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国藩先生是一个稳重、朴实丶有才能的人。

曾国藩先生的稳重表现在他不乱表态,做事不贪功冒进丶不好大喜功。他一旦谋定的事情就会一直延着计划干下去,不会三心二意,不会突然转变态度。这种作风是个可贵的打工仔品质,所有的老板都会喜欢。

曾国藩先生朴实表现在他为人处事从来都不好高骛远,也不夸夸其谈,做事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他生活也很低调,不讲排场,不求奢华。他看上去很朴拙,只是有些缺乏开创性思维。

曾国藩先生有才华表现在:1,文才不错。2,有杰出的办事能力。3,有识人之能,能知人善用。

曾国藩先生那样的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当老板的最爱。而且经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毛主席丶蒋介石都对曾国藩先生赞口不绝丶推崇有嘉。

试想一下,一个可靠有才,能独挡一面的部下,哪个当老板的会不喜欢。

最佳贡献者
2

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越研越深的集大成者!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每当自己面对这些人们关于“曾国藩”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的“总结评价”时,心里总有点无奈甚至困惑。

说实在话我曾经很多次试图“走近”曾国藩,但是仿佛总是有一种无形的推力阻拒着我,让我无法靠近,因而始终难以看清,以至于他成为了心中难以触摸得到真实“内核”,不知道怎么揭开的“谜”。我只好逆着历史的河流,循着曾国藩“成长”的足迹,开启一次次探秘之旅……

1、家道厚望,年少“愚钝”。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从小就背负起了兴旺门庭“光宗耀祖”的厚望,无奈年少时候的他着实“愚钝”,尽管6岁就已经入塾读书,自己也勤奋好学,但是一连考了七次才中了个秀才,还在道光十二年第六次参加“秀考”的时候收获了“悬牌批责”的“荣誉”,被当做当年“秀考”的反面典型,一时传笑乡里。

2、倔强到底,大器终成。

第六次参加“秀考”的时候收获了“悬牌批责”的耻辱并没有击倒曾国藩,而是让他知耻后勇,冷静下来思考和分析自己六考六挫的原因。仿佛突然开窍,一下子找到了“应试”的方法一发而不可收,在道光十三年第七次参加“秀考”时他榜上有名,道光十四年参加省考时又以全省第36名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再中进士,入翰林院,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等,真正可谓是“倔强到底,大器终成”。

3、亦政亦学,克俭勤廉。

曾国藩出仕为官之后,先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成为密友,并以“实学”相互砥砺,求探学思之道。他主张凡事都要勤俭廉劳,奉行为政应当遵循“耐烦耐心”的原则,时刻警醒自己为官不可以倨傲示下。他认为出仕为官应当是立德、立功和立身的和谐统一;要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用自身的忠实厚德谋求政绩。

4、月累日集,终得大成。

从幼时勤勉于学,累累受挫七次“秀考”,到薄积厚发踏上仕途,曾国藩比之于常人用了多得多的时间和耐心,但是,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我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我国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建设的开拓者,他的出仕与崛起,对清王朝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产生了深刻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正是这样积少成多、日积月累,使他成为我国近代“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越研越深”的集大成者!

3

曾国藩(1811年一1872年)湖南长沙人,是清朝未期重臣,立名、立德、立言,被尊为儒家圣人。

很多人都知道1937年日本人进行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但是,在这次大屠杀的73年前还有一次更疯狂的大屠杀,就是湘军攻陷天京所进行的屠杀,史称"天京之屠”。

这个"天京之屠"的组织策划者就是号称儒家圣人的曾国藩先生。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是平息太平天国之叛,攻陷天京(即南京)是他对清朝的大功,也是他一生最大的罪恶,是这个圣人抹不去的人生污点!

天京城将破之际,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的书信中说:"克城宜多杀,切不可假慈悲而误大事”。

1864年,湘军攻入天京(今南京),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就抢,连婴儿和孕妇都不放过!把抢来的女孩和妇女都进行强奸和轮奸,然后虐死,用刀剖开她们的胸口,把一颗冒着热气的心活生生的掏出来,悽惨的嚎叫声震彻天地!又把小孩子虐杀取乐…真是惨绝人寰!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也在日记中写道:天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者皆老者,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皆以幼孩末满三岁者斫戳有戏…

湘军统帅曾国荃看到天京城惨况,湘军战士都杀红了眼,便打报告给曾国藩,问此行为是否过于残暴?

