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纵观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可谓是征战不断。但是明朝却凭借着实力做到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早期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戎马半生打下了大明江山,明成祖朱棣数次亲征蒙古,加强了对北方的统治,中期有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的和平局面,晚期明朝内忧外患之下,更是战火连天。此等国情加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之下,催生出来的便是名将辈出。

正所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是名将,后世人难免想分出个高下来,论一论谁担得起大明第一猛将之名。奈何大多数名将并非同一时期,功绩贡献不好对比,各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笔者则认为大明第一猛将,当属常遇春也!

论猛将者,进能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退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常遇春此人,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善用各类兵器,其中《明史·常遇春列传》中有云:“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再说这常遇春投于朱元璋,开口便要那先锋职位,《明史纪事本末·卷一》记载朱元璋不以为然,道:“太祖曰:“尔饥故来归耳,且有故主在,吾安得夺之!”而后朱元璋攻打采石时战事不利,元兵列阵于矶上,一时上不了岸,便在这时,常遇春乘小舟在太祖面前经过,太祖便让他充当先锋,只见这常遇春身手不凡,单枪匹马便冲进了元军阵中,一连杀了数人开辟了阵地,后面的士兵一拥而上,占领了采石。常遇春这段经历在《明史·常遇春列传》也有记载:“常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应声挺戈,跃而上,守者披靡,诸军从之,遂拔采石,乘胜径攻太平。”由此可见,常遇春此人武功了得,神勇非凡,担得起猛将中的称谓。

当然,为将者,除了勇猛,更重要的是谋略。常遇春虽未读过兵书,但却精通用兵之道,有古之名将的风范,以奇分,以正合,精通奇袭战术,性情深沉决断,善于抚慰士卒,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一生中战绩辉煌;《明太祖实录》中道:“遇春为人沉騺果敢,爱抚士卒,虽不习书史,而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

当然,此人虽勇猛无敌,战功赫赫,但也有个极大的问题,便是杀降,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来说常遇春这点着实是不光彩的,也为朱元璋惹了不少祸事。常遇春跟随明太祖征战天下,可以说大明江山有半个是他协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来的。他与徐达共称:徐常,因其自言能将十万兵,又被称为‘常十万’。

此人勇猛无敌,神勇非凡,既可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又可运筹帷幄,奇兵致胜,‘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一生中战功赫赫,鲜有人能比肩,虽明朝名将辈出,于猛将之二字,却难与之相比,所以,笔者推常遇春其人,担得起大明第一猛将之名!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令我纠结了许久,明朝名将太多了其中最令人熟知和钦佩的当属开国“二王”---徐达和常遇春,徐达为诸王之首,常遇春次之(常遇春比徐达早去世16年)。单说用兵打仗,两人其实很难分出高低,但是从诸位历史名人对二位的评价以及两人的综合对比再加上徐达比常遇春多活了将近16年(也多了许多功绩),因此得出此排名。

但论勇猛非常遇春莫属。朱元璋曾这样评价他:“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mi),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常遇春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 ,学艺有成后因不满足于生活现状便投奔了绿林大盗---刘聚 ,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刘聚胸无大志 ,便想脱离他 。1355年在一次抢掠时遇到了朱元璋正率军攻打和州 ,加上早期听说过朱元璋的大名 ,便决定投奔他 。至此常遇春开始了他的猛将生涯 ,被世传唱 。

采石矶战役

在常遇春投靠朱元璋不久,朱元璋便率军渡江南下。在战役中常遇春勇猛敢战,面对元军的严防死守,常遇春乘一小舟在激流中冒矢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出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使朱元璋占领了一块财富之地,为其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战役中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鏖战衢州 (ao zhan qv zhou)

1359年七月,朱元璋占领金华后,便派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杀到衢州城下,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畅汗淋漓,但在攻取衢州时遇到了严防死守。他先从水陆两方将衢州团团围住,然后利用“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等器械欲借此登城,又在城下“穴地道攻之”。但都没有成功,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久攻不下。后来常遇春以奇兵制胜。自此元朝在衢统治势力荡然无存。

