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之前曾写过一篇分析老太妃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个只出现了两次的老太妃,和贾府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有很多伏笔和细节,稍不注意就会错过,老太妃在红楼梦里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身体欠安,第二次再出现就薨逝了,曹公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老太妃身体欠安发生在原文第五十五回,为什么是在这一回,不是在之前或之后呢?我们联系上下文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五十三五十四两回里,贾府还处处笙歌,一派热闹繁华,从回目“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可知,这应该是贾府上下最热闹的一个场面,但第五十五回一开头,气氛完全变了样。

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伏笔已经在五十四回的回末交代了,王熙凤先后说了两个笑话,一个是说一大家子滴滴答答地孙子,一个是说聋子放炮仗。

这两个笑话我之前也曾分析过,看似玩笑,其实大有深意,前一个笑话,影射的其实贾母,说的是贾母享尽荣华富贵,如今儿孙绕膝,子孙满堂,这其实也是对上半部红楼的一个总结。

聋子放炮仗的笑话,说的是散,王熙凤也明确说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如果我们结合五十五回一开头来看,王熙凤的这几句话就不可等闲视之了。

也就是说,上半部的热闹繁华、烈火烹油的景象已经结束,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紧接着悲剧就要到来。那么悲剧要从何写起呢?自然要从大处落笔,于是曹公写到了一个宫中老太妃身体欠安的情节。

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相当于是从根本上禁绝了贾府的热闹繁华,从伏笔来看,老太妃身体欠安,其实暗示的正是贾府开始走下坡路,开始加速败落的进程,所以我们看,从五十五回开始,贾府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一切矛盾和悲剧都接踵而至。

五十五回里老太妃,身体还只是欠安,到了五十八回一开头,曹公再次用了一处险笔,直接让老太妃薨逝了。我们且看原文: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

曹公为何迫不及待地这么安排?我想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老太妃薨逝,属于国丧,按照礼制,贾府有诰封的命妇都要进宫服丧,曹公这么安排,就是为了调出贾府的核心,让我们看到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内囊。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曾说“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这些贾府管事的主子一旦被抽离,可以想象贾府会乱成什么样子。

曹公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贾府乱下去,让我们看到主人离巢之后的贾府,有多少潜藏的矛盾和凶险,肮脏和算计,有多少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人和事会被抖露出来……而这些都是过去被瞬息的繁华遮掩住的败相。

仔细阅读五十五回之后的红楼梦,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贾府到处都是矛盾,都是败落,都是事端:赵姨娘大闹贾府,贾琏偷娶尤二姐,王夫人抄检大观花园……再也没有一刻安宁祥和,人人都在为自己算计,暴露了可怕的嘴脸。

第二,曹公通过写老太妃病逝,其实是在暗示宫里元春之处境和结局。极有可能,此时的元春,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仅身体垮了,且已深陷其中,无法抽离,正在垂死的边缘挣扎。

与其说曹公是在写老太妃,不如说他是在写元春死亡,或者说是通过老太妃病逝为后文元春病逝作伏笔和预演,今日的老太妃薨逝,正是日后的元春暴毙。作家张爱玲认为,曹雪芹写老太妃病逝,其实最初写的就是元春死亡,我认同这个观点。

综上,我们看,老太妃看似与贾府毫无瓜葛,但她的身体欠安,却是整个红楼梦下半部的开端,也是贾府悲剧的开始;且通过老太妃之丧,调走贾府管理层,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内囊的虚空和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更主要的是,通过老太妃薨逝,为元春之死做了预演和伏笔,甚至,暗写的正是元春之死。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最佳贡献者
2

《红楼梦》里有一个老太妃,从未真正出场,可是她与贾府的关系非比寻常。她健康的活着的时候,贾府一切正常;她身体欠安了,贾府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最明显的是王夫人一改往日低调的作风,公然向贾母夺权。

首先,元春不能省亲,贾府没有了宴乐。

贾府过了一个烈火烹油般的大年和元宵节之后,第五十五回,开篇就提到,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因此皇帝要求各嫔妃都为她减膳谢妆祈福。因此元春不不独不能省亲,而且贾府的宴乐俱免。这一年的元宵节,元春也没有出灯谜,贾府也没有猜灯谜的雅事。

