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耀武抗战末期获得的“第24集团军”番号,属于撤销后重授,因为这个番号原属于杂牌军庞炳勋所部,1940年9月,在华北坚持抗战的庞炳勋被任命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0军军长”,而该集团军所属的另外一个军则是新编第5军,军长正是我们熟知的变色龙孙殿英。庞炳勋时年已经61岁,在华北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下颇感力不从心,曾经三次请求辞职,皆未获准,甚至还被加封了“河北省主席”。


(孙岳)


严格来说,庞炳勋部队并非冯玉祥的西北军嫡系,而属于直系军阀的旁支,他41岁从军时加入的是孙岳的直系军队,孙岳出身于保定武备学堂和北洋陆军大学,因与曹锟交好,始终跟着直系混世界,到1922年已经是第15混成旅旅长,而庞炳勋就是在孙岳的旅部当副官。但是孙岳屡受吴佩孚的排挤的压迫,遂秘密与冯玉祥结成同盟,终于在1924年共同策划了倒直的事变,控制了北平软禁了曹锟,也使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遭遇惨败。


冯玉祥遂与孙岳、胡景翼共同组成了“国民军”,孙岳的第15混成旅则扩编为国民三军,已经是旅参谋长的庞炳勋出任新增编的补充团团长,从此开始了他的带兵之路。不久,补充团再扩编为第2混成旅,庞炳勋终于以46岁的高龄,混到了少将旅长的位置(在民国时期,这个年龄绝对够老了)。


(庞炳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26年初,国民军遭到张作霖、吴佩孚的联手进攻,庞旅撤出北京逃到京津交界的武清地区,并且与国民军总部失去联络。眼见部队面临绝境,随时有可能被张作霖的奉军吃掉,在吴佩孚的派员劝说下,庞炳勋完成了第一次倒戈,接受了吴佩孚的收编,部队改称直军第12混成旅,从此脱离了孙岳的军事系统。


北伐军兵临湖北时,庞炳勋的12混成旅奉命南下增援,但是毕竟不是吴佩孚的嫡系,所以行军慢慢腾腾,到了河南就观望不前,并且与广州方面的代表取得了联系。一直拖到1927年初,庞旅才行至河南驻马店地区,随即遭遇渡江北进的北伐军唐生智部队,庞炳勋立即宣布“反正”,正式效忠武汉国民政府,并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5军军长,摇身一变成为了北伐军部队,这算是庞炳勋第二次倒戈。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是年4月,国民政府内部出现“宁汉分裂”,唐生智的部队奉武汉政府之命东征讨蒋,而庞炳勋不愿意趟这个浑水,一转头又投了冯玉祥,于是暂编第5军又改称冯玉祥第二集团军的第20军,老庞正式加入西北军作战序列。所以中原大战爆发后,庞炳勋率部与蒋军对垒,不过老庞打仗非常善于避重就轻和保存实力,因此是西北军损失最小的部队之一。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后,冯玉祥和阎锡山兵败下野,于是庞炳勋所部再被张学良收编,番号为第39师。


经过老庞一顿上下活动打点,再不久升格为第40军,虽然还是一个师两个旅的部队,但是名份和地位上去了,这算是老庞第三次倒戈了。其后也参加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并在此期间接受了何应钦的拉拢,再投入南京政府怀抱,为了对付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南京方面加封庞炳勋为“察哈尔省剿总司令”。


(孙殿英)


大略算来,这是老庞第四次变换阵营,由于在“西安事变”爆发后通电反对张杨,且部队也付诸于行动(开进黄河东岸监视东北军和陕军),逐渐取得了老蒋的信任,抗战爆发时已升任第3军团长,驻防江苏海州。徐州会战前被划入李宗仁第五战区指挥,老庞这个第三军团听起来编制不小,其实只下辖一个第40军,该军也只有一个满编师两个旅,加上直属部队满打满算五个步兵团17000余人,不过老庞钻营有方,部队的装备还是不错的。


