

毛主席是一位遇事不慌不忙、机智冷静沉着的伟人,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是用思想、战略、智慧、气魄等,化险为夷,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说两件事吧!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伸手向党要官要权,毛主席以大局为重、相忍为党,党中央让他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但张国焘野心膨胀,得寸进尺,竞发电报给陈昌浩,要求强令中央红军南下,如不服从,可彻底开展斗争。这明显是要分裂党、分裂红军,当叶剑英第一时间把电报给毛主席看了后,毛主席不慌不忙地说:你回去把电报给陈昌浩,我再去找他谈一谈。叶剑英担心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笑了笑说:我想他还不至于把我怎么样吧!在与陈昌浩谈话后,毛主席连夜率中央红军秘密北上,脱离了险境。后来,毛主席曾对人讲:长征中与张国焘作斗争,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候。

△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阴谋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早已识破了他的阴谋,他巡视大江南北,接见了军队和地方的领导,进行打招呼、谈话。1971年9月13日,林彪阴谋败露后,仓皇乘飞机出逃,当周恩来总理将此事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非常冷静,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后来,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历经无数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不慌不忙,沉着应对,果断处理,彰显出伟人的定力。

2

遇到危险时刻,能始终保持冷静的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磨砺养成的。

以遇事冷静的林彪为例,其在上井冈山之后,由于严酷的斗争形势和惨淡的生活条件,22岁的林彪纵队长,曾给他视为革命老师的毛委员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了“红旗倒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其实在当时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至暗时刻,许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只不过林彪因为与毛委员的特殊关系,第一个把这个问题以书信的方式给公开化了。

在此之前,有些对中国革命失去信心的人已先后以各种方式离开了井冈山、离开了朱毛红军。如与毛委员一起发动秋收起义的师长余洒度、3团长苏先骏等先后离队,团长陈浩、营长袁崇全等企图拖枪逃跑,叛变投敌。

林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29年底,给毛委员写信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悲观的问题。接信后的毛委员,并没有将林彪信中的疑问当作是一个各人问题,而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高瞻远瞩的写就了一篇气势宏大而又充满哲理性的回信,那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信中毛委员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天下大势,郑重指出随着蒋桂军阀无可调和的矛盾,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只要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中国革命大有可为。

毛委员的这封回信,最终以公开印发的方式,下发红四军指战员阅读和学习,以此来教育广大红军指战员。

多年以后,林彪在温都而汉折戟沉沙,许多人就此封信来批判林彪,说他当时就是个悲观主义者,典型的投降派。而一向秉公直言的黄克诚大将,曾就此事有过一番公允的评价。他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满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这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

正是有了毛委员导师般的教诲和关怀,林彪在红军中是茁壮成长,百炼成钢。半年后红一军团成立,林彪并没有因为这封信而影响进步,他仍然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主力——红四军的军长,当时林军长还未满23岁,由此成为了朱毛红军中的“三骁将”。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再获重用,成为了八路军主力115师师长。转年,林彪在千家庄遭阎锡山部误伤,被转到延安疗伤,伤愈后重回抗大任校长。毛主席曾在抗大讲话中,公开说明:“中国只要有五百个林彪,就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胜利后,林彪受命赶赴东北主掌军事。面对蒋军主力王牌,林彪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先抑后扬,打的虎虎生威。特别是攻打锦州之时,面对有可能三面合围过来的蒋军,林彪冷峻而掷地有声的说道:“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从林彪身上可以看到,没有人生来就有“面对危险时刻,始终保持冷静的”定力,人都是经过一番磨砺和奋斗之后,方能有一部分人达到如此境界,否则他就是“神”而不是人。

3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有很多人遇到危险,沉着冷静应付,我就谈谈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之伟大长征东征胜利!

1936年2月的红军东征,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东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陕甘苏区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当年与毛泽东一道指挥红军东征的彭德怀回顾评价毛泽东和红军东征时说:“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西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进军山西,扩大宣传抗日主张,从此共产党夺取了抗日的领导权,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伟大胜利。这次,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亲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决定的,灵活机动,所耗甚少,收获很大。”

(一)

根据瓦窑堡会议所确定的军事路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先后于1935年12月24日、1936年1月19日下达了《红军东征四十天准备行动计划》《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1月31日,在延长县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阐述了巩固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统一了东征的战略思想。军委总政治部和方面军政治部先后下发了《东征部队政治工作集中训令》《关于东征中地方工作的指示》《东征中对敌军政治攻势的指示》等文件,明确了东征中的各项政策。

