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丧葬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向来传承着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和信仰,如何保全死者的尸骨,是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王公贵族,更是奢求着尸身不腐,甚至幻想着死后重生。然而,千百年来,真正能够保存完好的尸骨,却寥寥无几。

就考古发掘来看,古代墓葬中尸骨的保存程度,虽然与埋葬年代有关,但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决定一具尸骨保存完好或是腐烂殆尽的,并不紧紧是年代的早晚,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概括来讲,决定墓葬中尸骨是否能够保存下来因素,包括一定的社会因素、外界条件和内在原因。

毋庸置疑,富有财力和权势的社会上层,不仅在生前享受着荣华富贵,而且死后也享有诸多特权,其中便包括为自己或亲人的尸身防腐。通常情况下,贵族下葬时所用的葬具更为复杂,会使用一重或多重棺椁,并修建有坚固奢华的墓葬。同样,一些家境相对优渥的百姓,也会给死者准备和使用棺木。

然而,即便如此,却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尸身完好。因为,除了受墓室和葬具的影响,外界环境与墓主尸身状况,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影响尸骨保存的外界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压力、空气、酸碱度等等。简单来讲,在同样的敛葬方式下,如果埋葬环境不适宜腐败菌的生存和繁殖,那么尸体得以完整保存的可能性便更大。

海昏侯与隋炀帝,都是煊赫一时的人物,其墓葬奢华至极,但两人尸骨却严重腐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墓葬所处的环境更适宜细菌的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尸骨的保存。

当然,海昏侯和隋炀帝,生前虽然锦衣玉食,但却过度淫糜,自然又不及那些在青壮年被杀死殉葬的奴隶。而这,便又涉及到了墓主身体的内在原因。

不过,要分析墓主尸骨的保存程度,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的埋葬方式、安葬环境以及葬具等诸多原因来分析。比如,同样埋葬在南方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便出土了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女性尸体——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堪称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迹,她之所以能在两千余年后,依旧保存完好,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

首先,辛追夫人的尸体被多重锦衾、敛服和丝麻包裹,足以防止在停尸和下葬过程中有蛆虫经口鼻进入尸体,同时又能起到一定的隔绝空气的作用;其次,辛追夫人所用的棺椁质地极佳,且封闭性良好,又使用了大量的青膏泥,以隔绝空气;同时,死者生前相对肥胖,而死后初步分解的脂肪、蛋白质又产生了一定的有机酸,它们同棺液一起再次隔绝了空气,并且不利于细菌繁殖。

有趣的是,在商代墓葬中,常常有奴隶尸骨的发现,他(她)们虽然没有繁复的葬具,甚至多半是草草下葬,却得以保存完好。这除了与埋葬环境相对有利于尸体保存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埋葬方式。

商代的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说的直白些,即是挖好墓圹后,将尸体或装有尸体的棺椁放入,然后再填土掩埋。对于那些直接掩埋的奴隶而言,土壤直接覆盖在其身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压实,如果土壤酸碱度有利于尸骨保存的话,那么尸体则等同于处在一个与空气相对隔绝的状态下,自然就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正如开篇所讲,涉及墓葬尸骨保存情况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以上的一些文字,仅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梳理,暂记于此。欢迎各位讨论补充。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尸骨是烂成渣滓,还是保存地很好,与他(她)的身份关系并不是很大,而是主要取决于尸体的敛葬方式与埋藏环境。

正如问题中所讲的,奴隶制下的殉葬者或平民,比起海昏侯、隋炀帝等皇室贵胄,身份相差悬殊,甚至有时连裹尸的席子都没有。可是,后者的尸骨却往往腐烂的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商代墓葬多为土坑竖穴墓,尸骨或直接掩埋,或装入棺椁后下葬,而墓室则会被土填满。

土坑竖穴墓比起后世的砖室墓,自然显得有“简陋”和“原始”。可是,正是由于尸身相对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下,留给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空气有限,才使得尸骨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

