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而言之,“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在相国(也称相邦)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吕产之后西汉只有丞相。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自西汉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二百余年间不设丞相,所以东汉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担负丞相职责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后来的三国只有蜀设丞相,东晋初期设置过丞相一职。南北朝时期北朝较短时期设置过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两代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明初设丞相,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丞相设置。

自战国时期设置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职历史上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顺便说一下相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战国时代多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同时并存,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左右丞相)。

秦国第一位相国是樛斿,最后一位相国是吕不韦。吕不韦被免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了相国,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非萧何。吕雉死后,其侄子吕产曾担任相国,自吕产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东汉末年董卓自任相国。

后世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尊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最佳贡献者
2

丞相和宰相都是我们经常在历史典籍和古代小说、戏曲中见到的官职,比如曹操,比如诸葛亮,他们都担任过朝廷的丞相之职。那么,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所谓丞相,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文官的最高首长。按照字面意思,“丞”是副贰之意,比如县丞,就是副县长;“相”也是副的意思,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傧相,就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就由傧相来做。由此可见,丞相就是一个副官,谁的副官呢?皇帝的副官,代替皇帝处理朝廷的一切政务,这便是古代丞相的职能。

宰相最初与丞相不同,古代贵族家里最终要的事情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在于宰杀牲牛,所以当时替贵族或者国王管理家庭事务的人就叫“宰”。

秦汉以后,由诸侯国转为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权化家为国,于是替国王管理家庭的“家宰”便化身为国家的政治领袖,替皇帝管理国家,这时的宰相就是丞相了。在内称“宰”,在外称“相”,这就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宰相由皇帝的家臣变为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后,谁替皇室管理家务呢?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御史中丞又是御史大夫的副职,他住在皇宫里,管理皇室一切事物。从这个角度讲,宫廷事务也是丞相的职能,只不过专门安排了一个专人处理而已。

3

宰相是一种制度和概念,丞相是包含在宰相范畴之内的一个具体官职名称。

举一个不完全恰当,但是有助于理解的例子:语文老师是教师,但是不能说教师是语文老师;同理,丞相在一定时期是宰相,但是不能说宰相是丞相。

宰相是对古代君主以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俗说法

宰相的说法取自“相”和“太宰”,源自商之伊尹和周之周公旦,二人都是辅佐君王并且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

最明显区别于“丞相”二字的“宰相”有以下几个:

汉代的大司徒、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以及清朝的军机大臣。

司徒之职古已有之,但是在各朝职能不同。到了东汉,权力达到巅峰,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可见其与秦代的相国、丞相等同。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开宰相制度而设立的“全新”中枢机构,然而可惜的是,封建社会的权利结构决定,“宰相权力”是避无可避的,最终内阁形成了“行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名”的新局面,明朝的首辅又称“元辅”或者“宰辅”。

清朝原本沿袭了内阁制度,同样有内阁大学士,但是基本上流于形式,负责处理公文,与大秘书无异。因此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是有些名不副实的,真实的历史情况是,刘墉根本没有资格与和珅相对抗。实际掌握“宰相”级别权力的是军机大臣。

除此之外,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等都可以称为宰相。

三国到元朝之间的丞相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丞相虽然是固定的官职名称,但是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权力不同。自三国以后,丞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官之长”,有资格被化为宰相之列。

在秦朝和西汉时期,丞相只是相国的副手,没有达到权力巅峰。因此,这个时期的丞相不成被称作宰相。

三国时期开始,丞相这一官职一直延用到元朝,中间虽然有短暂的消失,但是总会在不久之后回归,直到明朝废相,丞相这一职务才彻底消失。

总体来说,丞相和宰相一个是具体的称谓,一个是泛指的类别。无论哪种,都是极其显赫的存在,国家兴衰一定程度上系于一人或者几人之手。古人言:一展平生所学,最高的理想抱负莫过于此。

4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当然有区别!

一.丞相,是古代的官职,自春秋战国始,曾在不同朝代设置。

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帝王治理朝政,如战国七雄的秦丞相李斯,助秦王赢政扫六合天下,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登上始皇帝宝座,并协助制定法度,统一度量衡,创制通用篡文,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实为秦始皇治理国家的得力重臣,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又如,民间奉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神人也,“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助刘备成就帝业,刘备白帝城托孤,甚而言之“视阿斗无助,汝可取而代之”,可见诸葛丞相位高权重之至,且死后活生生把刘皇叔昭烈帝陵,演变成武侯祠!

