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确实有外国人想杀慈禧太后。


出生在德国明斯克的克莱门斯·冯·克林德男爵,在当时担任德国驻中国公使,与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总经理的女儿Maude Ledyard结婚,义和团事变时,在华传教士和平民在山西被杀。

(山西巡抚当时把全省能找到的传教士和家属全部集中杀害外国男人15人,女人20人,儿童11人(最小的仅周岁)


6月20日上午8时,克林德独自带同翻译乘轿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为正在巡逻的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枪击而死,据马伕刘玉成事后对德国政府的供词,他听到枪声后回头看到一队清军手持步枪,愤怒的推撞克林德的轿子,而克林德在轿子中一动不动。


一个列强大国的大使为政府军所杀,这件事成为八国联军入华的导火索。


所以事后,克林德夫人坚决要求慈禧太后为丈夫偿命,就不足为奇了。

最佳贡献者
2

1900年8月14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随后,李鸿章奉召进京谈判。列强气势汹汹,要求严惩祸首慈禧,并割地赔款……才肯退兵。

身为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怎么就成了八国联军讨伐的罪魁祸首了呢?为什么列强最后又放过了慈禧呢?

(慈禧画像)

1898年,亲政后的光绪帝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戊戌变法,在短时间内发布了上百道除旧布新的变法诏令。

变法不光触及到皇亲贵族的权益,还裁减了大批豢养的官兵,同时取消了士人唯一的希望——科举考试。因此让利益受损的守旧派们怨声载道,不断上疏慈禧,请求慈禧能重掌大局。

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就在此时,有人告密称光绪和维新党准备围攻颐和园,逼慈禧交权。这让本就和光绪不对付的慈禧暴跳如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戊戌政变,镇压维新党并囚禁了光绪帝。紧接着慈禧打算废黜光绪帝,改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帝,结果遭到外国列强反对,心存畏惧的她只得作罢。

一方面贪婪的列强不断瓜分中国,和清政府签订巨额赔款等不平等条约;一方面国家自己的事,竟受列强的干涉,慈禧对列强的仇恨简直要燃成熊熊大火。

就在此时,被山东巡抚袁世凯围剿的义和拳民一股脑跑到北京一带,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四处焚烧教堂,杀害外国传教士。当然,更多的是迫害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信众。慈禧听信了他们“枪炮不能伤”的鬼话,一味纵容他们打杀外国人。尽管各国公使多次要求清政府必须阻止,但清政府迟迟不予理睬。

(扶清灭洋的义和拳民)

端郡王载漪也因儿子没能当上皇帝,对列强恨之入骨。眼看时势乱成一锅粥,他便伪造了一份“列强打算逼迫慈禧归政光绪”的假情报呈给了慈禧。

对权力有着极大欲望的慈禧,果然被撩拨得怒火中烧,冲动地向十一国发起宣战。

慈禧的做法最终惹怒了列强,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受到惊吓的慈禧远遁西安后,马上诏命经常与洋人谈判的李鸿章替她善后求和。但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根本不买李鸿章的账,扬言如果清政府不给出让各国满意的条件,他们就联合起来攻打陕西,捉拿祸首。

老谋深算的李鸿章,并未被瓦德西的强势吓倒,他深知参与侵华的列强们无不是各有各的小算盘,所以他采取一一击破的策略与各国谈判。在得到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指示后,李鸿章通过贿赂,争取到俄国作为调停人斡旋此事。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列强也害怕别国趁机作大,因此各有各的主张。但归根结底,他们考虑的都是本国在华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让清政府灭亡。

(李鸿章旧旧照)

同时,列强也在事件中看到执政40多年的慈禧,在朝中颇有声望。如果坚持要治她“祸首”之罪,必使国人奋起反抗,到时候对瓜分掠夺中国没有任何好处。

在谈判的过程中,慈禧也在西安下命剿灭义和团,同时把责任甩给相关官员。按列强要求,一口气处死120多人。

就在此时,李鸿章病了,且病得很严重。

这让还想讨价还价的列强们心里犯了慌,因为再换个人来,谁又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所以在几番谈判后,终于与清政府签订了“人均一两,以示羞辱”的《辛丑条约》。