相反,随着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皇室贵胄们开始构筑大型的砖室墓、崖墓,或是靡费大量木料建造黄肠题凑式墓葬。如此一来,墓室虽然更为宏大,布局更为完善,可却很难给墓主营造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比如像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墓主的尸骨仅剩下了一些牙齿的珐琅质,同样,隋炀帝留给后人的,也只剩下了可怜的牙齿。

其实,古代帝王和达官显贵,为了防止尸身腐败,也是耗尽了心力。比如,先前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女尸,在装入棺椁时便曾用了特制的药水,并且用青泥膏将棺椁封闭起来。不过,真正能像辛追夫人一样得以保持尸身不朽的,却着实万中无一。

正如前文所讲,由于墓室内存有大量空气,使得墓主的尸骨很容易腐烂变质,难以保持尸身完整。相反,在一些商代的奴隶墓或平民墓中,由于尸体相对处于隔绝的状态,反而能够得以保存下来。

3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清东陵和西陵被盗的事情,自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西陵遭遇多次劫难,除了顺治帝的陵墓之外,其余大清朝历代皇帝的陵墓都被盗过,损失惨重,曾经权倾天下的皇帝们,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死后会遭受如此对待。

清东陵


但是这些皇陵被盗的时候,这些皇帝、皇后的尸骨都还在,尸骨保存完整,当年乾隆裕陵被孙殿英盗取后,乾隆和他的皇后尸骨被扔了一地,后来还是溥仪派人去收拾搭理,这些人发现这些骸骨不知道哪个是乾隆的,哪个是他的皇后的,最终没有办法将这些尸骨放在了一个棺椁之中。

海昏侯大墓


如题所问,从当前考古情况来看,很多古老的大墓被发掘后,都能找到完好或者相对完整的尸骨,但是考古人员在海昏侯大墓和隋炀帝的墓穴中,却看不到完整的尸骨,甚至在海昏侯的大墓中根本就看不到尸骨,尸骨早已化为尘土,比他们早很多年的古墓却能够出土完整的尸骨,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


海昏侯大墓可谓是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墓中出土的文物之多让人咂舌,铜钱就有10余吨,还有数量惊人的黄金、金器,包括数十枚马蹄金、麒趾金、两盒金饼等等,截止目前出土的金器超过478件,重量超过115公斤。当考古人员满怀希望的最终打开棺椁内层的时候,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尸骸,只是在上面发现了几块或是完整或是破碎的玉片有一定规律的分布,还有一块方印,专家根据玉块分布,以及方印所处的位置,大致判断出海昏侯刘贺尸体的大概位置和形状。

海昏侯棺椁内部


而之所以海昏侯刘贺的尸骨无存的问题,当时的考古专家也给予了解释,是因为当时地震等因素导致墓室内坍塌,墓室里面又有积水非常潮湿,而海昏侯的棺椁密封性出现问题,在又潮又湿,又失去密封状态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昏侯刘贺的尸骨慢慢腐烂最终变成粉尘荡然无存。

隋炀帝陵墓


而隋炀帝的尸骨也所剩不多,道理和海昏侯刘贺差不多。隋炀帝被手下在扬州杀害,萧皇后和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在江都宫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离开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改葬吴公台下,这位帝王的陵墓规格连当时有钱人都达不到。

隋炀帝陵


由于扬州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湿润,雨水多,棺椁腐烂是很平常的事情,同时由于是被部下杀死,但是作为棺椁的材料就是普通的木材,这在地下潮湿的状态下,早已腐烂,再加上外力的盗墓等等活动下,隋炀帝的墓早就被破坏掉,潮湿、水泡,尸体长久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尸骨腐烂在正常不过了。

金丝楠木


而那些发掘后依旧能够发现尸骨完整的大墓,有个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为棺椁的材料非常好,始终做到了密闭防潮。就拿清朝这些被皇帝棺椁的材料来看,都是最高规格的材料即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最大等特点就是耐腐,埋在地下能够千年不烂,而且他还能够防虫、抗变型等特点,所以很多皇帝的棺椁多采用金丝楠木来制作,这就能够保证棺椁的不腐、不变型密闭性也别的好,这才能保证放在其中的尸体尸骨完好。

