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后来遭到镇压而失败。看过《水浒》的朋友都记得水浒英雄征方腊的故事,那么在历史上,方腊究竟是被谁镇压的呢?当然不是水浒英雄,而是朝廷的军队,总指挥是著名的宦官童贯。

为了镇压方腊起义,朝廷动用最精锐的部队

方腊起义爆发后,起义军节节胜利,攻克杭州,东南为之震动。

宋徽宗坐卧不安,为了对付方腊,皇帝任命谭稹为两浙制置使,童贯为宣抚使,率领中央禁军及秦晋蕃汉兵共计十五万人,杀向浙江。秦晋蕃汉兵就是陕西、山西一带防备西夏、契丹的驻军,加上中央禁军,几乎就是大宋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宣抚使童贯虽然是太监,却颇有军事才干。

童贯兵分两路,代皇帝下罪己诏

宣和三年(1121年),童贯兵分两路,一路向杭州,一路向歙州,打算得手后会师于起义的发源地睦州,彻底铲除农民军。

在童贯领兵出征时,宋徽宗给了他很大的权限:“如有急,即以御笔行之。”就是说,倘若有必要,童贯可以直接发布皇帝旨令,而不必事先征得皇帝同意。到了吴地,童贯发现百姓造反,都是造作局、花石纲这些苛政惹的祸。

他当机立断,代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又以最快的速度罢除苏杭造作局与花石纲。与此同时,宋徽宗为了自保,也不得不采取某些平民怨的措施,罢免了声名狼籍的朱勔父子。大宋朝廷作出了必要的让步,以讨好民众。

方腊被打回老巢帮源洞

与童贯指挥的朝廷军相比,方腊起义军毕竟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且作战太分散了,未能集中力量对付官兵。很快,官军收复杭州,并挫败方腊的反扑。

十几万朝廷军节节进逼,连续收复衢州、婺州,方腊得不退守睦州。童贯从杭州发兵,在桐庐之战中打败起义军,占领睦州,攻陷青溪县。方腊余部返回老巢帮源洞,当初起义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还要在这里终结。

韩世忠生擒方腊

在平方腊之战中,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将领,就是日后与岳飞齐名的韩世忠。

方腊退守帮源洞后,义军还有二十万之众,据险而守,与官兵打游击。官兵对地形不熟悉,久攻不下。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宋军将领打开局面。这名将领此时还是个小人物,只是一名裨将,他就是韩世忠。

韩世忠率领一支小分队,沿着溪谷潜行,从一个山村匹妇口中,打听到入山的路。他立即悄悄潜入,突袭方腊的指挥部,杀数十人,擒方腊。方腊被擒后,义军群龙无首,终无法突围,遭到官军的血洗,共有七万人死难。轰轰烈烈的方腊大起义,于是以失败告终。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的方腊“江南起义”如昙花一现,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再到烟消云散只有短短的四个月,而方腊起义并不是小说《水浒传》里写的那样被招安后的宋江所平叛,更没有武松独臂擒方腊,而是由北宋朝廷派遣童贯率军十五万剿灭。

在方腊起义同时期确实有宋江起义,但宋江算不上起义,也没有所谓的108将聚义水泊梁山,他只不过是领了百十人的土匪进行了治安破坏活动,而方腊的起义才是正真意义上的起义,且规模很大,影响很大。


由于北宋末期君主昏庸嗜玩,臣下阿谀奉承之风盛行,如苏州“应奉局”之类劳民伤财之事令百姓苦不堪言,面对无休止的搜刮和徭役,以方腊为首的江南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方腊以“摩尼教”为思想控制手段,组织群众建立起政权,江浙一带百姓纷纷响应。起义之火迅速蔓延至浙江江苏安徽一带。部众最多发展到近百万人,由于北宋江南地方军队的战斗力有限,起义军很快占据南方重镇杭州,随之控制江东地区。

面对江南这一经济繁荣地区被起义军霍乱,大宋朝廷不在坐视不管,派遣童贯率领十五万大军平叛。而童贯在《水浒传》里被刻画成一个只会拍马屁的大恶人,但真实的童贯真还有一些军事能力的,被蔡京保举为监军后,曾违圣意命主帅王厚出兵交战,一举收复四州。童贯还参与攻打西夏,主导北宋联金伐辽之事。算得上是一名将才,要知道他还是个太监之身啊!再加上童贯平叛带领的队伍里有五六万中央禁军,这可以说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了,战斗力不是江南地方军能比的。

宋徽宗宣和三年,方腊部将方七佛攻打秀洲之际,童贯大军正好赶到,直接剿灭方七佛所部,方腊被迫退守杭州。童贯乘胜追击,水陆并进,迅速收复了杭州和其余失地,并在宣和三年四月,擒获方腊及其妻儿,后又历经一年时间,剿灭了方腊旧部残余势力。因剿方腊有功,童贯也被迁为太师,封楚国公。

3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谁镇压的?

