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要是皇子就有资格列席朝会,天生的皇亲贵胄,皇子落地就是天之骄子,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在他们眼里不在话下,会缺钱花吗?
【雍正朝中的皇子阿哥们】

清朝对皇子及公主的管理是非常严的,特别是到了康熙年间又进一步进行了完善,被称之为“圣祖训”,直至清朝灭亡也在恪守成规,这就是所谓的祖制。皇子一般六岁后可早朝,早朝后去读书。

在清朝,皇子出生后,无论是皇后所生,还是后宫其他妃嫔所生,都要把婴儿立刻交付给奶妈。皇后、妃嫔无权亲自抚养皇子的。据说是为了保证皇子阿哥及公主的身体健康,因奶妈要海选。


等到皇子六岁,要为他准备完整的吃穿用戴等物品,特别是皇子首先要跟随师傅们学习跟随大臣觐见皇帝的礼仪和上朝当班的规矩。这时,皇子开始读书,皇宫有专门为皇家开设的学习场所:那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上书房。

皇帝亲自选聘的饱学的大儒士,一般都是大学士组成,由他们给皇子授受启蒙学及帝王之学,参加早朝也是见习一部分。

至于皇子们的开销有明确的规定不可逾越,当然赏钱除外。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期逐渐又进行调整。


【皇子们参加的朝会】

最为奇葩的是皇子到十六岁就可以结婚,福晋(媳妇)由皇帝或母亲指定。皇子结婚以后,与我们平常人家相似,那就是单独生活,但是质量不一样,由皇帝赐给府邸,即开府建衙搬出皇宫(内廷)独立生活。给予一定封号。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皇帝的众多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府邸,而且在出生以后只要序齿就有“封号”,最低是“贝子”。

即使没有封号,皇子落地就有月例银子花,有了封号更是按照封号发放年俸,根据封号的加封,年俸银子也不断增加,所以封号不但是荣耀,更增加了收入。
【康熙帝的皇子老九老十】

皇子都有自己的门人,就是自家的奴才,这些人一旦外放官员或者经商做生意,对他们的“主子”即皇子们不定期的孝敬。

至于“皇子们”参加早朝或者重要朝会那是规定,是必修课之一,无论皇子们是否有官职都得参加,让皇子们自小练习执政经验和管理天下及管理一方的能力。

皇子们到了一定年龄,皇帝根据皇子的能力大小来指派差事。有的皇子十几岁就出去当差,但是要有官员协助,完差回奏皇上。

《雍正王朝》中的九阿哥,十阿哥这二位虽然没有职位,但是作为皇子他们有建议权,表决权在皇帝手里,他们是否当差由皇帝决定,皇子没有自主权。

所以皇子们的话语权也很重要,说的好听,当然入耳,不好听,除了皇帝没有敢反驳,这是皇子们的特权,也是必修课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187期总268期)

最佳贡献者
2

让皇子们成年后参与政务,是大清皇室留下的优良传统和规矩,任何人不得改弦易辙。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就算被弄得焦头乱额,也没有禁止让皇子们参与大大小小的政务。这是中国几千年帝国皇室继承人关于“立嫡”和“立贤”之争的表象。

皇子们参与政务,就会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而皇权却是独尊的。从秦汉到明朝,皇权在经历了与相权激烈的争夺之后,逐步走向绝对集中,皇帝最终成为所有权力的唯一掌控者。可是到了清朝,因为努尔哈赤八旗制度带有贵族民主气息,一扫晚明皇权绝对的垂暮之气,给帝国政治制度带来了一丝活力,使得占据人口总数不足10%的女真族统一了大汉民族。

我们不能说八旗制度有多少先进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制度的刺激下,大清的核心集团没有昏庸无能之辈,有的都是精明强干的中流砥柱。有人说大清的皇帝没有昏君,大抵都是源于这种制度下因素。

在《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的情形十分激烈,老大胤褆,皇太子,老三胤祉,老四胤禛等共九个皇子,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朝廷的大小政务。比如老八胤禩开始掌管户部,老四江南赈灾,追比欠款,老十四掌管兵部,后任大将军王。

但是,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虽然跟着老八在一起混,好像并没有任具体职务,这又是为什么呢?