曾国藩的回答耐人寻味,声言不残暴不能除尽叛贼!此言一出,湘军更恣意妄为,在杀人杀得乏后,个个手都不能提刀,可见何等的疯狂!

太平天国兴盛时,天京城人口100万左右,经此一屠,到光绪皇帝登极时,天京城还不足50人口。冷兵器的时代,屠杀50万的人民实在是一件太血腥的事,屠杀自已的同胞此日本人还残忍百倍,实在让一百多年后的中国人每一思及无限悲伤!

晚年,曾国藩同乡王湘绮问他为什么纵容手下屠城杀戮时,曾国藩表情平淡地说: “吾之兵士,非朝廷俸养,然为朝廷竭刀,故唯有薄民生而厚朝庭哉”。

基这样的理由,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一直有屠杀的传统,只是比较有名的是1864年"天京之屠"和1858年"九江之屠”以及1862年的"宁国府大屠杀”。

攻打安庆时,曾国荃一天之内残杀上万战俘(其实大部分是老百姓),终于于心不忍,写信给曾国藩说:杀人太多,害怕报应!曾国藩鼓励说: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以多杀人为悔?

终其一生,曾国藩从来没有半点为杀害无辜百姓的行为反悔!

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家大圣人,以所谓以德、立言、立名标榜于世的曾国藩,对于生命毫无敬畏,这实在与他坚称的普世价值是不相互的,是打脸的,曾国藩的实质是自私的,是一个真正的伪君子!

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发表意见。





4

@头条家的史先生 相邀!

曾国藩是半个圣人,是近代史上“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的神话缔造者,更是再造大清第一人!

身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了极致,死后被满清政府谥为“文正”,这是文官身后的最高殊荣!

曾国藩的事迹不过多阐述了,我只说说为什么他是“半个圣人”,而不是“圣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高层(包括道光帝在内)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民族英雄林则徐是有怨言的,他们认为正是林则徐不知变通,强硬的禁烟态度才导致了大清国的脸被丢得一地。

而批判林则徐最狠的当属权奸穆彰阿!

此人在嘉庆年间不受待见,在道光一朝靠着阿谀奉承居然一路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并掌管军机处二十余年;期间主持乡试三次、会试五次,还多次参与殿试文章的评选。

在注重师生情义的古代,穆彰阿凭借他的权势,广收门徒,以致门生故吏遍天下,时称“穆党”。

很不幸,曾国藩就是“穆党”中的一员!

穆彰阿最无耻的一件事,就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一力主和,并对林则徐等主战派进行诬陷;同时,他主持了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一系列战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可以说,穆彰阿是丧失国家主权,损害国家尊严,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苦难的责任第一人!

因为道光帝的厌战,穆彰阿所做的一切虽然被舆论唾骂,但实际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依然圣眷不衰。

正是穆彰阿的言传身教,作为他的学生,曾国藩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事发,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不顾天下舆论,向英、美、俄、法四国卑膝妥协,处死反洋义士18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黑龙江。

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出来后,震动华夏!

“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这种舆论导向下,曾国藩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间接对全国各地的西洋传教士产生了不信任和敌对!

民怨的沸腾,让曾国藩心伤内疚,“外渐清议,内疚神明”。

1871年,这位再造大清的汉臣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半个“圣人”的传说。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5

曾国藩是我外婆的外公,我写了一首“新声诗词”评价他:

咏曾国藩:武功篇

遥岑远目无敌手,

湘军杀声重云透。

昨日沙场金鼓奏,

志于彀,飞骑腾起龙虎斗。

水随天去长江口,

帅旗猎猎展鸿猷。

万里江山领兜鍪,

雄关狩,英名赫赫万古留。

6

谢谢邀请。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

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和人们越来越关注职场,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还是高官,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还是侯爷,封一等毅勇侯。

他的文治、武功、治国、齐家、当官都有可取之处。

但是他的名声一直属于毁誉参半。

有人誉之为千古第一完人,有人毁其为“曾剃头”,杀人如麻、屠城无数。

而真实的曾国藩呢?

