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飞碟研发真相
德国曾经研发过的部分飞碟项目:
THE SCHREIVER-HABERMOHL PROJECT(S)
THE MIETHE-BELLUZZO PROJECT
FOO FIGHTERS
THE PEENEMUENDE SAUCER PROJECT
THE VICTOR SCHAUBERGER MODELS(维克多绍伯格飞碟)
THE KM-2 ROCKET
Post-War Soviet "German" Saucer
The Karl Schappeller Device
Die GLocke
JFM
RFZ
Haunebu
Vril
其中被国内大部分爱好者熟知的奥地利人维克多绍伯格(VICTOR SCHAUBERGER)、艾普(Post-War Soviet "German" Saucer)、亨利 柯安达(与维克多绍伯格尔合作研发VICTOR SCHAUBERGER MODEL)等人也参与了飞碟研发。但这些人的设计都只是隐瞒慕尼黑工业大学高压电博士W.O舒曼教授的舒曼悬浮器而做的幌子而已。
W.O舒曼博士是早期图乐(Thule-极北之地)协会的成员。当时很多纳粹党员都是图乐协会的成员。比如希姆莱、希特勒等也都是图乐协会成员。
据传活力(Vril)协会的能通灵的叫玛利亚的女士在与图乐协会和活力协会联谊活动中公开了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来历,说是日耳曼民族是来自金牛星座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后落脚繁衍,成了苏美尔人和喜马拉雅山下的雅利安人,并且还透露了宇宙飞行器的制造方法细节。根据此飞行器资料两个协会合作开始研发JFM(Jenseits Flug Maschine -其他世界的飞行器)。
JFM装置是由三个圆盘和中间圆柱形驱动装置组成。上部圆盘是直径6英尺、中间圆盘是8英尺、下部圆盘是7英尺。驱动后中间圆盘是不转动,上部和下部圆盘是反方向回旋,JFM装置仅产生了电磁场效应外并无被飞起来。
JFM项目失败后当时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任职的舒曼博士通过氩气放电将圆柱形谐振腔成功实现了悬浮-这个装置被称为舒曼悬浮器(SM-Levitator)。也就是后来波兰军事历史学者IgorWitkowski先生在2000年揭露的纳粹钟。
纳粹钟装置的正式德文代号为Die Glocke。是圆柱形谐振腔内放入水银放电后反方向回旋产生磁共振来激发高温等离子体产生电磁引力场的装置。此装置并非网络所传的只用水和空气就燃烧爆炸的绍贝格尔引擎,此装置是等离子体反应堆,并非燃烧爆炸获得推力的传统引擎。
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后大力支持飞碟研发。1934年6月RFZ-1机型在W.O舒曼博士的技术指导下在勃兰登堡的阿拉多飞机工厂诞生。 RFZ是德语“Rund Flug Zeug” 即“圆盘形飞行器”的意思。RFZ-1飞机直径8米,中间上下凸出来的部分是2.4米,内置电磁驱动的舒曼悬浮器(SM Levitator)。在首飞测试中飞行员Lothar Waiz(图乐协会成员)垂直升空60米后舒曼悬浮器的故障导致飞行器失去平衡坠落,飞行员获救。
RFZ-1项目失败后希特勒下令将研发基地移到捷克布拉格斯柯达工厂继续研究。鲁道夫施里弗、舒曼、奥图哈柏摩尔(Schriever-Schumann-Habermohl三人的合作下在1934年年底安装舒曼悬浮器和电磁脉冲方向控制装置的RFZ-2研发成功。