于是就有了在“台儿庄战役”中的不俗表现,在张自忠第59军的增援下,硬抗日寇第5师团主力的轮番猛攻,为台儿庄大捷是出了力的。1940年初,跟八路军搞摩擦失败的冀省主席鹿鈡麟被迫辞职,老蒋相中了在华北周旋的庞炳勋,特地将其召至重庆任命为省主席并面授机宜,并将第3军团升格为第24集团军,庞炳勋不得不捏着鼻子在太行山附近继续坚持了三年多。



(张自忠将军)



1943年4月,在日军的大扫荡中庞部基干第40军被打散,老庞成为光杆司令躲进了山洞里,结果被名义上的部下孙殿英侦知(这厮已暗投日寇),于是派自己的秘书和日军代表找到了庞炳勋。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庞炳勋半推半就投敌当了汉奸,被委为汪伪政府的第24集团军总司令以及开封绥靖公署主任,老蒋闻报大怒,当即撤销了该集团军的番号,这是庞炳勋第四次倒戈,并且投靠的是汪伪政府,是抹不去的历史污点。


但是老庞非常善于左右逢迎,他的司令部既接待南京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接待重庆国民政府的密使,两不耽误,成为“曲线救国”的一个缩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庞炳勋急电重庆,表示愿意戴罪立功并听候发落。


(晚年孙连仲)


考虑到庞部还有利用价值,老蒋复电慰勉并委以先遣军司令职务,于是庞部再次改换门庭,听从重庆政府的命令阻止八路军对日受降。10月间,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邯郸战役中大破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率领的北犯之敌,其中就包括马法五兼任军长的第40军,庞炳勋的基本部队损失殆尽,被迫将残部交出编入了其他部队。


庞炳勋从此离开军界,只挂着国防部咨议的虚衔在郑州和南京等地闲居,在民国动荡的20多年间,他先后投靠过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汪伪政府,最后能全身而退,也还是有两下子的。1949年逃台后,跟曾经的长官孙连仲合开了一家餐馆谋生,1963年去世,年85。


(第一、第五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都很熟悉三国中三姓家奴吕布的故事,他奇葩的反复投降,已经是中国民间传统八卦的热门话题,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吕布,倒也不是这样的人。平时笑谈,几姓家奴总是那么的奇葩,不过在某些历史节点,这只是一种为了生存的随大流行为,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罕见。建国前的乱世,就是这种行为的大流行时期,比过说这个会涉及到很多“著名爱国将领”。

咱们得往前说:明末清初,明人降顺,再接着降清,差不多就是基本操作,赫赫有名的李自成、吴三桂本身就是玩这种操作的宗师级人物,比如吴三桂降顺,到开关放贼,轻飘飘一句降顺后冲冠一怒为红颜那就是历史八卦新闻,从李自成进京,到一片石大战一共才多少天?吴三桂就把“降顺”这个程序给反复操作了几次,其中一次还操作死了山西降顺的唐通。不过这一切与一个不算知名的李成栋比起来,就真的不值一提了。李成栋在各类民间演义小说中事个连配角龙套都捞不到的人,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在大众传播中默默无闻的人,可是这个人做的事,却是史书中的重重一笔;首先大家都知道的嘉定三屠就是他干的,然后南明隆武帝和监国唐王都是死在他手上。

