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参看关羽襄樊之战就能得到答案。从荆州出兵北伐难度太大,而合肥战略地位重要,需要夺下来。


(荆州七郡)

首先要明确一点,杀关羽夺荆州后,东吴也并没有获得荆州全境,最北边的南阳郡还在曹魏手中。荆州共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和南郡,刘备夺得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江夏郡孙刘两家都有部分。后周瑜夺取南郡,刘备以荆南四郡太偏远不适宜发展为由借荆州,其实就是借南郡。刘备取益州后,孙权讨要南郡,刘备要与曹操争夺汉中,不敢跟孙权爆发冲突,只能谈判用长沙、桂阳二郡代替南郡还给孙权,并且完全从江夏郡撤出,于是,刘备得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孙权得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三郡,曹操南阳郡一郡。史称“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后三家形势)

所以,为什么关羽打的是“襄樊之战”就是打南阳郡的襄阳和樊城,这是绕不开的。要从荆州北伐,就必须先拿下荆州背面的南阳郡。所以,如果孙权夺下荆州后想从荆州北上,必须走和关羽一样的路打襄樊。能成功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襄樊一直是曹魏防御的重点。为什么?因为位置太重要了。从襄樊再北上就是京畿重地司隶地区,而司隶地区最南边的就是许昌了,那可是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所在的“东汉国都”。因此,曹魏势必保证南阳郡万无一失,那是南大门屏障。故而襄樊的守卫固若金汤。关羽打襄樊开始很顺利,靠的是老天帮忙,天降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但即使这样,即使樊城城墙都被大水泡了这么久,曹仁仍然可以靠着几千人守城坚持到各路援军齐集,足见易守难攻,如果没有大雨帮忙,纯打襄樊,绝对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防备蜀汉偷袭。这还是关羽的前车之鉴。关羽为了打襄樊,抽调走了荆州守军,以致后防空虚被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夺取南郡。如果东吴要从荆州北上,也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荆州防卫空虚,谁又能保证蜀汉不仿效东吴当年那样偷袭荆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孙权出于战略考虑,坚持打合肥)

再看合肥的情况,首先是只存在与曹魏和东吴之间,不存在被蜀汉偷袭的可能。其次,合肥城所在的位置是江淮两条大河的水陆交通枢纽,曹魏长期盘踞合肥,势必对东吴水上优势造成威胁,可以水陆并进攻打东吴,甚至直接威胁到东吴的国都建业。所以,东吴一直打合肥不光是从那里北伐,也是要获得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塞。这就是东吴坚持打合肥的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历史上,孙权不是没有从荆州北伐过,而是他攻了,但是没打赢。东吴从荆州方向的北伐次数,比围攻合肥还多一次。

孙权一共五次进攻合肥。第一次是赤壁之战大胜后,孙权引兵攻合肥;第二次是刘备攻打汉中,曹操无暇东顾,孙权乘机攻合肥。

这两次打合肥,孙权的都城分别在柴桑(江西九江)和建业(南京)。东吴的主力都在江东地区,攻合肥距离很近。而当时荆州方向有关羽镇守,孙权自然不可能从荆州北伐了。

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将都城由建业迁到了武昌(鄂州)。东吴的主力也随之到了荆州,此后的十年,孙权一直都在荆州,主攻方向也是荆州,并未对合肥方向发动进攻。

在此之后,东吴从荆州北伐,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北伐是偷袭荆州得手之后(220年)。曹仁被召回宛城,襄阳空虚,孙权乘机派部将陈邵占领襄阳。此举令曹操大怒,命曹仁和徐晃南下,击败陈邵后夺回襄阳,并把汉水南岸的老百姓全部迁到汉水北岸。从此,汉水到长江一线的区域,基本成为无人区。

此次偷袭襄阳,孙权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被曹仁和徐晃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失去了占据襄阳的最佳时机。

第二次是黄武五年(226年)六月。孙权乘曹丕去世,魏国主少国疑之际,当年八月调集大军北伐攻魏。吴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从来没有打过胜仗的诸葛瑾率领,进攻襄阳;孙权则亲率东路主力进攻魏国新置的江夏郡(湖北安陆)。

