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那兴建石灰窑,要求当地限时迁走包拯墓,如果逾期将按照无主墓平掉。

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不得不对包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当时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记载,包拯墓墓室很小,只出土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另有几块破碎的墓志铭,经鉴定,其中一块上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而另一块尚缺一角的墓志铭上则写着《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一个墓中同时出土两块墓志铭极为罕见,经专家鉴定,墓中遗骨却为包拯,而这两块墓志铭也为后人解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其中就包括包大人的家事。

据墓志铭记载,包大人原配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武汉市武昌区,只不过是个县区级单位。董氏相当于县委书记的女儿。

嫁过门的董夫人是个贤内助,墓志铭记载:“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而在包拯死后,包夫人独立持家,恪守妇道:“教子于外舍,未尝少假温色”。

董夫人活了68岁,在当时可谓高寿,皇帝钦册:永康郡夫人。董夫人生有两子两女,“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二女:一适硖石县主簿王向;一适文效,皆士族佳器。”

如果单从墓志铭来看,包拯的儿子都是董夫人所生,但从其他资料来看,并非如此。

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记载: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崔氏就是包拯长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有一个儿子叫做包文辅,五岁就夭折了,崔氏没有改嫁,还在包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媵,原本指随嫁的人或物,媵女单指陪嫁出去的女性。在古代,陪嫁出去的丫鬟经常被男主人纳为小妾,可见包綖是小妾所生。

至于为什么挂在董氏名下倒是可以理解,董氏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亲生的儿子,也一样是她的儿子。

包綖由嫂子崔氏抚养成人,后世传说中包拯是由嫂子抚养大的,有“嫂娘”一说,其实是张冠李戴,把儿子的事情搞到老子身上。

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包拯并没有娶丫头做老婆,只是要为家族留后(包拯有俩哥哥,都夭折了),纳了老婆的丫头为妾,生了儿子。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而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丫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两句话,把包拯包青天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取向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要说古代的官方代表人物形象,恐怕没有哪一个能与北宋名臣包拯媲美了吧?(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很多人对于包拯铁面无私维护吏治印象深刻,普通老百姓都喜欢风清气正的清官,包拯以其“眼睛里不容沙子”的作派,赢得普通老百姓的尊重和传颂,并不意外。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包拯的私生活,很多人却是知之甚少,不管包拯多么受百姓爱戴,同时多么不受同僚善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拯在当时是重要的官员,古代当官的,就是再屁也不会混的太差。

因此,包拯有个三妻四妾并不让人意外,至于说包拯为什么娶个丫鬟做老婆,这个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人家是陪嫁丫鬟,谁的陪嫁?包拯原配夫人董氏,董氏父亲县太爷,有这个陪嫁的实力。


陪嫁丫鬟一般来讲就算是董氏的娘家人了,虽然是个下人,但却是董氏身边最贴心的人,娘家怕董氏寂寞无聊,特意挑选的紧身丫鬟,一般从小就在董氏身边的,与董氏一同前往姑爷家。

这些丫鬟平时出克端茶倒水伺候起居之外,还有一个职责,那就是在董氏身上不方便的时候,替董氏履行妻子的义务,以防包拯在外面乱搞,拈花惹草。

包拯要是喜欢,随时可以把董氏身边的小丫鬟转正,成为妾,也可以称之为滕妾,附带或者说附属的意思。包拯娶小丫鬟的时候都六十多了,当然他不是喜欢小的。

而是六十来岁家里还没个大胖小子传宗接代,如何确定包拯六十岁还没儿子,包拯做监察御史时曾向宋仁宗建议“早立太子”,宋仁宗问他“你觉得谁合适呢?”包拯虽然耿直,这时候也知道不能往下接了,便说道:“老臣六十岁膝下尚无子,实在不知道儿子是什么样的好!”