为确保突破黄河防线,毛泽东于2月中旬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了战前动员,要求各级指挥员亲到黄河沿岸实地侦察,做出相应方案。上到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下到各军团领导以及各团团长都到黄河渡口进行侦察。仅彭德怀就用了7个晚上的时间,侦察了所有渡河点的敌情。“不仅了解了敌人表面工事的构筑、兵力火力配备,而且真实掌握了敌人的纵深配备,以求保证东渡取得胜利”。

2月18日,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东征作战明命令,规定红一方面军第一步由“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占领吕梁山脉各县,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粉碎沿河堡垒线,控制船渡于我手中,在东岸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的任务。命令红军分两路渡河,红一军团由绥德县的沟口,红十五军团由清涧县的河口实施渡河。方面军直属队随红十五军之后渡河。

2月20日20时,东征红军渡河作战正式打响。

红一军团以第二师五团为先头,登陆点为中阳县三交镇坪上村(今属柳林县);红十五军团以第七十三师二二三团为先头,登陆点为石楼县贺家凹渡口。两军团先头部队,乘夜开始渡河之时,被对岸敌军发现,随即枪弹如雨倾泻而来,红军立即改为抢渡,木船在激流、冰块的撞击下沉浮不定。勇士们沉着冷静,拼命向前划去。不待船靠岸,便一跃而起跳入冰冷的水中,杀声震天冲向敌堡,守敌在黑暗中不知有多少红军,见势不妙,拔腿逃命。红一军团全歼守敌1个营,占领三交镇。红十五军团先遣队经1小时激战,歼敌守军1个连,占领贺家凹。不幸的是七十五师参谋长毕士悌牺牲,他是经过长征的朝鲜籍同志。至23日,红一方面军全部渡过黄河,控制了辛关、老鸦关、转角镇、三交镇各渡口。东征红军势不可当,一路横扫占领宽50余里,纵深70里的区域。

两军团一夜之间成功强渡黄河。阎锡山闻听红军已将他苦心经营、“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突破,大惊失色,如坐针毡,急忙调入陕“助剿”的晋军4个旅,东渡回防柳林、离石、中阳一线,防堵红军北上东进。

2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总部人员到达河口,立即亲笔致信兵站部长杨立三,就保持渡口交通、组织担架队、加造渡船以及周恩来副主席亲临指挥等问题作出明确指示。而后乘船东渡,于东辛关村靠岸。当日下午经义牒镇、留村进驻石楼县张家塌实施指挥。

(二)

2月22日上午,两军团先头部队已分别进至中阳、离石城下,将县城团团包围。阎锡山严令守军固守待援,另调驻汾阳、孝义一带的周原健独立第二旅从速增援,同时电令陕北剿共副总指挥李生达赴柳林协同指挥,企图遏止红军进攻势头,挡红军于吕梁山以西地区。

毛泽东针对阎锡山的部署,指挥红军利用吕梁山区的有利地形,先敌设伏,围城打援。2月24日,他和彭德怀向部队发出训令,指出:“基本方针是在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线内围攻石楼,求得于增援部队,……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完成东征计划第二步任务。”25日,他又两次电令林彪、聂荣臻,命令红一军团向中阳以南的关上村前进,设伏打援,围歼由汾阳增援中阳的晋军周原健所部,指出:“中阳河上游东鸣峪、关上之线,为东出要道,敌正派兵前去。为争先机,望立即派一个师附电台开赴该地,发动该地向东、向南、向北道路上的群众,创造作战根据地。”

遵照毛泽东的指令,红二师、红四师隐蔽集结于关上村一带,利用山隘险要布下口袋阵地。25日下午,阎军独二旅先头部队第四团李清华部及邸培甄的炮兵第四连进入关上村,钻进我“口袋”之中。晚8时,红军发起攻击。聂荣臻指挥红一师控制西山阵地,林彪率红二师至关上村西南,切断关上与弓阳镇旅部联系,从正面包抄关上之敌。经数小时激战将敌全歼。敌旅部和第三团立即由石板上向汾阳溃逃,我红一、四师乘胜追击,于27日在郭家掌附近将其全歼。红一军团主力随即推进到汾阳西南兑九峪、三泉镇地区。此役歼敌独二旅旅部及两个团,俘敌500人,缴枪300余支。团长李清华饮弹毙命。

