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很多军迷认为飞碟的起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秘密研制计划。但是,从物理的角度来讲,这种利用水爆炸来推动巨型飞行器前进,无疑是非常扯淡,且不科学的。虽然,纳粹德国的飞碟计划,从图纸来看拥有很好的气动布局和升力体布局,但是通过加热水,产生大量蒸汽让几十吨的物体升空,就是航母体积巨大的蒸汽弹射器,也很难提供足够的动力让飞机长时间滞空。所以,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碟状飞行物应该是美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制成功的阿芙洛飞车。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对新技术的向往,使得美苏开启了一个个不可能的研究计划。阿芙洛飞车就是该时代的缩影之一。当时,苏联米格走廊的出现颠覆了西方国家对苏式战机的认识,在北约高层指挥室的战争规划中,北约的空地力量在苏联庞大战术力量的打击下,可能很快就会失去所有的机场设施,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就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

阿芙洛飞车就属于美国垂直起降战斗机计划中的一部分,在设想中,阿芙洛飞车将具备在任意地点起飞降落的能力,并且可以超音速巡航甚至是空天作战,虽然看似项目指标非常夸张,但仔细了解美国冷战“歼星舰”等超级黑科技计划的人都知道,阿芙洛的预期指标比1500米长的太空战舰要科学更多。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959年的第一次试飞,阿芙洛飞车的飞行高度甚至还没有脱离地效飞行器的高度,且在后续的设计工作中,美国军方采购部门认为阿芙洛飞车拥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款人类的第一款飞碟的研发工作也最终以失败告终。

最佳贡献者
2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最盛,整整三四十年,世界各地(尤其欧美)的人们,最爱闲聊的话题之一就是UFO,越聊越神奇,汇聚了科幻、宗教、鬼神、魔幻各种神秘元素。UFO热传入中国比较晚,但尾声却很响,人们也爱在晚上像聊“鬼故事”一样聊起UFO,不过UFO在中国形象的称作飞碟,甚至干脆诞生一本畅销刊物《飞碟探索》。

  

  之所以称呼UFO叫做“飞碟”,主要是因为许多UFO事件中,这种不明飞行物,都是一种像空中悬浮的“礼帽型”碟状物。

  历来对飞碟最广泛的猜测就是,这是外星人的飞行器。但有一种不是很被外星人着迷者接受的论点,则长期更被西方一些军界人士看重。这种观点认为,飞碟型UFO,更有可能是人造的飞行器。

  这种人造飞行器可能在二战时期就由纳粹德国研制,战后又被美国秘密接收继续研发。这种观点,还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有着许多目击证人和相关证据。

  

  二战时期,一直有个别美军飞行员报告,说遭遇到一种机身带有纳粹空军“黑十字”标志的巨大碟型飞行器。没有任何当时已知飞行器动力推进装置,而是可能以一种极速旋转的方式获得推进力。由于碟型机身不停旋转,所以不能转载武器,故而这种飞行器不参加战斗任务。而似乎是一种空中指挥堡垒。

  

  美军高层也对这种传闻深感兴趣,情报部门也积极搜寻一切相关信息和资料。据获得的一些情报,飞碟飞行器似乎是一种“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德国科学家早在20年代就开始一种神秘力量的探索,以获取“时间机器”。结果意外获得了一种悬浮动力系统。

  

  由此开启了飞碟型飞行器的发明制造。随着情报工作的不断补充,盟国确信早在1934年纳粹就研发出第一款碟形飞行器RFC-1,其能源为竟然只是空气和水,可惜具体的技术细节不知。1938年,党卫军介入了"飞碟"研究,1939年纳粹德国建成直径达近20米的HANNEBU-1,被称作“巴龙采圆盘”,用于侦查,据目击证人描述其直径有36米,机高9至11米!根据情报分析,到二战结束时,纳粹至少已经拥有了两架时速可超过19000千米,能够90°垂直转向并垂直起飞的飞碟。当然德国在二战中开发出很多现在看来很神奇的黑科技,不过这类黑科技像飞碟这种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就算真实存在是否如传言般地神奇,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一个谜,至少到目前为止,纳粹飞碟的性能对现在的科技还是像黑科技一般存在。参考文章:纳粹德国“巴龙采圆盘”

