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相关于两宋时期的一些事情,网络中有众多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人们往往眼光放在他孱弱的一面,但是殊不知两宋在众多领域当中,比绝大多数朝代做的好,只是它的地理位置,让它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最终被当时的蒙元所灭,到底为何导致这种现象,在说书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拿下天下之后,它深深的汲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把主要的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并且抽调各地精兵强将,补充中央禁军,重用文职官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税收只用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有力的杜绝了唐朝以来的地方藩镇割据,不过这也要感谢当初朱温,游走各地,将地方士族门阀给清理了一个干净。

两宋经济

两宋时期,河西走廊已经不在宋朝疆域,但是有意思的是,海运逐渐兴旺起来,宋朝疆域内出现了五大港口,和当时的世界上将近50个国家开展起了海上贸易,此时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出现,中央政府也算是赚的盆满钵满,至于传统的农业由原来的地主统治,变为了雇佣关系。

军事力度

经常有人说弱宋,其实宋朝一点也不弱,纵观两宋时期,疆域多在黄河以南,在这里没有什么天然的屏障,不如北方,有高山峻岭,还有长城阻遏,唯有加固城池,这对军费开支要求很高的,再加上失去了天然的马场,两宋一直处于战略守势的状态,而且细数两宋的战争史,还是胜多败少。

人口数量

至于人口,北宋末年最为多,达到了1.2亿人,最少的时候也在8000多万,人口最少的时候,也略微比盛唐天宝年间多一点,在古代,一个国家人口数多,确实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

总结:至于向北方纳贡,那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当时的辽国与北宋打的正酣,甚至辽国开始出现了败局,但是在主和派的影响下,北宋决定向辽国纳岁币等等,不过这对于脑瓜子精明的宋人来讲,确实是一个好策略,因为这每年30W+的岁币,比起每年军费的消耗来说,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至于南宋的灭亡,首先是高层决策者们的失误,其次就是南宋的地理位置注定要处于战略防守态势,能够供防守的战略位置少之又少,诸如荆襄地区一丢,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帝国来说,几乎等于一边倒的压制。

最佳贡献者
2

两宋中,南宋的军事实力不强,因为当时,人口、经济、文化,重心都在北方。

北宋开国时的军事实力较强。

宋朝是一个重“精英”轻平民的时代,文人的最爱,但是下面的民众不堪压迫,经常造反,宋朝和明朝,农民起义最多最烈,也对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

宋朝皇位是赵匡胤以武将的身份,兵变得来的,再加上五代十国,各种兵变的频发,使得宋朝吸取经验,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一直不强。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不仅仅是失去了养马地,骑兵成为珍稀兵种,又没有了太行山脉的屏蔽,使得宋朝只能凭借城池来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

宋朝朝政的腐败是两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像北宋后期宋徽宗时期,蔡京,童贯等人掌握朝政,一味迎合宋徽宗,不顾民生,追求艺术,百姓民不聊生,民变峰起,使得金国有了可趁之机才会灭亡的。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掌军的将领实行不定时的地域轮换。导致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即使宋仁宗时期纵有上百万正规军,却缺乏训练、老弱参杂,而皇帝又不信任武将,最终导致战斗力低下,对外连遭败绩。

北宋一旦有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政府赈灾的方式就是把百姓编入军队吃国家的军饷,另外北宋还有著名的充军制度,很多犯人都是充了军。长期以往,北宋军队是多了,可军队主要成分不是发配的犯人就是受灾的农民,这样的军队有什么战斗力?