其次,贾府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化。

元宵节后,凤姐小产,王夫人以让凤姐在家将养的名义将凤姐拿下,让李纨、探春和宝钗管家。

李纨毕竟年长,经验丰富,她马上意识到这是王夫人给宝钗提供的管家机会。因此在管家过程中,她什么事情都不管。探春年纪小,以为王夫人重用她,所以她实实在在的开始管家,为了替贾府节省开支,不惜拿凤姐和宝玉开刀;不惜得罪那些厉害的管家媳妇,和那些颇有油水的采买的人。五十六回的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从回目可见剔除弊端的探春,给下人们实施小惠的是宝钗。收获人心的是宝钗。

贾母始终不渝的坚持宝玉娶黛玉,王夫人极力主张宝玉娶宝钗。但是她们之间的争斗仅限于点到即止的程度。如今王夫人公然让宝钗管理荣国府,显然是公开的向贾母宣誓,宝钗将来就是荣国府的当家人。

第五十八回,欠安的老太妃薨逝了。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

老太妃死后,贾府出现各种矛盾。先是贾敬突然死了,然后是贾琏偷娶尤二姐导致家宅不宁,给人留下国孝家孝期间停妻再娶的把柄。然后是探春开始撂挑子,贾母查赌,王夫人抄捡大观园,公然撵走贾母给宝玉当屋里人的晴雯。从此以后,贾母再也没有任何权利了,王夫人大权独揽。

这样看来,老太妃与贾母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太妃是贾母的靠山,老太妃在,王夫人老老实实,木头似的;老太妃病,王夫人开始夺权;老太妃死,王夫人公然挑战贾母的权威,夺权成功。

那么老太妃和贾母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看看原文:

【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先到下处用些点心小食,然后入朝。早膳已毕,方退至下处,用过早饭,略歇片刻,复入朝待中晚二祭完毕,方出至下处歇息,用过晚饭方回家。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

中国古代以东为大,东宫娘娘比西宫娘娘的地位高,奇怪的是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反而在西院休息。北静王的地位比贾母等高多了,为何北静王屈居西院呢?显然薨逝的老太妃和荣国府有关系,应该是荣国府的亲人。

这个老太妃肯定不是王家的人,因为从老太妃生病开始,王夫人对贾母的小动作就没有间断。所以老太妃应该是史家的人,不是贾母的姐妹就是贾母的侄女辈。因为嫁给了先皇,所以被称为太妃。她死后,贾府开始走下坡路,元春不再赏赐姊妹们礼物,太监开始来贾府勒索,显然元春在皇宫里举步维艰,处境艰难。

综上所述,老太妃是贾母的靠山,也是贾府的真正靠山。

作者:润杨阆苑 专注于《红楼梦》话题,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

3

《红楼梦》中,有一位老太妃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时是在第五十五回,书中其身体已经欠安,到了第五十八回这位老太妃便薨逝了。而文中并未提及这位太妃的来历,其生病期间宫中嫔妃便减膳谢妆,宴乐俱免,可以窥见其地位不凡,更有这位老太妃薨逝时,贾府一应有爵者均要前往随班守制,连贾母这位七十多的老人都不可幸免,这位老太妃到底何人?

随文中未有交代老太妃的来历,更未见其与贾府的交集,但我们知道曹公字字千金,无一闲笔,老太妃的薨逝一定与贾府有莫大的关系,既是如此,我们不妨从细节处入手,探索真相。



老太妃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五十五回开篇,那么此前曾发生了什么?第五十四回,是贾府的元宵之夜,这一回都发生了什么?贾母掰谎,贾母讲笑话、王熙凤讲笑话。而这些言论和笑话都有极深的寓意,其中王熙凤讲了两个笑话,一个一家子正月半全家赏灯吃酒,乌压压坐了一屋子,结果吃了一夜就散了;众人问后来呢?王熙凤便道:过了正月半,各人都忙着收拾东西,谁还知道底下的事?