大战陈友谅

1360年朱元璋令常遇春和徐达镇守池州,陈友谅率众突袭,结果陈友谅败走江州。而后(龙湾大战)西征陈友谅常遇春大破敌阵再立大功。1363年(龙湾大战后的第三年)陈友谅倾巢来攻,双方(陈、朱)在鄱(po)阳湖进行了一场持续36天的水上大战。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来攻,情况危急。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远,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危险。在这场大战中最终陈友谅覆灭。因此次常遇春功劳甚大,朱元璋夸奖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攻取元大都

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军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八月,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为什么这么顺利呢因为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到上都开平。)洪武二年,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兵驰救北平,元军闻询即向北奔逃,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之后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突然病卒。至此一代名将,陨落!其一生为将未曾败北,在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可惜只活到四十岁。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3

明朝时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名将,如徐达、李文忠、朱能、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邓子龙、戚继光、卢象升,傅有德,于谦,李定国等。在这里面有将才、有帅才,有骁将、有悍将、有福将。

问谁是明朝的第一猛将,我首推“勇冠三军”的常遇春。

大明开平王常遇春,在战斗中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功勋盖世,他的生平事迹比之西楚霸王项羽、李靖、霍去病,也不遑多让。

作为朱元璋麾下的先锋大将,在屡次开国战役中,他一直有着勇冠三军、功勋最著的表现。他的勇武可以跟尉迟恭、杨再兴相比,可载入历史最强猛将之列。而常遇春的才能不仅仅是一位猛将,他和项羽一样也有着统军的才能,也是智勇双全的全能型将才。

采石大战,元兵列阵岸矶,朱元璋军队难以登陆,常遇春飞舟而至,大吼一声冲入敌军阵中,所到之处,元兵一溃千里,这时其余诸将才跟进,朱元璋才得以夺金陵为根据地。

元将海牙以水师反攻,常遇春遍布疑兵,分散敌人兵力,然后回合朱元璋主力,与元军对战。决战时,常遇春操纵小船将海牙船队一分为二,再从左右猛攻,斩敌无数,缴获敌军船只无数。

这两战彻底地击垮了元军在江南的主力,从此后朱元璋部队在长江畅通无阻。后人赞常遇春此战: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失争。曾闻飞将上,落日吊开平。”

常遇春在之后与张士诚、陈友谅争夺江南的战役中,所立下的功劳也是在明军将领中首屈一指。

常胜将军的战绩

  • 牛塘之战:徐达被张士诚围困,常遇春星夜支援破敌,才解了徐达被困的危机。

  • 衢州之战:常遇春率兵围城,打造各种攻城军械,然后以骑兵突击南门瓮城,急攻破城,俘虏元军万人之多。
  • 龙湾之战:陈友谅率数十万部队顺江而下,欲取金陵,常遇春兵分五路埋伏,大败陈友谅,收复太平,战功居全军之首。
  • 安丰之战:张士诚强兵驻守,明军诸将进攻全都失败,又是常遇春率兵破阵,三战三捷,斩俘敌军兵马无数。
  •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对阵陈友谅,常遇春为主力先锋,陈友谅也有张定边头号骁将。对战之时,张定边欲擒贼先擒王,突然飞船杀至朱元璋的座船,朱元璋危在旦夕之时,常遇春一箭射伤张定边,令朱元璋脱离险境。明军二十万对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苦战三日后,陈友谅被射杀,战船大量烧毁,从此陈军分崩瓦解,朱元璋少了一个强敌。
  • 武昌之战:陈友谅的丞相张必先,从岳阳率湖南大军相救,常遇春趁他立足未稳,领兵急攻,将他擒拿。顿时武昌城士气大跌,陈友谅儿子陈理绝望投降,常遇春带陈友谅势力灭后后,又率军连取吉安、赣州、南雄、韶州、安陆、襄阳等城,让明军获得荆襄、湖广之地。
  • 北濠之战:常遇春打败张士诚军队,张士诚差点被他生擒,而后他联合诸将,合力破城,朱元璋也至此统一江南。
  • 洛水之战:蒙古大军意图渡河进攻,常遇春单骑出动,突击五万兵马的蒙元军阵中,一人横扫二十余骑的敌人围攻,麾下将士见将军英勇,士气大涨,一举击溃敌军,随后更是追击残敌五十余里,进而收复河南、山东两省。
  • 太原之战:明军己方骑马已备战,但步军未赶到,而王保保已经率十万大军来援。常遇春抓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趁太原敌将丧失斗志、愿为内应的情况下,他亲自带领骑兵,夜袭蒙元军营,王保保大出意料,被打的溃不成军。常遇春一路追击,王保保逃到最后身边仅有十八个部下,其余部将几乎被屠杀殆尽。这一战,明军俘虏敌军四万多人。
  • 开平之战:常遇春俘虏元朝宗室亲王、平章大臣和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女子珍宝等无数。