《水浒传》书中说方腊起义是被宋江带领的梁山好汉平灭的,最后方腊是被花和尚鲁智深生擒活捉的;电视剧中说方腊是被武松单臂擒住的。

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方腊是被北宋正规军镇压下去的,亲们想不到吧?指挥这次战役的是大太监童贯,他是监军,生擒活抓方腊的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裨将韩世忠。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方腊又名方十三,一说他是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一说是安徽歙县人。

也许是地方都喜欢抢注名人的缘故吧。历史资料显示他确实在这两地方比较活跃。

方腊的资料残缺不全,有人说他是南方一个富户财主,有人说他是漆园的雇工。不管别人怎么说,方腊是摩尼教教主这一身份是大家公认的。

原来在宋徽宗统治时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喜欢奇石珍宝,朝廷有一项专门的赋税,那就是地方要进献“花石纲”。

说白了就是向朝廷上交“奇石花草”,本来老百姓赋税就够沉重了,加上地方官员借机搭车揩油,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就在这种情况下,方腊以布教为名,发动穷苦百姓起来反抗朝廷。

1120年10月,方腊振臂一呼,很快在他身边聚集了上万人起义,义军从杭州滚雪球般的向安徽发展壮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起义军发展到了二十万人马。

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不反是饿死,造反成功就能活下去!”

方腊起义震惊了朝廷,宋徽宗急忙和群臣商议,最后发兵二十万前去镇压,童贯被任命为监军。

说实话,别看方腊起义声势浩大,其实都是一些乌合之众,也就是流民队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的“渣渣”。真正有点作战能力的还是方腊培养的教众,毕竟这些人占少数。

经过和宋军的死磕,方腊明白了一个道理:“胳膊拧不过大腿,流民干不过正规军”。

多么痛地领悟!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方腊只能一条路走下去。

到了次年(1121年)的四月,方腊的二十万人马被宋军消灭了三分之二,如果再打下去,估计方腊就成“光杆司令”了。迫于无奈,他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回老家睦洲(今杭州市淳安县),藏身于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中。

这两个洞是方腊经营多年的老巢,敌在明我在暗,易守难攻。里面有储存下来的粮食够吃半年的。

面对这种棘手的地形宋军不敢贸然进攻,这两个洞好比座山雕的老巢一样,暗堡林立,里面机关密布。

此时韩世忠向监军童贯献计说:“我们不妨向里面喊话,用高官厚禄分化军心,假以时日,叛军不攻自破。”童贯依计而行。

果然如韩世忠所料,方腊手下一名将领经不住诱惑,趁机不备投降了宋军,于是两个洞中的秘密被宋军所掌握。

韩世忠制定作战计划,他首先率领敢死队冲进方腊藏身的帮源洞,全歼其身边的“四大金刚”,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擒获。

两个洞中藏着的七万义军悉数被杀,坚持半年之久的方腊起义彻底失败。

八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押解汴京,两天后全部被杀。(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军的中途,韩世忠和官妓梁红玉一见钟情,韩世忠从此后脱颖而出)

文/秉烛读春秋

4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八月五日(1151年9月16日),抗金名将韩世忠病故于临安,享年六十三岁。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大宋时期西北边境不安,所以多出勇士。韩世忠骨骼清奇,眼珠哗啦啦乱转,敢骑从未训过的烈马,从小家穷没产业,只好在道上混,看相的人说他能当三公。韩世忠说你丫忽悠我干啥,遂将这个可怜的看相者痛打一顿。十八岁参了军,勇冠三军。有次和西夏人打仗,对方一骑士特猛,韩世忠问俘虏此人是谁,回答说西夏监军驸马。韩世忠跃马斩之,敌众大溃。从此步步高升。