二.宰相,只有极少数朝代如辽国为官职,多数称呼并不是官职,民间俗称类似丞相职务,是历朝不设丞相职务时,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代称;

如唐、宋朝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行使丞相职权,俗称宰相;又如,明清时的内阁大学士,清中后期的军机处大臣,执丞相职权,亦习称宰相。

仅供参考。

5

古代丞相和宰相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一、丞相是古代最高官职的名称,是个具体官职,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人,他拥有仅次皇帝的权力,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职,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

二、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宰相是一种权力象征,对应到各个朝代有不同的官职都可以叫做宰相。

那么古代有哪些官职可以称之为宰相呢?

汉朝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位是百官之首,都可以称为宰相。到了东汉时期,刘秀设立尚书台,其长官尚书令就是隐形的宰相。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的长官就可以称为宰相,而尚书令统领六部,位高权重也是宰相,因唐太宗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后为了避讳不在设尚书令,所以尚书令的副手左仆射和右仆射就行使宰相之权。

宋代 设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东、西“二府”,两个机构的长官“同平章事”同和“枢密使”共同行使宰相权力。

元代 设中书省总理政务,其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但是长期虚位,是为名义上的宰相,在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是实际上的宰相,还有参知政事也行使宰相职权。

明代 实行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开会时坐中间,又称中堂大人,所以中堂又成了宰相的新称呼。

清代 清朝延续明代的内阁制,但权力归于军机处,所以在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称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首席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

各位朋友有喜欢的请帮忙评论,点赞加关注,谢谢!

6

宰相,一般是泛称,就是指百官之首,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官员。

丞相是正式官名。

比如,秦和西汉时期,丞相就是宰相。东汉分丞相职务为三公,就是因为丞相权力太大,对皇权形成了威胁。那么,东汉的大司徒,相当于政务院总理,大司空就是司法系统主官,大司马就是军事系统主官,三位都是宰相。

唐代继承了三省六部制,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尚书令分设尚书左右仆射后就是四名宰相。其中,中书令草诏,侍中审核,左右仆射执行。

明代废黜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形成皇帝直管六部九卿,就是皇帝+宰相。但皇帝能够处理完宰相那些行政事务吗?完全不可能。

所以,不管是明代内阁还是清代军机处,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实质上还是相当于唐宋中书省的功能,充当皇帝秘书处职责,负责初审奏折,附属处理意见(贴黄),皇帝同意(批红)后草诏,传递給执行机构。因此内阁的首辅次辅大学士,后期的军机处领班军机大臣实质也是宰相。而大学士+尚书,军机大臣+尚书,就是真宰相。

7

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宰相是一种泛称,是指百官之首,是一种权利象征。那哪些官职有宰相的权利,汉朝时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种都可以叫宰相!唐朝时的左仆射和右仆射就可以看成左丞相右丞相的,我们看电视剧里管和珅叫和中堂,因为自从明朝废除丞相,后面就没有丞相了,那清朝就沿袭内阁制,那一帮内阁大学士开会肯定有个最大的坐在中间,所以称呼他叫中堂,用中堂替代宰相称呼,是一种名誉上的荣耀,是没有实权的。所以用最简单的理解,宰相是官职最高者的统称,而丞相只是下面一种具体官职的名称罢了!

8

丞相是一种职务,宰相是一种制度和职务,简单说就是这样

9

在古时候,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当皇帝,只要自己有机会,哪怕是豁出性命都要争一争,但是皇位只有一个,而且在阶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很多人即便有这个野心也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所以只能对着皇位垂涎三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坐上那个位置。那么皇位捞不到,混一个宰相来当一当总归可以吧,毕竟宰相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宰相或者是丞相,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宰相并不是特指任何一种官职,宰相就是古代辅佐君主的行政官员,算是一种通称,而且提到宰相可能是特指某一个人,但是也可能是指很多人,所以宰相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例如在古时候,汉朝时期的丞相是可以直接用宰相来称呼的,汉朝时期的宰相和丞相没有太大的差异。在某些朝代中,宰相所指的官职可能也和人们印象中的不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录尚书事就被叫做宰相,所以通过这些方面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其实宰相并不是指特定的一个人,而是泛指很多人,当然也可以用宰相来称呼特定的人物。