2月25日,红十五军团3个团正向隰县急进,在隰县西北之蓬门一带,与前往救援石楼的晋军第六十九师第二○三旅先头遭遇,当即发起进攻,并以小部奔袭隰县城以阻敌出援。经一昼夜激战,歼其1个营,击溃1个营,俘敌300余人。东征红军不到10天,歼灭并击溃晋军5个团,俘敌1200余人,夺取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4县交界之战略枢纽地区。

关上村一战,阎锡山惊呼打乱了他的全盘作战计划。于是一面电请蒋介石速派兵援晋,一面将可机动的部队编为4个纵队,从3月4日开始向红军反击。由杨澄源任司令的第一纵队3个旅由隰县向北反击;由杨效欧任司令的第二纵队3个旅由介休经孝义向西反击;由李生达任司令的第三纵队3个旅(欠1个团)由汾阳三泉镇地区向西反击;由孙楚任司令的第四纵队5个旅由中阳向南反击,企图陷红军于首尾难顾的不利局面。

据以上情况,毛泽东决定集中两军团主力连续战斗,歼灭晋军东面两路或3路。

3月10日凌晨,红一军团第一师位于郭家掌及以西地区,主力进到兑九峪西北之张家庄地区;红十五军团主力进至阳泉曲、兑九峪以南之仲家山、孟家庄地区,对兑九峪之晋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7时,两军团同时发起攻击,很快击溃晋军一线部队。晋军主力依托阵地进行顽抗,战斗异常激烈。红一军团主力迅速突进至兑九峪西北5公里处的原家庄、黄文村一带,不料受到敌第三纵队一部的阻击,双方争夺激烈,我军几次猛冲,因敌火力甚猛,均未奏效。

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登郭家掌以东之金斗山高地观察战况。他要警卫人员注意隐蔽,自己却站在高处。帽子被风吹掉了,白海山去捡,他却说:“不要往前跑,小心被子弹打着。”战斗从日出打到日落,形成对峙。当得知王靖国的七十师前来加入战斗,并有飞机助战,这样晋军兵力已不是原来的4个团,而是14个团了。于是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撤出战斗。当晚,晋军也向兑九峪方向退去。

(三)

兑九峪战斗后,阎锡山调集4个纵队的主力,准备再次反击红军。蒋介石应阎锡山请求派出陈诚为总指挥的中央军也正北上、西进,协助阎锡山“进剿”红军,企图夺回被红军占领的沿河地区及渡口。这样,就使阎锡山老巢太原、晋南和晋西北的防守出现了空虚。

毛泽东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于3月12日在大麦郊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红一军团全部及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为一路(右路),向霍县出击,而后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南下作战,伺机向晋东南发展;红十五军团主力两个师为一路(左路),佯攻灵石,掩护南下部队行动,而后挥师北上,楔入晋西北,开展群众工作,创建根据地。以总部特务团和新组建的红三十军(即黄河游击师)为一路(中路),巩固现有占领区,继续包围石楼并在石口、水头、关上等要点钳制晋军的行动,掩护我南下北上部队。

红军3路分兵,中路兵力最少,满打满算也就1000余人马。毛泽东随中路军在敌重兵之中回旋,不能不引起大家对他安全的担忧。随军行动的政治局委员张浩对毛泽东说:“你把主力都放出去了,如果阎锡山知道了,只要来两个团的兵力,我们就受不了啦!”毛泽东笑答:“我料阎锡山没有那个胆量,他搞不清我们的虚实,等他搞清了,我们和主力也合拢了。”足见其过人胆略。

不出所料,红十五军团进占晋祠并袭击了汾河以西的机场,阎锡山以为红军已打到门前,急调王靖国率总预备队由孝义急回太原加强防守,督军府门前都堆满沙袋,架了铁丝网,一片惊慌。又令李生达、杨效欧部紧追红十五军团北上。不管阎锡山布下什么样的棋局,机动权都是由毛泽东掌握的。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险情还是难免发生。3月22日,毛泽东与总部直属队在石口宿营,敌梁鉴堂部也进到石口附近,与总部只有10里之隔,大家都督促主席尽快转移。毛泽东则说:“不慌,来得及。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随后甩开敌人,向西而去。

4月上旬,毛泽东率总部抵达康城镇。近月来几乎是天天行军,与晋军在中阳、石楼、隰县、交口、永和等晋西地区兜圈子。若把毛泽东经过的村镇用线连起来看,或东或西,时南时北,犹如两个“之”字形。难怪阎锡山一直搞不清毛泽东究竟在何方。

