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象中古代印度长期处于分裂之中,少有统一的王朝,然而印度却有着少有的仁君,比如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任皇帝阿克巴。

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在最后一个皇朝中出现了两个几乎完美的的帝王,不但文治武功建树非常,在个人修养上,与他们前辈和后辈相比,他们的成就罕有其匹。

君王的仁性

幼年的阿克巴凡事都要听从仲父的命令,直到其成年,他才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处事方法。

作为皇帝,他没有像他的先祖一样,恶意践踏他国的尊严。相反,他善待俘虏,宽容他的仇敌。

种族博弈

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民族问题一直让历代帝王头疼。

但在阿克巴的治理下,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的和解。

作为莫卧儿的皇帝,父亲所积攒下的业绩为阿克巴日后统治印度奠定了物力、财力以及人力基础,这无疑是阿克巴的重要财富。

但作为印度本邦的人民却排挤莫卧儿一族,因为在他们眼里,莫卧儿并非出自印度。而这也就造成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必将影响到阿克巴统一印度的脚步。

阿克巴并未激进地将印度各邦除之而后快,而是选择了用仁慈和悲悯将他们收服,阿克巴主动和印度各邦示好以显示融入印度的决心,对于归顺他的城邦采取优抚的措施,对于拒绝归降的则不得不使用武力进行镇压,这样以恩威并举的手段实现他的霸业。

阿克巴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仲父既是为阿克巴付出心血的忠臣,同时也是手上染满了敌人鲜血的“屠夫”;阿克巴的妻子为自己带来了宗教信仰方面的矛盾;乳母的背叛和妹夫率领叛军反叛,都成为阿克巴成就霸业的障碍。

作为一代圣主,阿克巴都能将这些一一化解。其中的一些做法,时至今日依然对印度,乃至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治理和维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分歧

印度是一个崇尚宗教信仰的国家,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均有着较多信众,宗教矛盾一直是印度面临的棘手问题。

13世纪穆斯林在印度建国,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便成为几百年来印度长期四分五裂、战乱频繁的主要原因。

阿克巴与印度教公主乔达哈结合,通过政治婚姻来维系两个宗教之间的平衡。

阿克巴接受了在外人看来极其苛刻的条件(乔达哈的出嫁条件):一是遵循乔达哈自己的习俗和传统,并且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逼迫她皈依他教。二是乔达哈将被允许随身携带她的神像,并在她的房间内为神像供奉神龛。这些条件都被阿克巴允许了。

其次,废除朝拜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需要朝拜,不过因为莫卧儿王朝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故穆斯林无需缴纳朝拜税。但是,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民就必须缴纳朝拜税,这就造成了两个教派的紧张关系。

阿克巴通过废除朝拜税,赢得了印度人民的广泛认可,这为阿克巴称霸印度大陆奠定了宗教基础。

在阿克巴王朝中,有着很多的非穆斯林,但阿克巴并没有抹杀其他宗教的存在,而是推行了宗教宽容政策。

在印度奥德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阿克巴帕德莎,他是仁慈的君主,他用同样的爱抚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他是一个圣人……让我们用心灵赞美他!”

今天印度甚至拍了部电影《阿克巴大帝》,这部电影获得了第54届印度电影观众奖影片。

最佳贡献者
2

印度没有历史,就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对此,一代伟人马克思曾经评论过,“印度根本就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印度的历史只是一个个侵略者们的历史。”



扒一扒印度的高光时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作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地之一,被评论为没有历史,会不会很丢面子?答案是,这都不是事儿。



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有着多元文化,有着灿烂文明,也有过诸多璀璨一时的庞大帝国。但是,在这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同样是这片土地,80%的时间却都是在亡国或者分裂状态中度过。


无论是雅利安人、波斯人,还是马其顿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甚至是英国人,都曾先后到此一游,并顺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民族的国家。


因此,印度的历史更像是一部被征服史。对于外来的入侵,印度人民貌似基本从未形成过有体系的反抗,他们也从未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被外来民族征服了。


原因很简单,印度并不是单一民族组成,也不是多民族组成,而是由几百个民族共同搭伙而成,这就势必导致了群体性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外来入侵还是内部火拼,都成为了印度历史的一环。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侵略者是怎么来的,外来民族又怎样,这里的几百个民族我还认不过来呢,来了让他当王好了,只要不耽误自家小日子,谁当不是当啊。


当然,这片土地也诞生过鼎盛的帝王统治时期,比如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王朝、贵霜帝国、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莫卧儿王朝等时期都有过恢弘的历史高光时刻。



阿育王与孔雀王朝


公元前3世纪,一位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少年郎,率军击败了马其顿人的军队,宣布了印度的自由,继而推翻了难陀王的昏庸统治,建立了孔雀王朝。