至于“祸首”慈禧,列强们已不打算再讨伐她了。毕竟他们还需要一个合适的代理人,纵观清王朝,又有谁比她更合适呢!所以,在得到巨额赔款和开放经商口岸等条件后,他们压根没有再纠结慈禧的事情。

(参考史料:《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史稿》)

3

拜托,别把八国联军想太好了,也别误以为是4.5亿的银子让八国联军撤军的,真正让八国联军撤兵的是满清将领刘光才和他领导的“娘子关大捷”



当时由于南方各省和洋人私下签订了“东南互保”,拒绝派兵增援北京,致使八国联军攻天津、拿北京一路畅通无阻。而此时的慈禧已经携带光绪逃到了陕西,她还急忙调李鸿章进京和洋人议和,可是新上任的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并不理会李鸿章的请求,他还叫嚣“打到西安、活捉慈禧”

为什么瓦德西如此强硬呢?因为在义和拳动乱、清兵围困使馆区期间,德国公使由于嚣张过头,被清军打死。他是唯一一个被打死的公使,这让德国感到耻辱,所以,瓦德西坚持要“报复”到底

在北京附近烧杀抢掠几天后,瓦德西就开始正式进攻陕西。可他根本想不到,在前面等他的将是一个噩梦。



娘子关是直隶到山西之间的一个险要关卡,在瓦德西进攻陕西的同时,慈溪也下令天津和北京周边的所有清军,撤退在山西和陕西之间布置防线,阻止八国联军。娘子关就是第一个要塞,他的守将是大同总兵刘光才

刘光才率领湘军“劲”营、江宁忠毅军、山西晋威军、湖北武功营、从甘肃赶来增援的绿营和回回营,以及从北京撤退至此的健锐营、神级营残部,在东天门至娘子关一带,依靠山势,组建了近百里的防线

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是法国军队,瓦德西原以为凭借法国先遣军就可以拿下娘子关,可没想到法国士兵几乎是跑回来的,边跑边说“太可怕了”。于是,瓦德西派联军主力开始进攻,可最后哪怕他们用了清军才会用的“车轮战”和“人海战”,依然寸步难行



从1900年11月到1901年4月,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八国联军不但出动了上万的军队,还几乎调用了所有重型火炮,却依然没能突破娘子关防线,也第1次出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于清军的伤亡,联军损失接近1800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瓦德西很难相信,这群“散兵游勇”还能组织起这样的抵抗,可是,在伤亡面前,他又不得不承认

至此,瓦德西才开始真正反思。清朝士兵不缺勇气,不畏生死,缺的只是能把他们有效组织起来的人,而妨碍这一切的都是腐败的清政府,如果清政府倒台了,那西方国家将要面对无数个刘光才这样的抵抗,这是他们最不愿、也不敢面对的,只有让这个清政府继续存在,才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所以,瓦德西命令联军撤回北京,在征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同意后,德国撤走了在中国的军队,而其他列强也纷纷仿效,将军队撤离中国,只不过,在战争赔偿上,他们将数字加至4.5亿两白银,而且要在39年内还清,连本带息共计9.82亿。

早已被八国联军吓破胆的慈禧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就同意了这个要求,其实,她也已经别无选择了。



刘光才为什么能打赢娘子关保卫战,一方面是因为娘子关的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另一方面,和刘光才的临场指挥密不可分;还有最重要一点,那就是此时此地的娘子关里没有派别之争、没有满汉之分,没有兵种之别,只有一个命令就是---死守娘子关。他们知道,这是一场已经输不起的战斗了

娘子关一战,不但打破了“逢洋必输”的魔咒,也打出了自1840年以来,清军最具尊严的一战,凭借这种毅力,他们将不可一世的联军部队死死按在娘子关少,并最终迫使他们坐在了谈判桌前

4

(一)