皇子参与政务,是祖宗的规矩和传统,任何人不得违反,除了特殊情况。皇子们参与政务的形式是多样的。

比如和皇帝一起巡幸四方,十三爷胤祥十二岁起就跟着康熙巡幸,也算是参与了政务。

比如参加朝会,按照清皇室祖训,皇子们都有权利参加朝会,在朝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却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皇帝手里。康熙在一废太子的时候,要求进行公推新太子,在举荐太子的时候,老四老十三都参加了举荐,行使推荐权,也是参与政务的形式之一。

比如分管相关部门,比如老八胤禩分管户部,老十三分管过刑部,老十四分管过兵部。在年羹尧提任陕甘总督的时候,老四胤禛还有权压制吏部的任免折子。

再比如委任职位。老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老十四任抚远大将军王等等。

老九老十参与朝会,是他们本来就具备的权利。但是并不意味皇帝就一定要给他们指派职务或任务,这主要看他们的行政能力,历史上的老九虽然是个语言学家,但是行政水平一般,老十胤?行政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康熙不会给他们指派具体工作也是情理之中。

3

自康熙中期开始,因为大阿哥党与太子党竞争激烈,太子集团在康熙的纵容下膨胀得非常厉害,甚至发展到有谋杀康熙的企图。康熙虽然惩处明珠索额图,但两大集团依旧没有损伤太多势力,斗争越加激烈。

所以康熙干脆浑水摸鱼,放出其余诸子来平衡势力,以皇子身份管部。很快,三,四,五,八的小集团纷纷形成,其中,五皇子就是老九的哥哥,但势力不大(宜妃与德妃一样,喜欢小儿子)。老七实际是墙头草。

最终,四与十三,八九十分别成为大阿哥党与太子党支脉,老三集团则具备独立性。整个政治局面很快如康熙预测那样缓解下来,老四老八分别从两大势力集团汲取部分人脉,同时形成了侧压与分流。

4

向敬之

电视剧安排老九、老十长期出现在雍正朝会上,甚至还演了一出八王议政的闹剧,迫使雍正在老十三允祥拼死力保下,对允禩允禟集团展开了终极性的严厉打击。

这都是《雍正王朝》的勉强虚构。

老九允禟、老十允?随同老八允禩,确实是雍正初年雍正皇帝的主要对手。然而,雍正拉拢的却只有老八允禩,还未正式登基,就命其为总理王大臣之首,进爵和硕廉亲王,直至雍正三年二月,三年服满,雍正才以允禩总理事务,挟私怀诈,有罪无功,开展了彻底性的打击。

而允禟在雍正元年初,即被雍正以遵循旧制,派遣王公往赴军前效力为名,将贝子允禟发遣西宁,并派出了都统楚宗前往约束监控,直至四年六月死于非命,都不曾进京。雍正四年四月,楚宗奉旨将已革黄带子、削除宗籍的允禟,缚三条铁锁,押解进京,中途获旨遣送保定拘禁,不久死去。

敦郡王允?逃过死劫,但获罪未能幸免。他虽然在雍正元年之初赍印册,前往蒙古喀尔喀,赐奠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但停留在张家口私下做祷告,被兵部弹劾涉及“雍正新君”。雍正元年四月,允?被夺爵,逮捕京师拘禁。此时起,允?为阶下囚,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雍正的朝堂之上。

可以说,允禩允禟集团在康雍之际不乏皇家成员、八旗王公、勋戚子孙和满汉大臣中的支持者与同情者,但,他们兄弟在雍正的朝会上,只留下了允禩单兵作战(老十四允禵也早早地被拘禁为康熙守陵)。

5

《雍正王朝》中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这两个人都八阿哥胤禩一党的,我们不能说他两都没在朝廷任职当差,像胤禟值守京城,协办处理政务,只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职务,像胤?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另外就算他们就是闲着,只要没有犯下任何罪行,每到重要朝会的时候,不只是九阿哥,十阿哥,成年的皇子都有权参加,且必须参加朝会。

清朝皇子要学些什么?

皇子是皇帝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从出生起,虽然能享受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享受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要接受的教育,要经历的考验却都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清朝虽然有很多被我们诟病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在皇子教育的这一块上,是历朝历代最为完善的,在清朝,很多皇子最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先和普通书生一样学习儒家经典,经史、策论、诗词歌赋,除此之外必须学会汉,蒙,满三种语言,有利于以后的统治,之后还要学期骑射武艺。

出生在皇室,皇子基本上就和童年告别了,清朝的皇帝不但凡事要亲力亲为,皇子们从六岁起,就要到上书房开始读书了,卯入申出,也就是早上五点到下午三点,由皇帝从朝中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大臣来给皇子担任老师,注意所有皇子的教学都是一对一,或是多个老师一个学生,并且至少有一个汉人老师。在上书房中学习,皇子要遵守的规则非常多,也非常严格,与师傅相见时,以长揖行礼,读书时,老师念一句皇子跟着背一句,直到能背下儒家经典为止,除此之外,皇子们每年只能在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自寿放五天假,远比一般读书人辛苦多了。

皇子什么时候开始参政?

