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问题嘛?
一、李承乾、李泰均废了,李治就是唯一的嫡子。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
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
三,李恪母亲是隋炀帝女儿杨妃,这样的血统令整个大唐官场都不愿让杨妃成为太后。
这还是问题嘛?
一、李承乾、李泰均废了,李治就是唯一的嫡子。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
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
三,李恪母亲是隋炀帝女儿杨妃,这样的血统令整个大唐官场都不愿让杨妃成为太后。
首先要指出题主的一个错误,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李世民贬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郁郁而终,由于李世民太爱这个嫡长子了,所以即便犯下谋反的大罪也不忍杀他,在他死后还废朝一日并以国公礼葬之,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那么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为何没有传位给李恪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恪的出身,这是很多人认为李恪不能被立为太子最重要的一点,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所以隋炀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李恪的身上也流着杨家的血,当年杨广大肆打压关陇贵族,引起关陇贵族的不满,最后以李渊为代表的关陇贵族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如果李世民传位给李恪的话,是很难得到朝中大臣支持的,实际上当年李世民心血来潮想要立李恪为太子时(确实只是心血来潮),得到长孙无忌激烈的反对,我想原因除了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外,还有就是这帮当年跟随李渊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老臣很忌惮李恪的这层身份,况且李恪并非嫡出,在嫡长子继承制为主的封建时代,庶出的李恪确实是很难得到大臣们的认可的。
二,李恪本身的性格,李世民曾说过他的儿子里面,李恪最像自己,所以李世民对李恪也是比较偏爱的,但这种偏爱并没有影响李世民的判断,记得当年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重新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和李治之间摇摆不定,根本没有考虑过李恪,直到李承乾告发李泰有杀兄弟之心时,李世民当年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再次被提起,最后李世民不得不把李泰降封外地,立性情仁厚的李治为太子,李世民曾说过:“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由此可见,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确实从未考虑过李恪,也许正因为李恪太像自己了吧,毕竟李世民弑兄杀弟给他的儿子们带来的影响太大,隐隐觉得如果立李恪的话,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的性命也都将不保,而李承乾当年欲谋反逼宫,李泰也曾说出“若立我为太子,我会杀子立弟,以表示对兄弟的爱护”,这些言行都令李世民感到深深的不安,相比之下只有立李治才能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次发生。
最后我想再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很喜欢李恪,所以才会有如题主这样的一问,但我想说的是,李世民虽然很喜欢李恪,但这种喜欢只是出于父爱的正常表现,其实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并非李恪,而是嫡出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李承乾谋反,李世民都没杀他,李泰当年受封时封地达22州,而同时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8州,且李恪早早就被李世民安排出长安到封地就封,而李泰因受到李世民的疼爱竟特许“不之官”,就是留在长安,不必去封地,甚至想让李泰入住武德殿,因魏徵等大臣的极力反对才作罢,还有当年被李承乾告发,不得不降封李泰,但仅过了四年李世民就将李泰重新封为濮王,可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喜爱是大过李恪的,所以李世民连最喜爱的李泰都不立,又怎会立庶出的李恪呢?
其实我们最后再看看他的这四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或多或少的遗传了李世民残忍的一面,李世民知道他们为了皇位难保不会对兄弟下手,我想这才是李世民不立李泰,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吧!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子,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太子李治登基为帝,是为唐高宗,他在位期间称为永徽之治!
那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为什的传位给李治,而不是李恪呢?
首先,他们的身世不同,李恪虽然是李世民的三子,但是他的母亲杨氏却不是皇后,也就注定他是庶子!
而李治虽是李世民第九子,但他是李承乾的亲弟弟,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相对于李恪,李治就是李世民的嫡子!
所以,就算废了李承乾太子位,也轮不到庶子出生的李恪!
其次,李承乾为太子时,受到李泰和李恪的攻击,同时他们之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他们三人无论谁做皇帝,其他两人都不能得到善终,但是他们三人毕竟是李世民的儿子,是李世民的骨肉,李世民不想看到他们兄弟三人落个悲剧的下场!
而李治性格仁厚,李世民觉得若是李治将来取得帝位,一定会善待李恪等人!
所以李世民后来立了李治为太子!