嗜血杀降的猛将

自古兵家大忌之一:杀降。先人在对于投降的士兵很少斩杀的,因为这会带来坏运气,所谓“杀降不详”,而常遇春跟项羽一样,都有这个缺陷,杀降。

  • 龙湾之战:常遇春和徐达打破陈友谅军队,俘敌三千,降兵全被杀死。

  • 长兴之战:他又杀张士诚投降的部下五千余人。

对于常遇春的杀降,朱元璋也头疼,还为此专门训斥过常遇春,后来常遇春答应不再杀降,朱元璋听后大喜,赐书褒奖。

在朱元璋前后的战役中,论战功,常遇春与徐达二人旗鼓相当,但朱元璋还是觉得让徐达为北伐大军的主帅,而常遇春为副帅。其原因还是常遇春的杀降、和他做事过于偏激容易冲动,而徐达作为主帅更为冷静、果断。

从光复中原、重整华夏这历史性的功勋中,后人总是说“先徐而后常”,这是因为徐达可以为帅才,而常遇春只能是将才。他是一个英雄的猛将,他可以勇猛无惧的冲锋陷阵、大杀四方,但作为领兵千万的主帅就需要徐达这样冷静果敢的帅才来指挥全局。主帅不死,士兵才会心怀希望大杀四方,而常遇春的作战风格太过于冒险,如果发生意外,将导致全军覆没。

华夏历史上的猛将很多很多,如吕布、尉迟恭、张飞、李元霸、许褚、马超等等。如果把历史上的最猛的列出十位,常遇春绝对可以排进十名以内。

4


要说明朝第一猛将,当属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今风阳 怀远县人,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先是红巾军将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带人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一生几乎伴随了所有恶仗,险仗。从衢州攻坚战,九华山大战,到采石矶水战,再到池州城大破陈友谅,然后龙湾大捷,最后鄱阳湖大决战。每战必冲锋在前,威镇敌胆,也体现了他智勇双全,从先锋升为平章政事,无不是靠功劳一步步升迁的。朱元璋曾夸赞他:”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在大明建朝后,又和徐达一起,穷追猛打,把元朝残余势力消灭殆尽,消除了北方隐患。

常遇春英年早逝,死时只有四十岁,朱元璋闻讯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并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在大明开国将帅中独一人获此殊荣。

5

明朝是漫长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汉人王朝。在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历程中,无数贤臣良将涌现。在后世的小说和影视剧中,不少明代将领被推崇备至,如抗倭名将,带领戚家军战无不胜,保卫海疆的戚继光,后人们在呼吁保卫领土完整时,常常追思戚继光的丰功伟绩。 不只是戚继光,明代的开国将领徐达、常遇春、蓝玉,参与援朝战争的李如松等等也都很有名气。那么,明朝第一猛将到底是谁呢?

这个问题的争议自然是非常非常大的,不过笔者姑且也给出自己的拙见。在笔者看来,明朝第一猛将应当是有“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称的徐达。徐达,字天德,和明朝的创始人,太祖朱元璋相同,他也是濠州钟离,即今天安徽省凤阳县人氏。

徐达家世代以务农为生,不过他从小就有大志向,而且“长身高颧,刚毅武勇。”体格非常不错。传说,徐达因为和朱元璋是同乡,且只比他小四岁,所以和朱元璋常常一起玩耍,关系很好,甚至有人称,朱元璋、汤和、徐达三人因为同乡,所以曾经结义。

不过,从《明史》中看,徐达二十二岁时,朱元璋是起义军领袖郭子兴手下的将领,于是他前往投奔,两人“一见语合。”如果二人是发小,甚至结义兄弟,怎么会史书中不予记载,而他们二十多岁相见时才言语相合,讲话投机呢。