清兵入关后,江浙、福建、两广都是他一路攻下来的。李成栋原本是大顺军的一员,闯营高杰的手下,对,就是那个睡了李自成老婆邢氏,拐带着她跑路后,还射瞎李自成一只眼睛的高杰,高杰带着邢氏跑路时,李成栋就是跟着一起跑的,这是由顺降明,后来清军入关,李成栋奉邢氏一起降清,而后就是前面说的率清军一路攻到两广,三屠嘉定、除灭南明二帝。然而到他平定两广后,在顺治五年,却又在金声桓、何腾蛟反正归明时,重新反正降明,爵号宁夏王,这一事件震动颇大,也给了南明难得的一个喘气机会,可惜南明的问题是已经病入膏肓,自己作死没得救,李成栋算黎明前自己又掉进黑暗里去了,最后是在信丰兵败过河时遇上桃花汛,坠马溺亡。
被永历朝谥为忠武王。虽说乱世人如漂萍,各种奇葩层出不穷,可是扬州十日有他身影、嘉定三屠由他亲自操刀的李成栋、轨迹还是如此诡异清奇,善恶忠奸难以分辨。史学家很喜欢在历史里拎出一个话题人物来恰饭,可是李成栋这个人身上的话题,多到让所有人都觉得麻爪,仿佛他的一生,就是为了专门给各种传统说教来当毒鸡汤的一生。给你满满上了一桌子好菜,却让你不知从何吃起,随便吃哪道菜,都还很可能吃到自己三观崩坏,吃到挨404。

3

这就要提起大名鼎鼎的吴化文了。此人一生可谓“传奇”啊,当过国军,当过汉奸,最后竟然成了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甚至获得一级解放勋章(而无数抗日名将在1950年左右的镇反中被处决)。


吴化文16岁从军,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结果1930年叛变恩人,投靠了韩复渠,后来入了国军序列,此为第一次投降叛变。1938年1月,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独立二十八旅,他任旅长。抗战初期,他率部先后在泰安、万德、虎门、柳河等地与日军作战。此后,在山东他的部队与八路军发生了数次摩擦,对共产党人和抗日人员的家属肆意残害。对缴不起军粮的百姓滥施酷刑,以至民不聊生,纷纷背井离乡。


1943年,更是泯灭良心,投靠了汪伪政权,当起了日本人的走狗,甚至得到驻华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的接见,被任命为日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此为第二次投降叛变。吴部投降后,更加肆无忌惮地进攻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疯狂地屠杀抗日军民。其杀害抗日军民手段之残暴令人触目惊心,如有集体枪杀、砍头、活埋、剜眼、大开膛、打活靶、点天灯、活扒皮、拴在马尾巴上拖死等,花样不下几十种,山谷河滩成了吴伪军屠杀的刑场,让沂蒙山区成了残酷的无人区,可谓丧尽天良。


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五路军总司令,后来竟然与中共接上了头,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济南,高压形势下,他又做起了老本行,在9月16日率2万余名官兵实现战场起义,对解放济南起了积极作用,此为第三次投降叛变。

像这样的人,没有忠诚可言,墙头草随风倒,个人认为他不能称之为革命功臣,邱清泉,刘戡等比他强多了,好歹践行了何为军人。

4

今天这个人,不是冯玉祥,不是庞炳勋,不是吴化文,也不是孙殿英

今天说的,是蔡廷锴

图为蔡廷锴

蔡廷锴的战功没得说,抗日英雄,这一点,永远光辉四射。

但是蔡廷锴将军,也参加过不同的派系。

1920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同年8月入该军武堂学习,翌年9月毕业。1922年蔡廷锴转任粤军第一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并由陈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5月,参加第一次北伐,在江西率全连日行军50多公里,攻占信丰城,获记功一次。此时的老蔡,是粤军,而且是归孙中山指挥。

脱离起义队伍

1927年7月,蔡廷锴所部拨归叶挺指挥,因为叶挺的口号是:东征讨蒋。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叶挺将军

观察老蔡的一生,都是反蒋,似乎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要是蔡廷锴中途不脱离队伍,没准元帅都当上了,毕竟手里有队伍,原始股东,人民军队的创始人肯定是跑不了的。

寄人篱下

但是,他单干了,单干,就得寄人篱下,还是蒋介石。

1928年,奉调海南岛“围剿”琼崖红军。其间也参与当地剿匪。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蔡廷锴率部助蒋作战,立下战功。蒋介石扩编蔡廷锴、蒋光鼐两师为19路军,任命蒋光鼐为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19路军军长,并颁奖100万元,特奖蔡廷锴本人数万元,二等宝鼎章。1930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十九路军,任命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