其实想杀掉慈禧的人大都是现代人。

对于慈禧这个祸国殃民的主,现在的人巴不得将其千刀万剐才解恨,尽管其最后的命运得以寿终正寝,但在国民的心中早已对其判处了死刑。

做为历史人物来说,有这样的历史归宿也算是从精神到肉体上的千刀万剐了,比实际执行死刑也差不了多少,现在的人大可不必纠结遗憾了。

(二)

可当年的八国联军们对慈禧的态度很复杂,并没有一杀了之那么简单。

一方面是因为慈禧已经逃往西安,想在肉体上绞杀她并没有那么容易,另一方面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就是想在理论形式上追杀慈禧,八国联军事实上也很难做到。

八国联军在最早的“议和大纲”版本中曾一度将慈禧列为发动义和团运动的祸首要求惩办,主持议和的李鸿章就曾放话,要真将慈禧列为惩治祸乱的名单,自己就会变成义和团,全国四万万民众也会变成义和团。

而实施东南互保的张之洞、刘坤一等实权派人物,也极力反对将慈禧列入惩治祸首的名单,八国联军如果不审时度势,真要与中国大多数实力派人物为敌,恐怕也很难全身而退。

因此,慈禧最终逃脱了在理论形式上的追杀。

(三)

李鸿章、张之洞等重量级政治人物之所以力保慈禧,并不是这些臣子有多忠心,或者中国政治舞台有多离不开慈禧,又或者慈禧有多好的人缘,而是这些臣子们自己很难再混迹于江湖,也丢不起这个人,虽然慈禧混蛋透顶,但毕竟是主子,已经做惯了奴才,怎么着也不能落下卖主求荣的骂名。

所以,李鸿章说自己会变成义和团并不是危言耸听的吓唬人,多半是真实的心迹,深受传统士大夫精神影响的官僚文人,爱惜自己羽毛的这个立场还是存在的。

全国四万万民众也会变成义和团,也绝不是外交辞令下的威胁,中国社会在失去权威控制后,将陷入无政府状态下的天下大乱是肯定的,至于会不会跟着李鸿章们一道殉国,就已经不是谁说了算的,但至少让八国联军淹没在民族主义的同仇敌忾愤怒之下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入侵者八国联军而言,慈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金主,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阔绰大气,在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两相权衡之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对此,谙熟中国国情的八国联军智囊们大都门儿清,因此,也正好落得个顺水人情,不追究慈禧的任何责任,将推出的一百多名替罪羊官员贬职杀头了事,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逃过一劫,并继续在国家政治的最高位上为祸多年。

5

洋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所求是什么?他们所求不过二字而已——利益!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冒险和清政府打一打?不也是为了利益?他们在用鸦片扭转和清朝的贸易的贸易逆差,如果真让清政府销烟了,他们怎么赚钱?

所以,他们得打一打。

只是他们也没想到,这一打,竟然让他们试探出了清政府的虚实。

鸦片战争一打完,一纸《南京条约》让清政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860年,英国人法国人为什么要联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洗劫圆明园?仍然是为了利益。

1894年,日本人为什么会挑起甲午战争?

1904年,日本人俄国人为什么会在中国东北开打?

当然是为了利益,也只能是为了利益。

既然他们是为了利益,在中国人的地盘,他们当然也只能找一个中国人当他们的利益代言人,最好的利益代言人是谁?毫无疑问是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北洋人活活吓死之后,慈禧用一场“辛酉政变”掌控了朝堂,所以,洋人所能选的最好的利益代言人是慈禧。

不过,洋人也能抛开慈禧,选择光绪。

1900年,慈禧一看洋人被自己眼中的“拳匪”给吓住了,心想难道“拳匪”真是刀枪不入,于是心中一动,便想着趁此良机,借助“拳匪”之势,教训教训洋人。

于是,她便疯狂地向11国宣战了。

慈禧为什么突然间变得这么有“骨气”,这么疯狂?

这事得从1898年的维新变法开始说起——

慈禧虽然早已经宣布归政于光绪,让光绪皇帝亲政了,她也假模假样地住到了颐和园,可是明眼人谁不知道清政府仍然没有脱离她的掌控?