最后,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影响很大,除了是她的美丽,主要的还是长孙皇后的品德,不仅受到李世民的尊敬,也得到朝廷大臣的尊重!
所以就算废了李承乾,李世民立的还是长孙皇后的另外儿子李治!同时李治又有他舅舅长孙无忌和朝廷大臣的支持!
所以,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将太子位传给李治,却没有传给李恪!
吴王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李世民非常优秀的一个儿子。李世民自己就曾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毛泽东也曾经这样评价过“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并且,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在李恪的身上流淌着隋唐两朝皇室的血脉,不仅出身高贵,而且文武全才,从传统观念的角度看,李恪绝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李恪最终还是没能当上太子。表面上看,是因为李恪的出生(庶子)和血统(隋朝皇室血统)而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但事实上,是因为李恪让李世民感受到了威胁。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会抢班夺权。因为,当年李世民就是这样干的,结果他老爸李渊被迫提前退休,一生的功绩几乎被抹杀不说,还被黑得跟狗一样。
李世民即位后,为防止太子李承乾的势力过大,于是整出个东西两宫并立,让魏王李泰与太子相互制衡。结果太子还在和魏王明争暗斗,齐王李佑就忍不住先跳出来起兵谋反。
当然,李世民不愧为李世民,他很快就把这股叛乱集团给灭掉。但是,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因为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
李世民在扑灭这个儿子为首的叛乱集团时,其中一个重要成员为了脱罪,就告诉李世民一个更惊人的大秘密。总而言之,想杀你的儿子,并不是只有一个,你的大儿子也想杀你,而他的叛乱组织,规模更大、力量更充足。
于是李世民顺着这个线索一挖,发现太子李承乾早已磨刀霍霍要抢班夺权。当然,因为念及父子之情,李世民并没有处死李承乾,只是把他废为庶人;但是对太子党,却是进行了大清洗。
但事情到此却仍然还没有结束,因为在清洗太子党的时候,李世民意外发现魏王李泰也不干净,于是只好忍痛把李泰也给罢黜掉。
到此,李世民三个最优秀的儿子,都因为想夺取而被废或被杀。换做谁处于李世民的位置,都会有种说不出的孤独、恐惧。因为什么叫高处不胜寒?大约就是说皇帝的处境吧!
后来李世民非常信任吴王李恪,因为李恪无论聪明、勇敢都非常像李世民。而且,李恪也是一心一意向李世民学习,总而言之,礼贤下士、英明神武。
但问题是,看到前面三个儿子为了抢班夺权,就一心想杀自己,李世民再看这个儿子一心向自己学习,就更害怕了。因为,此时的李恪隐然就快成为玄武门事变前的秦王李世民。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哪里还敢让李恪当太子,再加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也都反对立立李恪为太子,所以李世民就决定让一个软弱、年幼的儿子当了太子,这个儿子就是李治。
看到太子软弱年幼,李世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再也不用担心太子提前接班的事情发生。而以长孙无忌为核心的权臣也都喜欢李治这种弱势皇帝,因为弱势的皇帝在位,帝国主要权力就会由权臣们共同行使;如果强势皇帝高高在上,帝国的主要权力就会由皇帝负责。
虽然,李世民曾多次担心太子李治太软弱而守不住自己的家业,但最终权衡再三,还是没有再更换李治的太子之位。至于李恪,后来被长孙无忌所杀害。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废黜,发配黔州。
而继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那么李承乾之后,为什么李世民会将太子之位给了软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呢?
其实,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嫡庶尊卑有别。
众所周知,李治是长孙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而李恪是妃妾所生,算是庶出。
嫡庶有别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可谓是根深蒂固,向来是主张立嫡不立贤。就拿晋武帝来说,其英明一世,可最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还不是犯了糊涂,立了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难道晋武帝不知道司马衷是傻子吗?当然知道,可是他也知道司马衷是皇后所出,是中宫嫡子,所以就算知道司马衷是傻子,他还是立了司马衷为太子。
而现在看李治,他是堂堂嫡子,又不傻不痴的,所以李世民出于各种因素考虑自然会选择他为太子,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了,并不是说嫡长子继承制就完全必须得遵守!太子无德,照样可以换人,司马炎当年也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昭是嫡子这一调。杨皇后那里也给了他很大得压力,再加上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炎有点想隔代传。
除非是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就没办法了。如果不遵守那就是违背祖训,是国本之争。当年万历皇帝没少为这事儿生气,他想立小儿子福王,但无奈其非嫡非长,和大臣争了许多年,最终还是放弃了。
然而李世民不一样,他没那么大压力,毕竟自己都不是长子!
