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那兴建石灰窑,要求当地限时迁走包拯墓,如果逾期将按照无主墓平掉。
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不得不对包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当时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记载,包拯墓墓室很小,只出土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另有几块破碎的墓志铭,经鉴定,其中一块上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而另一块尚缺一角的墓志铭上则写着《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一个墓中同时出土两块墓志铭极为罕见,经专家鉴定,墓中遗骨却为包拯,而这两块墓志铭也为后人解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其中就包括包大人的家事。
据墓志铭记载,包大人原配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武汉市武昌区,只不过是个县区级单位。董氏相当于县委书记的女儿。
嫁过门的董夫人是个贤内助,墓志铭记载:“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而在包拯死后,包夫人独立持家,恪守妇道:“教子于外舍,未尝少假温色”。
董夫人活了68岁,在当时可谓高寿,皇帝钦册:永康郡夫人。董夫人生有两子两女,“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二女:一适硖石县主簿王向;一适文效,皆士族佳器。”
如果单从墓志铭来看,包拯的儿子都是董夫人所生,但从其他资料来看,并非如此。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记载: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崔氏就是包拯长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有一个儿子叫做包文辅,五岁就夭折了,崔氏没有改嫁,还在包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媵,原本指随嫁的人或物,媵女单指陪嫁出去的女性。在古代,陪嫁出去的丫鬟经常被男主人纳为小妾,可见包綖是小妾所生。
至于为什么挂在董氏名下倒是可以理解,董氏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亲生的儿子,也一样是她的儿子。
包綖由嫂子崔氏抚养成人,后世传说中包拯是由嫂子抚养大的,有“嫂娘”一说,其实是张冠李戴,把儿子的事情搞到老子身上。
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包拯并没有娶丫头做老婆,只是要为家族留后(包拯有俩哥哥,都夭折了),纳了老婆的丫头为妾,生了儿子。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