古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双亲在世时,一直侍奉在家,足有11年余,到了六十岁还没儿子,也就不奇怪他要把董氏的随身丫鬟转正了,而且效果好像还不错,第二年,包拯就有了个儿子――包延,延续香火的延!

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便刚正不阿如包青天者,也不能例外!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先后娶了两妻一妾!

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去世的早,未能给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包拯的继室是董氏,比包拯小一岁左右。

董氏虽然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也是官宦人家,父亲曾做过地方上的父母官,家道也算过的去!

因此董氏在嫁给包拯时,并不是一个人嫁过去的,还有贴身丫鬟孙氏一起跟了过去!就这样,包拯娶了一个妻子董氏,还得了一个媵妾孙氏。

媵妾,地位要高于妾,而低于妻!


包拯在35岁的时候,和董夫人生了一个儿子,也是包拯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做包繶。包繶19岁时,娶了大户人家女儿的崔氏为妻。

可惜,包繶福薄,结婚时候第二年就去世了。还好,崔氏还是成功的给包繶诞下了一个儿子。不过,天意弄人,包拯的这个长孙在5岁就夭折了。

包拯的大儿子包繶去世时,包拯已经55岁了。而自包繶之后,董夫人再也没有能给包拯诞下儿子。

不过东边不亮西边亮,包拯在59岁时,他的媵妾孙氏孙氏怀上包拯的骨肉,看来包青天也是宝刀未老啊。但此时的包拯并不知情,反而由于某些原因把孙氏赶出了包家。

就这样,孙氏回到娘家,并生下了她和包拯的儿子!当然,这一切,包拯是毫不知情的!但是此事被有一个人知道了,那就是包拯的大儿媳崔氏。崔氏在丈夫和儿子死后一直没有改嫁,留在包家。

崔氏得知孙氏已经是有孕之身,私下里背着包拯接济孙氏,等到孙氏生下儿子,有把婴儿偷偷接回家中扶养。

包拯六十大寿之时,崔氏把襁褓中的婴儿抱给包拯夫妇,告诉包拯这是他和孙氏的儿子。包拯本以为自己已经绝后了,没想到老来得子,异常高兴,将此子取名为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綖者,延也!包綖,即包家血脉的延续者!

由于包拯在4年便去世了,董夫人则在包拯死后5年去世,扶养包綖的任务实际上落到了崔氏的身上!

也就是说,对于包綖来说,崔氏既是嫂子又是娘,所谓“嫂娘”便是如此。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嫂娘”这一事迹竟然被移花接木到了包拯的身上。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包拯年幼便没了父母,全靠自己的嫂子养大成人,因此包拯称呼其嫂子为“嫂娘”。

包拯的侄子包勉因为贪赃枉法被包拯叛铡刀之刑,包拯的嫂娘来求情,在亲情与国法之间,包拯选择了国法!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包拯28岁考中进士时,其父母尚在人世,包拯了照顾父母,一度辞官在家赡养父母,知道父母相继去世才再度入仕!

4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名臣,官至枢密副使、给事中等,加封东海郡开国侯,赐紫色金鱼袋。

紫色金鱼袋,是个好东西。当然这个鱼袋不是用来装活鱼的,而是用来放鱼符的,也有放金龟的,所谓的“金龟婿”由此而来。这是皇帝对于地位比较高,功绩卓越的臣子的一种赏赐,是标志身份和荣耀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类似于现代的勋章一样。三品官员及以上一般赏赐紫色金鱼袋,五品及以上一般赐绯色银鱼袋,六品及以下官员是没机会得到鱼袋的。武侠小说中最大的组织丐帮,长老和弟子们的口袋创意估计就是借鉴了这个。

包拯去世后,皇帝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为公正清廉,闻名于世,又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在民间传说中,称包拯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阎罗王之一,名曰森罗殿主,这点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刚毅公正,不苟言笑,因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由此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称包拯为“阎罗包老”。包拯因为铁面无私,被塑造成了“黑脸”,死后又成了阎罗王,从此阎罗王的形象也成了黑脸。所以么,阎罗王没什么可怕的呀。