舒曼悬浮器是只具有让飞行器不受重力影响而悬浮外不能做水平移动飞行,为了解决水平移动飞行必须还要借助一个水平飞行移动推进系统。图乐协会研发的电磁脉冲方向装置( magnetic-pulse thruster)就解决了移动飞行问题。这也就是后面将介绍的Thule-Triebwerk装置-电磁引力驱动装置(electro-magnetic-gravitic engine)。
RFZ-2机型是直径5米,在飞行时随着飞行速度增加飞行器外观变模糊,发光成红色、黄色、绿色、白色、蓝色、紫色等典型的UFO发光现象。
之后RFZ 3,4,5,6,7机型也陆续被研发都获得成功。
在捷克布拉格RFZ机型获得成功后德国军方介入飞碟的研发。并创立了SS-IV 部门,专门负责飞碟研发。1939年RFZ-5机型更名为哈无内夫(haunebu-国内错误的翻译成柏罗湟女战神)。更改的原因是军方介入后因军事保密将飞碟基地从捷克布拉格移到更隐秘的德国西部的Hauneburg(鬼堡),并且将项目名称改为哈无内夫(Hauneb)-H 飞行器。
同年W.O舒曼博士申请了舒曼悬浮器关键技术专利-Tube control (放电管控制)。1942年德国专利局正式授予专利有效。
1941年RFZ-7机型更名项目名称为 Vril 1 Jager 。项目名称变更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回旋等离子体磁场产生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图乐协会的电磁引力驱动装置Triebwerk (Thrustwork) 。
【图乐协会电磁引力驱动装置Triebwerk (Thrustwork)】
Thule-Triebwerk装置是电磁引力驱动装置(electro-magnetic-gravitic engine)。Triebwerk装置是由汉斯自由能发电线圈和范德格拉夫高压发生器和水银励磁球形装置构成。装置是由3个平行圆盘组成,驱动时水银被电离成等离子体高速回旋,平衡圆盘将反方向旋转。电离的水银等离子体回旋产生引力场,将装置周围环境从地球重力场中隔离并不受重力影响。
Thule-Triebwerk装置是在W.O舒曼博士的舒曼悬浮器(SM Levitator)作为基础研发,但其项目名称改为哈无内夫(haunebu)和Vril系列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乐协会和活力协会的不同的信念导致。
图乐协会是预想研发具备战斗功能的战斗机型,活力协会是预想研发宇宙飞船。活力(Vril)协会是想研发能到达离地球68光年的金牛星座的宇宙飞船(Raumschiffen)。
因此在1939年图乐协会将研发基地移到德国西部的Hauneburg(鬼堡),更名为Haunebu, Vril系列放置在布拉格继续研发。
1941年希特勒下令禁止各秘密团体的活动。图乐协会和活力协会也正式解散,但私底下原协会的成员继续与军方合作研发飞碟。为了替代图乐协会和Vril 活力协会研发活动,在SS下属专门研究替代能源的研发部门E-IV (E-4全称为Entwicklungsstelle 4,IV是希腊字母代表阿拉伯数字4,而不是网络中所传的爆破手13研究室。有趣的是美国核物理学者Bob Razar揭露自己曾经在51区S-4区域研究了飞碟,而且飞碟是靠反应堆生成的重力波排斥重力而飞行。51区S-4和 纳粹SS-E-4是不是有某种联系?)