所以笔者认为,虽然二人都是濠州人氏,但二者都是从小贫寒,恐怕没有什么机会相识相交。等到徐达二十二岁,听闻同乡在义军身居要职,所以前去投奔,而朱元璋也因为徐达是同乡,且才能出众,所以给予了重用。不久,徐达就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之首。

后来,朱元璋被孙德崖所擒获,“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这一奋不顾身的举动可以说是勇敢忠诚的典型例子,朱元璋也由此更加信任和重用徐达。后来,徐达作为前锋,跟随朱元璋南下渡过长江,攻下位于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接着占领即今天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战略要地太平。

紧接着,朱元璋的军队又攻下了集庆,这一地名当然不如它被用的更多的名字南京、金陵著名,朱元璋驻扎进集庆后,便将此地改名为“应天府”,并“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徐达被授予大将的重任后,很快便攻克镇江来报答朱元璋的信任。

徐达兵出毗陵,生擒了另一派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又在半年后成功占领了毗陵,随后,接连攻下宁国、宣城等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至正十九年(1359),徐达攻克池州,被加封奉国上将军,他乘胜追击,重重挫败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义军陈友谅手下兵马。

决定元末局势的最重要战争之一,鄱阳湖水战中,徐达也奉献了精彩的表现。面对着拥有数十艘巨舰、拥兵六十万的陈友谅,徐达身先士卒,在最前方激励将士,于是一举击破了陈友谅的先锋部队,朱元璋军士气大振。

陈友谅的舰队对徐达集中火力,徐达的小船着了火,但他奋不顾身将其扑灭,并一直支撑到朱元璋的援军赶到。徐达振奋全军士气后,又匆匆赶回应天镇守,防备张士诚的偷袭。至正二十四年(1364),徐达被封左相国,同年八月,他连克江陵、夷陵、潭州、归州、辰州、衡州、宝庆等地,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彻底抹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徐达被封大将军,受命征讨朱元璋称帝路上最后的阻碍张士诚。徐达先是用计将张士诚所在的平江城围困,使之孤立无援,又日夜用襄阳炮轰击城中,等到城内疲惫不堪,徐达率领二十万大军冲锋,他当先攻破葑门,带领士兵在城内巷战,大获全胜,张士诚自缢而死。

一年后,徐达又被封征虏大将军,北上占领大都,将元朝时的贵族们赶回了北方。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病逝,成为了开国功臣中少数没有被朱元璋杀害的一个。史书评价他道:“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朱元璋将其称赞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他有谋略、善计策,本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但冲锋陷阵时,他又一马当先,勇猛无比。要论明朝第一猛将,笔者认为徐达是很有竞争力的一位。

6

明朝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尤其是跟随朱元璋朱老大打天下的那帮将领们,个个都是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等许多将领都是光芒四射,虽然徐达百战百胜,勇冠常人,是当之无愧的明朝第一名将,但如果要说是第一猛将的话,应该就是常遇春无疑了。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以前的地址不说也罢,而今是咱们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是元末红巾军的杰出将领,明朝的开国名将!

常遇春年少时因为家里比较贫苦,没钱上学,又心有抱负,就去跟人家学习武术,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长大后更是高大魁梧,臂力惊人,妥妥的型男。

常遇春成长的年代正好在元代末年,当时混乱的社会情形,再加上每天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很是不满,于是外出寻找机遇,最初加入的集团是跟一帮绿林好汉共事,其实就是一个强盗团伙,跟着这帮人每天打家劫舍,吃的好,穿的暖,还有银子拿,过得很是滋润,最初一段时间感觉还颇为新鲜,可过了几个月,他就发现强盗头子只知道打家劫舍,并没有什么打算跟远图,于是就跟老板提出了辞职。

于是常遇春又找到了他的第二个老板,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朱元璋朱老大。

朱老大的公司在常遇春加入前就早已具有一定规模,虽然常遇春来的晚,但是一点也不客气,张口就跟朱老大要先封印,做先锋。

朱老大眉毛一挑,道:“你小子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跑到我这里混饭吃,我怎么可能给你这样的官位?”

常遇春却笑了:“那你等着看看吧。”

后来在朱老大的采石战役中,朱老大的军队无法靠近,看着干着急,这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朱老大想起了这个很狂的小子,对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是时候了!”

