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火遍荧屏的清宫辫子戏中,包衣是出镜率很高的一个词。许多清宫中的所谓奴才、下人,朝堂中的大臣,甚至宫中的妃子,都出身包衣。包衣是什么意思?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包衣的全称为包衣阿哈,从名字都可以看出来,这当然不是汉语词汇,而是满语音译。包衣阿哈的意思为家奴。也就是说,包衣是八旗贵族的家奴。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所创建的八旗制度,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军事奴隶组织,所实行的种种制度,带有浓重的奴隶制色彩。而包衣,也就是家奴,就是其中的一项。

明末年间,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的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将仍处于部落时代,留有浓厚奴隶制残余的女真部落统一整编为八旗,除了将包括女真部落及其他东北少数民族和少量的蒙古、汉族、朝鲜等编入八旗外,也有许多人成为了包衣,专门服侍皇室及八旗的王公贵族。

而这些家奴,也就是包衣的来源,主要为三方面,一是从女真部落时代就已经成为八旗贵族的家生子,也就是世代为奴。二是来自战争俘虏和掠夺的平民,在清朝入主天下之前,满清八旗曾多次破关,在关内大肆劫掠,数以百万计的汉人被掳掠为奴。第三,则是犯罪或贫困潦倒的满清八旗平民沦为包衣。

虽然地位低下,但是由于包衣能够直接接触满清贵族及皇室,一旦获取了他们的“主子”,也就是满清贵族的赏识,很快就会变得位卑而权重。甚至有优秀的包衣,还成为了满清的高官。例如曹雪芹家族,就出身正白旗包衣。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的包衣是一群什么人呢?

不说满人用语。那汉语之意是什么呢?即包管服侍主人(贵人)之意。在满人的八旗贵族之中,贵族之主,旗主,统领之主,富贵之家,扬名立万之人,或朝庭中的各级大臣官员等。他们的踉班或旗中,家中所有的用人(下人)统属包衣人。地位在满人中属中下之人。高于买卖所用的奴隶。但这种包衣人只限用于八旗之族中,对外属一般平民,和汉民属平等地位关系。他们不属于真正的奴隶,而只拘限于八旗奴仆。

但在八旗奴仆中,能混出人样的,光宗耀祖的,出人头地的包衣人比比皆是。不但富贵者居多,而官至朝臣者也不绝矣。

但是,包衣人从不犯上,不管混到什么地步,或什么大官,他们历來不敢忘本,忘宗,忘族。他们永远都自认是八旗族中的包衣下人,即是混到三品以上,也不敢忘本变宗。回到家乡走访或探亲,对原主人总还是屈膝以礼,以下人的姿态侍之。那怕主人已经落魄不堪,在旧主面前也不敢卖弄与傲气,并且,还必须要有施援和提携之意,尽量让主人高兴和满意。从不擅越主人之礼。

清朝时期的八旗之规是相当严谨的,包衣人若有擅越主人之礼者,有南牢之险或诛三族之历也!

谢谢。

3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最近《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的热播又带来了一波清宫热。其实,一直以来,清宫电视剧都有很好的收视率,远的的还珠格格、孝庄秘史、金枝欲孽,近的有宫、步步惊心、甄嬛传。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清宫剧的热播,也引起了人们对清朝历史的兴趣。

包衣是清宫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包衣是什么呢?包衣在满语中叫“包衣阿哈”,包衣的是“家的”意思,阿哈代表“奴隶”,合起来包衣阿哈就是家奴的意思。所以,清朝的包衣就是家里的奴才的意思,地位比较低下。

我们都知道,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市一中军事制度,由努尔哈赤首创。起初,满族并没有八旗,而只有二旗,随着满清势力的扩大,渐渐地扩充到了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制度就成为了清朝的特色制度。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由皇帝统领,其他的属于下五旗,以满族的亲贵为旗主。一般来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满人,但是上三旗只对皇帝负责,下五旗则需要对亲贵旗主和皇帝负责,所以在制度上,上三旗要凌驾于下五旗之上。

八旗制度建立后,与清朝的命运紧密相连。八旗制度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只读了,而是包括军事、行政、经济、家族在内的综合性制度。八旗制度与国家统治机构可以相互进行转化。