(为了读者便于理解,下面开始得分haunebu系列和Vril系列来说明了。)
【哈无内夫Haunebu系列飞碟】
图乐协会整编为SS-E4研发部门后1939年将RFZ-5机型转移到德国西北部的哈无内堡(Hauneburg-鬼堡),SS-E4部门将在哈无内堡(Hauneburg-鬼堡)研发的机型称为H-Gerat" (Hauneburg 装置),并因保密需要将名称改为哈无内夫(Haunebu )。
期初哈无内夫机型试制了2架试验品。直径25米,可搭乘8名,飞行速度为4800 km/h~17000 km/h,飞行时间为18小时。为适应高速飞行带来的高温腐蚀SS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抗高温表面材料Victalen 。利用这特殊表面材料Haunebu机型机身做了双层甲板。
早期机型预安装60mm KSK (KraftStrahlKanone,光线武器)。
后来的研究人员认为是激光武器。
可是在1945年在东部苏德战线中坠落的纳粹飞碟残骸中找到用钨制成的线圈。
由此断定KSK武器有可能是高能微波武器。
其实在印度梵文文献记载的古代飞行器维曼拿的细节中提到在维曼拿VIMANA飞机底部也安装有类似微波武器。文献中提到用此武器装置可以做烹饪炊事用。
1942年直径26米的Haunebu II 被建造。哈无内夫-2机型可搭乘9名,可飞行55小时,飞行速度为6000 ~21000 km/h。
之后直径32米的Haunebu II Do-stra被研发。在1943-1944年之间测试飞行达到106次。
1944 年通过飞行测试定型的机型Haunebu II Do-Stra飞碟在Dornier 公司被建造2架验证机。此机型可搭乘20名乘务员,飞行速度超过21000 km/h达到超极音速。
SS为量产Haunebu II Do-stra机型,在1944年末1945年初时候指定Dornier公司做为生产商,但因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同盟军的轰炸导致量产计划泡汤。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德军还建造了直径71米Haunebu III验证机。哈无内夫-3型可搭乘32名乘务员,飞行速度达到惊人的7000 ~ 40, 000 km/h,飞行周期达到7~8周,机身做3层Victalen 甲板。哈无内夫-3机型做了19次测试飞行,并参与了在1945年3月进行的大批工程师撤离行动。战后6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失去踪影成了二战历史谜团。
【Vril飞碟系列】
第一个Vril 机型 Vril- 1 Jager (狩猎者)在1941年建造,在1942年进行了首次飞行测试。
Vril -1 Jager (狩猎者)圆盘直径为11.5米,乘务员1名,飞行速度达到2900 km/h-12000 km/h 。首飞设计时候乘务舱设计为金属半圆穹顶,在后期设计更改为强化钢化玻璃半圆穹顶,并可搭乘2名飞行员。飞行时间能达到5.5小时,计划安装MK108和 2挺MG17机关枪。
1942年Vril -2 Zerstorer (驱逐舰)被设计制造并进行了测试。之后Vril 3 ,4,5,6被研发,但无相关资料可证明。其后Vril 7, 8被研发。
1944年被建造的 Vril -7 (幽灵)直径是45米,可搭乘14名乘务员,并首次安装了由Vril协会改进Thule-Triebwerk装置研发的Vril-1-Triebwerk 装置。
Thule-Triebwerk装置与Vril-1-Triebwerk 装置技术差别在于图乐推进装置是在舒曼悬浮器的基础上上下拥有反方向回旋的3个圆盘,活力协会推进装置是在舒曼悬浮器的基础上只拥有1个回旋圆盘。在上图中2是舒曼悬浮器-主装置贝塔发生器,图中6是回旋圆盘,图7是发电电极,图8是汉斯发电线圈。
Vril飞碟的研发目的是宇宙飞行。因此为适应宇宙飞行德国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抗高温磨损的表面材料Viktalen (Victalen 或Viktalon),用此材料做外露机身表面覆盖处理。
机型Vril -8 (ODIN)飞碟在1945年春进行了试飞测试。
1945年3月纳粹处于劣势将向南极洲211基地Neu Schwabenland开始技术人员大撤离。
二战结束后
纳粹德国投降后有不少Haunebu和Vril 飞碟的目击报告。
1966年11月13日,俄亥俄州的斯维尔市,一位名叫Ralph Ditter的理发师拍摄了两张照片。Ditter正带着相机离开家,当他偶然回头看时,看到了他的房子上空的UFO。在短时间内,他在海姆式的飞船上进行了两次曝光,在飞船的底部有一个明显的“正典”。Ditter没有寻求公众的关注,而是把他们放在他的商店橱窗里,以刺激商业。最终,一家新闻社买下了他们,并出版发行。该物体与“Heflin UFO”相似,据说是德国设计的原始设计,在其下方安装了一个高能武器。这样的一艘飞船在这么晚的时间里出现,此事件表明这不是一艘被复制的测试飞船,而是一艘可能从南美洲或南极洲纳粹基地起飞的飞船的可能性最大。
【参考文献】
1.A Guide To German Flying Disks of WW-2-by Henry Stevens
2. 美国代保管纳粹德国专利 Tube control
3.Secret Flying Discs of The Third Reich(192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