常遇春应声奋勇向前,单枪匹马持长戈向岸边元军刺去,元军接住了他的长戈,常遇春借势跳上了岸边,连杀数人,左冲右撞,如入无人之境,开辟了海滩阵地,后面军队趁机一拥而上,占领了采石,此等胆魄古来又有几人同!

在常遇春的一生中,从未打过败仗,所以他很豪迈的说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所以军中都用‘常十万’来称呼他,世人也都称呼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一生驰骋疆场,经历无数战役,屡建奇功,但却英年早逝,在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朱元璋评价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大家觉得常遇春这个明朝第一猛将如何?






7

猛将不一定是良将,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大明第一猛将当属曹变蛟。

曹变蛟是明末名将曹文诏的侄子,从小就跟着叔叔在军营中长大,与敌人战斗贯穿了他的一生。

曹变蛟初出茅庐,便大破红军友、刘道江的农民军,因功封为参将。

之后跟着叔叔来到山西,史载他“勇冠诸军”, 山西巡抚许鼎臣十分赏识他,称:“变蛟骁勇绝人,麾下健儿千百,才乃文诏亚”,将他比做曹文诏第二,死命将他留在山西剿匪。

由于陕西是农民军的重灾区,曹变蛟又跟着曹文诏来到陕西,先后取得了金岭川、湫头镇两场大捷。

在这两次战斗中,曹变蛟都是身先士卒,担任先锋。

曹文诏死后,洪承畴将曹变蛟调至麾下,成为闯王高迎祥的死敌。

在关山镇战斗中,曹变蛟一箭射中高迎祥,顺势斩杀七百余人,杀得闯军望风而逃。

高迎祥为了挽回局势,乘夜间袭击朱阳关,明军大溃,是时曹变蛟率军赶到,一阵冲杀,将闯军杀退,并乘胜直追,收复安定、会宁,静宁、固宁等地。

义军与曹变蛟交战多次,“贼屡挫”之后退往平凉和巩昌,但还没站稳脚跟,又被曹变蛟杀得四散而逃。

崇祯十年二月,明将许忠叛变,带着十万农民军进犯西安。

曹变蛟闻迅立即赶往救援,民军听说曹变蛟来了,十万大军一哄而散,跑得无影无踪。

可见曹变蛟就是民军的噩梦一般。 曹变蛟在陕西以一军对阵民军大天王、混天王、争管王等数股人马,“连战斩首六千七百有奇”,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曹变蛟转战千里,“身不解甲者二十七昼夜”,杀得“贼伏匿不敢出”。

在面对李自成这个劲敌时,曹变蛟仍然一如既往,猛打猛冲,杀得李自成只得往东逃窜。

而明军在李自成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变蛟带着人紧追不舍,“大呼斫贼”。

这一战打得李自成连老婆和女儿都顾不上了,只带了七个护卫逃走,其余人马全部投降。

崇祯十三年五月,清军攻击锦州,曹变蛟跟着洪承畴驻守宁远。

面对凶猛的清军,洪承畴主张慎重,但在崇祯的一直催促下,只得率军奔赴松山,与清兵决战。

曹变蛟在松山北面扎下七个军营,与清军对峙,但明军的粮草被清军截断,明将王朴先、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辅明相继逃跑。

曹变蛟抱定必死之心,尽选军中精壮,乘着夜晚偷袭清军大营,变蛟率部在清军中纵横冲突,如入无人之境,皇太极派多尔济、布延和塔瞻率军阻击,都被曹变蛟杀退。

曹变蛟向皇太极的大帐冲去,但皇太极的护卫死战不退,清将图尔格等人拼命放箭,将曹变蛟射伤。

清军从四面八方向御营撞援,曹变蛟功败垂成,只得退回松山。

(松山战败)

这是皇太极一生征战中最危险的一次,事后皇太极大为震怒,处分了许多参战不力的将领,并加强了防御。

1643年二月,在叛徒夏成德的出卖下,松山大营被清军攻破。

曹变蛟和洪承畴等人一起被俘。

洪承畴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军,而宁死不降的曹变蛟被清兵杀害。

崇祯听到曹变蛟牺牲,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太子少保。

其实明朝的猛将很多,常遇春、蓝玉、曹文诏,甚至那个文官出身的卢象升,都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猛将”。