而此时,蔡廷锴对我军并不友好。1930年底,蔡廷锴奉命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部队行至赣州,蔡廷锴回想起北伐时驻军于此,于是亲往四军烈士陵园致祭。到了兴国,蔡廷锴看到村民一齐躲避,与北伐时民众对他们的态度大不一样,深感痛心。1931年初,19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8月在高兴圩的战役中,19路军和红军打的两败俱伤,蔡廷锴本人亲率手枪营反击才打退红军围攻。

然而,作为杂牌军将领,前面说了,还是寄人篱下,而且离老蒋这么近,肯定是要被“削蕃”的。

图为蒋光鼐

而且,又不怎么听话,打日本说打就打,你不听中央号令吗?去福建!!抗日英雄这个没得黑。

独立政权

1932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把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围剿”工农红军。8月,蔡升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12月底,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蔡部屡遭惨败。蔡廷锴、蒋光鼐为十九路前途起见,多次主动和中国共产党联系,最后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蔡任中央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仅两个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蔡廷锴出洋游历。所到之处,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控诉日本侵华罪行,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1935年4月,蔡廷锴回到香港。为继续抗日反蒋,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宗旨是:推翻汉奸政府,树立人民政权,联合各党各派一致团结实行抗日。为宣传这一主张,他们集资扩充《大众报》。在他们的努力下,《大众报》很受民众的欢迎,销售量极大。

转头桂系

1936年两广“六·一事变”爆发,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的旗号反对蒋介石,派李任仁请蔡廷锴入桂。蔡廷锴为抗日大计,将19路军公积金数十万交桂当局成立谢鼎新独立团,并决定不计成败入桂。7月蔡廷锴带区寿年、李盛宗抵南宁,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支持下,重建19路军。然而不久,李、白与蒋介石言和,征求蔡廷锴的意见,蔡坦然地说:“如果大家确有诚意和平,息争一致抗日,我极表同情。但未实行抗日前,我个人为贯彻主张起见,即解除兵柄,返港休息。吾人为革命抗日而来,绝不会有做官之念。”在离桂时,蔡留下一封信请人转交李、白,信中说,19路军缩编成一两个师,归广西部队建制。

无兵司令

1937年5月,蔡廷锴再次出游南洋。行至菲律宾惊悉“七七事变”,为参加抗日立即回国。9月1日,蒋介石召见蔡廷锴,委任蔡为大本营特任参议官。 9月17日,蔡廷锴夫人彭惠芳在香港逝世,蔡非常悲痛,深感“妻虽一田间出身之乡下女子,但深知人情世故,对于家务处理,照顾儿女,与及人情客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贤内助。10月19日蒋介石在南京再次召见蔡廷锴,说:“你已休养数年,等我到汉口命你带兵。”在返回住地的路上,蔡所乘之车被撞,蔡廷锴左腿负伤,回香港住进玛丽医院治疗。

1938年,广州沦陷后,蔡廷锴被推举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常务委员,负责指挥西江南路团队。 1939年,蒋介石起用蔡廷锴任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不久,接任总司令。7月,蔡廷锴与罗西欧女士结婚。10月蔡调任第26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蔡廷锴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蔡任东路总指挥。战后,第26集团军奉命改编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蔡廷锴任总司令。原属蔡廷锴管辖的93师,奉命调武鸣归建制。蔡除南路游击队外,已成无兵总司令。他深知有人为19路军抗日反蒋之事在报复他,因此,多次提出辞职。蒋介石借机照准。蔡廷锴以上将参议官的名义闲居桂林。桂林将陷,蔡又回家乡居住,直至日本投降。

