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您说的那些都是成功了的,借助大起义打着复国旗号。秦人也就是主要说的陕西人,确实很少有打着秦朝的旗号的人,其主要是因为旗号管不管用,凭着秦国威望能不能让人怀念,近而为其付出生命。很显然,秦朝的旗号没大用。

其次,有实力复国的人都不愿意复国。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两广云贵越南,本可以北上但没去,当时天下仍然大乱,五十万精锐部队北上很可能成功。但作为臣子不回去,可见赵佗对故国也没多少怀念。

再次,农民起义中,秦人多战死。仅被项羽坑了就几十万。任何时代也不会有父母高高兴兴地让儿女上战场的集体疯狂行为。秦国差不多二百万精壮劳动力战死残疾,谁没有私心。六国反抗暴秦是六国被灭二十多年后,且被逼造反。如此为祖父复仇思想心情坚定,反观秦国则有胆惧战争嫌疑。

最后,秦以严刑峻法著称于世,社会阶层到了统一时代已经固化,百姓生活如何?从刘邦入关之后便免税安民,秦人欢呼雀跃看,秦国的严刑峻法让人整齐划一是因为怕而不是爱。

历史讲秦朝定位为暴是有其原因的,不是中国人不爱遵守法纪,乃是因或过于严苛或过于被人操控或过于笼统。秦人不思复国就是典型,你可以说没有时机或秦亡于巧合,主力部队北上南下,或亡于其他原因。

但一个国家如果让百姓怕得太久了,也不是什么长治久安的办法。

最佳贡献者
2

秦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管是在社会发展还是在民族融合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当秦朝灭亡以后,却鲜有人提及复兴秦国的口号,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秦朝是有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的延续,其对于别国之人来说亡国之恨难消

我们都知道秦朝的是秦国的延续,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延续。作为延续两千年之多的分封制导致天下人对于大一统的国家并没有多少概念。虽然在现代人看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一个伟大的功绩,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是这样,反而亡国之恨要更多一点。对于原先六国的贵权阶级,在丧失优越感之后必然会以此来号召别人来复兴本国。


第二、秦王残暴,导致天下人离心离德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天下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只不过是在武力面前暂时屈服而已。但当秦朝还是一如既往的残暴不仁的时候,民众就开始爆发,起义。古代说出师有名,而在当时如果想推翻暴秦统治,唯一有煽动性的口号就是复国。


第三、秦朝末年,战争的原因让秦国故地遭到了严重破坏

因为秦朝的残暴,导致秦国原先属地的人民也是离心离德,秦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成为不仁的代名词,天下大势,总得顺势而为。同时在秦朝末年的战争中秦朝本身的属地人民也遭到了惨烈的屠杀和破坏。秦故民四处奔逃,淹没在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之中,所以也没有复兴秦国的民众基础了。


以上几点纯属个人观点,如需交流欢迎微信搜索 caitoultt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3

假设一下,当初去渔阳的九百多人中没有陈胜吴广,其中也没有类似陈胜吴广这样的人。很有可能就不会爆发大泽乡起义了!

正是因为有了陈胜吴广这样的核心人物,这九百多人才能汇聚成一股力量。随着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各地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物纷纷响应。

为了使自己的势力更具有号召力,他们纷纷打出了原六国的旗号。在这些人里面,有些是真正的六国后裔,有些是六国的贵胄。跟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就拥立出一个六国的王,或者自称是六国的后裔贵胄。

所谓的原先六国复国,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等到项羽分封的时候,把全国分成了十八个诸侯国。这时候更加看不出原先六国的面貌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是六国复国了。

分封之后虽然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却也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掌控力。这时即使再出现一个陈胜、项梁,也很快就会被就地缴杀!

拜胡亥所赐,秦朝的皇室宗族、将领,基本上已经被杀光。项羽进入咸阳之后,又把嬴氏一族全部杀光。可以说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光复秦国的人了!

项羽分封把原先的秦国给拆分了。刘邦封地为巴蜀和部分汉中,章邯和司马欣、董翳把剩下的地区又分成三份。

章邯和司马欣、董翳三人不得秦地的民心,自身不可能再打出秦国的旗号。他们自然也在时刻提防着秦人的反叛。

刘邦第一个进入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在项羽等人进入咸阳之前,刘邦就已经把秦地的人心收买过来。秦地百姓都“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向三秦发出“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由于秦地不满章邯等人,很多将领率众投降刘邦。很快章邯等三人的地盘就被刘邦所有。

这时候秦地的百姓基本上都认可刘邦为王了!