除了让皇子们学习知识外,皇子们是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有责任要参与国家的治理,而国家的治理,政务的处理不像读书,纸上谈兵最终只会误国误民,所以处理政务,治理国家也是需要实践的。这样既能增加皇子们的经验,另外一个方面是能让皇子们更直接的了解国情。

皇子参政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皇帝在外巡,患病时让皇子来监国,但通常只会让太子监国。第二种是让皇子们兼任官职,或协办政务,胤禟,胤?就属于这一类,或者是让皇子独自出巡,或随皇帝一同出巡,这个主要侧重于一边看一边学,像康熙皇帝几次出巡就都带着胤礽和其它几位皇子,雍正也曾让弘历自己出去巡视,这都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民情况,培养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

当然为了确保稳妥,通常也不会就让一个皇子独自出去巡视,或者单独安排工作给他们,毕竟真的出了什么问题,皇上脸上也挂不住,所以通常还会让经验丰富的大臣前去辅佐,出了问题也还有个顶雷的。胤禟,胤?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胤禟还是个移动ATM,所以他们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差,也是具备独自处理政务的能力,在朝会上锻炼下,以后就算当不了皇帝,帮助以后的皇帝分忧还是没有问题的。

6

我们先看一下清朝的朝会制度。

一般来说,朝会也不是天天有。但是康熙帝很勤政,基本上天天有朝会。按规定是一品官员可以站在殿内见皇帝议事。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更远。三品以下没资格。但是有爵位的皇帝国戚虽无官品,也是可以上朝的。

九阿哥是贝子,十阿哥是郡王,他俩虽没有差事,但有爵位,所以也有上朝的资格。

按理,他们虽有上朝资格,但并没有硬性规定他们必须上朝。

在《雍正王朝》里,为何为看见他们每朝必现呢?

我想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皇储未立,众阿哥都需要多见习,阿哥们自己也不想错过机会。

因康熙帝两废太子后,储位空悬,出于谨慎,他应该也在着力考察儿子们的才能,会发下吩咐,让他们多多观摩朝会奏对。

而阿哥们呢,肯定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九阿哥、十阿哥也不例外,这个能发表下风,洞悉走向的场合,自然是尽力表现。

二、文学作品、影视创作表现冲突的剧情需要。

《雍正王朝》作为历史文学,为表现“九子夺嫡”的激烈冲突和正面相对,朝会是个集中矛盾冲突的好地方。各方面上的争议、背后的涌动都方便在这个众人参与的场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勿需变动场景,在影视作品中,更可以少转换场地。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以我个人浅见。九阿哥、十阿哥频频出现在朝会里,是“九子夺嫡”的必要,也是影视剧情需要。

我是“钱多多读文史”,非正经读史,欢迎正经交流,拍砖请轻放,最近各方投资失利,玻璃心。

7



每个朝代对于王爷们的权力都有不同的限制和分工,每一任开国皇帝都会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进行一定的安排,从国家管理的高度上对他们进行授权和给予相应的福利。

比如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是穷人出身,从小就怕穷和饿,因此他规定了自己的子孙必然是王爷,并且有自己的封地,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因为朱元璋恢复了立嫡立长的制度,除了太子之外的王爷就领兵帮自己的太子屏藩中央,共同保护大明江山。然而理想很丰富,现实却喜感,他刚死没几年,朱棣就夺了朱元璋孙子的江山。

清朝建国前,是八王议政制度,也就是贵族民主制度,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

清朝建国后,顺治和这个制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没有最终成功。康熙接过了这面旗帜,完成了中央集权,取消了议政制度,把权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上。

清朝皇帝也对过去的制度有所保留,并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给王爷们什么实权。不实行立嫡立长的制度。对所有的阿哥都给予一定的历练机会,让他们出去锻炼,最后选择那个能力最强的当接班人。为了防止阿哥象前朝的王爷们一样造反,派他们出去办差,回来就收权。



九阿哥和十阿哥当然有权来参与朝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多一点历练的机会,说不定哪天就会单独放出去办差。

关于大政决策,现代管理学有这么一句话: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一个人做决策。康熙皇帝也是这样考虑的,多听听阿哥的意见总是不坏的,说不定哪个阿哥是可造之才就此被发现了。

九阿哥和十阿哥今天不在朝廷任职当差,不代表明天也不在朝廷任职当差,反正皇权专制社会中,国家都是自己家的,有大事了和自己的儿子来一起来商量一下,总是没错的吧。

再者来说,现在的政协也没有实际上的任职当差,他们不也参与国政讨论,还经常为国家发展建言提议案吗?