结果孙权一路为魏将文聘所败,吴军的损失甚重,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的西路军也被司马懿击败,被斩首千余级。此次北伐,东吴的兵力堪比合肥之战的规模,只不过没打赢。

在此之后三年,东吴与曹魏并无大战。孙权称帝后,将都城由武昌又迁回到了建业,东吴的军事重心由荆州转移到了江东。从此之后荆州方向由攻势转为守势。

小结:公元208年—229年,孙权一共两次攻合肥,两次由荆州北伐,都被魏军击败。

————————分割线————————

孙权迁都回江东后,当年(229年)立即集结大军再攻合肥,此战为第三次合肥之战。

孙权此次采取了虚虚实实的策略,先是大张声势于合肥城下,使魏军召集兵力备战,待魏军聚集后,吴军又突然撤走。孙权的想法是以此麻痹魏军,想等魏军刚刚集结的兵力遣返后再趁虚进攻。却没想被魏军识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没有遣返军队,而是继续严阵以待。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只得撤走。第三次攻打合肥失败。

又过四年(233年),魏国将原来当然合肥城拆除,转而移到鸡鸣山下修筑新城。孙权听说曹魏移城,以为敌人胆怯,遂即调集大军进攻合肥,此为第四次合肥之战。

此次大战,由于魏国将合肥城迁移到了远离江河的地区,吴军的水师没有用武之地。孙权不敢上岸,便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不敢进攻。后来还是忍不住上岸攻城,结果被魏军早就埋伏好的奇兵袭击,被杀数百人,狼狈撤军。第四次攻打合肥失败。

一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联络孙权一起出兵。渣权本人亲帅主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和诸葛瑾从荆州方向,进攻江夏、沔口、襄阳等地区。这次蜀吴联兵,堪称三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不仅蜀汉倾巢出动,东吴也是倾力而出。

这一次北伐,是孙权第五次进攻合肥。同时也是荆州方向的第三次北伐。

蜀汉方向由于被司马懿拖住,进展不大。而东吴这边,孙权围攻合肥两个月,死活就是打不下来。听到曹睿御驾亲征而来,孙权立马跑路了。由于孙权退得太快,荆州方向的陆逊和诸葛瑾一路也只好退兵。第五次合肥之战和第三次荆州北伐,以失败告终。

小结:从公元229年—234年,孙权三次攻打合肥,一次从荆州北伐,同样以失败告终。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其实已经可以发现孙权为什么钟情于攻打合肥了。

因为,当时的合肥城临江而建,而东吴以水军善战闻名。孙权攻合肥,他都不需要下船!所谓的打合肥,实际上就是躲在船上观察。能攻就攻,不能攻,立马就可以乘船沿江撤退。

————————分割线————————

继吴蜀联合北伐失败后,孙权将军事中心移到了荆州,在荆州又有三次北伐。

第四次从荆州北伐:吴将朱然领兵两万人围攻江夏,遭魏荆州刺史胡质率军解围,双方各有胜败,以吴军退兵告终。

第五次从荆州北伐:吴将朱然再次进攻襄阳樊城一线,孙权兵分四路的进攻,朱然围了樊城很久,司马懿亲自督军击退朱然,吴军败得很狼狈,丢了很多物资。

第六次从荆州北伐:败不怕的朱然再次领兵出征,然而小有战果,不过战果很小。(详细可参考朱然传)



实事求是的说,孙权并非不从荆州北伐。他确实尽力了,怎奈能力不济,每次都被打的灰头土脸。

孙权之所以多次攻合肥,是因为江东士族的土地和家人都在长江下游,孙权也只能以建业为中心,攻打合肥,取得淮南,与曹操对峙,争取土著士族的支持。

后来迁到了武昌,也有两次北伐,其中黄龙五年规模最大,孙权也亲帅大军出击了。这也表明孙权并不是不愿意从荆州北伐。

只不过东吴和曹魏的防线长达两千多里,而孙权的实力又没有魏国强,如果全线出击只能是挨打。如果集中出击的话,又必然是顾头不能顾尾。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假如孙权集中兵力在荆州方向,蜀汉乘机偷袭南郡,孙权岂不是要重蹈关羽的惨剧?就算蜀国都是正人君子,也架不住孙权会往这方面去想。毕竟他是个小人,而小人是最喜欢怀疑别人的。