为什么被称为孔雀王朝,有传闻是因为少年郎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


掌握了政权的少年郎旃陀罗笈多,全盛时期坐拥3万骑兵、60万步兵、9000头战象,军事实力达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级别,后陆续又吞并了周边若干邻国,步入鼎盛。


我们的主角阿育王,是少年郎旃陀罗笈多的孙子,18岁时因其老爹久病不治,遂在一众大臣的拥护下,参与了争夺王位之争。传闻阿育王曾谋杀兄弟姐妹99人,险些达到百人斩的境界。



阿育王是以暴君的形象而登基,继位后,在南征羯陵伽之战中,俘获15万人,不计其数的羯陵伽国人被杀,血流成河。


就在羯陵伽之战结束后,阿育王突然开了光,转变了原先的治国策略,放弃了侵略性军事行动,取而代之的是稳定政治和发展经济,更是将佛教文化认定为宗教信仰,大力推广佛教。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共建佛塔多达8.4万座。


或许是因为信仰佛教真的修了性。在阿育王统治后期,一度大力扶持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在要道地区广设国家粮仓,并修订了先前设下的残暴法规。甚至在道路两旁种绿植,光挖井并设立行人落脚休息站。


直到阿育王逝世,获得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从暴君到仁君,阿育王饰演了一部一切皆有可能的励志传奇。



在阿育王的统治下,孔雀王朝成为了第一个可以算是统一印度的政权期间政权强大,佛教兴盛,疆域广阔。


全盛时期的孔雀王朝,除印度半岛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帝国版图。



然而也就是在阿育王逝世后,印度很快再度回归了分崩离析。


【笔炮君说】


印度没有历史,就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有也悲伤。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的历史文化嗑儿~

3

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前半生崇尚武力,征战四方,后半生悔悟,宣扬佛法。统治几乎整个的印度次大陆,被视为印度最伟大的皇帝。

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阿育王一生的业绩可以分成对比鲜明的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印度,在约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时,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印度全境得到统一。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

电影《阿育王》剧照

他的后半生称为“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盛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支持下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

4

1667-1675年,普什图人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起义;1672年印度教徒萨特纳米教派农民起义;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抗议。特别是困扰晚年的奥朗则布的是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人起义,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点燃了起义的火焰,源源不断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成为莫卧儿帝国的劲敌。


5

印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度,佛教曾-度兴盛于此,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北印度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崛起,驱逐了亚历山大东征时留下的残余势力,建立了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孔雀王朝。

王朝传至第三代,兄弟萧墙,佛教传说,为争夺.王位,孔雀王朝第三代目阿育王手刃了99个兄弟!对此我只能惊叹于二代目肾的造血功能了,不过由此可见当时王位之争的惨烈程度!

夺取帝位后,阿育王东征西讨,掠地无数,迅速统一了印度。但当阿育王站在人生的巅峰俯瞰自己的宏图霸业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被他手刃的亡魂在荒野飘荡向他索命!他害怕!害怕后人会追随他的脚步持续这场杀戮,而杀戮的对象有可能就是他的子孙!

最终,阿育王选择急流勇退,转变治国方针一“守内虚外、以德治国”。不久,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印度国教,并召集高僧传法布道,编撰法典,修建佛寺,-个杀人如麻的暴戾君主由此来了一|个华丽的大转身,转眼间就变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高僧。




6

古印度暴君阿育王之一

阿育王生于公元前304年,卒于公元前232年。尽管他对佛教的推动是闻名于世的,但他对佛教虔诚的信奉也并不是从小就开始的,或许他有着与生俱来的佛性,但是这佛性在他征服羯陵伽国之前并没有体现出来。他曾以武力来征服国家,传言他的王位是用杀死99个皇兄的代价获得的,而他为了取得王位的宝座也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经过四年的拼杀终于铲除了一切与他敌对的势力才稳稳的坐上了王位。而在他登上王位之后仍无法改变其弑杀如命的作风,他在统治印度的前期被印度人民认为是一名暴君,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他前半生的评价:“黑阿育王”。

阿育王这一生,促使其从“黑阿育王”转变为“白阿育王”的就是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是其发动过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造成了10万人被杀害,15万人被掳走的惨剧,也是这次阿育王终于被死伤无数、尸横遍野的场景所震撼,从小就具有的佛性开始被唤醒,在痛悔之中开始了漫长的自我反省,于是便开始皈依佛门,彻底的改变了其统治策略,用仁慈、宽容去替代暴力,同时也教育人们遵礼守法,得到了印度人民的认可。

虽然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迅速的走向了灭亡,但是他推动的佛教信仰却影响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阿育王是印度史上最为著名的君主之一,虽然他的前半生充满暴力、弑杀,被人们称为“黑阿育王时代”,但是他后半生顿悟重新审视自己,为印度的统一及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一个正面人物深受印度人民的爱戴。但是阿育王的妻子帝失罗叉却是彻头彻尾的大反派。