刘邦出函谷关之后,抚慰了关外的百姓。这时候刘邦觉得时机成熟,于是“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可以说原先的秦国,又以刘邦的汉国形式出现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4

历史上,是秦主自己投降的,就没有复国一说了,秦统一六国,秦军四大集团军,百战精兵差不多近百万之多,秦国最初平叛用的是二十万囚徒,就打得起义军节节败退,秦后期只调用正规中央军二十万,而且这支军队还不是被打败的,被秦朝诬陷被逼投降,后遭白起坑杀的精锐军队,秦军还有三大集体军驻守边关,70几万精锐正规军,秦主为什么要投降?而不调遣驻守边关精锐大军回来平叛,这是历史一大悬案。

5

因为秦国的民族精神早已被商鞅变法后的极端专制摧毁了,也就是说秦国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获取利益的老虎机,同时又是一个自己随身会掉进去的绞肉机,并不是一个寄托了感情的存在。秦国在严酷压榨之余,给一条出路叫做耕战,他们被迫在这条路上狂奔以改善生活,但对这个国家机器毫无认同感,只要这个邪恶暴戾的国家机器一失去威力,为什么还要找回来呢?

不但秦国如此,原晋国地区也是如此。法家思想昌盛于军国主义盛行的晋国,战国时的法家大师都是原晋国地区的人,如慎到是赵国人,商鞅、吴起虽是卫国人,但在魏国学成,申不害是被韩国吞并的原郑国地区人,李悝是魏国人。

这些人大行其道的是原晋国境内的韩国、魏国,以及晋国的精神殖民地秦国,赵国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因为靠近北边可能沾染了一些游牧部族气息,所以要小些,而法家之道在齐楚则都行不通。

在法家思想盛行的地区,民间的自组织瓦解殆尽,人民和国家的利害不再明了而一致,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就很薄弱。所以刘邦建国称帝后,对齐楚赵燕等不太习惯法家之道的地区实行封建制,对原韩魏秦等习惯法家之道的地区则直接行郡县制统治。

秦人没想去复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实际上成为了新秦王,代表了秦人的利益。秦末陈胜起义失败后,六国贵族叛军的盟主楚怀王约定王政复兴的原则,即六国之王位由六国贵族接任(其中燕国贵族多已逃到朝鲜,故而例外),而秦国行事无道,又是消灭六国的罪魁祸首,所以秦国的社稷要毁掉,嬴氏家族要滚蛋,由攻入关中的人统治关中,就任实际上的秦王。

刘邦攻入关中,按约定应成为新的秦王(当然不能再用秦字要换个其他的字,但实质上还是秦国国王),也正因为如此他善待秦民,约法三章,施政较宽,代表了秦民的利益,秦民比秦国时代好过得多了,当然也就认他了。而项羽因为后入关中没有当成秦王,则在关中大搞破坏,要把原秦地毁掉而罢休。

6

秦朝的法律太严格,严到官民都很难接受,这不一定是主因,但是应该是一个基础因素。举一个例子吧,据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记载,一个平常的政府公文,如果不能及时送达,有关官员最轻也要革职查办,重点的就可能被流放。官渡之战的官渡,也是因此法律条文出现的。当时阳武县城在渠水北岸,官道在南边十二里,县里为了让公文随来随走,特地在河南岸设渡口。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就是因为另一条法律而爆发的。假如复辟秦朝,自然也要复辟秦朝的法律,这样的法律让官民都受不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复辟秦朝,刘邦说的“天下苦秦久矣”,也有职责秦朝法律太严格的含义。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欢迎讨论。

7

第一,秦朝的贵族基本上被杀完了。胡亥继位后,杀光了二十几个兄弟姐妹,项羽入咸阳以后又是一次大屠杀,基本上秦朝的宗室荡然无存,留下的都是隐姓埋名的,不成气候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你编造一个口号,那得有号召力,才能造反,人家才跟着你混不是么?

譬如,为啥刘大耳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就有人跟着?原因很简单,刘邦进入咸阳就约法三章,两汉410年恩泽深厚,认同感极强,西汉孺子婴,东汉汉献帝身世悲凉,容易引起民众公愤。君不见匈奴人刘渊都自称汉室后代么?别说还真特么有人跟着他混

再为啥,“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在喊?