向北方纳贡,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当时的辽国与北宋长年战争,北宋决定向辽国纳岁币,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好策略,因为每年的岁币,比起每年军费的消耗来说,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宋代理学兴起后,尚武的精神、侠的精神也就消失迨尽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会相应下降。

宋朝对外战争连连失利,不得不大量输出岁币,而大量的岁币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又不断消耗着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对外战争新的失败。

北宋主要的敌人辽国,早在唐朝灭亡之初就建立起来了,早了北宋几十年。北宋建立的时候,辽国就已经成了一个体系完备的国家,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国家治理经验,而并非是一个一般的游牧民族。这一点可以类比的是明朝末年的后金,这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

还有金国,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明朝也是被女真人搞垮的。

南宋并不是金国的藩属国,南宋皇帝的身份金国是认同的,而辽国和北宋的藩属国西夏的皇帝的身份则是不被认同的,著名的后晋石敬瑭也是向辽国称过臣,可他也不是辽国的藩属国。

综上,两宋内耗严重,外敌又一个比一个强悍,因此都亡于外敌入侵。


3

这个问题有些错误,北宋从来没向辽国称臣,只不过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称辽圣宗为弟而已。南宋确实向金国称了臣,这是很屈辱的,宋高宗还被金国“册封为皇帝”。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说,宋朝为什么如此弱势?其实关键一点,就是士大夫和地主阶层开始全面文官化,而不是历朝历代的武将化。



以前,总有人把宋朝弱势归结于“缺乏战马”。但实际上这个理由靠不住,唐朝以后丢失的幽云十六州,从来都不是唐朝的战马产地。唐朝主要的马场在陇右,全盛时拥有六七十万马匹。最关键的是,唐朝陇右马场大部分都被北宋保留下来了!


然而,唐朝后期以后的马政十分腐败,一直延续到了北宋,原本可以出产几十万匹战马的马场,都被地主豪绅霸占,要么种田要么养羊(北宋养羊利润比养马大)。所以,北宋的官方马场养马业绩十分惨淡。


其实,北宋养马成绩差与士大夫文官化也脱不开关系。北宋一代,朝廷“不抑兼并”,导致地主阶层(实为士大夫阶层)不断膨胀,自耕农阶层严重削弱。不管是中原还是外国,自耕农阶层的强弱,决定了国家兵员素质的强弱,尤其是骑兵。而士大夫阶层则全面文官化,盲目追求科举,无人再向往武将。从骑兵到武将,高素质人员全都跑去了考科举,军队素质焉能提高?


此外,大批农民沦为佃农后,即使当兵后,无论是士气还是装备都远不如自耕农(良家子),社会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所以从总体上看,宋朝军队的素质肯定远不如唐朝前期。当然,这是唐朝后期就开始出现的现象,不能都怪在宋太祖头上。

4

在历史上,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到达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但是在军事上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总结起来,宋朝向北方称臣纳贡,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还是很复杂的。

一、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在宋太祖赵匡胤得到天下之后,他便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将手里的兵权全部收回来,之后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经典故事。不仅如此,他还将各地的精兵强将全部用于中央禁军。开始重用文职官员,由中央挑选文官去地方担任长官,还设有通判负责监督。地方收上来的税只能有一部分作为地方使用。这一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从唐朝演变而来的地方藩镇割据。

宋太祖赵匡胤让文官带兵,造成了非常荒唐的局面,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能力,也就是这种中文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的决策,造成了宋朝走向灭亡。

二、两宋时期的经济发达,财政制度却有缺陷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

“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海运已经变得兴旺起来了,宋朝的疆土范围内已经出现了5大港口,和世界的50个国家有了海上贸易,这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了,中央政府赚了很多的钱。在农业方面也是有所转变的,由原来的地主统治变成了雇佣关系。但是在宋朝是要求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纳入中央,也就造成了地方几乎没有任何的钱财积蓄,当有外敌侵入的时候,没有钱财可支配,没有办法组织力量去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

三、军事力度强,却丢失了战略要地

有很多人都说过宋朝很弱,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宋朝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黄河以南,在这里没有天然的屏障,不像北方有很多的高山峻岭,还有长城作为屏障。宋朝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只能通过加固城池来防止外敌,这对于军费的开支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所以在战争的过程当中,两宋一直处于守的状态。

因为丢失了幽云十六周,战略要地丢失,这时宋朝失去了一道屏障,在最初也是尝试过用兵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

在《礼记·曲记》当中有记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在宋代时理学兴起,有了这方面的约束以后,人们的言行就需要注意,民间的生活也被纳入了范围之内,慢慢的人们崇尚勇敢的精神和狭义精神也就消失了,导致军队的战斗能力下降