只不过相比他们,曹变蛟仿佛被人遗忘了,也许他的战功比不上前面所说的几位,但在我眼里,曹变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猛将,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明末以身殉国的英雄,所以将他的事迹写下来。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8

明朝能建国,归于能臣武将之功,但要说最大的贡献者,也就是第一猛将,我认为当属朱元璋。

割据形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朱元璋不是皇帝吗?但大家可别忘了,朱元璋也是个军事奇才。在东灭张士诚之后,虽说朱元璋已经拥有江浙、湖广、江西、安徽等经济重镇,但是南方依旧有着方国珍、陈友定、何真、云南元朝宗室梁王等割据势力,北方依旧有着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半壁江山。不过,这对朱元璋来说也是件好事,至少他们没有联合在一起,正巧可以逐个击破。

此时,满怀雄心壮志的朱元璋已经计划着正式统一全国。他打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被元朝贵族欺压已久的百姓纷纷响应,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在军事行动上,朱元璋一面兼顾南方,一面进行北伐。于北方,他派出手下猛将徐达、常遇春;于南方,他派出朱亮祖率卫马步舟师进攻方国珍。

滑头方国珍

方国珍毕竟实力不足,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于是他果断投降朱元璋。不过,这个人可是大滑头,表面上降于朱元璋,实际上又于元朝交好。元朝政府还给了他个正经官职做,纸包不住火,这件事被朱元璋给知道了。我老朱什么时候受过这种侮辱,朱元璋大怒,嚷嚷着要屠掉方国珍,可前线吃紧,方国珍是安然无恙了。但是,朱元璋可是个记仇的主儿。这不报应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准备出兵方国珍。

可是,这个方国珍是个死脑筋,觉得自己的水兵强悍,况且朱元璋牛在陆军,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朱元璋干起来了。结果很显然,方国珍大败,朱元璋准备处死方国珍。不过,这方国珍为了活命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断磕头乞求朱元璋的原谅。而这个时候,朱元璋为了体现自帝王的大度,原谅了方国珍,还给他封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包括后来的很多反王,除了一些宁死不降的,朱元璋一律赦免罪行。这是朱元璋的智慧,不为什么,稳固民心,同时换来另一批追随者,这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加分的。

进攻北元

在解决完大部分南方势力后,朱元璋把重心放到了北元。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是军事能力一点也不弱。在北伐前,他就命张兴率1000人奔赴淮安,算是做一下前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朱元璋算是彻底摸清了情况,决定先去抹平山东。

攻克山东、河南、陕西

当时的山东守将王宣有远见,觉得朱元璋是个人物,大有统一天下之势。所以他决定投奔朱元璋,不过,这个人比较滑头,他估摸了一下,觉得自己乃敌手,投降了朱元璋也不会给什么好处。于是,他和手下商量,觉得诈降为好。可是,朱元璋是什么人,天下都有他的耳目,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一次被骗可行,朱元璋可不会再那么大度,自己可是帝王。于是,他传令徐达,迅速攻克山东。要说这朱元璋是第一猛将呢,手底下个个都不是孬种,不久山东被攻克。

再接着,就是河南。朱元璋确实聪明,每次打仗前都要给对方寄个信,说说自己的优势,以及对方的劣势。这一个不听,总会有人听。这不,河南重镇汴梁就投降了。在之后洛阳,潼关,北方重要关卡都被攻克,这下,只剩个元大都了。

元大都的内讧

此时,元大都正在闹内讧。元顺帝又是个昏君,整日沉醉于酒色。他的高丽皇后,丞相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俩不仅勾结在一起,皇后还给她物色了40多个高丽女子。一年下来,这个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丞相体力不支了。但是他权力还在,色心依旧不改,竟然公然对皇帝说,“把你的女人给我!”这放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会气得一愣一愣的,元顺帝也不例外。于是,他就谋划着怎么解决掉丞相。就这样,整个元大都都笼罩在权力争夺的阴云中。不出意料,朱元璋的大军在几个月内就打到了元大都家门口——通州。徐达正虎视眈眈得地盯着北京,而元顺帝此时慌得手忙脚乱,准备出逃。