光绪也很废物,明明已经有了亲政的大义在手,却始终斗不过慈禧,让慈禧压得死死的,稍微动一下,便会收到慈禧的警告。他的身边除了一个狂妄却又没有几分真本事的翁同龢之外,便只剩康、梁之流了。

所以,光绪或许不想在康、梁的忽悠下变法,但是,他不得不拼一拼,看看能否通过变法将皇权从慈禧的手里夺回来。

后来,光绪更是在康、梁的忽悠下,玩了一场冒险——想要发动兵变杀了慈禧!

他想要兵变,首先得有兵,可是兵权在谁手里?慈禧。

所以,慈禧来了一个反杀,率先发动了“戊戌政变”,抓住了光绪。她曾经打算废了光绪,重新立一个皇帝,但是却遭到了洋人的反对。

洋人为何会反对慈禧废了光绪,难道他们想扶植光绪?

实际上,洋人之所以反对慈禧废了光绪,一则同情他,但这没用的同情也少的可怜;二则是让光绪的存在继续牵制慈禧,别看光绪被她囚禁了,可是仍然存在威胁,否则的话她也不会在临终前毒死光绪;三则是在借机敲打慈禧,你好好当我们的利益代言人,不然我们随时可以换人。

所以,1900年慈禧的突然宣战,便是在报复洋人的干涉,她可以给洋人割地赔款,但是她抵触洋人干涉她的政治决策,她想让洋人知道她才是清王朝的主宰。

可惜,她被洋人打脸了,被洋人打得仓皇西逃,然后厚着脸皮、腆着老脸说是“西狩”。

那么,八国联军在攻入北京,占领紫禁城之后,为什么放过了慈禧?

因为慈禧已经跑了,洋人没有抓到她,这是唯一的原因。但是,这并不妨碍洋人借此机会再一次敲打敲打慈禧。

慈禧为了返回中枢,让李鸿章去和洋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了几个亿的钱,如果不是洋人内部闹别扭了,还不知道得割多少地!

如果慈禧没有跑成的话,洋人会怎么处置她?杀,还是不杀?

慈禧已经和洋人相处了几十年,合作了几十年,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合作方式也已经很成熟——不论她怎么惹洋人生气了,只要乖乖送上钱和地,洋人拿了好处之后便会暂时偃旗息鼓,试图一点一点地榨干她。

他们不是没想过用光绪取代慈禧,可是,他们不了解光绪,光绪又是一个年轻人,又玩了一出“维新变法”,这不得不让洋人怀疑光绪会不会是一个锐意进取的“鹰派”皇帝。

如果光绪是一个“鹰派”皇帝的话,他肯定不会像慈禧这么乖乖地将好处送到洋人的手里,还可能会对洋人抱有敌意,这将可能会破坏洋人的在华利益。

更何况,一个年轻的光绪皇帝,在政治上远没有一个操弄了几十年清朝国柄的慈禧更成熟。

所以,他们不可能会选择光绪。

实际上,洋人不会选择光绪的原因和李鸿章不会站队光绪的原因一样,因为他们已经从慈禧手里获取了无数的好处,并且以后还能够继续获取。可是,谁能确定光绪能给他们什么?或许什么也给不了。

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所以,即便慈禧北洋人抓住了,洋人最终也不会对她怎么样,因为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只会选择最保险的做法——继续让慈禧充当他们的利益代言人。

所以,洋人不会拿慈禧怎么样,只会继续从她手里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慈禧当国近半个世纪,“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句话确实和她很配,她也真正做到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个对洋人许下的承诺。

慈禧当国,对外极尽谄媚之能事,对内则极尽剥削之能事,真可谓是遗祸无穷,祸害一个。

6

二战战败后,美国有让日本天皇自裁吗?要是连慈禧都给杀了,那八国联军找谁来赔款和谈呢?光绪皇帝又不主政,搞了个变法得罪了一大帮士子贵族,手底下大臣都听慈禧的,慈禧没了那大清国岂不就彻底乱了吗?