那么他为何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李治呢?那就是后面这三点了!
第二,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脉。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过来的。
所以,李杨两家本就有着莫大的仇恨。前朝的余孽向来是为当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亲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国之君隋炀帝的亲外孙。有这层关系在,试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李恪,立他为太子?
从李恪的名字“恪”字就可以看出来,李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与李家皇位无缘了,李世民给他取名“恪”就是在告诉他要恪守本分,安心做个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李家天下,是不会传给你这个流着杨氏血脉的人的。
所以,李世民宁愿选择软弱的李治做太子,也不愿选优秀但却流着杨氏血脉的李恪。
第三,李世民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
我们都知道李恪确实是很优秀,也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最像他的人,相比起软弱平庸的李治来说,确实要优秀很多。按理废了李承乾后,应该立他为太子才对。然而正因为李恪的优秀,颇像李世民,才会让李世民彻底断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别忘了李世民是怎么坐上皇位的?
那可是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而得来的。
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诱惑力有多么大,亲情在权利面前有多么卑微,所以,身为父亲的他,当然不希望兄弟相残的戏码发生在他的儿子们身上。
李恪虽然优秀却过于狠,刚断。而李治虽然软弱平庸,却生性仁厚。
李世民曾说过:“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由此可见,李世民非常认可李治的仁厚善良。
所以,李世民才会立他为太子,继承大统。因为他知道这么一个仁厚的人上位后,一定会厚待自己的兄弟。
而要是李恪上位,到时候会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兄弟又有谁会知道呢?
第四,外戚
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其背后乃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整个关陇集团,这是一股极大的势力。特别是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大权在握,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肯定是要支持李治这个外甥的。李承乾被废后,是长孙无忌坚持将李治推上了太子之位。
而期间李世民因李治过于软弱,曾有心易储,可是又被长孙无忌给阻止。
有这样一个舅舅,李治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上四个原因就是李世民为什么会把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的原因。
千古一帝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四海臣服,然而对于继承大唐帝业的候选人问题却面临着艰难的决择,当嫡长子李承乾因谋反自寻死路之后,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择了资质平庸的李治为太子,那么李承乾被处死之后,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为何没选李恪?
李世民对未来接班人的选择上是以合适为原则,而不是以能力为依据,有书君认为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李恪的原因有三:
一、按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立嫡不立庶。
李世民儿子不少,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皇长子废太子李承乾,皇四子秦王李泰,皇九子晋王李治,其他儿子均为庶出,李恪便为庶子之一,是李世民与杨妃(隋炀帝之女)所生。
古代皇位继承有制有循:立太子应立嫡立长,当李承乾和李泰先后被废为庶人,就只剩下一个老实孝顺的李治是嫡子了,李治虽然在李世民诸子中数资质平庸者,可他从不忤逆上意,循
规蹈矩,没有犯任何错误,根据立嫡原则,太子之位毋庸置疑应该给李治。
李恪虽英武果敢,但是无奈血统不正,不是正宫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所生,而且还是隋炀帝之外孙,他这种特殊身份,跟随李渊打天下的老臣是坚决不会支持立他为太子的,因为他们害怕隋炀帝外孙会找他们复仇。