作为一名学者,曾国藩是一位有着很高文化与学识素养的传统知识分子。

他曾经深入研究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而且做了大量的编辑整理工作,比如整理出来《十八家诗钞》和《经史百家杂钞》两本书,还创建了古典文言文散文流派——湘乡派。


作为一个政客,曾国藩是一个真正的权谋家,驾驭政治风云堪称老到,28岁中进士,步入官场,到39岁就升为从二品中央官员。

后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更是风头无双,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正”。


作为一家之长,曾国藩是一位智者、仁者,洞见世事,谨言慎行,齐家之风、修身之道堪称模范。

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堪称模范夫妻。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氏子孙出现一大批精英人才。

作为一位封建官僚,曾国藩是一位看似忠厚拙诚,却深谙厚黑学的阅历资深丰富的老道官员,他就是中国千年厚黑权术的集大成者。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几次催促曾国藩北上勤王,但是曾国藩以太平天国未平定的理由,硬是拖拖拉拉,直到英法联军攻破北京,湘军一兵一卒都没有北上。

而且曾国藩功高盖主却是少有的善终,更加证明了他的厚黑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为一个历史名人,却是集“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和“曾剃头”“百姓屠夫”“刽子手”于一身的矛盾体

曾国藩爱国是肯定的,他不是汉奸,他的实力、能力和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背叛国家,但是他忠诚的是这个儒家传统文化建立的国家。

虽然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他之所以带兵打仗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伤害太大,所以曾国藩才上的战场,如果清王朝践踏传统儒家文化,曾国藩也会站出来抵抗的。

曾国藩忠诚的是儒家封建礼教,而不是某个具体国家。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中记载过曾国藩指挥过湘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有三次:

  • 1)咸丰八年(1959年)4月,湘军攻破九江,李续宾血洗九江,屠杀九江城中二万余人;
  • 2)咸丰十一年(1961年)8月,湘军攻破安庆,屠杀数万军民;
  • 3)同治三年(1964年)5月,曾国藩曾国荃率领湘军吉字营攻破太平天国大本营——天京,这次屠城史无前例,惨烈程度不忍卒读。

“逆目张朝爵、叶矮子不知下落,陈某、吴某皆死,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髫趾以上皆死,各伪官眷属妇女自尽者数十人,余妇女万余俱为兵掠出。房屋贼俱未毁,金银衣物之富,不可胜计,兵士有一人得金七百两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而尽,不可取者皆毁之。”

“计是役前后阵诛贼不计外,其夏间鲍军门攻破援贼刘玱林,降者四千余,疑其内应,尽杀之。”

“自四月至今,城外各贼营,陆续来降亦皆戮死,又八千余人。”

“今城陷复杀贼及万,共死三万余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是之酷者矣。” “闻收城之日,五鼓攻陷,杀戮至辰已,时城中昏昧,行路尚须用烛,至今阴惨之气,犹凝结不散,尸腐秽臭,不可向迩。”

这些记载,字字句句都是鲜血铸成的,曾国藩在天京屠杀了至少10万余人,足以说明曾国藩的决绝狠厉。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却身处近代中国,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传统文化对世界新形势的应对

曾国藩虽然无法解决现代中国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生活在传统封建社会的、过去了的时代的人。但是他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他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品格都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在政策决策方面、政治斗争方面、组织协调方面、军事才能方面、内政施政方面、文学学术方面,曾国藩都是当时的中国最顶尖,最一流的国家人才。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和伯乐,他在培育教育弟子,发现人才都有独到之处。

但是当时的中国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了,制度已经走向了山穷水尽,面对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赶快实现现代化,跟上世界大趋势,要么就是被世界大趋势抛弃。而曾国藩却是这个关键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传统文化对世界新形势的应对。所以曾国藩值得深入研究。

7

曾国藩死后,清庭给予“文正”谥号,在臣子中算最高等级了,李鸿章的谥号“文忠”就要差一级了。

毛泽东评价:“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直到中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以清庭在各地大办团练清剿为契机,曾国藩才得以厚积薄发,灭天国,办洋务,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书写了一篇波澜壮阔的画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内圣外王的核心要义,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对后世影响巨大。

曾国藩的修身五字诀:

1、诚。诚实、诚恳,为人表里如一,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

2、敬。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严。

3、静。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4、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5、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些东西,即使100多年后的今天,也值得学习。

在齐家上,曾国藩要求人人孝悌,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家训中更有八字诀,分别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在曾国藩老家富厚堂的一间屋子上,高悬着“八本堂”横匾,匾上刻着:“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正是由于内心的强大,才能支撑起曾国藩以“屡败屡战”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同太平天国一场场残酷的较量中,获取最终的胜利。也正是因为他对儒家忠孝思想、伦理纲常的坚信不疑,使他对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的“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的平等观念,视作洪水猛兽的妖邪,对他们砸孔庙、毁儒经,更是深恶痛绝,对太平军、对接受异端邪说百姓的无情残杀,让他也得了“曾剃头”的恶名。