即便棺椁的材质不是金丝楠木,也是一种非常抗腐蚀的材质,一方面在保障棺椁不腐的情况下,一方面保障密闭性良好,这样就能够确保尸骨的完好性。

4

腐烂和很多因素有关

1,水分。尸体以及木头的腐烂其实是细菌繁衍分解的过程,青铜器是氧化还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都需要几个条件:温度,氧气,湿度。

温度,也是防止物质过快氧化和细菌繁殖的重要措施,于是人们发明了冰箱。在美国,富人可以选择被埋在地里或被冻起来直到人类发明了重生的技术。冷冻一个人体的价格大约为2000美元。经过这样处理的人实际上便停止了死亡。虽然这的技术好不成熟,这种想法在以后也许真的会变成现实。所以在北极圈内人们发现猛犸象的骨骼化石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古人认为玉器温润,凉爽,在很早的红山文化就有了用玉器陪葬的习惯,就是希望玉器的凉能让他们的躯体不会腐烂。

湿度,古埃及人很早就发现了水分在尸体腐烂中起到的作用,于是他们把死去的法老最容易腐烂的内脏掏出来,再把法老的尸体做成木乃伊,也就是干尸,让法老的尸体几千年也腐烂。近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沙漠考古中,因为干躁多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2000年前的馕饼、饼干等食物,丝帛等织物,还有没有经过防腐处理却保存完好的干尸,如罗布泊的“小河公主。”而降低水分的保存方法也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氧气,不管是无机物的氧化,还是有机物的分解都离不开氧气,如果在一个温度湿度都不适应保存的情况下,却能让空气中的氧气做了有效的隔绝,反而对物质的保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考古界有句话“干千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三年。”其原因也多和隔绝氧气有关系。近几些年发掘的楚国墓葬不乏一些密封完好的惊世发现,如长沙马王堆辛追墓里,脆弱的漆器如同新的一样,辛追夫人的一应用具都是崭新的,就连藕片都被保存了下来,

更是出土了一具湿尸。同样是辛追儿子的墓里却没有母亲的幸运,也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些保存完好墓葬多是楚墓,有隔水的木炭密封性好的青膏泥,让墓室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虽然潮湿却让氧气在最初的时间内耗尽。让无机物不能氧化,有机物不能繁殖,从而得到保存。

另外物质的腐化还有酸碱度有关系,酸性的环境会加速物质的腐化,相反碱性的环境也就更适合物质的保存。在不同的地区同样是密封性很好的墓葬,尸骨却不能保存下来个酸性的土质也有关系。

以上列举的事一些客观的因素,还有一些因素是我们不能预料的,比如人死亡的时间、年龄,下葬的时间,季节,死亡前死者的身体状况自己饮食情况等等都会成为尸体保存的因素。

海昏侯的墓葬发掘时,棺椁已经腐朽,没有形成密闭的环境,加上土壤湿度比较大,自然就不会保存的那么完好。隋炀帝下葬时,是萧后用门板改造的棺材,当时的隋朝已经名存实亡,也只有草草的安葬了,更不可能形成密闭的环境,扬州湿润的环境只剩下牙齿也是不足为奇的。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5

这种情况由多种因素形成。

商周时期的奴隶乃至上古有人留下尸骨,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我国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奴隶尸骨大多出于奴隶主的陪葬坑,他们修建的陵墓,环境大多非常干燥,有利于尸骨的保存,再加上陵墓外有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包裹,致使水不能入,所以形成了与外界空气隔绝的状态,有效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因而几千年都能保存下一部分骸骨。时间再长的话,慢慢的埋在地下形成化石状态就更不容易被侵蚀,例如传说中的北京人头盖骨就有石化的特征。

北京人牙齿化石

那么,为什么隋炀帝和海昏侯为什么没有保存下多余的骸骨呢?