3

纳粹德国有研发过飞碟,

但没有实现,

后来看到的只能称为飞碟状的飞行器,

这种飞行器呈圆状的碟形,

没有机翼,

虽然速度很快,

飞行性能也优异,

并且能够灵敏地转向和爬升俯冲。

但速度达不到光速,

飞行器上也没有配备武器,

也就是说,

当时纳粹德国处于飞碟研发的初级阶段,

但突破了许多瓶颈,

不过现在看来只能叫飞碟状的飞行器,

不能叫飞碟。

这是和传说中的UFO相比而言的。

但比起同时代的飞行器,

就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4

首先做出肯定答案,纳粹德国研发过和飞碟类似的飞行器,秘密计划武器代号为“别隆采圆盘”负责研究的实验室被称呼为“爆破手研究室--13”,并且有飞碟参与对盟军作战,还有部分图纸和相关资料在德国战败后被美国为首盟军获得。

随着二战的进行,美苏为首的盟军步步紧逼,德国末日看似不可避免,1940年末,二战战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盟军发起对德国军队的全面反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德军越来越力不从心,战场也从德国之外,不断向德国本土进发,为了挽回败局,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核心份子们面对如此局面,不得不想些奇怪的心思,比如说西藏地球轴心探索,还有制作魔幻飞行器飞碟。所谓的魔幻其实并不魔幻,而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奇思妙想,当年的希特勒对于新武器研发,还有随之带来的转折作用抱有非常大期待,于是在国力不足情况下,还竭尽全力支持新武器研发工作,为此德国专门成立一个研究机构代号“爆破手研究室--13”。这个机构成员全部来自第三帝国中最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优秀试飞员,以及在德军征服欧洲期间被俘虏的各国优秀科学家组成。他们被集中在位于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地下的秘密实验室,集中起来秘密研制代号为“乌兰努斯行动”的绝密武器开发计划。

当时的实验室,除了以上科学人员及专业人才之外,还有无数贫民战俘在实验室中被当作苦力使用,用于组转和制作新式飞行器。

在纳粹德国不遗余力的投入之下,依靠庞大科技团队贡献,一年后,新武器的试验型号应运而生,一种名叫“别隆采圆盘”的蝶形飞行器被研制出来。

“别隆采圆盘”顾名思义是圆形的,他的动力系统由12台发动机组成,运转时只需要水和空气就可以运作。通过发动机不断在上方大量吸入空气,使上方形成真空区来维持自身的飞行,按照设计思路来说,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壮举。如果需要改变方向,也很简单,只需要向反方向喷射水蒸气流,通过强大的反作用力,就可以改变飞行方向。

“别隆采圆盘”在研制成功之后,进行过一次试飞,飞行时他的爬升速度让人惊讶,只需要3分钟就可以到达15000米高空,平飞速度快的惊人,高达2200千米每小时,接近二倍音速。

这样飞行数值,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远远领先其他各国。

之后他在面对美军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实战经验,此时的盟军已经快要攻击到柏林城下,一架美国空军飞机,带着炸弹来到柏林上空,准备轰炸,发现一架德国战斗飞行器准备拦截。于是反击,正准备反击时,忽然发现,一架蝶形飞行器从旁边一闪而过,美国空军飞行员被这款蝶形飞行器,还有那夸张的飞行性能吓呆了。顾不上轰炸任务,就急忙撤退,回去之后还心有余悸,哆哆嗦嗦的向上级作报告。

盟军高层知道这款新的秘密飞行器后,感受到不安,于是加大轰炸力度,妄图将德国工业潜力全部摧毁,就算德军武器在先进没有工厂,没有产能也是0。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别隆采圆盘”领先一个时代,可是当时德国已经穷途末路什么都缺,完全无力大规模生产,在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德国的末日。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苏联红军攻破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