曾国藩在政治军亊上的成就,大家耳熟能详。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总之,如果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曾国藩可以说是近乎一个完人了。

如果说曾国藩有什么缺陷,那只能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儒家的思想缺陷是什么了。毕竟当时的世界,民主平等自由的时代大潮 已经兴起。君君臣臣那一套儒家的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绽放了它最后的余晖,为大清王朝迎来了几十年的中兴。曾国藩去世后四十年,清朝寿终正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8

曾国藩文人出身却做了武将,他治文也治军,历咸丰、同治两朝,战太平军,剿捻军,为大清王朝的“中兴”建立了赫赫功勋。

然而他深悉为官之道,功高盖世而不骄,手握重兵终恬淡,身居尊位无异志。在戎马倥偬之际,为官治政之余,曾国藩不失文人本色,他重文章、治经史、讲理学,先修身、齐家,而后方治国、平天下。

他的《家书》《家训》备受推崇,成为儒学世家、书香门第培养和教导子弟的经典教科书和典范。曾国藩不仅位居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更是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第一人!

(曾国藩)

一.书生将领,治军有方。

曾国藩,湖南长沙湘乡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熟读“四书五经”。

他的进学之路也颇为顺利,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从此他官运亨通,短短10年间7度升迁,由翰林至侍读、侍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左侍郎,又历任刑部、吏部侍郎,可谓是履历丰富。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逐渐壮大,突破了广西的边界,向全国发展,武汉等城市陆续被攻破,清廷倚仗的绿营军不堪一击,多溃败而逃。

在此危急情况下,清廷谕令各省加紧团练,抵抗太平天国军队。所谓团练,指的是地方乡绅自行征集壮丁编制成团,施以军事训练,用以捍御盗匪、保卫乡土的武装。

这一年,曾国藩正因为母丧在家乡守孝。年底(实为1853年1月),他接到清廷下达的让他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深感不安,也很犹豫,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文官,对带兵操练一无所知,如何能胜任此职?

何况他母亲刚死,按规矩应该守孝三年才能回朝做官,于是他想要上书推辞,请求守孝期满再帮办团练。这

时,他的好友郭嵩焘对他说:“你向来就有澄清天下的大志,现在不趁这个时机报效国家,怎么对得起皇帝呢?”

曾国藩于是接受了好友的建议,在乡里、戚党的帮助和支持下,招募了一批朴实健壮的乡民,开始操练“湘勇”。

当时湖南各地皆有“勇”,“勇”是一种非正式的军事组织,如遇战事,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时,即可起用,战事完毕后就地解散,湖南当时已经有楚勇、辰勇、宝勇、沪溪勇等。

(曾国藩)

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支持下,曾国藩将各地团练调集长沙,统一改编为官勇,由巡抚和团练大臣指挥,统一补给粮食枪炮,这就是湘军。

曾国藩接下了团练的重任,便下定决心尽力练兵,他对八旗军和绿营军的腐败看得十分清楚,深知是陈旧腐朽的世袭制所致,故改世兵制为募兵制。

他很注重兵源质量,主要招募强健朴实的壮丁,不招收营兵,也不招收奸诈狡猾之徒。他本身是理学家,因此重用士人,任用儒生担任将领。

他提出湘军将领要有几条标准,一是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是不能贪图名利,四是能耐受辛苦。 曾国藩虽是书生,但在官场中浸染多年,自然也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

他增加兵饷,湘军每月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四倍,并统一发放,从不克扣。如此一来,人们纷纷要求从军。曾国藩不仅以利诱之,还注意加强军队的纪律。

每逢军队操演,他都要亲自训话,强调军纪要严明,命令官兵不得骚扰百姓,还自撰了《爱民歌》,以歌谣的形式向将士宣传军民同心的道理。

曾国藩颇具战略眼光,他不仅加紧操练陆军,还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水军。咸丰三年(1853)秋,他编练水师的计划得到咸丰帝的批准,湘军规模改为编练水陆各5000人。