参加民革

1946年,蔡廷锴从香港到南京,与住在梅园新村的周恩来见面。一番恳谈,使蔡廷锴顿开茅塞。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认清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从而坚定了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回香港后,他投身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斗争中。3月12日,蔡廷锴等在广州李章达的住所举行会议,正式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4月14日,又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公推李济深为主席,实际由蔡廷锴代理,推举李济深、蔡廷锴、李章达、张文、李民欣、秦元邦、陈此生、谭冬青、司马文森、叶少泉、余勉群为常务理事,并发表《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宣言》,宣布民促忠诚于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要求国民党根据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精神,自动结束党治,建立联合政府。7月15日,蔡廷锴发表呼吁和平的谈话。蔡廷锴领导的“民促”是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的早期组织之一,在广西、广东一带开展活动,并出版《现代》月刊,在香港《华商报》发表其政治主张。民促的进步活动,遭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迫害,《现代》月刊被封闭,蔡廷锴、李章达被迫离开广州,民促不得不转入地下,总部迁往香港,继续坚持反蒋民主活动。

1947年秋,民促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在香港举行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联合,但继续保持民促组织的活动。1948年1月,蔡廷锴与李济深等人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

9月12日,蔡廷锴作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邀和沈钧儒、谭平山等民主党派领导人从香港启程,经过半个月的长途旅行,于9月29日到达哈尔滨,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热情接待。刚一安顿下来,蔡廷锴、谭平山等就致电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表示“愿竭所能,借效绵薄,今后一切,期待明教”。10月3日,毛泽东等复电,“诸先生平安抵哈,极为欣慰……准备明年适当时机举行政治协商会议”。10月21日,高岗、李富春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与蔡廷锴、王绍鏊、高崇民、朱学范等人举行第一次座谈会。蔡廷锴对于新政协诸问题均表示同意中共中央的主张,并希望将出席新政协的各单位尽快组成。在东北,蔡廷锴除了写信向香港家人报平安外,还要儿子蔡绍昌把罗定县老家封存多年的一大批武器送给在当地活动的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

1946年4月,蔡廷锴与李济深、何香凝等在广州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被公推为主席。10月,从香港来到南京,会见周恩来。此后,更坚定了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同年,写成《蔡廷锴自传》书稿。1947年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蔡廷锴被选为中央常委兼财政部长。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月,作为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和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常务委员。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1年,蔡廷锴被推为慰问团总团的副团长(总团团长为贺龙)前往朝鲜慰问。

蔡廷锴不但经常到祖国各地视察,而且几乎每年都要出一次国。他到过朝鲜、苏联、日本十几个国家,和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对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0年11月,蔡廷锴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前往波兰首都华沙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被推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此后六七年间,为争取世界持续和平,蔡廷锴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956年起,长期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出席华沙世界和平大会。在会上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7年,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前往日本东京参加第三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

1961年初,随同周恩来总理赴缅甸进行友好访问。

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第一、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

5

我来介绍四位屡次投降的人物。他们的投降,有的是出于无耻,更多的是出于不幸。

两年降四国——王擢

王擢,十六国时期匈奴屠各部人,本为后赵将领。石虎在位时,曾三次领兵参与入侵张重华的前凉,两次被前凉名将谢艾击败。石冲讨伐石遵时,王擢被派送信劝降石冲,石冲不从,后兵败被赐死。王擢后来任西中郎将。

后赵灭亡后,永和八年,王擢遣使降于东晋,领征西将军、秦州刺史。数月后又降前燕,授益州刺史。不久,前秦苻雄向西进攻他,于是投奔老对手前凉。张重华以之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参与讨伐前秦,大败,其他两将被俘,王擢弃城逃回姑臧。重华又派他出战,打跑了苻愿的部队,收复上邽。

永和十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秦,“凉帝”张祚派王擢攻陈仓以接应之。晋军在蓝田大败前秦军后,王擢攻克陈仓,杀其扶风内史毛难,结果被苻雄击败,退还略阳。