八国联军不是傻瓜,他们因为人员不够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入侵中国领土的想法,不过他们想从清政府身上多捞点钱,自然要留下这个捞钱的工具了。

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

光绪废除了一系列旧日的法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新思想完全注入到了这个年轻的皇帝脑子当中。可是他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慈禧太后是否满意。

要知道那个时候光绪皇帝手里的权力还是有限的,慈禧太后才掌握着朝中重臣们的命脉。所以光绪皇帝变法得罪了这帮大爷以后,这帮人主动找到慈禧太后,要求慈禧太后重新执掌朝政,甚至希望废除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似乎觉得光绪的步子太快了。

所以慈禧太后立刻停止了变法,架空了光绪。这一套夺权的手段,几十年前她就已经做过,所以驾轻就熟。重掌朝政的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北京到处杀洋鬼子。慈禧太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见。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洋鬼子们,他们的利益在清政府这里得不到保证,那他们便要自己来保证,所以八国联军便开始侵华了。至于说慈禧向十一国宣战的事情,我觉得是无稽之谈,慈禧没这个胆子,而且历史上也没有明文记录这件事,不要给慈禧脸上贴金。

慈禧得知八国联军打来了,连忙吓得逃往西安。

历史真的惊人的相似,这是李自成逃跑的路线,当年李自成就是被满清入关的大军,给逼得逃回了西安。慈禧太后就算是逃跑都不忘带上光绪,因为她担心光绪留在北京会在洋鬼子的扶持下,夺走属于她的权力。

结果北京城一片混乱,留在城里的人压根就做不了主。慈禧吩咐李鸿章前去谈判,人家压根就不理睬,甚至扬言要一路打到西安,抓到慈禧这个罪魁祸首。

李鸿章还是老谋深算的,他知道洋人不过是装腔作势。

如果真的像灭国,压根就不会接待自己。所以李鸿章认为此刻必须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这个时候他找来了老奸巨猾的俄国,希望他们出面居中调停。

天真的李鸿章,似乎认为俄国会稍微倾向于清朝这边,毕竟两国接壤,而且之前清朝割让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了俄国。俄国的确打消了列强们追究慈禧太后责任的想法,但是巨额的赔款方案,俄国是参与拟订的。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赔款数额最大的一次不平等条约,也是最丧失主权的一次条约。

为此李鸿章多次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可是慈禧太后着急着回北京享福,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答应这件事。签订条约过后没多久李鸿章就病死了,心病其实占据了主要作用。

慈禧太后总算是通过巨额赔款,换来了暂时的清闲。八国联军也没有再找慈禧太后的麻烦。这帮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没有必要再去纠结谁是罪魁祸首。满清政府还有谁,能够像慈禧一样,一直替洋人的利益着想呢?

总结:所以就算是其他人希望慈禧下台,这帮洋人也不会答应了。

没钱用了可以找慈禧,没港口了也可以找慈禧,只要洋人想要的,在慈禧这里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又怎么会去找慈禧的麻烦呢?慈禧堪称卖中华者第一人,千古没有第二个比她还要恶心的。这么恶心的人留在清朝,对洋人自然是有利的。

7

作者:金满楼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替换成“八国联军为何不推翻清廷”,这样的话会更合理一些。

说到庚子年的事件,起因其实是华北旱灾,由此引发拳民反教排洋,最终导致的一场地方性骚乱。

这一事件的最高潮,就六七月间拳民入京,以致京城秩序完全失控,包括慈禧太后在内同时被挟裹(如不表态支持拳民,则首先被推翻的是清廷)。

在秩序大乱之时,实际上清廷也丧失了对局势的控制,拳民对外国使馆的攻击也成为外国干涉是最“正当”理由。



换言之,八国联军的“入侵”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被围攻的使馆区的一次解救行动。最终,清军不敌八国联军,后者攻入京城,不但解救了使馆,同时也完成了对拳民的毁灭性打击。