此后,曾国藩离开长沙,前往衡州组建水师,并于衡州、湘潭设立造船厂,赶制战船,配置洋炮。

到了第二年年初,衡州、湘潭造船厂所造的战船全部竣工,大小战船共计470余艘,湘军水师粗具规模。

(太平军)

二.人生顶点。

咸丰四年(1854)三月间,曾国藩亲率水师与太平军在长沙附近的靖港展开大战,结果湘军惨败。曾国藩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其后,曾国藩重整军势,夺回岳州,又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咸丰帝大喜,赏赐他二品顶戴,并任命他为湖北巡抚。

曾国藩辞谢,清廷也唯恐其势坐大,便顺水推舟将其解任,命令他以兵部侍郎的名义,督军攻打太平军。

咸丰五年(1855)初,湘军进攻江西九江、湖口,又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曾国藩亲率水军与太平军展开湖口大战,同样惨败而归。

在绿营军遭受太平军的毁灭性打击后,湘军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军的主力部队。虽然湘军远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但其作战顽强,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内讧也成就了曾国藩。

天京变乱,使被太平军重兵围困的武昌得以解围,此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军也四分五裂,石达开出走,天京兵力不足,给了湘军可乘之机。

咸丰九年(1859)九月,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陷安庆。同年十一月,清廷加曾国藩太子少保衔,命其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咸丰十年(1860),他向朝廷举荐,由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起用了这两位晚清名臣。

同治元年(1862),以安庆为大本营,曾国藩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南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同年十月,湘军围困天京。

同治三年(1864)七月,天京城破,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曾国藩攻陷天京后,展开了大规模屠杀。他杀人甚多,和他的兄弟曾国荃得了“曾剃头”、“曾屠户”的诨号。

据说,民间小孩夜哭,妈妈一说“曾剃头来了”,小孩便吓得不敢再哭。

但曾国藩剿灭太平军,为清廷建立殊勋,朝廷褒功,封其为一等侯,成为清代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

(湘军)

三.无奈的选择。

曾国藩的声誉达到了极点,“中兴名将”、“旷世名臣”的溢美之词纷至沓来。但他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

曾国藩与朝廷间的君臣斗法从任命他为湖北巡抚旋即解任一事起已经开始了。几度交手,他和清廷呈双赢局面,他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清廷也借助湘军消灭了太平军。

但此时他深知朝廷的矛头会转而对准他,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事例并不在少数。

此时的曾国藩拥兵10万,名声大噪,当时几支能作战的军队,例如李鸿章的淮军,都与湘军有着紧密的联系,军中将领与曾国藩不是师生便是同乡。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想拥兵自立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清客王闿运和曾国荃曾向他进言。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但是曾国藩听闻后并不像以往那样勃然大怒,而是陷入了沉思。

经过再三考虑,他最终决定主动奏请裁撤部分湘军,以解朝廷之猜疑,他还代替进入天京后大肆掠夺的曾国荃上折请求开缺回家养病,以求保全弟弟的性命。

曾国藩做出这一决定是他反复考虑的结果:

一来,他深知自己虽握有兵权,但是羽翼未丰,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不一定都支持他,而且当时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所部骁勇善战,是清廷的一支重要军队。僧格林沁忠于大清,一旦起兵,两军交战,胜负难说。

二来,他的忠君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他自感身受浩荡皇恩,断然不能做出不忠之事。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白他的忠诚之心。

小心谨慎的曾国藩急流勇退,没有效仿吴三桂,也避免了身首异处的结局。

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起义成为了清廷的最大威胁。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带领湘军和淮军,剿灭捻军。

同治五年(1866),他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职务,由李鸿章继任。 同治九年(1870)天津发生教案,曾国藩奉命查办,因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并遣派官员到法国赔礼道歉。

如此屈辱外交,受到了朝野舆论的谴责,他因而名声扫地。 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病故,清廷赐谥号曰“文正”。

文正是对文臣的最高评价,清朝200余年,仅有8个人得此称号。

四.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曾国藩死了,但他对清朝后期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之大,只怕再也无人能及。

他不但是清朝的中兴名臣,也是清朝编练近现代军队的第一人,是嘉庆、道光以来清朝颓势的匡复者,是清朝中后期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和一系列改良政策的首倡者和支持者。

有了他,清王朝才得以平复太平军之乱;有了他,清王朝才有了湘军,以及后来的淮军、新军;有了他,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军事学堂和第一批留学生。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智慧对晚清官场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他的政治智慧,更长久地为人们所赞叹和效仿,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他的经历、言论和文字中寻找着为官之道,搜寻着做官的哲学和方法。