倒不是说朱家有多少恩泽,也不是说崇祯帝多么冤枉(实际上这货根本不会用人)那是因为民族主义旗号最能蛊惑人心

回过头来看秦朝,苛捐杂税大肆杀戮不得人心,仅仅二十多年基业,人民根本没有多少认同感,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喊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韩国贵族张良扛着铁锤准备狙杀秦始皇,等等等等

还复国?歇歇吧

8

先看看复国的都是些什么人,在对比秦国就一目了然。

(1)楚国

楚国复国的国君叫做熊心,是楚怀王熊槐之后,楚国灭亡后他流落民间,成了放牛娃,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把他拉来做傀儡,号令天下,而项梁本就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

(2)赵国

秦末大起义中第一任赵王叫做武臣,原本是陈胜旗下的一个小头目,攻占赵国故地后自立为王,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有一毛钱关系,但这位赵王的命不够硬,很快被人干掉,属下张耳陈余不得已,又找了个本地旧赵国贵族顶上,这便是后来的赵王歇。

(3)燕国

第一任燕国国君叫做韩广,原本是赵国的一个小吏,秦末大起义中投靠了第一任赵王武臣,担任先锋官,攻克燕国故地后,在燕国贵族的怂恿下自立为王。项羽分封天下后被部将臧荼取而代之,他们哥俩与老燕国都没有关系,算是借尸还魂。

(4)齐国

齐国的复国国君叫做田儋,从姓氏就可以看出是齐国贵族后裔,后与周市一起援救魏国,战败身死,其弟弟田荣继承了齐国国主的位子,大家都是齐国贵族后裔,不是外人。

(5)魏国

魏国的国主原本是陈胜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个义士,认为大家既然是打着六国的旗号起事,就应该尊六国贵族的后裔为君主,所以主动让位给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后魏国国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里。

(6)韩国

韩国是六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也是大智囊张良的母国,张良在秦末大起义中矢志复国,无奈韩国实在后继无人,找了个叫做韩王成的贵族后裔,为项羽所杀,后又找了另一个贵族后裔韩王信,此君倒是跟着刘邦成就大业,但后来又叛逃匈奴,武帝时期的男宠韩嫣就是他的后裔。

看完这些大家基本就明白了,复国靠的不是皇室子孙,就是贵族后裔,而秦国恰恰没有!

据史记推算,秦始皇有24个儿子,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但这位胡亥少爷上台后,为了稳固大位,把哥哥姐姐杀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而自身又没有子嗣,他死了秦始皇的后裔也就断绝了。

往上数,秦始皇有个弟弟叫做成蟜,但此君和哥哥争夺大位,被干掉了。

再找找,秦始皇老爸庄襄王倒是兄弟众多,据吕不韦所言,有兄弟二十余人,但不知为何,后来都销声匿迹,可能是不受重用,也可能是死于宫廷斗争。

再往上找,就快出五服了,还是算了吧!

皇族死亡殆尽,大臣也没几个能用的。

名臣李斯,既是丞相,又是秦始皇亲家,早早被赵高干掉,儿子也一并被杀,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赵高,就是死于非命,能用的很少,至于武将,章邯、董翳、司马欣投降,王离被俘,苏角战死,忠于太子的蒙氏一家早早被铲除,哪有可用之才。

加之刘邦入关以后,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早被赢氏暴政折磨的苦不堪言,早已不再思念古国,一来一去,秦国就被遗忘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9

秦朝灭亡之后,农民起义四起,人人都打着一个复国的旗号。可是秦朝灭亡之后,其余六国都能复国,最强的秦国为何无人复国?

笔者认为,首先复国很大可能只是一个旗号,古时候出兵讨伐或者起义造反的时候大多讲究个由头,不然很少有人为之卖力,这也叫师出有名。而在秦灭之后,能最大程度煽动人民情绪的当属“复国”这个口号。

纵使其余六国之地真的有人想要复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国家有哪些。

楚国复国的国君叫做熊心,楚怀王熊槐之后。楚国灭亡后他流落民间,成了放牛娃,项梁采纳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拥立他来做头号傀儡,以此号令天下,而项梁本身也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

赵国复国大军中,第一任赵王叫武臣。他原本是陈胜麾下的一个小头目,攻占赵国故地后自立为王,可是他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很快被人杀掉。他的属下张耳陈余不得已,又找了个本地的旧赵国贵族顶上,这个贵族便是后来的赵王歇。