由于包拯的清正廉明,为民做主,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比如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专铡谋逆之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污浊之文武百官、狗头铡则用于穷凶极恶之刁民。还广为传颂很多包拯办理的案件,如《狸猫换太子》、《陈州粜米》、《铡美案》、《铡庞昱》、《铡判官》、《铡包勉》等等。

有人要问了,说了这么多,都是传说呀,并非史实,是不是要说包拯娶丫鬟的事情,也是传说?这点奕天可以保证,包拯娶丫鬟这件事,千真万确,而且是被写入史册的。

包拯,至少有三位有据可查的夫人,分别是原配妻子张氏,早卒;继室妻子董氏;及一名滕妻,民间称其为孙氏。

包拯有多位夫人,这在古代不必大惊小怪,古代的婚姻制度本就是一妻多妾制。特别是级别比较高的官员,有数十位妻妾也不足为怪,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就曾一次遣散过上百位滕、妾。况且宋朝官员的赐地很大,俸禄也很高,所以,包拯在保持清廉的情况下,养活数十、上百口人并不是件难事。

那我们是怎么知道包拯至少有三位夫人呢?最可靠的当然是墓志铭了。1973年,合肥市钢铁二厂扩建,扩建区域的墓地都需要搬迁,其中就包括埋葬包拯的包氏宗族墓地。考古工作者就对包氏宗族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迁葬合葬墓中发现了包拯和董氏的墓志铭。其中,除了详细记载了包拯和董氏身世、事迹外,还记载有包拯“初娶張氏,早卒”,然后又“續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的事情,可见包拯先后有两位正妻。

包拯的滕妻孙氏,记载于《宋史·包拯传》中,“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包拯因故赶走了滕妻孙氏,孙氏此时已经身怀有孕,并在家产子,就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綖。包拯的儿媳崔氏“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其实,这就又牵涉到了古代的另外一种婚姻制度,滕妾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就是中国有名的音乐大家王洛宾所写的《达坂城的姑娘》,其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好幸福呀,当时娶老婆不但不用男方买房买车,还可以得到女方陪嫁的百万钱财。想想我们,好悲伤……当然重点不在这里,而是“领着你的妹妹”。开心吧,得了百万钱财,还外加一个妹妹,所谓的“滕”就是这个“妹妹”。“滕”在古代的地位,是仅次于“妻”,而高于“妾”的。

按照古代礼制,“滕”一般是随正妻一同嫁入丈夫家的女子,是同嫁,还不是陪嫁。“滕”,最高规格的就是正妻的亲姐妹;中等规格是地位相对正妻较低的同宗族女子;级别最低的就是正妻的侍女,数量可以是一名或者多名。看到这里更开心了吧,哈哈。

在古制中,滕有正式身份,可以受到官府的册封,并可以参加正式的高规格宴席,而妾没有这个资格;滕在正妻去世后可以转正为妻,妾没有这个资格,妾转正妻是违法的;如果正妻没有产子,那么滕产的子就是正妻的子,毕竟滕是正妻的娘家人,是用来保证正妻的利益和地位的。这点也可以从包拯继室董氏夫人的墓志铭上得到印证,“二子:長曰[铭文缺失],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滕孙氏的儿子包綬直接被说成是董氏夫人的儿子,由此才有了被包拯赶走的滕妾是董氏同嫁丫鬟的说法。

其实,“滕妾”称为“滕妻”更准确,类似清代的“侧福晋”,还是有“妻”的地位的,跟妾还是不同的。

了解了这些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对于包拯娶丫鬟为老婆这件事情,根本无需大惊小怪,本来就是同嫁的,只是遵循当时的婚姻制度吧。