PS:当时孙权能选择的北伐路线有三条:

东路攻徐州,继而威胁青州;

中路攻合肥,继而取得淮南;

西路攻襄阳,继而威慑中原。

这三条方案,东路方案是最没有价值的。首先就pass掉。


另外,从东吴的大战略来看,孙权更倾向于划江而治,对于北方中原的野心有过,但最终没燃起来。

我上面的小结也说过,孙权打合肥,地形对他很有利。合肥离他近,打不下来也没关系,赶紧上船往回跑就行了。这个优势,在荆州方向体现不出来。

因为从地图上看,荆州和襄阳的距离貌似好像不远,但是当时吴国的进攻路径,并不是走陆路,而是沿汉江北上。而且司马懿都督荆州任内,魏国也发展了水军。孙权的水军若是深入汉水指向襄阳,魏国也有水军,孙权基本上没有优势。所以从荆州攻襄阳,孙权自己要掂量一下。毕竟,荆州不是合肥。搞不好要全军覆没的。

最后总结一下:

其一、孙权并非执着于进攻合肥方向,而忽视荆州。若东吴主力在江东,必然是以打合肥为目标。一旦迁移到荆州,就以襄阳为目标。实际上他从荆州方向的北伐,比合肥方向还多一次。

其二、东吴的根本在江东,孙权如果以荆州为主攻方向,无异于开辟第二战场,这对于东吴来说,负担不起。况且,荆州方向还要防备蜀汉的偷袭。

其三、孙权安身立命的基础是防御,打合肥和打襄阳也只是贯彻划江而治的目的。打合肥比打襄阳更利于撤退,能有效的保存实力。

3

首先来说东吴并没有得到荆州全境,荆州有七个郡:南阳郡、南郡、零陵郡、桂阳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公元209年曹刘孙三家瓜分了荆州。曹操得到南阳郡、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孙权得到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得到南郡治所江陵为中心的南部,这是胜过曹操那半个郡的)。刘备得到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四郡。后来东吴把那半个南郡给了刘备。公元215年孙刘再次分荆州。半个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桂阳郡、半个江夏郡、长沙郡归孙权。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拿下半个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这时可以说荆州大部分都落入其中。荆州的七个郡,超过五个郡落在东吴手上。东吴据有:半个南郡、零陵郡、桂阳郡、半个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但是按西晋统一时人口分布,东吴所占据的荆州,人口占整个荆州人口70%。有二十多万户算一户四五口,东吴所据荆州有百万人口。



东吴也曾多次有过从荆州北上争中原的计划。大约在公元200年后鲁肃提出: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鲁肃的计划是趁北方诸候混战,趁机一统长江。然后称王称帝再北伐中原。因当时孙权继兄位不久,忙于稳固内部。但是孙权还是有多次进攻黄祖。只是因曹操征荆州,打乱了东吴的计划。

周瑜提出: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因为当时东吴攻占了南郡南部,就是江陵那一带)周瑜的计划是先攻占蜀地,然后回到南郡向北进攻襄阳再图北方。周瑜回到江陵准备人马入蜀,还没入蜀周瑜就病亡了。

吕蒙后计划是: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可以夺取荆州后,吕蒙不久就死了。

公元219年十二月东吴得到荆州南郡以南的地方,东吴虽然有从荆州北伐。但主攻方向乃然是合肥方向。

东吴北伐也是有从荆州方向但基本上不是主动方向。现在列出东吴历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公元227年。三国志吴主传:六年,权自率众攻石阳,及至旋师,潘璋断后。(石阳今湖北)说明此次东吴试探从荆州进攻,但肯定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主攻方向是皖城合肥。三国志:孙权至皖,以陆逊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兵三万击曹休。战于石亭,大败曹休,斩获万余人,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魏军败退。而荆州方向只是辅助而已。(皖、石亭都在今安徽)

第三次北伐公元231年。三国志:黄龙三年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凌,凌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於阜陵俟之,凌觉而走。此次东吴主攻方向还是合肥那边。(阜陵,今安徽)