先从隋炀帝来看众所周知,隋炀帝在执政期间,修运河,建东都,东征高句丽,西征吐谷浑,滥用民力,致使天下大乱。他本人也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对于这样一个亡国之君,宇文化及是不可能好好给他安葬的。他最早被葬于江都宫流朱堂,后来又迁至吴公台下,直至公元622年才被唐高祖李渊以帝王之礼重新葬于雷塘。

▲寒酸的隋炀帝陵内部

2013年4月,房地产商杨勇在扬州开发一房地产项目时,发现两处古墓,经考证确定是隋炀帝杨广和萧后之墓。我们通过新闻也可以看出,隋炀帝之墓虽然是李渊以帝王礼为其修建的陵墓,但实际上的规格很差,比起王侯之墓还有所不如。远远达不到能隔绝空气流通,防潮防湿的标准,再加上他几次迁陵,细菌侵入,腐蚀殆尽也是很正常的。

隋炀帝陵

再看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刘贺就是著名的二十七天皇帝的汉废帝,元康三年,他被汉宣帝封为海昏侯,封地海昏县即现在的南昌市新建区。海昏侯墓的发掘是偶然性的,之前附近村里有人听到附近山上有动静,就报告了公安局。警察来后发现已经有盗洞,所以决定对海昏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海昏侯墓主棺

经过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出海昏侯刘贺与杨广虽然都腐蚀的就剩下牙齿了,但二人又有不同。海昏侯的墓本身防腐工作做的事比较好的,从主棺中的液体中就提取出有水银和朱砂的成分,这二者都是古代防腐的重要材料。他的陵墓封土则有青篙泥,朱砂,木炭等成分密封防水,为什么也是尸骸不存呢?

通过纪录片判断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南昌两千年来有数次地震,使其棺木受到挤压破裂。
  2. 史上记载南昌有数次大水灾,江水倒灌进其陵墓,棺木长期浸泡在这种酸性水中。
  3. 海昏侯墓中有大小数十个盗洞,最早一个盗洞成型于南北朝中,使陵墓完全与外界空气进行了流通。

棺木挤压破坏,又受到酸性水的浸泡,在长期的与外界微生物接触的过程中,他的骸骨两千多年被微生物啃食殆尽。
▲海昏侯棺中牙齿

那为什么又只剩牙齿呢

陵墓之中,空气之中,土地之中,甚至尸体之中充斥着各种微生物,人死之后这些微生物并不会死,它们还会对尸体中的有机物逐步分解,比如人的肌肉,脂肪,骨骼等。而牙齿则属于无机物,牙齿的牙釉质能抵抗极端的冷热酸甜度,不论酸性水的浸泡也好,还是微生物的分解也罢,牙釉质不损坏,牙齿就会保留下来。

所以,这也正是海昏侯和隋炀帝能保留牙齿,而骸骨全无的原因。

6

这应该与风水密切相关。风水学测定的吉地,未必真能出帝王将相。但环境一定是好的。对于尸骨的保存也是有宜的。那些奴隶自然没条件去选择风水宝地,肯定是偶然碰上的。帝王将相有条件请风水大师,但有的风水大师是冒牌的。所以帝王将相的尸骨也不一定能保存完好。

7

谢邀!@小秘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题主是个历史或考古爱好者吧,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对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尸体保存状况有着细致的观察。其实呢,在考古中经常会看到墓葬中有的保存很完整,有的仅剩牙齿等。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几个因素有关:

一、埋葬方式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及历史材料记载,古人死后的埋葬处所有几类:

(1)竖穴土坑墓,即直接挖墓坑埋葬的墓葬形式,这也是先秦时期乃至自古至今广泛流行的埋葬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原及北方地区往往有利于尸体的保存,而南方地区则往往保存状况不佳。造成这样的原因与埋葬环境有关,南方多酸性土壤,棺椁腐烂后,尸体直接接触酸性土壤,不利于尸体保存,所以往往在南方地区竖穴土坑墓中很少看到保存完整的尸体;而中原及北方地区是沙质黄土,渗水性好,容易使墓室空间形成稳定环境,利于尸体保存。另外,在新疆、甘肃部分地区由于沙漠较多,空气干燥,往往还能出现干尸,如著名的楼兰遗址发现的墓葬,大多是干尸。

(图片来源:《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邓家湾》彩图三二)