宣和二年方腊造反,韩世忠被从西北调到浙江,方腊势力很大,领军大将惶怖无策。韩世忠带了两千人拼死作战,方腊大败,被韩世忠一直追到老巢,但是方腊藏身石洞很多,大军找不到路,韩世忠单人独马乔装打扮从当地农妇口中得知方腊去处,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巢穴,格杀数十人,擒方腊以出。但是功劳却被别人抢了。《水浒传》写擒方腊的人是鲁智深,其实差不多,鲁智深也是从西北军混出来的基层军官。不过生擒方腊的并不是鲁智深,而是韩世忠。

北宋灭亡,宋高宗在杭州建立临时都城,起名临安,一心想着再跑,听说金兀术将要南下,就问诸将该定都何处,张俊等人建议迁都长沙,韩世忠说,国家已经丢掉河北山东,如果再把江苏浙江丢了,还能去哪儿。于是赵构让韩世忠守镇江,金兀术大军很快到来,约定来日决战,战斗正酣,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宋兵士气大振,金兵终不得渡。韩世忠和金兀术在黄天荡相持四十八天,金兀术黔驴技穷,造了连环船跑掉了。此战金兀术有十万人,韩世忠只有八千。赵构重赏提拔了韩世忠。人们都说韩世忠为中兴武功第一。

韩世忠不打仗时候都带着草帽,跟士兵一起干苦力活,梁夫人亲自修缮茅屋,将士们有怕死者,韩世忠就送给他们女人衣服,大庭广众摆开宴席,让他们穿着女人衣服羞辱他们,所以士兵们人人奋勇。由于韩世忠岳飞等人的艰苦奋战,胜利的天平逐渐倒向南宋这一边,中原人民纷纷集结为内应,北望王师恢复,韩世忠也向赵构建议北伐,但是赵构和秦桧的决策是议和,所以韩世忠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岳飞被杀后,满朝文武无一人敢给岳飞说一句话,唯独韩世忠敢去秦桧府上责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被韩世忠逼问没辙,只好以莫须有搪塞,意思他的罪名怎么会没有呢。韩世忠出来大骂,一句莫须有何以向天下人交代。有人劝韩世忠识点时务,免得被秦桧陷害,韩世忠说,如果我今天畏惧灾祸苟同秦桧的做法,他日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太祖赵匡胤。韩世忠和秦桧同朝为官,见了面只是作揖以示礼貌,此外多无一言。

韩世忠跟家人说,我名叫世忠,你们没必要避讳忠这个字,如果避讳不言,是忘了这个字。但韩世忠也是明白人,知道议和是大势所趋,像自己和岳飞这样主战的人毕竟少数,形势比人强,所以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经常骑着毛驴带着酒,携一二小童,纵游西湖以自乐,绝不跟旧部有任何瓜葛。卧家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喜释老之术,自号清凉居士。韩世忠生病后人们前来慰问,韩世忠说,我从一介布衣起家,身经百战干到王公的位置,上天保佑没有死在乱军之中,你们还对我的死感到悲伤吗。

同为主战派,为何岳武穆被杀了韩世忠却能善终,因为韩世忠只是得罪了秦桧,却没有得罪赵构,赵构没有杀韩世忠的心,秦桧是不敢妄动的。而岳武穆却在立储问题上得罪了赵构,赵构对他下了杀心,秦桧求之不得。

感谢点赞。

5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其实早在童年时期我们便对四大名著有了字面上的接触,尤其是拍摄而来的众多影视剧作品,更是让我们触摸到了这些形象鲜活的书中人物,“齐聚水泊山上贼,尽显中华英雄泪”这句话最为令我印象深刻,基本上一言将整本水浒尽然概括。书中一百零八将聚首八百里水泊梁山,竖起一把“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义旗公然对峙于北宋朝廷。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他们能够反对招安,继续坚持对峙下去,最终能赢得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可那样总归还是太过天真。最后的结局便是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借梁山的兵力攻打方腊,也不得不带领着自己的兄弟和方腊殊死搏斗。