四、土族制度的衰落

唐朝灭亡之后,土族制度基本上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之后便出现了科举制度。想要进场围观,只能通过寒窗苦读的办法。虽然说土族制度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也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在还没有从政之前,就已经受到了周围人的熏陶,家人也会从小让他学习,也就有了政治经验。而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朝廷的寒门弟子并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一夜之间身居高位,目光短浅造成政局混乱。

总之,在那一时期两宋的经济非常强,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盛状况,但是却没有将自己的经济条件利用好。军事能力虽强,但失去了战略要地以后,少了一道屏障,导致北方民族进攻变得容易多了,最终没有办法,只能向北方称臣纳贡,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

《宋史》

本文系金张许史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分享转发关注,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5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宋朝自己的问题。

公元960年,赵匡胤以契丹入侵为理由,发动陈桥兵变夺得皇位,虽然自己是一名武将,但他深知这个官位对皇位的威胁有多大,所以,他必须挑选一批靠的住的“自己人”,宅心仁厚的赵匡胤不忍心杀掉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官,这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把当时的朝堂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大大削弱了武官的实力。从这就可以看出,赵匡胤虽说自己出身于武官,但内心还是喜文厌武的,后代子孙也纷纷效仿他,这就导致了整个两宋时期形成了一股文强武弱,重文轻武之风,武官只能低头,时不时还要成为“替罪羊”。

宋真宗时期,北宋和辽签定了“澶渊之盟”,促

成了几十年的和平,内也己经恢复生产,人口暴增,朝局一片祥和,在这样的景象下,冗官就此形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即多余的官员,多余的官兵,多余的经费。

宋朝历来把内患看作比外敌入侵更为可怕的事情,“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主张在高层很有市场。只要官员不谋反,贪污受贿,吃喝玩乐什么都可以做。因为即使100个文官贪污的银子,也比不上一次武官叛乱的多,但这也使最底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据统计,宋朝三百年间,共起义433次,但除了方腊起义外,几乎也没有什么大起义。

最后就是两宋的战斗力极其低下,有些军队就连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打不过。而且,宋朝军队分配极其不合理,老弱病残的把守边境,兵强马壮的留在大城市。只要周围少数民族攻打宋朝,都能很轻松的越过边境,但首都却很难攻破,例如金灭北宋时,北方各镇大多都是一触即溃,可首都汴梁用重兵包围了两次才攻破。为什么这样分配?就是怕五代十国的历史再次重演。

6

源于对黄袍加身的恐惧

北宋立国自陈桥兵变,通过黄袍加身夺取的天下,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关键是在唐末持续多年的乱世之后,北宋居然在赵匡胤兄弟的治理下逐渐稳定了下来。一个逐渐实现稳定的王朝,必然想要长治久安,使得自家天下能够绵延久长,在吸取唐末乱世经验之后,赵氏兄弟认为掌握军队大权的武将是祸乱的根本,因此一定要设计一套限制武将专权的制度。

赵氏兄弟决定把武将与兵士之间分割开来,让武将没有机会组建忠于自身的嫡系部队,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遏制武将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威胁自己的统治。经历过百余年乱世的老百姓需要修养生息与发展,宋朝皇室还是能够有效的采取措施来适应形式发展的,因此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出现了以往很多朝代都难以拥有的商业成果。

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宋朝,也拥有强大的军队,隶属于皇帝的禁军就规模庞大,就达百万之众。面对宋朝如此军备,北方政权还是心存畏惧的,起初也不敢有太大的野心。不过随着彼此之间通过战争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北方政权逐渐对宋朝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随后也就敢于发动比较大规模的袭扰,双方时常是互有输赢,此时宋朝还可以用打打谈谈的方式来维持大致稳定。