其次就是放炮仗的笑话,最后还说了声:“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元宵一过,老太妃身体便欠安了,贾母也发生了各种状况,首先是凤姐小产并有了下红之症,黛玉犯了旧疾,史湘云卧病蘅芜苑,王夫人吊贺迎送各王公侯伯之族的红白喜事,分身乏术下只能由探春、宝钗及李纨理家。



贾府前一刻还在乌压压一屋子人过正月半,吃酒听笑话,此刻却真的各人忙各人的了,不正对了王熙凤那个笑话么?那么第二个笑话呢?正巧应在了老太妃的身上。而这个老太妃,其实就是元春。

我们知道元春曾经做过一个灯谜,谜底就是炮仗。而《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做的诗词都是她自己的预言,元春封妃后,原本就处于社会地位极高的贾家更多了一个皇亲国戚的身份,真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但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我们知道元春带给贾府的荣耀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所谓“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就是贾府还未从这种荣耀的喜悦醒来,噩耗先已到来了。



关于老太妃就是元春,文中自有多处暗示过。

首先,这位老太妃薨逝后,贾府虽按爵守制,但以贾母七十多的高龄,根本无需整个月给一个老太妃守丧,除非是 嫡亲关系,才不得不守制,而尤氏作为旁亲,因家中无人料理,才报了尤氏产育协助理家。

其次,在随朝守制中,贾家人的落脚处是一个大官的家庙,奇怪的是贾家住在东院,而北静王屈居西院。我们知道东位为尊代表主人,西位则代表宾客,以贾府之资,完全不能与北静王府匹敌,如何敢在北静王府之上?只能贾府是这场丧事的主家方说得过去。



再次,宝玉生日当天,一大早起来洗漱沐浴,带冠整衣

至前厅院中,已有李贵等四五个人在那里设下天地香烛,宝玉炷了香。行毕礼,奠茶焚纸后,便至宁府中宗祠祖先堂两处行毕礼,出至月台上,又朝上遥拜过贾母、贾政、王夫人等。

巧不巧?宝玉遥拜的人没有这个当皇妃的姐姐,要知道皇妃代表着皇家,而皇家永在贾府之上。元春省亲时,贾政是如何恭维皇家如何感恩戴德的?

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



对贾政而言,祖宗的恩泽比起皇家的“天恩”都不值一提,宝玉如此忽略姐姐,只能说明这个姐姐已不在人世。所以,当宝玉生日时,这个曾在端午节、元宵节给宝玉赐礼发姐姐此次却没了踪影,而园中各个姑娘都给宝玉送到了礼,连妙玉都有一张迟到的拜贴,这不是蹊跷么?

所以,这里的老太妃其实是元春,可是为何后来又有元春未死得文字呢?只因这里的老太妃原是描写元春之死的,但因作者增删五次中改变了思路,决定让元妃之死往后推延,才将其改成了老太妃,但原先很多笔墨却没有改变,才令人如此如坠云端。



当然,作者让老太妃在此期间薨逝是有用意的,最重要的是以此次“守制”为由将贾府一干主心骨调离贾府,而后因国孝中被遣散的优伶们开始入园,园中出现了主奴平等、乱世为王,各种好戏层出不穷,百弊丛生,开始暴露贾府的沉疴痼疾。当然,此段时间也是大观园最欢乐的时候,丫头小姐们纵情释放自己的天性,挥洒自己的青春,更有尤氏借此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处事能力,让我们认识到其不仅是那个“没口齿没才干的葫芦”。

故而,老太妃与贾家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元妃的一个替身,让元妃提前薨逝了一次,将贾府的种种弊端先暴露了出来,是一次“大厦倾塌”的预演。

4

《红楼梦》里有关老太妃的文字只有两段。

第五十五回,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所以各嫔妃都为她减膳谢妆祈福,不仅不能省亲,而且将宴乐一起免除。元春也一样,为老太妃减膳谢妆,没有回家省亲,也没有宴乐。荣国府这年的元宵节也没有猜灯谜等乐事。

五十八回,老太妃再次出现,此时老太妃薨了,

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

似乎老太妃和贾府没什么关系,只因为老太妃的事情,元春和贾府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老太妃的孝期里,贾敬也死了,而且是暴亡。贾敬的丧礼,因为在国孝期间,一切从简,没有孙媳妇秦可卿的葬礼奢华。

老太妃死后,贾府和相关人等似乎走了下坡路。死的死,病的病,大观园也萧条下来。

尤二姐死了;柳湘莲出家;尤二姐死了 ;凤姐病了;晴雯等被撵出大观园,晴雯死;司琪和表弟死了;迎春嫁给中山狼,不到一年也死了;香菱屈受贪夫棒;元春死;王子腾死……贾府的厄运一件接一件,最后获罪被抄家,大厦倾倒。

可以推测,老太妃是贾府在宫里的靠山。老太妃的兴亡就是贾府的兴亡。

作者: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欢迎留言与转发!