何况在古代嫡庶相差甚远,庶出永远低人一等,哪怕他德才兼备,能力超群,只要是庶出,那么便注定比嫡出者地位卑微,如果不按祖制,乱了规矩,谁强谁当太子,那么天下必会大乱。所以李世民在选择太子时,先考虑嫡出的李治,而非庶出的李恪。
二、长孙无忌以保全其他皇子为由劝谏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从谏如流曾传为佳话,哪怕是曾经的政敌也能虚心纳谏,何况是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多次陈情,李治柔弱有礼,最适合做守成之君,天下太平,无需武力超群之人当皇上,而且正因为李治的柔弱,皇上的其他儿子才会安然无恙,否则,无论立谁为太子,将来一朝为天子,皇上其他的儿子就要大祸临头。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但是那场厮杀是他永远的噩梦,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长孙无忌的这些话真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为了保全其他的皇子,为了不再让家族成员血拼,他选择了柔弱而仁慈最合适为帝的李治作为太子。
当然李世民也知道长孙无忌的小九九,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柔弱,他这个舅舅正好弄权,不过,这也正好让他这个能臣辅佐李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三、李治十分孝顺,对李世民的话言听计从,自会遵照李世民定下的治国方略治理大唐。
李世民最希望的是大唐江山稳如泰山,永远传继。李治十分孝顺,对李世民的教诲言听计从,当自己百年之后,李治会听从他的嘱托,听取朝中元老的谏言,会遵照李世民即定的治国方针政策治理大唐,贞观之治会继续发扬下去,国家将会更加富强。
而李恪有自己的主见,未必会把父皇治唐方略贯彻到底,而且一定会把那些老臣的意见当做耳边风,甚至改变政治方向,那么李世民的政治理想就难以实现。
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承继选择顺承的李治为太子,而不是有主见的李恪。
因为继承制度的立嫡不立庶的限制,因为保全其他皇子生命的必要,因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需要,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没给李恪。
事实证明李治确实心地善良,从没有想要祸害哪个皇子,而且发扬贞观遗风,创立永徽之治,成绩斐然。看来,千古一帝并没有选错太子!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李恪确实是李世民非常欣赏的一个儿子,而且李世民一度想立他为太子。《新唐书》中记载,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但是,正是因为李恪受李世民赏识,李恪不但没获得太子之位,还被冤枉致死。
不过,唐中宗李显继位后,立刻给他平反昭雪。五代时期,南唐甚至把他追封为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恪剧照)
李世民立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李承乾腿有毛病,但是李世民对他倾注了巨大的希望,派了不少名臣去辅佐他。但是辅佐的效果适得其反,李承乾耽于喜乐,又变得阳奉阴违。同时,因为李世民非常喜欢第四子李泰,而李泰又经常陷害李承乾,因此,李承乾决定造反。不过,并没有付诸行动,便已经被告发,一场宫廷政变胎死腹中。
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同时,李世民认为,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他将来一定会杀掉李承乾。再加上李泰在立太子问题上用力太猛(他竟然对李世民说,将来他会杀掉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因此,最后李世民连李泰也不立。
不立李承乾、李泰,在大臣长孙无忌等人的极力撺掇下,李世民立了第九子李治为太子。但是,李世民一直觉得李治很柔弱,怕他将来不能主政,就想改立太子。他把长孙无忌找来,对他说,想立第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当时,李世民直截了当地对长孙无忌说,你之所以反对,那是因为你是李治的亲舅舅,不是吴王李恪的亲舅舅罢了。长孙无忌还是坚持认为李治很不错,不应该换太子。李世民最后听从了长孙无忌的。不想,正是这件事,最后害了李恪的命。
(李承乾剧照)
那是在唐高宗李治当皇帝的永徽四年(653年),高阳公主谋反的时候,李恪被牵涉进去了。
高阳公主(李世民的女儿)是房遗爱(房玄龄的次子)的妻子。房玄龄去世后,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爵位和财产,高阳公主觉得不公平,找房遗直闹。李世民斥责了高阳公主。后来,又发现了高阳公主与一个和尚私通,李世民更加生气,处死了那个和尚。因此,高阳公主非常恨她的爹李世民。
李治继位以后,高阳公主觉得李治柔弱,就联络了一大帮人造反,准备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这件事很快就败露了。败露以后,就要调查并抓同伙。长孙无忌因为一直非常忌惮吴王李恪,于是就把李恪也牵涉进来,诬陷李恪也是参与造反的人。李恪有冤无处伸。当时李治向大臣求情说,李元景是他叔父,李恪是他兄长,可不可以不杀?但是长孙无忌等大臣不同意。