《水浒传》中从第一百一十一回到一百一十九回所讲述的都是“水泊梁山征讨方腊”的内容,从111回的“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到119回的“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梁山好汉在接受招安后征讨方腊的过程中,先后总共殒命81人,最终只剩得27人,可以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这样的结局在梁山人看来,实在是令人心酸;但对于北宋朝廷而言,这样的结局无疑于是他们所希望的再好不过的结局了。不过这仅仅只是《水浒传》当中所编撰的情节,历史上真正的“方腊起义”确有其事,并且对于北宋的亡国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但其最终的覆没镇压却和水泊梁山并无关联,镇压这次农民起义的主体另有存在。

放眼于烽火诸乱的北宋后期,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天下形势导致了其国内百姓怨声载道不断、大小农民起义不断,“方腊起义”同“宋江起义”便是这时期社会矛盾的产物。方腊起义的最终影响实则撼动了坐拥百年基业的北宋王朝,于当时来看,险些对于北宋王朝构成扼腕锁喉之势。

北宋徽宗年间,因皇帝尤为喜爱“花石竹木”的原因,因故便于东南大肆搜刮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方腊所在的清溪县主要盛产木漆,而方腊便是青溪县一大漆园主。当时的青溪县身处东南,自然也是朝廷重点压榨的地区,当地人民倍受压迫剥削之苦,身为漆园主的方腊也不例外。在此条件之下,方腊遂点燃了对宋王朝的怒火,开始暗地里纠合民众、筹划农民起义事宜。

公元1120年,方腊以“得天符牒”宣布起义,建元永乐。一方面因为民众愚昧,另一方面因为朝廷昏暗,故不到10天的时间,义军队伍便由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声势浩大。同年12月,方腊义军便由东南向西、向北呈横扫之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总共攻占了六州52县,对于北宋朝廷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本就占地不多的北宋哪里能承受如此巨大之伤害),自宋经济重心南移以来,南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如今南方被方腊义军所攻占,宋朝无论如何都不会坐视不理。

公元1121年,宋徽宗开始了调兵遣将的步伐。先是任命童贯为东南四道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两人共统兵15万,浩浩荡荡大举南下,企图对方腊义军呈火燎之势,迅速将其扑灭。为了麻痹义军,宋徽宗还将朱勔(东南地区主要为首的官员,是北宋“六奸”之一)父子的官职罢黜。

同年正月,秀州之战爆发,这是宋军对义军的首次战斗,义军首战告败。同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数日奋战,最终因弹尽粮绝被迫撤离杭州,杭州失守。在随后重新夺取杭州的战斗中,义军因战争策略的失误和军队战斗力的不足而致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同年三月,睦州失守,宋军南下更进一步。同年四月,衢州失守,方腊麾下一大将郑魔王不幸被俘,随后不久,婺州失陷。义军被迫尽数跟随首领方腊撤退到青溪县,义军边退边打,奈何对于宋军的猛烈攻势仍然毫无还手之力,从战争开始,义军一直呈现节节败退的不利状态。三月,宋军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义军大本营青溪县攻陷。方腊率领义军无奈只得退守此次起义的最后一站——帮源峒。

三月末,面对着宋军对帮源峒的层层包围和前后夹击,义军明显显示出了不敌的劣势。童贯何曾没有对方腊施之以诱降手段,但方腊却是誓死不屈。21日,在数次诱降失败之后,宋军对帮源峒的义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仅仅数日而已,7万多义军便在14、15万宋军的猛烈攻势下全军覆没。方腊及其家眷同其他首领无奈被俘押解入京,公元1121年8月,方腊等人惨遭诛杀。

方腊被杀之后,南方起义军的身影并未消失,他们依旧陆陆续续出现在东南诸州县城之间,起义形势仍然此起彼伏。北宋朝廷面对着民间的“有生力量”,采取强硬打击、坚决消除的态度,先后派出三路大军对其进行分路镇压。镇压南方义军大大小小的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年多才被宋军完全镇压下去,虽然镇压方腊起义等其他数次小型起义先后不到两年时间,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大的。

6

方腊起义差不多和宋江起义同时发生,但是规模比宋江起义大的多。下面来简要说说南方的方腊起义,看其是如何失败的。

方腊起义

在北方宋江起义发生后不久,南方的方腊已经开始了秘密集会。他准备发动行动的时候,消息不小心被泄露了出去,当地里正知道后当然是向上级报告。方腊就不得不提前行动,当时方腊几乎灭了里正满门(只剩下一个)。因为两浙地区的财富“花石纲”被掠夺,百姓深受剥削之苦,故不久起义规模发展到上万人。