在军事上,八旗子弟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作战能力较强,当时灭亡明朝的战争主力就是八旗军,八旗部队是清王朝统治的坚实后盾。在文化上,八旗制度与满汉蒙等各名族的身份认同直接相关,使得各族人民得以和谐相处,又保证了满族人作为上等人的独立统一的整体。

根据八旗制度,包衣奴才也有所区别,分别是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上三旗包衣的管理机构是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油水最足的机构,没有之一。内务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帮皇帝管辖好上三旗的包衣,服务好皇帝及皇帝的家人。

可以说上三旗包衣是直接服务皇帝的,但是又不仅仅只是在宫廷伺候皇帝及他的家人。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几个重要税差都是留给内务府的人的。比如盐税和关税,这两类税收都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收入大头,但是这些税收都要经过内务府之首,由此可见,内务府的包衣在清朝财政方面扮演着皇帝的左右手的角色。

正因为内务府的职责直接关系到皇帝的统治,所以内务府包衣的地位也与皇帝的意志直接相关。曹雪芹的父亲曹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曹寅就是内务府的包衣,被派任重要的税差职位上,任两淮盐政、江宁织造等重要职位,康熙皇帝多次南巡都是曹寅负责接待。在雍正登基后,与曹家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盐政、江宁织造等出现亏损后,雍正就将曹家查抄,曹家迅速衰败。这足以正面皇帝意志对内务府包衣命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上三旗的包衣虽然也是奴才,但是他们与下五旗包衣所侍候的主子不同,上三旗包衣伺候皇帝,在地位上还是比一般的旗人高的,甚至有机会谋的一官半职走向仕途。相对来说,下五旗包衣的命运就没那么幸运了。

下五旗包衣伺候的是高等皇族,比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他们的粮饷也是由这些高等皇族发放。下五旗的包衣,如果没有特殊的机会,几乎一生都只能在亲贵府中为奴为婢,比上三旗的包衣待遇差多了。

那么,包衣都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呢?

包衣的来源很复杂,总结出来总共有以下三大类

  • 第一类人就是由满族平民转化而来,这些满人或是因为犯罪,或是因为迫于生计卖身为奴。

  • 第二类人就是家养的奴才,这类包衣的父母也是包衣,他们有的走投无路卖身为奴,有的是被他人买卖赠送成为包衣。因为包衣是世世代代为奴制,所以包衣几乎一生一世,世世代代都是包衣。
  • 第三类人就是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一群人,这群人属于满清皇族的私人财产,允许买卖或赠送。

总的来说,包衣的来源不外乎这三类,其中满人占六成、汉人占三成、还有一小部分是朝鲜、蒙古人、色目等少数民族。清朝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都是出自包衣家庭,比如雍正皇帝的圣母孝恭仁皇后、也就是康熙帝的德妃乌雅氏,还有最近非常火的令妃娘娘都是出自包衣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包衣奴才一方面被统治者所奴役,另一方面有反过来压迫其它的弱势群体。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恭恭敬敬,在外就借助自己的旗人身份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尤其是一些汉人包衣,小人得志便猖狂这话说的就是他们。到最后,一些汉人包衣的卑劣行径连满清贵族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禁止了汉人投旗的制度,不可谓不讽刺了。

包衣制度是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创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综合性制度八旗制度的一个分支,起初是作为军事制度存在,到了后来,国家安定,包衣制度就成为了为八旗子弟服务的畸形产物了。

4

包衣就是清朝贵族中的家奴,也可以说是满清权贵统治者旗主、郡王的奴才、奴仆、奴隶,满清靠杀戮暴虐起家,努尔哈赤起兵时就奉行抗拒者杀戮,俘虏者为奴的政策,劫掠和残杀曾一度引起东北汉人恐慌,谈金色变。