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之际,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最终逃到了陕西西安。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八国联军想惩罚慈禧太后,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因为联军的主要目的是解救使馆区,并没有要推翻清廷的意思,更没有长期占领的意思。



庚子年事定后,在讨论后事时,慈禧太后的责任问题一度被提起,但经过李鸿章的力争,其坚决反对把慈禧太后列入罪魁的行列。其理由是:

中国一向是帝王神权,如果损害了慈禧太后的名誉和权威,势必天下大乱,这对整个中国乃至列强的利益都没有任何的好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列强代表同意了李鸿章的意见,只将惩罚名单限于当时支持拳民的仇洋派即端亲王载漪等人。



最终,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中国须赔偿列强共计4.5亿两白银(实际大大超出了其实际损失,所以有后来的退还赔款),八国联军这才撤出京城。

至此,在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太后才于1901年冬返回京城。

以此而论,所谓“八国联军为何不杀掉慈禧太后”的问法,实际上是没有现实可能性的。

8

八国联军在和李鸿章、庆亲王等人进行议和的时候,一度提出要求将慈禧太后列为祸首进行承办。但是,在后来的惩办名单里面虽然包含了很多的皇室成员,但是却没有慈禧太后。八国联军为什么选择放过了慈禧太后呢?

事实上,列强当中当时的确有人主张以慈禧太后为祸首,但是在谈判过程中,随着形势的演变,慈禧太后不再被列为祸首。一方面,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导致列强不能瓜分中国,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国的领导人来进行代理统治。而众所周知,当时中国有这个实力的只有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最高的权威,虽然才学有限,但是慈禧太后对权力的驾驭能力却是其他人所不敢比的,因为作为当时中国最高且是唯一各方都服从的权威,自然不可能成为祸首。

地方上,当时的地方大员包括东南互保的张之洞 、袁世凯等人仍然是以慈禧太后为最高之权威,他们依然想要保住慈禧太后的位置,所以纷纷呼吁不能将慈禧太后列为祸首。

而慈禧太后究竟是不是祸首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纵容,义和团运动绝对不会进入北京,也绝不会变成无序的暴民运动。

9

中国近代人物专题之慈禧太后(2)八国联军为什么放过了慈禧太后

我们知道,八国联军打败了清军和义和团,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一路西逃,但最终慈禧太后还是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北京,继续当她的“老佛爷”,她并没有因为与列强开战而遭受惩罚,列强为什么要放过慈禧太后呢?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列强内部对慈禧太后处理意见不统一

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晚清之际侵华的列强中,相比之下慈禧太后与俄国比较亲近(李鸿章也与俄国比较亲近),比较亲近光绪皇帝是日本和英国。在处理慈禧太后的问题上,俄国不同意严惩慈禧,法国与俄国当时关系极好,所以站队俄国,美国也不同意严惩慈禧。英国一开始认为应该给予清廷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以严惩,但随后英国政府发表了声明:“英国在中国保商外无他图,当始终以全力相助”,因为它担心惩处慈禧会引起中国的混乱,威胁它的商业利益,所以后来态度缓和了下来,日本见风使舵,马上也改变了立场,放过了慈禧。最希望对慈禧太后严惩不贷的是德国,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公使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清军所杀,还因为德国在八国联军中出力较大(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是德国人),如果严惩中国统治者,自己能获利更多,德国还曾在强迫慈禧太后把实权还给光绪皇帝,无奈其他国家的态度让德国孤掌难鸣,最后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放过了慈禧太后。

中国地方督抚不同意严惩慈禧

与列强交往较密切的地方大员多是握有实权的督抚,他们的态度列强也不得不考虑。义和团运动期间,虽然南方大多数督抚实行了东南互保,但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地方督抚立即行动,表态支持光绪皇帝也支持慈禧太后(地方督抚经常这样和稀泥,情商极高),两广总督李鸿章还直接约见了当时的驻华公使团领袖克罗伯,明确告诉他在当下的乱局中“太后圣明决断,将来必有办法。”另外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不同意严惩慈禧太后。