攻占柏林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还对这个飞行器念念不忘,专门组织秘密行动小组在苏联军队眼皮子底下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也获取部分秘密资料和设计蓝图,还在一处隐秘基地找到被德军破坏的“别隆采圆盘”残骸。盟军因此更加确定飞碟的真实存在,最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不仅拿走残骸,还将参与研制工作生还的科学家一并带走。只是因为关键部件缺失,还有关键科学家被杀,盟军才没有复制成功“别隆采圆盘”。这也成为飞行科技史上的遗憾。

5

这事我简单说说,强大的德国,在外星文明的帮助下,很有可能就是地心文明,知道了飞碟,也想做飞碟。

但是那时代的科技水平不行,就算强大的德国召集了很多战败国的顶尖科学家,理论知识是知道,科技做不到。就像现代人告诉古代人怎么做飞机,古代也没有材料做。

做出飞碟的形状,功能根本达不到真正飞碟的水平。

6

关于UFO的传闻沸沸扬扬的传了很多年,也有许多网友表示自己曾经见过ufo,比如说见过两个月亮,见过香烟型不明飞行物,见过成群结队的不明飞行物飞速滑过天空,有的还会向地面投出光束,也有的会发出噪音,还有许多人表示自己和外星人有过亲密接触,甚至是外星人和自己生孩子。



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黑科技,被传得很神秘,特别是在盟军的飞行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在德军空军编制中,有种奇形怪状的飞行器,形状为碟形,没有机翼,上面有第三帝国的标志铁十字,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攻击过盟军,只是静静的悬停或者急速掠过。



盟军曾经派情报人员进行过调查,他们发现德国的科技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们,v一2火箭,超级战车,喷气式战机等,德国前德国空军上尉,飞行专家斯彻里沃曾经为一艘样子像谍形的飞行器做过蓝图,他死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关于碟行飞行物的草图,让原本宣传为谣言的新闻更加真实。



当然,少不了的就是目击者的描述,HANNEBU-1在1939年被制造出来,后来升级版本的HANNEBU-2开始执行侦查任务,还没有攻击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它没有攻击后盟军的原因。从1942年起,德国人开始尝试为飞行器加装武器,但是高速自旋的飞行器给武器系统的控制带来巨大的困难。最后,在1943年初,研制的第三代HANNEBU-3才基本具备了战斗力。据说它3分钟内便爬升约9000米,速度达每小时数百千米。



不过因为很多资料被纳入了绝密档案,许多一手资料根本无法看到,更加没办法考察真伪,德国肯定是有过这个计划并且付诸了实践。只不过时间仓库,仗越大越乱,计划被迫搁置。

7

纳粹德国是否真研究过飞碟这个不好说,因为没有公开的证据来佐证这件事,但这方面的传言很多,搞不清楚真假。在盟军攻陷柏林后,据说美苏都从德国党卫军那里缴获了一部分制造飞碟的蓝图和草稿,而且还在一个废弃仓库发现了被德军破坏的飞碟残骸,但德国人究竟将这种飞碟研究到哪种程度?是否有过试飞?这些就不得而知了,下面说的也基本都是野史。

二战爆发到1941年的时候,德国和苏联就开始处于僵持阶段了,战争越往后拖肯定就对德军越不利,这是盟军和德国高层都清楚的一件事情,而且之后的战争走向也确实如此。为了赢得战争德国就决定研制一系列的高科技武器,这其中就包括类似B2造型的轰炸机、还有巨型的鼠式坦克、陆地巡洋舰、原子弹等等,还有就是这款外星科技:飞碟。前面几项德国是真的研发过,有记载甚至有实物出来,不过飞碟的研发就不好说了。

既然有传言说纳粹德国研究过飞碟这种外星人才拥有的飞行器,那么在二战结束后就不凡“德吹”们将这款武器进行夸大,比如有一段就是这么写的:

为了研究飞碟,德国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机构,这个机构成员都是德国从第三帝国搜罗的最杰出、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试飞员,他们集中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的秘密基地,专门负责代号为“乌兰努斯行动”的研究、制造秘密飞行器任务,这个项目进展得也很快,仅仅一年就造出了“别隆采圆盘”的碟形飞行器。