元朝覆灭

在元顺帝成功出逃5天后,徐达的大军顺利达到元大都门口齐化门外。城内都是一帮残兵败将,明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元大都。至此,大元帝国正式被推翻。剩下来的便是一些弱小的割据势力,这对朱元璋来说都不是事儿。

大一统

不过,前文说道,元顺帝出逃北方,对于元朝的覆灭他很是不甘心。于是,在逃到上都之后,他重新组织被打散的朝廷,建立了北元,准备随时反攻明朝。可是,朱元璋哪能让他得手,卓有计划地组织了十次“清沙漠”运动(也就是讨伐北元)。到了明洪武年中晚期,朱元璋算是彻底完成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实现了大一统。

由此看来,朱元璋实属明朝第一猛将。

欢迎关注小豪说历史,我将会持续带来精彩的历史故事,谢谢!

9

明朝将军常遇春!

10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信春哥得永生!大明朝第一猛将非春哥莫属!

当然,这个春哥可不是歌星李宇春,而是大明军人之胆--常遇春。

明朝和所有的大一统王朝一样在建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名臣良将,大明建国的六大公爵,可以说个个都是战功彪炳,放到任何一个朝代的创业团队中都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在明帝国的创业团队中,最璀璨的将星莫过于战神与军神。

军神就是胜利的象征,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大明朝第一统帅徐达,而战百神则是攻必胜战必克,勇猛无敌,百万军中取上将手机如探囊取物般的猛将大明军魂常遇春!

就像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军神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林彪元帅,而战神则是敢打敢拼,英勇无畏的彭德怀元帅。

在大明朝整整近300年的历史中,常遇春,乃是第一号的猛将,没有之一。

每逢敌人必亮剑,侠道相逢勇者胜。

常遇春和徐达不同,他打仗靠的是那种亮剑精神,相信如果他有意大利炮,他也敢打平安格勒!常遇春是一个典型的猛张飞类型的武将,勇力绝人,不独如此更是18般兵器样样精通,骑射功夫更是一绝!

他在朱元璋军中就是一个开路先锋的角色,按照评书里的说法,先锋官的职责就是遇水搭桥,逢山开路。

可是常遇春这位非典型先锋,竟然做出了压路机的感觉,这为黑煞神简直就是佛挡杀佛,神挡杀神!这种勇悍的气场在采石登陆战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

当时朱元璋在争夺长江之上的要塞采石之时,战事不顺,元军主力站立在采石矶上,进行反登陆作战。抢滩登陆历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朱元璋的军队离得近了就被守军刀砍枪戳,离得远了,便会遭到漫天箭雨,伤亡很大。

就在这时,常遇春站了出来。他一手划桨,冒着箭雨,直冲滩头阵地。眼见得就要登岸,常遇春一声暴喝,身形如箭猛地一跃而起,双脚刚刚落地,两个迎面的守军首级已经落地。

常遇春登岸之后,就如同一个玄甲战神一般,一路碾压,受到鼓舞的明军士兵也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悍不畏死,朝敌人阵地猛扑上去。

元军哪里见过如此拼命的军队,不一会就崩溃了,常遇春夺得采石矶之后,马不停蹄,立即向太平冲去,乘胜一鼓而下,使得朱元璋大军占领了一个桥头堡,大量的物资能够顺利登岸。

常遇春就是这样一个勇悍的存在,他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武勇让敌人丧胆,也能够成为三军之胆,就如同东汉大司马吴汉一样能够差强人意,让如同绵羊般的军队爆发出猛虎般的战斗力。这就是勇将的作用!

常遇春和李云龙一样,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靠着自己过人的天赋,对于行军布阵,尤其擅长奇袭,这一点和李云龙也颇为相似,而且他和李云龙一样,对于每一个士兵都视若珍宝,很有几分古代名将的风范!

当然,他也有李云龙一样的毛病,李云龙杀降,常遇春也杀。李云龙杀后,被旅长降职处理,而常遇春杀后,险些为朱元璋引来滔天大祸,幸好朱元璋乃是天选之子,成功度过危机!

常遇春作为大明帝国的李云龙,勇猛无敌,让敌人闻风丧胆,让领导既爱又恨,爱他的勇猛,爱他的军事才能,恨他的惹祸能力!

尽管常遇春有一些缺点,但是单论勇武大明朝首屈一指,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能够排的上前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