朝廷镇压

方腊起义之初,当时的宰相认为方腊和宋江差不多,没有多大规模,所以隐瞒不报给宋徽宗,就叫地方军队自己剿灭。之后没想到规模一下子发展到了这么大,当时东南发运使陈进就恳请朝廷派禁军以及湖南的地方厢军协同禁军一起镇压,宋徽宗知道后知道事情紧急立马发兵,方腊起义至此进入被朝廷镇压阶段。

起义失败

方腊以为当时朝廷会拖拖拉拉,要发兵来镇压自己起码是半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不北上去攻打江宁(南京)以占领天险,反而南下去攻城略地。方腊万万没想到,宋徽宗没有拖拖拉拉,而且还派了准备攻辽的精兵南下。

方腊在南下攻了几座城之后,才又想通了得攻下江宁守住天险,只是这时候已然错过时机。宋军一路精兵由刘镇率领已经到了江宁(南京),童贯的部队也到了镇江坐镇,然后其他几路大军南下镇压方腊占领的城池。方腊没有整顿过的起义军遇到宋朝的精兵,结果可想而知,当然就是失败了,故最终起义失败。


纵观方腊的其人,起义之后又不学习知识,既没有战略考量,也没有军事知识,不懂抢占时机,要守住天险,精炼自己的起义军,培养有才能到军事将领等等,所以最终难逃被镇压的命运。

至于方腊被谁镇压了,之后算是童贯总领,也分东西两路大军,亲自参与镇压的有王禀、杨惟忠、刘镇、杨可世、辛庆宗等等诸多将领。

7

北宋末年的徽宗时期,发生了两起非常著名的农民大起义,分别是青州(山东)梁山泊宋江起义和睦州(浙江)青溪方腊起义。在通常的印象中,方腊起义的规模和影响力,似乎远远不及宋江起义。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方腊起义对北宋的冲击力要巨大的多。

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的起因,皆源自宋徽宗的奢靡无度。徽宗非常有才,可以说是琴棋书画,诗歌词赋,蹴鞠、打猎,园林建筑,样样精通,特别是在书法方面,还自创“瘦金体”,厉害的很。只是,徽宗唯一不擅长的就是治国,而徽宗的兴趣却非常的费钱,非常的耗费材料。再加上宋朝每年要进贡给辽夏两国的岁币,宋廷亏空严重。

为了补贴财政亏空,徽宗就把八百里水泊梁山收归国有,断了宋江等人的经济来源。无奈之下,宋江只得率领三十六条好汉,在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末,于梁山起兵,反抗宋朝廷的剥削和压迫。

徽宗同时还在南方搜集花石纲,并巧立名目,课以重税。江南虽然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架不住朝廷的横征暴敛。方腊家虽然有一个漆园,日子还勉强过的下去,但是对于朝廷的巧取豪夺,也早已心生怨恨,更不要说普通的穷苦百姓了。于是,原本就在穷苦百姓中颇有威望的方腊,振臂一呼,迅速聚集了数十万百姓,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竖起了起义的大旗。

从时间上看,方腊起义要比宋江起义晚了将近一年。那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是谁平定的?难道真的是宋江被招安,然后去镇压了方腊起义?

按照《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宋江被招安,奉命率梁山好汉征讨方腊。经过苦战之后,生擒了方腊,平定了方腊起义军,而梁山好汉也伤亡大半,元气大伤。

《水浒传》中这么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据《宋史·侯蒙传》记载,侯蒙曾上书宋徽宗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方腊在青溪起兵),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从这里推断,宋朝廷应该是尝试过招安宋江,想以宋江挟制方腊,而朝廷坐收渔人之利。不过,这只是侯蒙的建议,小说也只是从《宋史》的只言片语,以及一些野史稗记的记载中杜撰了宋江征方腊的故事。

而实际,方腊是在宣和三年四月被俘。当年二月,宋江率军进攻海州(连云港附近),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包围了宋江起义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投降,接受了招安。根据宋江连张叔夜都打不赢的情况,想让宋江军单独去镇压方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宋江从征方腊,凑人数,助声势是有可能的。

那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的呢?宋朝廷的精锐主力大军。

宋江起义虽然比方腊起义早一年,但是,其影响力非常有限,最强盛的时候,也仅仅是占领了十余州县的城池。然后,就被张叔夜战败了。正因为宋江的影响力有限,所以,宋朝廷并没有调集太多的军队去围攻宋江。