再说说包拯的后人吧,《宋史》和墓志分别有记载。包拯长子包繶,娶妻崔氏,早卒。崔氏生有一子,即包拯长孙,董氏墓志铭记载“妻崔氏者,[铭文缺失]幼卒,且无子”,墓志铭上的文字缺失,很可能是“女幼卒,且无子”,民间传说为包拯长孙包文辅。包拯次子,包綬,即滕妾所生,最初被包拯长媳崔氏抱回抚养,所以有“嫂娘”之说;直到现在合肥包拯故里包氏宗族中,还有对家族中嫂子特别尊重的传统。按照包拯墓志铭的记载,包拯还有两个女儿,“一女適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女適國子監主簿文效”,都有比较好的归宿。

5

这个丫鬟其实最开始并不是包拯的老婆,不过也不是传说中的小三。虽然包拯除了这个丫鬟还有过两个老婆,但最后为他传宗接代的女性却是那个“丫鬟”。

1973年,在合肥的包公墓曾出土过一块石碑,而这块石碑的得来实在不容易。

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到处都是思想极端的红卫兵。他们认为封建社会的“清官”是比贪官更坏的官,更具有欺骗性。而包青天自然也作为最有名的清官之一,成为他们的重点批斗对象。

甚至还有人专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准备组团去把包拯的坟给挖了。虽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毕竟大的形势在那,寡终不敌众。

眼看着包拯的墓就要被人挖了,这么一批人站了出来。他们不忍心那个会为百姓着想的包青天的坟就这么被这些人给刨了,也不忍心墓里珍贵的文物就这么被破坏。

于是他们抢在革命委员会挖坟之前,把包拯的墓给迁了。也正是因为此举,现在位于合肥的包公墓里还有这么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还能帮我们缅怀先人的伟大。

除此之外,他们在清理包公墓的时候还挖掘出了两块墓碑,它们上面分别篆刻着《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与《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后来的人们通过对这两块墓碑的解读了解到,最开始的包公墓其实是包拯与他的第二任妻子董式的合葬墓,而包拯其实一个有过三任妻子。

包拯的三任妻子分别为张氏、董式以及媵孙氏。所谓的媵就是媵人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仆人,女性仆人自然就是丫鬟。

由此看来,包拯的确有一个丫鬟老婆。不过真的是因为这个丫鬟长得漂亮,才从丫鬟变成了正室吗?

并不是这样的,这个媵孙氏其实是董式的侍妾。古代女子出嫁的时候,丫鬟也可以作为陪嫁的侍婢一起嫁到小姐的夫婿家。而孙氏就作为董式的陪嫁嫁到了包家,并成为了包拯的妾室。

关于为什么包拯的儿子不是自己两个老婆生的,却是自己的小妾生的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因为包拯对这个媵孙氏宠爱有加。

最开始的时候董氏为包拯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在他新婚的两年之后染病身亡,而包拯的孙子后来也在五岁时夭折。

因为包拯的孙子夭折,而此时包家又没有其他男丁。无奈之下,董氏只好给包拯纳妾。古代男人如果三四十岁还无后,纳妾会被认为是尽孝,而且纳妾的事情往往是他的正房操办的。

正房不仅要考虑到夫君的喜好,更要考虑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从正房的角度看,这个妾不应该是夫君太喜欢的。

毕竟自己作为竞争力的年龄已经比不上小妾了,万一自己的夫君太过于喜欢这个小妾,那自己不就失宠了吗。失宠就意味着失去地位,这肯定是正房不想看到的。

但如果这个小妾自己的丈夫实在不喜欢,那丈夫也可能会心存芥蒂,这样似乎又会影响夫妻关系。

于是机智的古代人为了避免这种两难情况的出现,在正房为夫君纳妾的时候正房会让自己的夫君从跟自己一起嫁过来的丫鬟里选一个。

这就避免了权力中心的转移,毕竟是自己带过来的丫鬟肯定会听自己的。所以就算包拯再怎么喜欢那个小妾,董氏在家中的地位也不会发生改变。

后来这个小妾因为和包拯吵架,被包拯打发回家了。不过她刚回老家不久就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但因为赌气,所以她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包拯,而是选择告诉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崔氏。