就这样,李恪被冤死。死前,他大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
长孙无忌后来被武则天削爵流放,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剧照)
李恪的死,可以说间接帮了武则天的大忙。这让武则天后来在打击李唐子孙的时候,没有像李恪一样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站出来,最后李唐江山被武则天夺得。
唐中宗李显继位后,为了增加李唐的势力,给李恪平反昭雪,并把他的儿子们封王。后来南唐为了彰显自己是唐朝的嫡传,把李恪追认为他们的祖先(李恪是吴王),并追封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
李恪本来就与太子之位不可能有缘,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一席交谈,极有可能是项庄舞剑意有所指,但却害了李恪,也害了长孙无忌,间接引出武则天代唐为周,大唐江山变色。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逆取上位,成为心病,勉力顺守成就盛世,为君为父又陷入死循环,既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又效仿自己故事让四子魏王李泰开文学馆等事,李承乾心不自安,激起叛乱,平定后,李世民为保二位儿子性命,也为警告后人皇位不可谋而得,立了长孙皇后的第三儿子,李世民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之立,谁是力推者有争议,也很重要。《资治通鉴》一则记载认为是长孙无忌“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但同是出自资治通鉴,另一则记载却又推翻这个说法,说是褚遂良坚决拥立的,其时,长孙无忌褚遂良被李治武则天击败,外贬流放,褚遂良上表求情说太子之立,他是首功,请李治看到过往份上从轻发落“臣又抗言固争,皆陛下所见。卒与无忌等四人共定大策”,李治是当事人,如果事实并非如此,褚遂良是绝不敢再犯欺君之罪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也说到李世民临终前交代褚遂良,要他在辅政之后,看顾长孙无忌。“太宗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
如此看来,李治之立,初期并非长孙无忌固争而来,长孙无忌或是属意李承乾或李泰,无从得知。极可能对李治上位很不感冒,对于这一位于己有深情厚谊的妻舅、凌烟阁第一功臣,李世民难以下手,无奈之下,于是有了二出戏上演。(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唐会要》记载一件事,李承乾事发后,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褚遂良说,我的儿子这么没有出息,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说着就走向床头,抽出佩刀欲自尽。众人大惊,忙上前抱住抢过佩刀,交给站在身旁的李治让他拿走。并问李世民打算立谁为太子。李世民说,我欲立晋王。长孙无忌等跪下说,臣奉诏,谁敢有异议,请即斩杀。于是李治才成功上位。
从这件事看,李治之立,长孙无忌是很勉强的,不然李世民就不必演这出如孩子般的把戏,苦肉计逼他们就范。既如此,就明白李恪必然无可能当上太子了。在逼长孙无忌就范后,应该是群臣还提不起精神来,无精打采的并不看好,就有了后世所瞩目的另一席对话。据说李世民看到李治有点懦弱,恨铁不成钢,就跟长孙无忌说,你曾对我说立晋王合适,现在看来不大合适,不如改立吴王李恪吧?长孙无忌听了坚决抗争,力陈改易储君于国于家的害处。李世民才作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一席话,如果看作李世民属意李恪则份量太轻,更可以看作唐太宗在逼长孙无忌表态,要他坚定扶助李治,不然,我可要改立吴王李恪了。李恪何许人?母亲是隋炀帝女儿杨妃,唐朝天下可是取自隋朝,朝中多少功臣因随同李渊造反立功而上位,长孙无忌也如是,李恪若当皇帝,多少人会惶惶不安?并且李世民还故意白痴般的加了一句重话,在长孙无忌固请不可时说“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难道你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而阻止吗?这个孩子像我有大志,不会那么小气的,以后会更好的保护你也不一定呢。这句话,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批得极狠,认为是直捅长孙无忌阴私处,责备李世民不该说。但从这句话来看,不像是大政治家李世民无意说的,它更像反话:如果你再不认真护持你的外甥李治,我就要立外人当太子了,别以为我只有你三个外甥可以考虑,你自己掂量吧!帝王心思、角力制衡大体如是,李恪庶出又是三子,非嫡非长,再喜欢也轮不到他上位。如此,李治与长孙无忌后来的反脸也更合理。
首先,李承乾并没有被处死。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个儿子,若问李世民最喜爱哪一位皇子?那定然非吴王李恪莫属了。李世民曾说道:吴王恪英果类我。然而,能文能武的吴王恪为何与太子之位甚至皇位无缘呢?