第四次北伐公元233年,东吴嘉禾二年。三国志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全琮传: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东吴主攻还是合肥方向。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东吴蜀汉联合伐魏。三国志: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虽然派了陆逊诸葛瑾等屯军江夏。但主动方向还是合肥,荆州方向只是辅助。

第六次北伐公元236年。三国志: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只有短短数字,也可知东吴未占到什么便宜)

第七次北伐公元237年,东吴嘉禾六年。三国志吴主传:冬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明帝纪:秋七月丁卯,司徒陈矫薨。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先荆方向进攻,但他败了。于是趁魏国注意力在荆州,十月派了全琮攻合肥方向。公元233年孙权都给了全琮五万人,这次也不会少。主攻方向还是合肥。

第八次北伐东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三国志吴主传: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馀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四路军,两路攻合肥方向两路攻荆州方向。当时有人建议联络蜀汉使其攻攻陇西,朱然诸葛瑾还是在荆州。召陆逊朱桓攻淮南寿春,陛下您率主力攻豫州淮阳。孙权没有听从。

第九次北伐,公元243年东吴赤乌四年。诸葛恪征伐六安。

从东吴历次北伐都是以合肥为主,次数也是远多荆州的。兵力规模也是远多过荆州方向。孙权还常亲征合服新城。 东吴一直末全力在荆州方向北伐,周瑜吕蒙都是主张以荆州为主攻方向的。吕蒙还反对主攻合肥。



我认为东吴一直主攻合肥原因有:

1曹魏一直在皖合肥大规模屯田。 三国志吕蒙传: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三国志邓艾传:公元240年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邓艾建议在淮南北用四万人屯田,一年可收获五百万斛用以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公元241年东吴马上四路北伐: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水利设施)但是之后东吴并无心大规模北伐破坏魏国屯田。公元242年—公元250年东吴陷入南(太子)鲁(鲁王)党争,东吴朝政混乱。大批文武因此下狱、流放、处死、贬职。使得魏国在淮南北屯田成功,防线更加稳固。

2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东吴的都城建业距离合肥新封太近。东吴一直在建业驻军很多,一来保卫京师二来方便北伐。吕蒙曾讲: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意思淮在曹操手上对东吴非常不利,将来对东吴的威胁非常大。必竟长江既挡住了魏军也挡住了东吴北上前进。如果能占据淮,东吴就能逐鹿中原。必竟东吴主力一直在建业,淮距离东吴近距离魏国洛阳远。从公元208年开始孙权就不断地攻打皖城合肥新城。1公元208年围合肥2公元214年征皖城,城破俘获数万人口,但占据城池。3公元215年征合服(曹操也多次从合肥新城攻东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淮南淮北始是威胁东吴的一颗定炸弹。

所以东吴先要自保才谈得上北伐灭魏。就也是当年东吴不惜背盟也要拿下荆州的原因。因为荆州是东吴的西门户。不能把长江中游据有,对东吴也是非常危险的。让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那东吴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其作用大大减小。

3东吴势力的构成

东吴的淮泗集团: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胡综、沛郡竹邑薛综等人都是淮泗一带的人,即是徐州、淮南。打回老家这样的事,即使他们不说。孙权也会这时做。东吴北伐的将领也大多是淮泗集团的。像陆逊这样的能力大多时候是打酱油的。诸葛亮曾说东吴: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 江东集团何必支持东吴的北伐,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

孙权以东吴政权江东化换得江东集团的支持。但军权还是牢牢把握在淮泗将领和孙权手中。江东豪强是有自已的私人武装的。孙权死后,诸葛恪北伐失败。魏国司马昭想趁机伐吴。邓艾讲: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所以孙权想让江东豪强支持其北伐。因为皖城合肥是属庐江郡、九江郡。而这两个郡是属杨州的。杨州东部为江东西部为江西。魏国占据了庐江郡、九江郡部分。孙权是想全据杨州。

每逢北伐有战事孙权都有亲自统帅大军。孙权在任用人还行,统军打仗不咋样。孙权也根本不放心把军权交给任何人,特别是江东人。公元221年用了陆逊率军抵抗刘备,其实也是迫不得已。而之后的北伐陆逊也只是配角居多,好不容易当一两回主角。结果孙权也来了。