这个飞行器就被吹得更神了,飞碟装备12台发动机,运转室只需要水和空气,通过水爆炸提供动力(这个脑洞个人无法想象),运转的发动机在上方大量吸收空气,使上方形成一个真空区来提供升力维持飞行,如果需要改变方向则则需要向反方向提供水蒸汽流,通过强大反作用力来改变方向,而这些水蒸气流的形成居然就是冷却发动机形成的。再然后第一次试飞3分钟就飞到了15000米高空,平飞速度达到2200公里/小时,要知道当时飞得最快的战斗机也就在700多公里/小时而已。

既然飞碟造出来了,自然也得在战场上亮相,那就是在攻占柏林过程中,一架美国战机再柏林上空发现一架德军战斗机,正准备去拦截的时候,突然一个圆形碟型飞行器擦着他的机翼飞过去,美国飞行员被这个飞行器的速度惊呆了,并马上向盟军汇报,当然之后盟军很快就占领了德国,开始搜索这个飞碟,最终美苏双方都只找到了一部分图纸和草稿,以及那个被破坏的飞碟残骸。

以上就是纳粹德国飞碟的传说,个人觉得就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德吹编的故事,首先动力就非常的不科学,且不说这个水爆炸是什么东西,就12台发动机想要将大气吸成真空?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也许德国在二战时确实研究过飞碟,但这个飞碟最终可能还在试验阶段,连首飞都还没有进行甚至可能就是飞不起来,然后德国就战败了。之后美国可能也拿到了一部分图纸,然后再二战后开始仿制造了1架,最终试飞也就仅仅只能飞离地面1~2米,然后就飞不起来了,而且飞行稳定状态完全无法掌控,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8

德国飞碟研发真相

德国曾经研发过的部分飞碟项目:

  • THE SCHREIVER-HABERMOHL PROJECT(S)

  • THE MIETHE-BELLUZZO PROJECT

  • FOO FIGHTERS

  • THE PEENEMUENDE SAUCER PROJECT



  • THE VICTOR SCHAUBERGER MODELS(维克多绍伯格飞碟)



  • THE KM-2 ROCKET



  • Post-War Soviet "German" Saucer



  • The Karl Schappeller Device



  • Die GLocke



  • JFM



  • RFZ





  • Haunebu




  • Vril







其中被国内大部分爱好者熟知的奥地利人维克多绍伯格(VICTOR SCHAUBERGER)、艾普(Post-War Soviet "German" Saucer)、亨利 柯安达(与维克多绍伯格尔合作研发VICTOR SCHAUBERGER MODEL)等人也参与了飞碟研发。但这些人的设计都只是隐瞒慕尼黑工业大学高压电博士W.O舒曼教授的舒曼悬浮器而做的幌子而已。

W.O舒曼博士是早期图乐(Thule-极北之地)协会的成员。当时很多纳粹党员都是图乐协会的成员。比如希姆莱、希特勒等也都是图乐协会成员。

据传活力(Vril)协会的能通灵的叫玛利亚的女士在与图乐协会和活力协会联谊活动中公开了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来历,说是日耳曼民族是来自金牛星座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后落脚繁衍,成了苏美尔人和喜马拉雅山下的雅利安人,并且还透露了宇宙飞行器的制造方法细节。根据此飞行器资料两个协会合作开始研发JFM(Jenseits Flug Maschine -其他世界的飞行器)。

JFM装置是由三个圆盘和中间圆柱形驱动装置组成。上部圆盘是直径6英尺、中间圆盘是8英尺、下部圆盘是7英尺。驱动后中间圆盘是不转动,上部和下部圆盘是反方向回旋,JFM装置仅产生了电磁场效应外并无被飞起来。

JFM项目失败后当时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任职的舒曼博士通过氩气放电将圆柱形谐振腔成功实现了悬浮-这个装置被称为舒曼悬浮器(SM-Levitator)。也就是后来波兰军事历史学者IgorWitkowski先生在2000年揭露的纳粹钟。