这个崔氏是包拯去世儿子的妻子,也就是包拯的儿媳妇。她虽是大户人家出身却非常贞洁明理,在包拯的儿子去世之后她也没有改嫁而是选择守寡,这对于一个出身显贵的姑娘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孙氏在没有成为正室之前是丫鬟,她被包拯安排照顾过崔氏。因为她俩年纪相仿、兴趣相投,所以她们的关系非常之好。

崔氏答应帮孙氏瞒着包拯,等孩子生了后,她就把孩子抱回了包拯家。只跟包拯说这个孩子是领养的,一直到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才告诉他真相。

这可把包拯高兴坏了,于是他们给这个孩子又取了一个名字——包綖,意为包家的延后,也希望包家的子孙可以像丝带一样连绵不绝。

这个包綖在五岁的时候就当了官。当时包公去世,而包綖那时才五岁。宋仁宗到包拯府上悼念包拯的时候,实在心疼这个孩子,就封了他很多闲职。


包拯除了这个儿子之外,其实还有个两个女儿,但女儿往往是被办法被记在族谱上的,她们的历史如今已无从查证。

据考察,包拯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安徽的舒城与桐城一带。他们在明末的时候搬到了桐城,后来也在这里开枝散叶。

但也有一种说法称江西南城也有包家的后人,但这个就没有明确的查证了。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全国流行大修族谱,很多人都跟风“攀龙附凤”

6

题目说法不准确,包拯并未娶丫鬟做老婆,那叫媵妾,不是明媒正娶,而是娶老婆时娘家陪送的“赠品”,但这个“赠品”却给包拯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延续了包家香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一个男人没有儿子,无论他事业上有多大成功,都会留下终身遗憾,这个遗憾无法弥补,即便是过继他人为子,也无法弥补。

所以古代但凡有些地位的男人,很多都三妻四妾,并不是他们爱好女色,而是因为三妻四妾是地位的象征,更是生儿子传宗接代的重要保障手段。

但生儿子这种事,谁说了也不算,即便青天大老爷包拯也不例外。

包拯原配夫人姓李,但李氏英年早逝,没能给包家添丁,年轻的包拯当然要续弦再娶,迎娶董氏为继室,两人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包拯的长子包繶,两个女儿。

儿女双全的包拯原本很幸福,也没再继续生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包拯的长子包繶成年后娶妻生子,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却年寿不永,只活了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十分痛苦,可他年龄已长,没了生育能力,只能接受现状。