孙权只是利用江东士族不会真的信任。江东四大家族的陆家,就跟孙氏有深仇大恨。当年袁术要陆康(陆逊的叔公)给粮草,陆康认为袁术叛逆。不给也跟袁术来往。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陆家因此死了一半的人。后汉书陆康传: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4曹魏从淮主攻

曹魏南征东吴也是把主攻方向放在淮合肥这边。曹丕三征东吴也是以淮合肥皖城为主攻方向。 三国志文帝纪:公元222年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 公元224年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幸寿春。 公元225年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 晋书:公元243年秋九月,帝(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帝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主 三国志三少立纪:公元253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 曹魏从淮南主攻东吴,那么东吴为自保必然集结重兵于建业周围。这样荆州的兵力只够防守而无力进攻。

如果荆州之众倾剿北伐,谁知道蜀汉会不会顺江而下捅东吴一刀。 魏国在淮一线至少集结了十万以上军队。三国志: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造反时帅众六万,渡淮而西。诸葛诞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而 诸葛诞起兵,司马昭率军讨伐。魏国还能集结二十六万人马讨伐。三国志: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中军加上各地方军队) 晋书:青、徐、荆、豫,分取关中游军,皆会淮北。(没有提到中军) 也就是说魏国在徐州、淮南北、、荆州防东吴接近二十万。

5荆州方向魏国防守重点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就是荆州威胁魏国的腹地。曹魏为此迁都洛阳。曹丕在公元220年十月称帝,十一月就迁都洛阳。就是害怕东吴从荆州向北攻襄樊再攻许昌。而曹魏在宛襄樊、许昌集结重兵以防东吴。在洛阳驻有中央军。魏国也防着东吴从荆州进攻。所以东吴认为从荆州方向进攻难度太大。曹魏征东吴军队大多是从洛阳许昌出发的。据三国志许昌可是有个大型军用库。高平陵之变桓范对曹爽讲: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

有人可能讲既然魏国集结在淮南那么多军队,那荆州方向就薄弱了。恰恰相反荆州方向的防守并不薄弱。魏国的军队必竟有四十万以上,而东吴二十万。必竟魏国的军队两倍于东吴,如果东吴敢把主力调致荆州北伐。那么建业势必突虚,淮南的十余万军趁机进攻如何挡。荆州本身就有不少驻军。何况洛阳许昌一带还有中军。 据晋书:帝(司马师)统中军步骑十余万以征之(征毋俭文钦)说明魏国中军在十万以上。 防守荆州的统帅都是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说明一旦荆州有事能直接调旁边豫州的军队支援。

6东吴一直没把经营荆州为重点 荆州的作用只是保卫江东的,而不是周瑜吕蒙所说的进攻中原的基地。荆州系的人才在东吴政权中得不到多大的重用。 东吴政权中荆州人任高官的很少。而驻守荆州的陆逊、诸葛瑾、朱然、步骘、程普、裴玄等都不是荆州人。只有潘濬一人是荆州人,此人原来是刘备手下。三国志吴志中六十多人传记,也是只有潘濬能入传。

难道是荆州没有人才吗?自古荆楚多才俊。荆州可以有非常多人才的。如:庞统、马良、黄忠、魏延、霍峻、邓芝、宗预、费祎、蒋琬等皆是荆州的人才。 我觉得是孙权不信任他们和东吴政权以淮泗、江东、流亡北士构成。蛋糕就那么大,不够分了。

荆州很多豪门世族很多人早年都投了刘备了,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蜀汉为官。随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入蜀,三国志中有名字的人才在三四十人。这些人最少都是为官一方太守。如荆襄大族习家(习融、习郁、习询、习竺、 习竺女、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祯):习承业在蜀汉任江阳太守,习珍对前来劝降的潘濬: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弟弟习宏在吴,凡有问,皆不答。 杨家:杨颙杨仪都在蜀汉为官,很受诸葛亮重用。杨仪的哥哥杨虑,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 向家:向朗(司马徽学生)向条、向宠(出师表提到)、向充等都在蜀汉为官 马家:马良、马谡。 廖化沔南冠族(豪门世族) 罗家:罗蒙在蜀广汉太守,罗宪巴东太守。 庞家:庞德公(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庞统、庞林(统弟弟,随黄权降魏了)。