宋朝为了这种稳定,愿意支付岁币来实现,起初宋朝军队战斗力尚可,还可以与北方政权称兄道弟,后来随着战斗力越来越弱,就只能父子相称了。经宋一朝,统治者始终认为内忧重于外患,对外始终采取妥协的态度,对内则持续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即使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恶果,但是皇帝认为只要军权在手,一切就可掌控。

遗憾的是王朝内可以掌控,超出王朝的地盘可就无可奈何了,尤其是当北方政权强力打击之后,即使宋军规模再庞大,也无法抵抗北方政权的进攻,宋朝也就只能一退再退了。大而不强,最终是不会有尊严的,宋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也就仅限于经济繁荣了,其它方面的评价都较为负面。不管怎么说,宋朝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但是这么窝囊的活着,想必不是拥有雄心万丈的中华民族的选择。

7

宋朝被灭,是因为遇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这个大帝国是冷兵器的巅峰,是典型的国家终结者,宋朝已经倾尽所有,还是挡不住蒙古铁骑。

宋朝从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当时的长城一线,一直在别人在手中,西域更是无法染指。真正保有的面积只有长城以南区域,南宋更是退到淮河南岸。

也正因为这样,宋朝总是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从宋初的辽、西夏,再到北宋末期的金,这些游牧民族都想要吞并宋朝,但是都没有实现。宋与辽、金实力相当形成对峙,双方无法迅速消灭对方,便订立盟约,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向金称臣。于是才有了宋朝320年的江山。

直到蒙古人出现,本来宋与蒙古人结盟一同灭金,公元1234年金灭亡,然后蒙古大军马上开启征服南宋的战争。蒙古帝国铁骑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力量,所到之处全部攻陷,在欧亚大陆横行无忌,鼎盛时期甚至掌控着全球一半的陆地,可见蒙古之强大。

而面对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对手,南宋坚持抵抗了45年,与蒙古帝国之间进行了长期严酷的斗争,甚至让蒙古大汗战死。直到1279年,南宋“崖山海战”大败,南宋军民20万人投海自尽,南宋也宣告灭亡。

宋朝总被人说弱,那是与它的经济比起来确实军事稍差,但宋朝是唯一一个超过300年的王朝,仅此一点便强过其他任何鼎盛王朝。

8

宋朝经济文化繁荣是没有错的,但宋朝军事能力一直是被后世所诟病的,也正是因为军事能力弱,最后宋朝才一次次受辱。

宋朝为什么军事能力这么弱呢?这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宋朝是由后周军队主力禁军的统领——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的,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职业军人建立的朝代。但讽刺的是,这个由军人建立的朝代,反而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军事实力弱小的朝代。

宋朝之前是唐末的藩镇,五代其实也是藩镇的延续,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藩镇而已,五代政府本质上也是军人政府。藩镇军官骄众不法,五代皇帝稍有不称武官的心,马上就会有兵变废除旧皇帝拥立更称心的新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后晋石敬瑭也是作为藩镇反叛夺得天下的,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也都是走的这条路,哪怕赵匡胤本人也是这样被拥立的。怕啥防啥,赵匡胤实在是不想再有人走这条路了,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并且极力分权,搞了一堆官员互相掣肘,兵将分离,搞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强干弱枝。

但赵匡胤本意其实是好的,他会打仗,他儿子也会打仗,北宋禁军更是经历五代的洗礼。他自己觉得军队哪怕搞这样的制度,战斗力依然也是很强的。在赵匡胤一朝,禁军百战百胜,基本一统中国,只不过他没想到,接他班的不是他儿子而是他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宋太宗本人能力不够还不修改制度,自己不会打仗还偏偏搞御驾亲征,结果高粱河一战,宋太宗获得著名的“高粱河车神”的称号,北宋禁军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受伤。要知道这支部队在之前可是吊打契丹国的,北宋也从此从吊着契丹打变成了被契丹吊着打。

除了北宋制度问题外,北宋军事实力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军队素质低。北宋在王安石变法前,军队将近百万,可以称的上历代之最,但军队战斗力十分弱。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提到北宋赈灾制度了,北宋一旦有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政府赈灾的方式就是把百姓编入军队吃国家的军饷,另外北宋还有著名的充军制度,很多犯人都是充了军。长期以往,北宋军队是多了,可军队主要成分不是发配的犯人就是受灾的农民,这样的军队有什么战斗力?