但是,方腊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方腊起义虽然仅仅持续了不足一年,但是在短时间内,起义军就破了六州,占领了五十二县,斩杀、俘虏宋朝的官员、守将众多。拿宋江起义跟方腊起义一对比,宋江简直就是小儿科。宋朝廷如果不调集大军镇压方腊,恐怕长江以南就归方腊了。所以,徽宗派出了豪华阵容镇压方腊起义。

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江浙宣抚使,谭稹为两浙路制置使,兵分两路,一路杭州,一路歙州,围剿方腊,两军最后在睦州会师。童贯和谭稹手下可以说是宋军精锐齐出,除了十余万中央禁军之外,还抽调了数万战斗力强悍的边军参战,共计二十余万大军进攻方腊。

而且,平方腊之战,宋军是名将云集。南宋中兴四将中,刘光世、韩世忠参战。宋金大战时,固守川陕,数次击退金军的名将吴玠也奉命参与围剿。靖康之难时与金军大战太原城,最后自杀殉国的大将王禀,在童贯指挥的东路军大破方腊,收复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数城,一路打到青溪县方腊老家。靖康之难时,曾经率西军(抗击西夏的宋朝西部边军)驰援京师的姚平仲,也率军进剿。还有宋朝折家将后人折可存,先参与平定方腊,后参与平定宋江。另外还有在南宋官至太尉的郭仲荀,韩世忠的老上级王渊,以及杨惟中、辛兴宗、杨可世、刘镇等等将领。

在宋朝大军的合力围攻之下,方腊退守起义大本营青溪县境内的帮源洞。方腊的起义军此时还有二十余万,与官军大战,再次为官军所败,方腊被宋军彻底包围。韩世忠探听到了进入帮源洞的路经,率兵冲入洞内,“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方腊在宣和三年四月被擒,然后被押往京师汴梁开封城,在当年八月份被处死。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8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大宋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水浒传》中的方腊,让梁山好汉损失惨重,令人读之无不伤感。

历史上真的有方腊这个人,和方腊起义吗?

历史上确实有方腊起义的故事,不过和《水浒传》中所言还是有些不同的。

真实情况如下:

方腊:睦州青溪人,就是今天的浙江淳安地区。职业是漆园主,为人直爽,深得人心,在本地也是很有号召力的。
起义时间:大宋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日。
起义原因:自政和初年起,东南地区就深受朱勔“花石纲”之害,青溪之地多产竹、漆等材,因此备受盘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百姓怨愤,方腊一呼百应,揭竿而起。
最终结局:起义军一度占领了杭州等地,史料记载义军最盛时占地六州五十多县,朝野震动。出动军队弹压,在起事的第二年,方腊就被宋军。王禀、刘镇诸将俘获,被送往汴京,随后被杀。方腊被俘后,义军各部先后被官军击败,直到宣和四年,起义最终被平定。

方腊起义声势浩大,声震东南,因此其事迹广为流传。

由此可知,历史上确实有方腊这个人,也有方腊起义。不过并不是如水浒中所言是被宋江等人平定的,而是被官军弹压的。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9

《水浒》中,平定方腊是在宋江领导下,梁山好汉为大宋建立的丰功伟绩。施耐庵老先生本想去宋江等梁山英雄跟前讨好的,把别人的功劳算在了宋江等人的头上,心说宋江即使九泉有知也会感激他。

可是好心帮倒忙,没成想700多年以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评《水浒》、批投降派的运动,宋江平定方腊,也成为梁山投降派的一大罪证。施耐庵无心中让宋江当了背锅侠,宋江在阴间也不能安生,心里那个憋屈啊,无处诉说。

在平定方腊一事上,宋江真的是被冤枉了,施耐庵的确是张冠李戴,为了突出英雄人物而虚构、造假了。

宋江既然是被冤枉的,镇压方腊一事是虚构的。那么方腊在历史上是不是确有其人呢?