历史上有些人真不知是该褒该贬,还是该感谢还是该憎厌,象满清重臣范文臣,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时,努尔哈赤准备屠杀城民,是范文臣进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劝阻努尔哈赤不要烧杀掳掠百姓,而且此时,范文臣也投效了后金,但未受重用。皇太极即位后,范文臣总结努尔哈赤时期的经验教训,好言劝谏皇太极对满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汉人的处境有所好转。范文程也是在这个时候,破格得到了重用,地位发生显著变化。范文程对皇太极也极为忠诚,尽心辅佐。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朝廷要务,皇太极都会让范文程参与其中。范文臣也为清朝的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并在清朝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尽力保全百姓,减少死亡,曾进言:官来复其职,民来复其业,稳定了社会并宠络了人心。

范文臣事清历四世佐三君,名列中国十大谋士之一,他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招降洪承畴,以及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基础,招抚流民,屯田垦殖,招揽人才、满洲兴学、发展生产,治理国家,整顿朝纲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清朝开国元勋。

顺治谋求治国安邦之道,范文臣坦城地说:大凡行善合天者,必君明臣良,交相释疑,始克荷天体而济国事。

5

这个问题我用故事方式讲解一下。

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我的祖宗英勇善战、被太宗封为二等带刀侍卫,爵位是二等精奇尼哈番,通过“跑马圈地”在盛京郊区得到大量田产,同时御赐十二个姓氏的包衣,这些包衣有汉人,也有犯错的女真人。

这些包衣被安排在主人宅子外围一二里距离按姓氏分片居住,就像现在的卫星城。房子是主人给盖的,主人分给包衣固定的口粮田,他们把自己家的农活干完要去主人家干活,主人赏给一定的报酬,每家的子女婚嫁都由主人安排,包衣家老人去世由主人安排处理后事,他们各个姓氏有自己固定的坟场。

主人为包衣办理旗籍,包衣的年青人轮班到主人家看家护院,当八旗部队缺员时、他们也可以加入八旗军,如果在战争立了军功,就可以脱离包衣身份,但他们遇到旧主子还得毕恭毕敬。

包衣是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家里的”,他们不同于阿哈,阿哈翻译成汉语是奴才,阿哈没有自己的家,生老病死都在主人家,伺候主人的日常起居。

我个人认为,主人与包衣的关系就像宗主国和蕃属国一样。

6

所谓包衣奴才的全称为包衣阿哈,这个是满语音译,也叫“家生奴才”,就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一个奴仆群体。

包衣奴才是历史上满族社会的最低层,其来源一般是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奴才所生的子女等,有满人,也有汉人。他们一般无人身自由,实际上是满族奴隶制度下的奴隶,被当作满族贵族(宗主)占有的私人财产,本质上是“哞哞叫”的工具,被迫从事各种劳动。


包衣奴才是世袭的,比如父辈是某个贵族的包衣奴才,儿孙在名义上还是这个贵族家的包衣奴才。在清朝入关之后,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宗主派自己的包衣奴才(门人)到各地去做把持盐政、织造、关税等肥缺的官员;反过来他们去到那儿就是为了宗主“老钱”,这个叫“肥水不落外人田”。

但是他们即使后来累积升迁当了很大的官员,相对宗主在名分上永远是奴才,而且要世代忠于宗主,这个是满清社会的潜规则。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是康熙皇帝的包衣奴才,《雍正皇帝》里的大将军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奴才。


例如康熙朝八阿哥母亲卫氏是包衣奴才中的比较低级的“辛者库”出身。“辛者库”是满语“粮米”的意思,普通包衣奴才为主子服役可领取银两和粮食;辛者库则只能领取粮米,也就是辛者库是只管饭、不发钱的贱籍奴仆。就因为他老妈这个低贱出身,后来康熙、雍正皇帝老拿这个说事,这是后话。

而且,八阿哥胤禩出生后,因为他母亲卫氏的出生低贱,是没有资格亲自抚养他的,而是被康熙抱给了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教养。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7

今天我们看清宫剧,我们常常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个群体,专门服侍满清皇室,贵族的包衣奴才,像曹雪芹一家就属于包衣奴才,那么包衣人到底是群怎样的人呢?包衣奴才在满语中读作“包衣阿哈”,意思就是家生奴才,包衣奴才就是我们说的家奴的意思