以上都是宋朝的内因,另外还有宋朝的外因

北宋主要的敌人辽国早在唐朝灭亡之初就建立起来了,早了北宋几十年。北宋建立的时候,辽国就已经成了一个体系完备的国家,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国家治理经验,而并非是一个一般的游牧民族。这一点可以类比的是明朝末年的后金,这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北宋打不赢辽国是情有可原的,唐朝不也打不过南诏和吐蕃这两个成了国家的的游牧民族吗?

还有金国,有句俗话就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明朝这么强不也是被女真人搞垮的?

另外再说说南宋向金国称臣的事,首先得说明一下,南宋并不是金国的藩属国,南宋皇帝的身份金国是认同的,而金国和北宋的藩属国西夏的皇帝的身份则是不被认同的,著名的后晋石敬瑭也是向辽国称过臣,可他也不是辽国的藩属国。

还有南宋只有宋高宗称过20多年臣,其他皇帝都不是臣,而是叔侄

9

两宋中,南宋的军事实力不强,因为当时,人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

北宋立朝的军事实力,还是较强的,可惜宋太宗当皇帝后,文恬武禧,表面光鲜,实际上,以文制武,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北宋是一个重“精英”轻平民的时代,下面的民众不堪压迫,经常造反,北宋和朱明朝,是农民起义最多最烈,也对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

10

就整体而言,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但同时,宋朝却又是一个在军事上极其衰弱的时期,宋朝的灭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缺乏北方屏障。

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等战略要地的丢失,使得宋朝先天地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屏障。宋朝建国之初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两次用兵都以失败告终。

二、宋朝军事制度的缺陷。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发生唐朝因地方军阀坐大而最终灭亡的现象,在国家边患未除的情况下,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的兵权,以文官带兵,造成军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荒唐局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宋朝财政制度的缺陷。

唐代时地方收入一部分解归中央,一部分留归地方自用,而宋代则要求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无积存。这样,当发生外敌入侵时,地方便无钱无粮组织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

四、士族制度的衰落。

经过唐朝之后,士族制度可以说从根本上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取仕,凡要进入官场,必先经过寒窗十载的苦读。士族制度有其先天缺陷,但也具有一定优势,士族家庭子弟在从政前,受家族的熏陶,大多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而科举取仕使得一部分毫无政治经验的寒门子弟一夜之间身居高位,难免目光短浅,造成吏治混乱。

五、理学的发展。

在传统儒家理论里,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所以民间大多不受礼仪约束,而崇尚勇武。宋代理学兴起后,更强调礼对世俗社会的约束,要求礼制从一家一户,一言一行做起,要求礼下庶人,“熟讲勉行,切于人伦日常之用”,从而实现崇化导民的目标。当民间生活也被纳入到礼的范围内以后,尚勇的精神、侠的精神也就消失迨尽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会相应下降。

六、岁币导致的恶性循环。

宋朝对外战争连连失利,不得不大量输出岁币,而大量的岁币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频繁暴发的农民起义又不断消耗着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对外战争新的战败。战败——赔款——百姓负担加重——农民起义暴发——镇压农民起义——战斗力削弱——对外战争失利,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恶性循环中,宋朝的国力、军队的战斗力被消耗殆尽,必然要走向最灭亡。

七、外交上的颟顸。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面对日益强大的蒙古,宋朝始终在蒙古“我们一起消灭它,然后平分”的谎言下,充当蒙古的打手。南宋时期,蒙古无疑是各种势力中实力最强的,南宋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合纵抗蒙,而不是与蒙古连横结盟,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平衡。八、国防资源的缺乏。中国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北方作战,必须要以骑兵为主,但由于塞北及西北出产良马的地区,都不在宋朝手中,结果宋朝只能把马寄养在民间,平时耕种,战时出征。这就造成马的品种低下,缺乏训练,一到战场上,很容易战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