7

一提到印度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距今也有5500年的历史了,我认为印度是一个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国家,就像我接下来要说到的这位印度君主一样,历史对他的评价同样是褒贬不一,他就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自称“世界主宰”。沙·贾汗第三子奥朗则布,奥朗则布生活在莫卧儿王朝的鼎盛时期,他有着十分良好的教育水平,学识也相当渊博,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十分精通,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比较残暴的人。他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君主。奥朗则布拥有着比较强大的治国之才,但是在早期夺取政权的手段并不十分光明。当时其父沙贾汗卧病不起,理应继位的应该是他的哥哥达拉希科。达拉希科在当时以宗教宽容和开明的作风而远近闻名,很多人也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作为阿克巴宗教自由政策的继承者应当继承皇位,但达拉希科终究不是久战沙场的奥朗则布的对手,奥朗则布凭借沉着、精明最终赢得了胜利。奥朗则布把达拉希科绑在一头肮脏的小象背上在德里游街示众后处决。此后,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他的二哥沙舒贾,还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之后,奥朗则布残忍的处决了他们,就连父亲也没有放过,被软禁在阿格拉直至1666年去世。奥朗则布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破坏了阿克巴在位时的宗教自由政策,执行反印度教政策,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关税;1669年谕令摧毁印度教寺庙和学校;并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征印度教徒人头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等。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巴哈杜尔,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他还恢复了非伊斯兰教教徒人头税,并且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穆斯林的两倍,这样的举措无疑遭到了印度教臣民的憎恨。在我看来奥朗则布虽然拥有着比较强大的才能,但是因为不听从民众的想法,执意施行自己的想法和政权,最终导致强大的王朝覆灭。

8

说起阿育王,除了佛教徒,国人可能会很陌生,但在印度他是无人不知的伟大国王。

印度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内部邦国林立从没形成大一统,唯有阿育王差点完成这项功绩。印度历史上屡次在西北部遭遇外侮的轮番入侵,因此印度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要问印度人,历史上哪位国王能代表印度?不同种姓、民族、宗教都会不假思索回答是阿育王!

阿育王的一生跟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佛经流传着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王舍城化缘,彼时有一个叫毗阇耶的小孩正在玩泥巴,他看到庄严相好的佛陀迎面而来,心里生起汹涌澎拜的崇拜之情。他激动得从地上捧起一抹泥土,作为宝贝送给了佛陀。并礼赞佛陀:自然大慈悲圆光庄严身,已远离生死我今一心念,以心念佛故捧沙以供养!

佛陀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接受了小孩的供养,并且告诉他的弟子阿难,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今天别无所求的供养,虽然只是一抹土,但是我离世后百年,小孩会凭着功德转世为转轮圣王,建立八万四千佛塔,成为佛教史上有名的法王。

佛陀灭度的两百年后,阿育王出生在华氏城的帝王家。

前半生是阿修罗

一百年前,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了印度河流域,在西北的旁遮普地区,驻扎了一支军队。阿育王的祖父月护王,率领当地的印度人反抗希腊人,结束了塞琉古王朝在印度的统治。因为月护王出生在一个养孔雀的家庭,所以人们把月护王建立的新王朝称作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宾头娑罗,继续领导孔雀王朝扩张到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阿拉伯海。

阿育王出生在一个徐徐上升的帝国,命运给予他大展拳脚的机会。传说阿育王是有佛性善根之人,可他的前半生是公认的“黑阿育王”,像凶狠好斗的“阿修罗”。阿育王的性格问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阿育王的形貌不佳,父亲宾头娑罗是外貌协会,自然没有得到父王的宠爱。皇兄弟吃金银器盛的佳肴,他只能捧着瓦器吃手抓粳米饭。不公平的原生家庭待遇,使年轻的阿育王黑化,养成心狠手辣的行事风格。




9

泰姬陵是因爱而建,是沙·贾汗为纪念他第二任妻子穆塔兹·玛哈尔修建的。阿姬曼·芭奴,这个来自波斯的女子,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沙·贾汗的荣辱征战。沙·贾汗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可谓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惜的是,不论中外,自古红颜多薄命,泰姬死于他们的第十四个孩子出生之后,时年39岁。 沙·贾汗极度伤心,据说一夜间白了头发。同年这座陵墓动工修建,当时的许多工匠都是来自欧洲。直到1653年这座陵墓才被建成。

有人说,沙贾汗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种子;也有人说,泰姬陵美轮美奂的脚下,不知堆砌着多少人的鲜血乃至生命。但沙贾汗的深情又有谁能够知道?在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奥朗则布弑兄杀弟篡位成功,沙·贾汗国王本人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宫内。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汗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后来视力恶化,仅借着一颗宝石的折射,来观看泰姬陵,直至最终忧郁而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