5

从老太妃死后,皇帝下令所有有官职的官员人家三年不得宴乐,平民三月不能婚嫁庆贺来看,老太妃应该是皇帝的亲生母亲,跟贾母是年龄差不多的老太太。

宁荣二府是世袭王公贵族,是跟皇帝祖上一起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那么贾家跟皇帝的母亲、后妃嫔妾、兄弟姐妹、甚至包括皇帝的皇子公主们应该都是有互动往来关系的。

老太妃的儿子能够当上皇帝,也可见这个老太妃的手段手腕都很不一般。自古皇宫大院前朝与后宫充满了微妙的关系,后宫的妃嫔争权夺利不可能和臣子没有一点关系。

贾府为了自己家族前途的利益着想,也会做出押宝赌博的行为,从贾元春封妃来看,贾家押宝老太妃的风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后宫争斗夺权大战中,以老太妃的儿子坐上皇位笑到最后而胜出,这个与贾家暗中支持有些关系,按照这个思路,老太妃是风险基金董事长,那么贾家就是风投投资人。

6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我一直同意《红楼梦》是一百零八回的设定。因为从七十三回开始,“绣春囊”的出现,就让《红楼梦》的节奏突然变快了。所有的事情都极剧恶化。这符合七十二(八九)对三十六(四久)的中国古代先天之数的设定。而《红楼梦》一定不会突然就写到贾家的情况急转直下,一定也会有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就是五十五(七九开始)回,皇宫之内的老太妃病了。这也绝不是巧合,前面五十四(六九)回,后面五十四(六九)回。是不是也是一个先天的数数?

宫里的老太妃是谁书中没头交代,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按照之前我得推断,贾家属于先皇一派的老牌势力,书中没有交代太上皇如何,却说到老太妃病了,然后五十八回又薨了。从丧礼的规格来看,这个老太妃绝非一般人,太妃根本不可能用国丧。所以太妃应该是隐写。她的死,代表太上皇(太上皇活不活着不重要)的势力自断一臂!贾家这样的老牌家族的保护伞越来越少。留给贾家的时间不多了。

我数次说过,元春晋升贵妃后,关于省亲,皇帝只让这些外戚定期进宫看看。结果太上皇突然出来说只要有地方就可以回家省亲。这是完全不一致的旨意,换成是你,你听谁的?要我我听皇上的。但贾家却没有犹豫听了太上皇的。与他一样的还有那个吴贵妃(无贵妃)的父亲吴天家(无天家)。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觉得不寒而栗。这个无贵妃和无天家说的会不会就是贾家?贾元春的贵妃是假的(皇帝给了个名头,本人根本不受宠),贾家阴奉阳违盖大观园的行为就是没把现在的皇帝放在眼里(无天家)!这样的贾家岂不是一定会上皇帝的黑名单。和皇帝不一条心,自掘坟墓而已。皇帝动手是迟早的,只是等待时机而已。时机在哪里?在宫中那些对贾家这些老牌势力有保护能力的老人家都死绝了!

老太妃一定就是一个能够保护得了贾家这些老牌势力的人。而她的病和死的规格之高,明显是国丧。这表明她的权利非常大。曹雪芹不会随意安排人出场的。第十六回写了太上皇和皇太后,五十五回又写了一个老太妃。一个老字突出她的辈分十有八九比太上皇还老。现今很多人考证老太妃是不是孝庄皇太后,这不重要。我们看书不代入现实中的人物。但这个老太妃如此高规格葬礼,她应该有孝庄皇太后那样的地位和权势,所有才可能成为这些老牌势力的保护伞,让皇帝也没办法。而她一死,甚至后面太上皇等一死,也就是新皇对贾家这样的老牌势力开刀的时候了。

《红楼梦》隐写很多政治斗争。往往一笔带过,但情节发展却往往让这些政治斗争显露一鳞半爪。比方贾雨村被弹劾罢官,林如海的突然死亡(疑点重重,结合贾宝玉的耗子精的故事讲述搬空香玉的情节),太上皇和皇帝省亲旨意不一致。贾家听了太上皇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老牌势力突出义字,太上皇的人)犯事了,忠顺王(新兴势力突出忠字,皇帝的势力)到贾家找茬,还有很多一笔带过的情节不消多说,这里这个老太妃,就又是一笔。