方腊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杭州人,家里是开漆园的,还算个土豪。都说为富不仁,但方腊非常仗义 ,还喜欢接济穷人,在当地乡亲心中威望很高。

方腊生活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皇帝,这赵佶虽然是个皇帝,却对政治没有兴趣,非常热心绘画和书法,更像个文艺青年。整天和一帮艺术家聚在一起,探讨艺术人生,把天下交给蔡京和童贯一伙奸臣来打理。

蔡京童贯二人不会治国安邦,只知道花天酒地,盘剥百姓,加重人民负担,不管人民死活。

而杭州人民因为皇帝大建楼堂馆所、征运花石纲而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大家饥寒交迫,没有活路,只能去偷去抢。

官逼民反,1120年10月(宣和二年),有远大理想的方腊,一看时机成熟,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带领大家揭竿而起。

大家对宋朝的统治早就不堪忍受,见有人造反,大家群起响应,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逃,百姓夹道欢迎。

方腊本想小打小闹,占山为王享受荣华富贵的,一见事业发展这么顺利喜出望外,就把目标提到了新的高度——不当大王当皇帝,自封为圣公,建元"永乐"。

这样一来,起义军更有号召力了,天下有点能耐和不安分的人都趋之若鹜、纷纷响应。谁不想弄个师长旅长干干,当个开国元勋,追求功名利禄呢?

方腊只是起义占山当个大王也就罢了,当地的官员可能会选择装聋作哑,不管不问。可一旦称王那就是原则问题,官府不出手也不行,不然就会丢掉乌纱帽。所以各地马上派兵镇压,要扑灭起义军的火焰。

但镇压谈何容易,由于起义的农民不是被逼到绝路的人,就是犯事被官府追杀的人,都是亡命之徒。而官军都是衣食无忧,享受富贵的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官军装备再好也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前来围剿的官军五千人被方腊打得落花流水,连兵马都监察颜坦被方腊斩在马下。眼看方腊的星星之火就要燎原,北宋江山岌岌可危。

时势造英雄,这时候,"英雄"出现了。这个英雄不是别人,就是宦官童贯。宦官都是贫苦人出任,官二代富二代没有当太监的。所以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童贯也非常乖巧懂事,是个机灵鬼。童贯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和干练,很快就得到了徽宗的赏识,也得到了宰相蔡京的信任。

童贯虽然是宦官,但不是只会玩弄权术,阿谀逢迎,也有军事才华和组织才能。他十次出陕右,三战青唐,收复四洲,讨伐溪哥臧征,多次攻打西夏。赢得徽宗青睐,被提拔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就连瞧不起童贯的蔡京,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公元1111年,童贯被提拔为检校太尉到契丹访问,朝中大臣不服,说宋朝再没有人,也不能让宦官代表国家出使。宋徽宗火了,说宦官怎么了,童贯虽然缺点零件,但很能为朕分忧解难。你们零件倒是很全,但都是酒囊饭袋,朕用人是看本事,不是检查零件的。不久后,童贯继续得到提拔,主管枢密院,同时被封为太傅,权力和国务总理蔡京不相上下。

所以说,大宋国难当头的时候,只有童贯能挺身而出。

方腊把事搞大了,各地官员不能抵挡,纷纷向朝廷告急。徽宗惊恐之余就想到了童贯,派童贯、谭稹两名宦官带着中央警备部队和山西陕西的地方部队,20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向方腊在江南的根据地。

这时候(1121年,宣和元年正月)方腊正率领七万人马杀气腾腾攻打秀洲(今天的嘉兴一带)秀洲城军民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形势万分危急。就在这时,童贯率军赶到,方腊四面受敌。

在宋军的内外夹击下,方腊不堪一击。因为官军毕竟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方腊手下的士兵装备落后,也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打阵地战,门儿都没有。

因此方腊的义军一触即溃、狼狈逃窜,一路狂奔。经过三个月的激战,方腊的七万义军被打垮,方腊和爱妻、娇子以及自己的心腹全部被俘。一年之后,方腊的残余部队也被消灭,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被彻底镇压下去。

童贯跟历史上所有当权的宦官一样,也干了不少坏事。但宦官里如此能战斗的,除了童贯还真挑不出第二个来。

10

方腊是个牛人,比“宋江”牛多了。

宋江其人,虽然在后世名声很大,但主要还是托了施耐庵的福,借了《水浒传》的光,否则仅凭百八十号骨干,万八千人,一个水泊,如何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方腊起义鼎盛时,东南半壁收入囊中,聚众高达30万左右,那是真成了气候。不过,最终的结局,方腊还是失败了,前后也就大半年时间。正所谓: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

问题来了,这么牛的方腊,肯定不是宋江镇压的,那到底是谁镇压的?