法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来自:《小巴黎人报》1900年12月23日。(注意这个时间是义和团运动期间)

慈禧太后自己态度的改变也很重要

慈禧太后下令进攻使馆几天后便马上停止了进攻,并请求各国原谅。数月后,慈禧太后宣布对当初她称为“国家赤子”的义和团“痛加剿除” (有言:“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剿除不可”),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00年年底,恰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慈禧太后没有放过这个与英国和好的机会,立即发布唁电,并派特使对女王吊丧和恭贺新国王继位。慈禧太后还同意了列强对一些重用义和团的大臣的处罚。总之,慈禧太后在列强面前并不是与洋人不共戴天,死扛到底,反而还比较亲近列强,在这也是个重要原因,试想,如果慈禧太后个人不转变态度,那么严惩名单上一定会出现她的大名。


欢迎关注“史苑书生”,历史学博士一枚,愿和大家多多交流。

10

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曾经一度扬言要杀掉造成这场变乱的祸首慈禧,这让慈禧太后心惊胆寒,一向以坚强刚毅面目示人的慈禧也因此在西安的流亡朝廷中对大臣多次痛哭自责。然而,八国联军最终并没有像之前叫嚣的那样处死慈禧太后。并且在条约签订后再次承认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这既是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的原因,也是清廷上下极力保全慈禧太后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慈禧太后将这场变乱的责任全都推给了以端王载漪为首的主战大臣们。

首先,各国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因为各自利益原因既勾结又合作:

所谓的八国联军实际上由十三个国家组成,由于各个国家都想在侵华的过程中占据最大的利益,但是每个国家又都不允许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侵华过程中一家独大,所以这就造成了侵华的各个国家看似铁桶一块,实际上矛盾重重,他们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怀心事。尤其是在攻占了北京之后,侵华各国的矛盾呈现了表面化,各国之间在如何处置清政府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冲突,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最终经过一番角力后,各国在保存清政府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清政府遂成各国利益代言人。各国列强也开始承认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了

其次,清廷上下极力保全慈禧太后:

北京被联军攻陷之后,联军曾一度扬言要活捉并处死造成此次重大变故的罪魁祸首慈禧太后,这让已经抵达西安的慈禧心惊胆寒,惴惴不安。虽然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出逃,但是仍然握有清廷最高权力,慈禧曾经暗中授意留守北京负责和谈的大臣们,要求他们只要能够保全自己,什么条件都能答应。由此可见,此时的慈禧仍然可以遥控北京,流亡西安的朝廷,让然具有权威。实际上留守北京的大臣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肱骨,他们自然唯慈禧马首是瞻,慈禧太后掌握权力对于他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如若巧舌如簧将联军游说成功,保全了慈禧太后,那么,朝廷回銮之后,自己就是保国功臣所以留守北京的清廷官员为了这一目的,不惜任何代价作为条件,竭力保全慈禧太后。与此同时,侵华各国为了保证在中国的利益,他们也需要一个能够说事的人坐镇,而这个人也必须是他们可以掌控的,毫无疑问,慈禧是唯一的最佳人选。

最后,慈禧太后将造成庚子之乱的责任全部推卸给了端王等大臣:

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之后,曾经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达罪己诏,承认自己犯下罪过,但是同时她开始为自己辩白,她在自责的同时表示自己是受了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蒙蔽,并说自己当时已经被架空,混乱的局面已经不是她所能掌控的。其实慈禧这么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事实上,慈禧确实是受了端王载漪等人的蒙蔽而一怒之下向各国宣战,最终酿成惨祸,但是,作为清廷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无疑是这场变乱的第一责任人。这点慈禧和联军以及朝野上下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出于各种考虑,联军最后还是决定放过作为始作俑者的慈禧太后,而将拟出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名单,交由清政府处理。

最终 在各方势力的斡旋和妥协下,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得以被保全,大难不死的慈禧太后自此对各国列强感恩戴德,也因此说出了那句臭名昭著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她统治下大清朝廷,则彻底成为了各国列强侵华利益的代言人,中国则至此彻底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