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最近《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的热播又带来了一波清宫热。其实,一直以来,清宫电视剧都有很好的收视率,远的的还珠格格、孝庄秘史、金枝欲孽,近的有宫、步步惊心、甄嬛传。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清宫剧的热播,也引起了人们对清朝历史的兴趣。
包衣是清宫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包衣是什么呢?包衣在满语中叫“包衣阿哈”,包衣的是“家的”意思,阿哈代表“奴隶”,合起来包衣阿哈就是家奴的意思。所以,清朝的包衣就是家里的奴才的意思,地位比较低下。
我们都知道,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市一中军事制度,由努尔哈赤首创。起初,满族并没有八旗,而只有二旗,随着满清势力的扩大,渐渐地扩充到了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制度就成为了清朝的特色制度。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由皇帝统领,其他的属于下五旗,以满族的亲贵为旗主。一般来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满人,但是上三旗只对皇帝负责,下五旗则需要对亲贵旗主和皇帝负责,所以在制度上,上三旗要凌驾于下五旗之上。
八旗制度建立后,与清朝的命运紧密相连。八旗制度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只读了,而是包括军事、行政、经济、家族在内的综合性制度。八旗制度与国家统治机构可以相互进行转化。
在军事上,八旗子弟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作战能力较强,当时灭亡明朝的战争主力就是八旗军,八旗部队是清王朝统治的坚实后盾。在文化上,八旗制度与满汉蒙等各名族的身份认同直接相关,使得各族人民得以和谐相处,又保证了满族人作为上等人的独立统一的整体。
根据八旗制度,包衣奴才也有所区别,分别是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上三旗包衣的管理机构是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油水最足的机构,没有之一。内务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帮皇帝管辖好上三旗的包衣,服务好皇帝及皇帝的家人。
可以说上三旗包衣是直接服务皇帝的,但是又不仅仅只是在宫廷伺候皇帝及他的家人。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几个重要税差都是留给内务府的人的。比如盐税和关税,这两类税收都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收入大头,但是这些税收都要经过内务府之首,由此可见,内务府的包衣在清朝财政方面扮演着皇帝的左右手的角色。
正因为内务府的职责直接关系到皇帝的统治,所以内务府包衣的地位也与皇帝的意志直接相关。曹雪芹的父亲曹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曹寅就是内务府的包衣,被派任重要的税差职位上,任两淮盐政、江宁织造等重要职位,康熙皇帝多次南巡都是曹寅负责接待。在雍正登基后,与曹家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盐政、江宁织造等出现亏损后,雍正就将曹家查抄,曹家迅速衰败。这足以正面皇帝意志对内务府包衣命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上三旗的包衣虽然也是奴才,但是他们与下五旗包衣所侍候的主子不同,上三旗包衣伺候皇帝,在地位上还是比一般的旗人高的,甚至有机会谋的一官半职走向仕途。相对来说,下五旗包衣的命运就没那么幸运了。
下五旗包衣伺候的是高等皇族,比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他们的粮饷也是由这些高等皇族发放。下五旗的包衣,如果没有特殊的机会,几乎一生都只能在亲贵府中为奴为婢,比上三旗的包衣待遇差多了。
那么,包衣都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呢?
包衣的来源很复杂,总结出来总共有以下三大类:
总的来说,包衣的来源不外乎这三类,其中满人占六成、汉人占三成、还有一小部分是朝鲜、蒙古人、色目等少数民族。清朝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都是出自包衣家庭,比如雍正皇帝的圣母孝恭仁皇后、也就是康熙帝的德妃乌雅氏,还有最近非常火的令妃娘娘都是出自包衣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包衣奴才一方面被统治者所奴役,另一方面有反过来压迫其它的弱势群体。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恭恭敬敬,在外就借助自己的旗人身份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尤其是一些汉人包衣,小人得志便猖狂这话说的就是他们。到最后,一些汉人包衣的卑劣行径连满清贵族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禁止了汉人投旗的制度,不可谓不讽刺了。
包衣制度是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创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综合性制度八旗制度的一个分支,起初是作为军事制度存在,到了后来,国家安定,包衣制度就成为了为八旗子弟服务的畸形产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