纳粹钟装置的正式德文代号为Die Glocke。是圆柱形谐振腔内放入水银放电后反方向回旋产生磁共振来激发高温等离子体产生电磁引力场的装置。此装置并非网络所传的只用水和空气就燃烧爆炸的绍贝格尔引擎,此装置是等离子体反应堆,并非燃烧爆炸获得推力的传统引擎。

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后大力支持飞碟研发。1934年6月RFZ-1机型在W.O舒曼博士的技术指导下在勃兰登堡的阿拉多飞机工厂诞生。 RFZ是德语“Rund Flug Zeug” 即“圆盘形飞行器”的意思。RFZ-1飞机直径8米,中间上下凸出来的部分是2.4米,内置电磁驱动的舒曼悬浮器(SM Levitator)。在首飞测试中飞行员Lothar Waiz(图乐协会成员)垂直升空60米后舒曼悬浮器的故障导致飞行器失去平衡坠落,飞行员获救。

RFZ-1项目失败后希特勒下令将研发基地移到捷克布拉格斯柯达工厂继续研究。鲁道夫施里弗、舒曼、奥图哈柏摩尔(Schriever-Schumann-Habermohl三人的合作下在1934年年底安装舒曼悬浮器和电磁脉冲方向控制装置的RFZ-2研发成功。

舒曼悬浮器是只具有让飞行器不受重力影响而悬浮外不能做水平移动飞行,为了解决水平移动飞行必须还要借助一个水平飞行移动推进系统。图乐协会研发的电磁脉冲方向装置( magnetic-pulse thruster)就解决了移动飞行问题。这也就是后面将介绍的Thule-Triebwerk装置-电磁引力驱动装置(electro-magnetic-gravitic engine)。

RFZ-2机型是直径5米,在飞行时随着飞行速度增加飞行器外观变模糊,发光成红色、黄色、绿色、白色、蓝色、紫色等典型的UFO发光现象。

之后RFZ 3,4,5,6,7机型也陆续被研发都获得成功。

在捷克布拉格RFZ机型获得成功后德国军方介入飞碟的研发。并创立了SS-IV 部门,专门负责飞碟研发。1939年RFZ-5机型更名为哈无内夫(haunebu-国内错误的翻译成柏罗湟女战神)。更改的原因是军方介入后因军事保密将飞碟基地从捷克布拉格移到更隐秘的德国西部的Hauneburg(鬼堡),并且将项目名称改为哈无内夫(Hauneb)-H 飞行器。

同年W.O舒曼博士申请了舒曼悬浮器关键技术专利-Tube control (放电管控制)。1942年德国专利局正式授予专利有效。

1941年RFZ-7机型更名项目名称为 Vril 1 Jager 。项目名称变更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回旋等离子体磁场产生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图乐协会的电磁引力驱动装置Triebwerk (Thrustwork) 。

【图乐协会电磁引力驱动装置Triebwerk (Thrustwork)】

Thule-Triebwerk装置是电磁引力驱动装置(electro-magnetic-gravitic engine)。Triebwerk装置是由汉斯自由能发电线圈和范德格拉夫高压发生器和水银励磁球形装置构成。装置是由3个平行圆盘组成,驱动时水银被电离成等离子体高速回旋,平衡圆盘将反方向旋转。电离的水银等离子体回旋产生引力场,将装置周围环境从地球重力场中隔离并不受重力影响。

Thule-Triebwerk装置是在W.O舒曼博士的舒曼悬浮器(SM Levitator)作为基础研发,但其项目名称改为哈无内夫(haunebu)和Vril系列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乐协会和活力协会的不同的信念导致。

图乐协会是预想研发具备战斗功能的战斗机型,活力协会是预想研发宇宙飞船。活力(Vril)协会是想研发能到达离地球68光年的金牛星座的宇宙飞船(Raumschiffen)。