包衣奴才是满族的封建奴仆制度,形成还在八旗制度之前,在努尔哈赤统治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之前,女真各部落之间互相连年征战,被活捉的俘虏,要么被编入军队参战,要么被贩卖为奴隶,各部落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补充人口,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组成八旗,又将这些被抓获的女真族人,分配补充到了各旗之中,去服务每旗的首领贵族,还有少数是女真贵族世袭的家奴,这样就形成了包衣奴才制度的雏形。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这些包衣奴才也随主子进入关内,因为也是满人,地位比其他民族的人要高些,但是在满人中,包衣奴才是地位最低的一等人。

最初八旗的地位是均等的,但是后来逐渐分化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包衣奴才的地位也开始逐渐出现了划分,毕竟皇室还是要和一般的贵族做出区分的。在顺治皇帝定都北平之后,就设立专门服务皇室的组织——内务府,内务府就属于包衣奴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最初内务府的人员构成全是从上三旗中选拔出来的(镶黄、正黄、正白旗。又从满族的王公大臣中选出内务府总管大臣,所以内务府的人员又被称为内务府三旗包衣,皇帝一概的衣食住行,吃喝用度均由内务府负责。

这样的包衣奴才制度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宦官专权,在其他的朝代,皇帝的吃喝用度是由宫中太监们负责,在明朝时期,太监人数最多时到了两万多人,东厂一度权倾朝野,清朝雍正时期的太监也就两千多人,所以虽然清朝在慈禧时期出了个比较有名的李莲英,但是也不像魏忠贤有擅权的机会。

内务府在清朝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组织选秀,顺治皇帝时期规定,旗人女子13-16岁时必须参加内务府组织的皇帝选秀女,没被选中的女孩才可以去嫁人,选秀女就包括了内务府包衣奴才家的女孩,这给了包衣奴才一个阶级跳跃的机会,虽然被选中的女孩很多可能从事的只是宫中的杂役工作,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幸运的被升格为妃子。

那么内务府包衣除了负责皇上的生活起居外,他们还有些什么职责呢?为皇帝服务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包衣奴才要负责的是生产经营活动,这个情况在下五旗包衣里也一样,满清入关之后把很多良田分给了八旗贵族,皇室也有自己的耕田,但是这些贵族子弟怎么可能去种田呢,按清朝律令耕地还不能卖,所以只能将耕地分给手下的包衣们去种,还有一部分租给了农户,另外有些本事的包衣奴才,还要去做生意,代替主子去从商赚钱,比如曹寅就被任命为江宁织造。

上三旗的包衣主子就是皇上,地位自然也就随着主人水涨船高,下五旗的一些包衣奴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满清中晚期落魄贵族比比皆是,很多包衣奴才比主人还混的好,甚至还有人当上了朝中高官,但是他们回到了主人家还是家奴的身份,要给这些落魄贵族行礼,在地位上来说这也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了。

8

包衣这个词,在清代指八旗当中两个群体,具体的指向应该从具体的语境中来看。这两个群体一个是包衣佐领的包衣人,一种是指八旗当中旗下家奴这个群体,这两个群体不可以一概而论。

包衣人也就是包衣佐领的人口,所有的包衣佐领都归属于满洲旗分的都统管辖。其特点是属于正身旗人,即古代良贱体系下的良人,拥有人身自由,虽然包衣人服务于皇室,但是皇室没有支配其名下包衣人的权利。比如说,包衣有自己的财产,也有自己的独立户籍,皇室不得剥夺包衣人的财产以及人身自由。

旗下家奴,也就是包衣阿哈,有时候也叫包衣奴才,属于八旗当中最底层的阶级,没有独立的户籍,只能依附于主家的户籍当中。旗下家奴广泛存在于八旗各个旗分,归各自所在旗分的都统管辖。同时,旗下家奴和汉人当中的奴婢一样都属于财产,可以由主家随意买卖、支配。旗下家奴的来源除了战争俘虏之外,还有入关之后大量的汉人带地投充,以及不少地痞流氓投充到旗下,因此逼得清朝禁止旗人把财产交给家奴,防止家奴欺行霸市。

顺带说一下,包衣人也有自己的家奴。

旗下家奴作为八旗体系下最庞大的群体,其本身也具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可以分享战利品,也可以凭借战功脱离奴籍,也就是开户,被称作另户,地位上和正身旗人仍有差别。但是也有不少家奴因为主家的发达成为豪奴,比如说和珅的家奴刘权,有自己的家产和家奴。