虽然关于老太妃只有简单的两段描写。但却从老太妃五十五回开头生病开始,《红楼梦》明快的色彩暗淡了。情节从欢乐急转变成了哀婉。到六十三(七九)回,群芳开夜宴,我说过和二十七(三九)回芒种饯花神正好凑成一场完整的祭奠(林黛玉的《葬花吟》是祭辞,群芳夜宴是供筵。参考贾府祭宗祠的先祭文后供筵的规格),祭奠之后就是群芳离散,大观园凋零。而七十三(九九开始)回“绣春囊”就是正式开始的败落,这一切都是从五十五回老太妃生病开始。

《红楼梦》是处于一个王朝新旧势力的交界,以忠顺王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势必以贾家这样的老牌势力让位让利给他们才可以。皇帝通过一定的试探,证明谁心中无天家。不巧,贾家就是这里的一员。贾家的腐败堕落也催生了他们灭亡的关键因素。而贾家不过是一个杀鸡儆猴的祭品罢了。他既不是第一个,前有义忠亲王老千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等现在的忠顺王成了老牌势力,他们也要给新势力让位!贾家先行一步而已!王朝兴衰,帝王更迭每次都是血与火的历练。

另:我很早之前有个想法,就是贾家宁国府的发展特别像明朝,到了嘉靖(贾敬)皇帝而败落。荣国府的发展特别像清朝,孝庄皇太后(贾母)支撑着这个家,繁衍生息。这也是很多人在争《红楼梦》是明朝事和清朝事的关键点,其实,我认为小说最大的好处是作者可以完美的将自己想写的情节撰揉到书中,甚至包括自己的经历或者家事都有一些。但完全自传说,我却认为绝不是!有和我一样想法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下。

最后总结这个老太妃是谁,答案不知道。反正很有权势,是贾家等老牌势力的一个保护伞。有人说一个太妃不可能有那么大权利,我想说,也没有太妃用国丧的规格做葬礼的。《红楼梦》有些情节仔细抠是疯子;有些情节不仔细抠是傻子!你是疯子?还是傻子?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7

清朝著名的老太妃是孝庄太后,康熙的奶奶,其它太妃去世不致于有超大的排场。孝庄是保太子的,曹家也是保太子的,孝庄死后,康熙彻底废了太子,曹家就失势了,等雍正上台,没过几年曹家就被抄了。贾府在太妃死后就开始败落了。所谓富贵是因为有权有势财源滚滚,可以大手大脚地花,一旦失势,财源就断了,很快就会捉襟见肘。

8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写到:"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

这位已经死去的老太妃与贾府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老太妃和贾府与朝廷是什么关系?

老太妃:她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也叫皇妃。

这个妃子不简单,在皇宫,女人与女人也存在一种勾心、争位、争权的斗争,她能从年轻就深得皇帝的宠爱,并荣升妃子,最后随着年龄的老化,成为皇帝的老太妃,可见她的政治头脑,宫中势力不一般。
贾府:
贾府里的最高长辈是这个官僚贵族家庭的创家立业的兄弟二人。

这兄弟二人分别是荣国府的荣国公贾源与宁国府的宁国公贾演,他两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其年龄贾源居次。

曹雪芹写的这部"无年代可考″的小说中,这兄弟二人年轻时,也就是开国初期,紧随皇帝东征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开国功臣之一。

因此,兄弟二人的子孙在这个朝廷享有世袭之权。

这下,我们明白了,贾府与朝廷的关系为君臣关系。

所以,这位享有国母之称的老太妃死后,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及全国臣民都要为她守制戴孝″。

其中特别规定:"守制戴孝期间,对官员以至民间的宴乐嫁娶都要有种种的限制″。

身为臣子的贾府,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尤氏、许婆媳祖孙等每天都要入朝为这位老太妃守丧而奔忙。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9

老太妃和贾府的关系必先知道老太妃是谁?