(2)砖室墓,即用砖石构筑墓葬空间的埋葬方式。它自西汉末年以后兴起,流行于东汉、三国至宋时期,此类墓葬中尸体保存状况多不佳。

(3)此外,还有直接埋葬或崖墓等方式,往往也不利于尸体保存。

二、埋葬环境

就墓葬埋藏环境来说,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土壤环境,比如中原、北方多沙质土壤,多呈碱性,而南方地区土壤多是红土,呈酸性,容易腐蚀。小环境是指墓室埋葬空间,如竖穴土坑和砖室墓尸体保存状况不同。

三、棺椁质量

棺椁质量好的,往往也能有助于尸体保存。如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女尸,在同一墓地,她丈夫和儿子的尸体保存极差,而她一方面由于埋藏环境好,另一方也与她使用的棺椁质量好有关。

四、人为因素

这个就是与历史上盗墓有关联了,一般历史上遭盗掘的墓葬尸体保存状况较差,这是因为破坏了埋藏环境。

五、意外情况

除了上述这些,还会与一些自然意外有关,比如地震、洪水等,往往也会影响墓葬中尸体保存状况。

最后,小编想说后世的海昏侯墓地是位于江西,属于酸性土壤,不利于尸体保存;而隋炀帝墓位于扬州,历史上他的墓葬多次改迁,破坏了保存环境,加之最后的墓葬处所是砖室墓,且被盗,更使得保存环境恶化。因此,可以说,古代墓葬中尸体保存状况的好坏,与墓葬埋藏方式、埋藏环境、棺椁使用、棺椁质量、盗掘情况及自然意外等有关,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墓葬等级、时代等虽然有时相关,但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及留言,谢谢!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8

这跟下葬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也跟下葬的人的身份有点关系,毕竟,有身份的人下葬的条件比那些奴隶好多了。至于为什么有些奴隶的尸骨会保存下来,而那些有身份的会保存不下来呢?这就是概率问题了。

现在中国的许多考古挖掘的墓葬,挖出土的保存完整的尸骨都是有身份地位的,而那些奴隶保存完整的墓葬对考古挖掘来说,真的很少很少。

一具尸体能否在几百至几千年能否完整保存下釆,对下葬时尸体的防腐,环境。地势都有很大的关系。







9

海昏侯不太了解,隋炀帝死于非命,被自己的大臣宇文化及弑杀,安葬条件有限,尸骨保存难以长久。个人浅见,请批评、讨论。

10

我是回望历史,我来回答:

只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尸骨是可以保存的。后世的隋炀帝只剩牙齿,是因为隋炀帝当时死的极为仓促,当时并没有对于墓穴进行什么修建,后世隋炀帝的墓被发现时,都是极其简陋的,一点都不像一个帝皇的墓。因为当时隋炀帝死于宇文化及的叛乱当中,也就是就地埋葬。隋炀帝一生确实是行过很多暴政,但是你必须要承认是他为唐朝的太平盛世打下了基础。没有他,唐朝不可能那么繁华。

想让尸体不腐烂其实只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就可以。远古人的尸骨能得与保存完好,很多便是在一些特别寒冷的地方或者古时候是寒冷的地方,现在他们被深藏于地下,然后被人们发现。想要保持尸骨,必须是在低温的情况下。比如清朝的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死后很多人都没有进行埋葬,这是孝庄皇后交代康熙这么做的。康熙便将她放置在一处宫殿的地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停车场。那里可是低温,不受阳光干扰。哪怕是夏天我们进去都会微微感觉到冷。还有便是不能长时间打扰她,康熙帝一般祭祀孝庄皇后都是在冬季,冬季天气冷,对于尸体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清朝的皇室厚葬多喜欢用金丝楠木,这金丝楠木可以对于防腐的作用,还能还虫。古代人的尸骨除了没有金丝楠木其余的条件有时候都可以凑齐,所以说尸骨能保存下来并不奇怪。毕竟这么多年历史,历史上那么多人,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是很正常的。

隋炀帝这个人,其实是属于比较极端的人,口碑也会是两极化,但是他的过确实是极为巨大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