乾隆年间,家奴被大量的请出八旗,当然一同出旗的还有入关后被编入八旗的人丁以及包衣旗鼓佐领的人丁。但是由于家奴数量巨大,所以家奴出旗是最多的。

全文完

9

包衣就是奴隶,没有独立官方户籍,从属于女真八旗私有,相当于旗人家的私有物品,完全从属于各自主家,没有人生自由,主人对各自家里的包衣拥有支配大权,婚嫁娶丧,全听主家安排,生杀予夺一念间

在清朝,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拥有包衣的,八旗汉军不行,八旗蒙军也不行,更不论不在旗的汉家平民

如果是汉人,很有钱,比如说叫胡雪岩,只要不怕露富被人惦记者,花钱雇佣一万个丫鬟下人老妈子都没人说什么,但雇的这些人最多属地方奴籍,不是包衣

如果是八旗汉军,很有权势,比如镶黄旗的年羹尧,一品大员了,还是上三旗的旗人,老年一声令下,叫无数旗人出生入死都没有问题,但他家的下人丫鬟老妈子,也最多属地方奴籍,不是包衣

包衣,只有在旗女真人,或者叫八旗满军才有资格拥有

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在清朝,八旗满军是主子,所以主子家的包衣,地位其实并不低,类似于明朝宫里的太监吧,虽然小太监可怜,但也不乏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比如魏忠贤之类的

比太监强的是,太监的那玩意切了,长不回去了,但包衣只要把主子伺候好,主子一高兴,那就可以给你入旗门路让你入旗享受旗人待遇

比如年羹尧,他们家是包衣出身,在爷辈那年,科举成了进士,从而变成了镶黄旗旗人;也有长的漂亮,被主子收入房中,脱去包衣身份入了旗的,比如宫中一些妃子,还有王爷家的福晋等……

但这些相比于庞大的包衣群体,毕竟少数,包衣不是旗人,只是旗人家的奴隶,被主家弄死的包衣,不知多少,据说早先北京城清河淤,挖出来的白骨,就不计其数

包衣最初来源,大部分是战争年代,被劫掠的人口,但清朝稳定之后,大部分则是家生子了,所谓家生子,就是主人指派,包衣和包衣生的娃

世代为奴,很可怜,好在后来解放了,包衣们脱离了苦海过上了新生活;但还有一些包衣,常站出来为主子摇旗,养出了奴性,可悲又可笑

10

所谓的“包衣”就是满语中所说的“包衣阿哈”,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家奴”。在清朝,包衣是地位非常卑贱的群体,包衣的子女也只能是包衣,如果没有特例,只能世代为奴

包衣制度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也是满洲原始性的一种表现。包衣属于满洲贵族的家奴。虽然身份卑微,可并不是所有包衣的地位都非常低,在清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被称作清朝宫斗剧鼻祖的《金枝欲孽》中说到,清宫妃嫔都是从满洲八旗贵族中挑选,这是个错误概念。清朝后妃从旗人家庭挑选,并不是都是满洲人。而除了妃嫔,清朝的宫女也只从旗籍家庭选择,而选择的范围更小,只局限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

清朝施行的八旗制度,上三旗地位比较高,尤其内务府领属的上三旗即便包衣的地位也高一些——《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是上三旗包衣出身,是个十足的“家奴世家”,因为受到满洲皇族的宠爱而得以发达。

这并非是个个案,上三旗包衣专门服侍皇室,最终能够谋求肥缺美差的大有人在,还有不少包衣出身的宫女得以乌鸦变凤凰,比如康熙皇帝玄烨的宠妃德妃乌雅氏、雍正帝胤禛的生母就是满洲正黄旗包衣,而嘉庆皇帝颙琰的生母令皇贵妃,原本也不过是正黄旗的内务府包衣

而与上三旗相对的下五旗包衣专门服侍宗室贵胄,宗亲可以随便挑选下五旗包衣女儿为媵妾奴婢,宗亲势力薄弱,所以下五旗包衣的前途也远远比不上上三旗包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