因此在1939年图乐协会将研发基地移到德国西部的Hauneburg(鬼堡),更名为Haunebu, Vril系列放置在布拉格继续研发。

1941年希特勒下令禁止各秘密团体的活动。图乐协会和活力协会也正式解散,但私底下原协会的成员继续与军方合作研发飞碟。为了替代图乐协会和Vril 活力协会研发活动,在SS下属专门研究替代能源的研发部门E-IV (E-4全称为Entwicklungsstelle 4,IV是希腊字母代表阿拉伯数字4,而不是网络中所传的爆破手13研究室。有趣的是美国核物理学者Bob Razar揭露自己曾经在51区S-4区域研究了飞碟,而且飞碟是靠反应堆生成的重力波排斥重力而飞行。51区S-4和 纳粹SS-E-4是不是有某种联系?)

(为了读者便于理解,下面开始得分haunebu系列和Vril系列来说明了。)

【哈无内夫Haunebu系列飞碟】

图乐协会整编为SS-E4研发部门后1939年将RFZ-5机型转移到德国西北部的哈无内堡(Hauneburg-鬼堡),SS-E4部门将在哈无内堡(Hauneburg-鬼堡)研发的机型称为H-Gerat" (Hauneburg 装置),并因保密需要将名称改为哈无内夫(Haunebu )。

期初哈无内夫机型试制了2架试验品。直径25米,可搭乘8名,飞行速度为4800 km/h~17000 km/h,飞行时间为18小时。为适应高速飞行带来的高温腐蚀SS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抗高温表面材料Victalen 。利用这特殊表面材料Haunebu机型机身做了双层甲板。

早期机型预安装60mm KSK (KraftStrahlKanone,光线武器)。

后来的研究人员认为是激光武器。

可是在1945年在东部苏德战线中坠落的纳粹飞碟残骸中找到用钨制成的线圈。

由此断定KSK武器有可能是高能微波武器。

其实在印度梵文文献记载的古代飞行器维曼拿的细节中提到在维曼拿VIMANA飞机底部也安装有类似微波武器。文献中提到用此武器装置可以做烹饪炊事用。

1942年直径26米的Haunebu II 被建造。哈无内夫-2机型可搭乘9名,可飞行55小时,飞行速度为6000 ~21000 km/h。

之后直径32米的Haunebu II Do-stra被研发。在1943-1944年之间测试飞行达到106次。

1944 年通过飞行测试定型的机型Haunebu II Do-Stra飞碟在Dornier 公司被建造2架验证机。此机型可搭乘20名乘务员,飞行速度超过21000 km/h达到超极音速。

SS为量产Haunebu II Do-stra机型,在1944年末1945年初时候指定Dornier公司做为生产商,但因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同盟军的轰炸导致量产计划泡汤。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德军还建造了直径71米Haunebu III验证机。哈无内夫-3型可搭乘32名乘务员,飞行速度达到惊人的7000 ~ 40, 000 km/h,飞行周期达到7~8周,机身做3层Victalen 甲板。哈无内夫-3机型做了19次测试飞行,并参与了在1945年3月进行的大批工程师撤离行动。战后6000多名科学技术人员失去踪影成了二战历史谜团。

【Vril飞碟系列】

第一个Vril 机型 Vril- 1 Jager (狩猎者)在1941年建造,在1942年进行了首次飞行测试。

Vril -1 Jager (狩猎者)圆盘直径为11.5米,乘务员1名,飞行速度达到2900 km/h-12000 km/h 。首飞设计时候乘务舱设计为金属半圆穹顶,在后期设计更改为强化钢化玻璃半圆穹顶,并可搭乘2名飞行员。飞行时间能达到5.5小时,计划安装MK108和 2挺MG17机关枪。

1942年Vril -2 Zerstorer (驱逐舰)被设计制造并进行了测试。之后Vril 3 ,4,5,6被研发,但无相关资料可证明。其后Vril 7, 8被研发。

1944年被建造的 Vril -7 (幽灵)直径是45米,可搭乘14名乘务员,并首次安装了由Vril协会改进Thule-Triebwerk装置研发的Vril-1-Triebwerk 装置。