王擢又上书张祚说桓温善于用兵,此次入关意图难测。张祚害怕桓温因自己僭称皇帝而兴师问罪,又想到王擢之前反复的投机行为,于是派人刺杀他。结果事情败露,张祚又出兵声称要东伐,实则想退保敦煌,恰好桓温撤军返回,他才停止行动。张祚又派秦州刺史牛霸等人率军击败王擢,王擢于是领兵投降前秦。前秦任命他为尚书,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

“三国名将”任约

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由高欢掌权,西魏由宇文泰掌权,后来这两位枭雄的儿子先后篡位,建立北齐和北周。北周建立时,南朝也由梁朝变为陈朝。到公元577年,北周吞并北齐,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后三国时代”。下面要说的三个人物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第一位,任约,就先后为这三个阵营而战。

任约本是西魏的一名将领。547年,侯景叛东魏,向西魏求援,后来西魏的援军发现侯景只是想巴结他们而谋求自立,纷纷率军撤回。可中级军官任约却率千余人投靠了侯景。后来侯景被东魏击败,任约随他归降了梁朝。

次年,梁朝与东魏和谈,准备把侯景送回东魏,侯景起兵反叛,著名的“侯景之乱”爆发了。侯景围攻台城时,被邵陵王萧纶率大军击败,恐惧之下,准备乘船北逃。任约对他说:“去乡万里,走欲何之?战若不捷,君臣同死。草间乞活,约所不为。”于是侯景又亲自率军击败萧纶。

二月,侯景因为缺粮,派任约奉表诈降,梁武帝萧衍设坛,任约等人登坛,授仪同三司。不久,侯景背盟。三月,侯景攻入台城,领兵见梁武帝。武帝神色不变,对他说:“卿在军中日久,无乃为劳?”侯景不敢仰视,汗流满面。武帝又问:“卿何州人,而来至此?”侯景不敢答。任约代答:“臣景妻儿皆为高氏(指东魏高澄)所屠,唯以一身归陛下。”又问:“初度江有几人?”侯景答:“千人。”“围台城有几人?”答:“十万。”“今有几人?”答:“率土之内,莫非己(吾)有。”萧衍低头不语。

侯景以任约为南道行台,镇姑孰,复为领军将军,又与四十人并为开府仪同三司。550年二月,侯景命任约、于庆等率军二万攻打梁朝中西部。任约势如破竹,先后攻下江州、郢州等地,俘虏、杀害了很多宗室、将领、官员。

551年二月,侯景以任约为佐命元勋、司空。六月,湘东王萧绎手下将领胡僧祐、信州刺史陆法和在赤亭袭击任约。任约大败,被生擒,后解送江陵。侯景听说后,连夜撤军。陆法和见王僧辩时说:“贫道已断侯景一臂,其更何能为,檀越(施主)宜即遂取。”

552 年,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击败。萧绎在江陵称帝。不久,他的弟弟萧纪在成都称帝,又率大军攻打萧绎,萧绎腹背受敌,向西魏求援。次年,萧绎从狱中释放任约,让他跟陆法和抵抗萧纪,说:“汝罪不容诛,我不杀汝,本为今日!”分出禁兵给他统领,并把侄女许配给他,任约大为感动,后来和诸将一起击败了萧纪。

554年,萧绎的侄子萧詧引西魏军围攻江陵,任约驻守于马头。有人建议渡江投靠任约,萧绎不许。十一月,任约退守巴陵,随后江陵城破,萧绎被杀。555年,王僧辩派任约与侯瑱攻打北齐占据的郢州,围城五月,北齐割地议和。

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任约与王僧辩残部依附北齐。任约与王僧辩旧将徐嗣徽在北齐的支援下,率军在石头城与朝廷军反复拉锯,两个月后被陈霸先水军断粮后击败,逃奔北齐。第二年,北齐又派任约等人率十万大军攻梁,又被陈霸先打败,任约再次逃走。此后就没有任约的任何记载了。