4月初,蒋阎军队分两路向红军发起进攻。一路以第三、第四纵队主力及第七十三师二一○旅、第七十一师二一六旅、独立第三旅向兴县以南地区集中,企图聚歼红军左路军;另一路以第一纵队2个旅南进临汾,第五、六纵队进驻洪洞、赵城,第七纵队北进至运城、曲沃、翼城一带,企图南北对进,聚歼红军右路军于临汾、汾河沿岸地区。

根据上述情况,红一方面军于4月3日开始逐步收拢兵力。其部署是:右路军暂不向晋东南发展,逐步转入蒲县地区集结训练,协同中路军破坏黄河堡垒线,相机夺取永和关及以南渡口;左路军和红二十八军从晋西北地区逐步南移,集中在临县、离石、中阳地区做群众工作,相机夺取三交镇以北黄河渡口;中路军以一部兵力在永和以西,破坏黄河封锁线,保证与陕北后方的联系。

按此部署,从4月4日开始,红军左、右等路军从南、北沿线逐步向晋西地区集中。右路军按毛泽东指示,在移动中于15日攻克吉县城,全歼守军保安团,县长被俘。摧毁平渡关至清水关之间40公里的国民党军沿河据点,21日全部集结于大宁以北、永和桑壁镇以西地区隐蔽待机。

左路军于4日晚与红二十八军在白文镇会合后,即果断向南突进,于7日晚到达方山以南圪洞镇,歼晋绥军1个连。11日进抵离石城以南之重罗镇附近,击溃敌第四纵队2个营。12日东突晋绥军防线,进入中阳县吴城地区,下午在师庄、三角庄地区,全歼晋军六十六师三九二团,俘团长郭登灜以下600余人。而后进至大麦郊地区休整。

红二十八军奉命向西转进歼击三交镇等地晋军,恢复黄河交通。13日向三交镇发起攻击时,军长刘志丹不幸牺牲。后与方面军总部会合。

中路宋时轮支队于12日在汾西勍香镇击溃晋军七十二师西进之1个营,俘60余人,缴枪50余支。

至此,打破了国民党军分割围歼东征红军的计划。

红一方面军集中于晋西后,蒋、阎7个纵队紧追不舍,企图把红军围歼于黄河东岸。审时度势,毛泽东对形势作了谨慎分析,为避免同优势国民党军作战,保存抗日力量,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果断决定暂时撤出山西,回师西渡另图发展。

4月28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周恩来和军团首长:目前在山西方向是阎锡山加蒋介石部队共51个团,再加堡垒主义,稳步向红军推进;陕西方面,蒋介石强令东北军、西北军向北进攻,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因此,“我军决西渡黄河。”

5月2日,毛泽东下达了西渡黄河的命令。从即日起至5日,东征部队乘夜分批从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等渡口回师陕北苏区。此举宣告了蒋介石、阎锡山围歼红军于黄河东岸的计划完全破产。

5月5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表示红军愿意在1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红军东征在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后,胜利结束。

红军东征历时75天。从战役的决策、战役的准备、战役的发起到战场的指挥,毛泽东都亲临战地组织实施,创造了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军事胆略和卓越的指挥艺术。

4

小时候学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胆识过人、处事机智,在面对严峻的形势时能如此镇定,具有大将之风,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欣赏的历史人物。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在“秦国强,赵国弱”形势下,惠文王不得不答应秦国的要求,于是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交换。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昭襄王后,见他没有要给城池的之意,于是蔺相如急中生智,骗取回璧,要与璧同尽,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立即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过后,虽然蔺相如还遭到秦昭襄王的百般刁难,但他总能机智应对,化险为夷。

故事中的蔺相如除了足智多谋、处事不惊外,他那一颗炽热爱国心更是让人感动。




5

1,孙膑大败庞涓。

2,项羽大败章邯。

3,三国英雄,诸葛亮,司马懿,司马师,周瑜,鲁肃,曹操,张辽,甘宁等。

6

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演义中写道,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敌军在前,仍能保持冷静,留下这为后人称颂的空城之计。

二、司马光。《宋史》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当时小司马光只有7岁,在朋友危机、同伴跑掉的时刻,自己保持镇静,通过办法拯救了朋友。传下了口口相传的司马光砸缸。

三、毛泽东。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仍然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环境下,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为中央红军创造了空间,打开了长征的新局面。在当时,政治局意见不一,敌军步步逼近,主席冷静分析敌我态势,说服众人,完成了后世这一经典战例。

历史人的伟大人物,都有在危险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然他们也不会为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