荆州的豪门世族大姓士人大多跟蜀汉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孙权不会信任他们。就连荆的蛮夷都不服东吴统治,数次反叛。既然东吴不信任和不以高官厚禄,他们干嘛要支持东吴。何况东吴背盟和墙头草的作风也为荆襄名士所不耻。

(其实我个人觉得荆州是最好的北伐基地,如果东吴能好好经营荆州。抓住战机,趁魏国内部有问题联系蜀汉。未必不能一战而攻破洛阳。东晋时桓温就从荆州北伐一举攻破洛阳长安。从三国鼎立开始蜀汉东吴就一直没有齐心合力,东西并力北伐魏国。都是各打各的,没有遥相呼应。)

4

有这样一句话,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叫做守江必守淮,意思就是说北方的军队一旦进入淮南,江南政权的边防就会陷入危机,而淮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就是合肥。大家可以翻看一下地图,从合肥到南京,只有仅仅175公里,按照我们现在开车行驶的速度,也就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抵达。

古代没有汽车,自然没这么快,如果按照骑马来算,最多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我们再来看看荆州地区的军事重镇襄阳,它距离南京的路程有近550公里,几乎是合肥到南京距离的整整三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孙权调集大军从荆州北伐,那曹魏完全可以率领大军从合肥直捣孙权的都城建业(南京),到时孙权不说立马拉稀,至少绝对不敢再继续北伐。

更何况,孙权想从荆州北伐,还将面临襄阳这座坚城的阻挡,襄阳这颗钉子有多难拔掉,想必大家应该是知道的。当年关二爷威震华夏全盛之时,也没有拿下襄阳,孙权想在短时间内攻破,恐怕是非常困难的。相反,从合肥攻取南京,一路上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钉子,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和一路直下。

还有,就算曹魏在孙权北伐的时候不攻打南京,如果孙权在荆州举兵北伐,到时候必然要将荆州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往北上调集,如果在关键时刻,蜀汉的东线边防军从秭归顺江而下直逼荆州,那孙权北伐军的下场,恐怕和当年的关二爷,不会有多大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无论如何都是不敢从荆州地区北伐的,而且事实上,孙权在没有拿下合肥之前,他根本没有办法向北发展。因为他的都城,距离合肥实在太近,他的军事主力必须驻扎在淮南地区,否则孙权是没有任何安全感的。

5

东吴从来没有得到荆州全境,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襄樊之战后关羽败亡,孙权得到刘备的地盘,但是荆州的北部,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一直在曹操的手里。

我认为孙权不从荆州北伐有几个原因:

荆州在上游,扬州在下游。从上游向下游集结军队和物资,这样更方便,耗时少,效率大。所用的后勤人员也少,这样就可以节约成本,把兵力全部投入到战场。

荆州往北就是许昌,再往北就是洛阳。许昌是当时国家的首都,汉献帝就是在那里。许昌的兵力肯定是非常强大。洛阳是后来曹魏的国都,洛阳有虎牢关天险,易守难攻。东吴不像蜀汉那样,地域狭小,只能够攻打凉州。东吴和曹魏的边境线很长,所以他有更多的选择。相比较之下,合肥的防卫力量肯定比不上许昌和洛阳,自然也就好打的多了。

东吴和蜀汉曾经“瓜分”过魏国,等到魏国灭亡了,什么地方归东吴,什么地方归蜀汉。如果东吴真的从荆州北伐,先拿下整个荆州,接着拿下许昌,攻下洛阳。那东吴就把蜀汉困在西部了,蜀汉最多只能够得到雍凉,蜀汉肯定不答应,肯定会和曹魏联手对付东吴。所以还不如从东部去进攻曹魏,在西部留给蜀国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两家才能够一致对外。

6

诚邀,如题。荆州作为天下之腹,四通八达可以驰骋天下,那么东吴在得到了荆州后,为什么不从荆州北伐,而一直执着于攻取合肥呢?小编以为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东吴并没有完全拿到荆州。

