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回答了一个问题,是关于嫪毐与赵太后的事,阅读量到了三百七十多万。
不一定就是我的观点多么新颖,起码是有许多人对此类事有兴趣。
我认为嬴政继位时,赵太后也就是三十左右的女人。
这个年龄的女人,有生理需求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她没有地方消耗多余的精力,那只能是变态式的干预朝政。
与其让她祸国殃民,倒不如容许她违背人之伦理。
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想说的意思就是,不能简单的看待历史问题,要面对当时的历史现实。
同样的道理,就题主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深层次的考虑,还有很现实的困难存在。
曹丕面对的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新帝王继位时,都会存在。
如何处置其父皇原有的年轻美貌的嫔妃,是很棘手的事。
新帝把老皇帝的女人收归己用,历史上比比皆是,就不必多说了。
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事。
第一,新帝不能享用,总不能让她们都老死宫中吧。曾经沧海难为水,皇帝的女人再去伺候普通的百姓,这也很尴尬的。普通百姓都可以享用,那么,新帝王就不能享用吗?
第二,新帝登基后,要充实后宫。与其劳民伤财再折腾天下百姓,还不如让他凑合着使用。
第三,伦理道德的确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一句话还真说不明白。
在母系氏族时期的原始社会,人类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三国同时期的匈奴等游牧民族,还是存在收继婚制度,父兄死后,新单于接受除了其母之外的所有父兄嫔妃;
当今社会,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摩梭人,依然存在走婚制的风俗习惯。也不存在父亲一说。
是否也存在父子共同走婚一女,母女同纳一男的情况,不得而知。但理论上是不排斥这种情况吧,这仅仅是我的揣测。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但也是违背人类本性的东西。
有些激进的人类学家,就提出了一些超前的理念。
他们认为,伴随着私有制的消亡,社会共享财富,一夫一妻的制度也会消亡。
但究竟要以哪一种方式取而代之,也是众说纷纭。
但有观点认为,将是以纯粹的情感为基础,传统的一些道德伦理将不会再成为情感的羁绊。
无论如何发展,那都是将来的事。
但目前大量的婚前同居,已经是对传统伦理提出极大的挑战。
以前,男女授受不亲,婚前握个手都不可以,何况是同居。
不管这是不是进步,但社会必然是前行的。
但不管如何发展,还是必须要遵守现有的伦理道德。
在那一天还没有到来之前,不能做有违人伦的事。
这是将来的事。
回过头去看历史,也不能以今天的伦理道德去看当时的历史人物。
作为帝王的人,自认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四海之内都是他的私产,这也包括先帝的女人。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女人本身就没有地位,被作为私有财产来对待是很正常的事情。
从有关的史料看,曹操一共有正侧室十五位。
除了原配丁夫人,都是已经为曹操生儿育女的夫人。
许多还是姬妾的身份,大家清楚,妾的身份地位,有时候还不如个丫鬟。
如果是个丫鬟,把她赏赐给儿子,或者被儿子接纳,感觉还会好一些。
如果是有妾的名分,感觉就差大了。
比如王允的义女貂蝉,王允可以收纳为妾,也可以嫁人;
李鸿章的母亲,就是其祖父收养的义女。
从史料上看,曹丕所收纳的一般是侍奉过曹操的女人,大多都是没有名分的,起码有史料记载的有妾的身份的女人,曹丕还没有染指。
那些没有给曹操生育的女人,就不清楚了。
不管如何,反正曹丕的母亲卞夫人,看到侍奉曹操的女人在侍奉曹丕,感觉很不爽。
这的确也不是很爽的事,除了曹丕和那些女人们。
当然,其中有些女人也不爽,但也没有办法,不爽也不行。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让卞夫人去处理这个事,又会如何哪?
殉葬、守陵、出宫、老死宫中,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曹操又是咋安排的哪?
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从曹操的《遗令》看,曹操安排的还是很彻底明白:七位夫人,一位昭仪,这是比较有身份地位的,这个自然有较好的生活保障。
各房的人,也就包括地位较低但有儿子的姬妾,无事可做的话,要制作带子、鞋子出售,要自食其力。
那些婢妾和歌舞艺人很辛苦,要把他们好好安置在铜雀台,让他们为曹操守灵。
其意思就是不要把她们遣散出宫,要善待她们,给她们生活保障。
曹丕哪?
也就把她们收编,一起供养,让她们发挥余热,供自己再使用。
至于曹操咋想的,就不得而知啦。
曹操没气醒不等于没生气,尽管曹操英雄无比,心眼很多,但这个问题依然也没能好好解决。
但曹操比较幸运的是,在活着的时候,曹丕还没下手。
虽然没有被气醒,但起码还没有被气死。
相比而言,这还是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