Thule-Triebwerk装置与Vril-1-Triebwerk 装置技术差别在于图乐推进装置是在舒曼悬浮器的基础上上下拥有反方向回旋的3个圆盘,活力协会推进装置是在舒曼悬浮器的基础上只拥有1个回旋圆盘。在上图中2是舒曼悬浮器-主装置贝塔发生器,图中6是回旋圆盘,图7是发电电极,图8是汉斯发电线圈。

Vril飞碟的研发目的是宇宙飞行。因此为适应宇宙飞行德国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种抗高温磨损的表面材料Viktalen (Victalen 或Viktalon),用此材料做外露机身表面覆盖处理。

机型Vril -8 (ODIN)飞碟在1945年春进行了试飞测试。

1945年3月纳粹处于劣势将向南极洲211基地Neu Schwabenland开始技术人员大撤离。

二战结束后

纳粹德国投降后有不少Haunebu和Vril 飞碟的目击报告。



1966年11月13日,俄亥俄州的斯维尔市,一位名叫Ralph Ditter的理发师拍摄了两张照片。Ditter正带着相机离开家,当他偶然回头看时,看到了他的房子上空的UFO。在短时间内,他在海姆式的飞船上进行了两次曝光,在飞船的底部有一个明显的“正典”。Ditter没有寻求公众的关注,而是把他们放在他的商店橱窗里,以刺激商业。最终,一家新闻社买下了他们,并出版发行。该物体与“Heflin UFO”相似,据说是德国设计的原始设计,在其下方安装了一个高能武器。这样的一艘飞船在这么晚的时间里出现,此事件表明这不是一艘被复制的测试飞船,而是一艘可能从南美洲或南极洲纳粹基地起飞的飞船的可能性最大。

【参考文献】

1.A Guide To German Flying Disks of WW-2-by Henry Stevens

2. 美国代保管纳粹德国专利 Tube control

3.Secret Flying Discs of The Third Reich(1922-1945)

9

德国研发过碟状飞行器,当年战败前,在一个基地德国军队殊死抵抗,而后突然投降,这不正常,在这个基地发生了爆炸,后经查证审问,得知一些资料,其中有碟状飞行器照片。和一柴残存资料。

碟状飞行器,采用碟状外形,中央有类似函道设计,能极快速飞行到极高高度,但据说不太容易操控。

10

德国人曾经有没有造出飞碟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关键的原因是中国人已经攻克了飞碟核心技术。一个火箭时代终结者“银河之贝”即将诞生。

在此辞旧迎新的航天时代,终结者“银河之贝”艰难地诞生之前,被他的创造着们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一面。验证型飞行器不计划能飞得几万光年,几百万光年?研发者们初步的要求是:

1、 运用与空气无任何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首飞5公里范围内机动展示;

2、 进一步试飞将飞出大气层,轻松往返与地球轨道与地面。

3、在后续试飞实验中,完善动力系统、操控系统、通讯系统、量子辐射防护系统、空间跨越系统、能源系统等重要结构和部件,为进一步升级练好内功,做技术提升和积累。为定型做准备。

今天简单叙述一下“银河之贝”他的基本信息:

1、外观及尺寸:圆盘状,直径16-20米,高度3.5米,主体层数为1层;

2、飞行速度:0—无穷大;

3、适飞范围:水下、空中、外太空;

4、搭载重量:5吨;

5、乘驾人数:3-8人;

6、建造模式:首架人工打磨;

7、能源保障:宇宙能源;

8、主动力结构:量子动力系统;

9、主要用途:科研实验、载客升天,地球轨道区域载客自由飞行;

10、首产数量:10艘,分别用于不同实验;

11、制造成本:每艘约5亿元人民币;

12、单台售价:无价之宝,暂不出售;

13、资金来源:自筹资金;

14、研发单位:(中国)安徽浩至然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15、时间表:准备时间2019年年底之前完成首飞或1:10缩小版首飞(受资金影响)。

首飞活动预计将邀请省级飞行科技系统专家、安徽省市主要党、政、军机关重要领导、新闻媒体、亲朋好友预计300多人,一起共同见证:划时代的伟大时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