荆州是天下之腹不假,其北部边界直达长安和洛阳,但是要注意。荆州自东汉刘表后就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南郡和荆南四郡,曹操占据南阳郡,后改为襄阳樊城,孙权得到江夏。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孙权得到了刘备的荆州,然而襄樊还是在曹操手里。襄樊横亘于中原和荆州腹地之间,没有襄樊,东吴很难突破曹操的防线,关羽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其二:东吴对刘备的担心

荆州的归属其实很难断定,东汉末年荆州先归刘表后归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表示都想要,刘备下手快,所以荆州又归了刘备。吕蒙袭取荆州后,孙权其实一直担心蜀国会对荆州再度起兵,一旦孙权从荆州用兵,荆州空虚,这和关羽北伐的情况很是相似,所以孙权在荆州的兵马与其说是用来对付曹魏,不如说是用来防备西蜀。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荆州之于东吴和蜀汉的意义完全不同。荆州在蜀汉手里,主要是作为前进基地,也就是战略进攻基地来用,而对东吴来说,主要是把荆州控制在自己手里,才有安全感。

所以,东吴从刘表时期开始,就想夺取荆州,解除上游之利对自己的威胁。赤壁之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赶走了曹操,却被刘备摘了桃子,和曹操与刘备分别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

这之后,孙权第一次试图抢夺荆州,是建安十九年,趁关羽不备突然出兵,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关羽退守公安,刘备出川,摆开大战的架势,孙权就怂了。刚好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急于回援,孙刘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瓜分了荆州。


第二次就是东吴趁关羽北伐,顿兵于坚城之下,进退为难的时候,突然偷袭,夺取荆州,关羽撤退,又被曹操派来的徐晃追击,最后东吴擒斩关羽,才算是终于把荆州收入囊中,达成所愿。

得到荆州以后,东吴对曹魏的防御就从原来只需要在江淮方向布防变成了必须同时在荆州和江淮两个战略点上部署防守力量。而且,荆州方向还必须随时准备两面作战,以备同时被蜀汉和曹魏夹击。

不过,即便如此,东吴在夺取荆州以后也从荆州方向主动发动过几次北伐,但是都不成功,始终无法突破襄樊,和关羽一样,劳而无功,后面就逐渐放弃了从荆州北伐的想法,主要从江淮方向用力。


关羽北伐对东吴其实也是有很大启示的,这就是,如果像关羽一样,顿兵于坚城之下劳而无功,时间长了,就可能招来原本看戏的第三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捡便宜。夷陵之战的时候曹丕就有这个意思,东吴全力对付曹丕南征的时候,也很担心刘备趁机反攻荆州,只是刘备并没有这么做而已。

所以,相比江淮方向的持续反复用兵,东吴在荆州方向始终不敢放开手脚,全力和曹魏大打,总是试探性的打一下,发现没有便宜可占,就赶紧退了,不敢不顾一切的全力出击。中后期基本上就不在荆州用力了。

不过话说回来,东吴在江淮虽然多次用全力出击,但是也没有多少进展,始终没有突破曹魏的合肥防线,实际上也不是用全力出击。相比之下,反而是诸葛恪北伐时,几乎调动了东吴能够抽调的全部军队,也同样是劳而无功。

8

东吴守城有余,进攻不足。而且东吴朝廷世家大族内斗严重,也不希望北伐。都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东吴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并没有得到荆州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东吴在荆州北伐,也得考虑考虑蜀国,怕会重蹈关羽的覆辙。之所以要攻取合肥。最主要的是为了防御首都建业的纵深。合肥离建业几天的行军就可以到达。。东吴和曹魏围绕着合肥爆发了几次大战,互有输赢。但一直都被曹魏控制着,相反东吴因为几次战争被曹魏打怕了。。在加上东吴内斗严重根本无力北伐。。。

9

孙权对合肥的执着

孙权先后5次进攻合肥,却至死没有踏进合肥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仅步兵数万都打到逼进长安渭水了,孙权10w大军居然无法冲破合肥防线。所以留下了渣权的称号。孙权前期进攻合肥,是想夺取徐州,但是后期几乎是一种想证明自己军事能力的执念了。

孙权为何不配合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中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按理来说,虽然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但是荆州在东吴手上有没有被魏国夺取。当时刘备仅仅是跨有荆益,都有希望打败曹魏,恢复中原。当时刘备集团也差点做到了,在汉中战场,阵斩夏侯渊。在襄阳战场,生擒于禁。隆中对策几乎要成功了。而虽然因为吕蒙夺取荆州,刘备集团又兵败夷陵,导致蜀汉国力弱小。但是由于蜀汉东吴回复同盟,整体来说,蜀汉+东吴国力应该要大于当初刘备集团的实力。但是尚且能够实践隆中对策,怎么现在就不能了?