齐国的复国国君叫做田儋,从姓氏就可以看出他是齐国贵族后裔,后战败身死,其弟弟田荣继承了齐国国主的位子。

魏国的国主原本是陈胜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个义士,便主动让位给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后魏国国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里。

韩国是大智囊张良的母国。张良在秦末大起义中矢志复国,然而无奈韩国实在后继无人,找了个叫做韩王成的贵族后裔,为项羽所杀,后又找了另一个贵族后裔韩王信,跟着刘邦成就大业。

列举了其余各国的复国情形,我们可以发现些许共同点:拥立宗室贵族才有正当名义,才有了一个复国的主心骨。

然而,反观秦国,自胡亥二世登基以来,赵高弄权,残害忠良、逼死宗室。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被一个太监荼毒殆尽,这也直接导致了秦国复国没有能够拥立的贵族宗室。剩下的旁系宗室也难当大任,没有复国之能。

除了需要拥立一个宗室贵族作为主心骨,百姓的响应也尤为重要。

然而,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一些残暴的政策措施,直接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加之刘邦入住咸阳城后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国的百姓早就不思念故国,转而投向刘氏了。

此外,秦国的将领朝臣也因为赵高而几近凋敝:李斯被杀,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赵高,就是死于非命;武将中,章邯、董翳、司马欣投降,王翦被俘,苏角战死,蒙氏一家被除,哪里还有可用之才。

没有宗室血脉,没有皇室贵族,没有百姓支持,没有能臣武将,飘摇华夏,谈何复国?缺少了诸多的必要条件,秦灭之后,其余六国都有人揭竿而起意图复国,可是唯独秦国无人复国,只能说自食恶果,自作自受。

10

秦是第一个王朝,秦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是会有倒退的。就好像法国大革命反反复复,一次次建立共和国,一次次复辟。放到秦也是如此,皇帝和大一统这样的概念,在民众心中并不深。另外,秦王扫六合,树敌太多,六国旧贵族为了自己利益,必然会打着复国的旗号反秦。再看民众,首先大一统对民众是好事,结束了战国时代的纷纷扰扰的战争,但是秦王暴政,秦王的暴不是残暴,他没有滥杀无辜,他的暴是过于苛刻,大秦法律制定的过于苛刻,动不动就是判死刑连坐,这谁受得了?秦始皇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统一前有扫六国之武功,统一后,修长城,抗击匈奴。但是他不懂得珍惜民力,大秦建立时,全国不过2000万人,而且连年征战,满目疮痍,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是修养生息,很多时候其实不需要你做什么,老百姓是能自己调理起来的,秦始皇要是统一后修养民生,不主动作战,那么过个十年八载,百姓生活会好起来的。即使二世继位,荒淫无道,但是百姓相对富足,大秦还是可以撑几年的。但历史没有如果,就是这些诸多因素加速了大秦的灭亡。

随后秦亡汉立,汉初,刘邦是善待那些旧贵族的,包括项氏一族,就死了项羽,其他人都封王封侯了。而且汉朝初期采用“分封郡国并行制”,那些王爷和我们后世理解的王爷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王爷是可以在自己封地建立王宫召集大臣的,汉文帝原先就是代王,这个政策就起到了一个过度作用,从春秋战国的分封制过度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这种过度极大的缓和了各方面的矛盾,易于汉初快速稳定下来。另外汉初朝廷的政策一直是修养民生,文景皇帝都非常珍惜民力,甚至为了不和匈奴打仗,主动和匈奴议和和亲,毕竟打仗太费国力了,就这样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迎来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下,百姓自然安居乐业,就算有人挑头要复国,那也是造反而非起义,也不会有民众响应支持。而且大一统的局面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已经接受了皇帝这个存在,任何反对汉朝,妄图恢复六国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了。另外这些旧贵族本身大都已经得到或大或小的分封了,没有必要去造反。

所以,生在这样的大汉盛世里面,谁会去思念前朝呢?何况对于百姓来说,秦朝完全是个痛快的存在,什么万里长城,什么千古一帝,都不重要。这些我们后世开来了不起的功绩,对于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意义,老百姓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吃饱穿暖,而这些秦朝给不了,自然没人去拥戴,更何况秦始皇的子孙都没杀了(胡亥继位后,把自己兄弟姐妹都杀了,子婴又被项羽所杀)。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秦朝的意义,毕竟它是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华,尽管时间不长只有15年,二世而亡,但是它为后面汉朝的建立作了铺垫。秦是历史进程上的一大步。它的意义就好比辛亥革命建立民国终结封建君主专制一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