当然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的皇帝们信不过外人。

汉人信不过正常,他们连满族内部的人也信不过,早年的多尔衮和鳌拜都曾对皇权构成很大威胁,从开国时期顺治和康熙都是有切身体会的。

但天下的事情又太多,皇帝一个人又管不过来,总是要找人出来分担的。那皇帝的儿子们就是最好的人选了,派他们出去可以看下那些外臣们有没有欺骗皇帝,交办一些专案给他们去调查,总比外人要放心。

清朝入关时,汉人有上亿,满人只有20万。到了清朝后期,汉人有4亿多,满人只有上百万。清朝的皇帝们从一入关就知道,要管理这个国家,要利用好汉人,但要利用满人监督好这些汉人。同时为了监督好满人,就要靠皇帝自己的这些儿子了。

应该说,清朝的阿哥们比起前朝的那些王爷们,个人素质是高出了不少,皇帝对他们的管教也是相当严格的。当然个人素质再高,整个社会的制度没有改进,还是挽救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的。

8

清朝政府是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满清政府从努尔哈赤再到皇太极登位。一个少数民族能够夺取明朝,说明明朝晚期的腐败无能,还有太平天国的起义等打击摇摇欲坠。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够统领统一统治全国,一定要有也必须选择适合的文化,制度。满清政府的皇帝绝大多数,还是有竞争意识,特别是女真族优秀的品质,也是马背上的优秀的民族。游民在生存与自然斗争中形成的文化有的是非常好的东西。至少需要各个部落之间的协调与商议。也正是这些商议与研究甚至争论,才取得比较正确的思想与意见,从而获得胜利与掠夺与地域的增加。也正是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的东西得到统治阶级集团的认可。包括皇帝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作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帝康熙王朝坚持皇子参与国家的议政早朝制度,是很好的制度。一是可以让皇子门早早的了解国家国事,民情。二是也可以学习大臣们的知识学识,政治态度,政治方略,更有皇帝的决策。三是皇子们的权力与能力和行为的制约。并不是说每一个皇子都能承担管理国家的能力。四是只有让皇子们参与国家管理的实践这些活动,也好让皇子们得到提高,也会发现其能力判断,也给予朝臣们认识与选择。五是通过皇子们参与议政能够让皇帝发现考察皇子们谁能担当更合适的职位。

也正是在满清政府特别是康熙王朝后越来越明显,再到雍正王朝,再到乾隆皇帝我们老百姓,看的更清楚了。至少我们也应该看到清政府总还是有了国家的概念。也有民意,民情的意识。这是社会进步的。也是中国由专治到民主的过程中。


9

相当于现在私人企业老板家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或限于能力等因素,没有在公司安排具体工作。但可以参加董事会或办公会参与决策,发表意见,至于所提意见是否被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10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会把已成年的皇子安排到不同的位置上去当差。比如,八阿哥胤禩曾主管户部,十三阿哥胤祥曾主管刑部,十四阿哥胤禵曾主管兵部,还以大将军王的身份带兵前往西北,四阿哥胤禛兼任领侍卫内大臣,还曾接过不少差事,如筹款赈灾、追比户部欠款等。



像九阿哥、十阿哥这种只有爵位,但在朝廷里没有任何职务,也没差事可当的皇子,也被要求时常留心政事,时刻准备着为朝廷当差。所以每次朝会,他们都要列席参加听政,以提高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

另一方面,清朝是一个靠贵族军事民主制强大起来的政权,在皇权不够强大的时期,皇帝和兄弟、儿子们以及位高权重的贵族们处理军政大事都是有商有量,并非皇权独尊,贵族们也各有各的势力,这就造成了康熙朝的皇子们必须出席朝会,对朝政提出自己的意见。



尤其康熙又是一个极特殊的皇帝,他早早就立下太子胤礽,导致太子的势力随皇权一起膨胀起来。与此同时,大阿哥势力也开始结党,与太子势力分庭抗礼,随时等待太子出错,以谋求太子之位。太子和大阿哥势力过于突出,影响了皇权的独尊。为解决这个问题,康熙遂释放诸子以平衡太子和大阿哥势力,诸皇子在当差的过程中不断集结自己的力量,形成多个权力中心,互相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像九阿哥、十阿哥这种不当差的皇子,他们其实在中央和地方也拥有自己的小集团,多少影响着朝政的走向,也成为康熙借力打力的工具。所以即便是为了他们自己小集团在朝政中的话语权,他们也会主动出席朝会的。



而到了雍正朝,九阿哥、十阿哥他们更要凸显自己的存在感,以自己的影响去左右朝政,扰乱新政,培植私人势力,所以他们更要出席朝会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