曾国藩不仅在当官为政方面堪称榜样,是官僚政治家们的样板,他的修身、齐家的思想影响也非常大。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出身儒家,据说是曾子的后代子孙,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有着一整套的修身思想并终生坚持不辍。

他在个人修为上讲究“诚、敬、静、谨、恒”,追求“慎独”的境界,并给自己制订了日课十二条,无论在原则、目标还是方法上都详细的规定,使自己在人格、修养、学识等方面都能不断提升,形成别人难以企及的个人魅力。

他还注重养生,提出眠食有恒、惩忿、节欲、睡前洗脚、两餐后各行三千步这样的“养生五事”,讲究早起、养气、保身,体现出儒道共通的以清心明性为原则的养生之道。

至于说到他的家庭教育,就更为人所称道了。

《曾文正公全集》中收有《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家训》,近年来多次被重读和阐释,广受褒扬,甚至被认为是重建传统文化、提升儒家修养的必读书和必修课,足见其受重视的程度了。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上面这一联是左宗棠敬曾国藩的挽联,很能作为他一生的注解。

“无负平生”的曾国藩的确功勋卓著,但他“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却不合于圣贤的思想,是他一生的败笔。

9

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历史书上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并赐其名为曾剃头。现在好像不知不觉的成为了正面人物。

一个人的形象,不起决于他本身,也不起决于普通大众。秦桧现在都有人为他翻案。还有什么好说的?

10

梁启超在评论李鸿章时,说他极为高傲,一般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但是,人们一提起曾国藩。李鸿章立马毕恭毕敬起来,言必称“我老师”,敬若神明。

据李鸿章回忆,在湘军营帐当幕僚的时候,由于李之前慵懒成性,喜欢贪睡赖床。而曾国藩早上五点左右就已起床,早上六点就已开始吃早餐。但自从多了李鸿章这个学生,曾就把早餐时间推迟,因为他要等李鸿章一起才开餐。起初,李鸿章总是匆忙洗漱,暗地里也在抱怨。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养成了赶早的习惯。后来李鸿章作为晚清位高权重的大臣,才猛然发觉“起早,受益无穷。”

跟曾国藩吃顿饭,就好比现在某人花个几千万和股神巴菲特吃个饭差不多。席间,大家一起“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这都是迷弟李鸿章的总结。

饭桌谈话中,作为话题的主角,曾国藩又兼任段子手。他总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但奇怪的是,曾国藩自己偏不笑,用五指作把捋胡子,坐在那,若无其事,让人想笑又不敢笑。

晚年的曾国藩因为“天津教案”而留下人生一大污点,究其原因,无非是没有处理好洋人与老百姓的关系,由此人们猜想曾国藩不善于和洋人打交道。

而李鸿章恰恰相反,是晚清政坛上对外交以及列强有清晰认识的重臣。他跟洋人打交道的原则,据说来自曾国藩。

当李鸿章担任北洋通商大臣时,深感责任重大,压力重重。于是去找老师曾国藩商量。刚见面,不等李鸿章开口。曾就问了“少荃,你现在到了这个位置,主要负责外交,如今我国势力消弱,洋人都在打我们的主意,哪怕一点错误,便会酿成大错,你与洋人交涉,有何主意?”


李道:“门生特为此前来求教?”

曾:“既然你来了,想必早有主意,不妨说来听听。”

李:“与洋人打交道,不管怎样,我只同他们打痞子腔(安徽土话,有油腔滑调的意思)”

曾国藩捋须良久,沉默不语。慢慢开口说道“呵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是如何打法,你试打我听听”。

李鸿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恳请老师指教,曾国藩又开始摸胡须,良久,才对李鸿章说“依我看,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通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蛮貊,这断然不会错,其实不管你如何虚张声势,洋人最终会看得明明白白,不中用,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不至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等信用,总站得住,脚踏实地,哪怕跌倒也不至于摔得过重!”

从此以诚相待,成为李鸿章应对帝国主义的“锦囊妙计”,相比曾国藩他是幸运的,但又不很幸,很长一段时间李鸿章都是跟“卖国贼”联系在一起,而作为他的老师,则完全不用面对这项无知的指控。


现在研究曾国藩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但不管他们如何翻资料,如何造作曾文正公,他始终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敬佩的历史人物,不完美胜似完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