论出身,吴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炀帝之女杨妃。吴王恪可以说是生於两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两朝皇室的血脉,其血统可是说是尊贵莫比。论才能,吴王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具才华的,可以说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
然而,吴王恪却注定与太子之位无缘,从其名字上就看出端倪。杨妃生有两子:一为吴王恪,另一为蜀王愔。“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而“愔”是形容安静和悦,其实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本分的意思在。
而再看,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泰、晋王治,“承乾”有承继乾坤之意,“泰”有国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气度,寓含治国的理念在里面。而“恪”与“愔”,就完全是对臣子的劝导,所以,从李世民给皇子的命名上看。长孙皇后所生皇子与李世民的表妹杨妃所生皇子之间,君臣之分也早就被注定。
唐朝政权是脱胎於关陇贵族集团,而关陇贵族集团的特点就是:几大家族之间,互相联姻,分享权力。如独孤信有三个女儿,就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以及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暋3宋琶阱堑摹鞍舜笾奔易澹褂衅渌拇蟠笮⌒〖易逡捕际钦庋
在此期间的嫡庶之别是最为严格的,其背后都涉及到强大的、错综复杂的妻族势力。如李渊有22个儿子,但太子之争却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人之间,而李渊的其他儿子叫什么名字,都没多少人能够记得。
而李世民的表妹杨妃虽出身高贵,但隋朝已经覆没了,没了任何家族根基。而长孙氏的势力却很庞杂,其背后就有关陇贵族势力的背影,所以,当李世民有感於李治过於软弱,惧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吴王恪为太子时。李世民得首先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当然遭到长孙无忌的拒绝,并引起了长孙无忌对吴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即指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而致吴王恪含冤而死。
李世民在选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原本是按照传位规矩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的,但是李承乾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如侯君集蛊惑造反,这令李世民非常伤心和失望。不但处死了侯君集也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但是这里要强调一下,李承乾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废为庶人后流放黔州,最后郁郁而终。
历史上太多明君帝主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因为情感因素而犹豫不决甚至犯下大错,比如秦始皇、赵武灵王、隋炀帝、康熙等等,李世民再厉害,他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弱点。
李承乾被废后,在确立新的人选的过程中,李世民确实考虑过李恪,说实在的李恪确实是不世出的英物,但是李世民的考虑被长孙无忌既一些老臣强烈反对而作罢。后来李治继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之罪缢死狱中。
李恪出身天潢贵胄,身兼隋杨、李唐、独孤三系皇室血脉(其母为隋炀帝女儿,其祖母是独孤皇后,乃北周皇室血脉,其自身又是李世民第三子),而且其自幼聪敏英武,很像李世民,原本是最佳的帝位人选,但是因为其身上的隋杨血脉,让朝中那帮老臣不放心,所以反对,导致李世民最终放弃了把他设为继承人的考虑。
然后剩下来的就是李泰和李治,李治是嫡出,乃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无忌是其亲舅舅,按照传位规则最适合继承大统。其实这还不是李世民最终确立他为太子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李世民虽然知道他资质相对其他几子最为平庸,但是其个性敦厚软弱,他若继位,最不易发生玄武门之变那种手足相残的事情,这才是李世民最终选择他的原因。
原本大唐江山在李世民的经营下繁荣稳定,四夷宾服,并不是特别需要一个开疆拓土的帝王,只要能够好好守成,已经足够。李治虽然资质平庸,但是并不昏聩,开拓不足却守成有余,又是嫡出,是以最后成为继承人。
但是李恪、李泰都太像李世民,李承乾已经谋反被废,这都让李世民担心他们继位,最后弟兄反目,手足相残。是以,李世民虽然喜欢李泰,但是他曾经说过“我若继位,就杀了儿子让兄弟成为继承人”,虽是戏言,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让李世民非常不安。
李恪原本就是庶出,又有隋杨血脉,他若继位,势必有得位不正的嫌疑,最后恐怕也少不了兄弟恶斗相残。是以,李治这个最平庸的人捡了现成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