“倒霉公子”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是北齐太尉、须昌县公司马子如之子,西晋南阳王司马模九世孙。雅爱宾客,邢邵、王昕、魏收、陆卬、崔赡等人游其门下。

东魏时,少年的司马消难娶了权臣高欢的女儿。高欢曾因世子高澄与庶母郑大车通奸而大怒,想废掉他。司马子如为了劝阻高欢,居然说儿子司马消难也曾奸淫自己的小妾但也没被严惩,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令后人大跌眼镜。

高洋建立北齐后,司马消难成了驸马都尉,兼任中书黄门郎、光禄少卿。后来高洋因为一个谣言,派韩伯昇传唤自己的弟弟高涣,高涣怕被抓,在路上杀了韩伯昇,渡河时又被当地人抓住送给朝廷。司马消难被怀疑与高涣共谋反叛,畏惧而投奔北周。也有人说他是因为公主对他不满,向哥哥高洋诉苦,所以惧祸而逃的。

因为齐国重臣之子和驸马的身份,北周对他很重视,一到长安就授予他小司徒之职,还与隋文帝杨坚之父——大将军杨忠结为兄弟。周武帝伐齐时为前三军总管之一,周宣帝时又封柱国、大司空、大后丞。

580年,杨坚专权后,相州总管尉迟迥与益州总管王谦约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一同起兵讨伐杨坚,作为国丈的他同意出兵。七月二十四日,消难举兵响应,据江北九州,统兵十一万。结果尉迟迥六十八天就被击败。杨坚以王谊为南路行军元帅,讨伐司马消难。八月,王谊军至郧州,司马消难率军退到鲁山、甑山。王谊分兵击之,大败其军。消难趁夜南奔,投降陈朝。他的女儿、静帝宇文衍皇后司马令姬也因此被废为庶人。

陈朝并不信任这个北来的降将,陈宣帝跟后来的陈后主看似尊重他却不重用他。任车骑将军却没有实际带兵,任司空也不能左右朝政。司马消难不学无术,又附庸风雅,用很多卷黄纸装上朱红的书轴,冒充典籍,在同僚面前装X。结果陈朝尚书令江总说他是“黄纸五经,赤轴三史”。

后来杨广统军灭陈,司马消难被俘。杨坚召见陈后主、陈朝宗室及文武百官后,赦免了所有人,但不包括司马消难,因为他曾经叛国。杨坚旧念,免了他的死罪,充配为地位很低的乐户,又以旧恩召见他,他年老羞愧,没多久就去世了。

命运坎坷的大学者——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生于梁朝的江陵,其家世代善于《周官》、《左传》之学。七岁就开蒙,能背诵《鲁灵光殿赋》。十二岁时遇到湘东王萧绎亲自讲解《庄子》、《老子》,颜之推便做了他的门徒,但因为不喜欢清谈而回家自习《周礼》、《左传》。颜之推博览书史,词情典丽,颇得萧绎的称赞。

侯景之乱爆发后,萧绎拜他为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颜之推喜欢喝酒,不拘小节,时人对他颇有非议。550年,萧绎在江陵起兵讨伐侯景,派世子萧方诸出镇郢州,颜之推被任命为中抚军外兵参军。次年,侯景攻陷郢州,颜之推被虏。侯景多次想杀他,幸得东魏降将、行台郎中王则出言相救而幸免于难,后囚送建康。

552年三月,侯景被击败,颜之推被释放后,从建康回到江陵。十一月,萧绎登基,颜之推被封为散骑侍郎,奉命校书。

554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萧绎遇害。颜之推再次被俘,遣送西魏。西魏大将军李显庆看中了他,推荐他到弘农,掌管其兄阳平公李远的书翰。