荆州在刘备手上可以北伐,难道在孙权手上就不能北伐了么?如果诸葛亮10万大军出秦川,孙权10w大军出宛洛,10w大军出合肥,这样局势难道不比当初关羽北伐更好么?我认为是因为刘备一直主张“汉贼不两之,王业不偏安”,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而孙权却是自保有余,缺乏进取心,所以不愿意真正尽全力北伐。

襄阳对魏国的战略意义

蜀汉或者东吴如果拿下襄阳,就可以北上宛洛,直接威胁中原。而合肥对于魏国实际上无足轻重,所以合肥守军甚至远远低于襄阳守军。而且作为曹魏安插在荆州的一把利刃,魏国是绝对不可以放弃襄阳的。襄阳易守难攻,又有重兵防守,当初,周瑜打江陵孤城,用了一年时间,这还多亏关羽辅助绝北道阻止了曹军支援。而襄阳防线比江陵更加难以攻打,所以东吴夺取襄阳的难度甚至大于合肥。即使东吴夺取了襄阳,很怕会遭到曹魏举国之力的反扑。东吴一旦夺取了襄阳,会直接威胁魏都洛阳,这危险远远大于雍凉战场和合肥战场,然后魏国一定不能允许出现这种事情。一定会以重兵反扑东吴,而这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

当初关羽发动樊襄战役,围攻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得曹操都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依然没有拿下襄阳,魏国派出了当时几乎说是能够调动的最豪华的阵营支援襄阳:曹仁、吕常、于禁、庞德、徐晃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当初,魏国为了守卫一个襄阳城,聚集了近10w大军在前线,即使关羽水淹七军让魏军损失上万大军,关羽依然要尽起荆州之兵才有把握和曹军对抗,可以说是魏国不计代价的要守住襄阳城。而且,文聘守卫江夏数十年,孙权不敢进犯。一旦孙权调动荆州各郡兵力去攻打襄阳,文聘必定会从江夏出兵威胁荆南后方。所以孙权在夺回江夏之前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东吴对蜀汉的防范心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东吴之所以不愿意以主力从荆州北伐配合蜀汉,是因为东吴从来没有信任过自己这个蜀汉盟友。当初东吴无视湘水之盟,背信弃义的白衣渡江,对对蜀汉不宣而战。在关羽几乎要夺取樊襄的时候居然从背后捅刀,使关羽功亏一篑。然后刘备为了为关羽报仇或者说为了收复荆州,尽起倾国之兵,讨伐孙权。然后刘备夷陵兵败,被陆逊打的丢盔卸甲,不得不放弃收复荆州和孙权讲和。

孙权自然不放心蜀汉,荆州兵是用来防御蜀汉的不是用来北伐魏国的。甚至当魏国灭亡蜀汉的时候,东吴想的居然是趁火打劫而不是帮助蜀汉抵御魏国。所以孙权不敢调动荆州兵,他认为一旦调动荆州兵北伐魏国,就必须和魏国主力进行一次大决战。这必然导致荆州兵力空虚,蜀汉会乘机夺取荆州。而且一旦失败荆州也会落入魏国手中,所以孙权至死也不愿意从荆州出兵。

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

10

荆州从来不是北伐的主要方向!荆州地处核心,面对京畿,是各方争夺的焦点,军力麋集,防御设施完备,恰如今日的三八线一般!即便在理想化条件下的隆中对里,设想的也不过是遣一上将从这里“已向宛洛”。实质是作为牵制力量,攻敌之必救,掩护主力从汉中北伐。荆州天险,尤在襄樊。赤壁之战后,荆州三分,天险已归曹魏,形势更不利南方。作为牵制方向,价值也大打折扣。孙吴不从这里北伐,也是因势而为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