嗯,这事是老王干的。老王叫王禀。下面,我们来看看,老王是如何干翻了方腊的农民起义。

方腊顺风顺水时,碰到了老王

北宋宣和二年十月,换算一下,也就是公元1120年的10月,北宋发生大事了,有人造反了。造反的人来头不小,是偏安于北宋东南区域的明教教主,此人叫方腊。

本来,方教主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但是,挡不住此人有一颗想做大事的心。我们先看看方腊起义的背景:

宋徽宗赵佶喜欢文化娱乐体育,当然,这是要花钱的。同时,“赵文化”(我们暂且叫赵佶这个名)对国家治理很不上心,于是乎,钱大把大把的出,国库一天天走向了空虚。

皇上钱花多了,自然是要百姓买单的,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而赵文化的一众部下为了给赵文化搜集各种石头,各种书画古董,长年活跃在南方。这些爷下去后,一边享受着地方官员的殷勤招待,一边中饱私囊,剥削百姓。

赵文化爱好很专一,几十年如一日地喜欢文体娱乐,因此,部下们长期为皇帝的爱好做着各种服务。如此的折腾,百姓终于受不了了,南方的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看来,时机到了。方腊趁着大家有意见了,在宣和二年聚众起义了。

方腊起义如一阵春风,激发了南方百姓的心,干他娘的,顺利了,说不上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的。起义发展非常迅速,如同滚雪球,很快发展成了雪崩。

起义军连战连捷,很快超过了十万之众。

起义初,起义军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十二月末,方腊挥师向西,攻克歙州。

看起来,方腊的势头勇不可挡。而部队总量,在正月初也达到了近30万之众。对于这样的结果,方腊很满意。继续干他娘的。

1121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义军。

第一次失败来了。方腊安慰着自己和军队。

但更可怕的事情又来了,因为杭州城外来了一队宋军,将领名字叫王禀,此人能力突出,军事素质出众。

这个人以后成为了方腊的梦魇。

老王对方腊的步步紧逼

王禀来了后,派兵包围了杭州。首先,王禀喊话方腊,你投降吧,缴枪不杀。

方腊很清醒,这样的鬼话不可信。于是带人坐镇杭州继续抵抗,终于扛不住了,因为城中没有粮了。农民造反不就是吃不饱饭吗?既然起义军也吃不饱饭,那还坚持个什么劲?

方腊的起义军扛不住了,突围出了杭州城。

肚子吃饱一点,方腊带人杀了个回马枪。但是,王禀带着正规军防守的城池,方腊死活攻不下来。于是乎,这些没有信仰,没有梦想,只想吃饱饭的农民起义军开始败退,有些人开始溜了。

王禀久经战阵,非常明白,这时候可以追击了。

带着跑了不少人的队伍,方腊到了老家青溪县。方腊的本意是恢复恢复,调整好后,回头东山再起。

但是,哪里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方腊前脚刚到到青溪县,老王的兵马后脚就到了。又是一顿好打,方腊无奈,继续逃亡,此时,方腊的追随者又跑了不少。

老王擒获方腊

方腊带着剩余的几万人逃到了“帮源洞”区域,这个洞现在叫“方腊洞”,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了。

到了帮源洞一带,王禀和另一路刘镇所带兵马汇合了。两人经过商议,进行了层层包围。

在公元1221年3月24日,宋军发动了总攻。方腊所剩最后七万人,死得死,跑得跑,彻底覆灭。

而追随方腊的骨干将领在洞里不出来,最后被宋军中的一个裨将带人勇敢进入,并且擒获了方腊一行众人。这个勇敢的将领,叫韩世忠。你没没错,就是后面和岳飞一起抗金的那一位名将。

方腊一行被押到了京城,当年的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

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至此告了一个段落。

也许,九泉之下的方腊,对于王禀都恨得牙痒痒,毕竟,如果没有王禀,方腊会不会失败,还不好说。这个老王很厉害。

王禀,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字正臣。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灭方腊的时候。

在靖康元年六月,王禀守太原城时,和金军展开攻守大战,最后城破,战死在城内。这是个有能力有气节的将军,是当时军人的楷模。只是,面对北宋皇帝的昏庸,实在是生错了时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