包拯并不知道,其实他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就被长媳崔氏所抚养。

包拯续弦娶董氏为继室时,董氏也是大户人家,除了陪送嫁妆,还把董氏的贴身丫鬟孙氏一块送到了包家,这种女方嫁人时带来的贴身丫鬟在古代称为“媵妾”。

媵妾,即随女主人嫁过来的丫鬟,地位不如妻妾,但高于奴婢,她们白天要操持家务,辛苦劳动,晚上要侍寝男主人,故而兼具仆人和小妾的双重作用。

包拯虽以刚正著称,也有人性欲望,媵妾孙氏就被他“临幸”过,但孙氏被“临幸”后很快又被包拯赶回了娘家,大家都不知道这时孙氏已经怀了包拯的种子。

包拯的长子包繶死后,其妻崔氏没有再嫁,而是留在包家继续孝敬公婆,后来她听说被包拯扫地出门的媵妾孙氏怀孕了,就悄悄找到孙氏给她送钱送物,让她好好保胎休养。

后来,孙氏生下一个儿子,崔氏知道这是公公包拯之子,将来要传承香火,便把这个刚出生的“小叔子”抱到自己这里抚养,对人说这是自己抱养的孩子,还给男孩取名叫包诞。

到包拯六十大寿时,崔氏终于将真相向包拯和盘托出,这时包诞已经十二岁,包拯老来得子,饱含老泪认下了这个亲生儿子,给他改名叫包绶。

以上便是“长嫂如母”的故事了,传说包拯被自己的长嫂养大,但历史上真正被长嫂养大的是包拯的幼子包绶,编故事的人张冠李戴,弄错辈分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7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铁面无私的包拯也不想娶丫环做老婆,奈何包拯的正牌老婆董氏不争气。

在早年间,包拯的正牌老婆董氏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小姐,父亲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官宦人家下嫁小姐除了嫁妆之外,一般最少会配备一名丫环,这个丫环就是历史记载的包绶的母亲。包拯和董氏刚刚成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由于古时候医疗条件太差,这个儿子早夭。

为了延续包家后代,包拯不得已娶了董氏的丫环姓名不详,但不是正牌老婆而是妾。但这名女人从丫环当上小妾,骤然富贵脾气可能没有以前好,和包拯有了冲突,被包拯发配回老家。但这名小妾也比较争气,回到包拯老家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怀孕,顺利的给包拯生下一个儿子叫包绶。

包拯没办法派人接回了儿子交由正妻董氏抚养,至于这无名氏小妾就再也没有记载。不过包拯包青天的肯定会善待这名小妾,这件事做不好,肯定会有一大堆政敌等着拿这件事攻击他。

8

其实不是娶丫环做老婆,而是丫环为包拯生下了儿子。

包拯本来是有个原配夫人李氏的,但是她死得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在古代,没有子女就是不孝的表现啊。好在包拯不是一根筋,她就又娶了一个老婆董氏。

董氏的父亲是鄂州武昌县令,虽不算什么名门大族,但也算是官宦人家。董氏是个漂亮贤惠的人,在嫁给包拯的时候,带着一个丫鬟孙氏作为媵妾一起嫁过去了。

董氏在嫁给包拯之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包繶,包繶长大之后娶了一个老婆崔氏。崔氏为包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包繶就去世了。但是可惜的是,包繶的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了。

这个时候包繶已经55岁了,董氏除了包繶之外,再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了。包拯面临着绝后的风险,内心十分着急。

等到包拯59岁的时候,他的媵妾孙氏居然怀孕了。但是,那个时候包拯并不知道孙氏怀孕,反而是因为不知道什么事把孙氏给赶回娘家,不要她了。

孙氏回到娘家之后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但是因为包拯已经不要她了,她就没有告诉包拯为他生下了个儿子。看来这个孙氏也是个烈女子啊,明知道包拯没有后人了,还不告诉包拯这么大的喜事。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包拯的大儿媳崔氏在包繶死后一直留在包家侍奉包拯和董氏,有一次崔氏出远门偶尔知道了孙氏怀孕的消息,于是她就暗自接济孙氏,让她顺利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之后,崔氏也帮着孙氏一起抚养孩子。

但是这一切都瞒着包拯。

等到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崔氏知道这个喜庆的日子适合给包拯一个惊喜,包拯也容易接受。于是在宴席之上,崔氏让孙氏突然将孩子抱出来给包拯夫妇看。

包拯看到孩子之后果然喜出望外,他没想到自己六十岁了还能有个儿子传宗接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啦!一阵欢喜之后,包拯给孩子取名包诞,后改名包绶。

四年之后,包拯去世;包拯死后五年,董氏也去世了。这样包绶就变成了了孤儿了。

好在,包绶有个好嫂子,崔氏担负起了抚养包绶的重任。从此之后,崔氏作为嫂子,一把屎一把尿,又当爹又当娘地把包绶拉扯大,实在是不容易。

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把包绶的遭遇强加在包拯身上,说他是“娘嫂”养大的,其实这是无中生有。包拯的父母在他28岁考中进士的时候还尚在人世!