其次丞相是特定的官职名称,在先秦时期,当时就有“相”和“相邦”的名称存在,在秦朝建立后,当时政府开始正式设置了丞相这一官职,从此丞相开始走马上任。而丞相其实就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也可以算得上一种尊称,而宰相其实只是一种尊称,宰相不能用来指代一种官职。在中国古代,不是每一个朝代的丞相都可以用宰相来代替的,也就是说宰相不一定就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定义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将两者混淆来看。所以在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对于宰相和丞相的称呼要进行区分,毕竟有的影视剧可能没有那么严谨。

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朝代中都有宰相或者丞相,但是在一些朝代中也没有设置宰相或者丞相,例如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去掉了宰相和丞相,他的主要目的自然是让皇权集中,所以在这段历史时期,宰相和丞相就消失了,但是在大部分的封建社会中宰相和丞相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对于理解当时的历史有一定的帮助。

10

在古代,我们一说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首先想到的就是宰相和丞相。很多人也多认为宰相就是丞相,丞相也就是宰相,只是不同的称呼罢了。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小祁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宰相”和“丞相”!



(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

其实,这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宰相与丞相都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不同之处则在于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宰相则是对于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官员的俗称。简单的说就是丞相是一个人,宰相则可以是一群人,很多人或者官职都可以称做宰相。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丞相与宰相。

丞相

“丞”的本义为“帮组、辅助”。比如说郡丞、县丞,分别为辅助郡守和县令的人。

“相”的本义为“仔细看”,然而经过不断演变发展,“相”的本义最后变为了“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


(秦朝丞相李斯画像)

两者组合起来并将“丞”放在“相”之前就成为了辅助天子或者皇帝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丞相。

战国时期秦国最先于秦武王时期正式设置丞相,但是是作为相邦的副手。后来丞相经过发展逐渐成为百官之首。后来到了朱元璋时期,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丞相,自此中国古代不再设置丞相。因此胡惟庸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宰相

“宰”为主宰之意,在古代,祭祀对于贵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宰杀耕牛,因此类似象征管家的人都被称为宰。

“相”则与丞相的“相”是一个意思,也是辅助的意思。

宰和相连用就成了管理管理最大的国家的人的俗称。


(北宋宰相王安石画像)

虽然宰相并非具体官名(只有辽代例外),但是宰相却作为对那些辅佐君王并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人的俗称流传了数千年。远到商朝、近到清末,宰相所对应的具体官职虽然一直在变,但是宰相的称呼却一直没有改变过。

从西周到清朝,先后有几十个职位都被称为宰相,其中就包括不同朝代的丞相,还有一些其他的官职,下面一一列举一下:

先秦时期:相、太宰,代表人物伊尹、周公、管仲等



(齐国宰相管仲画像)

秦朝:(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代表人物李斯

汉朝:相国、丞相(汉初相国高于丞相,丞相 只是相国的副手)、御史大夫、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代表人物萧何、曹参、曹操。

(后期设三公,也即太尉、司徒、司空的几乎都可以称做宰相)

三国:魏国称相国,吴蜀皆设丞相,代表人物钟繇、诸葛亮、陆逊。


(蜀汉丞相诸葛亮影视形象)

晋朝: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门下侍中、中书令,代表人物王导、谢安。

隋朝:内史令、纳言、尚书令,代表人物高熲、杨广、杨素等。

唐朝: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参议政事,代表人物魏徵、房玄龄、狄仁杰、张九龄等。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最多的朝代,唐太宗时期29人,唐高宗时期47人、武则天时期77人,唐玄宗时期34人等等。

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丞相、右丞相、参知政事,代表人物王安石、寇准、范仲淹等。

(北宋宰相范仲淹画像)

元朝:中书令、右丞相、左丞相(右比左大)、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代表人物耶律楚材、燕铁木儿等。

明朝: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代表人物李善长、胡惟庸、张居正等。

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代表人物张廷玉、刘统勋、李鸿章等。

由此可以看出,丞相肯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指丞相!古代,丞相多是以百官之首的身份出现的,因此难免就会引起皇权与相权之争,而这也正是丞相存在的时间并不算久的原因。而宰相所对应的官职也极其多而复杂,就是因为皇帝即要防着宰相,又要利用宰相,于是不断增加宰相的人数和官职以分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