老太妃,其中的老字是年龄大,太妃是指上一任皇帝的妃子。(太上皇必须是死的。)

当时乾隆死后留下十多个妃子,嘉庆皇帝就封这些妃子为“太妃”(比如颖贵太妃)。

那么在红楼梦里面的老太妃的死,导致天下富贵人家以及百姓至少三个月不得婚嫁。

【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

可见老太妃不是普通的一个妃子,她极其尊贵,甚至是小皇帝的生母。(皇太后可能不是小皇帝的生母。)

那么就知道老太妃是太上皇的女人,太上皇在红楼梦中也是出现过的。

太上皇

【如今老爷又往东宫里去了。急速请太太们去谢恩。】

【所以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属入宫请候。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谕旨,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关国体仪制,母女尚未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者,】

贾府能够修建省亲别墅,还是因为太上皇,皇太后的旨意。

小皇帝的意思是每月二六日家属区皇宫探亲,但太上皇的意思是家属建造别墅,可以回家探亲。

这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旨意,但是贾府很显然是按照太上皇的旨意去做,修建了省亲别墅。


山无而虎,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太上皇这么做很明显是和小皇帝对抗,那么太上皇有什么资本敢“蔑视”小皇帝呢?

四王八公十二侯

一朝天子一朝臣,太上皇自己的老臣子至少有义忠亲王老千岁(老牌势力突出义字,太上皇的人),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荣国公,宁国公。

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

这些是四王八公,还有十二侯。

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等等。


这些王公贵族都是太上皇的势力派系,而且他们还曾公开集会,当时皇帝规定王公一下才能出席葬礼。

贾敬的葬礼是这样下旨的:

【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

先前他们出现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就是僭越,公然蔑视小皇帝的权威。

当时义忠亲王老千岁已经坏了事,但四王八公集团依然我行我素,蔑视小皇帝。

等到太上皇死了,由于贾府所属的四王八公集团和老太妃关系不错,所以还能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老太妃一死,该集团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了。

小皇帝开始逐个消灭四王八公集团,贾府只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老太妃的娘家可能就是四王八公里面的一家,她极力保护该集团的既得利益。但是老太妃一死,小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须消灭这些老臣。

所以贾府和老太妃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有点像迷你版的薛,王,贾,史四大家族。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10

感谢提问,顺便试做一答,见笑于大家!如果说红楼梦是曹公隐晦说自家事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老太妃还真可能在历史上找出原型来!不过她不是和贾母一辈,而是高于贾母一辈的;并且也不是太妃甚至都不是嫔妃,但她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之中,终身未嫁,在宫中地位独特,皇帝也视其为至亲,十分信任重视(抚养皇十二子胤祹)!

如前数回答所引提供线索,老太妃丧仪明显逾制,而有清一代,等级深严,后宫逾制举丧少之又少(顺治皇贵妃董鄂氏算一个,这位时间太早),但的确有那么一位与曹家兴盛期重叠,又因于国(参与设计开国冠服)于帝(赖其训迪,手教国书)厥功甚伟,所以逾制发丧且由皇子守灵(按嫔礼为宫女举丧),她就是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太后贴身侍女,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东南方向新城,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那么她和曹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康熙晚年回忆:“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处保母划个重点!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出生,按清制,凡皇子、皇女出生后,一律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母,而被选为康熙保母的是曹玺夫人孙氏(曹寅母,曹公曾祖母)。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清宫流行天花,2岁的康熙迁出紫禁城在宫城西华门外今北长街路东福佑寺(雍正时改名)避痘。这期间(即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不得见父母期间),苏麻喇姑受命每日骑着马往来于慈宁宫(孝庄文皇太后住所)和康熙避痘所之间,按照皇太后的要求对康熙施教,直至到顺治逝世前不久(顺治十七年?十八年?),康熙出痘痊愈,重返皇宫。可以推测在这五六年时间里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同(女仆),志同道合(为主子叩头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年龄相仿每日见面交流的女人之间是会发展出一定友谊的,随后因孝庄选择康熙即位,两人自然都成了从龙功臣,各有封赏,又因苏麻喇姑高寿(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逝世,终年90多岁),孙氏在时,携儿媳曹寅妻李氏(贾母)应该拜见过;孙氏不在了,李氏继续与苏麻喇姑有所联系也是有可能的。同时书中老太妃很快薨逝也符合常识(90高龄患病)。再后来若干年李氏向曹公转诉,又过若干年曹公将其加工至书中。

全凭猜想以搏诸公一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