由于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只有五岁,宋仁宗在祭奠包拯的时候看到董氏和包绶孤儿寡母的,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于是授予包绶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包绶长大之后又在朝为官,四十八岁的时候去世,留下四个儿子,这一点比包拯强,包家血脉算是无忧了。

9

  

  包拯根本就没有娶丫鬟做老婆!所谓娶丫鬟做老婆,纯属对于“媵”,即陪嫁丫头功能的误读。

  在《宋史·包拯传》结尾特别提到了包拯的家务事: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

  包拯差一点绝后。包拯晚年之所以敢仗义执言,向宋仁宗进言早立皇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拯认为自己绝后。他告诉皇帝,自己无儿无女,进言早立皇子不是为了家族私利,而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为此,宋仁宗非常感动。

  事实上,包拯并未绝后。

  包拯一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做包繶,迎娶了士大夫崔家的女儿,包繶最后也当了官,当到潭州通判,即潭州主管纪检司法的副市长。可惜,包繶早死,儿媳妇崔氏很懂事,一直在家中守节,迟迟不肯改嫁。

  包拯晚年丧子十分悲痛,其妻董夫人有一个陪嫁丫头。所谓陪嫁丫头本是大家闺秀从娘家带来的小丫头。在自己容颜衰老后,常常会被夫人贡献,将之作为笼络丈夫的工具。陪嫁丫头有很大几率成为通房大丫头(可以侍寝),成为小妾(有正式名分),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正妻。在古代,丈夫将妾升格为妻,是要受到家族鄙视的。

  58岁时,包拯与陪嫁丫头同房。估计是老包做事不周密,被老婆董夫人发现,陪嫁丫头就被赶出了家门。本来,陪嫁丫头这辈子就倒大霉了,没想到老包宝刀不老,竟让陪嫁丫头怀孕了。

  陪嫁丫头怀孕的消息传来,包拯的老婆董夫人大怒,依然不肯让陪嫁丫头回家。儿媳妇崔氏知道了,悄悄跑去找到陪嫁丫头,将那生下来的小叔子抱走养大。包拯这第二个儿子叫做包綖。一直到包拯去世后,董夫人才肯认这个儿子。

  《三侠五义》中包拯的父母早亡,是嫂嫂养大的。事实上,包拯的父母都长寿,是包拯中年时才去世。包拯的儿子包綖才是由嫂嫂养大的。

10

在真实的历史上,北宋名臣包拯的一生其实是比较顺利的。从曾祖父到祖父,基本上是白身不仕。父亲担任了中级散官,有了一些官场资源。包家在庐州算是地方土豪,并非是贫寒子弟。



天圣五年(1027年),已有名气的庐州包拯年方28岁,一举进士及第,鲤鱼跃龙门。可以说,包拯丁忧结束之后,仕途畅快,唯独子嗣方面不是太完美。欧阳修曾经评价包拯说:

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包拯一生明媒正娶了两房妻室,生有两男两女。原配李氏,年轻之时就去世了,无儿无女。后来,包拯又纳董氏为继室,生下了包繶。包拯显贵之后,朝廷封为永康郡夫人。另外,侍妾媵孙氏生下包绶,给包家传递了香火。包拯长子包繶,素有才名,可惜20岁就英年早逝。儿子包文辅当时才1岁,然而这个儿子也5岁夭折。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才知自己的陪嫁丫头孙氏已经有了身孕,不久之后生下了包绶。包拯去世时,包绶才5岁上下。可以看出,包拯最终没有明媒正娶这位丫鬟,只是给了她的儿子名分而已。

包绶的嫂子也就是包繶原配崔氏,后来做主将这个小叔子正式迎回,继承了包家的香火。由于包拯的影响力,包绶最终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宋仁宗及后来的皇帝对于包家可谓恩遇有加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