556年,黄河水暴涨,颜之推想从北齐借道返回江南,于是备船携妻子进入北齐。途中经过了凶险的砥柱山,时人称赞他勇毅果敢。高洋见到他后很是喜欢,拜他为奉朝请,引入内馆中,侍从左右,颇受重视。十月,陈霸先代梁建陈,颜之推听说后便留居北齐,并再次出仕。

558年,颜之推跟随高洋到天泉池,将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之时,高洋让中书郎段孝信带敕书给他看。颜之推在营外喝酒,段孝信将此事告诉高洋,高洋就停止了任命。

565年,齐后主高纬即位,高纬喜好文艺,调颜之推到京都。颜之推擅长写文书,应对迅速,大受左仆射祖珽器重,令他掌知馆事。572年,祖珽在颜之推建议下奏请立文林馆,又奏请编写《修文殿御览》。颜之推任司徒录事参军,与李德林共同主持文林馆,并主编《修文殿御览》,不久迁任通直散骑常侍,又领中书舍人。

颜之推检校缮写,办事勤敏,颇为称职。高纬十分恩宠他,所以被勋贵嫉恨,时常想加害他。崔季舒将要进谏,颜之推请假回家,所以没有在奏疏上签名。高纬召集进谏者,颜之推也被传唤进宫,检查奏疏上没有他的名字,因此躲过一劫。不久拜黄门侍郎,故被人称为“颜黄门”。

577年,北周攻陷晋阳,高纬轻骑逃回邺城,情紧之中,无计可施,颜之推便托宦官邓长颙之口献投奔陈朝的计策,并劝高纬招募七千南方人作为随从,取道青、徐二州投奔陈朝。高纬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告诉丞相高阿那肱等人。高阿那肱不愿意投陈,说南方人不可信任,不要招募他们,又劝高纬送珍宝家眷去青州,据守三齐之地,如果守不住,则图谋出海南渡。高纬虽然没按颜之推建议行事,但还是委任他为平原太守,并让他镇守黄河渡口。

同年,北周消灭北齐,颜之推第三次被俘,后被解送到长安。颜之推后来被任命为御史。581年,北周灭亡,隋朝建立。582年,颜之推上言,请依梁朝旧事,考订雅乐,隋文帝不许。二月,文帝立子杨勇为太子,颜之推被杨勇召为学士,颇受礼重。约597年,颜之推因病去世。

颜之推博学多识,著述丰富,所著书籍大多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6

这样的人有很多,三国时期,不谈吕布,就说于禁。

后世人眼中的五子良将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这是漫画《镇魂街》里于禁的出场台词,但是三国里的于禁可不比漫画,于禁曹魏名将,与张辽,徐晃,张郃,乐进并称“五子良将”这位战功赫赫的武将也当过俘虏。

羽,斩庞德,降于禁,震惊华夏

关羽围攻襄、樊两城之时,于禁率七军前来救援,结果被关公利用下雨给揍的全军覆没。水淹七军,把于禁给降了,这还不如庞德抬着棺材跟关羽硬刚呢,被关羽这一顿操作,吓得曹操都要迁都了。

白衣渡江,吕蒙杀关羽

关羽打出了自己最辉煌的一战,一下子把战绩提升到了国服第一,东吴那边一直就想把荆州要回来,就派吕蒙负责此事,吕蒙先是写了几封信信里把关羽一顿吹,说关羽操作流畅,打法犀利,想跟着学几招,然后就率兵偷偷过江,阴了关羽一把,关羽死在麦城以后,于禁就又成了东吴的俘虏了。

再次回来,羞愧而亡

孙权向魏国称蕃后,就把于禁送回魏国了,然,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抚于禁,暗地里变身曹怼怼,让人做壁画,画中内容就是关羽和他那档子事,重点突出庞德是保护射手光荣牺牲的辅助,恶心于禁就是一个投降的,于禁羞愧难当,慢慢的就病死了。

于禁能整军治军,战功也多,奈何晚节不保,在三国三个政权里待了个边,但是确实是有些功绩的,英雄也许也是有软肋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